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陶渊明为什么采菊东篱下

2021-06-26 14:59:12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10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解释

然悠悠远望,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此二句妙在自己无心见山!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那样http://www.rixia.cc地超凡脱俗,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全诗是:《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与物游,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有人生的真义
参考资料:zhidao.baidu.com/question/2日夏养花网6987825.html

赏析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赏析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日夏养花网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背景简介
陶渊明(365~427),浔阳柴桑人。陶诗以其冲淡清远之笔,写田园生活、墟里风光,为诗歌开辟一全新境界。
《饮酒》组诗共二十二首,此为第三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这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北京大学中文系程郁缀教授点评
【主持人】陶渊明幽居于田园之中,不问世事的隐士,竟然能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甚至成为后世士大夫的精神归宿,您能谈一谈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吗?
【程郁缀】陶渊明在我们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是非常突出的,他的120多首诗歌可以说每一首诗歌都是非常非常好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是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我们说唐代有很多田园诗人,比如说王维、孟浩然,宋代有些田园诗人,像范成大、杨万里。唐宋这么多的田园诗人应该说他们所创作的田园诗都是在陶渊明田园诗的浓荫笼盖之下,可以说是没有超过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所以说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他生在公元365年去世在427年。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9岁以前主要是读书的时期,从29岁到41岁他是一会儿出来做官、一会儿又要归隐,是仕隐反复的时期。他在彭泽当县令时有一次上级来检查工作,他的这些下级的书吏们就说,你赶紧把衣服穿好了帽子戴好了再去迎接吧。他喟然长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挂冠而去。这种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正是我们中国知识分子的傲骨,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像李白,他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那么他挂冠归隐以后就隐居到田园中去,他的晚年是在田园中度过的。他跟乡亲们的关系非常好,自己有酒的时候就让隔壁邻居的老人们一起来喝酒,他自己没酒喝的时候就去敲人家的门说你家有没有酒,所以这个是非常率真的。而且他还亲自参加体力劳动,他有首诗歌写“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个“愿”一般人理解为回归自然之愿,但是我觉得除了这个以外还可以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这个愿望就是丰收的愿望。我认为只要能够丰收,那么衣服打湿了没有什么关系,这样理解可能更接近于普通的老百姓,而且这一点也不影响陶渊明形象的伟大。陶渊明性格方面是非常率真的,他自己说“少无适俗运,性本爱丘山。”他很喜欢自然、很喜欢率真,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这个人不会弹琴,可是他自己家里老是放着一把无弦琴,就是没有琴弦的那个琴,高兴起来的时候就把琴拿着拨喇拨喇,没有琴弦肯定没有声音的,没有声音不要这个声日夏养花网音。“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就是说只要有琴动的意趣就不需要有子弦的声音,这是非常有趣的。他的一生最喜欢的一个是美酒,一个是菊花,这两点都非常突出,这两点在《饮酒》其五中都有生动的体现。
【主持人】请您给我们评析一下陶渊明这首《饮酒》。
【程郁缀】这首诗是非常好的一首诗,他开头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筑在人世间,可是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那么“在人境”一定会有“车马喧”,为什么没有“车马喧”呢?他自己自问,说“问君何能尔”,就是我问你是什么原因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非常有名的咏菊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下面他就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就是说山里面自然的景观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时分飞鸟呼朋唤侣结伴而归,大自然是在这个很自然的气氛中飞鸟就回到鸟巢中去了。然后从这样一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渊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种境地。但是这样一种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欲辩已忘言”了。
【主持人】这首诗对我们今天的意义何在?
【程郁缀】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决心隐居后所作。诗人通过描写农村的美好风光,展现自己闲适的生活和超脱的心境。
此诗的语言平淡朴素,但又不失韵味。以毫不夸张的手法,用家常话写出沁人心脾的境界,显得自然而又耐人寻味。“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这句话把这首诗的语言特色表达得淋漓尽致。
以景为诗源,以情为诗缘,以理为诗尾。前四句的“心”与“地”正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的关系。只要你“心远”,无论在何地都不会受世俗喧嚣的干扰。你,一边采着菊,一边赏着山,人景融为一体。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构成一幅美好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物我相融,意味无穷。
全诗清新自然,无任何矫情,写出诗人与世无争、怡然自得的感情。若是没有他超凡脱俗的品性,和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如何能有如此海阔天空的诗作。欲 人都有欲。人欲无忌,而人欲有异;人欲无边,而人欲有限。活到哪种年纪就有哪种欲望。无欲望便无希望。但欲因人生,人因欲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欲望,不同的欲望造就不同的人。立欲必正,验欲必果。人生如何,重在立欲。欲系福祸,各自把握。唯非分之欲是过。欲壑难填,莫坠其渊!

陶渊明为什么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都说古代老百姓活得很苦,要受地主的盘剥,辞官当了老百姓的陶渊明怎么这么悠闲啊!特别是晋宋之间,战争频繁,老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怎么偏偏他作为一个农民活得这么无忧无虑!他是假农民还是真官僚啊!
陶渊明出生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所处的东晋末年时局动荡: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另外,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二十九岁的陶渊明第一次出来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这期间,陶渊明一直处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斗争中,这在他的诗中多有体现。在《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等诗中,他叹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诗中蕴籍着诗人太多的失望和悲慨,可以看出诗人也曾为是否归田有过痛苦的徘徊和犹豫,但终究“爱丘山”的夙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终于找到了他最终的路——归隐田园。所以说,他的归隐是社会现实使然,是他的思想与社会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
从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来看,陶渊明的归隐不同于东晋时借归隐买名邀誉的其他隐士,他是真隐,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是一种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厌恶。且看陶渊明一生大致经历:始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后仕职于桓玄、刘裕、刘敬宣的幕下,最后任职彭泽令八十余日,因不肯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毅然辞职归耕田园。后有人劝他再度出仕为刘宋王朝服务,他宁愿贫病交加,穷困潦倒也不愿再涉官场。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从陶渊明的归隐和他归隐后的生活可以看出,陶渊明向往的社会是和平与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无身外之求的人生;喜爱的人生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之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大多数的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但其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身感无所感的焦虑。所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体现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 。
因为他写田园风光的诗人.
这很重要吗?重要的是心态、心态啊!

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自己虽构屋居住人间,但没有世俗车马往来的喧闹。这是因为自己的心远离尘俗,所以即使身居闹市,也如同在偏远的地方一样,不受干扰。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这两句是说无意中偶见南山,从南山胜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与自己隐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日落时分,山景尤佳,飞鸟相伴而还。万物各顺其自然,这里有很深的奥妙,欲辨而忘其言不能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是什么意思?急死---

废话少点 语句通顺 就结实这一句话哦 >_<急急急急~!@#$%^&*()_+|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日夏养花网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此二句妙在自己无心见山,然悠悠远望,心与物游,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
全诗是:《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此二句妙在自己无心见山,然悠悠远望,心与物游,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抬头看见远处的南山,感觉十分悠闲自得。

原诗见陶渊明《饮酒》
陶渊明《饮酒》赏析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背景简介
陶渊明(365~427),浔阳柴桑人。陶诗以其冲淡清远之笔,写田园生活、墟里风光,为诗歌开辟一全新境界。
《饮酒》组诗共二十二首,此为第三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这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北京大学中文系程郁缀教授点评
【主持人】陶渊明幽居于田园之中,不问世事的隐士,竟然能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甚至成为后世士大夫的精神归宿,您能谈一谈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吗?
【程郁缀】陶渊明在我们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是非常突出的,他的120多首诗歌可以说每一首诗歌都是非常非常好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是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我们说唐代有很多田园诗人,比如说王维、孟浩然,宋代有些田园诗人,像范成大、杨万里。唐宋这么多的田园诗人应该说他们所创作的田园诗都是在陶渊明田园诗的浓荫笼盖之下,可以说是没有超过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所以说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他生在公元365年去世在427年。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9岁以前主要是读书的时期,从29岁到41岁他是一会儿出来做官、一会儿又要归隐,是仕隐反复的时期。他在彭泽当县令时有一次上级来检查工作,他的这些下级的书吏们就说,你赶紧把衣服穿好了帽子戴好了再去迎接吧。他喟然长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挂冠而去。这种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正是我们中国知识分子的傲骨,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像李白,他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那么他挂冠归隐以后就隐居到田园中去,他的晚年是在田园中度过的。他跟乡亲们的关系非常好,自己有酒的时候就让隔壁邻居的老人们一起来喝酒,他自己没酒喝的时候就去敲人家的门说你家有没有酒,所以这个是非常率真的。而且他还亲自参加体力劳动,他有首诗歌写“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个“愿”一般人理解为回归自然之愿,但是我觉得除了这个以外还可以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这个愿望就是丰收的愿望。我认为只要能够丰收,那么衣服打湿了没有什么关系,这样理解可能更接近于普通的老百姓,而且这一点也不影响陶渊明形象的伟大。陶渊明性格方面是非常率真的,他自己说“少无适俗运,性本爱丘山。”他很喜欢自然、很喜欢率真,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这个人不会弹琴,可是他自己家里老是放着一把无弦琴,就是没有琴弦的那个琴,高兴起来的时候就把琴拿着拨喇拨喇,没有琴弦肯定没有声音的,没有声音不要这个声音。“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就是说只要有琴动的意趣就不需要有子弦的声音,这是非常有趣的。他的一生最喜欢的一个是美酒,一个是菊花,这两点都非常突出,这两点在《饮酒》其五中都有生动的体现。
【主持人】请您给我们评析一下陶渊明这首《饮酒》。
【程郁缀】这首诗是非常好的一首诗,他开头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筑在人世间,可是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那么“在人境”一定会有“车马喧”,为什么没有“车马喧”呢?他自己自问,说“问君何能尔”,就是我问你是什么原因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非常有名的咏菊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下面他就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就是说山里面自然的景观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时分飞鸟呼朋唤侣结伴而归,大自然是在这个很自然的气氛中飞鸟就回到鸟巢中去了。然后从这样一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渊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种境地。但是这样一种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欲辩已忘言”了。
【主持人】这首诗对我们今天的意义何在?
【程郁缀】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决心隐居后所作。诗人通过描写农村的美好风光,展现自己闲适的生活和超脱的心境。
此诗的语言平淡朴素,但又不失韵味。以毫不夸张的手法,用家常话写出沁人心脾的境界,显得自然而又耐人寻味。“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这句话把这首诗的语言特色表达得淋漓尽致。
以景为诗源,以情为诗缘,以理为诗尾。前四句的“心”与“地”正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的关系。只要你“心远”,无论在何地都不会受世俗喧嚣的干扰。你,一边采着菊,一边赏着山,人景融为一体。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构成一幅美好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物我相融,意味无穷。
全诗清新自然,无任何矫情,写出诗人与世无争、怡然自得的感情。若是没有他超凡脱俗的品性,和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如何能有如此海阔天空的诗作。欲 人都有欲。人欲无忌,而人欲有异;人欲无边,而人欲有限。活到哪种年纪就有哪种欲望。无欲望便无希望。但欲因人生,人因欲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欲望,不同的欲望造就不同的人。立欲必正,验欲必果。人生如何,重在立欲。欲系福祸,各自把握。唯非分之欲是过。欲壑难填,莫坠其渊!
在东篱下采集菊花的时候,悠悠然望见了南山。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
就是说在东边的篱笆下闲适的采着菊花,抬起头,悠然望去,远远的,便是那南山了。整首诗表现了安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以及陶渊明超然物外,不为浮世名利所打动,热爱田园山水的生活情趣。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陶渊明为什么采菊东篱下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134179.html

上一篇:用没有稀释过的啤酒直接浇花可以吗?

下一篇:到桂林漓江坐高铁去,是买桂林北站的票还买桂林西站的票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