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问君何处来,君字是指谁

2021-03-06 20:19:27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207

关于感怀过去,时过境迁的诗词句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
11 * 29 = 20 ^ 2 - ^ 2

12 * 28 = 20 ^ 2 - 8 ^ 2

。 。 。 。

19 * 21 = 20 ^ 2 - 1 ^ 2

20 * 20 = 20 ^ 2 - 0 ^ 2

第一个到10的升序进行排序。

正A + B =常数C,则A * B最大,A = B = C / 2
^1,
11 * 29 = 20 ^ 2 - ^ 2

12 * 28 = 20 ^ 2 - 8 ^ 2

。 。 。 。

19 * 21 = 20 ^ 2 - 1 ^ 2

20 * 20 = 20 ^ 2 - 0 ^ 2

第一个到10的升序进行排序。

正A + B =常数C,则A * B最大,A = B = C / 2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留。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生查子元夕】
朱淑真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关于沟通的古语名言

1、不欲琭琭如玉,珞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433653864珞如石(君子温润如玉)

中国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孔子说︰“君子如玉”。古人喜欢佩玉,因为他们认为玉的品质是与君子的品质最为近似,佩戴玉石的目地是时时警醒自己,道德修养与品格应像玉石一样。但老子却说:“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并不想做一个如玉的君子,而是想做一块平凡的石头。

原因很简单,玉石很珍贵,但它只能让很少一部分人得到;石头遍地都是,却能被所有人使用,能造福到所有人。所以老子说“最高的荣誉是没有荣誉”,最珍贵的东西,看起来反而不珍贵。就像水、空气一样,它们是免费的,但远远比玉石黄金珍贵多了。因此道家的高人,修为越高,就越像一个平凡人,是谓“返朴归真”。

2、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人往高处走)

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江海之所以能够成其大,是因为它位置低下,所以能容纳天下溪流来归,故而“大国者下流”。但我们有句俗话却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往下流,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不求上进的颓废姿态。那么到底是该“下流”,还是该“上进”?

水流低处,再低低不过海底;人行高处,再高高不过山巅。因为它们最终都需要有根基来承载,否则就会成为无根之水,空中楼阁。山巅仅能容一人,而山谷可容万人。一个人把自己的位置放得越高,其容纳能力就越有限。大地承载万物,圣人承载万民,所以它们都必须要“下流”。

3、清静以为天下正(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我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多跑多跳多运动,对身体是有好处的,因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但在老子看来,最重要的却是保持清静。他不但认为“静胜躁”,“静为躁君”,更认为“清静以为天下正”,清静才足以成为天下的根本。

所谓“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每天转动的门轴,连虫子都不愿意在里面安家;每天流动的水,里面连细菌都生长不出来。种在马路旁边的小树往往难以存活,因为来往车辆扰动太多。唯有清静,方能畜民,方能止争,方能养生,方能成为天下的根本。

4、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狭路相逢勇者胜)

我们常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只有勇往直前,舍生忘死,方能取得胜利。但老子却说“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不敢轻易前进,而总像是在主动退让,不敢主动去进攻,而总像是在被动防守。双方相抗而避无可避的时候,那么“哀者胜矣”。

哀者,就像是被逼上了绝路一样,兵法上讲“围三阙一”,正是不想把对方逼上绝路,变成哀兵。因为勇者,不一定是哀者,但哀者,一定是勇者。所以与其把人鼓舞得心情亢奋激昂去战斗,远不如让人心情悲愤沉痛上战场。之所以悲愤沉痛,是因为心中有“慈”,有自己想要守卫保护不被侵害的东西。“慈,故能勇”,“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5、不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先)

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原意是指不敢站在天下人的前面号令天下,不敢用个人的主观意愿去替代天下人的想法,不敢因为自己一个人的利益而去损害天下人的利益。不过我们现在所认知的“敢为天下先”,却是指敢于尝试,敢于挑战,敢于出头。意义虽已发生改变,但这种行为仍然是道家所忌讳的。

对于一件完全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的事情,无所畏惧而挺身犯险,这就是“敢”,就像我们只说你敢不敢跳楼,而不说你敢不敢走路一样。敢,是要用生命作代价的。“不敢”,是不赌,是面对未知情况下的小心谨慎,是不轻易以身犯险。所以“勇于敢则杀,勇 于不敢则活”
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出自《芙蓉楼送辛渐》唐e5a48de588b6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433653865代:王昌龄释义: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2、休相问,怕相问,相问还添恨。——出自《醉花间休相问》唐代:毛文锡释义:不要问,怕人问,相问会增添几多怨恨。

3、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出自《除夜宿石头驿》唐代:戴叔伦释义:在这寂寞的旅店中有谁来看望慰问,只有一盏冷清的孤灯与人相伴相亲。

4、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出自《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释义: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5、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出自《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明代:杨慎释义: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下酒闲谈的材料。

6、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出自《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宋代:叶梦得释义:小亭在高耸入云的山峰,隐隐约约浮现着。

7、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出自《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唐代:崔颢释义:请问大哥你的家在何方。我家是住在建康的横塘。

8、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出自《九日齐安登高》唐代:杜牧释义: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9、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出自《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清代:纳兰性德释义:如今轻易地变了心,你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

10、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出自《酬张少府》唐代:王维释义: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1、当我面对一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3653865群人,或是大众传播媒体谈话时,我总是假想自己是和“一个人”进行推心置腹的谈话。——巴伯2、管理者的最基本功能是发展与维系一个畅通的沟通管道

古人关于沟通的名言警句

 

关于沟通的名言警句1、当我面对一群人,或是大众传播媒体谈话时,我总是假想自己是和“一个人”进行推心置腹的谈话。——巴伯2、管理者的最基本功能是发展与维系一个畅通的沟通管道。——巴纳德3、果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就必须谨慎选用字眼,因为这些字眼能使你振奋、进取和乐观。——(美)安东尼罗宾斯4、将自己的热忱与经验融入谈话中,是打动人的速简方法,也是必然要件。如果你对自己的话不感兴趣,怎能期望他人感动。——戴尔卡内基5、讲话犹如演奏竖琴:既需要拨弄琴弦奏出音乐,也需要用手按住琴弦不让其出声。——霍姆斯6、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人和他开诚布公地谈心。一个人尽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独。——海明威7、恰当地用字极具威力,每当我们用对了字眼……我们的精神和肉体都会有很大的转变,就在电光石火之间。——马克吐温8、倾听对方的任何一种意见或议论就是尊重,因为这说明我们认为对方有卓见、口才和聪明机智,反之,打瞌睡、走开或乱扯就是轻视。——(英)霍布斯9、如果你是对的,就要试着温和地、技巧地让对方同意你;如果你错了,就要迅速而热诚地承认。这要比为自己争辩有效和有趣得多。——(美)卡耐基10、如果你要使别人喜欢你,如果你想他人对你产生兴趣,你注意的一点是:谈论别人感兴趣的事情。——戴尔卡耐基11、如果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那就先做一个致意倾听的人。——戴尔卡耐基12、善长于沟通的管理者,也可能善长于掩饰真正的问题。——柯利斯阿格利斯(哈佛大学教授)13、所谓的「耳聪」,也就是「倾听」的意思。——艾默生14、谈话,和作文一样,有主题,有腹稿,有层次,有头尾,不可语无伦次。——梁实秋15、谈话的艺术是听和被听的艺术。——赫兹里特16、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温卡维林17、为一件过失辩解,往往使这过失显得格外重大,正像用布块缝补一个小小的窟窿眼儿,反而欲盖弥彰一样。——莎士比亚18、我们总是将焦点集中在内部沟通,而忘了对外与顾客的沟通。——麦克法霖19、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会出现交际的障碍,就是因为他们不懂的忘记一个重要的原则:让他人感到自己重要。——戴尔卡耐基20、向随便什么人征求意见,叙述自己的痛苦,这会是一种幸福,可以跟穿越炎热沙漠的不幸者,从天上接到一滴凉水时的幸福相比。——司汤达21、寻找自我,保持本色。——戴尔卡耐基22、眼色是女子们常用以补充她们对于一个男子的意见。——小仲马23、一场争论可能是两个心灵之间的捷径。——哈纪伯伦24、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德鲁克25、有效的沟通取决於沟通者对议题的充分掌握,而非措辞的甜美——葛洛夫26、有许多隐藏在心中的秘密都是通过眼睛被泄露出来的,而不是通过嘴巴。——爱默生27、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列夫托尔斯泰28、在交谈中,判断比雄辩更重要。——格拉西安29、最理想的朋友,是气质上互相倾慕,心灵上互相沟通,世界观上互相合拍,事业上目标一致的人。——周汉晖30、做一个好听众,鼓励别人说说他们自己。——戴尔卡耐基31、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
关于沟通的名言警句1、当我面对一群人,或是大众传播媒体谈话时,我总是假想自己是和e69da5e887aa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3653865“一个人”进行推心置腹的谈话。——巴伯2、管理者的最基本功能是发展与维系一个畅通的沟通管道

古人关于沟通的名言警句

 

关于沟通的名言警句1、当我面对一群人,或是大众传播媒体谈话时,我总是假想自己是和“一个人”进行推心置腹的谈话。——巴伯2、管理者的最基本功能是发展与维系一个畅通的沟通管道。——巴纳德3、果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就必须谨慎选用字眼,因为这些字眼能使你振奋、进取和乐观。——(美)安东尼罗宾斯4、将自己的热忱与经验融入谈话中,是打动人的速简方法,也是必然要件。如果你对自己的话不感兴趣,怎能期望他人感动。——戴尔卡内基5、讲话犹如演奏竖琴:既需要拨弄琴弦奏出音乐,也需要用手按住琴弦不让其出声。——霍姆斯6、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人和他开诚布公地谈心。一个人尽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独。——海明威7、恰当地用字极具威力,每当我们用对了字眼……我们的精神和肉体都会有很大的转变,就在电光石火之间。——马克吐温8、倾听对方的任何一种意见或议论就是尊重,因为这说明我们认为对方有卓见、口才和聪明机智,反之,打瞌睡、走开或乱扯就是轻视。——(英)霍布斯9、如果你是对的,就要试着温和地、技巧地让对方同意你;如果你错了,就要迅速而热诚地承认。这要比为自己争辩有效和有趣得多。——(美)卡耐基10、如果你要使别人喜欢你,如果你想他人对你产生兴趣,你注意的一点是:谈论别人感兴趣的事情。——戴尔卡耐基11、如果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那就先做一个致意倾听的人。——戴尔卡耐基12、善长于沟通的管理者,也可能善长于掩饰真正的问题。——柯利斯阿格利斯(哈佛大学教授)13、所谓的「耳聪」,也就是「倾听」的意思。——艾默生14、谈话,和作文一样,有主题,有腹稿,有层次,有头尾,不可语无伦次。——梁实秋15、谈话的艺术是听和被听的艺术。——赫兹里特16、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温卡维林17、为一件过失辩解,往往使这过失显得格外重大,正像用布块缝补一个小小的窟窿眼儿,反而欲盖弥彰一样。——莎士比亚18、我们总是将焦点集中在内部沟通,而忘了对外与顾客的沟通。——麦克法霖19、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会出现交际的障碍,就是因为他们不懂的忘记一个重要的原则:让他人感到自己重要。——戴尔卡耐基20、向随便什么人征求意见,叙述自己的痛苦,这会是一种幸福,可以跟穿越炎热沙漠的不幸者,从天上接到一滴凉水时的幸福相比。——司汤达21、寻找自我,保持本色。——戴尔卡耐基22、眼色是女子们常用以补充她们对于一个男子的意见。——小仲马23、一场争论可能是两个心灵之间的捷径。——哈纪伯伦24、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德鲁克25、有效的沟通取决於沟通者对议题的充分掌握,而非措辞的甜美——葛洛夫26、有许多隐藏在心中的秘密都是通过眼睛被泄露出来的,而不是通过嘴巴。——爱默生27、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列夫托尔斯泰28、在交谈中,判断比雄辩更重要。——格拉西安29、最理想的朋友,是气质上互相倾慕,心灵上互相沟通,世界观上互相合拍,事业上目标一致的人。——周汉晖30、做一个好听众,鼓励别人说说他们自己。——戴尔卡耐基31、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

以下是古人思乡的名言警句!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唐〕高适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唐〕柳宗元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李白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唐〕刘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唐〕白居易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敬请关注更多名言!

现为大家提供的是:古人名言警句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更多链接>>

名言警句大全生命名言警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有关沟通的名言警句

1、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会出现交际的障碍,就是因为他们不懂的忘记一个重要的原则:让他人感到自己重要。——戴尔卡耐基

2、如果你是对的,就要试着温和地、技巧地让对方同意你;如果你错了,就要迅速而热诚地承认。这要比为自己争辩有效和有趣得多。——卡耐基(美)

3、寻找自我,保持本色。——戴尔卡耐基

4、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人和他开诚布公地谈心。一个人尽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独。——海明威

5、有效的沟通取决於沟通者对议题的充分掌握,而非措辞的甜美。——葛洛夫

6、谈话,和作文一样,有主题,有腹稿,有层次,有头尾,不可语无伦次。——梁实秋

7、做一个好听众,鼓励别人说说他们自己。——戴尔卡耐基

8、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

9、善长于沟通的管理者,也可能善长于掩饰真正的问题。——柯利斯阿格利斯(哈佛大学教授)

10、恰当地用字极具威力,每当我们用对了字眼……我们的精神和肉体都会有很大的转变,就在电光石火之间。——马克吐温

11、如果你要使别人喜欢你,如果你想他人对你产生兴趣,你注意的一点是:谈论别人感兴趣的事情。——戴尔卡耐基

12、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德鲁克

13、有许
为什么有些人说散就散,

为什么有些情说断就断,

因为有了误会不解释,

因为有了矛专盾不沟通,

时间长了,属心的距离远了,

心远了,人也就变了。

人和人之间,

真心要有,信任要有,

最重要的就是沟通也要有。

没有了沟通,

矛盾就会滋生。

究竟什么是沟通?

沟通是心灵的桥梁,

疏通障碍,清除误解。

沟通是治愈的良药,

化解冲突,抚平伤痕。

有了误会及时解释,是沟通,

有了意见当面指出,是沟通,

有了冲突互相认错,是沟通,

有了怒气慢慢平息,是沟通。

沟通,有多重要?

没有了沟通,

人和人就疏远了,

心和心就冷漠了,

产生隔阂和分歧,

再好的关系,也会断,

再深的感情,也会淡。

朋友之间不沟通,

就会把友情冷落。

爱人之间不沟通,

就会让爱情淡化。

同事之间不沟通,

就会让工作繁杂。

没有了沟通,

两个人之间就没有了感情,

你说你的,我听我的,

你的话我无动于衷,

你的事我不管不问,

只剩下无视和冷漠。

再熟悉的人,

一旦不沟通了,

也就没有了默契。

再深厚的情,

一旦不沟通了,

也就很容易改变。

没有沟通的两个人在一起,

就像陌生人一样,

无趣,没意义

刘邦和项羽到底谁是真英雄

马上就要开辩论会了,请各位大哥帮我出出主意,我是刘邦那边的,该WLqPqHvjvQ怎么辩
其实大家的心中,对英雄的概念可能各有不同,有人以成败论英雄,有人以品格论英雄,有人以出生(阶级)论英雄;其实这都无所谓,要我说,我认为两人都是英雄,一个是胜利的英雄,一个是失败的英雄,(就如三国时的刘备和曹操一样.)两人都有缺点,也有我们可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关键是你怎么看?我看到赞成刘邦的较多,观点也较正确,我也不想多说,就试试帮项羽说说话吧.曾有人在百度问两人谁是君子?下面的回答:
如果项羽不是君子,他不让刘邦,天下就是他自己的。在实现社会上君子遇到小人,吃亏的只能是君子。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试想一个连天下(恐怕没有什么能比天下更让人心动的吧)都 能如此坦荡的人,不是君子是什么?再往前一点说,项羽有无数次机会除掉对手,但他却没有,无他,只因君子能容,包括小人;小人则永远容不下君子。难道你能绝对相信后人对项羽的评价、描写都是正确的吗?成王败寇。相反如果历史改变,他对刘邦的评价肯定好得多,这就是君子,也不会有什么藏弓烹狗的成语了。
希望以上观点对你有用。
我又加了一条,大家写的你融会贯通一下再自己丰满一下吧……

驳项羽:1)匹夫之勇,多次欲与刘邦一对一交战而想不出真正的办法,并在垓下之围中独身浴血奋战,并不是一个统帅的行为;2)用人有疑,被陈平行反间计,离间了与范增,钟离昩等大将的关系;3)犹豫不决,鸿门宴错失良机;4)暴厉,入关途中攻下城池必屠杀,并坑杀秦降军;5)缺乏远见,与刘邦约法三章不同的是项羽入关后劫掠秦宫,火焚阿房,既失民心又失都城;6)妇人之仁,于垓下每日惦念虞姬和乌骓马无心解围;7)背信弃义,谋杀义帝,贻人口实(不过刘邦也是在鸿沟会盟之后便反击项羽……)8)惜权如命,可以对士卒很体贴,但在封赏时却极其吝啬。

赞刘邦:1)知错就改,刘邦本身缺点很多,但很懂得纳谏(如面见郦食其时洗脚,入咸阳时想要挥霍等等);2)唯才是用,陈平“盗嫂受金”,周勃、樊哙原来分别为吹鼓手和屠户,但依然任为股肱;3)懂得分权,面对韩信、彭越的要求及时分权封王或得了帮助;4)能屈能伸,鸿门宴上委曲求全,父亲被绑架(项羽威胁要烹之)依然镇定的与项羽舌战(咱是把兄弟,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把咱爸煮了,分我杯肉羹)5)悟性好,张良的奇策刘邦即听即明;6)机智灵活,被项羽射中胸后及时宣称是射中了脚趾,稳住军心。
兄弟 我的分数就靠你啦 你慢慢看我给你的提示 你的辩论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说 英雄的标准
很多人都在谈论英雄 可是英雄的标准是什麽呢 一般来说 英雄的标准是
凭自己的力量促进社会发展 扭转局势 推动社会进步 或者挽救国家或者民族的畏难 解救苍生 解救老百姓
有些人把项羽评论称英雄 那是为何呢 首先 得承认 项羽在改造社会 推动社会发展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当时秦末 社会大乱 人民不堪忍受秦朝的残酷统治 纷纷揭竿而起 推翻秦朝统治 这是一个社会向前的趋势 在这个历史潮流中 项羽起到了很大一部分作用 可以说 他凭借自己的力量 连战连胜 极大的削弱了秦朝的反抗力量 使得起义军能够势如破竹地攻破秦朝的各个城池 他在这些战争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力量 因此从历史作用上来说 项羽可以算是英雄 这个是从他的历史作用上来说
然后从军事作风上来说 军事上一直讲究的是勇猛 无畏 不屈 项羽是那种万人敌 因此在军事的角度上来说 他也是一个英雄 因为他符合一个军人的一切作风 强悍 无畏 勇猛 不屈 敢于打硬仗 敢于对任何强大的对手挑战
反过来 咱们再看刘邦 刘邦到底是不是英雄呢 咱们从推动历史的角度来说
刘邦从泗水亭长一个小角色 开始一步步的成长 一步步的扩充实力 最开始他打了不少败仗 损失了不少实力 但是他没有屈服 他收服了张良 凭借着萧何 一路打仗 打到了咸阳 他的实力真的是百战百胜吗 没有 他是避实就虚 用了一些计谋 抄了一些近道 比项羽先一步来到了咸阳 然后他约法三章 取得了秦朝子民的民心 后来鸿门宴 再后来给他分到了巴蜀 也就是现在的四川 然后他出巴蜀 入汉中 收三秦 拉拢一些其他王 一起打败了项羽 最后夺得天下 使得混乱了多年的社会得到了安静平息
那麽刘邦算不算英雄呢 算的 他从他对历史的贡献 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上 他也是英雄
那麽现在一个问题 既然他们都是英雄 为何要讨论他们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英雄
这个就是从道德角度 以及历史功绩上 来进行综合评判 或者单方面评判
或者不同角度之间的评判
比如 有些人说项羽是英雄 刘邦不是英雄 他的角度是从项羽的气概 勇猛无敌 藐视一切的人上之人的风范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气质 他的气质更胜似英雄 那麽你就可以说 你说的气质好就是英雄 那社会上好多气质勇猛 却只知道吃喝嫖赌的 和一个气质不好却对国家做出贡献的哪个是英雄 如果你要说气质更重要的话 那我没办法 我就建议大家多吃饭 少做事 吃喝嫖赌都可以 反正长得五大三粗的就是英雄了 人们就可以崇拜这样的英雄了 如果不是 我觉得比较功绩 更为重要 评判一个人是不是英雄 不是评论他的气质 而是评论他的功绩 所以不要把英雄的标准给弱化了 这样你就把观点引到你优势的方面了 总之 他跟你说气质 你就跟他说功绩 功绩第一 气质第二 没有功绩的人 再有气质 也不是英雄 没有气质 但有功绩的人就是英雄
这是你的基础论点 一定记住了 评判英雄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 是他的功绩 你抓到这点 你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否则 对方一误导 把论点引到道德方面 你就完了

然后比功绩 这就好比啦
项羽最大的功绩 是什麽 是推翻秦朝 他立的功大吗 大 但是比刘邦大吗 不见得 首先说 他的功绩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打败秦朝军队 那麽他该算英雄吗 算 但是仅在军事上算英雄 在社会上在历史上 并不算完全的英雄 最多算半个英雄 为何这样 因为还是用它的作用来说 作为英雄的作用是推动社会发展 解放生产力 他推动社会发展了吗 没有 一个完全的英雄应该做的是推翻旧的统治 然后进行社会重组 使社会的组织方式变得更合理 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可是 项羽做到了吗 没有 他做了一半 他把混乱的统治推翻了 但是他没有重组社会 他没有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
为何这样说 首先看看他干的一些事情
他到了咸阳 先把阿房宫烧了 把秦朝的部队给坑杀了20多万
然后 把该封王的没封 不该封的封了 不占据最有利的咸阳 控制整个社会 结果跑回出国吃喝玩乐去了 他心里根本就没考虑过这个社会 也没考虑过该统一天下 让天下过太平日子 他没这样想 也没这样做 所以他起的作用只是推翻秦朝 但是其他的就没有了

可是看看刘邦 刘邦作了哪些事情呢 首先 在推翻秦朝的过程中 他的功劳也非常大 先入关中者为王 刘邦先进了关中 如果不是他先进了关中 秦朝的军队还会继续负隅顽抗 这是他在推翻秦朝的过程中作的事情 然后就是约法三章 他是为稳定关中老百姓 同时也改善了当时关中的恶劣政治环境 老百姓的生活有了保障 然后就是他回到汉中 后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把项羽击败 刘邦做到了 推动社会前进 使社会重组 改善人民生活 在这些方面 刘邦比项羽做得多得多 所以刘邦理应当为英雄

可能对方要反驳 说刘邦好色 刘邦贪财 这不是英雄具备的气质 这个时候一定要冷静 不要反驳项羽不会用人什麽方面 你一旦反驳 你就等于把自己置身于对方的观点之中 记住 他准备的观点 永远要有利于他 所以置之不理
你就说 那是历史环境历史制度造成的 那时候就讲求多妻质 所以刘邦那样也不为过 因为环境是那样的环境 如果你不服 我就举个例子 假设你生活在那样的年代 受着秦朝的迫害 刘邦自己生活不检点 但是救助解放你们这些受苦的人 项羽生活检点 但是他不管你们 你是需要谁 谁对你来说更是英雄 所以刘邦才是真正的英雄 不能因为他一点点的瑕疵就否认他对历史对社会的贡献

剩下很多很多 反正基础的论点就是这样 功绩大于一切 紧紧抓住这个论点 钉住他 不要让他转移话题

对了 兄弟 还要补充一点 像很多网友说的 打仗 用人 计谋 道德 这些方面 你记住 不要跟对方多纠缠 英雄评判的最关键的是功绩 不是战术 不管你用什麽方法 你对社会有进步就成了 好比 国民党有间谍 共产党也有间谍 都是不光明的 为何我们就赞扬共产党 贬低国民党 又好比 希特勒政治和军事都是天才 而没人说他是英雄 因为他给社会带来的是灾难 所以对社会进步 推动社会 这是最关键的 不跟别人讨论战术 就好比说 邱洁尔 和希特勒谁是英雄一样 咱们就不跟他说丘吉尔 哪些战术胜了希特勒 哪些战术败给了希特勒 咱们不讨论这些 评论他是不是英雄 就一点 他敢于带领国家反抗法西斯 他敢于向法西斯宣战 他就是英雄 他就是败了也是英雄 因为他的作用是历史作用 是政治上的作用 是社会上的作用 而不仅仅是军事上的作用
最后在强调一点 军事上的英雄是片面的 但方面的 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 政治是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
刘邦是政治上的英雄 这个层面上 远远大于项羽是军事上的英雄

所以兄弟啊 加油阿 我的分数可都靠你啦 我可是呕心沥血的阿 兄弟 你加油 同时也给我加分啊
.......

奇怪这么多人反对刘邦,作为历代人所羡慕的汉朝的创始人难道有这么不堪?作为一个平民出身的皇帝,在贵族横行的秦末崭露头角,没本事可能吗?当然,也许在打仗方面也许不如贵族出身的项羽,但项羽在入关后实行分封制,只是天下再度陷入混乱,及时楚汉之争后项羽胜利,过不了多久,天下还将出现一个刘邦取代项羽,光靠武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会打仗没什么用,关键是要会用人,得天下易,治天下难这个道理还是不懂。蒙古王朝连汉族都能打败,结果又怎么样?
刘邦的英雄,关键在于他能够在战争时听取意见,和平时任用人才,汉初实行无为而治,你们欣赏的汉武帝才有钱有人去实现他的意志。否定历史,就是否定你们自己!!
刘邦比项羽英雄,不知道有多少倍。身为平民的我绝对支持历史的主人公,我们的先祖——刘邦!!
项羽
彭城之战

——一场世界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
谈起中国古代战争,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如巨鹿之战,井陉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等。楚汉时期另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争却常常被大多人所忽略,以致研究者寥寥无几。个中原因只有仁者见仁。但是这场战争却是一个无法忽略,在中国战争史以致世界战争史都应该有一席之地的战争。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彭城之战。
一背景:刘邦伐楚
秦朝末年,纲绝维弛,群雄并起,其间项羽凭借灭秦巨功分封天下,称霸诸侯!而灭秦的另一主角刘邦却被封在偏远的汉中巴蜀之地。汉二年,刘邦因不满汉中之地毅然出兵定三秦,东向伐楚,而此时,项羽大军正在东边平定齐国之乱,后方空虚。刘邦抓住这个机会大举东进,一路上所向披靡,兵锋直指项羽的都城彭城。史记载:“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很多人质疑56万人这个数字,其实这个数字是可信的,刘邦当年在关中的时候统兵10万,经过汉中整顿,收其巴人等当地民族为军,后定三秦亦收其兵,完全可以做到翻一倍。而此时刘邦“劫持”五个诸侯一起进攻项羽(哪五个诸侯?一直有争议,大概有魏王豹,殷王司马昂,河南王申阳,塞王、翟王,另有陈余军不在此路),而此时东进刘邦倾巢而出,手下重要将领和谋士几乎全到,彭城兵败后萧何“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可见损失之惨重。
关于刘邦进攻彭城的部署,后世有很多误解,这里简要说明刘邦东进的部署,汉元八月,刘邦出汉中定三秦。“汉二年三月汉王从临晋渡”东进。大概刘邦分三路行军,中路军由刘邦亲自统帅,部将为张良、陈平、韩信,吕泽,张耳,卢绾,夏侯婴以及五诸侯军,是从洛阳直接向东,直取彭城。北路军由曹参、灌婴率领汇合陈余军从粱鲁,与中路军会攻彭城。南路军由薛欧、王吸(或有王陵军)自关中出武关走南阳,攻阳夏,向东进攻彭城。
此时关中并不安稳,章邯等势力还在负隅顽抗。刘邦留下萧何守关中,周勃围废丘,樊哙郦商转战关中各地,而立韩王信为韩王平定韩地。
这里有疑问的是关于韩信的行踪。很多人认为韩信此时在关中围章邯,没有参与彭城之战,甚至认为是把韩王信当成韩信。这种说法是说不通的,首先韩王信为韩王平定韩地,行踪确定。韩信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淮阴侯列传》叙述此段时,只说汉王而未提韩信,但是有一点要知道,在韩信的列传中叙述本身就暗含其人行踪。考证韩信生平我们知道韩信虽然在汉中被刘邦拜为大将,但是一直到彭城之战都无兵权,其地位只相当于参谋,这个期间他并没有什么举动,太史公自然忽略过去。而后来彭城之败后,韩信收残兵败将在荥阳和刘邦会合更有利的证明其人当时亦在彭城!
汉二年四月,北路军破龙且于定陶,南下砀和刘邦中路军会师,接着攻下项羽都城彭城,刘邦似乎已经完胜。
二项羽的困境及疯狂战略
早在刘邦定三秦的时候,项羽就预感刘邦会东进,不过此时他带兵进攻自己后翼的齐国。而对刘邦的攻势,项羽一面派郑昌为韩王,前往韩地抵抗刘邦东进。派陈平平殷王在此又布一层防御线。派龙且抵挡北路军,又派兵距阳夏阻拦南路军。除了南路军史书未明外,其余各路均告失败。而项羽记以厚望的英布却趁此坐山观虎斗。刘邦军浩浩荡,56万大军数月就尽占楚地。此时,项羽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中。
一:面临两线作战。齐国尚未平定,回师救楚,则腹背受敌。
二:兵力的极大悬殊。刘邦诸侯联军56万人,规模空前宏大。项羽此时全部兵力不详,但是必然远少于56万。
三:后方沦陷,孤军深入。此时项羽楚地尽占,没有根基地的孤军只能速战速决。
四:远离战场,长徒奔波。敌人则以逸待劳,利用防御工事抵抗回师楚军。
五:盟友背叛,政治大环境陷入极度孤立的状况。
面对如此险恶的政治,军事环境,项羽一个大胆的战略计划出笼:以诸将率领大军继续平定齐国,作为迷惑刘邦的手段。而自己亲自带领3万精兵绕道彭城后方,以彭城为钓饵引刘邦上钩,然后偷袭刘邦后方,尽灭刘邦军。
项羽的作战计划出来,所有人都楞住了!此人傻了,他不但要以3万尽歼对方56万,还要长途奔波,设局偷袭!
这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疯狂计划!
彭城之战,关于项羽的行踪由于历代很少研究者涉足,以致人人认为是刘邦攻下彭城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轻敌而至。实际上刘邦虽然得意忘形都是并未放松警惕,谋臣大将皆在左右,未见有其疑义。关键是项羽在刘邦未下彭城之际,已经回师彭城西边,断其后路,忽然出现在刘邦诸侯联军的后方。
关于这一点甚少有人注意,但是这确是彭城之战胜利之关键。史记项羽本纪有载:“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这里清楚的写明了项羽的行踪的顺序。但是大多人采用了史记高祖本纪:“项羽虽闻汉东,既已连齐兵,欲遂破之而击汉。汉王以故得劫五诸侯兵,遂入彭城。项羽闻之,乃引兵去齐,从鲁出胡陵,至萧……”
为何两者有差异?这里我们分析,项羽本纪排在高祖本纪前面,事迹以项羽为主,顺序详细,亦以此为准。而高祖本纪以刘邦事件为主,项羽事迹只是插叙。如果读高祖这段会发现刘邦入彭城强调的是因果关系,并未详细叙述项羽行踪,而项羽本纪已说的很清楚了,无须在费力。
细看项羽本纪发现有一个关键字“项王‘乃’西从萧”,从乃字我们可以大胆推测,项羽3万兵力在刘邦军尚未全部入彭城时,已经到达彭城西南断其后路,等待刘邦全部入彭城给刘邦联军致命一击。而长途奔波,绕道千里,断敌后路,攻其不备未给敌人发现任何蛛丝马迹,可真谓是前无古人!
现在项羽只剩下耐心等待最佳时机给予致命一刀了,不过项羽已经准备好秘密武器了……

三:项羽在中国骑兵史的地位
骑兵是冷兵器时期世界战争史的最大革命,但是却是个逐渐发展的时期。在马镫没有出现的前骑兵时代,骑兵的发展和应用是缓慢的。我国中原地区早在春秋之际已经有骑兵,但是此时骑兵是小规模的,主要用于载人,并没有史料证明有骑兵作战的记录。中原地区真正大规模把骑兵用于军事是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从此骑兵作为辅助性兵种走向战场。战国时期由于秦赵临近北方胡人,所以多有骑兵。但是此时不论是秦还是赵,骑兵都是作为辅助兵种,骑兵放在两翼后方,配备弓弩。用于侦察,骚扰,偷袭,断后,追击等。真正大规模独立运用骑兵,把骑兵当成主力并用于冲锋大多以为是在西汉时期的反击匈奴。这个论述实际上忽略了项羽在中国骑兵史上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
彭城之战是中国大规模独立运用骑兵歼灭步兵的典范。但是史料却没有清楚记载,史记仅记载项羽自以精兵三万人,是不是都是骑兵而无史载。这里我们要从头来分析,项羽在彭城战前舍弃大军千里奔波,最大限度的运用了机动能力,用骑兵合情合理。彭城之战后,项羽偷袭刘邦运用骑兵的冲击力冲散大军又采用驱赶的方式使其落水,以及骑兵追逐包围刘邦,这里都可以看到战术上运用骑兵的影子。彭城之战后,史记灌婴列传记载:“楚骑来众,”而后刘邦招揽旧秦骑兵组成独立骑兵军团,任命灌婴指挥。从这里我们看出项羽骑兵的威胁促使刘邦大力发展骑兵(后期招揽大量胡人,楼烦人为其骑兵)。 刘邦曾在灭秦时多次和秦军作战,却一直没有发展骑兵,一个侧面可以证明项羽之骑兵有和秦骑兵不同的用途和编制。
战国时期,骑兵用于辅助没有独立作战及用骑兵冲锋的战例(主要是没有马镫,骑兵缺乏冲击力及长途奔波的持续力)。到了彭城之战,由于是偷袭战,主要用于骑兵踏营,冲散,驱赶造成敌人混乱而使骑兵第一次大规模独立冲锋作战。显然战果是辉煌的,给中国骑兵大大写下一笔。
关于项羽的骑兵,应该是在巨鹿之战后(巨鹿战项羽用的是步兵,无骑兵的痕迹)收编秦与赵之骑兵组成了骑兵军团。项羽自杀时说得到自己的坐骑乌骓马有5年,按此推断得乌骓正是在巨鹿大战左右。

四:大战彭城
项羽把大部队留在齐国迷惑刘邦,自己运用骑兵的机动性,绕道彭城西南的萧县。等待刘邦诸军全部进入彭城,混乱不堪,而且大将忙着部署北边建立防御,刘邦等主帅松懈的最佳时机。开始西出萧,向东进攻彭城。项羽选择的是早晨发动偷袭。选择早晨看得出项羽对时机把握的老辣,早晨敌人尚在睡梦中,正处于最疲惫的时候,突然遭遇大规模偷袭,其慌乱可想而知!而自己可以利用早晨天亮明了敌方情况,选择合适有效的战术最大消灭敌人。很多偷袭喜欢放在夜里,这样有利掩藏行踪。但是项羽此次不光要造成敌方混乱,更要全歼敌军。
项羽在战术的选择上直接攻击刘邦指挥中枢,造成刘邦联军指挥系统瘫痪!这样联军就无法组织有效的反抗,然后项羽死死咬住刘邦的主力进行攻击,不给刘邦喘气的机会。而且利用驱赶的方法把他们逼到河流http://www.rixia.cc边上,使他们因为拥挤掉进河中淹死或自相残杀!而刘邦联军犹如从云雾端落入无底的深渊,昨天还意兴盎然,大胜在握;今天就兵从天降,不知其然!不明白实情的联军又没有得到有效的组织像无头苍蝇四处乱撞,此时正中项羽之计。由于兵力上的极大悬殊,如果硬拼无论如何都是要被消耗怠尽。这里项羽用骑兵驱赶引诱把联军引向南方的谷、泗水,再此项羽展开攻击,杀联军十余万人。联军为了活命拼命南逃,逃到更南的灵壁东睢水上,这样联军自相残杀,被挤落水10多万。彭城之战终成了一面倒的局势,剩下就是追击残兵败将,扩大战果,收拾残局的事了。可惜由于项羽的兵力单薄,追击战并未产生多大效果,刘邦诸将收拾残兵汇聚荥阳,顶住了楚兵的追击。

五:彭城之战后及影响
汉军统帅刘邦从开始就被楚军咬住,在彭城西用旧情使楚将丁公放自己一马,逃出彭城被楚军围住,由于大风吹散楚军阵型,刘邦得以逃脱。刘邦此时向北逃跑,过老家沛县,欲收家小向西。却引来楚骑,家小被楚抓到,靠推儿子女儿总算逃过一劫。
刘邦老婆吕后的兄长吕泽跟随刘邦参与彭城之战,战败后先带兵逃到下邑。刘邦绕了大圈子跑到下邑,收其散兵才缓过劲。
此战可以以完胜结局,不但歼灭刘邦主力,使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更扭转了项羽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的政治局面,重新占据楚汉战争的主动权。在大的政治环境方面,原来投向刘邦的盟军此时又背叛刘邦,或则投靠项羽,如塞王,翟王。有的则重新脱离刘邦的控制走向刘邦的对立面,如魏王豹,陈余。
但是这场完胜的战役却留下了遗憾,在此战并无抓到主帅刘邦,使刘邦逃往西边,占据荥阳成皋之地利,依靠关中汉中之资源。拉开四年之久的楚汉角逐战,最后依靠优越的地理和物质资源以及项羽后方的游击战大师彭越,并且整个集团的优势力量,终于拖垮项羽,赢得天下。

六:彭城之战的探究与思考
彭城之战项羽在面临盟友背叛,孤立无援,自己孤军深入,后方失守,两线作战,兵力悬殊的种种危机,而大胆使用战略奇袭,用3万骑兵全歼刘邦联军56万,获得空前绝后的胜利。其战略之大胆,谋略之深远,部署之完美,兵力之悬殊,行军之迅速利落,攻击之准确老辣,战术之巧妙有效,战果之辉煌无敌,无不令人咋舌!
而此战在如此不利的形式下,创造如此辉煌的战绩,其胜利的原因在哪呢?表面上看让人感到匪夷所思,后人归为刘邦的轻敌大意,联军的战斗力低下。楚军的出其不意和英勇善战!如果是这样分析就太浅薄了,刘邦为什么这么大意?刘邦的诸多谋臣大将难道没有一个谨慎小心的吗?实际上彭城之战,当时有一个将领带几万士兵抵抗项羽一段时间就可以让联军组织军队抵抗,利用数量的优势击败项羽。虽然联军不好指挥,战斗力低于项羽军。但是刘邦的20多万军队可是久经沙场的精锐,何至于让三万楚兵一败涂地?
研究彭城之战前因后果,不得不佩服项羽的军事天才和战略创新!项羽之所以取得世界上空前绝后的胜利在于:
一:战前的深谋远虑,大胆布局。日夏养花网
早在刘邦联军东进时,项羽就谋划以彭城为诱饵布局这场偷袭战。从战略上是个及其大胆冒险的战略。首先要分两线作战,既要保证战略偷袭的胜利,又要严防齐国趁机包抄。关键是在千里之外就要确定其战略奇袭的目标和刘邦联军的弱点,这不但要丰富的军事经验知己知彼的眼光还要一个坚定的不为外界所动的平常心。
二:突袭的迷惑性隐蔽性及喧张效果
要偷袭本身就有其如何不让敌人知道的问题,何况是战略大奇袭!项羽在这个方面,用大部队继续攻齐国作为迷惑敌人的“正兵”,自己只带3万兵力为奇兵用“间接路线”偷袭敌方的后翼。这完全可以算上正奇运用的典范!
而长途千里,绕一个大圈子到敌方后路,期间如何不为对方所知,难度其所作隐蔽性可想而知!
在刘邦联军刚入彭城还在打探北边项羽消息的时候,项羽突然从后方进攻,其喧张效果对敌人的震撼效果可想而知!
三:出众的战场洞察力及耐性
项羽绕道彭城西南的萧,期间潜伏下来等待刘邦诸军全部进彭城,并在早晨攻击敌人后翼。这里需要及其出众的洞察力找到最好的进攻地点,时间。而又要极大的耐性等待敌人最松懈的露出破绽的时候进行攻击。而项羽的选择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四:出众的战场指挥能力和正确的战术选择
面对敌人的数量优势但是联军的指挥不协调。项羽采用直接进攻刘邦指挥中枢的战术,咬定司令部追着猛打。使刘邦的指挥系统瘫痪,至始至终无法组织军队抵抗。这里必须清楚知道刘邦的部署及战前大量收集情报。由于两方兵力悬殊,项羽采用驱赶引诱使其到河边自相残杀,互相践踏,最后落水而亡。
五:战术的革命与技术的革新
此战项羽(也是中国)第一次用骑兵独立作战,造成了技术效果是辉煌的,其战斗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这是第一次完全由骑兵对步兵造成的巨大胜利,它的历史性是空前的!也是一次技术上的革新,一次技术上胜利!这种胜利成就了以后骑兵的辉煌!
最后由于项羽自身的战略眼光,战术手段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胜利,项羽能在局势如此不利的情况下迅速找到对方弱点,并且完成一次空前的战略计划。但是这种胜利不具有任何普遍性,一个真正的名将就善于利用一切机会完成别人无法完成的胜利。“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只有在危机和劣势的情况下创造的奇迹才更让人难忘,从军事上来说惟有项羽前次经典战例巨鹿之战可以相颦美!

八仙过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我们作业要做,要不会被老师K的

“八仙”一词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拥有不同的含意,直至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钟离权(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

北宋建隆年间,沙门岛(今庙岛)是朝廷囚禁犯人的地方,从建隆三年开始,凡军人犯了法,都发配沙门岛。这样年复一年,岛上犯人越来越多。但朝廷每年只拨给全岛三百人的口粮,所以粮食越来越不够吃。后来,沙门岛看守头目李庆便想了个狠毒办法:当犯人超过三百时,便将其中一些捆住手脚,扔进海里淹死,使岛上犯人总是保持在三百人内,如此被杀的,两年内就达七百余人,为了活命,犯人们经常跳海凫水逃命,但绝大部分都被激浪吞没,

一次,有五十多名囚犯得到即将被杀的消息,便趁着天晴月朗,避开看守,抱着葫芦、木头跳入海中,往蓬莱山方向游去。从沙门岛到蓬莱约三十里之遥,途中多数犯人体力不支淹死水中,只剩下八名身怀武功、体格健壮的善游者,借着水流游到了岸边,在蓬莱城北丹崖山下的狮子洞内躲了起来。

第二天,渔民发现了他们,当闻知八人从沙门岛游水越海而来,无不惊奇万分,把他们称作“神人”,此事便在民间传开了,并且越传越神,他们被传称为“八仙”,演变成今天的“八仙过海”的故事。

1、李铁拐,又称铁拐李,相传姓李,名玄,又叫李凝阳、李洪水、李孔目。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则说他姓李,名玄;赵翼的《陔余丛考》中又说他姓刘。生卒年约公元前418-326年。巴国津琨人(现重庆市江津区石门镇李家坝),现今李家坝仍有药王观和拐李祠等遗迹。

民间传说他本来长的十分魁梧,相貌堂堂。在砀山洞中修行。曾遇太上老君仙会,神游时因其肉身误为徒弟火化,游魂无所依归,乃附一饿死者的尸身而起。蓬守垢面,坦腹跛足,并用水喷倚身的竹杖,变成铁杖,故称“铁拐李”。据民间史料考证其幼年时因天资聪慧而闻名于巴国,李耳(太上老君)骑牛云游巴国,机缘识得幼年李玄,见其非凡给予点化,巴王多次邀李玄为官均遭其拒绝,

公元前316年巴国遭秦惠文王所灭,当时连年战乱,百姓民不聊生,处处饿殍,遭受国破家亡的李玄从此灰心丧气,看破红尘,离家出走,去华山学道访仙,晚年修道于石笋山。成仙后,铁拐李精专于药理,并炼得专治风湿骨痛之药膏,恩泽乡里,普救众生,深得百姓拥戴,被封“药王”。

2、汉钟离,原复姓钟离,名权,后改名为觉,燕台人,字寂道,号和谷子,又号正阳子。相传诞生时,异光数丈,状若烈火。因受铁拐李的点化日夏养花网,上山学道。下山后飞剑斩虎、点金济众,最后与其兄简同日升天,度吕洞宾而去。有关其人物原型,约出现在五代、宋初之际。《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书都有他事迹的记载,只是后来讹为汉钟离,才附会为汉代人。

《历代神仙通鉴》、《续文献通考》等书称,钟离权,复姓钟离,字寂道,号云房子,又号正阳子。东汉咸阳人,其父钟离章为东汉大将,其兄钟离简为中郎将,后也得道成仙。而唐代确实有位叫钟离权的人,《全唐诗》录有他的三首绝句,并附有小传云:“咸阳人,遇老人授仙诀,又遇华阳真人,上仙王玄甫,传道入崆峒山,自号云房先生,后仙去。”

他留世的诗题为《题长安酒肆避三绝句》,其中有“坐卧常携酒一壶,不教双眼识皇都”、“得道真仙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等句,还颇有一些“仙味”,当是一位好道之人。有关他的出生的传说非常生动,说有一天,一个巨人大踏步的走进他母亲的内室,大声说道:“我是上古黄神氏,当托儿于此。”顿时,只见异光数丈如烈火,随之汉钟离降生。

他一出生就像3岁的小孩一样大,天生一副福相,顶圆额宽,耳厚眉长,口方颊大,唇练如丹,乳圆臂长,更为奇怪的是他昼夜不声不响,不哭不吃。一直到了第七天,他突然说了一句话:“身游紫府,名书玉京。”这一句惊动了他的父母。因为紫府、玉京是天上玉帝的宫城,所以,以为他是神仙转世,父母希望他长大成人多掌大权,因此起名“权”。

据说钟离长大以后,任朝廷的谏议大夫,后来奉召出征吐蕃,战败,隐居终南山。遇到东华帝君王玄甫,得到长生真诀、金丹火候及青龙剑法。后来又遇到华阳真人,教他太乙九圭、火符金丹,洞晓玄玄之道。最终在崆峒山紫禁四皓峰得到玉匣秘诀,成了一位仙人。传说他在唐朝的时候度化了吕洞宾,是道教北五祖之一。

据说钟离长大以后,任朝廷的谏议大夫,后来奉召出征吐蕃,战败,隐居终南山。遇到东华帝君王玄甫,得到长生真诀、金丹火候及青龙剑法。后来又遇到华阳真人,教他太乙九圭、火符金丹,洞晓玄玄之道。最终在崆峒山紫禁四皓峰得到玉匣秘诀,成了一位仙人。传说他在唐朝的时候度化了吕洞宾,是道教北五祖之一。

3、吕洞宾,即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有关他的神话传说,大概最早起于北宋岳州一带。小说、戏曲中反映其故事很多。吕洞宾,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乐镇)人。原名吕喦("喦”或作“岩”),字洞宾,以字行,道号纯阳子,绰号回道人,。吕洞宾为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是中国传说中著名的仙人及道教的八仙之一。无论在道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全唐诗》、《词综》中都收有他的诗作。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洪迈的《夷坚志》及《集仙传》等书对其均有记载。唐咸通中及第,曾当过两任县令。有说他是九江人,原为唐宗室,姓李,因避武后之祸,易姓为吕。

他始名绍光,二十余年科场不第,遂罢举而纵游天下,后被钟离权点化成道。他是八仙中人情味最浓的一个,潇洒、风趣,为民除暴安良,斩妖除怪,还好酒好色,世间流传有《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传说,他的传说既多且杂,但从中也可看出原是唐代一位慕道的士人,后被人们神化成仙。至今在河南睢县仍然保留有明兵部尚书袁可立为祭祀吕洞宾而建的袁家山吕祖庙。

4、何仙姑,据说原名何秀姑,生于唐武则天时期,出生时紫云绕室,头顶上有六道毫光。从小智慧敏捷,聪敏过人。15岁时,梦见神人教她食云母粉,于是轻身如飞,往来于山顶之间,每天早上外出,晚上采山果孝敬母亲。后来辟谷,言语异常,武则天听说后,派使者召请,中途不知方向,有人说在唐中宗时八月初八飞天。还有一种说法是,何仙姑13岁时入山,遇仙人吕洞宾,吕赐其一桃,吃了以后不饥不饿,并能预知祸福之事,颇为灵验。

村里的人奉为神明,专门建楼供其居住,后来吕洞宾度其成仙。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有关其身世说法不一。一说她是唐朝人。宋初《太平广记》引《广异记》称有“何二娘”者,是位以织鞋为业的农妇,后因嫌家居太闷,游于罗浮山,在山寺中住下,经常采集山果供众寺僧充斋。一次,远在四百里外的循州山寺僧来罗浮山寺,称某日曾有仙女去彼山采摘杨梅果子,经查实那天正好是二娘采果的日子,再加之大家又不知二娘从何处采来这众多山果,便认为二娘即为循州山寺采果之仙女,从此二娘远近闻名,她也借此不再寄居山寺了。

《续通考》说何仙姑为唐武则天时广东增城县人,出生时头顶出现六道毫光,天生一副“仙科”,十三岁时在山中遇一道士,吃了道士一只仙桃,从此不饥不渴,身轻如飞,并可预见人生祸福。后来她应召进京,途中离去。一说她是宋朝人。宋代的一些文人笔记多称她为北宋永州(零陵)人,有称她幼遇异人,得食仙桃成仙。有称她放牧于郊野,遇异人送仙枣,食后而成仙,宋人笔记中还记载了何仙姑一些为人占卜休咎,预测祸福的事迹,一时士大夫及好奇者争先前往彼处占卜。

5、蓝采和,唐代的隐逸。所传故事最早见于南唐沈汾《续仙传》。姓许名杰,字伯通,公元(615-760),是中国民间及道教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唐朝人,在淮南道濠州钟离濠梁之上(今安徽凤阳)得道成仙(又说在青海出生,青海湖、昆仑山一带,诺木洪的黑风口是他的诞生地),出生于塘河古镇石龙门,陆游在《南唐书》中说他是唐末逸士。

元代杂剧《蓝采和》说他姓许名杰。蓝采和是他的乐名。南唐沈汾《续仙传》、宋初《太平广记》、陆游《南唐书》等书均载有他的事迹。是唐末至五代时人。其行为怪僻,贪杯喜唱,平时穿一身破蓝衫,一只脚穿只靴子,另一只则光着脚丫子。更不近常情的是,夏天他穿棉衣,冬天却躺卧雪中而全身冒热气(《续仙传》)。平时他手持三尺有余的大拍板,一边打着竹板,一边踏歌而行,沿街行乞,他唱的歌很多,大都是触景而生,不仅令世人觉得高深莫测, 而且颇具仙意。

他行为癫狂,有人施钱给他,他大都送给贫苦人,蓝采和居无定处,四海为家。有人在童年和老年时看到他,他容貌依旧。后来他踏歌于濠梁酒楼乘醉,有云鹤笙箫声,忽然轻升云中,抛下靴衫腰带板拍,冉冉而去。

6、张果老,亦名张果。原为唐代道士,相传隐居于恒州条山,唐武则天时自称已数百岁。武后召之出山,他装死不赴。常倒骑白驴,日行万里。历史上实有张果其人,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敕封仙人张果记》记载其为“邢州广宗人也”(今河北省广宗县张固寨村人),新、旧《唐书》有传,武则天时,隐居中条山,时人皆称其有长生秘术,他自称年龄有数百岁,武则天曾派使者前去召见,张果老佯死不赴。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恒州刺史韦济将其奇闻上奏皇上,玄宗召之,张果又再次装死,气绝很久才苏醒,使者不敢进逼。玄宗闻知,再次派徐峤去邀请。张果只得进京。擅长法术,经常隐居在恒州中条山,往来于汾晋之间,中国民间传说他活了数百岁,所以人们尊称他为张果老。

据说唐太宗、唐高宗知道以后,就派使者召见他入宫,他都不愿意去。到了武则天时期,不得已奉召出山,走到半路假装死去又未去成。到了唐玄宗时期,玄宗派遣使者终于将他请到了宫内,封他为“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后来,玄宗准备将他女儿许配给他,他唱道:“媳妇得公主,平地生公府,人以可喜,我以可畏。”最终也没同意这门亲事,恳辞还山,走到半路,死于衡山蒲武县。弟子说他羽化成仙,唐玄宗下令在当地建栖霞观以奉祀。

据说唐玄宗对其传闻有疑,曾叫善算夭寿善恶的邢和璞给张算命,邢却懵然不知张的甲子,又有道师“夜光”善视鬼,玄宗令他看张果,他却问:“张果在哪?”居然对面而看不见。《太平广记》还记张果老自称是尧帝时人,唐玄宗问术士“叶法善”张的来历,叶法善说:“臣不敢说,一说立死。”后言道:“张果是混沌初分时一白蝙蝠精。”言毕跌地而亡,后经玄宗求情,张果才救活他。

7、韩湘子,名湘,字清夫,传为韩愈之侄孙。相传韩湘自幼学道,追随吕纯阳,后登桃树堕死而尸解登仙。有说法称他是唐朝韩愈的侄孙子,本名韩湘。其形象是一位手持长笛的英俊少年。传说,汉丞相安抚有一女儿,名叫灵灵,才貌双全。已许配韩湘。但是汉帝想把她婚配与皇侄,安抚坚决不同意。汉帝大怒,将韩湘罢官发配。

灵灵悲郁而死,韩湘投生为白鹤,白鹤受钟离权和吕洞宾的点化,又投生为昌黎县韩会之子,乳名湘子,幼年丧父,由叔父韩愈抚养。长大后又得钟、吕二仙传授修行之术。韩愈极力反对,训斥他。韩湘子因此而出家,隐居于终南山修道,得成正果,列为八仙之列。后来,韩湘子屡次化形,度化他的叔叔韩愈,但韩愈多次不悟。后来,韩愈被降官到了潮阳,路经蓝关,雪拥不前,冻埋雪中。湘子赶来相救,并指点度化。韩愈最终感悟,也修道成仙。

8、曹国舅,姓曹,名景休,徐州人。宋仁宗曹皇后之弟,故称国舅。因其弟景植不法杀人而伏罪,曹景休耻见于人而隐居山岩,葛巾野服,矢志修真。经钟离权与吕洞宾之度化,曹国舅得还真秘旨而修道成真,并由钟离权和吕洞宾引入仙班。在八仙中,他的事迹最少,出处最晚。其身世说法大同小异,都和宋仁宗的曹皇后有关。《宋史》有传,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孙,曹皇后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晓音律,喜爱作诗,封济阳郡王,身历数朝而一帆风顺,年七十二而寿终。

《神仙通鉴》云:曹国舅天性纯善,不喜富贵,却慕恋于仙道,其弟则骄纵不法,恃势妄为,曹国舅对其恶行深以为耻,遂入山修炼,遇钟权、吕洞宾而收他为徒,很快曹国舅修成仙道。《东游记》中所述曹国舅与上略同。

《宋史》有传,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孙,曹皇后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晓音律,喜爱作诗,封济阳郡王,身历数朝而一帆风顺,年七十二而寿终。《神仙通鉴》云:曹国舅天性纯善,不喜富贵,却慕恋于仙道,其弟则骄纵不法,恃势妄为,曹国舅对其恶行深以为耻,遂入山修炼,遇钟权、吕洞宾而收他为徒,很快曹国舅修成仙道。《东游记》中所述曹国舅与上略同。

这天,八仙兴高采烈地来到蓬莱阁上聚会饮酒。八仙每人准备一道菜,以当地的大虾、海参、扇贝、海蟹、红螺、真鲷等海珍品为主要原料,加工了8个拼盘、8个热菜和1个热汤。拼盘各自用自己的宝物拼成图案,造形生动别致,盘盘都有神话典故,不仅味道鲜美,还可观赏助兴;热菜烹饪更为精致,呈现蓬莱多处名胜景观,巧夺天工;热汤以八种海鲜加鸡汤制成,味道鲜美奇特。酒至酣时,铁拐李意犹未尽,对众仙说:“都说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景致秀丽,我等何不去游玩、观赏?”众仙激情四溢,齐声附和。吕洞宾说:“我等既为仙人,今番渡海不得乘舟,只凭个人道法,意下如何?”众仙听了,欣然赞同,一齐弃座动身而去。(另一说八仙赴王母娘娘蟠桃会归来。)八位仙人聚到海边,个个亮出了自己的法宝。逍遥闲散的汉钟离,把手中的芭蕉扇甩开扔到大海里,那扇子大如蒲席,他醉眼惺忪地跳到迎波踏浪的扇子上,悠哉游哉地向大海深处漂去。清婉动人的何仙姑步其后尘,将荷花往海里一放,顿时红光四射,花像磨盘,仙姑亭亭玉立于荷花中间,风姿迷人。众仙谁也不甘落后。吟诗行侠的吕洞宾、倒骑毛驴的张果老、隐迹修道的曹国舅、振靴踏歌的蓝采和、巧夺造化的韩湘子、借尸还魂的铁拐李纷纷将宝物扔入海中。瞬间,百舸争流,各显神通,逞雄镇海,悠然地遨游在万顷碧波之中。 八仙遨海,顿时海面如翻江倒海,滔天巨浪震动了东海龙王的宫殿。东海龙王急派虾兵蟹将出海查巡,方知是八仙各显其能,兴海所为。东海龙王恼羞成怒,率兵出来干涉。八仙据理力争,与之抗辩,东海龙王下令虾兵蟹将抢走蓝采和。蓝采和不甘示弱,与之争斗,终因寡不敌众,被抓住关进龙宫。众仙见状大怒,个个奋勇上前厮杀,在海里打起一场恶战。众仙连斩东海龙王两个龙子,吓得虾兵蟹将魂飞魄散,屁滚尿流,纷纷败下阵来。 东海龙王怒不可遏,急忙请来南海、北海、西海龙王,不制服众仙誓不罢休。于是四海龙王催动三江五湖四海之海水掀起惊天巨浪,杀气腾腾地直奔众仙而来。正在一触即发之际,忽见金光闪烁,浊浪中闪出一条路来,原来曹国舅白云板天生具有避水神力,他怀抱云板在前开路,众仙在后紧紧跟随,任凭巨浪排山倒海,却奈何不了他们。四海龙王见此情景,十分恼火,又调动了四海兵将准备再战。恰巧南海观音(一说如来佛)从此处经过(或说专门来调停),便喝住双方出面制止,东海龙王放出蓝采和。八仙拜别观音,各持宝物,乘风破浪、遨游而去。
位粉丝
"八仙过海",道教掌故之一。"八仙"一般是指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这八位神仙人物。在传说中,八仙各有不同的法器,铁拐李有铁杖,汉钟离有鼓,张果老有纸叠驴,吕洞宾有长剑及箫管,何仙姑有竹罩、韩湘子有花篮、曹国舅有玉版,蓝采和有大拍板。他们随身所携带的法器各有妙用。
在中国历史上,有关八仙的文学艺术作品可谓比比皆是,甚至在旧时新娘出嫁所乘的轿子上以及印糕上,都可以看到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八仙造型。明代出现的青花瓷瓶上有以西王母为中心的图案,其中也有八仙祝寿的场面。在民间,有一种颇为人们所喜爱的方桌叫"八仙桌"。凡此种种,说明八仙在人们心目中具有深刻影响。
八仙过海是精彩的八仙故事之一。其生动的记述见于明吴元泰之《东游记》。该书日夏养花网写八位神仙人物好打抱不平,惩恶扬善。有一天,他们一起到了东海,只见潮头汹涌,巨浪惊人。吕洞宾建议各以一物投于水面,以显"神通"而过。其他诸位仙人都响应吕洞宾的建议,将随身法宝投于水面,然后立于法宝之上,乘风逐浪而渡。后来,人们把这个掌故用来比喻那些依靠自己的特别能力而创造奇迹的事。
"八仙过海",道教掌故之一。"八仙"一般是指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这八位神仙人物。在传说中,八仙各有不同的法器,铁拐李有铁杖,汉钟离有鼓,张果老有纸叠驴,吕洞宾有长剑及箫管,何仙姑有竹罩、韩湘子有花篮、曹国舅有玉版,蓝采和有大拍板。他们随身所携带的法器各有妙用。

在中国历史上,有关八仙的文学艺术作品可谓比比皆是,甚至在旧时新娘出嫁所乘的轿子上以及印糕上,都可以看到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八仙造型。明代出现的青花瓷瓶上有以西王母为中心的图案,其中也有八仙祝寿的场面。在民间,有一种颇为人们所喜爱的方桌叫"八仙桌"。凡此种种,说明八仙在人们心目中具有深刻影响。

八仙过海是精彩的八仙故事之一。其生动的记述见于明吴元泰之《东游记》。该书写八位神仙人物好打抱不平,惩恶扬善。有一天,他们一起到了东海,只见潮头汹涌,巨浪惊人。吕洞宾建议各以一物投于水面,以显"神通"而过。其他诸位仙人都响应吕洞宾的建议,将随身法宝投于水面,然后立于法宝之上,乘风逐浪而渡。后来,人们把这个掌故用来比喻那些依靠自己的特别能力而创造奇迹的事。
"八仙过海",道教掌故之一。"八仙"一般是指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这八位神仙人物。在传说中,八仙各有不同的法器,铁拐李有铁杖,汉钟离有鼓,张果老有纸叠驴,吕洞宾有长剑及箫管,何仙姑有竹罩、韩湘子有花篮、曹国舅有玉版,蓝采和有大拍板。他们随身所携带的法器各有妙用。
在中国历史上,有关八仙的文学艺术作品可谓比比皆是,甚至在旧时新娘出嫁所乘的轿子上以及印糕上,都可以看到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八仙造型。明代出现的青花瓷瓶上有以西王母为中心的图案,其中也有八仙祝寿的场面。在民间,有一种颇为人们所喜爱的方桌叫"八仙桌"。凡此种种,说明八仙在人们心目中具有深刻影响。
八仙过海是精彩的八仙故事之一。其生动的记述见于明吴元泰之《东游记》。该书写八位神仙人物好打抱不平,惩恶扬善。有一天,他们一起到了东海,只见潮头汹涌,巨浪惊人。吕洞宾建议各以一物投于水面,以显"神通"而过。其他诸位仙人都响应吕洞宾的建议,将随身法宝投于水面,然后立于法宝之上,乘风逐浪而渡。后来,人们把这个掌故用来比喻那些依靠自己的 特别能力而创造奇迹的事。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问君何处来,君字是指谁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96342.html

上一篇:非法学本科想考司法考试

下一篇:天龙八部如果钓鱼技能要到12级,人物角色要多少级啊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