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在普里斯特利的试验中,光照条件下绿色植物有助于蜡烛燃烧,也有利于小老鼠生存

2022-01-30 14:18:48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db:作者] 阅读:112

有关于光合作用的5个实验

可以验证光合作用的
1627年,荷兰人范埃尔蒙做了盆栽柳树称重实验,得出植物的重量主要不是来自土壤而是来自水的推论。他没有认识到空气中的物质参与了有机物的形成。
1771年,英国的普里斯特利发现植物可以恢复因蜡烛燃烧而变“坏”了的空气。他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他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只小白鼠分别放到密闭的玻璃罩里,蜡烛不久就熄灭了,小白鼠很快也死了。接着,他把一盆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他发现植物能够长时间地活着,蜡烛也没有熄灭。他又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他发现植物和小白鼠都能够正常地活着,于是,他得出了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1779年,荷兰的英恩豪斯证明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下才能起使空气变“好”的作用。
1864年,德国的萨克斯发现光合作用产生淀粉。他做了一个试验:把绿色植物叶片放在暗处几个小时,目的是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消耗掉,然后把这个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典蒸汽处理发现遮光的部分没有发生颜色的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这一实验成功的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和作用中产生淀粉。
1880年,美国的恩格尔曼发现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他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暗环境里,然后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照的部位集中: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中释放出的氧到底来自水,还是来自二氧化碳”这个问题,得到了氧气全部来自于水的结论。
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卡尔文等科学家用小球藻做实验:用C14标记的二氧化碳(其中碳为C14)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然后追踪检测其放射性,最终探明了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这一途径被成为卡尔文循环。

说下光合作用发展史中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实验…最好有图……

发现进程】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全来源于土中。 1627年 ,荷兰人范埃尔蒙做了盆栽柳树称重实验,得出植物的重量主要不是来自土壤而是来自水的推论。他没有认识到空气中的物质参与了有机物的形成。 1771年 ,英国的普里斯特利发现植物可以恢复因蜡烛燃烧而变“坏”了的空气。他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他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只小白鼠分别放到密闭的玻璃罩里,蜡烛不久就熄灭了,小白鼠很快也死了。接着,他把一盆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他发现植物能够长时间地活着,蜡烛也没有熄灭。他又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他发现植物和小白鼠都能够正常地活着,于是,他得出了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但他并没有发现光的重要性。 1779年 ,荷兰的英恩豪斯证明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下才能起使空气变“好”的作用。 1804年 ,法国的索叙尔通过定量研究进一步证实二氧化碳和水是植物生长的原料。 1845年 ,德国的迈尔发现植物把太阳能转化成了化学能。 1864年, 德国的萨克斯发现光合作用产生淀粉。他做了一个试验:把绿色植物叶片放在暗处几个小时,目的是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消耗掉,然后把这个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典蒸汽处理发现遮光的部分没有发生颜色的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这一实验成功的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和作用中产生淀粉。 1880年 ,美国的恩格尔曼发现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他把载有水绵(水绵的叶绿体是条状,螺旋盘绕在细胞内)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暗环境里,然后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照的部位集中: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 1897年, 首次在教科书中称它为光合作用。 20世纪30年代 ,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中释放出的氧到底来自水,还是来自二氧化碳”这个问题,得到了氧气全部来自于水的结论。 20世纪40年代 ,美国的卡尔文等科学家用小球藻做实验:用C14标记的二氧化碳(其中碳为C14)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然后追踪检测其放射性,最终探明了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这一途径被成为 卡尔文循环。 光合作用的发现 直到18世纪中期,人们一直以为植物体内的全部营养物质,都是从土壤中获得的,并不认为植物体能够从空气中得到什么。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也不容易窒息而死。因此,他指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但是,他并不知道植物更新了空气中的哪种成分,也没有发现光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目的是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消耗掉。然后把这个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这一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用水绵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实验: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并且是黑暗的环境里,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www.rixia.cc现,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附近;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集中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恩吉尔曼的实验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从普里斯特利的上述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如何解释?

3、化学领域内的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来获得的。下面是早期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研究空气成分所做的实验:用一个玻璃钟罩将一支燃着的蜡烛和一只小老鼠一同扣上,过一段时间后,蜡烛逐渐熄灭,小老鼠也开始抽搐,直至死亡。普里斯特利被这种现象所困扰,老鼠是不是死于被污染的空气?但是当他用处理后的洁净的空气重复上述实验时,另一只老鼠同样也死去了。到底是什么气体导致了老鼠的死亡呢?若用植物代替老鼠,其是否也死亡呢?实验结果是:蜡烛依旧渐渐熄灭,而植物不但没有死亡,反而第二天长出新芽,从普里斯特利的上述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如何解释?
蜡烛燃烧和小鼠呼吸会消耗氧气,最终小鼠缺氧而死。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氧气供小鼠呼吸
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用现在的解释就是蜡烛燃烧和小鼠呼吸会消耗氧气,最终小鼠缺氧而死
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氧气供小鼠呼吸

这其实是一个生物题目啊。。。
燃烧产生对动物有害对植物无害的气体

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1、过去,人们一直以为,小小的种子之所以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完全依靠于土壤。

2、1648年,一位荷兰科学家范赫尔蒙特对此产生了怀疑,于是他设计了盆栽柳树称重实验,得出植物的重量主要不是来自土壤而是来自水的推论。

虽然他没有认识到空气中的物质参与了有机物的形成,但从此拉开了光合作用的研究史。赫尔蒙特把90千克的土壤放在花盆中,然后种上2千克重的柳树,并经常浇水,5年过去了,柳树长到76千克重,而花盆中的土壤只少了60克。

3、日夏养花网1771年,英国牧师、化学家J. Priestley进行密闭钟罩试验。他发现有植物存在的密闭钟罩内蜡烛不会熄灭,老鼠也不会窒息死亡。于是在1776年,他提出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但是他不能多次重复他的实验,即表明植物并不总是能够使空气“净化”。

荷兰医生J. Ingenhousz在Priestley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Priestley实验不能多次重复的原因是他忽略了光的作用,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净化”空气。以上3位科学家便是光合作用研究的先驱,一般以J.Priestley为光合作用的发现者,把1771年定为光合作用的发现年。 [1] 

4、1782年,瑞士人Jean Snebier用化学方法发现:CO2是光合作用必需物质,是光合作用产物。1804年,瑞士人N. T. De Saussure通过定量实验证明:植物所产生的有机物和所放出的总量比消耗的CO2多,进而证实光合作用还有水参与反应。

5、20世纪初,光合作用的分子机理有了突破性进展,里程碑式的工作主要是:Wilstatter日夏养花网等(1915)由于提纯叶绿素并阐明其化学结构获得诺贝尔奖。

随后,英国的Blackman和德国的O. Warburg等人用藻类进行闪光试验证明:光合作用可以分为需光的光反应(light reaction)和不需光的暗反应(dark reaction)两个阶段。

扩展资料

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不算长,从1771年至今才200多年,然而由于各国科学工作者的努力探索,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当前光合作用的研究拟将进一步阐明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①光合作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其遗传控制

②反应中心的结构与功能

③放氧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

④能量转换与电子、质子传递的规律

⑤CO2同化调节机理等。只有弄清了光合作用的机理,人类才能更好地利用太阳能,以至模拟光合作用人工合成有机物。

此外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也迫切需要为宇宙飞船、太空空间站乃至为开发其他星球提供www.rixia.cc氧气和食品等。这些都使光合作用的研究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光合作用

17世纪中叶,荷兰科学家Van Helmont进行了柳树盆栽实验。连续5年只浇水,柳树重量增加了75 kg,土壤质量只减少了60 kg。因此,他错误地认为柳树生长所需的物质主要不是来自土壤,而是来自灌溉土壤的水。

1782年,瑞士人Jean Snebier用化学方法发现:CO2是光合作用必需物质,是光合作用产物。

20世纪初,光合作用的分子机理有了突破性进展,里程碑式的工作主要是:Wilstatter等(1915)由于提纯叶绿素并阐明其化学结构获得诺贝尔奖。

随后,英国的Blackman和德国的O. Warburg等人用藻类进行闪光试验证明:光合作用可以分为需光的光反应(light reaction)和不需光的暗反应(dark reaction)两个阶段。

1980年代末期,Deisenhofer等测定了光合细菌反应中心结构,取得了解膜蛋白复合体细节及光合原初反应研究的突出进展,获得了1988年的诺贝尔奖。

1992年,Marcus因研究包括光合作用电子传递在内的生命体系的电子传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奖。

1990年代末,催化光合作用的光合磷酸化和呼吸作用的氧化磷酸化的酶的动态结构与反应机理研究获得了重大进展。Walker和Boyer获得了1997年的诺贝尔奖。

中国的光合作用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如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在光合作用能量转换、光合碳代谢的酶学研究等方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光合作用的原初反应和光合色素蛋白复合体研究等方面都有所发现和创新。

扩展资料:

www.rixia.cc合作用内部影响因素

1、不同部位

在一定范围内,叶绿素含量越多,光合越强。以一片叶子为例,最幼嫩的叶片光合速率低,随着叶子成长,光合速率不断加强,达到高峰,随后叶子衰老,光合速率就下降。

2、不同生育期

株作物不同生育期的光合速率不尽相同,一般都以营养生长期为最强,到生长末期就下降。以水稻为例,分蘖盛期的光合速率较快,在稻穗接近成熟时下降。但从群体来看,群体的光合量不仅决定于单位叶面积的光合速率,而且很大程度上受总叶面积及群体结构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光合作用

发现年表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全来源于土中。

1627年,荷兰人范埃尔蒙做了盆栽柳树称重实验,

得出植物的重量主要不是来自土壤而是来自水的推论。他没有认识到空气中的物质参与了有机物的形成。

1648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Jan Baptist van
Helmont)出于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怀疑,做了类似范埃尔蒙的实验:将一棵重2.5kg的柳树苗栽种到一个木桶里,木桶里盛有事先称过重量的土壤。
以后,他每天只用纯净的雨水浇灌树苗。为防止灰尘落入,他还专门制作了桶盖。五年以后,柳树增重80多千克,而土壤却只减少了100g,海尔蒙特为此提出
了建造植物体的原料是水分这一观点。但是当时他却没有考虑到空气的作用。

1771年,英国的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1733-1804)发现植物可以恢复因蜡
烛燃烧而变“坏”了的空气。他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他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只小白鼠分别放到密闭的玻璃罩里,蜡烛不久就熄灭了,小白鼠很快也死了。接着,
他把一盆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他发现植物能够长时间地活着,蜡烛也没有熄灭。他又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
玻璃罩里。他发现植物和小白鼠都能够正常地活着,于是,他得出了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但他并没有发现光的重要
性。

1779年,荷兰的英格豪斯(J.Ingen-housz)证明:植物体只有绿叶才可以更新空气,并且在阳光照射下才成功。

1785年,随着空气组成成分的发现,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1804年,法国的索叙尔通过定量研究进一步证实:二氧化碳和水是植物生长的原料。

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R.Mayer) 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864年,德国的萨克斯发现光合作用产生淀粉。他做了一个试验:把绿色植物叶片放在暗处几个小时,
目的是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消耗掉,然后把这个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发现遮光的部分没有发生颜色的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
呈深蓝色。这一实验成功的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和作用中产生淀粉。

1880年,美国的恩格尔曼发现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
场所,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他把载有水绵(水绵是多细胞低等绿色植物,其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是螺旋盘绕在细胞内)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
暗环境里,然后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照的部位集中: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
受光部位的周围。恩格尔曼的实验证明了氧气是从中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897年,“光合作用”这个名称首次在教科书中出现。

1941年,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中释放出的氧到底来自水,还是来自二氧化碳”这个问题,这一实验有力地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M.Calvin)用小球藻做实验:用14C标记的CO2(其中碳为14C)供小球藻(一种单细胞的绿藻)进行光合作用,然后追踪检测其放射性,最终探明了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这一途径被成为卡尔文循环。

21世纪初,合成生物学的兴起,人工设计与合成生物代谢反应链成为改造生物的转基因系统生物技
术,2003年美国贝克利大学成立合成生物学系,开展光合作用的生物工程技术开发,同时美国私立文特尔研究所展开藻类合成生物学的生物能源技术开发,将使
光合作用技术开发在太阳能产业领域带来一场变革
  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如下:
  1.十七世纪中叶以前,人们普遍认为:万物土中生,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完全来自土壤。
  2.1648年,比利时科学家赫尔蒙德的柳苗实验:构成植物体的物质来自水(H2O),土壤只供给极少量物质。
  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实验:植物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污浊的空气。
  4.1779年,科学家英格豪斯实验:在光照条件下,植物才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污浊的空气。
  5.1782年,科学家谢尼伯实验:在阳光作用下,植物靠着二氧化碳营养,排出氧气。
  6.1804年,科学家索热尔实验:定量测定发现,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制造有机物和氧释放量,远远超过二氧化碳吸收量——水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7.1864年,科学家萨克斯实验:证明绿叶在光合作用时形成淀粉。
  8.1880年,科学家恩格尔曼利用水绵做实验:证实叶绿体在光下可以产生氧气。
  9.1941年,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同位素标记实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水
  10.1945年,科学家卡尔文用同位素示踪法得知光合作用中间产物和环节,确定暗反应过程 。
萨克斯:自身对照,自变量为光照(一半爆光与另一半遮光),因变量为颜色变化。 恩格尔曼:自身对照,自变量为光照(照光处与不照光处;黑暗与完全暴光),因变量为好氧菌的分布。 鲁宾和卡门:相互对照,自变量为标记物质(H218 O 与C18 O2),因变量为O2的放射量 普里斯特利:缺少空白对照,实验结果说服力不强。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在普里斯特利的试验中,光照条件下绿色植物有助于蜡烛燃烧,也有利于小老鼠生存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207814.html

上一篇:农药的详细分类

下一篇:这种藤科植物叫什么名?有什么用吗?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