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佛教理论,亲人去世应如何办理丧事,具体细节?
丧事如何办理
无固定模式。原则上以尊重当地习俗,体现庄严肃穆为指导,以死者祖籍或居住地风俗为参考,侧重大程序,兼顾小细节,重要的是悼念逝者,安慰生者。
山东枣庄的这边的习俗是:先找人定好日子,然后是开门,一般为三天,实际是二天半,因为到第三中午12点过后,就不能再随礼了,是准备出殡的时辰。开门期间会有亲朋好友来吊唁,主家要找大老支,还要有专人记账,收礼,城里的现在不再安排饭局了,农村的还是要讲究喝老菜汤的。
办理死亡手续:当亲人去世后,死者家属或日夏养花网单位必须开取的死亡证明:正常死亡的,由医疗卫生机构出具医学死亡证明;非正常死亡的,由区、县以上公安、司法部门出具死亡证明。
注销户口:死者家属持死亡证明书到驻地派出所注销户口。
联系火化:1)打电话或派人前往殡仪馆或殡葬服务站联系火化,登记死者姓名、住址、年龄、性别、死亡原因、死亡时间、遗体所在地、死者户口所在地;2)登记家属姓名、住址、电话、与死者关系等;3)预定服务项目,服务时间。
接运遗体:按预定时间,家属持死亡证明在指定地点等候灵车接运遗体。
遗体火化:1)遗体运送到殡仪馆;2)遗体整容;3)遗体告别;4)遗体火化,选购骨灰盒、领取火化证明;5)领取骨灰。
骨灰安放:按选定方式安放骨灰,并领取骨灰存放证。此后,家属持此证明来公墓祭扫。
在农村,亲人去世后丧事是怎么办的?有什么步骤?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一天给去世的亲属换上寿衣,并请来家族的长者主持大局,联系厨子戏子道士,不要忘了及时办好死亡证明,火化要的。晚上要守灵的第二天就会有村民亲属送纸,早6点左右和厨子买菜。第三天就是火化和安葬了。
如何办理丧事,因为地区习俗而各异!
具体到地方来说,前一两天都是守灵,第三天出殡仪火化或者安葬,具体的你可以问问你所在地的老年人,或者找一些花圈寿衣店,这些店是专门帮助别人办理丧事的!
具体到地方来说,前一两天都是守灵,第三天出殡仪火化或者安葬,具体的你可以问问你所在地的老年人,或者找一些花圈寿衣店,这些店是专门帮助别人办理丧事的!
湖南地区: 打水装殓。祭 奠,贫者3天甚至一天。法事,将音日夏养花网乐与开坛、念咒、诵经、请水、告庙、开方、破狱、解结、安神等等过程相结合。灵屋。构墓。抹尸。
求助亲人去世后应办理哪些事情事情及注意事项
我伯伯在职期间心脏病刚刚去世rn由于家里以前没办过这类事情对这方面的事情不太清楚rn应该办理哪些适宜 对单位应该提出什么方面的要求rn身后事单位应承担哪方面的责任rn北京市丧葬标准是什么样的rn希望这方面有经验或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朋友帮帮忙rn尽快应该先打听一下你们那里的风俗习惯,和长辈们多商量和安排,每个地方的风俗不同,你还是问问你当地的老人,他们多数清楚的。这里说得万一和你那里不同,就不好了
```
我帮你找了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停尸仪式 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报丧仪式 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详细
招魂、送魂仪式 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做‘七’仪式 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吊唁仪式 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入敛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丧服仪式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出丧择日仪式 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哭丧仪式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下葬仪式 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还有,北京市丧葬标准不太清楚,太原市是十个月工资,如果没有退休,子女还要享受一定生活补贴,具体你可以到你伯伯生前单位咨询,找人事部门的人问问相关政策吧,每个地方标准可能都不太相同,但我说的内容都应该有的。
```
我帮你找了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停尸仪式 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报丧仪式 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详细
招魂、送魂仪式 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做‘七’仪式 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吊唁仪式 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入敛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丧服仪式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出丧择日仪式 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哭丧仪式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下葬仪式 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还有,北京市丧葬标准不太清楚,太原市是十个月工资,如果没有退休,子女还要享受一定生活补贴,具体你可以到你伯伯生前单位咨询,找人事部门的人问问相关政策吧,每个地方标准可能都不太相同,但我说的内容都应该有的。
1.火葬:通知同事朋友在火葬厂开追悼会,准备一些白色的小花就可以了。
2.土葬:先举行入殓仪式,根据当地风俗要放置几天。
入葬。中间有好多仪式,建议你请司仪解决。
2.土葬:先举行入殓仪式,根据当地风俗要放置几天。
入葬。中间有好多仪式,建议你请司仪解决。
看你是火葬还是常规葬了,如果是火葬,那个简单一些,联系火葬公司来就可以了,不过要看看死者生前有什么要求,或者有什么遗嘱之类的。至于标准,有很多种,豪华一点还是普通,收费标准也不一样的。单位方面,没退休的话应该有一定的补贴。退休了的就只有把剩下的退休金领回来而已了吧。具体问一下单位的领导就可以了。
丧葬礼仪篇
星云大师
在很多的礼仪中,丧葬礼仪和我们大家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生自古谁无死,所谓“生死无常”、“生死事大”,生死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生死看成是人生的两件大事,尤其“慎终追远”的孝亲思想一直是中国固有文化中为人所称誉的美德,此与佛教的报恩思想颇为符合。
不过,中国民间的丧葬礼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很多不合时宜的观念、作法实在应该净化、改良。例如:看风水、择日、死后八小时以内不能入殓、出殡时安排电子音乐、花车、游街、哭墓等,不但浪费,而且有失庄严。因此,特别订定丧葬礼仪篇,说明往生前的临终关怀、撰写遗嘱,以及往生后的助念、入殓、殡葬等礼仪,作为我佛子处理人生大事的准则。
一、临终关怀
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佛教认为: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而死并非生命的结束,只是另一场轮回的开始,所以说"生死一如",要我们看淡生死,进而勘破无常。但是在大限将至之际,如何让病者身心安乐,无苦而终,才是最实际的一种做法,这也就是所谓"临终关怀"。
《佛说无常经》说:老病死三种法,于诸世间是不可爱,是不光泽,是不可念,是不称意。若比丘、比丘尼,若优婆塞、优婆夷,若见有人将欲命终,身心苦痛,应起慈心,拔济饶益。又说,对于临命终人的照顾必须:
注意环境的整齐清净、光线的柔和、空气的流通。
供养佛像,使病人观相而生善念。
为病人宣说阿弥陀佛的慈心悲愿及西方极乐净土的种种庄严,使病人生起乐生佛土之心。
引导病人念佛,其余探病者亦应为彼病人称念佛号,声声不绝;病人命渐欲终,即见化佛、菩萨执持香花接引,http://www.rixia.cc心生欢喜,必无退堕恶道之苦。
若命终后,眷属应止哀,不宜大声哭泣,当取亡者新好衣服及随身受用之物布施,乃至礼请法师或自行诵经,以此功德回向亡者往生善道。又姚秦鸠摩罗什大师说,外国习俗中,一个人从出生至临命终时所作的善事平时都要一一记录下来,等到往生前,由家属为其讲说一生的功德,使亡者仰仗行善的福德,生起欢喜心,而不恐惧害怕死亡。可见佛教对"安宁照顾"、"临终关怀"是非常重视的,而且佛门对于"死"也有一套情理兼顾的处理方法。而作为佛教徒,平日热心修行,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实是往生善道的最佳资粮。
“临终关怀”并不是消极的等死,而是积极的拔济饶益。透过对死亡的认识,让人从死亡的恐惧中解脱死亡的认识,让人从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坦然欢喜地面对死亡。我们也希望家属对临命终人给予种种的协助,如舒适的环境,整洁的衣单,调和的饮食,乃至以庄严的佛号引导病人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不但人生无有遗憾,更拥有死亡的尊严,以及充满着移民的欢乐。
一般人提到死亡,总会产生种种恐怖、可怕的想象,担心自己会上刀山下油锅,受种种的苦刑。其实如果我们了解死亡的真相之后,死亡对我们而言,就像领了一张出国观光的护照,到处可以海阔天空,悠游自在。死亡是人人所不能或免的,对于这必然经过的大限之期,吾人应该抱持什幺样的www.rixia.cc态度,才能胸有成竹,不惊不恐呢?
1�认识死亡
死亡的种类:
人类,乃至一切众生,无论智愚贤不肖,死是人人必经的过程,只是死亡情况千差万别,各各不同。经典上将死亡分成四大种类:
寿尽而死:这是一般所谓的寿终正寝,好比灯油燃烧完了,灯火自然就消灭了。一般人所期望的延年益寿,其实也有上限。人命在呼吸之间,到头来还是黄土一坏,所谓"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虽有迟速,相去曾几何时?"就是说的人寿有限,在劫难逃。
福尽而死:经上说:"世人无知生死,肉眼无知罪福。"一切众生的寿命像水上的气泡一样,气散则灭,自己所有的福报一旦挥霍尽了,自然就会人死神去。这就和千金散尽的富翁沦为乞丐,终久会饿死、冻死的道理是一样的。
意外而死:就是一般所说的"横死",是本来不应该死,因为遭受意外,回避不及而身首异处,例如:战死、车祸亡故、被人刺杀,乃至被虎豹豺狼咬噬��等,都是事先难以卜知的,俗语说:"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就是形容这种变故。
自如而死:前三种死都是不可预料,不能自主的,而这种自如的死法,却是可以把握,能够自主的,也就是佛门中“生死自如”的境界。佛教里面有很多修持深厚的古德,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以因缘聚散及道法圆满为生死,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箝制。
死亡的现象
上面所说的四种死亡,或多或少都会有征候。根据经上记载,一般人的死亡现象有三种征候:
地大增上:如果这个人是因为肉体、骨骼的毛病而http://www.rixia.cc死亡,他在临死时会觉得全身像大地陆沉于海中一样,缓缓慢慢的一点点沉没、掩埋,有一种很大的压迫感,如同“地大落入水大之中”一样。
水大增上:如果这个人是因为血液循环系统不顺畅而去世的话,他在临死时会觉得全身浸在水中一样,先是有茫茫一片的湿冷感觉,然后逐渐变为火焰燃烧一般的高热感,如同“水大落入火大之中”一样。
火大增上:这是因呼吸系统障碍而去世的征候,像野火在暮色中燎烧,全身感觉到烈风吹刮,碎为微尘,片片烟飞灰灭,如同“火大落入风大之中”。
死亡后的情形
死亡是躯壳形体从有形有限转化为无形无限,因此,人死后的境况与生前有所不同,可从下面几点来比较:
时空的限制:人在生前受了时间和空间的限隔,不能随心所欲,万里遨游,也
无法返老还童,纵情恣性,可是一旦死亡而脱离形体的桎梏,他的道心真性就可以自由自在来去,穿越三界时空了。
肉体的负担:《法句经》上说:“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瞋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我们的大负担,饿了要找东西喂他吃,冷了要替他加衣,生病时要忍受病苦的痛楚。这个身体所带给我们的烦恼,远比带给我们的快乐多。而死亡之后,神识不再受躯壳的牵制,不必再去侍候这个色身,就没有饥寒、病痛的生理折磨,也没有种种触受压迫的负担了。
人天的神通:活着的时候,人的种种能力都受到躯体的限制,死后则不受物理世界的拘束,能够穿墙越壁,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事物,听到耳朵所听不到的讯息。而且神识具有浮留在空中的能力,能够自由自在地飞行,其运动的速度可以随意念所生而无远弗届。除了佛陀的金刚座、母亲的子宫胎不能穿越之外,其余物理世界的任何阻碍都可以穿梭自如,真是“念动即至”了。
死往何处去
我们常想念死去的亲人,不知道他们死后情形是怎幺样的,所以逢年过节就替他们诵经超度,祈求他们的安宁。这种超度、祭祀如果是表示慎终追远的孝心,当然很好,可是一般人常常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亲人去世了就会到地狱去,所以要赶快请法师来替他诵经超度,给他念上几声"南无阿弥陀佛",死者的神识就可以安息了。这种想法真是大错特错,对父母长辈也太不恭敬了。因为堕入饿鬼地狱的,都是作恶多端、罪孽深重的众生,难道我们的父母亲人在我们心目中是个人间的大恶人吗?我们为什幺不会想:父母亲人去逝,是到天界去享乐,或者是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呢?
世界上许多宗教都认为:人死后必然会先受审判。例如:我们民间的道教,就相信人死以后要受十殿阎罗的审判,要上刀山、下油锅、进鬼门关。天主教和基督教也说人死了以后要受上帝的审判,那时万民仆伏在上帝座前静候判决。我们佛教对于人死后的去向,不是这样安排的。道教审判的大权操在阎罗王手里,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最后审判权操之于救主上帝,而我们佛教相信:死后审判我们的不是佛陀,不是菩萨,也不是阎罗王,而是由我们自己的业力来审判我们自己。未来投胎转生的好坏,要依过去作为的好坏决定;未来轮回六道的去向,要看自己过去造业的因果而定。在佛教里,我们每一个人未来的幸福与痛苦不是被神只操纵左右的,而是在自己手里。
人死了以后,往何处去呢?唯物论者认为人只要一死,就什幺也没有了,谈不上什幺去向,因此生命是短暂的,是容易消灭的,这种论调使许多人对生命的本质起了怀疑和恐惧,不懂得珍惜人生。既然人死了什幺都没有,因此有人就纵欲享乐,有人杀盗淫妄,无所不作,这种遮无因果的人生观,实在是一种肤浅可怕的邪见。基督教对于死后审判的看法虽然与佛教不同,但是他既有升天国、下地狱主张,就表示死后生命还是存在的。
所以人死了以后,会随着各人业力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归宿,有的可以升天成圣,有的转世做人,不一定都会下地狱或变成饿鬼。而死后究竟轮回到五趣六道的那一处呢?这就要完全看自己平生所做的善恶业报如何了。所谓"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人死后所能依凭的业力也有三种: 是随重受生:好比银行查帐,债务欠得最多的人要先查先还,人死了以后,依照各人生前积聚最多的重因,而随从去轮回受生。譬如善根深厚的人,出生善途享乐;恶业盈贯的人,轮回恶道受苦,也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是随习受生:佛教相信人死后会随着平日的某种习惯去受生。例如一个人平时念“阿弥陀佛”念得习惯,成自然了,一旦遭到意外事故而死亡,在濒临弥留的一刹那间,也是一句"阿弥陀佛",便能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是随意受生:人死后受生的去向,与日常自己的所思所念关系很大。如果平日专心致志想成佛道,死后便能随这个意念往生净土。如果平日一心一意想跻登天堂,死后便能随这个意念往生天界。所以日常修持的时候,如何念念相续不断是非常重要的关键。
真正的佛教徒,如果平日能摄心正念,行善去恶,就不怕审判,也不怕死亡!
2�坦然面对死亡
佛经说,我们人活在世上,好比乌龟背着躯壳一样,负担沉重,行止笨拙,而死 亡就是脱离了这个滞重的躯壳,转化了有形的身命。
不过,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有的人苦苦恋栈世间的七情六欲,放不下子孙家产,不想死,不肯死,这时就好比乌龟脱壳一般痛苦。反之,如果能够认识佛法,能够放下自在,则死亡就像脱离了千钧万担的躯壳,感到无比的轻松。
其实,人死了又何必恸哭呢?就把他当成出国去旅行,他会玩得很愉快很舒服;或把他想成升天堂或成圣作佛,从此安住在极乐净土,不必再受这个无常人间种种风波的折磨,不是也很好?在佛教来讲,死亡是另一个新生的开始,如蝶破蛹,如虫化茧,如鸟出壳,进入了另一个更光明祥和的世界,我们在世的人又何必私念结执而为他恸不欲生呢?
法国大革命思想先驱卢梭在临终时对夫人说:“可别太伤心难过!你看那天空多透明,我就是要去那里。”一代思想家能如斯勇敢地面对死亡,竟然毫无惧色,令人佩服。法国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代表性人物拉伯雷,知道自己将不久人世,对探望他的朋友说道:“笑剧已经演完,是该闭幕的时候了!”同样表现得潇洒豪迈,没有丝毫依恋。而在佛门中许多禅师大德的眼里,死亡不是一种结束,也不是一切的终止,更不是消灭,死亡是生的转换,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因此,死亡不足惧。面对死亡,要顺其自然,处之泰然。
所以,当病人临命终时,应该告诉他,死亡不是消灭,也不是长眠,更不是烟飞灰灭,无知无觉,而是走出这扇门进入另一扇门,从这个环境转换到另一个环境;经由死亡的信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里去。佛经里面对于这种死亡的观念,有很多譬喻,现在大略说明其中的六种观念:
死如出狱:众苦聚集的身体如同牢狱,死亡好象从牢狱中释放出来,不再受种种束缚,得到了自由一样。
死如再生:“譬如从麻出油,从酪出酥”,死亡是另一种开始,不是结束。
死如毕业:生的时候如同在学校念书,死时就是毕业了,要按照生前的业识成绩和表现,领取自己的毕业证书和成绩单去受生转世,面对另一个天地。
死如搬家:有生无不死,死亡只不过是从身体这个破旧腐朽的屋子搬出来,回到心灵高深广远的家。如同《出曜经》上说的“鹿归于野,鸟归虚空,真人归灭”。
死如换衣:死亡就像脱掉穿旧穿破了的衣服,再换上另外一件新衣裳一样。《楞严经》云:“十方虚空世界,都在如来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一世红尘,种种阅历,都是浮云过眼,说来也只不过一件衣服而已。
死如新陈代谢:我们人身体上的组织,每天都需要新陈代谢,旧的细胞死去,新的细胞才能长出来;生死也像细胞的新陈代谢一样,旧去新来,使生命更加珍贵。有了正确的观念之后,就会知道死亡并不可怕,死亡之后到那里去才是最要紧的。一般人活着的时候,就只知道吃喝玩乐,只知道争名逐利,像行尸走肉般了无意义,不知道为自己的生命寻求方向,安排归宿,只知昏昏庸庸的得过且过,一旦大限来到,就什幺都是一场空了。所以,要先懂得如何生,才能懂得如何死,孔子说的"未知生,焉知死",就是这个道理。肉体的死亡不要紧,心灵的昏昧迷失,虽生犹死,才是最可悲的!
经典中有一段说:波斯匿王在母亲去世后,极度哀伤的请佛陀说法,佛陀告诉他,世间有四件事甚可怖畏:有生就会老。病了就容颜枯槁。死后神识就会离体。死后就要永别亲人。世间上凡事都靠因缘存在,缘聚则合,缘灭则散,即使亲如父子母女,一旦缘尽,终要分离,所以人要把握有缘时,好好相携相助。尤其当父母健在,就应该好好孝顺,千万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徒留遗憾。
3�病危须知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但却很少人能坦然面对死亡,因此常常忽略了“临终”这重要的一刻;它是决定“往生”最宝贵,而且具有决定性的一刻。因此,家里有人住院,当医疗罔效而病人的神智清楚,有所指示时,家属应依其指示办理,直至往生后移灵到殡仪馆或家里为止。
星云大师
在很多的礼仪中,丧葬礼仪和我们大家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生自古谁无死,所谓“生死无常”、“生死事大”,生死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生死看成是人生的两件大事,尤其“慎终追远”的孝亲思想一直是中国固有文化中为人所称誉的美德,此与佛教的报恩思想颇为符合。
不过,中国民间的丧葬礼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很多不合时宜的观念、作法实在应该净化、改良。例如:看风水、择日、死后八小时以内不能入殓、出殡时安排电子音乐、花车、游街、哭墓等,不但浪费,而且有失庄严。因此,特别订定丧葬礼仪篇,说明往生前的临终关怀、撰写遗嘱,以及往生后的助念、入殓、殡葬等礼仪,作为我佛子处理人生大事的准则。
一、临终关怀
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佛教认为: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而死并非生命的结束,只是另一场轮回的开始,所以说"生死一如",要我们看淡生死,进而勘破无常。但是在大限将至之际,如何让病者身心安乐,无苦而终,才是最实际的一种做法,这也就是所谓"临终关怀"。
《佛说无常经》说:老病死三种法,于诸世间是不可爱,是不光泽,是不可念,是不称意。若比丘、比丘尼,若优婆塞、优婆夷,若见有人将欲命终,身心苦痛,应起慈心,拔济饶益。又说,对于临命终人的照顾必须:
注意环境的整齐清净、光线的柔和、空气的流通。
供养佛像,使病人观相而生善念。
为病人宣说阿弥陀佛的慈心悲愿及西方极乐净土的种种庄严,使病人生起乐生佛土之心。
引导病人念佛,其余探病者亦应为彼病人称念佛号,声声不绝;病人命渐欲终,即见化佛、菩萨执持香花接引,http://www.rixia.cc心生欢喜,必无退堕恶道之苦。
若命终后,眷属应止哀,不宜大声哭泣,当取亡者新好衣服及随身受用之物布施,乃至礼请法师或自行诵经,以此功德回向亡者往生善道。又姚秦鸠摩罗什大师说,外国习俗中,一个人从出生至临命终时所作的善事平时都要一一记录下来,等到往生前,由家属为其讲说一生的功德,使亡者仰仗行善的福德,生起欢喜心,而不恐惧害怕死亡。可见佛教对"安宁照顾"、"临终关怀"是非常重视的,而且佛门对于"死"也有一套情理兼顾的处理方法。而作为佛教徒,平日热心修行,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实是往生善道的最佳资粮。
“临终关怀”并不是消极的等死,而是积极的拔济饶益。透过对死亡的认识,让人从死亡的恐惧中解脱死亡的认识,让人从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坦然欢喜地面对死亡。我们也希望家属对临命终人给予种种的协助,如舒适的环境,整洁的衣单,调和的饮食,乃至以庄严的佛号引导病人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不但人生无有遗憾,更拥有死亡的尊严,以及充满着移民的欢乐。
一般人提到死亡,总会产生种种恐怖、可怕的想象,担心自己会上刀山下油锅,受种种的苦刑。其实如果我们了解死亡的真相之后,死亡对我们而言,就像领了一张出国观光的护照,到处可以海阔天空,悠游自在。死亡是人人所不能或免的,对于这必然经过的大限之期,吾人应该抱持什幺样的www.rixia.cc态度,才能胸有成竹,不惊不恐呢?
1�认识死亡
死亡的种类:
人类,乃至一切众生,无论智愚贤不肖,死是人人必经的过程,只是死亡情况千差万别,各各不同。经典上将死亡分成四大种类:
寿尽而死:这是一般所谓的寿终正寝,好比灯油燃烧完了,灯火自然就消灭了。一般人所期望的延年益寿,其实也有上限。人命在呼吸之间,到头来还是黄土一坏,所谓"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虽有迟速,相去曾几何时?"就是说的人寿有限,在劫难逃。
福尽而死:经上说:"世人无知生死,肉眼无知罪福。"一切众生的寿命像水上的气泡一样,气散则灭,自己所有的福报一旦挥霍尽了,自然就会人死神去。这就和千金散尽的富翁沦为乞丐,终久会饿死、冻死的道理是一样的。
意外而死:就是一般所说的"横死",是本来不应该死,因为遭受意外,回避不及而身首异处,例如:战死、车祸亡故、被人刺杀,乃至被虎豹豺狼咬噬��等,都是事先难以卜知的,俗语说:"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就是形容这种变故。
自如而死:前三种死都是不可预料,不能自主的,而这种自如的死法,却是可以把握,能够自主的,也就是佛门中“生死自如”的境界。佛教里面有很多修持深厚的古德,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以因缘聚散及道法圆满为生死,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箝制。
死亡的现象
上面所说的四种死亡,或多或少都会有征候。根据经上记载,一般人的死亡现象有三种征候:
地大增上:如果这个人是因为肉体、骨骼的毛病而http://www.rixia.cc死亡,他在临死时会觉得全身像大地陆沉于海中一样,缓缓慢慢的一点点沉没、掩埋,有一种很大的压迫感,如同“地大落入水大之中”一样。
水大增上:如果这个人是因为血液循环系统不顺畅而去世的话,他在临死时会觉得全身浸在水中一样,先是有茫茫一片的湿冷感觉,然后逐渐变为火焰燃烧一般的高热感,如同“水大落入火大之中”一样。
火大增上:这是因呼吸系统障碍而去世的征候,像野火在暮色中燎烧,全身感觉到烈风吹刮,碎为微尘,片片烟飞灰灭,如同“火大落入风大之中”。
死亡后的情形
死亡是躯壳形体从有形有限转化为无形无限,因此,人死后的境况与生前有所不同,可从下面几点来比较:
时空的限制:人在生前受了时间和空间的限隔,不能随心所欲,万里遨游,也
无法返老还童,纵情恣性,可是一旦死亡而脱离形体的桎梏,他的道心真性就可以自由自在来去,穿越三界时空了。
肉体的负担:《法句经》上说:“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瞋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我们的大负担,饿了要找东西喂他吃,冷了要替他加衣,生病时要忍受病苦的痛楚。这个身体所带给我们的烦恼,远比带给我们的快乐多。而死亡之后,神识不再受躯壳的牵制,不必再去侍候这个色身,就没有饥寒、病痛的生理折磨,也没有种种触受压迫的负担了。
人天的神通:活着的时候,人的种种能力都受到躯体的限制,死后则不受物理世界的拘束,能够穿墙越壁,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事物,听到耳朵所听不到的讯息。而且神识具有浮留在空中的能力,能够自由自在地飞行,其运动的速度可以随意念所生而无远弗届。除了佛陀的金刚座、母亲的子宫胎不能穿越之外,其余物理世界的任何阻碍都可以穿梭自如,真是“念动即至”了。
死往何处去
我们常想念死去的亲人,不知道他们死后情形是怎幺样的,所以逢年过节就替他们诵经超度,祈求他们的安宁。这种超度、祭祀如果是表示慎终追远的孝心,当然很好,可是一般人常常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亲人去世了就会到地狱去,所以要赶快请法师来替他诵经超度,给他念上几声"南无阿弥陀佛",死者的神识就可以安息了。这种想法真是大错特错,对父母长辈也太不恭敬了。因为堕入饿鬼地狱的,都是作恶多端、罪孽深重的众生,难道我们的父母亲人在我们心目中是个人间的大恶人吗?我们为什幺不会想:父母亲人去逝,是到天界去享乐,或者是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呢?
世界上许多宗教都认为:人死后必然会先受审判。例如:我们民间的道教,就相信人死以后要受十殿阎罗的审判,要上刀山、下油锅、进鬼门关。天主教和基督教也说人死了以后要受上帝的审判,那时万民仆伏在上帝座前静候判决。我们佛教对于人死后的去向,不是这样安排的。道教审判的大权操在阎罗王手里,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最后审判权操之于救主上帝,而我们佛教相信:死后审判我们的不是佛陀,不是菩萨,也不是阎罗王,而是由我们自己的业力来审判我们自己。未来投胎转生的好坏,要依过去作为的好坏决定;未来轮回六道的去向,要看自己过去造业的因果而定。在佛教里,我们每一个人未来的幸福与痛苦不是被神只操纵左右的,而是在自己手里。
人死了以后,往何处去呢?唯物论者认为人只要一死,就什幺也没有了,谈不上什幺去向,因此生命是短暂的,是容易消灭的,这种论调使许多人对生命的本质起了怀疑和恐惧,不懂得珍惜人生。既然人死了什幺都没有,因此有人就纵欲享乐,有人杀盗淫妄,无所不作,这种遮无因果的人生观,实在是一种肤浅可怕的邪见。基督教对于死后审判的看法虽然与佛教不同,但是他既有升天国、下地狱主张,就表示死后生命还是存在的。
所以人死了以后,会随着各人业力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归宿,有的可以升天成圣,有的转世做人,不一定都会下地狱或变成饿鬼。而死后究竟轮回到五趣六道的那一处呢?这就要完全看自己平生所做的善恶业报如何了。所谓"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人死后所能依凭的业力也有三种: 是随重受生:好比银行查帐,债务欠得最多的人要先查先还,人死了以后,依照各人生前积聚最多的重因,而随从去轮回受生。譬如善根深厚的人,出生善途享乐;恶业盈贯的人,轮回恶道受苦,也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是随习受生:佛教相信人死后会随着平日的某种习惯去受生。例如一个人平时念“阿弥陀佛”念得习惯,成自然了,一旦遭到意外事故而死亡,在濒临弥留的一刹那间,也是一句"阿弥陀佛",便能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是随意受生:人死后受生的去向,与日常自己的所思所念关系很大。如果平日专心致志想成佛道,死后便能随这个意念往生净土。如果平日一心一意想跻登天堂,死后便能随这个意念往生天界。所以日常修持的时候,如何念念相续不断是非常重要的关键。
真正的佛教徒,如果平日能摄心正念,行善去恶,就不怕审判,也不怕死亡!
2�坦然面对死亡
佛经说,我们人活在世上,好比乌龟背着躯壳一样,负担沉重,行止笨拙,而死 亡就是脱离了这个滞重的躯壳,转化了有形的身命。
不过,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有的人苦苦恋栈世间的七情六欲,放不下子孙家产,不想死,不肯死,这时就好比乌龟脱壳一般痛苦。反之,如果能够认识佛法,能够放下自在,则死亡就像脱离了千钧万担的躯壳,感到无比的轻松。
其实,人死了又何必恸哭呢?就把他当成出国去旅行,他会玩得很愉快很舒服;或把他想成升天堂或成圣作佛,从此安住在极乐净土,不必再受这个无常人间种种风波的折磨,不是也很好?在佛教来讲,死亡是另一个新生的开始,如蝶破蛹,如虫化茧,如鸟出壳,进入了另一个更光明祥和的世界,我们在世的人又何必私念结执而为他恸不欲生呢?
法国大革命思想先驱卢梭在临终时对夫人说:“可别太伤心难过!你看那天空多透明,我就是要去那里。”一代思想家能如斯勇敢地面对死亡,竟然毫无惧色,令人佩服。法国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代表性人物拉伯雷,知道自己将不久人世,对探望他的朋友说道:“笑剧已经演完,是该闭幕的时候了!”同样表现得潇洒豪迈,没有丝毫依恋。而在佛门中许多禅师大德的眼里,死亡不是一种结束,也不是一切的终止,更不是消灭,死亡是生的转换,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因此,死亡不足惧。面对死亡,要顺其自然,处之泰然。
所以,当病人临命终时,应该告诉他,死亡不是消灭,也不是长眠,更不是烟飞灰灭,无知无觉,而是走出这扇门进入另一扇门,从这个环境转换到另一个环境;经由死亡的信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里去。佛经里面对于这种死亡的观念,有很多譬喻,现在大略说明其中的六种观念:
死如出狱:众苦聚集的身体如同牢狱,死亡好象从牢狱中释放出来,不再受种种束缚,得到了自由一样。
死如再生:“譬如从麻出油,从酪出酥”,死亡是另一种开始,不是结束。
死如毕业:生的时候如同在学校念书,死时就是毕业了,要按照生前的业识成绩和表现,领取自己的毕业证书和成绩单去受生转世,面对另一个天地。
死如搬家:有生无不死,死亡只不过是从身体这个破旧腐朽的屋子搬出来,回到心灵高深广远的家。如同《出曜经》上说的“鹿归于野,鸟归虚空,真人归灭”。
死如换衣:死亡就像脱掉穿旧穿破了的衣服,再换上另外一件新衣裳一样。《楞严经》云:“十方虚空世界,都在如来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一世红尘,种种阅历,都是浮云过眼,说来也只不过一件衣服而已。
死如新陈代谢:我们人身体上的组织,每天都需要新陈代谢,旧的细胞死去,新的细胞才能长出来;生死也像细胞的新陈代谢一样,旧去新来,使生命更加珍贵。有了正确的观念之后,就会知道死亡并不可怕,死亡之后到那里去才是最要紧的。一般人活着的时候,就只知道吃喝玩乐,只知道争名逐利,像行尸走肉般了无意义,不知道为自己的生命寻求方向,安排归宿,只知昏昏庸庸的得过且过,一旦大限来到,就什幺都是一场空了。所以,要先懂得如何生,才能懂得如何死,孔子说的"未知生,焉知死",就是这个道理。肉体的死亡不要紧,心灵的昏昧迷失,虽生犹死,才是最可悲的!
经典中有一段说:波斯匿王在母亲去世后,极度哀伤的请佛陀说法,佛陀告诉他,世间有四件事甚可怖畏:有生就会老。病了就容颜枯槁。死后神识就会离体。死后就要永别亲人。世间上凡事都靠因缘存在,缘聚则合,缘灭则散,即使亲如父子母女,一旦缘尽,终要分离,所以人要把握有缘时,好好相携相助。尤其当父母健在,就应该好好孝顺,千万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徒留遗憾。
3�病危须知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但却很少人能坦然面对死亡,因此常常忽略了“临终”这重要的一刻;它是决定“往生”最宝贵,而且具有决定性的一刻。因此,家里有人住院,当医疗罔效而病人的神智清楚,有所指示时,家属应依其指示办理,直至往生后移灵到殡仪馆或家里为止。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按照佛教理论,亲人去世应如何办理丧事,具体细节?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18767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