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杜甫《登高》,白居易《瑟琶行》,柳永《雨霖钤》这几首的诗句以及翻译是什么

2022-04-22 19:18:47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77

今日分别不知道何时再相见的诗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王维《渭城曲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高适《别董大二首》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 苏轼《和董传留别》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杜甫《春望》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 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李白《渡荆门送别》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 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____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____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____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____高适《别董大二首》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____张鸣善《普天乐咏世》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____贺铸《行路难缚虎手》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____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____刘禹锡《杨柳枝 / 柳枝词》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____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____王维《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____张泌《寄人》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____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____范云《别诗》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____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____苏轼《鹊桥仙七夕》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____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____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____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____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____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____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____杜甫《春望》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____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____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____李白《赠汪伦》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____陆龟蒙《别离》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____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____魏夫人《点绛唇波上清风》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____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____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____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____晏几道《少年游离多最是》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____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独自凄凉还自遣,自制离愁。____龚自珍《浪淘沙写梦》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____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____骆宾王《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
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____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____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有情不管别离久。情在相逢终有。____晏几道《秋蕊香池苑清阴欲就》
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____寇准《江南春波渺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____王维《送别 / 山中送别 / 送友》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____李白《送友人》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____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____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____佚名《送别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____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____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天与短因缘,聚散常容易。____晏几道《生查子狂花顷刻香》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____欧阳修《长相思花似伊》
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____李存勖《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
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____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____韦庄《女冠子四月十七》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____王维《送沈子归江东 / 送沈子福之江东》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____许浑《谢亭送别》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____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SGSHPgnjfM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____黄景仁《别老母》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____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自是浮生无可说。人间第一耽离别。____王国维《蝶恋花满地霜华浓似雪》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____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别东鲁诸公》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____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____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____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____杜牧《赠别》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____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____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____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____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____曹雪芹《残菊》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____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____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____郑文宝《柳枝词》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____韦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____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____黄景仁《别老母》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____晏殊《玉楼春春恨》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____陆龟蒙《别离》
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____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____杜荀鹤《送人游吴》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____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____白居易《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____李白《送友人》
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____周紫芝《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____纳兰性德《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____杜甫《赠李白》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____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____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____张耒《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____白居易《南浦别》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____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____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____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____柳永《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____王昌龄《送魏二》
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____薛道衡《昔昔盐》
青青一树伤心色,SGSHPgnjfM曾入几人离恨中。____白居易《青门柳》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____欧阳修《别滁》
黄菊开时伤聚散。曾记花前,共说深深愿。____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____周邦彦《兰陵王柳》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____许浑《谢亭送别》
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____周紫芝《踏莎行情似游丝》
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____严仁《鹧鸪天惜别》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____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____聂胜琼《鹧鸪天别情》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____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____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____王国维《蝶恋花满地霜华浓似雪》
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____高适《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 / 送前卫县李宷少府》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____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____周邦彦《花犯小石梅花》
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风杨柳丝。____李白《下途归石门旧居》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____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____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____王昌龄《送狄宗亨》
离愁万种,醉乡一夜头白。____施耐庵《念奴娇天南地北》
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____柳永《昼夜乐洞房记得初相遇》
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____李白《久别离》
长条别有风流处,密映钱塘苏小家。____寇准《柳晓带轻烟间杏花》
别来不寄一行书。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____晁冲之《临江仙忆昔西池池上饮》
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____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____江淹《古离别》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圞月。____纳兰性德《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____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 留别王维》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____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____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____欧阳修《诉衷情眉意》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____李白《劳劳亭》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____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____骆宾王《送别》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____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____王勃《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____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____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____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____薛涛《送友人》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____薛道衡《人日思归》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____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____袁枚《马嵬》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____周邦彦《兰陵王柳》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____江淹《古离别》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____窦叔向《夏夜宿表兄话旧》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____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____李攀龙《送明卿之江西》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____徐凝《七夕》
此心终合雪,去已莫思量。____虚中《送迁客》
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____周邦彦《蝶恋花早行》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
清代:王国维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俱莫 一作:俱暮)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清代: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古离别
唐代: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古离别
南北朝:江淹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
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http://www.rixia.cc
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古离别
唐代:贯休
离恨如旨酒,古今饮皆醉。
只恐长江水,尽是儿女泪。
伊余非此辈,送人空把臂。
他日再相逢,清风动天地。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代: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宋代: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双飞去 一作:双来去 离恨苦 一作:离别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金朝:元好问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解释: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解释: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读者尽管难以明了《锦瑟》诗的思想内容,但那可供神游的诗境,却很容易在脑子里浮现。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解释: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解释: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解释: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今日分别不知道何时再相见的诗句有这一句: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诗句来自南唐李煜《浪淘沙》 ,全文如下: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另外还有一句诗歌是: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这诗句来自李白《送友人》 ,全文如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备注:这两句,看情况运用
青山飘古韵,碧水荡新风。
今宵一别后,何日再相逢。
明月故园情,春山游子梦。
茫茫夜沉醉,孤蓬万里征。
何日再相逢
畅聚惜匆匆冉冉鸟云
盖掩月朦胧
临别意千重往事刻心中
远隔天涯悲戚难自控
弧鸿各飞盼自重
那复计西东
点点指爪不堪记良朋惜别痛
明日见飘蓬舞动
秋风中盼望你心底里
讯息能互送
何日再相逢
有泪心间涌
片片衷情寄交潮浪送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春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碧棹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忧恐相逢是梦中。
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唐诗中描写丝绸的诗句 以及翻译意思

尽快

1、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

唐代:白居易

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

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

译文

表美如水波纹新袄刚做成,面料绵软匀细温暖又轻盈。

晴天晨起抱它倚墙晒太阳,夜间赏雪应当不忘披在身。

2、缭绫

唐代:白居易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

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

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值千金。

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踏泥无惜心。

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

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

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译文

缭绫缭绫,跟什么相似?既不似罗、绡,也不似纨、绮。

该是像那天台山上,明月之前,流下了四十五尺的瀑布清泉。

织在上面的图案美得令人叫绝,底上铺了一层白烟,花儿攒成一丛白雪。

织它的是什么人?穿它的又是谁?越溪的贫女,宫中的艳姬。

去年太监来宣布皇帝口授的诏令,从宫中取来式样,命民间照式纺织。

织成飞在云上的一行行秋雁,染上江南一江春色。

宽幅裁作衫袖,长幅制成衣裙,用熨斗熨平绉折,用剪刀剪开花纹。

奇异的色彩和纹饰相互隐映,正面看,侧面看,鲜艳的花色闪烁不定。

宫廷舞姬深受皇帝恩宠,赐她一套春衣,价值千金。

只要汗、粉沾污,她就不愿意再穿,在地上拖来踩去,毫无爱惜之心。

要知道缭绫织成费尽了心力,莫把它与寻常的缯帛相比。

煮茧抽丝痛煞了织女的双手,扎扎千声,缭绫还织不满一尺。

宫廷里轻歌曼舞的艳姬,如果见到织造的艰辛,应该也会爱惜。

3、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唐代:李商隐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译文

织着凤尾纹的绫罗,薄薄重重;

碧纹的圆顶罗帐,我深夜赶缝。

那回邂逅,来不及用团扇掩盖;

可你驱车隆隆而过,无语相通。

曾因寂寥不眠,想到更残烛尽;

却无你的消息,等到石榴花红。

也许你在垂杨岸,栓系斑骓马;

怎能等到,送去会你的西南风。

4、戏为韦偃双松图歌

唐代:杜甫

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已老韦偃少。

绝笔长风起纤末,满堂动色嗟神妙。

两株惨裂苔藓皮,屈铁交错回高枝。

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

松根胡僧憩寂寞,庞眉皓首无住着。

偏袒右肩露双脚,叶里松子僧前落。

韦侯韦侯数相见,我有一匹好东绢。

重之不减锦绣段,已令拂拭光凌乱。

请公放笔为直干。

译文

天下有几人精于画古松?毕宏已老韦偃还年轻。

画成停笔便觉松梢长风起,满堂观者无不动容叹神奇。

两株古松暴裂着长满苔藓的皮,盘绕的高枝有如青铁交错而屈曲。

剥蚀的树干好像龙虎的白骨,阴森的树叶好像低垂的雷雨。

松很处一位西域僧人在静息,眉发斑白神情超脱无拘羁。

袒露右肩光着双脚,身前松子落满地。

韦侯啊韦侯尽快来相见,我有一匹好素绢。

其价不亚于锦绣缎,舒展时把那光影乱。

我已让人把它修饰得平展,请您挥笔画直干。

5、白纻辞

唐代:李白

吴刀剪彩缝舞衣,明妆丽服夺春晖。

扬眉转袖若雪飞,倾城独立世所稀。

激楚结风醉忘归,高堂月落烛已微,玉钗挂缨君莫违。

女子漂亮的彩色丝制舞衣是用吴地出产的剪刀裁制而成的,她明妆丽服,比今日的春光还要灿烂照人。

她的一举一动都是那么迷人,扬眉转袖之间,好像片片雪花在轻盈地飞舞。她的容貌真是倾国倾城,为世间所罕见。

听歌的君子陶醉在她的歌声中,忘却了时间,忘记了归去。月亮已经落下,屋内烛光已微,希望君子能够在此留宿,不要违背了她的一片痴心情意。

盛泽
周灿(明未卜先知
吴越分歧处,青林接远村。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晨昏。
五律《盛湖》
汪文柏
矮屋环湫市,洄流界叠塍。
夜灯千匹练,秋雨半湖菱。
击榜吴娃捷,评珠贾客能。
辛勤终岁力,犹未足催征。
盛泽
周灿(明未卜先知

吴越分歧处,青林接远村。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晨昏。

五律《盛湖》
汪文柏
矮屋环湫市,洄流界叠塍。
夜灯千匹练,秋雨半湖菱。
击榜吴娃捷,评珠贾客能。
辛勤终岁力,犹未足催征。
古诗中我看过用“罗绮”和“霓裳羽衣”来描写丝绸的。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684063.htm?fr=topic中罗绮的解释

《蚕妇》----北宋 张俞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描写的是当时养蚕农妇生活的艰辛,当她在城里看到穿着绫罗绸缎的贵妇人,却没有一个是养蚕人时,内心震撼,不禁泪流满面。

《望海潮》宋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睛,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上片重在写杭州形势之胜,湖山秀美,江海壮丽,钱塘江潮的壮观,街市繁华,士民殷富。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起首三句从地理和历史两个方面,抓住“形胜”和“繁华”两个特点,对杭州做了高度概括。“形胜”,指地理形势重要、交通便利、风景优美的地方。“三吴”,旧以吴兴、吴郡,会稽为三吴,或称吴兴,丹阳、会稽为三吴。这里泛指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都会”,大城市。杭州是这一地区的最大的城市,所以称为“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一句纵观今古,交代了杭州悠久的历史,钱塘,即杭州。杭州是一座历史古城,早先春秋时代,它就是吴、越争霸之地,秦代设置钱塘县,隋朝改设杭州,五代时吴越国建SGSHPgnjfM都于此,发展为东南第一州,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以及“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几句,侧重描绘“繁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几句,侧重写“形胜”“烟柳画桥”是说柳色如烟,彩桥如画。春日的柳树,像一片嫩绿的薄薄的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风帘”,挡风的帘子。“翠幕”,绿色的帷幕。“参差”,长短高低不齐,这里是形容城市房屋鳞次栉比,高矮不一。“十万人家”是说人烟稠密。虽说是个约数,但并非夸张。“市列珠玑”,是说市面上陈列着各种珍贵的物品。“市”,指贸易的场所。

“户盈罗绮”,是说家家户户盈箱满柜的绫罗绸缎。罗绮,有花纹的丝织品。“竟豪奢”是说人人竞夸精美的服饰,比赛豪华阔气。以上这些句子,作者选取了画桥、翠幕、珠玑、绮罗等形容“三吴都会”的物阜民丰。“云树”,“怒涛”,“天堑”三句,是写壮阔雄奇的钱塘江景色,高大茂密的树木,护绕着江堤,堤外,奔腾的江水翻卷起狂波怒涛,真是一道宽阔险阻的天然屏障。“云树”,形容树木的茂密高大,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绿色的云影。“霜雪”形容波涛卷起的白色浪花。“天堑’,天然的壕沟,多用以指长江,这里借指钱塘江。“无涯”,无边无际。钱塘江扛口呈喇叭状,放眼望去,江海一片,宽阔无边。

下片写西湖的美景,游人的欢快,歌吹盛况,最后以夸耀作结。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三句从湖山风光落笔。“重湖”,指西湖,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在钱塘门外筑了一条长堤,世称白堤。西湖以白堤为界,分为外湖和里湖,所以词人称为重湖。“叠巘”,重叠的山峰。“重湖叠巘清嘉”一句,十分准确地抓住了湖中有湖、山外有山的特色。“清嘉”,是清新,秀丽的意思。“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承“清嘉”而来,“三秋”,秋季三个月。“桂子”,桂花。这句是写桂花飘香,时间很长,与“叠巘”相呼应。“十里荷花”,是写荷花种植很广,与“重湖”相呼应。这八个字,摄住了西湖“清嘉”之神,它点到即止,不施重彩,不做刻绘,留下了联想的余地。接下去,词人换转笔墨,从自然转向人物。“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就是笛子,“弄”,吹奏。“菱歌”,采莲女子所唱的歌。“泛”,指声音的飘扬。“嬉嬉”,形容很快活的样子。“钓叟”,钓鱼的老翁。“莲娃”,采莲的少女。这几句写西湖游赏之乐。垂钓老翁和采莲女娃是这幅游赏图中的人物。白天,笛声在晴空里荡漾,晚上,萎歌在夜空中漂浮,童颜鹤发的老翁在钓鱼,貌美如花的少女在采莲,他们一个个都是那样的欢快,真是一派昼夜笙歌的太平景象。

《清平乐》——李白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禁闱秋夜,月探金窗罅。玉帐鸳鸯喷兰麝,时落银灯香灺。
女伴莫话孤眠,六宫罗绮三千。一笑皆生百媚,宸衷教在谁边。

烟深水阔,音信无由达。惟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悬悬离别。
尽日感事伤怀,愁眉似锁难开。夜夜长留半被,待君魂梦归来。

鸾衾凤褥,夜夜常孤宿。更被银台红蜡烛,学妾泪珠相续。
花貌些子时光,抛人远泛潇湘。欹枕悔听寒漏,声声滴断愁肠。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高卷帘栊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
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清平乐禁庭春昼》所描写的,显然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某次夜生活。试想:“百草巧求花下斗,祗赌珠玑满斗”,若非皇后、贵妃,谁能下得了如此赌注?“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既然是“残妆”、“闲舞”,则此事不可能发生在玄宗与一般妃嫔或歌舞艺人之间,也不可能发生在某个正式场合,而只能是“金屋妆成娇侍夜”的杨妃与玄宗的居室即兴之事。这种宫闱秘事,外人怎能得知?词中女主角恃宠放娇之态可掬,当时宫中除太真外,再无第二人能如此。作者完全是通过杨妃的眼睛来观察世界,并以第一人称写作的。

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垒垒佩珊珊。娉婷似不任罗绮,顾听乐悬行复止。……君言此舞难得人,须是倾城可怜女。”

——白居易:《霓裳羽衣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云鬓花颜金步摇,……惊破霓裳羽衣曲。……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白居易:《长恨歌》

“贵妃宛转侍君侧,体弱不胜珠翠繁。冬雪飘摇锦袍暖,春风荡漾霓裳翻。”

——白居易:《江南遇天宝乐叟》

比较李白《蜀道难》、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登高》、白居易的诗这三者对秋日意象描写的异同

要写800字论文的,给比较比较,给个论文我做参考就更好了。
  蜀道难
  作者: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土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揉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注: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主要写跋涉攀登之艰难。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前八句为一层,强调山势的高峻与道路之崎岖。先例举了六龙、黄鹤、猿猱这些善于飞腾攀登的鸟兽面对蜀道尚且无可奈何的情况,以映衬人要攀越蜀道谈何容易;又特地选择了秦地突出的高山青泥岭加以夸张描绘,显示蜀道之高耸入云,无法通行。“问君西游何时还”以下为第二层,描绘了悲鸟、古树、夜月、空山、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动静相衬,声形兼备,以渲染山中空旷可怖的环境和惨淡悲凉的气氛,慨叹友人何苦要冒此风险入蜀。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巫山巫峡”,诗人所在。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与上二句交叉承接,“丛菊”承“塞上”句,“孤舟”承“江间”句。“他日”即往日,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此日在夔州,均对丛菊,故云“两开”,“丛菊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两开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白帝城在东,夔州府在西,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之声。砧杵声是妇女制裁棉衣时,槌捣衣服的声音。砧即捣衣之石。此诗末二句,关合全诗,回到景物,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故能结上生下,下面接着写夔州孤城,一气蝉联。钱注杜诗称:“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登 高
  作者: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诗人在夔州,逢重阳节,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景激起了身世飘零的感慨。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但其实情景是融于一体的。
  首句如高天之狂飙,深谷之哀猿,惊心动魄,使全诗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之中。次句却平缓而出,让人感到一种宁静的凄凉、空旷的惆怅、孤独的忧伤。这一片空阔冷寂的天地,逼出了三四句的万象纷繁和百感交集。"无边"的丰富纷繁,"不尽"的悠远深长,"落木萧萧"之衰飒无情,"滚滚长江"之汹涌无穷,这一"下"一"来",写出了宇宙时间之永恒、空间之无限,也写出了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永远的惊叹、震憾和领悟。无边落木萧萧下,固然使人类深感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奈,但不尽长江滚滚来,又往往激起人生命的激情,向人类示范着一种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正因如此,这首充满悲凉感的诗篇才使人品味出一种悲壮感,看到一种壮心不已的意境。如此一来,以下四句也就都有了同样的审美精神:万里悲秋常作客,日夏养花网是悲凉的进取;百年多病独登台,是不幸者对命运的不屈不挠的抗争;艰难困苦,穷愁潦倒,玉汝于成。诗人生命旅途上的坎坷不幸、凄凉悲伤是重重叠叠,无以复加的,然而他不屈不挠的进取也是可歌可泣的。沉郁顿挫的生命固然是沉重感伤的,但也是丰富、深沉、有力度的。
  此诗四联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这种写法历来受到评家注意。
  《诗薮》云:"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杜诗镜铨》:"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秋天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
《蜀道难》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而《登高》这首诗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建议详细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来写。
a

求《登高》(好像是杜甫写的)原文和翻译

  《登高》赏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登高》是杜甫诗集中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律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秋天,是诗人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的。

  诗由写景开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时当深秋,晴空如海,登高仰视,愈觉其迢迢无极,所以说“高”;夔州一带,山高林密,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不绝,所以说“哀”;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用字遣词都极其贴切。“天高”“沙白”“猿啸”“鸟飞”,这些又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也极雄浑高远,饱含着诗人无穷的情思。

  三、四两句写远眺之景,从大处落笔,上句写山景,承首句;下句写江景,承次句。山上江中,往复交织,构成一幅非常生动的三峡秋景图,深秋风大,所以闻落叶之“萧萧”;峡深流急,所以见波涛之“滚滚”。“落木”而以“无边”来形容,则见其境界之阔大;“长江”而以“不尽”来形容,则见大江之无穷。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两句又多用双声迭字,读来音调铿锵,充满着声韵之美。

  “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以上四句写景,确实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心情,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悲秋之意,却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面,而是将这种悲愁之情渗透在具体的画面之中。诗中所描写的这些自然景物,既具有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季节特征,同时也饱含着诗人特殊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情。啼猿作为一种动物,本身并不具有人的感情,但在“艰难苦恨”中的诗人听来,猿啼声却充满着一种凄哀的情调。同样,那滚滚的长江,萧萧的落木,盘旋的飞鸟,冷清的小渚,也无一不起着渲染环境气氛、烘托诗人情绪的作用。“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文心雕龙物色》),更何况眼前这一片凄凉肃杀的景色?自然更使得诗人触景生情、引起相应的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了。而这种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又反过来加深了景物的感情色彩。所以诗中的景物已不同于自然的景物,它是诗人主观化了的客观景物。在文学作品中,当景物的描写体现了作者特殊感情的时候,当作者的主观感觉和景物的客观特征得到和谐统一的时候,它对读者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就不是一般地描摹景物的诗句所能比拟的了。

  五、六两句由上文写景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两句写出自己身多疾病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和秋景萧瑟触景生悲的愁苦心情。“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是就空间方面说,即所谓“横说”;“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是就时间方面说,即所谓“纵说”。两句承上启下,点出全诗主旨。在结构上,则层层递进,步步转折,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乙编卷十五)作客登台,已有游子思乡之意,加上万里漂泊,百年多病,则孤零悲苦之情便得到更进一层的描写。秋风萧瑟,已令人触景生哀,更何况又值垂暮之年抱病登台呢?由于采用了这种层层递进的顿挫笔法,蕴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便更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了。深厚的感情,来自丰富的生活,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的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

  尾联两句是写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上句写自己艰苦备尝,白发弥添;下句写自己潦倒日甚,多病缠身。全诗就在沉重的感叹声中收结,结得悲愤深沉,而又寄慨遥深。“艰难苦恨”四个字不仅指作者自己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艰辛境况和身世遭遇,同时也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广大人民的辛酸痛苦。“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正是这一切“艰难苦恨”,才使他头上的白发愈来愈多,而现在又已衰年多病,独自登台,心情自然更加落寞,更加痛苦了。此时正须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之故而不得不暂停饮酒,这样一来,诗人内心自然更沉郁不舒了。这种曲折顿挫的笔法,既使文势有波澜,也使感情表达更为深刻、沉痛。

  杜甫自己曾说过:“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登高》确实是这样一首精于诗律的好诗,历来备享盛誉。从艺术表现角度上看,本篇的独到之处可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即胡应麟所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诗薮内编》卷五),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不仅对得自然、工整,而且还用了一句中自相对偶的当句对法,(如以“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尾联两句虽不全对,但句法布局却极整齐。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仅符合于美学上的所谓均齐,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诗中又多用双声迭字,旋律优美,音节和谐,大大加强了诗的珠走泉流而又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如尾联“艰难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却具有抑扬顿挫四声的特色,读时应一字一顿;“潦倒”“新停”为双声迭韵,在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显得特别铿锵嘹亮,读时应两字一顿。“繁霜鬓”对“浊酒杯”,其声调的妙用,也在所谓“抑扬抗坠之间”。读者密咏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前四句写景,是所谓“诗之媒”;后四句抒情,是所谓“诗之胚”。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渚)。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一气直下,造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登高》是杜甫晚年在夔州时所作,是他七律诗的代表作,有人称之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被称为唐诗压轴之句。故应该单独上一节课。重点抓住“悲情”即可达到教学要求。
一、在写景中深沉地抒发情怀
1、 景——秋景(春女思,秋士悲)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2、情——悲凉(注意引导与悲伤的细微区别)
诗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写夔州特定环境,画面惨淡,气氛悲凉。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中深沉地抒发情怀。
萧涤非先生在他的《杜甫研究》中,曾作了这样的阐释:
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当此重九佳节,没有任何饮酒等乐事,只是去登台,五可悲;亲朋凋谢,孤零零的独自去登,六可悲;身体健旺也还罢了,却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性的多种多样的,八可悲;光阴可贵,人生不过百年,如今年过半百,只落得这般光景,九可悲。
附:
“语不惊人四不休”
万----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24岁赴洛阳赶考,未能及第;35岁到长安求取官职,滞留10年,一再碰壁;43岁获得卑微官职,却又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被困长安;逃离长安,追随肃宗,因为直言又被厌弃;48岁弃官,11年漂泊直到死在漂泊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之上无人所知。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停----愁闷无法宣泄的愁苦情状。
二、集大成者的诗圣——再命名的压力
幻灯展示,对比几首诗歌。《登幽州台歌》《登鹳雀楼》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被称为唐诗压轴之句。
再命名的压力,在某一程度上,也即题材的压力。举「登高」的题材为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一出,诗歌的疆土便被他夺去一大片。这里,题材也是有传统的,也经过漫长的积累。陈子昂以强大的力量夺取以往的积累,建立牢固的形象,构成巨大的压力。王之涣带着《登鹳雀楼》来抢占地盘,构成另一个压力。陈子昂的主题被时间笼罩,并且是悲观的(独怆然而涕下);王之涣的主题被空间笼罩,并且是乐观的(更上一层楼)。
杜甫挟着《登高》和《登岳阳楼》,以更强大的力量和恣态,使「登高」题材形成定局。他既包揽了陈子昂的时间和王之涣的空间,又注入个人身世和家国情怀。时与空,历史与现实互相交错和浸透。陈子昂和王之涣用的都是单镜头,一个静止的远景。杜甫则用上远景、近景、特写镜头,并且不断移动转换,使得两首诗都写得丰富而复杂。
命名的压力,是横的压力。还有一种纵的压力,也即一个个前辈诗人挟着他们各自的横的压力,对后辈诗人构成的层层叠叠的纵的压力。
仅就杜甫的前辈而言,屈原集他以前的传统于一身,成为第一位大诗人;陶潜集他之前的传统于一身,成为另一位大诗人。而陶潜之所以还有机会,是因为他与屈原完全不一样: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强烈,一个淡定;王维是第三个大诗人,他之所以还有机会,是因为他发展了山水诗;李白是第四个大诗人,他之所以还有机会,是因为他跟屈、陶、王都不一样:他是天才。接着杜甫出现了,他的机会建立在他之前的诗人的机会上:他是集大成者。集大成者出现之后,诗人开始变小,他们开始做那位集大成者在某个方面做得不够,或已做够但他们仍可以做得更多的事情:白居易之所以还有机会,是因为他往「白」里写;李贺和李商隐之所以还有机会,是因为他们往晦涩里写。
当一切题材被写尽了,大诗人也出尽了,诗歌便开始枯竭,由词来接棒。苏东坡之所以还有机会,是因为他已不完全是大诗人:他是集诗、词、散文于一身的大作家。写作出现质的变化。这位大作家之后的作家,又开始变小。至元明清,诗衰竭,词也开始衰竭,诗人变成打杂。戏曲、散文尤其是小说大盛,更重要的是小说使用新的语言:白话文。白话文运动则正式宣告古典汉语写作终结,因为它已衰竭。这不是一厢情愿的运动,而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证据是:白话文不是临时发明出来的,而是孕育在古典汉语衰竭的母体中。
那么,我们如何知道某个人是集大成者?难道他之后,例如杜甫之后,不会出现另一个更大的集大成者吗?答案是:如果这位诗人代表了整个民族精神,他就是集大成者。杜甫代表了中国民族精神。我们不能说屈原、陶潜、王维、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等人代表中国民族精神,他们都只代表了中国民族精神的某一方面。集大成者的伟大,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甚至经过一段漫长时间才会被发现的,因为民族精神是一种很庞大的氛围,整个民族精神不一定可以在一个时代中全部被看到。生活在太平盛世的读者,不大可能完全理解杜甫,只有经过艰难时世,尤其是战争和丧乱,才会更充分地理解杜甫。杜甫的伟大,是通过历代的无数灾难来证明的。而李白的伟大,是任何时代的人一看就看得到的。从读者的角度也可证实这点。一个读者在十七岁读李白,跟在七十岁读李白,基本上不会有什么不同。但一个读者在十七岁读杜甫,跟在三十七岁读杜甫,可能就已有天壤之别。顺便一提,中国读者历来有「李杜之争」,杜甫的时代,就看不到杜甫的伟大。或许我们可以把李白称为「伟」,把杜甫称为「大」:伟代表高,大代表宽。李白是塔,杜甫是平原,当我们在那座塔的一定距离内,例如十米至一公里,我们会被那座塔所吸引,而看不到这一范围内的平原或看到但不当一回事。当我们与那座塔的距离越来越远,例如五公里、十公里,则我们将越来越被平原的气势所吸引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杜甫《登高》,白居易《瑟琶行》,柳永《雨霖钤》这几首的诗句以及翻译是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241925.html

上一篇:中国最大城市面积排名

下一篇:圣女果种植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