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水稻矮缩病毒病是怎样传播和防治的?

2021-11-25 03:40:43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154

水稻簇矮病毒病是怎样传播和防治的?

发生危害:病毒在植株中以叶片汁液的侵染力最强(感染率为25%),叶鞘次之(10.5%),根系最低(4.8%),茎秆未能测出。病毒在稻株的潜育期在17~19℃温度条件下为8~44d,随温度上升而缩短。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潜育期亦有明显影响。三叶期接种为12~13d,分蘖期接种为15~17d,拔节期接种为18~21d,孕穗期接种为28~31d,稻龄越小潜育期越短,发病时期不同对水稻生长发育有不同影响。在田间以返青、分蘖期发病的损失最大。人工接种证明,三叶期和分蘖期感染的均不能抽穗结实(谢联辉等,1982,1983)。

传播方法:黑尾叶蝉Nephotettx cincticeps和二点黑尾叶蝉N.virescens持久性传毒,电光叶蝉、白翅叶蝉、褐飞虱及缢管蚜均不能传毒。病土、病种子、病株汁液也不能传病(陈昭炫等,1978)。

传毒介体:病毒由黑尾叶蝉和二点黑尾叶蝉作持久性传毒,病毒可在黑尾叶蝉体内增殖,但不能经卵传递,其循环期最短7d,最长17d,平均10.3d。黑尾叶蝉饲毒15d后即可测出病毒,以25d达到最高。在两种介体中黑尾叶蝉传毒力显然高于二点黑尾叶蝉。但不论成虫或不同虫龄的若虫或不同性别,其传毒力均无明显差别。病害主要以带毒的黑尾叶蝉和二点黑尾叶蝉越冬,有时也能在再生稻病株上越冬(陈昭炫等,1978)。

种苗传植物:未见报道。

自然寄主:水稻Oryza sativa。

人工接种可侵染的植物:对18种禾本科植物进行人工接种和血清学检测,只有水稻能感染RBSV,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 极易感染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但对本病毒却不能感染。

侵染循环:病害以带毒的黑尾叶蝉或二点黑尾叶蝉在田间杂草、再生稻、冬种绿肥或小麦上越冬。越冬后的带毒虫可于早稻育秧期间迁飞秧田传病。在冬暖年份,病毒尚能在病稻稻桩或再生稻上安全越冬,冬后的带病再生稻可经介体昆虫传到早稻秧田或本田。随着生产季节的推移,病害又借介体昆虫传到中稻和晚稻,反复危害(谢联辉等,1982)。

http://www.rixia.cc害与环境及流行:病害的发生发展与带毒虫数量、品种抗病性,及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不同品种对簇矮病抗病性有显著差别,抗病力较强的有赤块矮3号、珍龙选3号、包胎矮和包胎矮选8号等品种,而窄叶青8号、太引1号、四优2号、汕优63等品种则高度感病(林奇英等,1993)。冬暖年份和高温有利发病,一般连作晚稻比早稻发病重。

病害的防治:在防治上应以采用抗病品种为主,由于水稻在苗期和分蘖期最为感病,所以只要结合测报调节播种插秧时间,避开介体昆虫迁飞高峰,辅以育秧和返青阶段做好介体昆虫的防除工作,便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发展。

水稻矮缩病的传播和发病

水稻矮缩病毒可由黑尾叶蝉、二条黑尾叶蝉和电光叶蝉传播。以黑尾叶蝉为主。带菌叶蝉能终身传毒,可经卵传染。黑尾叶蝉在病稻上吸汗最短获毒时间5分钟。获毒后需经一段循回期才能传毒,循回期20℃时为17天,29.2℃为12.4天。水稻感病后经一段潜育期显症,苗期气温22.6℃,潜育期11-24天,28℃为6-13,苗期至分蘖期感病的潜育期短,以后随龄期增长而延长。病毒在黑尾叶蝉体内越冬,黑尾叶蝉在看麦娘上以若虫形态越冬,翌春羽化迁回稻田为害,早稻收割后,迁至晚稻上为害,晚稻收获后,迁至看麦娘、冬稻等38种禾本科植物上越冬。带毒虫量是影响病发生的主要因子。水稻在分蘖期前较易感病。冬春暖、伏秋旱利于发病。稻苗嫩,虫源多发病重。

水稻矮缩病毒病是怎样检疫和检疫的?

鉴别寄主:亚洲栽培稻日本亚种(粳亚种)最为感病,并引起典型的RDV症状。

体外稳定性:

①钝化温度:45~50℃。

②稀释终点:10-4~10-5(带毒虫汁液)或10-3~10-4(病叶汁液)。

③体外存活期:在4℃下为48h,在-40℃下在完整的稻叶和介体中可达1年(Fukushi and Kimura,1959;Kimura and Fukushi,1960;Kimura,1986)。

血清学检测:RDV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RDV与RBSDV、RBSV、RRSV及WTV均无血清学关系。经SDS降解的RDV制备的抗血清,在免疫吸附上可识别RDV所有的多肽,并与RGDV的一种多肽发生交叉反应,而RDV完整粒子的抗血清与RGDV不发生反应。

检疫危险性评价:本病的病原体水稻矮缩病毒,可通过叶蝉持久性传播,对水稻生产可构成重大经济损失。季良进行危险性评价时危险度值10分,为高危有害生物。因国内已普遍发生,为非检疫性有害生物。但鉴于其农业生产的危害性,应列入国内防治重点。

地理分布:中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南、湖北、安徽、辽宁)、韩国、朝鲜、日本、尼泊尔、菲律宾。

检疫国家地区:马来西亚,美国,新加坡。

水稻瘤矮病毒病是怎样传播和防治的?

发生危害:在我国广东部分地区曾大面积发生,发病率最高的可达96.3%,甚至颗粒无收(范怀忠等,1983;黄明华等,2002)。

传播方法:汁液、种子不传,以叶蝉持久性传毒。

传毒介体:介体昆虫为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二条黑尾叶蝉N.nigropictas、二点黑尾叶蝉N.virescens和马来亚黑尾叶蝉N.malayanus,其中以二条www.rixia.cc黑尾叶蝉传毒率最高(1.8%~95.0%)(Inouye&Omura,1982)。持久性传毒,在电光叶蝉体内循环期平均16.3d(最短5d,最长24d),最短获毒时间24h,可终身传毒,且能经卵传播(范怀忠等,1985;张曙光等,1986;Inoue&Omura,1982)。

自然寄主:水稻Oryza sativa、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

人工接种可侵染的植物: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燕麦Avena sativa、黑麦Secale cerealeKFsdtYByZ、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小麦Triticum aestivum、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Omura etal.,1986)和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Putta et al.,1986;Morinaka,1986;Me etal.,1986)。

侵染循环:在广东地区,水稻瘤矮病毒的田间自然越冬寄主主要是再生稻和自生稻,其带毒率分别为64%~100%和28%~41%,且看麦娘也是越冬寄主,但仅个别植株发病,在流行上不太重要。水稻瘤矮病毒的介体昆虫在广东冬季仍可繁殖1~2代,若虫在感病的再生稻上可再行获毒和保毒。电光叶蝉带毒率在1月份为5%~15%,2月下降为0~3%,3月份插秧前后又上升至15%~16%,说明带毒电光叶蝉也是瘤矮病毒的重要越冬初侵染源(范怀忠等,1985;Morinaka et al.,1982)。

病害与环境及流行:瘤矮病毒主要危害晚季稻,尤以杂交稻受害更重,这与杂交稻秧田播种量和大田插植苗数较少有关。目前还没有免疫和高抗品种,早季稻一般受害较轻,但成为晚季稻的主要侵染源。晚季稻播种后,从秧http://www.rixia.cc针期开始即受侵染,特别是早季稻收割时,介体叶蝉被迫大量迁移,秧田的虫口量激增,秧苗感染率亦随之激增,愈靠近早稻病田的秧KFsdtYByZ苗感病率越高。早播早植比迟播迟植发病重,秧苗在六叶龄前最易感病,苗龄越小受害越重。九叶龄后感染的不发病,因此大田的发病率基本上就是秧田的感染率。

病害的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

(2)晚季稻适当推迟播种插秧;

(3)秧田从秧针期开始,密切监测介体昆虫发生情况,视虫情做好适时喷药。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水稻矮缩病毒病是怎样传播和防治的?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187569.html

上一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真的不明白这句什么意思

下一篇:鱼缸的水可以用来浇多肉植物吗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