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从惊蛰走到霜降是什么意思?

2021-01-21 17:01:30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134

未时戍时,情随境变,从惊蛰一路走到霜降 求遍下一句对账工整

朔日望日,心随事迁,由幼时一直想到老年

一年的二十四节气分别是什么?这些节气又是怎么按照顺序排列的?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日夏养花网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际气象界,这一已有千年历史的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24节气分别为,顺序排列如下: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词语释义:

节气可作两个意思理解:

一、二十四节气中的一类。从小寒起,太阳黄经每增加15为另一个节气。计有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二十四节气。称十二节气。

二、二十四节气的泛称。节气一般是按农历算出来的。

地球每365天5时48分46秒〔精确〕,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每天24小时还要自转一次。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以北半球来讲,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天文上就称为夏至;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称为冬至;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经到了夏、冬两季的中间了。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为春分和秋分,这也就到了春、秋两季的中间,这两天白昼和黑夜一样长。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节气都是指的时刻,即太阳黄经等于15度时,便是清明节。

历史起源: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小满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一一相间。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应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1]

春季 立春 2月3~5日 正月
雨水 2月18~20日 正月
惊蛰 3月5~7日 二月
春分 3月20~22日 二月
清明 4月4~6日 三月
谷雨 4月19~21日 三月
夏季 立夏 5月5~7日 四月
小满 5月20~22日 四月
芒种 6月5~7日 五月
夏至 6月21~22日 五月
小暑 7月6~8日 六月
大暑 7月22~24日 六月
秋季 立秋 8月7~9日 七月
处暑 8月22~24日 七月
白露 9月7~9日 八月
秋分 9月22~24日 八月
寒露 10月8~9日 九月
霜降 10月23~24日 九月
冬季 立冬 11月7~8日 十月
小雪 11月22~23日 十月
大雪 12月6~8日 十一月
冬至 12月21~23日 十一月
小寒 1月5~7日 十二月
大寒 1月20~21日 十二月

普及基本生活常识,介绍二十四节气是哪些。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

二十四个节气是怎样定出来的?

地球每365天5时48分46秒,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每24小时还要自转一次。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以北半球来讲,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天文上就称为夏至;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称为冬至;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经到了夏、冬两季的中间了。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为春分和秋分,这也就到了春、秋两季的中间,这两天白昼和黑夜一样长。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署、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立春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区仍会有霜冻出现,少数年份还会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在哪里呢?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

雨水
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 ℃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可是在气候温暖的四川盆地,即使隆冬时节,降雨也不罕见。我省盆地这段时间候平均气温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樱桃花开,确以进入气候上的春天。除了个别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终止。嫁接果木,植树造林,正是时候。盆地继冬干之后,常年多春旱,特别是盆地西部更是“春雨贵如油”。农业上要注意保墒,及时浇灌,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油菜抽苔开花需水关键期的水分供应。川西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空气温度小,风速大,容易发生森林火灾。另外,寒潮入侵时可引起强降温和暴风雪,对老、弱、幼畜危害极大。所有这些,都要特别注意预防。光阴易逝,季节催人,“一年之计在于春”。小春管理和大春备耕都应抓紧进行,争取今年胜过往年。…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人们都很熟悉,尤其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1336639是广大农民许多人不仅能背诵,而且能灵活运用,有力地指导农业生产活动。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和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发明、创造的,反过来它又服务于农民的耕耘、播种和收获,因而推算并预报二十四节气一直是我国农历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据古书记载,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很有把握地利用土圭(就是直立于地面上的一根杆子)测量日影长短,确定冬至、夏至和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了。确定的根据是:一年中,中午土圭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中午影子最长的一天为冬至;由夏至到冬至和由冬至到夏至的过渡中,土圭影子适中、昼夜平分的两天为秋分和春分。到了距现在2100年左右的秦、汉之际,已经有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并且一直沿用到现在没有什么变化。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名称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在漫长岁月的使用过程中,人们逐渐编排了便于记忆二十四节气的歌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气依赖太阳

大地啊,生灵的母,

那广袤阔宽的身躯,

乃是万物生息之所。

然而,可不要忘记;

火红炽烈的太阳,

给予了永恒不竭的温暖;

连同沉静的大地,

也沐浴于太阳的恩波。

是的,太阳对于地球,乃至地球上的一切,都是头等重要的。二十四节气所反映的是地上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人们只要查看一下目前处于什么节气,便可大概了解今后一段时期的气候情况,这其中的原委也离不开太阳的主宰。

为什么知道了所在的节气,就能知道气候的变化情况呢?原来某一个地区气候寒暖的程度首先决定于太阳的照射方式。当太阳垂直或接近垂直照射时,地面接受的光和热就多,气候就会热;当太阳倾斜照射时,所受的光和热就少,气候就会冷。当夏天渐渐来到时,太阳的位置越来越高,地面接受的热量渐渐增多,放出的热量也渐渐增多,到达夏至时接受的热最多,但放出的热还要再过1个月左右才到达最多,所以最热的天气不是出现在夏至,而是在夏至后1个月左右。怪不得二十四节气的夏至后为小暑和大暑。暑者,热也。类似的道理,最寒的时候不是冬至,而是冬至以后1个月左右,故为大寒。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就知道了气候变化与太阳位置有关,利用这个依赖关系,古人发明了圭表以观察日影的变化来决定季节。《后汉书律历志》里记载了二十四节气中每一节气时八尺之表的影长,这是古人以日影长短定季节的记录。

节气由来已久

我国古代在发明用圭表定季节之前,早就利用昏旦中星、偕日出、偕日没的恒星及北斗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定季节。这些资料记载在我国早期的历书《夏小正》和《月令》中。《月令》具体地记载着月初及月中所出现的星象和物候。每当什么星象和物候出现,就知道到了什么季节,也就知道该种什么庄稼和干什么农活了。大约到了战国中后期,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星象和物候知识,将1个回归年日数等分为34个区间,给出了专有的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来历。春秋时代就有日南至、日北至的名称,这可能是利用圭表实测冬、夏至影长所用的专有名称。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记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的名称。除春、秋分用日夜分和冬、夏至用长短日至外,其余都与现代一致。八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它们之间大约相隔46日。《淮南子》已记有全部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与现代完全一致,这是二十四节气全部名称的最早记录。从出土的文献可以证明,西汉时已肯定用节气注历,所以那时已经发展到只要观看历书就能掌握季节了。

农业生产与季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就知道适时播种的重要。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很多季节与农时关系的经验,编出许多掌握农时节令的歌诀,在劳动人民中间广为流传。一到某个季节,人们就能很熟悉地说出到了该干什么农活的时候了。二十四节气和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特点编制的农时节令歌诀,大大帮助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公历在我国虽然使用已经几十年了,但现在二十四节气在我国仍然十分流行,对农业生产还在起着有利的指导作用。

有人说,节气是属于阳历的范畴,这是很对的。但它又是阴阳合历所特有的产物。以太阳纪年,以月亮纪月,这就是我国古代所用的阴阳合历的特点,它必须要设置闰月来调整季节的寒暖。由于有闰月,这就使得季节在月份中不十分固定,例如某种物候有时在丹初、出现,有时又在月末出现,二十四节气就是为了精确地指示气候的变化而创立的。它是一种纯阳历。古代世界上使用阴阳历的国家很多,但只有我国才创有二十四节气,从这点可以证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及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达。

节气名称的含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人杜牧的诗句脍炙人口。既清且明的节气为何又“雨纷纷”呢?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二十四节气也发源于此。由于它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所以很快便推广到全国。但它所反映的主要是黄河流域的一般情况,其他地区当然也可参照使用。杜牧所描述的就是江南地区的纷纷春雨。

二十四个节气的含义有属于天文学方面的,有气象方面的,也有物候和农作物方面的,基本上反映了一年中的各种特征。

立春:表示冬天即将结束,春天开始了。

雨水:立春过后,天气逐渐暖和,雨水开始多起来了。

惊蛰:雨水过去之后,逐渐将有春雷轰鸣,藏于地下

冬眠的生物也就惊醒了,所以这个节气叫惊蛰。

春分:春分这一天昼夜平分,正是春天的中期。

清明:春分以后,春光明媚,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水有比较显著的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立夏:表示夏天开始了。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丰满起来了,但还不到开镰收获的时候。

芒种:麦子有芒了,夏收作物成熟,应该收割,大秋作物应赶快下种了。

夏至:古称“日北至”,表示盛夏就要来临。白天渐短了。

小暑:夏至以后天气炎热,称为小暑。

大暑:比小暑节气天气更为炎热,这是一年中的极热季节,所以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之说。

立秋:表示秋天开始了。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了,以后气温开始逐渐下降了。

白露:天气渐渐凉起来了,空中的水气在树木、花草上可以结成露珠了,故称白露。

秋分:白天黑夜等长,恰在秋天中期。

寒露:天气更凉了,露水也很凉了。

霜降:开始有霜了。

立冬:冬天来临了。

小雪、大雪:下雪季节开始,先是小雪,至大雪已成积雪。

冬至:古人称“日南至”,表示寒冷的冬天到了。白天渐长了。

小寒、大寒: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

寒冬过去,又是春回大地。从节气的含义可以知道,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分为四类,即:(1)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2)象征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3)反应降水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4)关于农事活动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创立不仅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件辉煌成就,直至现代对指导农业生产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如若不信,请看农谚吧!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

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贲割地,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亍天。

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

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

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节气的划分

我国自古以来就成功地制订并使用阴阳合历(农历),那么,二十四节气自然应该从属于农历了!其实不然,二十四节气纯粹是属于阳历的。为什么呢?

在分析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和更迭时,可以清楚地发现:二十四节气的循环是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周期的,而这正是地球绕太阳运转的反映。由于人类居住在地球上,感觉不到大地的运动,却看到太阳在星空中运动,一年中正好运转一周,我们将太阳的这种运动称为视运动,把它所运行的道路称为黄道。黄道是一个大圆圈,圆周为360度。二十四节气就是将黄道等分成24段,每段为15度。太阳每移动15度(实际上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了15度),就表示到了1个节气。太阳走完每段所用的时间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期是几乎不变的,比如清明节每年都在4月5日左右,冬至节每年都在12月22日左右等等。二十四节气在阳历中的日期,可以用两句话加以概括,即:

上半年来六、二一;

下半年来八、二三;

前后只差一、二天。

前后所以有1至2日的出入,是由于太阳运动快慢的不均匀造成的。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很不固定;因为农历的一年比回归年少11天左右,结果同一个节气在某年的日期要比前一年晚11天左右。比如1978年清明节在2月28日,1979年的清明节却在3月初9了。遇到闰年时农历年长为384天左右,比回归年又长了19天左右,结果下一年节气的日期又要提前19天左右。比如1979年农历是闰年,1980年的清明节又提前到2月19了。可见在农历中不查日历就不会知道节气的日期,而每年节气的日期都必须经过复杂的计算才能确定。

三伏与九九

人们除掉注意与农业生产最有关的节气外,对于每年炎热和寒冷的季节也特别注意。其中三伏和九九就是这种被注意的特殊情况。苏东坡的诗中就有“算来九九无多日”的句子,是说九九快过去了。在《帝京景物略》一书中还有《九九消寒图》的记载。内容是冬至日画素梅1枝,有81个花瓣,1天染1瓣,染完时九九也就结束了。

九九是从冬至那天开始算起的,每个九有9天;九九八十一天过完了差不多就是3月12日(闰年3月11日),再过9天就是春分,所以有“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说法。

“伏日”的说法至迟在春秋时就有了。《史记》有“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这样的话;唐代有一本叫《初学记》的书中对三伏讲得非常清楚,说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伏日的推算不如九九那么单纯,它有些变化,所以常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即三伏是怎样推定的?为什么有些年份中伏20天,有些年份只有10天?其实伏日的推算并不难,古代是以干支记日的,在历史上早就作出了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头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这样,头伏、末伏都是10天,中伏则有时是10天,有时是20天,决定于夏至所逢的干支。举例说,1977年夏至为6月21日,干支为己酉,22日为第一庚日庚戌,则第三庚日为7月12日,干支为庚午,所以这天为头伏的开始。第四庚日为7月22日,干支为庚辰,这天为中伏的开始。立秋为8月?日,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8月11日庚子,这天起为末伏,所以1977年中伏就有20天了。

冬至以后,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所以九九从冬至开始算起,这是谁都能理解的。它与太阳的位置变化直接有关。俗话说,热在中伏,冷在三九。这是根据人们的实际经验总结出来的。中伏和三九差不多都在夏至、冬至后20多天前后,它是与实际气候相合的。至于伏日为什么要以庚日来定的问题,这是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的。古代五行学说比较流行,它反映着一种五行的变化思想。这种思想用在这里虽然并没有科学的意义,但因为其变化总超不过10天的范围,仍然能基本反映气候变化的规律,所以一直沿用至今不变。

二十四节气与闰月

我国古代的历法家,把二十四节气分为节气和中气,节、中相间排列。其中单数的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双数的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农历以12个中气分别作为12个月的标志,即各个月都有一定的中气,比如雨水是正月的中气,春分是二月的中气等等。

农历的闰月在古代有过不同的安排方法,但从汉代开始逐渐形成了一个置闰法,把不包含中气的月称作上一个月的闰月。前边刚刚说过,每月都有一定的中气相对应,怎么又出现了不包含中气的月呢?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因为一个回归年中有二十四个节气,这就意味着节气与节气或者中气与中气之间平均为(365.242212=)30.4368日,而一个朔望月为29.5306日,这二者之间相差将近一日,所以中气(节气也一样)在农历月中的日期,每个月就向后推迟近一日。这样天长日久,总会出现中气赶到月末的现象,那么接下去的一个月就必然没有中气而剩下一个节气了。于是,这个没有中气的月就被称作这一年的闰月,而且把它叫上个月的名称,只是要在“几月”的前面再加一个“闰”字。比如1979年(农历是己未年)前七个月的中气日期是:这里的闰六月就没有中气,只有一个节气——立秋。

农历之所以将没有中气的月作为闰月,只要做一个简单的运算,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原来19个回归年中分别有(1912=)228个节气和中气,又农历在19个年头中有(1912+7=)235个朔望月,显然会有7个月没有中气,7个月没有节气,这样把7个没有中气的月作为闰月就是很自然的了。

十九年七闰法,闰月一般安排在第3,5,8,11,14,16,19年,其中相隔的年数为3,2,3,3,3,2,3年,比如1979~1998年相应的农历年的19年中闰月就是这样安排的。但也有其他的排列。按此规律,我们可以推知闰年的大概情况,比如1974年的农历年为闰年,那么19年前的1955,1936……19年后的1993,2017……也是闰年。但闰月的名称并不相同,要按上述原则去精密计算。

二月一次;三月三次;四月六次;五月五次;六月四次;七月三次;八月三次;九月一次;十月一次;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一次不闰。这个闰月情况说明,闰四、五、六月的次数最多,其他月较少,而十一、十二和正月一次不闰,这是什么道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再谈地球围绕太阳的运转。

众所周知,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轨道是略扁的椭圆形,太阳并不在这个椭圆的中心,而是处在其中的一个焦点上,所以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过程中,有时距离太阳近些,有时又远些。距太阳最近的一点叫“近日点”,最远的一点叫“远日点”,地球愈接近近日点,运动速度就愈大,相反就愈小。这样地球在它的轨道上虽然转过了相同的角度(15度),但所用的时间却是不相同的。比如从春分到秋分需要186天多,显然这期间两个中气之间的日数,都超过了前边讲的平均数(30.4368日)。尤其是从夏至到小暑,地球正在远日点附近,速度最慢,两个中气的间隔达到最大(31.45日),所以在这段时期及其前后的历月中,不包含中气的机会就多,这就是闰四、五、六月次数最多的原因。地球从秋分运动到第二年春分只需要179天,这段时期内,除秋分到霜降之间两个中气的时间间隔为30.38日以外,其他的只不过29天多一些,所以置闰的机会自然就会少一些。而地球在冬至点前后运动最快,两个中气的间隔就更小一些,结果使得十一月、十二月、正月总是含有两气,有时甚至出现一个月包含三气的现象。比如农历辛丑年(公历1961年)的十二月就含有三气,庚申年(公历1980年)的十一月也含有三气,这就是十一、十二和正月不闰的根本原因。

推算节气的简易方法

前面曾经介绍了二十四节气与阳历有比较固定的对应关系,即上半年来六、二一,下半年来八、二三,但这是极为粗略的,要想确切知道各年度各节气的日期、时刻,还得去查日历。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日期和时刻,是由复杂的运算才确定的,这种方法本书不宜介绍。为了满足广大天文爱好者的要求,仅介绍一种推算节气的简易方法,不过这种方法的推算结果和节气的时刻可能有几分甚至十几分钟的误差。

这种方法首先须要知道公历某年各节气的日期和时刻,然后以它为基数向前或向后做具体推算。

向后推:

(1)如某年为平年,第二年也是平年,则在第一年各节气的日期、时刻上,再加5时49分,就得到第二年各节气的日期、时刻了。它可以写成一个表达式:

(平后平)X节气=(前平)X节气+5时49分

例如由1981年(平年)2月4日5时56分立春,推算1982年(平)立春的日期、时刻。

(1982年)立春=(1981年)立春+5时49分

=2月4日5时56分+5时49分

=2月4日11时45分

(2)如前一年为平年,第二年为闰年,则闰年1、2两个月内各节气的日期、时刻,为第一年1、2两个月内各节气日期、时刻加上5时49分。3月至12月的要减去18时11分。

即:(平后闰)3~12月节气=(前平)3~12月X节气~18时11分。

例如由1979年(平)3月21日13时X分春分,推算1980年(闰)春分的日期、时刻。

(1980年)春分=(1979年)春分-18时11分

=3月21日13时22分-18时11分

=3片20日19时11分。

(3)如第一年为闰年,第二年为平年,则平年1、2两个月各节气的日期、时刻为闰年相应的节气内减去18时11分;3至12月内各节气日期、时刻为闰年相应节气日期、时刻上加5时49分,表达式可写为:

(闰后平)1~2月X节气=(前闰)1~2X节气-18时11分。

(闰后平)3~12月X节气=(前闰)3~12X节气+5时49分。

向前推:

(1)由平年节气推算前一个平年的节气日期、时刻、算法与由平年推算下一个平年的方法相反。即:

(平前平)X节气=(后平)X节气-5时49分。

(2)由平年推算前一个闰年的节气,算法与由闰年推算后一个平年相反。即:

(平前闰)1-2月X节气=(后平)1~2月X节气+18时11分。

(平前平)3-12月X节气=(后平)3-12月X节气-5时49分。

(3)由闰年的节气推算前一个平年的节气,算法与由平年推算后一个闰年相反。即:

(闰前平)1~2月X节气=(后闰)1-2月X节气+18时11分。

为什么会有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3626434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上抄古时代人们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气候规律。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 ,就形成了24个节气。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

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它代表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个节气,而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1]。二十四节气开始的日期,在阳历里几乎年年不变,最多相差一两天,这也正是因为节气和阳历一样,都是按照地球一年绕太阳公转一周作为依据。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431343134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惊蛰的由来是什么?惊蛰的“蜇”是什么意思?

谢谢!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古人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166353037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均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战国后期《侣氏春秋》这一书的“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的记录。从考古中发现的出土文物考证,中国西汉时期就已经采取节气注历了。汉代著作《周髀算经》一书,就有八节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大都表示气候变化,物象差异,与农业结合得十分密切。因此,当时从八节二十四节气上就可以掌握季节的变化,决定对农作物的适时播种与收割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日夏养花网,由于农业和气象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古代农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累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为了记忆方便,把二十四节气名称的一个字,用字连接起来编成歌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制定,综合了天文学和气象学以及农作物生长特点等多方面知识,它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征。所以至今仍然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受到广大农民喜爱。

  二十四节气的划定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其实,它是根据阳历划定的,即根据太阳的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度。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须的时间几乎相等,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并有两句口诀:

  上半年来六,二十一, 下半年来八,二十三。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表

  月份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节气 立春 惊蜇 清明 立夏 芒种 小暑 立秋 白露 寒露 立冬 大雪 小寒 中气 雨水 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从上图知,太阳每年在公历3月21日通过春分点,黄经为0度。以后每运行15度,即为一个节气。但是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的头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力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起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星指寅,半夜衡星指寅,白天魁星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星指卯,半夜衡星指卯,白天魁星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详情见下节)

  二十四节气详解

  立春

  斗指东北。太阳黄经为315度。是二十四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

  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度。这时春风遍吹,冰雪溶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

  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度。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了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孵化。中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

  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度。春分日太阳在赤到上方。着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着一天南北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中国古书中有不少有关春分的记载,如:“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更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http://www.rixia.cc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靛,秋分收麦收蒜(安徽)”。

  清明

  斗指丁。太阳黄经为15度。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开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扬柳枝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谷雨

  斗指癸。太阳黄经为30度。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

  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度。是夏天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

  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度。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日夏养花网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忙种

  北斗指向已。太阳黄经为75度。这是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的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种前后,中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十分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叫“黄梅天”。

  夏至

  北斗指向乙。太阳黄经为90度。太阳在黄经为90度“夏至点”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中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昼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日。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小暑

  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度。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

  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度。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谚语,要注意防讯防涝。

  立秋

  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度。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七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

  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度。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

  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度。天气转凉,地面水气结霜最多。

  秋分

  斗指己。太阳黄经为180度。秋分着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依中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

  寒露

  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度。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结成白色露珠。

  霜降

  太阳黄经为210度。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

  太阳黄经为225度。习惯上,中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中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小雪

  太阳黄经为240度。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

  太阳黄经为255度。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冬至

  太阳黄经为270度。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中国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小寒

  太阳黄经为285度。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而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

  太阳黄经为300度。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谚曰:“冷在三九”。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

  从节气的含意可知,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分为四类,即: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惊蛰之由来

  甚 麼 是 「 惊 蛰 」

  中 国 传 统 历 法 将 全 年 分 为 四 季 二 十 四 节 气 , 四 季 就 是 春 夏 秋 冬 , 节 气 则 是 立 春 、 清 明 、 立 秋 、 冬 至 等 , 惊 蛰 是 春 季 节 气 之 一 。 中 国 传 统 二 十 四 节 气 之 一 , 一 般 在 阳 历 三 月 五 、 六 或 七 日 。 按 字 面 的 解 释 , 「 蛰 」 是 冬 眠 , 而 「 惊 蛰 」 则 是 该 动 物 刚 刚 醒 来 的 时 候 。

  「 惊 蛰 」 要 祭 白 虎

  冬 眠 的 动 物 睡 醒 , 便 进 行 觅 食 。 按 广 东 民 间 传 说 , 凶 神 之 一 的 白 虎 也 於 这 时 觅 食 。 为 著 平 安 , 惊 蛰 那 天 要 祭 白 虎 。 拜 神 婆 先 准 备 纸 造 老 虎 在 坛 前 , 这 些 纸 老 虎 一 般 是 黄 色 而 身 上 带 有 黑 色 斑 纹 , 口 角 画 有 一 对 獠 牙 。 拜 祭 时 , 需 以 猪 血 餵 之 , 使 之 吃 饱 后 不 再 伤 人 , 并 以 肥 腻 的 生 猪 肉 作 为 「 小 礼 」 , 抹 在 纸 制 老 虎 咀 上 , 使 之 充 满 油 水 , 不 能 张 口 伤 人 。

  打 小 人

  打 小 人 在 全 年 都 可 进 行 , 但 在 惊 蛰 那 天 打 小 人 则 特 别 多 , 因 为 小 人 也 在 惊 蛰 那 天 出 口 伤 人 。 在 香 港 近 年 , 湾 仔 鹅 颈 桥 桥 底 已 经 成 为 打 小 人 之 集 中 地 。 每 逢 农 历 二 月 初 二 、 二 月 二 十 三 日 及 每 月 「 收 日 」 、 「 除 日 」 、 「 破 日 」 的 鹅 颈 桥 , 「 打 小 人 」 之 声 此 起 彼 落 。 据 说 , 这 样 可 以 驱 除 引 起 病 或 纠 纷 的 恶 鬼 , 顾 客 有 老 也 有 嫩 , 但 以 年 青 少 女 居 多 。

  仪 式 :

  先 在 观 音 像 前 上 三 支 香 , 然 后 向 我 们 询 问 要 被 打 者 的 个 人 资 料 , 例 如 姓 名 及 性 别 等 , 是 否 「 花 仔 、 花 女 」 等 , 然 后 将 一 切 资 料 禀 给 神 明 - 观 音 。

  询 问 打 小 人 的 原 因 , 是 想 赶 走 身 边 的 小 人 ? 还 是 想 帮 助 人 或 为 家 人 求 平 安 ? 神 婆 在 观 音 像 前 诚 心 禀 告 , 据 说 这 可 令 她 得 到 法 力 。

  先 将 用 五 鬼 纸 包 著 的 男 小 人 或 女 小 人 , 放 在 砖 头 上 , 拿 著 一 只 穿 过 的 拖 鞋 , 然 后 将 拖 鞋 一 下 一 下 地 击 在 纸 小 人 「 身 上 」 , 并 念 念 有 词 , 约 过 了 十 数 分 钟 后 , 小 人 已 被 打 得 「 遍 体 鳞 伤 」 。
  持 小 人 往 观 音 像 前 肥 猪 肉 上 扫 了 几 下 , 用 意 是 利 用 肥 猪 肉 将 四 方 小 人 及 坏 人 的 口 堵 住 , 使 之 不 再 有 机 会 说 人 是 非 。 再 把 小 人 放 在 白 虎 口 边 , 使 白 虎 将 小 人 一 口 咬 著 , 使 之 不 能 再 发 恶 。
  再 将 包 著 小 人 的 五 鬼 纸 化 掉 。

  拿 出 运 盘 , 运 盘 内 含 金 银 、 「 大 白 解 」 和 「 贵 人 符 」 等 , 全 是 一 些 好 意 头 及 吉 利 的 物 品 , 例 如 金 银 代 表 金 银 富 贵 , 「 大 白 解 」 代 表 将 所 有 的 恩 恩 怨 怨 解 决 掉 , 而 「 贵 人 符 」 则 代 表 有 贵 人 扶 助 , 使 得 路 路 亨 通 , 事 事 顺 景 。 神 婆 念 念 有 词 , 再 将 以 上 东 西 化 去 。

  神 婆 拿 出 一 玻 璃 瓶 , 内 有 绿 豆 及 米 , 她 将 米 和 绿 豆 取 出 , 向 四 方 八 面 撒 去 , 用 意 在 於 驱 赶 事 主 身 边 的 小 人 , 以 后 不 要 再 令 事 主 增 添 麻 烦 。 又 拿 出 两 只 杯 筊 , 瞌 上 眼 , 诚 心 祷 求 , 然 后 向 地 上 掷 出 , 当 掷 到 「 圣 杯 」 , 即 两 只 杯 面 都 朝 天 时 ( 编 者 按 : 许 多 时 , 所 谓 「 圣 杯 」 是 一 阴 一 阳 , 即 一 杯 朝 天 , 一 杯 向 地 。 ) , 代 表 神 灵 已 经 接 受 你 打 小 人 的 请 求 , 帮 你 好 教 训 小 人 , 若 掷 不 到 圣 杯 , 便 要 重 掷 , 直 至 圣 杯 出 现 为 止 。

  当 以 上 所 有 的 仪 式 完 结 后 , 婆 婆 便 叫 顾 客 向 观 音 致 谢 , 而 「 打 小 人 」 的 仪 式 亦 完 结 。

  后 感 :

  (打 小 人)的 真 实 一 面 , 它 是 人 的 泄 气 行 为 , 是 一 种 打 开 「 死 结 子 」 的 解 困 法 。 它 的 过 程 虽 不 合 科 学 原 理 , 但 背 后 的 意 义 却 合 乎 科 学 思 想 , 这 种 打 开 「 死 结 子 」 的 解 困 法 , 跟 心 理 医 生 教 病 人 通 过 撕 碎 报 纸 来 泄 气 , 其 实 是 同 出 一 辙 的 。 另 外 , 我 们 所 见 负 责 打 小 人 的 神 婆 们 , 也 绝 非 如 报 章 杂 志 、 电 视 和 电 影 中 所 述 的 一 般 鬼 气 迫 人 ; 她 们 对 我 们 很 友 善 , 慈 祥 的 婆 婆 们 有 问 必 答 , 令 我 们 好 有 亲 切 感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由来及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由来及含义,《天原发微》做了说明。
  雨水:雨水者,雪散而为雨水、自上而下谓之雨,北风冻之谓之雪。东风解之谓之水。
  惊蛰:惊蛰者,蛰虫惊而走出。
  谷雨:谷雨者,雨以生百谷。
  清明:物生清净明洁。
  小满:物长于此,小得盈满。
  芒种:有芒之谷,可稼种。
  小暑:就其极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暑。
  大署:就其极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半为大暑。
  处暑:暑将退伏潜处。
  白露:阴气渐重,露汇白色、'
  寒露:露气寒,将欲凝结。
  霜降:霜降于地,阴气渐盛。
  小雪:雪在十月初为小。
  大雪:雪在十一月转大。

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最初古时叫“启蛰”,而到了西汉,为了规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改名叫惊蛰,引用至今。

惊 蛰
--------------------------------日夏养花网------------------------------------------------

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e5a48de588b6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166353037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
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华南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势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 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 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通过细致观察,积累物候知识,对于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事活动是会有帮助的。
蛰是 蛰伏 的意思
我想问一下楼上的,你知道“冗余”是什么意思吗?
小虫子!

夏至,春分,惊蛰,霜降,冬至的先后顺序是什么

夏至,春分,惊蛰,霜降,冬至的先后顺序是什么
依次为惊蛰、春分、夏至、霜降、冬至。
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节气。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根据地球在黄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划分,每一个节点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它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大寒、小寒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从惊蛰走到霜降是什么意思?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85444.html

上一篇:这朵花叫什么名字?

下一篇:请看下图,这个图片的英语怎么翻译?谢谢!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