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连续阴雨天后、遇上晴天,黄瓜等作物秧苗就出现萎蔫,这是什么原因?该怎样预防呢?

2022-02-02 10:18:55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db:作者] 阅读:101

黄瓜化瓜的原因都有哪些?该如何预防?

一、化瓜的表现和根本原因


黄瓜化瓜多数发生在花朵开败之后的3-5天,花落之后,幼瓜短暂发育之后,很快停止生长并逐渐变黄、萎蔫而后落掉,少数经过5天以后的发育生长开始萎蔫掉落。

化瓜是黄瓜在长期自然进化过日夏养花网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界不良环境的一种自我调节,在不利于正常生长发育的条件下,黄瓜会将有限的营养物质集中供给到少数果实上,尽最大努力为种的延续保存火种,如果将有限的营养物质平均分配,最终的结果则是,所有的http://www.rixia.cc种子都不能无法发育充分,从而无法为种的延续保存火种。

因此,黄瓜化瓜的根本原因在于生长环境不良造成营养供给(主要是光合作用制造的干物质)不足,造成化瓜产生的原因则有多种。

二、导致“瓜未熟、蒂先落”的具体原因

1、植株管理不善

叶片

叶片是光合作用黄瓜积累有机物质的只要功能器官,叶片功能的良好发挥是保障幼瓜正常生长,避免发生化瓜的前提。但是在叶片发生异常时,有机物质的合成受阻,就容易造成化瓜,叶片发生异常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其一,病害导致叶绿体受损。黄瓜是蔬菜中病害较多的一类蔬菜,尤其以霜霉病、黑星病等真菌性病害居多,细菌性角斑病和花叶病毒病也较为常见,这些侵染性病害在黄瓜叶片上生存繁衍,会大量消耗叶片自身营养,并造成叶片器官和功能的破坏,持续侵染则使叶片褪绿直日夏养花网至最终黄化或干枯失去生理功能。

其二、叶片物理损伤过重。造成叶片物理性损伤的主要原因,一是大风使叶片在摇摆和相互摩擦时结构造成破坏。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底部打老叶掉的过多过重,造成植株整体光合能力下降有机物质供给不足。

其三、叶片生长过旺,营养失调。植株营养生长过旺,叶片生长速度快,会消耗大部分光合作用制造的营养物质,从而分配到果实里的面的光合产物大大降低,幼瓜就会因为分配不到充足的营养物质而停止发育继而造成化瓜。

果实

在生产中推广较好的黄瓜品种多为强雌性或纯雌性,结果能力较强,生产者为了丰产的需要,往往尽可能多留瓜,当幼瓜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超出叶片光合作用的供给能力时,黄瓜植株就会通过自身的调节下使一部分幼瓜停止发育,出现化瓜。

其次,结果和长叶之间存在较强相关性(即植物生长“三大”相关性中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关性)黄瓜在刚开始挂果时,往往叶片数量较少,光合面积尚未充分建成,而“根瓜”在发育过程中又会争夺用于叶片生长养分,且能力较强,这就会影响叶片的生长,并最终影响到瓜扭发育的养分供应,从而造成化瓜。

根系是地上部分的支撑和生长发育的“本源”,主要功能在于吸收水分、矿物养分和合成调节植物生理的生长素,三者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营养物质运转、果实发育等都至关重要,根系群落小、生长环境不适宜都会造成根系生发、吸收运输和激素合成障碍,从而影响到果实的发育,严重时就会造成化瓜。

2、水肥供给不良

水分是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基本原料,更是光合产物、矿物质等在植物体内运输和转化的载体,黄瓜果实自身的水分含量在97%以上,而且叶片面积大,叶片数量多,蒸腾能力旺盛,因此对水分需求量大,在水分供应不足时,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果实的发育都会受到不良影响,并最终体现在果实发育不良或化瓜上。

3、温光条件不适宜

温度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前提,合适的光照是植物健康生长的保障。温度不但影响黄瓜光合作用的效率而且会影响光合产物在向果实部分的运输、转化。同时,通过影响呼吸作用对有机物质的消耗速度,而影响果实生长速度。温度偏高则呼吸作用旺盛,有机物消耗大,用于生长的积累量就少;温度低则光合效率低,制造的营养物质少,对瓜扭发育的营养供应能力就弱,严重到一定程度,两者都会造成化瓜。

光合作用是黄瓜生长、形成产量的物质基础,黄瓜喜强光,耐弱光,但是持续的阴雨天,有机物质合成持续不足,就会造成植株养分供应不足,果实发育得不到充足的养分供给从而造成化瓜。

4、通风不良

通风的作用一是排出湿气,降低病害发生的几率,从而保护叶片功能,但更重要的作用是使黄瓜植株周围因被光合作用消耗而含量降低的光合原料——二氧化碳,在空气的流动中从外界得到持续的补充,从而确保光合作用效率的正常维持,在棚室内,持续阴雨时往往出于保温等需要,造成空气流动不畅,导致二氧化碳供应不足,从而降低光合效率,并最终造成化瓜的产生。

三、避免“瓜未熟、蒂先落”的措施

1、合理调控水肥供应

定植初期

在黄瓜秧苗定植后蹲苗约一周左右,蹲苗过程中在水分供给上相对亏缺,有利于花芽分化从而避免秧苗出现旺长,同时也有利于秧苗变得更为粗壮,促进良好根系群落的快速建成,良好的根群是旺盛生长期和丰产期对矿物元素和水分良好吸收的基础。

初果期

开花结果之前,秧苗的管理以保障叶片等营养器官的快速建成为主要目的,土壤相对持水量以80-85%为宜,浇水的原则为小水勤浇,以保障土壤通透性,确保根系的快速生长生发;施肥以氮肥为主,配施磷钾肥。

盛果期

盛果期是植株对养分、水分需求量最大的时期,而且这一阶段光合效率和蒸腾作用都较强,需要增大水分供给,土壤相对持水量以85-90%为宜;施肥原则上由以氮肥为主转变为以钾肥磷肥为主,同时要注意中微量元素的供应。

具体来讲:在根部增施解磷解钾的腊样杆菌、胶质芽胞杆、大芽孢杆菌等生物菌肥,并在每收获2-3茬黄瓜后每亩地按照5:2:6的比例追施三元复合肥10斤左右,同时每周按照0.3%的浓度喷施磷酸二氢钾两次,每周喷施一次含钙量高的中微量元素水溶剂。

这一时期钾肥的充足保障尤为重要,钾肥是促进光合产物转化为黄瓜自身营养物质的关键元素,而且钾肥具有提高黄瓜品质风味的作用,氮肥偏施不仅影响钾肥的吸收而且会造成黄瓜口感品质的下降。

2、加强温光和通风调节

温度

缓苗期结束后黄瓜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为白天25-32摄氏度,晚上最低温12-13摄氏度,这样白天可以保障光合作用的高效运转,又可以减少晚上呼吸作用的消耗量,达到“开源节流”增大积累量的效果。这一阶段,夜间温度超过20摄氏度时,较强的呼吸作用消耗掉较多的光合产物,往往是造成黄瓜化瓜落果的重要原因。

光照

黄瓜光合作用最佳的光照度范围在5-6万Lux,这一光照条件在陆地栽培晴天状况下一班都可以满足,但,在同期的棚室条件下,光照强度一班只有露天条件下的80%,尤其是反季节栽培时,光照强度往往因光照度弱达不到良好状态,在雨雪等不良天气下,影响会铭心出现生长不良、化瓜增多的现象,保障黄瓜正常的产量光照度要维持在2.5万Lux以上,生产者可以通过照度仪的数据和黄瓜生长状况予以检测,并预备补光灯等补光设备,确保在不良光照条件下保障良好的产量和效益。

通风

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合成有机物质的碳源,供给不足时光合作用和植物的生长以及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就会变为“无米之炊”,CO2不足时,黄瓜会通过自身的调节,将吸收的矿物质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优先供给到发育状态较好的幼瓜上,而另一部分则会因为养分供给不足而造成化瓜。

自然条件下较低的CO2含量是制约黄瓜形成产量的限制因素,而通风可以将外界的二氧化碳及时补充到叶片周围,继而确保光合作用的高效和可持续性。

通风还可以将因为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导致的田间湿度的提升得到降低,即,起到排湿的作用,这样可以使真菌和细菌性病害不具备爆发的湿度条件,从而减少病害发生的概率,保障叶片结构和正常光合作用能力的发挥。

3、植株科学管理

调整栽培布局

如果东西行向栽培,则南部接受到的光照最多,往北,则因为遮光的原因而造成越往北秧苗生长越弱,持续光照不足,就很容易造成北边侧的黄瓜苗化瓜,因此要采取南北行向,以保障一天中各个角度的黄瓜秧苗接受到的光照尽可能达到均匀,有利于整个栽培地的黄瓜长势整齐均匀。

调整株行距

合理密植是取得丰产和高效栽培普遍采取的方式,但密植又往往在养分、光照等方面均分较少而容易造造成化瓜。在既定密度下,可以通过改变株行距来确保丰产,总的原则是“小株距、大行距”,比如:在西北和东北地区的棚室早春茬黄瓜栽培中,可采取“一畦双行”,黄瓜的株距可以设定为30-35cm,畦上小行距设定为40cm,而畦间大行距则设定为80cm。南方湿度较大的地区在株距和小行距不变的前提下可将畦间大行距设定为90-100cm。

及时防治病害

侵染性病害一旦发生就会造成叶片功能的衰退,比如黄瓜霜霉病,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低温高湿,即温度介于16-24℃,相对湿度高于85%),其孢子会随风迅速扩散,一周之内就足以让生长良好的黄瓜天全部枯萎绝产。因此,在平时要加强通风、加强温光水肥管理,使之处于健康生长状态,增强对病害的抗性。另一方面,要及时查看叶片有无异常,尤其是叶片背部,在早晨一旦出现水浸斑,说明侵染性病害已经产生,要及时用药加以防治,以尽可能减少叶片受损。

合理打老叶

在下部叶片功能开始衰退时,其自身制造营养物质的能力,往往小于自身呼吸消耗,此时,这些叶片就成为增产增收的障碍因素,需要打掉,而且打掉底部叶片也有利于提高行间通风,减少病害发生,但是要掌握的一个原则是:常规大田黄瓜的正常生长和产量保障,叶片数量不能少于13片叶。否则黄瓜扭会因为光和物质供应不足导致化瓜。

合理负载

一定时间内,整个黄瓜植株制造的营养物质的量是一定的,如果要供应的幼瓜太多,就会导致化瓜,因此要合理负载,常规栽培,每株黄瓜处于膨大期的黄瓜挂瓜(旱黄瓜约为10cm、水黄瓜约为20cm)数量以3-4根为宜,可以将同一节位上发育较弱、畸形等瓜扭及时摘除,避免养分浪费。

同时对黄瓜的根瓜要趁早摘除以免“坠秧子”,影响早期光合面积建成继而使后面的瓜扭营养供给亏缺而化瓜。

结语

综上所言,导致“瓜未熟、蒂先落”的根本原因在于营养物质供应不足,秧苗生长出现了饥饿,饥饿状态的产生则是秧苗光合产物的积累不足,因此,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因素都会对光合积累产生影响,所以,“瓜未熟熟、蒂先落”化瓜现象的产生是供水、供肥、二氧化碳、光照、病虫害等生长影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合理管理每一个环节,是减少这种现象发生的保障。

化瓜也常出现在苦瓜、西葫芦等其它葫芦科作物上,发生的原因与防治措施与本文所述大同小异,在管理过程中也以本文作为参考。




在低温弱光等不利条件下,黄瓜瓜纽很多,要使每个瓜纽都长成商品瓜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化瓜是正常的,是植株本身自我调节的结果。只有大量的瓜化掉时才属于生理病害。

导致化瓜的根本原因是供给果实的养分不足,之所以发生养分不足的情况,是因为各器官之间互相争夺养分或环境不良。
增强光照

黄瓜虽然耐弱光但喜强光,遇到连续阴雨、低温天气,光合作用和根系吸收能力受到抑制,导致营养不良。

此时,为保证温室内最低光照需要量,只要室外气温不低于-20℃,即使阴天,也应在中午前后短期揭帘,使植株接受散射光。有条件时,可安装农用红外灯补光增温。
第1点很有可能就是土壤出现了问题,这个时候才会出现化瓜的情况,第2点很有可能就是当时的温度没有达到一定的效果,第3点很有可能就是他这个种子有问题,第4点想要预防,就是在全方位的这个,入职的过程中慢慢的去摸索,然后找到解决的原因。
生长失调 指黄瓜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不协调。主要表现:一是茎叶生长旺盛,消耗营养,瓜条养分不足而化瓜;二是生殖生长过旺,雌花多,瓜码密,植株负担过重而化瓜。

下雨后落天黄瓜最容易得什么病

下雨后落天黄瓜最容易得什么病
 一、黄瓜霜霉病
  1.症状该病在黄瓜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初发病时,叶背出现水浸状淡黄色的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并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型黄色斑。发病严重时小病斑汇成大病斑,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背面长出灰黑色的霉层。病叶由下向上发展,严重时全株叶片枯死。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病为霜霉属真菌侵染的病害,主要靠气流和雨水传播。孢子囊直接萌发,生出芽管,由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寄主。传播的途径主要是从温室黄瓜传到大田黄瓜,再从大田传播到夏秋黄瓜,然后再传播到温室黄瓜。高湿是黄瓜霜霉病发生的重要条件。病菌产生的孢子囊需要83%以上的相对温度,孢子囊萌发和侵入都需要有水滴或水膜。叶面干燥孢子囊不能萌发,2~3天中死亡,因此叶面的水滴或水蟆是霜霉病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如通风不良,湿度过大,温度调节不好,昼夜温差较大,容易使叶面出现水滴或水膜,就有利于该病菌的萌发和侵入。病菌侵入的温度范围是10~25℃,最适宜的温度为15~22℃,高于30℃时不适发病,温度越高对病菌的抑制作用越大。在有水的条件下,温度是该病发生迟早、轻重的主要因素。
  3.防治方法选用抗病新品种。如津研4号、津春2号、津杂2~4号、长春密剌及山东密剌等。加强栽增管理,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膜下浇水,减少浇水次数。加强通风,降低空气湿度。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结瓜后及时摘掉下部老黄叶。根外喷施0.2%磷酸二氢钾或者喷施1:1:100的尿素和糖的混合液,提高功能叶片糖总含量,提高叶片生理抗病能力。
  高温闷棚。选择晴天上午,关闭大棚温室门窗,使棚室内的温度升到45℃,最高不能超过48℃,持续2小时后适当通风,使棚室温度逐渐下降,恢复正常温度。闭棚前一天必须浇水,植株较高的可将生长点向下压低一些。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下列药剂:
  ①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②90%疫霜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③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④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⑤72%普立克水剂600~1000倍液。
  ⑥45%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250克。
  ⑦5%百菌清或5%万霉灵粉尘剂,每亩每次1公斤,每7~10天用药一次,连续防治3~5次。
  二、黄瓜白粉病
  1、症状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背及叶面产生白色圆形粉状斑点,扩大后成片,长一层白色粉状物,并逐渐变为灰白色,叶片变黄后干枯死亡,不脱落。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病为白粉菌科的白粉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在保护地栽培的地区,该病可常年发生。靠气流或雨水传播,从温室传到大田,然后再传到温室。白粉病的发生与温度、湿度、栽培管理有密切的关系。白粉病发生的最适温度为20~25℃,超过30℃或低于10℃时病菌受到抑制。白粉病菌对湿度的适应性较广,湿度越大越利于病菌孢子的萌发,但是相对湿度低于25%时,病菌仍能萌发。在栽培管理中,如密度过大,氮肥过多,通风透光不好,土壤缺水或灌水过量,湿度过大的地块,均容易发生该病。
  3、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津研2号、4号、津春2、3号、津杂1、4号、满园绿、碧春、春香等。保护地熏蒸消毒。在定植前先用硫磺粉或百菌清烟剂消毒。用硫磺粉熏蒸的方法是每55立方米用硫磺粉0.13公斤,锯末0.25公斤。如用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用药250克,分放几处于傍晚点燃后密闭一夜,次日早上打开门窗通风。
  加强肥水管理,注意棚室内通风透光,防止植株徒长和脱肥早衰。药剂防治。
  可选用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农抗120生物制剂100PPm,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交替使用,每7~10天用药一次,连续防治2~3次。
  三、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1、症状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但有时也危害茎和瓜。子叶受害,初为水渍状,圆形或卵圆形凹陷斑,以后变为黄褐色斑,干枯。叶片初受害,产生针头大小水渍状斑,后变淡褐色,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湿度大时叶背面斑上产生白色菌脓,干后为一层白色透明膜。病斑后期质脆,易开裂穿孔。茎及果实上病斑水渍状,近圆形,后变为淡灰色,病斑中间常产生裂纹,潮湿时,病斑上产生菌脓,并向果肉部分侵害,使果肉变色,腐烂,并有臭味。幼瓜被害后常腐烂早落。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该病为细菌性病害。主要靠气流、灌溉水、雨水、昆虫、农事等传播,从气孔、水孔、伤口等处侵入。高温和高湿是细菌性角斑病发病的重要条件。发病的温度范围为20~30℃,最适宜的温度为25℃左右。在日平均温度12℃以下,湿度相对较大时发病重。栽培密度过大,磷钾肥不足,通风不良,低温高湿,重茬的地块发病重,低温多雨的年份发病较普遍且严重。
  3.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种子消毒。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50%代森铵500倍液浸种1小时,或用40%甲醛150倍液浸种1.5小时,清水洗净后催芽备用。
  加强栽培管理。重病的地块实行二年以上的轮作,及时通风降湿、排除田间积水,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并集中销毁。
  药剂防治。于发病初期喷洒50%DT800倍液、或70%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新植霉素5000倍液、或用1:2:300~400倍波尔多液,或80%绿得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10天喷一次,连续防治3~4次。
  四、黄瓜灰霉病
  1.症状该病主要危害黄瓜的花及幼瓜,有时也危害叶及茎。病菌多从花上开始侵染,花被害后,长出灰褐色霉层,再侵染幼瓜,造成脐部腐烂。被害幼瓜初呈水渍状,褪色,病部逐渐变软腐烂,表面密生灰褐色霉层。病花和病果落在茎、叶上,导致叶发病。叶部病斑为水渍状,后为浅褐色,有轮纹,边缘明显,病斑中间有时产生褐色霉层。茎部被害,引起病部腐烂,严重时可造成整株死亡。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该病为灰葡萄孢菌侵染的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在病残体上和土壤中越冬并成为初侵染源,靠气流,水溅和农事操作形成再侵染。病花和病果可造成再次日夏养花网传播。温度20℃左右,阴天光照不足,保护地湿度大,通风不及时,相对湿度在90%以上,结露时间长,是灰霉病发生蔓延的重要条件。若温度高于30℃,相对湿度在90%以下,病害则停止蔓延。
  3.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增强光照,加强通风,膜下浇水,切忌阴天浇水,防止湿度过大。清洁田园,及时摘除病花、病瓜、病叶并带出田外集中销毁。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10%的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每次每亩250克,熏3~4小时。也可用粉尘剂于傍晚喷洒,5%百菌清粉尘剂或6.5%甲霉灵粉尘剂,每次每亩1公斤。也可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6~7天用药一次,连续防治3~4次,要求药要喷到花及幼瓜上。在始花期点花时加入0.1%用量的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沾花或喷花效果明显。
  五、黄瓜枯萎病
  1.症状主要危害黄瓜的根茎基部。幼苗发病时茎基部变黄褐,子叶萎蔫下垂,根茎部腐烂。成株期一般在结果初期发病,病株表现为从下向上逐渐萎蔫下垂,似缺水状。数日后,病株茎基部缢缩并有琥珀色的胶状物流出,在潮湿的情况下,茎基部会长出粉红色或白色的霉层,切开茎基部可以看到维管束变褐,这是枯萎病的重要特征。随着病情发展,病株很快枯死,茎基部易纵裂成麻丝状,很容易拔起。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该病为镰刀菌侵染的真菌性病害。病菌在残体和土壤中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种子可远距离传播,土壤、粪肥、灌溉水、昆虫、农具等都可以传播病害。病菌生命力很强,能在土壤中存活5~6年以上。因此土壤中病原菌的多少是病害发生程度的决定因素,也是病害的主要侵染来源。连作地、土壤高湿、根部积水的地块,易促使枯萎病的发生蔓延。高温高湿是枯萎病发生的有利条件,在温度24~27℃,土温在25~30℃时,病害发生快。氮肥过多,酸性土壤(PH=4.6~6.0)发病较重。线虫多的地块及大水漫灌的地块发病均较重。
  3.防治方法选用抗病新品种。
  与非瓜类蔬菜、葱韭等作物轮作,以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采用高垄栽培和膜下浇水的栽培技术,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加强通风透光,增施磷钾肥,提高作物的抗病性。
  嫁接防病,用根系发达耐低温抗枯萎病的黑子南瓜做砧木嫁接黄瓜,防效可达95%以上,是目前防治黄瓜枯萎病较理想的方法。
  利用夏季日光消毒,每亩用1000公斤稻草,切成4~6厘米长,均匀撒在地面上,再均匀撒上100公斤石灰,然后深翻土地25厘米以上,盖上地膜,浇足水、然后密闭大棚或温室15~20天,当地表土温达到60~70℃时,对枯萎病菌及线虫都有较好的防效。
  药剂防治。
  于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或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立枯净800倍液灌根,每株灌250毫升,每7天灌一次,连续灌3次。
  六、黄瓜黑星病
  1.症状黄瓜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叶、茎、瓜均可受害。幼苗发病子叶出现黄白色近圆形病斑,幼苗停止生长,严重时心叶枯萎,全株死亡。叶片发病,初为湿润状圆形斑,直径1~2毫米,淡黄色,后病斑易星状开裂穿孔。叶柄、瓜蔓及瓜柄受害、出现淡黄褐色大小不等的长梭形病斑,中间开裂下陷;病部可见到白色分泌物,后变成琥珀色胶状物,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瓜条被害,初产生暗绿色圆形至椭圆形病斑,并有胶状物溢出,后变成琥珀色,病斑直径2~4毫米,凹陷、龟裂呈疮痂状,病部组织停止生长,致使瓜条畸形,温度大时可见天灰色霉层,瓜条一般不烂。黄瓜黑星病与细菌性角斑病的主要区别是细菌性角斑病叶上的病斑是多角形、受叶脉限制,叶脉不受害,病叶不扭曲,病斑后期穿孔而不是星状开裂,瓜条被害溢出菌脓不变琥珀色,病瓜湿腐。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该病为瓜枝孢菌侵染的真菌病害。病菌在病残体上、土壤中或附近在架材上及种子上越冬,从叶片、瓜、茎蔓的表皮直接穿入侵染,也可以从伤口或气孔侵入。病菌在5~30℃温度范围内均可生长,以20℃为最适宜。保护地栽培重茬时间较长,种植密度过大,植株徒长,通风透光不及时,连阴雨时间较长时发现均较重。
  3.防治方法种子检疫是防止种子传播病害的主要途径。对种子田进行生产检疫、生产无病种子。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或45%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250克熏烟。喷药要均匀周到,幼嫩部分及生长点要喷到,每5~7天喷药一次,连续防治3~4次。
  七、黄瓜疫病
  1.症状该病主要危害茎基部、叶及果实。幼苗受害多从嫩尖染病,初为暗绿色水渍状萎蔫腐烂,病部明显缢缩,病部以上的叶片渐渐枯萎,造成干枯秃尖。叶片发病,出现圆形的暗绿色水渍状病斑,潮湿时病斑很快扩展成大斑,边缘不显显,全叶腐烂。成株期发病,多从嫩枝,侧枝茎基部发病较多,病部水渍状暗绿色,明显缢缩并腐烂,病部以上茎叶枯死,病茎维管束不变色。瓜条受害,产生暗绿色水渍状,近圆形凹陷斑,湿度大时病害发展迅速,瓜条萎缩,后期病部长出稀疏灰白色霉层。黄瓜疫病与枯萎病的区别。疫病茎基部维管束不变色,在后期病部长出稀疏灰白色霉层,而不是白色或粉红色霉层。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该病为黄瓜疫霉菌侵染的真菌性病害。病菌在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种子、垃圾、肥料都能带菌,并通过灌溉水、气流及风雨传播发病。疫病的发生流行与小气候有密切关系,高温高湿利于病菌的发生发展,发病温度范围为5~37℃,适宜温度为28~32℃。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重茬地、连阴雨天、浇水过勤、湿度大、排水不良、土质粘重、施用末腐熟的有机肥等,均易引起该病的发生。
  3.防治方法实行与非瓜类作物轮作。
  采用高垄栽培,垄面覆地膜或麦草,采用膜下暗灌,及时排除田间水,做好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工作。
  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残株病叶并销毁。
  种子消毒。可选用40%甲醛100倍液浸种30分钟,捞出洗净晾干备用。或选用种子重量的0.3的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600~800倍液浸种30分钟,然后催芽备用。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90%疫霜灵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也可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和4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1:800倍液灌根,每株灌250毫升,每10~15天灌根一次,连灌3~4次。
  八、黄瓜炭疽病
  1.症状黄瓜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幼苗期发病,子叶边缘出现半圆形病斑,稍凹陷。成株期发病,叶片病斑近圆形,大小不等,初为水渍状,很快干枯成红褐色,边缘有黄色晕圈,常有几个小病斑连成不规则的大型斑,病斑上轮生黑色小点,潮湿时病斑产生粉红色粘稠状物,干燥情况下,病斑常开裂、穿孔。茎和叶柄上的病斑为椭圆形或梭形,深褐色,稍凹陷。瓜条上的病斑圆形,褐色,稍凹陷,中部开裂,后期病斑上产生粉红色粘稠物。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该病为刺盘孢属真菌浸染的病害,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种子表面、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在适宜的条件下侵入寄主引起发病。高温高湿是发病的主要条件,相对湿度87%~95%,适温为24℃时最适宜发病,湿度小于54%时不发病,温度高于28℃时发病轻。保护地栽培通风透光不好,浇水过多,连年重茬,氮肥过量,植株徒长均有利于发病。3.防治方法选用无病种子或从无病的植株采种。
  加强栽培管理,及时通风透光,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并控制湿度在70%以下。增施磷钾肥,实行轮作,发现病株后及时清除病叶、病瓜,并及时用药防治。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或45%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250克。每7~10天用药一次,连续用药3~4次。
  九、黄瓜菌核病
  1.症状主要危害茎和果实,多发生在茎基部和主侧枝分杈处,最初产生淡绿色水渍状病斑,扩大后呈淡褐色,病部表面着生白色菌丝,茎杆内部生有黑色菌核,病部以上枝叶萎蔫枯死。果实染病多从瓜头发病,初呈水浸状腐烂,表面长满白色菌丝及黑色菌核。叶部发病为灰色至淡褐色,圆形病斑,边缘不明显,病部湿腐、长了稀疏的霉层。苗期发病幼茎基部出现水浸状病斑,并很快绕茎一周,造成幼苗猝倒。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该病为核盘菌侵染的真菌性病害。病菌在种子和土壤中越冬越夏,在适宜的条件下产生子囊孢子,孢子随气流传播蔓延,带菌的病花可引起再次侵染。低温高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温度在13~20℃时有利于子囊孢子萌发,适宜的相对湿度为98%~100%。菌核萌发最适宜温度为15℃时左右,在超过50℃时5分钟即可死亡。保护地栽培连作时间长,放风不及时,湿度大的地块发病重。通风早、通风量大、湿度小、光照足的发病轻。
  3.防治方法土壤消毒。保护地夏季深翻30厘米,将菌核翻到土下,灌水10天以上,使子囊盘无法出土。
  种子消毒。用50℃温水浸种10分钟。采用高垄栽培,盖地膜、膜下灌水。发现中心病株后应及时清除并用药防治。
  加强通风透光,防止温度偏低,湿度过大的现象出现。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0%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250克。每10天用药一次,连续防治3~4次。
  十、黄瓜蔓枯病
  1.症状该病主要危害茎和叶。茎和基部发病时,产生圆形或梭形黄褐色,油浸状、病斑稍凹陷,并生有琥珀色胶状物,表面散生小黑点。叶片发病后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型病斑,有的病斑自叶缘向内发展呈V型或半圆型淡褐色至黄褐色,后期病斑易破碎,病斑上密生黑色小点。叶片病斑直径10~35厘米,少数病斑更大。病叶自下而上枯黄,不脱落,严重时只剩顶部1~2片叶。
  蔓枯病与枯萎病的区别:蔓枯病多从茎表面向内部发展,维管束不变色,不会全株死亡,这是与枯萎病的重要区别。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蔓枯病为甜瓜球腔菌侵染的真菌性病害,病菌在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主要以灌溉水、气流传播,从气孔,水孔或伤口侵入,种子带菌可引起子叶发病。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植株生长势弱和徒长,连年重茬的地块容易引起发病。
  3.防治方法选用无病种子或从无病株上选留种。实行2~3年以上的轮作。
  培育壮苗,增施磷钾肥,增强植物抗性,加强通风透光、降低温湿度,改善田间小气候。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5%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250克,或40%福星乳油800倍液,每7~10天防治一次,连续防治3~4次。
  十一、黄瓜化瓜症的发生及防治
  1.症状主要表现在新坐下的瓜纽或正在发育中的小瓜条停止生长,并由瓜尖开始逐渐变黄、干瘪,最后干枯脱落。
  2.发病原因化瓜的主要原因是在雌花谢花时灌水过多,土壤透气不良,根系活力较弱,或大瓜摘的过晚,各器官争夺养分,造成幼瓜养分供给不足而黄化。在连续阴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光合作用产物少,新坐下的幼瓜得不到足够的养分而停止生长。另外光照不足,温度高、光合产物少,营养消耗得多,造成幼瓜营养不足。在氮肥充足,水量过大,光照不足,植株徒长的情况下,幼瓜的营养生长得不到充分的供给,也易造成化瓜。
  3.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适当控制浇水,加强通风,增加光照,提高光合强度,控制好温湿度,防止瓜秧徒长,适时采摘及适度疏瓜。
  十二、黄瓜“花打顶”的发生及防治
  1.症状黄瓜的“花打顶”主要发生在苗期或定植初期,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生长点不再向上生长,生长点附近的节间缩短,开花节位上升,严重的在顶端开花,开花后瓜条不伸长,同时瓜秧停止生长。
  2.发病原因干旱、缺肥、夜温低于15℃,土壤盐分浓度过高,根系受到伤害等因素。
  3.防治方法在育苗时,加强水分和温度的管理,多施有机肥,适时移栽,并避免移栽时伤根,避免大水漫灌和田间积水,保持土壤有良好的透气性。适当摘除雌花,以促进生长。如果供肥不足,可喷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
  十三、畸形瓜的发生及防治
  1.症状及产生的原因弯曲瓜。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种植过密,结果较多,或摘叶多,雌花小,发育不全,干旱伤根,造成营养供给不足。
  粗尾瓜及细尾瓜。结瓜多,土壤缺肥营养不足、干旱,或土壤盐分浓度高的条件下种植的黄瓜均易产生细尾瓜。
  在钾、氮和钙素不足的情况下种植黄瓜,粗尾瓜发生较多。缺钾的地块易产生粗尾瓜。密植,光照不足,摘叶较多,高温也易产生粗尾瓜。
  蜂腰瓜。高温干旱,低温多湿,多铵缺钾,缺钙和硼是蜂腰瓜发生的主要因素。
  2.防治方法合理密植,摘除下部的黄叶,增加光照,提高光合作用。防止大水漫灌,加强通风降湿。增施有机肥,及时补施钾肥和硼肥。

如何防治黄瓜立枯病呢?

立枯病是瓜果类蔬菜幼苗常见的病害之一,各菜区均有发生。育苗期间阴雨天气多、光照少的年份发病严重。发病严重时常造成秧苗成片死亡。苗床选择与床土消毒。宜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地块做苗床;育苗床土应选择无病新园土,并进行消毒处理,加5千克的细干土制成药土,施药前先把苗床底水打好,且一次浇透,水下渗后先将1/3充分拌匀的药土均匀撒施在苗床畦面上,播种后再把其余2/3药土覆盖在种子上面。2、加强苗床管理:一般要求苗床温度在25℃左右,不低于20℃;当塑料薄膜或幼苗叶片上有水珠凝结时,及时通风降湿,下午及时盖严薄膜保温;浇水应在晴天进行,尽量控制浇水次数,浇水后及时揭膜通风透光;阴雨天苗床湿度过高时,可撒施干草木灰,以降低苗床湿度。3、药剂防治。发现中心病株(即田间首先出现的零星发病植株)后及时拔除,带出苗床集中销毁,并喷药《青枯立克》保护。预防:将《青枯立克》按600倍液稀释、浇灌,每平米3升在播种前或播种后及栽前苗床浇灌。在定植时或定植后和预期病害常发期前,将《青枯立克》按600倍液稀释,3进行灌根,每7天用药1次,用药次数视病情而定。治疗:稀释倍数:按《青枯立克》500倍液稀释使用,病害严重时,可适当加大用药量。

黄瓜立枯病防治方法:农业防治床苗排湿降温,加强通风,增加光照;物理防治用55℃温水浸种子15分钟;药剂防治:每平方米苗床土壤用土壤消毒散6克加细土地5千克,拌匀后下垫上盖;喷洒铜铵合剂(用硫酸铜和碳酸氢铵1∶5.5的比例,研成细末混匀密闭24小时)4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或用25%瑞毒霉1000倍液,或64%杀毒矾500倍液,或70%敌克松1000倍液、3.2%恶甲水剂300倍液或15%恶霉灵水剂45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400倍液,每平方米2~3升喷淋。湿度过大可用干土或撒草木灰吸湿。

黄瓜苗期立枯病是保护地蔬菜的主要土传病害之一,是影响育苗质量和成活率的主要限制因子。随着保护地连作年限的增加,病原菌积累,危害逐年加重。在全国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尤其在育苗中后期发病严重,常造成大量死苗甚至毁床。黄瓜立枯病俗称死苗、猝苗,除危害黄瓜外还能危害番茄、茄子、辣椒、豆类等多种幼苗及大苗。病害一般比猝倒病来得晚,多发生在育苗的中、后期。其特点是受害幼苗茎基部产生椭圆形暗褐色病斑,带有轮纹,前期病苗白天萎蔫,夜晚恢复,病斑逐渐凹陷。湿度大时产生淡褐色蛛丝状霉,但不明显,病部没有白色棉絮状霉。病斑逐渐扩大后绕茎一周,甚至木质外露,最后病部收缩干枯,叶片萎蔫不能恢复原状,幼苗不呈猝倒伏状,逐渐干枯死亡。地下根部皮层变褐色或腐烂,但不易折倒,病部具轮纹状或淡褐色网状霉层。在北方保护地主要是由立枯丝核菌、瓜果腐霉菌和禾谷镰刀菌引起的,且以前两种为主。立枯丝核菌是一种严重危害农作物的土传病原菌,可引起多种农作物的病害。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分布于全世界的耕作和非耕作土壤中,且易从染病植株及土壤中分离得到。其寄主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引起稻、麦、棉和多种蔬菜瓜果病害,特别是苗期猝倒病和立枯病,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严重,是很难防治的土传病害之一。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无孢目丝核菌属真菌,适温17~28℃,在12℃以下或3o℃以上受限制。菌丝体早期无色,后期逐渐变淡褐色,最后纠结成菌核。菌丝呈锐角分枝,分枝处有明显缢缩,离分枝处不远有隔膜。菌核扁圆形、扁卵圆形或相互愈合成不规则形,表面与内部均呈褐色,表面粗糙。不产生分生孢子。当湿度高时,接近地面的茎叶病组织表面形成一层薄的菌膜,初为灰白色,逐渐变为灰褐色,上面着生桶形、倒梨形或棍棒形的无色担子,上生4个小梗,每个小梗顶端产生一个单细胞、无色、倒卵形的担孢子。立枯丝核菌主要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长期营腐生生活,遇到适当的寄主时,病菌以菌丝体直接侵入幼茎或根部,在病部又可产生菌丝和菌核。病菌的腐生性较强,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所以带菌的土壤和病残体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流水、农具和带菌的有机肥等传播。当使用带有病菌的未消毒的旧床土育苗,或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在苗床温度较高和空气不流通,幼苗发黄时,易发生立枯病。立枯病是春季黄瓜出苗一段时间后较易发生的病害之一。黄瓜种子带菌、育苗床感染立枯病菌是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另外苗床管理不善、通风不良、温度较高、阴雨多湿、土壤过粘、重茬、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等也易诱发本病。一定要加强管理。

黄瓜苗期立枯病是保护地蔬菜的主要土传病害之一,是影响育苗质量和成活率的主要限制因子。随着保护地连作年限的增加,病原菌积累,危害逐年加重。在全国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尤其在育苗中后期发病严重, 常造成大量死苗甚至毁床。

1 发病症状

黄瓜立枯病俗称死苗、猝苗,除危害黄瓜外还能危害番茄、茄子、辣椒、豆类等多种幼苗及大苗。病害一般比猝倒病来得晚,多发生在育苗的中、后期。其特点是受害幼苗茎基部产生椭圆形暗褐色病斑,带有轮纹,前期病苗白天萎蔫,夜晚恢复,病斑逐渐凹陷。湿度大时产生淡褐色蛛丝状霉,但不明显,病部没有白色棉絮状霉。病斑逐渐扩大后绕茎一周,甚至木质外露,最后病部收缩干枯, 叶片萎蔫不能恢复原状,幼苗不呈猝倒伏状,逐渐干枯死亡。地下根部皮层变褐色或腐烂,但不易折倒,病部具轮纹状或淡褐色网状霉层。

2 病原

在北方保护地主要是由立枯丝核菌(R h fZ 0 C t0 n f a s o Z a n f)、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且以前两种为主。

立枯丝核菌是一种严重危害农作物的土传病原菌,可引起多种农作物的病害。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分布于全世界的耕作和非耕作土壤中,且易从染病植株及土壤中分离得到。其寄主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引起稻、麦、棉和多种蔬菜瓜果病害,特别是苗期猝倒病和立枯病,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严重,是很难防治的土传病害之一。

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无孢目丝核菌属真菌,适温17~28℃ ,在12℃以下或3O℃ 以上受限制。菌丝体早期无色,后期逐渐变淡褐色,最后纠结成菌核。菌丝呈锐角分枝,分枝处有明显缢缩,离分枝处不远有隔膜。菌核扁圆形、扁卵圆形或相互愈合成不规则形,表面与内部均呈褐色,表面粗糙。不产生分生孢子。当湿度高时,接近地面的茎叶病组织表面形成一层薄的菌膜,初为灰白色,逐渐变为灰褐色,上面着生桶形、倒梨形或棍棒形的无色担子,上生4个小梗,每个小梗顶端产生一个单细胞、无色、倒卵形的担孢子。立枯丝核菌主要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长期营腐生生活,遇到适当的寄主时,病菌以菌丝体直接侵入幼茎或根部,在病部又可产生菌丝和菌核。

3 发生条件和规律

病菌的腐生性较强,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所以带菌的土壤和病残体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流水、农具和带菌的有机肥等传播。当使用带有病菌的未消毒的旧床土育苗,或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在苗床温度较高和空气不流通,幼苗发黄时,易发生立枯病。立枯病是春季黄瓜出苗一段时间后较易发生的病害之一。黄瓜种子带菌、育苗床感染立枯病菌是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另外苗床管理不善、通风不良、温度较高、阴雨多湿、土壤过粘、重茬、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等也易诱发本病。

4 综合防治

4.1种子消毒

种子可用种子重量0.2%的40%拌种双拌种,药液浸种3 0分钟,然后洗净催芽。

4.2 床土消毒

苗床消毒以8g/mz的40%拌种双或40%五氯硝基苯与福美双l:1混剂,加细土拌匀,取1/3药土撒在苗床上,播种后,上覆2/3的药土。对病床进行药剂防治时,不要用瑞毒霉农药,一般用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每隔7天1次,连续2~3次;或666.7㎡用30%百菌清烟剂0.25 kg、5%百菌清粉尘土l kg熏烟或喷粉。也可进行高温消毒苗床土,如埋设电热线,可将苗床升温至55℃维持2小时,或密闭保护设施,并人工或太阳光加温到50℃,坚持3天以上再通风。

4.3 加强苗期管理

  幼苗出土后加强通风等管理,加强幼苗锻炼,防止幼苗徒长。苗床要注意保持土壤疏松,播种时不要把床土踩实,要加强通风降温。

4.4 预防病害发生

  预防黄瓜立枯病的措施,一是增强黄瓜自身免疫能力,另一方面是施用保护性杀菌剂。目前,增强植物自身免疫能力的药剂只有一类,就是德国和法国科学家研究发现的,从海洋生物海藻里提取出来的海藻素,它能提高作物的抗逆性,使病菌不易侵入, 同时也能预防很多生理性病害。目前生产上用得较多的是碧绿素。保护性杀菌剂应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由于保护性杀菌剂施用时要求药剂要均匀全面地附着在植物表面,且药效时间要长才行,而一般的粉剂不易达到此要求,故应选择剂型先进、且质量较好的药剂。陶氏益农公司(原美国罗门哈斯)生产的大生富就是一种很理想的保护性杀菌剂,它的剂型较先进,粘性好(悬浮剂),日夏养花网 耐雨水冲刷,成本低(稀释倍数可为600~800倍)。在各地使用后,深受广大农户欢迎。

4.5 化学防治

若苗床已发现少数病苗,在拔除病苗后,可选用恶霉灵、福美双、百菌清、杀毒矾、普力克、瑞毒霉锰锌、安克、瑞凡、金雷, 银法利、科佳、凯润等。

发病初期可喷洒普力克、瑞毒铜、多菌灵、利克菌、甲基硫菌灵、百菌清等药剂,或直接用药液浇灌。也可用1 5%恶霉灵水剂45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l 200倍液或5%井冈霉素水剂1 500倍液喷洒,每7~1 0天1次,连喷2~3次。

发病后可用53.8%可杀得2000稀释2 000倍加云大120稀释l 500倍或用25%恶霉灵600倍液、72.2%普力克600倍液喷雾防治,5~7天喷1次,连喷2~3次。

如遇猝倒病与立枯病同时发生时,可喷洒铜铵合剂(用硫酸铜和碳酸氢铵1:5.5的比例,研成细末混匀密闭24小时)400倍液、70%代森锰锌500倍液、75%百菌清600倍液、25%甲霜灵1 000倍液或64%杀毒矾M8 500倍液,亦可喷洒40%五氯硝基苯500倍液、D801500倍液或70%敌克松1 000倍液喷淋。湿度过大可用干土或撒草木灰吸湿。若猝倒病与立枯病混合发生,可用千美水剂700倍液加卡多矾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淋。上午施药效果好。

4.6 生物防治

病虫害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各种有益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控制病虫害。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比具有经济、有效、安全、污染小和产生抗药性慢等优点。

4.6.1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 应用于立枯丝核菌的生防因子很多,其中包括真菌、细菌等。真菌有木霉、盾壳霉、粉红单端孢、轮枝孢菌等。细菌如芽孢杆菌、肠杆菌、链霉菌、短杆菌等。另外的生防因子还有一种取食真菌的弹尾目昆虫、线虫中的燕麦滑刃线虫、食菌性变形虫、无致病性或衰退的立枯丝核菌等。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木霉菌株F45对黄瓜苗期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因不同的处理方法而不同,其中以木霉菌株F45先施入土壤48小时,然后混入立枯丝核菌,再移栽黄瓜苗的处理效果最佳,防治效果达64.5%。通过对峙法测定了PDA平板上K7菌株及其壳聚糖酶对立枯丝核菌抑制作用,发现K7菌株和壳聚糖酶都能够直接抑制病菌的生长,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严重度,是一株具有应用潜力的生防菌株。同时发现,不同浓度的壳聚糖酶防治立枯病存在差异,一定范围内随着酶浓度的增大,防治效果提高。推测K7菌株对立枯病的生防机制是通过产生壳聚糖酶来实现的。本研究首次提出了壳聚糖酶作为一种生防因子防治立枯病的作用机制。王刚等从大田种植的黄瓜植株根际分离出113株根际细菌,室内盆栽试验测定了不同根际细菌对黄瓜苗期立枯病的生防效果,从中筛选出1株对立枯病菌具有较强作用的菌株06—83,防治效果为70.1%,优于多菌灵拌种的防治效果.分别利用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方法对菌株进行了鉴定,发现06—83属于荧光假单孢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利用滑石粉制备含有上述菌株的可湿性粉剂,测定了室温保存条件下不同时期可湿性粉剂中所含细菌的存活能力,发现室温保存120天后细菌数量仍达到10??cfu/g。

4.6.2利用新型生物型农药5%井岗霉素水剂。浇灌处理防治黄瓜幼苗立枯病用500~1000倍液;对播种后苗床,按每㎡浇灌3~4升药液;田间黄瓜立枯病用500~1000倍液喷淋植株根部。

多抗灵,是一种无公害农药,对作物、人和牲畜都十分安全。使用时不但不会产生污染,而且会使叶色嫩绿,叶片肥大,有促进作物生长、抗衰老的作用,增产效果非常显著。首先在播种前用1%浓度的多抗灵稀释100--~150倍浇地,在出现l~2片叶的苗期,在茎的基部喷洒多抗灵,以后见到病灶就及时喷药治疗,只要认真对待就可以防止立枯病的发生。

4.6.3利用微生物肥料 微生物肥料对由于真菌、霉菌引起的根腐病、叶霉病、立枯病、霉霜病、炭疽病等植物病害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微生物肥料采取以菌治菌,生物防治的方法防治植物病虫害。可逐年减少农药的用量,最终达到杜绝农药的使用,达到生产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的目标,创立一个完全自然绿色的耕种方法, 实现农业经济增长。

如果连阴天10多天天气还不能转晴,黄瓜该怎么管理呢?

1,降低湿度、增加光照。
大家要尽一切可能降低棚室内湿度,如早上有条件的可以适当的开一下风口(10分钟左右),排出湿气,另外,即使是阴天,也要把草毡子拉起来,否则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会越来越虚弱。如果条件好的还可以使用补光灯,以增加光照;

2,加强栽培管理,细心干农活。
越是遇到这种恶劣天气条件,越需要精细化管理,如,要打掉多余的叶片,一方面减少营养消耗,另一方面,降低湿度。还有,一旦发现有发病严重的叶片、花、幼果等,一定要及时摘除,包好扔掉,不要嫌麻烦,否则留有大量病残体,容易引起病害大面积发生。注意清除病残体。

3,选对药剂,科学防治病害。

烟剂的使用:
这段时间,主要以低温高湿性病害为主,如果预防的话,可以考虑使用烟剂,由于烟剂使用简单,不增加湿度,而且药剂相对分散均匀,适合连阴天使用,但是一定要注意关注天气预报,保证次日能打开风口。至于烟剂种类,可以选择百菌清,防治大多数真菌性病害,也可以考虑选择腐霉利、异菌脲等烟剂专门防治灰霉病、菌核病等,同时对部分叶斑病也有一定效果。

有机铜制剂:
因为高湿,会导致叶片出现水膜等问题,这样就会出现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番茄溃疡病,细菌性斑疹病等,因此可以考虑使用有机铜制剂如噻菌铜(龙克菌)、琥胶肥酸铜(DT)、松脂酸铜、硝基腐殖酸铜来预防细菌性病害,铜还可预防真菌性病害,在这里提醒大家,最好不要选用无机铜制剂,因为阴雨天,无机铜制剂释放铜离子速度相对较快,可能会出现药害,而有机铜制剂相对安全,但是打药的时候最好选择相对较好的天气。

高低等真菌选对药剂:
在蔬菜常见的病害中,黄瓜霜霉病、番茄晚疫病、辣椒疫病、茄子绵疫病等属于低等真菌引起的病害,可以选用甲霜灵?锰锌、霜脲?锰锌、霜霉威盐酸盐、氟吡?霜霉威(银法利)等进行防治。

而番茄早疫病等叶斑病属于高等真菌引起的,可以考虑使用嘧菌酯+三唑类药剂进行防治。当然,如果发生严重建议选用唑醚?氟酰胺(健达)、苯甲?嘧菌酯(阿米秒收)、氟吡?肟菌酯(露娜森)等药剂,以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4,晴天后,注意预防闪苗、日灼。
连续的阴天,植物自身会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以适应不良环境,但是,如果阴雨天结束后,出现阳光充足的晴好天气,大棚里光照加强,温度升高,然而土壤温度相对回升较慢,因此,极易出现闪苗,日灼等现象。因此建议大家在晴天后,中午注意做好遮阳工作,可以使用遮阳网,或者将草毡子下放三分之一,让作物逐渐适应这个过程。

黄瓜老化苗的产生原因有哪些?该如何去应对?

黄瓜出现小老苗后,会表现为苗短、个体小、叶黄、变小、皱缩、变厚、早衰、叶黑暗暗、苗茎变细变硬、茎变短、根老化不发达、新根少。种植后,幼苗长时间缓慢生长,生长缓慢,生长微弱。除了以上表现,他们还会即使苗多芽早开,也很容易坐不住,幼瓜长不大。同时,畸形果会大幅度增加,对黄瓜的正常生长和果实发育产生很大影响,往往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减产。黄瓜“小老苗”的成因黄瓜幼苗的主要原因有:育苗早、育苗时间长、苗期浇水不及时、土壤干旱缺水、控水过早、蹲地过多、苗龄长、种植时间晚、种植时伤根、苗期土壤温度低、昼夜温差低、氮肥用量不足、土壤养分不足、苗期连阴雨、光照不足、烯效唑、滋补品、乙烯利等。

黄瓜“小苗老苗”的防治可以说黄瓜小老苗的发生,基本上是田间管理不当造成的。在防控管理中,一般不需要喷洒药物,只有加强现场管理,才能达到更好的控制和补救效果。播种育苗方法要科学一般来说,提前一个月在黄瓜种植区深耕干燥30-40厘米的土壤,结合清除田间杂物,给苗床施肥,使用多菌灵、硫磺粉、草木灰等。,也可按每平方米3/5无病菜园土+2/5腐熟有机肥+150-180克多菌灵+40-50克甲霜灵锰锌进行。播种育苗方法要科学一般来说,黄瓜种植场应提前一个月进行30-40厘米土壤的深耕和晾晒。

土壤消毒灭菌处理应采用多菌灵、硫磺粉和草木灰,结合田间清理和苗床施肥。为了防止土壤中的病虫害对黄瓜幼苗的损害,播种前应尽量在晴天将黄瓜种子晒干和浸泡。育苗播种期间,首先要将苗床内的水浇透,待水完全渗入土壤后,将种芽向下播在潮湿的地面上,种子表面覆盖一层1-1.5厘米的薄土,然后用塑料薄膜或细碎的秸秆覆盖或设置小拱棚保温保湿。一般来说,黄瓜的苗期应在30-40天左右,苗期不宜过早或过长。加强苗木管理,培育壮苗黄瓜幼苗根系脆弱不发达,对温度和湿度的控制要求很高。因此,应加强管理,培育壮苗。

皇冠对水肥的需求不是很大。在播前充分浇水,施肥充足的前提下,只需注入即可就是苗期保暖保湿。黄瓜高10cm左右,3叶1心,或有30天苗龄时,可在晴天移栽种植,在不冻的情况下尽快种植。谈到移栽和种植,施肥、起垄和开沟应提前10-15天进行。同时,低温炼苗应在移栽前提前7天进行。移栽后,应及时倒入种植水。在7-10天内,应注意幼苗的保存和保湿,中耕和松土以加快缓慢的幼苗存活。有效的补救措施田间管理方法,如追施速效氮肥、及时洒水、翻耕松土、根底疏幼果、顶端疏雌花、增加光照强度、适量喷施油菜素内酯或赤霉素等可用于促进黄瓜幼苗抬起头和开放叶片,尽快恢复正常的自然生长。

黄瓜苗出现老化苗的原因

造成黄瓜苗出现老化苗的原因有很多,如育苗过早、苗期浇水不及时、土壤缺水、苗龄过长、定植时间过晚、氮肥使用不足、土壤养分不足、助壮素、乙烯利等药和激素物使用不当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黄瓜苗出现老花苗现象。因此具体的原因还是要按实际情况来定。

防治措施

一般来说,在黄瓜播种地一个月提前进行土壤30-40公分的深翻耕、晾晒,同时要结合田间清理杂物、苗床施肥,使用多菌灵、硫磺粉、草木灰等进行土壤消毒杀菌处理。另外为了预防土壤中病虫害对于黄瓜苗的侵害,在黄瓜播种前尽量选择在晴天进行晒种、浸种等处理。然后再用干净的湿纱布包裹起来放在25-28度的温度环境中进行催芽,当70%以上的种子露白后或者芽长大约有0.3毫米时即可播种使用。

而在育苗播种期间,首先要浇透苗床水,等水分完全渗透到土壤中后,把种芽向下撒播在湿度上,并在种面覆盖上1层1-1.5公分的细薄土,然后覆盖地膜或细碎稻草秸秆或搭设小拱棚等进行保温保湿。一般来说,黄瓜的育苗期应当掌握在30-40天左右,育苗期不可过早或过长。
造成黄瓜苗老化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孕育苗过早,苗期间浇水不及时,导致土壤缺水,苗龄过长,定植时间过晚,氮肥使用不足,土壤养分不足等等都是黄瓜老化的原因。我们可以首先播种育苗要在黄瓜多种地,一个月前进行,土壤30~40公分的深翻,善良清理田间的杂物,预防土壤对黄瓜的侵害,孕育苗期掌握在30~40天左右,不可过长。
造成黄瓜苗出现老化苗的原因有很多,如育苗过早、苗期浇水不及时、土壤缺水、苗龄过长、定植时间过晚、氮肥使用不足、土壤养分不足、助壮素、乙烯利等药和激素物使用不当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黄瓜苗出现老花苗现象。因此具体的原因还是要按实际情况来定。一般来说,在黄瓜播种地一个月提前进行土壤30-40公分的深翻耕、晾晒,同时要结合田间清理杂物、苗床施肥,使用多菌灵、硫磺粉、草木灰等进行土壤消毒杀菌处理。另外为了预防土壤中病虫害对于黄瓜苗的侵害,在黄瓜播种前尽量选择在晴天进行晒种、浸种等处理。然后再用干净的湿纱布包裹起来放在25-28度的温度环境中进行催芽,当70%以上的种子露白后或者芽长大约有0.3毫米时即可播种使用。
黄瓜老化苗的产生原因有苗缺水、育苗期管理不当、激素类物质刺激。想要预防黄瓜苗老化,在苗期应该及使浇水,浇水要浇透。播散种子的时间不能过早。在适当的时候要及时进行移植,不能拖太久。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连续阴雨天后、遇上晴天,黄瓜等作物秧苗就出现萎蔫,这是什么原因?该怎样预防呢?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208611.html

上一篇:区别完全花与不完全花,不完全花有哪些类型

下一篇:怎么样才能让绿萝爆盆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