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寒菊》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022-04-26 22:58:38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108

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寒菊?

菊花,一般开于深秋,所以古代又称寒菊。这首《寒菊》是南宋诗人郑思肖(1241-1318年)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以菊花自喻,表明自己忠于故国的决心。

寒菊

郑思肖(宋)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译:

菊花啊,你在秋天盛开,从来也不跟百花争奇斗艳;

你独立在稀疏的篱笆下面,高尚的情操永远也不会改变;

你宁可保持清香而枯死在枝头;

也绝不会被狂暴的北风所吹落!

当元兵南下时,郑思肖忧上疏直谏,要求朝廷改革,抵抗元军,但上书被扣押。南宋灭亡后,郑思肖没有臣服蒙元的统治,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名思肖,字忆翁,号所南,在字号忆翁和所南都包含有怀念赵宋故国之意。

并且宋亡后,他所画的兰花都不画土,因为他认为故土已失。

宋代歌咏菊花的诗歌很多,陆游《枯菊》中有“翠羽金钱梦已阑,空余残蕊抱枝乾”的诗句,才女朱淑真在《黄花》则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都是赞美菊花的高洁品质。

可以看出,郑思肖的诗歌“枝头抱香死”是模仿朱淑真“抱香枝上老”而作,但是感情更加激烈,意图更加明显,显示出自己誓死忠于前朝的坚定决心和民族气节。

我一直以来,都喜欢菊花。

已是深秋,天地间,一片万木萧条的景象,漫天翻卷着的黄叶,在向这个世界做最后的道别。远远望去,百花也已经凋零,只剩下零零落落的枯萎枝叶,作着最后的挣扎,而只有菊花却还在盛开,它要在这个季节坚守到最后,菊花是那么孤寂清高,就像元稹所说,此花开尽更无花。无怪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梅、兰、竹、菊合称四君子。

菊花,雍容典雅,气度不凡,灿烂了萧索的季节,任凭风霜雨雪,留下淡淡的幽香,让人慢慢品味。

菊花,它如同一位成熟稳健的中年人,步履坚定从容,历经岁月沧桑,仍然不改初心,不改对生活的热爱。
寒菊

郑思肖(宋)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译:

菊花啊,你在秋天盛开,从来也不跟百花争奇斗艳;

你独立在稀疏的篱笆下面,高尚的情操永远也不会改变;

你宁可保持清香而枯死在枝头;

也绝不会被狂暴的北风所吹落!

当元兵南下时,郑思肖忧上疏直谏,要求朝廷改革,抵抗元军,但上书被扣押。南宋灭亡后,郑思肖没有臣服蒙元的统治,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名思肖,字忆翁,号所南,在字号忆翁和所南都包含有怀念赵宋故国之意。

并且宋亡后,他所画的兰花都不画土,因为他认为故土已失。

宋代歌咏菊花的诗歌很多,陆游《枯菊》中有“翠羽金钱梦已阑,空余残蕊抱枝乾”的诗句,才女朱淑真在《黄花》则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都是赞美菊花的高洁品质。

可以看出,郑思肖的诗歌“枝头抱香死”是模仿朱淑真“抱香枝上老”而作,但是感情更加激烈,意图更加明显,显示出自己誓死忠于前朝的坚定决心和民族气节。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①郑思肖,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隐居吴下,终身不仕,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之后。
1. 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寒菊”形象?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塑造了傲立不群(孤傲高洁),坚贞不屈的菊花形象。从“不并百花”“独立疏篱”中可看出不随时俗、孤高傲世。从“枝头抱香死,北风不落” 中突出其在肃杀的北风中,枯守枝头,抱香而死的不屈坚贞。(3分)运用了托物言志(或象征、拟人)的表现手法。借菊花的独立疏篱、抱香不凋,抒写了自己不惧强暴、忠于大宋的情怀。(3分)
2. 抒发了不愿随从于世俗权贵、独守清高的人生追求和坚持气节、不仕元朝的爱国情操。(1分)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愿随从于世俗权贵,独守清高的精神。(2分)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表示自己诗人忠君报国、宁死不屈的精神。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先通读诗歌,整体上理解诗歌的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诗词内容对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和所运用的语言鉴赏。鉴赏形象,一般先总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形象的特点,最后说说表达了什么情感。鉴赏诗歌语言,要先指出运用何种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指出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说说运用该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即可。本题,塑造了傲立不群(孤傲高洁),坚贞不屈的菊花形象。从“不并百花”“独立疏篱”中可看出不随时俗、孤高傲世。从“枝头抱香死,北风不落” 中突出其在肃杀的北风中,枯守枝头,抱香而死的不屈坚贞。(运用了托物言志(或象征、拟人)的表现手法。借菊花的独立疏篱、抱香不凋,抒写了自己不惧强暴、忠于大宋的情怀。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把握诗歌内容,要先通读诗歌,整体上理解诗歌的大意,在此基础上把握诗歌的内容。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还要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另外,鉴赏时最好能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解答本题,要注意诗人是借“寒菊”自况,“寒菊”的种种行为其实就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外现。所以情人借“寒菊”的形象,抒发了自己不愿随从于世俗权贵、独守清高的人生追求和坚贞气节、不仕元朝的爱国情操。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愿随从于世俗权贵,独守清高的精神。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表达自己忠君报国、宁死不屈的精神。
寒菊 / 画菊
宋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译文
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赏析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郑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Smhvxer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说法,云: 岁华晼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

  这首诗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摅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
《寒菊》:歌咏菊花的一首著名古诗,表达了一片忠贞爱国之情

菊花,一般开于深秋,所以古代又称寒菊。这首《寒菊》是南宋诗人郑思肖(1241-1318年)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以菊花自喻,表明自己忠于故国的决心。

寒菊

郑思肖(宋)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译:

菊花啊,www.rixia.cc你在秋天盛开,从来也不跟百花争奇斗艳;

你独立在稀疏的篱笆下面,高尚的情操永远也不会改变;

你宁可保持清香而枯死在枝头;

也绝不会被狂暴的北风所吹落!

当元兵南下时,郑思肖忧上疏直谏,要求朝廷改革,抵抗元军,但上书被扣押。南宋灭亡后,郑思肖没有臣服蒙元的统治,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名思肖,字忆翁,号所南,在字号忆翁和所南都包含有怀念赵宋故国之意。

并且宋亡后,他所画的兰花都不画土,因为他认为故土已失。

宋代歌咏菊花的诗歌很多,陆游《枯菊》中有“翠羽金钱梦已阑,空余残蕊抱枝乾”的诗句,才女朱淑真在《黄花》则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都是赞美菊花的高洁品质。

可以看出,郑思肖的诗歌“枝头抱香死”是模仿朱淑真“抱香枝上老”而作,但是感情更加激烈,意图更加明显,显示出自己誓死忠于前朝的坚定决心和民族气节。

我一直以来,都喜欢菊花。

已是深秋,天地间,一片万木萧条的景象,漫天翻卷着的黄叶,在向这个世界做最后的道别。远远望去,百花也已经凋零,只剩下零零落落的枯萎枝叶,作着最后的挣扎,而只有菊花却还在盛开,它要在这个季节坚守到最后,菊花是那么孤寂清高,就像元稹所说,此花开尽更无花。无怪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梅、兰、竹、菊合称四君子。

菊花,雍容典雅,气度不凡,灿烂了萧索的季节,任凭风霜雨雪,留下淡淡的幽香,让人慢慢品味。

菊花,它如同一位成熟稳健的中年人,步履坚定从容,历经岁月沧桑,仍然不改初心,不改对生活的热爱。

《菊花》古诗本文

快点啦!我们作业要用到。谢谢!
  【年代】:唐
  【作者】:元稹——《菊花》
  【内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作者】
  字微之,河南河内人。幼孤,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Smhvxer。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白体"。其集与居易同名长庆。

  【注释】:
  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我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唐白居易《重阳夕上赋白菊》: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宋欧阳修《菊》:
  共坐栏边日欲斜,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诋迟?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的《醉花阴》

  飒飒西风满院开,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还是菊花一处开来着?

  黄昏风雨打园林,
  残菊飘零满地金;
  折得一枝还好在,
  可怜公子惜花心。
  王安石
  【残菊】

  故人具鸡黍,邀我之田家,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不畏风霜向晚欺
  独开众卉已凋谢
  咏菊_____林戴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沉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螃蟹吟_____薛宝钗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朝饮春兰之缀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过更无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尤有傲双枝。

  咏菊(三首)
  一
  孤高不合压群芳,枉把香魂贮入霜。
  一季寒姿难妩媚,半篱瘦骨太苍凉。
  拈来漉酒调诗韵,插罢临风怨夕阳。
  何必索居标别格,也和泥土共枯黄。
  二
  孤标不与百花同,浅淡芳香是性空。
  酒亦闲温还寂寞,风因错拂自朦胧。
  冰壶濯魄怜留白,玉骨横秋怨落红。
  一瓣清寒匀瘦色,东篱夕照笑仙翁。
  三
  秋来不与百花妍,瘦尽清寒入楚天。
  雨润流香茶外饮日夏养花网,霜栽彻骨酒中眠。
  何须妩媚争如意,只教孤标任可怜。
  一瓣芳心开淡薄,无边旧事上琴弦。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⑴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⑵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题菊花》)
  ⑶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菊花》)
  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鬃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郑谷《菊》)
  ⑸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范曾大《重阳后菊花三首》)
  ⑹ 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恰如退士垂车后,势利交亲不到门。 (范曾大《重阳后菊花三首》)
  ⑺ 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
  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 (刘克庄《菊》)
  ⑻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郑思肖《寒菊》)
  ⑼ 瘦菊依阶砌,檐深承露难。
  莫言根蒂弱,翻足奈秋寒。 (陈佩《瘦菊为小婢作》)
  ⑽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由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朱淑真《黄花》)

  陶渊明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郑板桥在《画菊与某官留别》中写道:“进又无能退又难,宦途踞蹐不堪看。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是大文学家曹雪芹的心境
  李清照以菊花自比,写下了“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唐代诗人
  和令狐相公玩白菊
  刘禹锡
  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
  莹静真琪树,分明对玉堂。
  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红装。
  粉蝶来难见,麻衣拂更香。
  向风摇羽扇,含露滴琼浆。
  高艳遮银井,繁枝覆象床。
  桂丛惭并发,梅蕊妒先芳。
  一人瑶华咏,从此播乐章。
  菊
  袁崧
  灵菊植幽崖,
  擢颖凌寒飙。
  春露不染色,
  秋霜不改条。
  重阳席上赋白菊
  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人少年场。
《菊花》
菊 花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前一首写的是诗人偏爱菊花的原因,后一首写的是作者想要推翻唐末的腐朽统治.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有谁告诉我这首诗具体是什么意思?表达的是什么情感?什么情况下用这首诗句形容比较贴切?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她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www.rixia.cc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从形象审美的完事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
  当然,陆游、朱淑贞的诗都是好诗,但三诗并立,郑思肖这两句诗的忧愤,则更为深广。

  这首诗句只有用在"民族气节、忠贞爱国"时才贴切.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是南宋末年朝廷遗臣。南宋灭亡后他隐居在苏州一个寺庙里,终身不仕。平时左卧方向总是朝着南方,所以号“所南”。他画的兰花根不着土,称作“无土兰”。有人问这个缘故,他说:“现在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了,你让我的兰花到哪里生根呢?”可见,这是一位很有气节的画家。他的题画诗《画菊》,正是这种情怀的表露。诗里,菊花已经被赋予了一种高贵的人格,将菊花凋不落瓣的自然属性升华为社会的、民族的意义,何为菊花,何为画家、诗人,我们已无从分辨了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是不是叫《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味浓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堕北风中
当然是用在忠贞不渝上比较好
不过个人感觉有点孤芳自赏~~~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寒菊》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243954.html

上一篇:男人是不是都介意自己的女朋友为前任打过胎

下一篇:防腐木包工多少钱一个平方?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