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谁提出的
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由谁提出并定义的
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Ernst Heinrich Haeckel)初次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其有机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特别是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有益和有害关系。
生态文明最早哪国哪位提出的?
中国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消费模式。”“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
扩展资料;
1978年,环境保护概念首次纳入宪法范畴,提出“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2012年,“美丽中国”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明确了生态文明的思想阐述和原则界定,才能为我国的基本法律和行政法规提供遵循。
近年来,以生态文明为指导,一些专项法律法规相继得到修订。通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得以加快形成。“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态文明
中国提出的。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消费模式。”“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
其基本含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中国。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消费模式。”“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1、进一步调整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淡化GDP考核,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考核制度最引人瞩目,最应予以重视。考核制度是转变观念、改变行为的指挥棒,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牵引和保障作用。
2、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和划分管理职责,优化行政资源及相应的财政资源配置,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和威胁资源、环境、生态安全的突出问题。
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人类生态学的概念。
1935年,英国学者坦斯勒进而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开始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自然生态环境。
1972年,麻省理工学院丹尼斯.米都斯等教授撰写《增长的极限》,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在一个有限的星球上无止境地追求增长所带来的后果,引发了增长的极限大讨论。
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格尔摩召开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
1983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87年,该委员会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987年,我国生态学家叶谦吉首次使用生态文明,他从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角度阐述生态文明。他认为,生态文明是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的凝聚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
1995年,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罗伊.莫里森在其出版的《生态民主》一书中,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的概念,真正把生态文明看作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式。
2007年5月,我国人学家张荣寰首次将生态文明定性为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提出中国需要“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世界需要“生态文明进程”,理论模式为“全生态世界观”做为全逻辑的参照系,将人定位在全生态世界中最高全息的物种,提出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的生态文明概念和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文明环流体系作为人来到世界上就是为了人格、生态、产业的不断上升,以实现文明及其幸福的目的。
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生态文明被列入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文献,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首次提出生物学这个科学名次的科学家是谁
19世纪初,法国学者(拉马克)认为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首次提出“生物学”一词,从此,人们才将植物学和动物学统一称为"生物学".
Biology来自于希腊语(Greek ί - ίς, bios, "life"; -ί, -logia)。
大英百科全书(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关于生物学的历史中提到,虽然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中国、印度等积累了众多的生物学信息,但是那时候这些国家都相信不可预知的鬼神的力量、相信精神的作用,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通常用超自然力来理解生物现象(Although the Babylonians, Assyrians, Egyptians, Chinese, and Indians amassed much biological information, they lived in a world believed to be dominated by unpredictable demons and spirits. Hence, learned men in these early cultures directed their Kelenxstudies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supernatural, rather than the natural, world.)。
一直到古希腊年代,一些古希腊的哲学家提出了“因果关系”的概念,他们认为“自然法则”在控制着世界并且这些规律能够被人们通过观察、推理等研究而理解(Around 600 bc there arose a school of Greek philosophers who believed that every event has a cause and that a particular cause produces a particular effect. This concept, known as causality, had a profound effect on subsequent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Furthermore, these philosophers assumed the existence of a “natural law” that governs the universe and can be comprehended by man through the use of his powers of observation and deduction. They established the science of biology.)。他们建立了生物学,而biology正是来源于希腊语。
你可以想见,古希腊人提出了生物学这个词(当然是用希腊语),后来谁首先用了英文的biology和谁先用了中文“生物学”一词都无关紧要了,因为这只是语言的造词学问题,不是生物学的问题。但是否是亚里士多德,并没有确证的资料。赞同7| 评论
向TA求助 回答者: 2009dubai | 四级
擅长领域: 生物学 生态学 度假旅游 考研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谁提出并定义的
简述环境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谁能来答.
我搜集相关资料,总结如果你使用它!
摘要:教育生态意义分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教育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学校必须采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新开发的“生态文明”的模式转变,从传统的生存和发展模式。学校应着眼于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校 - 校长,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三所学校的发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校长领导学校的发展,它的作用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经济,教育和国际化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校长应引导发展,它的作用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书,是企业的灵魂”,“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成为共识。因此,校长决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的三所学校。经济,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校长应引导发展,它的作用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生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共生与竞争;盆效果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新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首先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子孙后代的发展,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构成危害。它反对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续发展? “21世纪议程”的决议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计划。”因此,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学校应放弃过去,短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行为转向。
教育生态生态主体本身和其周围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规范,生理,心理),教育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其元件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采矿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的人类发展的,环境,经济因素,人类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可持续发展,学校应注重人力资源 - 校长,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限制因素”法律“限制因素”的法律主体可持续发展
(A)。 ,
生态限制因素是该物种的生物所需的营养成分减少到最低要求以下的品种,这种营养素会限制增长的品种,所以营养成为限制因素。然而,许多生态因子的数量的变化,也发生了变化的影响,这是难以确定生态因素的限制因素。从那时起,补充和法律的制约因素,扩大生态因子必要的营养物质,温度和时间以外的生活。生物所需的营养成分,达到或超过的生物负载力,但也限制了增长的生物。
经济,教育,国际化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校长领导学校的发展,它的作用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校长是一所学校”和“什么样的校长”人类的眼睛已经成为共识的灵魂。因此,可持续发展主要是由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法律和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制约的限制因素包括人格特质,组织和管理水平,办学理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科学决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校长。缺少这些因素不能,不能相互替代,缺少任何一个,它会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校长。此外,可持续发展的校长在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2。主要变化,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促进因素。
内部和外部因素,正确认识和调整自己的角色。角色期望的社会行为负责的人在社会上有一定的责任为他们的表现。谈论的主体作用,,把握校长www.rixia.cc,校长,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只要学校校长扮演的各种角色:经理,外交官,研究人员,人际协调,操作,等等,这些校长发展不可缺少的。由于在今天的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我们不能要求校长必须承担一个角色,并放弃其他的角色,因此,应该是法律,道德,调整了相应的调整,他们的作用,该平台允许,让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使用。
二,要加强自我分析,多种因素的均衡发展。校长应该分析自己的长处,短处,并认识到,有许多因素是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研究的能力来补充,不可替代的人格结构和管理水平,缺乏教育理念,不能使用,人际关系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专业能力。总之,这些因素只有均衡发展,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II共生竞争“的原则,竞争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教师
(一)。
共生的竞争已经存在于自然界中,共生反映一组类似或不同的群体,以达到生活,互助,互利的目标。竞争是类似的群体或不同群体之间的占用空间,物质,能量,赢得竞争,另一个竞争,良性和恶性之分,良性竞争,一个目标或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的另一种友好,学习和推广力度,积极的一种手段,以促进事业的发展和完善,通过有竞争力的,割喉式的竞争,相比之下,敌视对方,诽谤和排斥,往往动机不纯,往往是由不正确的渠道,这意味着胜利,其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
教师在学校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专业知识生产和知识创新,以确定学校的发展的速度和效率。职业道德的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共生关系,以及这些因素,教师和竞争的影响。
(B)“共生竞争”的原则,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的灵感。
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和学校领导,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显着共生。
合作,教师和学校领导。负责的主要教学活动,学校的领导和管理下开展的,监督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只有两个密切合作,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协助教师教学,课堂管理,只有形成同一主题的教师编制,讨论之间的气氛,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是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学习哲学系学生,教师之间的学习,协作与合作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合作能创造出完美的人格的教师,职业道德,促进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竞争的强度,促使越来越激烈,甚至导致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愈演愈烈,每一个同行竞争者,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敌人,因此,具有教学和学习材料,教师教学关闭的信息是很常见的。促进这种竞争不仅没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教师,学校失去了整体的优势和集体智慧的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紧张,教师的教学变得的利益,名誉,地位,金钱,工具,导致教师的人格扭曲导致自卑,嫉妒,焦虑等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教师之间的扩张竞争共生的正面影响,教师必须发展合作学习,教育和科研,创新能力,积极创建学习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义,校长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根本,三者缺一不可。校长,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目前大部分的生态类学科研究的重点仍属自然学科的内容。而这种以自然学科的利理论解决社会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城市规划)的方式显然并不适合作为景观设计这样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我们有必要从社会的角度去审视生态问题。
传统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将生物放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研究的社会生态学研究的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与周围环境及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它包括原生生态学、亚原生生态学和人文生态学。他们之间的划分是以人这一社会主体为标准的。
原生生态: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形成相对稳定的不需要人类长期干预的生态系统称为原生生态
亚原生生态:需要人类长期干预才得以维持的生态系统称为亚原生生态系统。
人文生态:人文生态作为上述两者的补充强调软环境的构建。它包含人类文明的一切。强调文化的地域性。
原生生态、亚原生生态、人文生态均属社会生态学的范畴,强调生态的社会性,它坚持以人为纲,强调设计的人文性,注重人文关怀
亚原生生态主要包括两大实体(城市和乡村)和联系他们的通道(公路、铁路)。
亚原生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形成、规模不断的壮大。
零散建筑——村落——小城镇——(规模化)城市——卫星城市——城市群——地球村——大宇宙空间(空间站)
亚原生生态统的历史演变
亚原生生态系统的构成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亚原生生态系统是以建筑为中心,向周围不断的扩展,其人工化程度随着离建筑中心的近远而衰减。
亚原生生态系统对周围环境最重要的影响是从周围不断的吸取资源并向周围释放消费物。
亚原生生态系统除包括三个生态实体外,它还包含着若干个小的生态实体。例如:居民小区、公园、河流、公路等都可看成亚原生生态系统。
文化是一种存在状态,它是人类社会所特有。传承文化的载体众多,但它有三大基本载体:
1、语言 2、文字 3、历史实物
国家历史的传承方向:
传统型:在建筑、服饰、礼仪风俗、文字、语言等历史符号上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几千年前的特征,在他们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处处开到这些传统。如:日本,今天的日本人穿着和服,遵循着几千年的礼仪,保留着古老的风俗,尽管他们的经济已十分发达,但许多传统依然保留在他们的生活中。
突变型:虽然保留了一些历史实物遗迹,但在服饰、礼仪风俗、文字、语言等方面与传统上却与几千年前截然不同。如:埃及:历史上的埃及曾使用过楔形文字,有自己神秘的巫术宗教,创造过辉煌的尼罗河文明,但今天的埃及已然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穿着伊斯兰服饰,使用阿拉伯文字等等,可以说,除了那高耸的金字塔和底比斯的神庙,我们很难从今天的埃及寻找到那一段历史的痕迹。
重组型:一些年轻的国家,它是各个民族的大杂烩,吸收各种文化形成自我。如美国,在美国的社会中你可以看到任何肤色,任何种族的人,而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他们原有传统的文化的同时(阿拉伯裔社区、亚裔社区、犹太人社区等),也在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民族文化并得到传承。
政治传承方式:分权政治,在这种体制之下实行政治邦联,崇尚民主。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之后在欧美国家不断传承,演变成今天的欧美政治体制。强调民主。在政治体制上多实行邦联,权力分散在各个行政区域。如美国和英国。
集权政治: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在秦朝确立,之后影响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各国。强调中央。权利的集合点在中央。中央象一个原子核牢牢的将它周围的电子吸引,持续几千年,牢不可破,直到今天。
乡村庄园化:理由——一家一户的分散经济模式,随着生产力的改善,社会的发展必然会被组织化,系统化的庄园经济所取代。美国、英国等西方各国的农业发展史就说明了这一点,尤其是以色列。他们的农业模式是现实中最接近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种模式。
地域特征——有故事的地方
村里的老人总会给小孩讲许多的故事,一些他们小时侯听老人讲的故事;一些关于他们生活的这块土地上发生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
但慢慢的这儿变成了一座城市,高楼林立的城市。各家都居住在宽敞明亮的水泥壳里,对面而居数载却不相识。
于是故事不在被流传,也不在被创造;有的只是被固定在书本上的经典。于是所有的城市都一样——一样的建筑,一样的生活方式。
1)生态学萌发阶段(时期)
公元16世纪以前:
在我国:公元前1200年 《尔雅》一书;
公元前200年《管子》“地员篇”;
公元前100年前后,农历确立了24节气,同时《禽经》一书(鸟类生态)问世;
《本草纲目》。
在欧洲:公元前285年也有类似著作问世。
(2)近代生态学阶段(公元17世纪—19世纪末)
建立时期:
17世纪后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开始成长。
1792年德国植物学家C.L.Willdenow出版了《草学基础》;
1807年德国A.Humbodt出版《植物地理学知识》提出“植物群落”“外貌”等概念;
1798年T.Malthus《人口论》的发表;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1866年Haeckel在他的著作《普通生物形态学》中首先提出ecology一词,并首次提出了生态学定义。
1895年E.Warming发表了他的划时代著作《以植物生态地理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1909年经改写成《植物生态学》)。
(2)近代生态学阶段(公元17世纪—19世纪末)
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1)动植物生态学并行发展,著作与教科书出版。
代表作:C.Cowels(1910)发表的《生态学》;
F.E.Chements(1907)发表的《生态学及生理学》;
前苏联苏卡切夫的《植物群落学》(1908)、《生物地理群落学与植物群落学》(1945);
A.G.Tamsley(1911)发表的《英国的植被类型》等;
R.N.Chapman(1931)的《动物生态学》;
中国费鸿年(1937)的《动物生态学》;
特别是W.C.Alle(1949)等的《动物生态学原理》出版,被认为是动物生态进入成熟期的重要标志。
(2)近代生态学阶段(公元17世纪—19世纪末)
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2)学派的形成:主要有
①北欧学派:以注重群落结构分析为特点。代表人物:G.E.Du Rietz
②法瑞学派:注重群落生态外貌,强调特征种的作用。代表人物是J.Braum-Blanquet
③英美学派:以动态和数量生态为特点。代表人物是Clements和Tansley
④俄国学派(前苏联学派):植物(群落)与地学结合。代表人物:B.H.Cykayeb
(三)现代生态学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文章标签:
上一篇:玫瑰的花期是多久?
下一篇:白掌应怎样科学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