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木虱的为害状、主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怎样?
柑橘介壳虫类的为害状、主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怎样?
介壳虫是一种小型昆虫,也称蚧。种类很多。发生为害比较普遍的有吹绵蚧、堆蜡粉蚧、柑橘粉蚧、糠片蚧、矢尖蚧、褐圆蚧、红圆蚧、黑点蚧、紫牡蛎蚧、长牡蛎蚧、红蜡蚧等。此外,软蜡蚧和绵蜡蚧也比较常见,有的地区发生严重。根粉蚧目前局部地区发生于个别柑橘园,应注意防止扩散。
【为害情况】
介壳虫以雌虫的若虫、成虫寄生在柑橘的小枝、叶片、果实或根上,虫体以口针固定于寄主不断吸食汁液,致使树势衰弱,使叶片变黄、果实畸形,果实品质降低,以致落叶落果,枝条枯死甚至整株死亡。除盾蚧类外,多数介壳虫在生活状态下能排泄蜜露,诱发煤烟病。
【主要特征】
总的来说,它是非常特异的小昆虫,体长多为0.5~0.7毫米,雌雄异型。雌成虫无翅,头、胸、腹部分界不明显,腹面有发达的口器,除极少数种外,足触角和眼往往退化,常不活动。虫体上被有粉状、绵状或丝状等蜡质分泌物,或被胶质,或由若虫的蜕皮和蜡质胶合而成的各种形状的介壳,日夏养花网或虫体裸露。如吹绵介壳虫被有白色蜡粉,堆蜡粉介壳虫体背被有白色绵状蜡质分泌物。褐圆介壳虫、糠片介壳虫、黑点介壳虫、矢尖介壳虫、牡蛎介壳虫同属盾蚧类,背上均被有盾状介壳,卵产在介壳下母体中。无介壳的介壳虫如红蜡介壳虫等,在产卵之前虫体隆起成半球形,将卵产在体下。吹绵介壳虫、绵介壳虫等从体腹后分泌出一个蜡质卵囊。粉介壳虫类在虫体下分泌出疏松的绵垫状卵囊,卵产在卵囊中。雄成虫具有1对前翅,后翅退化为平衡棒,极少数无翅。头、胸、腹部大多数分界明显,口器退化,足和触角发育正常。
现将三种主要介壳虫的形态分述如下:
吹绵介壳虫(Icerya purchasi),雌成虫虫体橘红色略被有白色蜡粉,有黑色短毛,椭圆形,背面隆起,腹末有白色蜡质卵囊,体长5~10毫米,雄虫体长2毫米,翅展5.5毫日夏养花网米。
堆蜡粉介壳虫(Nipaecoccus vastator),雌成虫虫体椭圆形,紫黑色,体背被覆一厚层白色似棉絮的蜡质分泌物,骤视之似一堆小白粉团,拨开蜡粉,即露出紫黑色的虫体,用手指按压有紫红色汁液。初孵幼虫紫色。
褐圆介壳虫(Chrysomphalus aonidum),雌成虫介壳圆形,紫褐色,边缘淡褐色,中央隆起,壳点圆形,赤褐色。介壳直径2毫米,虫体淡黄色,杏仁形。雄成虫淡橙黄色,具前翅1对,半透明。
【发生规律】
介壳虫一般喜欢生活在阴湿和空气不流通或阳光不能直射处,故寄生在叶片上的多附着于叶片背面,寄生在果实的则多在近蒂部果萼相接处或果面凹陷处。枝叶密生、互相荫蔽的果园发生严重,低温、高温对雌成虫和若虫的生长发育不利。喷药不当,如果橙园经常使用有机磷杀虫剂,把天敌杀死,有利于它的发生。果园管理不善,肥料不足或其他条件不适,造成树势衰弱,也会加重介壳虫的发生。在广东吹绵介壳虫每年发生3~4代,春暖后虫口密度渐增,5月为第一代产卵盛期,7~9月虫口特别少,10月以后渐增,冬季低温发育缓慢。堆蜡粉介壳虫、褐圆介壳虫1年发生4~5代,4月中至5月中第一代盛发。矢尖蚧、糠片蚧1年发生2~3代。
【防治方法】
①加强检疫。防止苗木等繁殖材料传播本地未发生的介壳虫种类。
②生物防治。经常检查,如发现天敌较多时不要随便喷药,更不要滥用农药,注意保护原有天敌。如果本地无天敌,可外地移入,如利用澳洲瓢虫、大红瓢虫可有效地防治吹绵介壳虫等。
③人工防治。冬季剪除虫害枯枝,并喷药防治,使虫口基数降低。对过密的果园要用回缩修剪或间伐方法处理,使之不过于荫蔽。
④防治指标。5%枝条或叶片发现有若虫。
⑤药剂防治。以冬治为主。其次抓住5月上、中旬幼蚧未固定时(爬虫期),有针对性的均匀喷药杀灭。当第1代防治失当后,还可针对以后每代幼蚧发生高峰期用药防治。若少量发生可喷药挑治。如为害严重,检查又未有相应的天敌时,则要隔15~20天连续喷药2次,有效或常用的药剂有:松脂合剂,夏、秋季20~25倍液,冬季8~10倍液。40%速扑杀700倍液,或40%速扑杀1500倍加95%机油乳剂250倍。95%机油乳剂或99.1%敌死虫乳剂120~180倍液。40.7%毒死蜱(乐斯本)乳油1500倍液。
【为害情况】
介壳虫以雌虫的若虫、成虫寄生在柑橘的小枝、叶片、果实或根上,虫体以口针固定于寄主不断吸食汁液,致使树势衰弱,使叶片变黄、果实畸形,果实品质降低,以致落叶落果,枝条枯死甚至整株死亡。除盾蚧类外,多数介壳虫在生活状态下能排泄蜜露,诱发煤烟病。
【主要特征】
总的来说,它是非常特异的小昆虫,体长多为0.5~0.7毫米,雌雄异型。雌成虫无翅,头、胸、腹部分界不明显,腹面有发达的口器,除极少数种外,足触角和眼往往退化,常不活动。虫体上被有粉状、绵状或丝状等蜡质分泌物,或被胶质,或由若虫的蜕皮和蜡质胶合而成的各种形状的介壳,日夏养花网或虫体裸露。如吹绵介壳虫被有白色蜡粉,堆蜡粉介壳虫体背被有白色绵状蜡质分泌物。褐圆介壳虫、糠片介壳虫、黑点介壳虫、矢尖介壳虫、牡蛎介壳虫同属盾蚧类,背上均被有盾状介壳,卵产在介壳下母体中。无介壳的介壳虫如红蜡介壳虫等,在产卵之前虫体隆起成半球形,将卵产在体下。吹绵介壳虫、绵介壳虫等从体腹后分泌出一个蜡质卵囊。粉介壳虫类在虫体下分泌出疏松的绵垫状卵囊,卵产在卵囊中。雄成虫具有1对前翅,后翅退化为平衡棒,极少数无翅。头、胸、腹部大多数分界明显,口器退化,足和触角发育正常。
现将三种主要介壳虫的形态分述如下:
吹绵介壳虫(Icerya purchasi),雌成虫虫体橘红色略被有白色蜡粉,有黑色短毛,椭圆形,背面隆起,腹末有白色蜡质卵囊,体长5~10毫米,雄虫体长2毫米,翅展5.5毫日夏养花网米。
堆蜡粉介壳虫(Nipaecoccus vastator),雌成虫虫体椭圆形,紫黑色,体背被覆一厚层白色似棉絮的蜡质分泌物,骤视之似一堆小白粉团,拨开蜡粉,即露出紫黑色的虫体,用手指按压有紫红色汁液。初孵幼虫紫色。
褐圆介壳虫(Chrysomphalus aonidum),雌成虫介壳圆形,紫褐色,边缘淡褐色,中央隆起,壳点圆形,赤褐色。介壳直径2毫米,虫体淡黄色,杏仁形。雄成虫淡橙黄色,具前翅1对,半透明。
【发生规律】
介壳虫一般喜欢生活在阴湿和空气不流通或阳光不能直射处,故寄生在叶片上的多附着于叶片背面,寄生在果实的则多在近蒂部果萼相接处或果面凹陷处。枝叶密生、互相荫蔽的果园发生严重,低温、高温对雌成虫和若虫的生长发育不利。喷药不当,如果橙园经常使用有机磷杀虫剂,把天敌杀死,有利于它的发生。果园管理不善,肥料不足或其他条件不适,造成树势衰弱,也会加重介壳虫的发生。在广东吹绵介壳虫每年发生3~4代,春暖后虫口密度渐增,5月为第一代产卵盛期,7~9月虫口特别少,10月以后渐增,冬季低温发育缓慢。堆蜡粉介壳虫、褐圆介壳虫1年发生4~5代,4月中至5月中第一代盛发。矢尖蚧、糠片蚧1年发生2~3代。
【防治方法】
①加强检疫。防止苗木等繁殖材料传播本地未发生的介壳虫种类。
②生物防治。经常检查,如发现天敌较多时不要随便喷药,更不要滥用农药,注意保护原有天敌。如果本地无天敌,可外地移入,如利用澳洲瓢虫、大红瓢虫可有效地防治吹绵介壳虫等。
③人工防治。冬季剪除虫害枯枝,并喷药防治,使虫口基数降低。对过密的果园要用回缩修剪或间伐方法处理,使之不过于荫蔽。
④防治指标。5%枝条或叶片发现有若虫。
⑤药剂防治。以冬治为主。其次抓住5月上、中旬幼蚧未固定时(爬虫期),有针对性的均匀喷药杀灭。当第1代防治失当后,还可针对以后每代幼蚧发生高峰期用药防治。若少量发生可喷药挑治。如为害严重,检查又未有相应的天敌时,则要隔15~20天连续喷药2次,有效或常用的药剂有:松脂合剂,夏、秋季20~25倍液,冬季8~10倍液。40%速扑杀700倍液,或40%速扑杀1500倍加95%机油乳剂250倍。95%机油乳剂或99.1%敌死虫乳剂120~180倍液。40.7%毒死蜱(乐斯本)乳油1500倍液。
尺蠖的为害状、主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怎样?
为害柑橘的尺蠖主要是油桐尺蠖(Buzura suppressaria)的一个亚种,属海南油桐尺蠖,又名柑橘尺蠖、大尺蠖。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湖南、浙江等省、自治日夏养花网区均有发生为害。除柑橘外,还为害多种植物。
【为害情况】
由于尺蠖幼虫体型大,食量也大,严重发生时,可在短时间内将整株或整片柑橘树的新老叶片一齐吃光,仅留叶片主脉,形成秃枝,是一种典型暴食性害虫。
【主要特征】
成虫雌蛾体长22~25毫米,翅展52~55毫米,前翅白色,杂以灰黑色小点,翅上还有黑色的波状纹,尤以雄蛾的更为显著。卵块长圆形或长椭圆形,卵粒重叠成堆,上面覆有黄褐色茸毛。卵粒椭圆形,青绿色,孵化前灰褐色。由于其行动时呈曲尺状,故名。在腹末的尾足仍存在,低龄幼虫常用以牢牢地把身体固定于枝、叶上,身体撑起来如枯枝状。高龄幼虫则在荫蔽处的枝条分叉处搭桥固定,体色常随停息处的环境不同而变化。蛹黑褐色,长22~26毫米,尾端有棘刺。
【发生规律】
在广东每年可发生3~4代,越冬蛹于次年3月中旬开始羽化。第一代幼虫发生期从4月初到5月中旬,蛹见于5月中下旬,成虫出现于6月上中旬。第二代幼虫发生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蛹见于7月中旬,成虫出现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三代幼虫发生于8月上旬至9月上旬,蛹见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成虫出现在9月中下旬。第四代幼虫出现于9月下旬至11月初,蛹见于11月至次年3月初。
每年3月下旬、4月初以至9月中下旬为害柑橘,其中为害严重的是6月下旬至9月初先后发生的第二代及第三代幼虫。
幼虫孵化后,爬出卵块吐丝,随风飘移分散,在叶尖的背面咬食叶肉,使叶尖部干枯。严重时,园区一片赤褐色。3龄前幼虫喜在树冠外围顶部叶尖竖立,这时又是抗药力较低的时期,因此是喷药防治的好机会。3龄以后幼虫喜在树冠内,往往在枝叉口处搭成桥状,此时虫体抗药性增强,喷药防治效果较差。阴天、晚上为害猖獗,嫩叶、成熟叶都受害。每头老熟幼虫每天为害叶片5~7片,老熟幼虫晚上沿着树枝主干下爬入土化蛹,也有部分吐丝下垂入土化蛹,入土化蛹深度RjsTJ离地表1~3厘米,且分布在主干周围50~70厘米处。蛹期14~20天,在雨后土壤湿度较大情况下羽化出土,羽化后1~2天内于晚上交尾产卵,白天栖息于柑橘园周围的树干背风处或柑橘树干或叶背。卵产于叶背或树干裂缝,从卵到幼虫需7~11天。
【防治方法】
①人工捕捉。少量发生时,利用它的特性(成虫白天栖息,高龄幼虫可循其粪粒查找)人工捕捉成虫和幼虫。
②灯光诱杀。利用其成虫有一定的趋光性,在成虫羽化期,柑橘园每2公顷左右安装一支40瓦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杀。
③挖蛹。第一次11月至次年2月,第二次5月中下旬,这两次是关键时刻,特别是第一次如除得干净,可以大大减少虫源。第三次在7月中旬、第四次在8月下旬至9月初进行,在树干周围70厘米挖土深约10厘米,慢慢挑出蛹,集中烧毁。也可在每次化蛹前,先在日夏养花网树冠下铺上塑料薄膜,然后铺上5~10厘米湿润松土,待老熟幼虫入土化蛹后,取蛹消灭之。
④清除卵块。利用其产卵特性,在产卵期间,检查树干裂缝或叶背。发现有卵块摘除。
⑤防治指标。掌握幼虫3龄以前喷药。
⑥药剂防治。有效药剂有:90%敌百虫800倍液,24%万灵水剂1000~1500倍液,40.7%毒死蜱乳油1200倍液,青虫菌(300亿/克)1000~1500倍液喷杀。另外,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柑橘尺蠖幼虫有较好的防效,可选择使用。
【为害情况】
由于尺蠖幼虫体型大,食量也大,严重发生时,可在短时间内将整株或整片柑橘树的新老叶片一齐吃光,仅留叶片主脉,形成秃枝,是一种典型暴食性害虫。
【主要特征】
成虫雌蛾体长22~25毫米,翅展52~55毫米,前翅白色,杂以灰黑色小点,翅上还有黑色的波状纹,尤以雄蛾的更为显著。卵块长圆形或长椭圆形,卵粒重叠成堆,上面覆有黄褐色茸毛。卵粒椭圆形,青绿色,孵化前灰褐色。由于其行动时呈曲尺状,故名。在腹末的尾足仍存在,低龄幼虫常用以牢牢地把身体固定于枝、叶上,身体撑起来如枯枝状。高龄幼虫则在荫蔽处的枝条分叉处搭桥固定,体色常随停息处的环境不同而变化。蛹黑褐色,长22~26毫米,尾端有棘刺。
【发生规律】
在广东每年可发生3~4代,越冬蛹于次年3月中旬开始羽化。第一代幼虫发生期从4月初到5月中旬,蛹见于5月中下旬,成虫出现于6月上中旬。第二代幼虫发生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蛹见于7月中旬,成虫出现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三代幼虫发生于8月上旬至9月上旬,蛹见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成虫出现在9月中下旬。第四代幼虫出现于9月下旬至11月初,蛹见于11月至次年3月初。
每年3月下旬、4月初以至9月中下旬为害柑橘,其中为害严重的是6月下旬至9月初先后发生的第二代及第三代幼虫。
幼虫孵化后,爬出卵块吐丝,随风飘移分散,在叶尖的背面咬食叶肉,使叶尖部干枯。严重时,园区一片赤褐色。3龄前幼虫喜在树冠外围顶部叶尖竖立,这时又是抗药力较低的时期,因此是喷药防治的好机会。3龄以后幼虫喜在树冠内,往往在枝叉口处搭成桥状,此时虫体抗药性增强,喷药防治效果较差。阴天、晚上为害猖獗,嫩叶、成熟叶都受害。每头老熟幼虫每天为害叶片5~7片,老熟幼虫晚上沿着树枝主干下爬入土化蛹,也有部分吐丝下垂入土化蛹,入土化蛹深度RjsTJ离地表1~3厘米,且分布在主干周围50~70厘米处。蛹期14~20天,在雨后土壤湿度较大情况下羽化出土,羽化后1~2天内于晚上交尾产卵,白天栖息于柑橘园周围的树干背风处或柑橘树干或叶背。卵产于叶背或树干裂缝,从卵到幼虫需7~11天。
【防治方法】
①人工捕捉。少量发生时,利用它的特性(成虫白天栖息,高龄幼虫可循其粪粒查找)人工捕捉成虫和幼虫。
②灯光诱杀。利用其成虫有一定的趋光性,在成虫羽化期,柑橘园每2公顷左右安装一支40瓦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杀。
③挖蛹。第一次11月至次年2月,第二次5月中下旬,这两次是关键时刻,特别是第一次如除得干净,可以大大减少虫源。第三次在7月中旬、第四次在8月下旬至9月初进行,在树干周围70厘米挖土深约10厘米,慢慢挑出蛹,集中烧毁。也可在每次化蛹前,先在日夏养花网树冠下铺上塑料薄膜,然后铺上5~10厘米湿润松土,待老熟幼虫入土化蛹后,取蛹消灭之。
④清除卵块。利用其产卵特性,在产卵期间,检查树干裂缝或叶背。发现有卵块摘除。
⑤防治指标。掌握幼虫3龄以前喷药。
⑥药剂防治。有效药剂有:90%敌百虫800倍液,24%万灵水剂1000~1500倍液,40.7%毒死蜱乳油1200倍液,青虫菌(300亿/克)1000~1500倍液喷杀。另外,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柑橘尺蠖幼虫有较好的防效,可选择使用。
柑橘木虱发生规律是什么?
柑橘木虱1年中发生的代数与柑橘抽发新梢次数有关。每代历期长短与气温有关。在周年有嫩梢的情况下,1年可发生11~14代,田间世代重叠。柑橘木虱以成虫在寄主叶背越冬,其自然越冬存活率受气温影响。1月份平均气温在4.5℃以下,或极端低温-10℃左右延续1天以上,其自然越冬成虫死亡;在8℃以下基本不活动,11℃以上开始活动,13~15℃时活动较多,22℃以上时活动频繁,有些个体进行跳跃活动,开始产卵繁殖。成虫产卵有趋嫩特性,产于芽的缝隙、嫩叶的叶腋、嫩枝和花蕾等处。以嫩芽上卵数最多,没有嫩芽不产卵。初孵若虫聚集于柑橘嫩芽上,吸食汁液,并在其上生长发育,直至五龄。被害芽生长受阻,叶多卷折不能正常发育。成虫停息时尾部翘起,虫体与停息面成45角。在没有嫩芽时,停息在老叶的背面或正面。橘园中柑橘木虱的分布情况,以衰弱树及病树上最多。这是因为木虱喜光亮,树势生长不良,树冠稀疏,且常能不断地抽出嫩芽,有利木虱栖息及取食。1年各次梢中以秋梢被害最重,春梢次之,夏梢仅有部分受害较重。越冬代成虫寿命可达半年以上。冬季,成虫体内一般无成熟卵,但在冬季尚有嫩芽存在的柑橘品种上取食的成虫,多数怀有成熟卵。严冬时少数成虫还能交尾、产卵。冬、春成虫体内卵发育速度与柑橘品种抽芽早晚相一致。柑橘木虱天敌种类较多,发现有捕食性天敌29种、跳小蜂两种及蜘蛛4种。其中抑制作用大,需要注意保护利用的有木虱跳小蜂、柑橘木虱啮小蜂、阿里食虱跳小蜂、四斑月瓢虫、七星瓢虫、龟纹瓢虫、十斑大瓢虫、华鹿瓢虫、六斑月瓢虫、二星瓢虫、双带盘瓢虫、八斑和瓢虫、异色瓢虫、亚非草蛉和大草蛉等。此外,还有蚜笋顶孢霉菌、蚜虫霉、球孢白僵菌及蜡蚧头孢菌等4种寄生菌。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柑橘木虱的为害状、主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怎样?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23131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