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哪些诗词曲赋对叙述文字起到作用?
《红楼梦》诗词曲赋有哪些艺术作用?
《红楼梦》诗词曲赋,就小说的艺术整体而言,艺术价值是很高的,它的艺术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和小说的叙事内容一起,构成了这座金碧辉煌的“红楼”的整体美。
红楼梦 诗抄的作用
请把问题补充一下,诗抄是什么?
看百家讲坛 红学家蔡义江的 大观园里论诗才,诗人曹雪芹 这两讲
摘录的,希望有用:
论《红楼梦》的诗词曲赋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曹雪芹,这位多灾多难的文学家,其身世坎坷,令人扼腕;其文学创作的一路艰辛,令人唏嘘。他除了有一部不幸成为残稿、由后人续补而成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传世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别的文字保存下来。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红楼梦》,却成为我国古典小说的颠峰之作。
《红楼梦》与其他古典小说相比,小说中融进了大量的诗词曲赋,这些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诗词曲赋,在小说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们与小说水乳交融,成为了小说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揭示小说情节的走向和人物的未来命运
《红楼梦》的文字往往前后照应,彼此关合,即脂评常说的“千里伏线”;人物吟咏的诗词曲赋也常有“闲闲一笔,却将后半部线索提动”、带“谶语式”性质的地方,即预先隐写小说情节的走向和人物的未来命运。这对于我们探究小说八十回后缺失部分的情节和人物命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太虚幻境大石牌坊两边的对联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副对联甄士隐和贾宝玉在梦中都曾看到,两次出现是着意强调,同时也是借此点出甄的遭遇和归宿是贾的一生道路的缩影。正因为如此,癞和尚在嘲笑甄士隐念的“好防元宵佳节后,便是烟消火灭时”,不但是预示甄家的遭遇,而且对全书也是一个概括性的预示,因为第五十三回写荣国府庆元宵,也正是全书由盛转衰的转折。
太虚幻境中的《十二钗图册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是人物命运的预示,这是广大红学家所公认的。如《又副册判词之一》是写晴雯的,预示她“风流灵巧”、倔强不驯而招致诽谤和迫害,抱屈夭亡的结局。而《正册判词之二》说: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这首判词中的末句“虎兕相逢大梦归”预示了贾元春的结局,暗示贾元春死于两派政治势力的恶斗之中;《红楼梦十二支曲》中的《恨无常》又说:“望家乡,路远山高”“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暗示贾元春因两派政治势力的恶斗而死于离京城千里之外的荒僻之地,临死还规劝贾府一族趁早从政治斗争中脱身,避开即将临头的灾祸。不过,续书中并没有将贾元春之死“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的转折作用加以表现,倒通过她的死称功颂德一番,这与曹雪芹构思小说的本意相去甚远。对于秦可卿,画中“有一美人悬梁自尽”,曲子中也有“画梁春尽落香尘”的句子加以印证,这与小说中的秦可卿“死于病”出入很大,这是怎么回事呢?脂评中有说明: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由此可见,这是因为曹雪芹听命删改后,却故意留下判词和曲子等疑点的结果。但是,曲子中的“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一句,极令人费解:秦可卿因为滥淫之事败露而悬梁自尽,在小说中是死得较早的一个,为什么还说她是“败家的根本”呢?她真能牵动贾家的兴衰存亡吗?这是个疑点,也许正如刘心武推测的那样,被删掉的几页里,隐藏着更为重大的政治秘密也未可知,笔者在此也不多加妄猜。
除了这些比较明显的带有预言性质的诗歌外,小说人物平日风庭月榭、咏柳吟花的诗歌也常常是“诗谶式”的,都可以从中找出一些诗句来作为人物命运的写照。
首先,诗社众人所填的《柳絮词》就是每个人未来的自况,林黛玉的《柳絮词》更是“诗谶”:
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你去,忍淹留!
林黛玉的这首词,缠绵悱恻,不但为自己不幸的身世深感哀愁,而且也为自己爱情理想行将破灭的预感而悲呼。全词语意双关,借柳絮隐说人事的用意十分明显。如“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借用唐代女子关盼盼居住燕子楼怀念旧情的典故,预示在贾宝玉遭祸离家,淹留于“狱神庙”不归,很久音讯隔绝,吉凶未卜之时,林黛玉孤独悲愁,急痛忧忿,日夜悲啼的凄凉境况,以至于把她衰弱生命中的全部炽热的爱,化为泪水,报答了她平生唯一的知己宝玉。而“嫁与东风春不管:凭你去,忍淹留” 句的双关意更是明显,这与佚稿中宝玉出走不归、黛玉泪尽而逝的情节完全切合。
再看看中秋大观园黛玉和湘云的即景联句,却是整个贾府由盛到衰预示性的写照:“匝地管弦繁”“良夜景暄暄”“蜡烛辉琼宴,觥筹乱绮园”是极写鼎盛繁华之景,“酒尽情犹在,更残乐已谖”是写繁华将逝,“庭烟敛夕棔”“虚盈轮莫定”暗示世事的莫测和命运的变化,“阶露团朝菌”“壶漏声将涸”则透露出末世将至、群芳尽消的凄楚悲凉,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颓败已http://www.rixia.cc是近在咫尺了。
当然,《红楼梦》中诗词的这种诗谶式的表现方法,也给人一种宿命的、神秘主义的感觉,这与作者既看到了封建社会必然颓败的命运,但又找不出其颓败根源,只能归结于宿命的安排的矛盾思想的深刻反映。
二、诗即其人,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凡熟读《红楼梦》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曹雪芹在撰写《红楼梦》时,拟写小说中人物所吟咏的诗词作品,均能按头制www.rixia.cc帽,做到诗如其人,一一适用不同人物各自的个性、修养和特点。黛玉的风流别致,宝钗的含蓄浑厚,湘云的清新洒脱,都各有自己的风格,互不相犯。这是《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不同于一些流俗小说的最显著、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首先,我们来看看黛玉感叹身世的全部哀音的代表《葬花吟》,它也是作者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表现黛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和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她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第五十回中黛玉所制的灯谜“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日夏养花网”,本指千里马奔腾驰突,有不可羁勒之势,但也显示了她才情横溢、口角锋芒、锐利无比,又不满封建礼教束缚的性格特点。
再如宝钗在五十回中所制的灯谜“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完全符合她为人处处精细,层层设谋,但能八面玲珑,不留痕迹,因而博得贾府上下夸赞的个性特点。湘云的“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反映了她也与菊花一样,并不留恋世上荣华富贵的傲世洒脱的个性特点。
由此可见,曹雪芹在模拟小说中各人所写的诗词时,心目之中早已存有了每人的“声调口气”。并且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者在模拟诗词中赋予人物某些特点时,还考虑到了人物的为人行事以及与身世经历之间的联系,因而模拟得十分逼真、成功,使读者能从其所作想见其为人。
比如贾芸的《送白海棠帖》,与探春的帖子相比,就极其切合他的为人行事和身世经历。贾芸文化水平不高,书信中却故作斯文,什么话都从“前因”“因”开头,百般扭捏,甚至写出了“视男如亲男一般”这样令人绝倒的文句。从这个令人发笑的帖子也可以看出他办事能干、处处讨宝玉欢喜的伶俐乖觉的性格和处于卑微地位的心理特征。
再如,“二木头”迎春的拙稚,香菱初学作诗时的笨拙,贾环的愚钝,甚至连冯紫英的豪爽粗犷、薛蟠的粗俗下流,都模拟得惟妙惟肖,令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无不令人绝倒。作者出色的摹拟本领和诙谐风趣的文笔真是了不起啊!
我们把后四十回续书中那些续貂式的诗词和这些个性化的诗词相比较,更能看出曹雪芹之才华不可企及。如第九十一回宝玉和黛玉的禅话,且不说黛玉毫无矜持、没遮没拦的追问,光看宝玉最后的回答:“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续者是想借宝玉的这句答语,暗示宝玉已有心向佛,和尚做定了。续者自以为仿曹雪芹谶语式的表现方法十分得体,素不www.rixia.cc知这前半句引用的是宋人答娼妓、歌女的话,而宝玉视黛玉为天下唯一红颜知己,向来敬爱有加,怎么会用这样的话语来回答她呢?像这样读罢令人恶心的诗词在续书中还有许多,这使人更加怀念曹雪芹这个伟大的文学家,也更使人为后半部文稿的遗失而痛惜。
三、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成为小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正因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具有谶语式的表现方法,所以,它们自然而然地成是小说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小说的艺术结构更具完整性和严密性,这说明曹雪芹在落笔时,总是胸中有全局、目光贯始终的,让人读来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这也是《红楼梦》有别于其他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古典小说中,也有许多把诗词组织在故事情节中的,但在多数情况下是可有可无的闲文。《红楼梦》却不然,它的极大多数诗词曲赋都是融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的,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弄明白,甚至连整本小说都没能读懂。
比如,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可以说是全书的大纲,将通部女子的命运用诗词谶语式的表现方法给予了总述。如果读者对此回的诗词不认真阅读领会,就会被“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瞒蔽了去”,倘若再被续书后四十回文字所瞒蔽,那么,阅读《红楼梦》就失去了意义,更有负曹雪芹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一片苦心。
这里,笔者且不说黛玉、宝钗诸人在后四十回的结局与判词、歌词极不相符,只就秦可卿这个颇有争议的人物谈一谈自己的拙见。秦可卿在曹雪芹的笔下死得最早,应该是刻画得最完整的一个,但是,作者偏偏留下了许多的疑点,使其也成为令人思索不尽谜。从此回的判词和歌词中看来,秦可卿应该是秘事败露后悬梁自尽,后因作者听从劝告删改了秦可卿夭亡的情节,变成了患病不治而亡。但又不知是有意或是无意,在给相关内容打补丁时却留下了许多的漏洞:秦可卿肯定不是因患病不治而亡,但其真正死因仅仅是与公公的奸情败露吗?如果是这样,依照歌词,她又怎么会在八十回后还能成为“败家的根本”?她的死真的能牵动荣、宁二府的兴衰吗?她的生魂托梦王熙凤,话语口气与其弃婴出身极其不符;其出殡时蜂拥而上的侯爵王孙不计其数更令人生疑……正因为有如此多的疑点,著名作家刘心武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才形成了著名的“秦学”。
再如一生遭遇极为不幸的香菱,判词中是这样说的:“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是说自从薛蟠娶夏金桂为妻之后,香菱就被迫害而死了。第八十回写香菱“竟酿成干血痨之症,日渐羸瘦作烧,饮食懒进,请医诊视服药亦不效验” ,接下来的情节应该是写她夭亡。可是续书中却一直让她活了下去,而且在第一百零三回中,写夏金桂在汤里下毒谋害香菱,结果反倒毒死了自己;后来香菱就做了薛蟠的媳妇,演绎了一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离奇故事。这完全扭曲了曹雪芹揭露和控诉封建宗法制度摧残妇女的罪恶的创作宗旨,大大贬低了《红楼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如此看来,《红楼梦》中的文字,特别是其中的诗词曲赋,蕴含着极大的信息量,它们与小说的故事情节彼此关合、水乳交融,成为小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只有在深入理解它们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把这部伟大的著作读懂。
总之,《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已经跳出了其本身的作用而成为了小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在我国古代小说创作中树立起了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也让后来者在欣赏这些诗词歌赋的同时,愈加怀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曹氏《红楼梦》中诗词歌赋的丰富韵味,在反复品咂中,似一坛陈年http://www.rixia.cc的老酒,醇香而甘洌……
论《红楼梦》的诗词曲赋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曹雪芹,这位多灾多难的文学家,其身世坎坷,令人扼腕;其文学创作的一路艰辛,令人唏嘘。他除了有一部不幸成为残稿、由后人续补而成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传世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别的文字保存下来。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红楼梦》,却成为我国古典小说的颠峰之作。
《红楼梦》与其他古典小说相比,小说中融进了大量的诗词曲赋,这些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诗词曲赋,在小说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们与小说水乳交融,成为了小说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揭示小说情节的走向和人物的未来命运
《红楼梦》的文字往往前后照应,彼此关合,即脂评常说的“千里伏线”;人物吟咏的诗词曲赋也常有“闲闲一笔,却将后半部线索提动”、带“谶语式”性质的地方,即预先隐写小说情节的走向和人物的未来命运。这对于我们探究小说八十回后缺失部分的情节和人物命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太虚幻境大石牌坊两边的对联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副对联甄士隐和贾宝玉在梦中都曾看到,两次出现是着意强调,同时也是借此点出甄的遭遇和归宿是贾的一生道路的缩影。正因为如此,癞和尚在嘲笑甄士隐念的“好防元宵佳节后,便是烟消火灭时”,不但是预示甄家的遭遇,而且对全书也是一个概括性的预示,因为第五十三回写荣国府庆元宵,也正是全书由盛转衰的转折。
太虚幻境中的《十二钗图册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是人物命运的预示,这是广大红学家所公认的。如《又副册判词之一》是写晴雯的,预示她“风流灵巧”、倔强不驯而招致诽谤和迫害,抱屈夭亡的结局。而《正册判词之二》说: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这首判词中的末句“虎兕相逢大梦归”预示了贾元春的结局,暗示贾元春死于两派政治势力的恶斗之中;《红楼梦十二支曲》中的《恨无常》又说:“望家乡,路远山高”“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暗示贾元春因两派政治势力的恶斗而死于离京城千里之外的荒僻之地,临死还规劝贾府一族趁早从政治斗争中脱身,避开即将临头的灾祸。不过,续书中并没有将贾元春之死“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的转折作用加以表现,倒通过她的死称功颂德一番,这与曹雪芹构思小说的本意相去甚远。对于秦可卿,画中“有一美人悬梁自尽”,曲子中也有“画梁春尽落香尘”的句子加以印证,这与小说中的秦可卿“死于病”出入很大,这是怎么回事呢?脂评中有说明: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由此可见,这是因为曹雪芹听命删改后,却故意留下判词和曲子等疑点的结果。但是,曲子中的“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一句,极令人费解:秦可卿因为滥淫之事败露而悬梁自尽,在小说中是死得较早的一个,为什么还说她是“败家的根本”呢?她真能牵动贾家的兴衰存亡吗?这是个疑点,也许正如刘心武推测的那样,被删掉的几页里,隐藏着更为重大的政治秘密也未可知,笔者在此也不多加妄猜。
除了这些比较明显的带有预言性质的诗歌外,小说人物平日风庭月榭、咏柳吟花的诗歌也常常是“诗谶式”的,都可以从中找出一些诗句来作为人物命运的写照。
首先,诗社众人所填的《柳絮词》就是每个人未来的自况,林黛玉的《柳絮词》更是“诗谶”:
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你去,忍淹留!
林黛玉的这首词,缠绵悱恻,不但为自己不幸的身世深感哀愁,而且也为自己爱情理想行将破灭的预感而悲呼。全词语意双关,借柳絮隐说人事的用意十分明显。如“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借用唐代女子关盼盼居住燕子楼怀念旧情的典故,预示在贾宝玉遭祸离家,淹留于“狱神庙”不归,很久音讯隔绝,吉凶未卜之时,林黛玉孤独悲愁,急痛忧忿,日夜悲啼的凄凉境况,以至于把她衰弱生命中的全部炽热的爱,化为泪水,报答了她平生唯一的知己宝玉。而“嫁与东风春不管:凭你去,忍淹留” 句的双关意更是明显,这与佚稿中宝玉出走不归、黛玉泪尽而逝的情节完全切合。
再看看中秋大观园黛玉和湘云的即景联句,却是整个贾府由盛到衰预示性的写照:“匝地管弦繁”“良夜景暄暄”“蜡烛辉琼宴,觥筹乱绮园”是极写鼎盛繁华之景,“酒尽情犹在,更残乐已谖”是写繁华将逝,“庭烟敛夕棔”“虚盈轮莫定”暗示世事的莫测和命运的变化,“阶露团朝菌”“壶漏声将涸”则透露出末世将至、群芳尽消的凄楚悲凉,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颓败已http://www.rixia.cc是近在咫尺了。
当然,《红楼梦》中诗词的这种诗谶式的表现方法,也给人一种宿命的、神秘主义的感觉,这与作者既看到了封建社会必然颓败的命运,但又找不出其颓败根源,只能归结于宿命的安排的矛盾思想的深刻反映。
二、诗即其人,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凡熟读《红楼梦》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曹雪芹在撰写《红楼梦》时,拟写小说中人物所吟咏的诗词作品,均能按头制www.rixia.cc帽,做到诗如其人,一一适用不同人物各自的个性、修养和特点。黛玉的风流别致,宝钗的含蓄浑厚,湘云的清新洒脱,都各有自己的风格,互不相犯。这是《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不同于一些流俗小说的最显著、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首先,我们来看看黛玉感叹身世的全部哀音的代表《葬花吟》,它也是作者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表现黛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和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她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第五十回中黛玉所制的灯谜“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日夏养花网”,本指千里马奔腾驰突,有不可羁勒之势,但也显示了她才情横溢、口角锋芒、锐利无比,又不满封建礼教束缚的性格特点。
再如宝钗在五十回中所制的灯谜“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完全符合她为人处处精细,层层设谋,但能八面玲珑,不留痕迹,因而博得贾府上下夸赞的个性特点。湘云的“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反映了她也与菊花一样,并不留恋世上荣华富贵的傲世洒脱的个性特点。
由此可见,曹雪芹在模拟小说中各人所写的诗词时,心目之中早已存有了每人的“声调口气”。并且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者在模拟诗词中赋予人物某些特点时,还考虑到了人物的为人行事以及与身世经历之间的联系,因而模拟得十分逼真、成功,使读者能从其所作想见其为人。
比如贾芸的《送白海棠帖》,与探春的帖子相比,就极其切合他的为人行事和身世经历。贾芸文化水平不高,书信中却故作斯文,什么话都从“前因”“因”开头,百般扭捏,甚至写出了“视男如亲男一般”这样令人绝倒的文句。从这个令人发笑的帖子也可以看出他办事能干、处处讨宝玉欢喜的伶俐乖觉的性格和处于卑微地位的心理特征。
再如,“二木头”迎春的拙稚,香菱初学作诗时的笨拙,贾环的愚钝,甚至连冯紫英的豪爽粗犷、薛蟠的粗俗下流,都模拟得惟妙惟肖,令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无不令人绝倒。作者出色的摹拟本领和诙谐风趣的文笔真是了不起啊!
我们把后四十回续书中那些续貂式的诗词和这些个性化的诗词相比较,更能看出曹雪芹之才华不可企及。如第九十一回宝玉和黛玉的禅话,且不说黛玉毫无矜持、没遮没拦的追问,光看宝玉最后的回答:“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续者是想借宝玉的这句答语,暗示宝玉已有心向佛,和尚做定了。续者自以为仿曹雪芹谶语式的表现方法十分得体,素不www.rixia.cc知这前半句引用的是宋人答娼妓、歌女的话,而宝玉视黛玉为天下唯一红颜知己,向来敬爱有加,怎么会用这样的话语来回答她呢?像这样读罢令人恶心的诗词在续书中还有许多,这使人更加怀念曹雪芹这个伟大的文学家,也更使人为后半部文稿的遗失而痛惜。
三、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成为小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正因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具有谶语式的表现方法,所以,它们自然而然地成是小说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小说的艺术结构更具完整性和严密性,这说明曹雪芹在落笔时,总是胸中有全局、目光贯始终的,让人读来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这也是《红楼梦》有别于其他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古典小说中,也有许多把诗词组织在故事情节中的,但在多数情况下是可有可无的闲文。《红楼梦》却不然,它的极大多数诗词曲赋都是融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的,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弄明白,甚至连整本小说都没能读懂。
比如,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可以说是全书的大纲,将通部女子的命运用诗词谶语式的表现方法给予了总述。如果读者对此回的诗词不认真阅读领会,就会被“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瞒蔽了去”,倘若再被续书后四十回文字所瞒蔽,那么,阅读《红楼梦》就失去了意义,更有负曹雪芹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一片苦心。
这里,笔者且不说黛玉、宝钗诸人在后四十回的结局与判词、歌词极不相符,只就秦可卿这个颇有争议的人物谈一谈自己的拙见。秦可卿在曹雪芹的笔下死得最早,应该是刻画得最完整的一个,但是,作者偏偏留下了许多的疑点,使其也成为令人思索不尽谜。从此回的判词和歌词中看来,秦可卿应该是秘事败露后悬梁自尽,后因作者听从劝告删改了秦可卿夭亡的情节,变成了患病不治而亡。但又不知是有意或是无意,在给相关内容打补丁时却留下了许多的漏洞:秦可卿肯定不是因患病不治而亡,但其真正死因仅仅是与公公的奸情败露吗?如果是这样,依照歌词,她又怎么会在八十回后还能成为“败家的根本”?她的死真的能牵动荣、宁二府的兴衰吗?她的生魂托梦王熙凤,话语口气与其弃婴出身极其不符;其出殡时蜂拥而上的侯爵王孙不计其数更令人生疑……正因为有如此多的疑点,著名作家刘心武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才形成了著名的“秦学”。
再如一生遭遇极为不幸的香菱,判词中是这样说的:“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是说自从薛蟠娶夏金桂为妻之后,香菱就被迫害而死了。第八十回写香菱“竟酿成干血痨之症,日渐羸瘦作烧,饮食懒进,请医诊视服药亦不效验” ,接下来的情节应该是写她夭亡。可是续书中却一直让她活了下去,而且在第一百零三回中,写夏金桂在汤里下毒谋害香菱,结果反倒毒死了自己;后来香菱就做了薛蟠的媳妇,演绎了一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离奇故事。这完全扭曲了曹雪芹揭露和控诉封建宗法制度摧残妇女的罪恶的创作宗旨,大大贬低了《红楼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如此看来,《红楼梦》中的文字,特别是其中的诗词曲赋,蕴含着极大的信息量,它们与小说的故事情节彼此关合、水乳交融,成为小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只有在深入理解它们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把这部伟大的著作读懂。
总之,《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已经跳出了其本身的作用而成为了小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在我国古代小说创作中树立起了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也让后来者在欣赏这些诗词歌赋的同时,愈加怀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曹氏《红楼梦》中诗词歌赋的丰富韵味,在反复品咂中,似一坛陈年http://www.rixia.cc的老酒,醇香而甘洌……
aaa
《红楼梦》第十七回是如何体现诗词曲赋对对叙述文字起着补充的作用?
《红楼梦》第十七回写大观园工程告竣,恭迎元春。在其中的“大观园诸景题对额”里,通过贾宝玉、贾政和一班清客浏览大观园吟诗作对,对园的规模、方位、建筑布局、山水特色以极“太奢华过度”的情形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并且,从人物描写看,这一段吟花咏柳,也是通过贾政的迂腐可笑、清客附庸风雅的俗态,衬托了贾宝玉的风流倜傥。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红楼梦》的哪些诗词曲赋对叙述文字起到作用?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17750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