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梅花”的象征意义都有什么?
中国古代诗词中有象征意义的词都有哪些
有很多,比如说冰雪、杨柳、蝉、月亮、草木、长亭、芳草、芭蕉、柳絮、梧桐、梅花等。
牛羊猪狗,竹松梅菊,
长亭,落日,明月
杜鹃(子规),青鸟,鸿雁,蝉,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菊花,梅花,月⋯⋯太多了
的词都有哪些
古诗中“梅花”代表什么?
古诗中“梅花”代表:坚忍不拔高风亮节的人格象征。
关于梅花的诗句有:
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南宋诗人卢梅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哲理暗蕴,意味深长。
南宋诗人卢梅坡“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描绘了诗人踏雪赏梅赋诗的情景,可见诗人的旷远逸致,别有一番高雅情趣。
诗人谢枋《武夷山中》诗云:“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以深山中梅花高洁超尘的形态,象征诗人自己不随俗浮沉的崇高品格。
中国古代诗词中有象征意义的词有哪些?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 “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12、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13、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4、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15、蟋蟀 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16、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17、关山 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高道《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18、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19、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日夏养花网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20、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21、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22、螟蛉 《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23、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24、神器 指帝位、政权.《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25、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官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后来因此称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26、陶朱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27、祝融 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28、秋水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29、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30、孔方兄 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31、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32、问鼎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33、见背 背,离开.谓父母去世.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
34、逐鹿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35、三尺 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36、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7、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8、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39、彭祖 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40、谢家 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
(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41、鸡肋 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42、婵娟 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43、献芹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44、执牛耳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日夏养花网,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人名)
45、作壁上观 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46、虞美人 罂粟科一年生丛生草本花卉,亦称丽春、寒牡丹.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刎坟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辛弃疾有诗曰:“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只今草木忆英雄.”亦有英雄惜英雄之意,清代有人以虞姬口吻占诗曰:“君王意气尽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该诗角度新颖,情切动人.
47、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在唐时甚红.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48、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49、精卫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50、击楫中流 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51、鸡口牛后 《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52、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这称.
53、花中四君子 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54、泰斗 “泰山北斗”的简称.典出《新唐书韩愈传》,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55、人杰 典出《史记高祖本纪》,指才智突出的人物.
56、仁人 典出《论语卫灵公》喻指有博爱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57、传人 典出《荀子非相》,原指道德学问能传于后世的人.今指能得到祖先或师长精神或技艺的人.
58、玉成 典出《西铬》(西晋张载),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59、口碑 典出《五灯会元》,比喻众人的口头称颂.
60、壁还 敬词,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
61、方家 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62、等身 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
63、西席 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64、心许 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
65、三味 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义).
66、洗耳 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
67、斧正 典出《庄子徐无鬼》,指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68、抱璞 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含贬损之意的:
69、染指 典出《左传宣公四年》,比喻沾取不应得的利益.
70、射影 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照诗),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
71、掣时 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72、青鸟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白衣按:此典故好象不应该归于“含贬损之意的”系列]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 “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12、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13、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4、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15、蟋蟀 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16、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17、关山 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高道《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18、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19、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日夏养花网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20、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21、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22、螟蛉 《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23、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24、神器 指帝位、政权.《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25、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官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后来因此称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26、陶朱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27、祝融 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28、秋水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29、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30、孔方兄 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31、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32、问鼎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33、见背 背,离开.谓父母去世.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
34、逐鹿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35、三尺 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36、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7、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8、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39、彭祖 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40、谢家 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
(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41、鸡肋 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42、婵娟 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43、献芹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44、执牛耳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日夏养花网,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人名)
45、作壁上观 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46、虞美人 罂粟科一年生丛生草本花卉,亦称丽春、寒牡丹.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刎坟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辛弃疾有诗曰:“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只今草木忆英雄.”亦有英雄惜英雄之意,清代有人以虞姬口吻占诗曰:“君王意气尽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该诗角度新颖,情切动人.
47、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在唐时甚红.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48、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49、精卫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50、击楫中流 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51、鸡口牛后 《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52、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这称.
53、花中四君子 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54、泰斗 “泰山北斗”的简称.典出《新唐书韩愈传》,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55、人杰 典出《史记高祖本纪》,指才智突出的人物.
56、仁人 典出《论语卫灵公》喻指有博爱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57、传人 典出《荀子非相》,原指道德学问能传于后世的人.今指能得到祖先或师长精神或技艺的人.
58、玉成 典出《西铬》(西晋张载),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59、口碑 典出《五灯会元》,比喻众人的口头称颂.
60、壁还 敬词,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
61、方家 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62、等身 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
63、西席 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64、心许 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
65、三味 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义).
66、洗耳 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
67、斧正 典出《庄子徐无鬼》,指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68、抱璞 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含贬损之意的:
69、染指 典出《左传宣公四年》,比喻沾取不应得的利益.
70、射影 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照诗),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
71、掣时 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72、青鸟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白衣按:此典故好象不应该归于“含贬损之意的”系列]
有很多,比如说冰雪、杨柳、蝉、月亮、草木、长亭、芳草、芭蕉、柳絮、梧桐、梅花等。
古诗词中常作为象征意象的有哪些
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巳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象群,了解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情感类别:哀怨、激愤、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要深入了解这情感,就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寻撷到诗中的情感载体.如:杨柳——(代表)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古迹——怀旧等等.而古诗中的情感载体——意象——解读这些意象群,就成了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
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本文拟就古典诗词中一些常见的意象进行解读,供广大朋友参考.
1、落花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故有意象产生.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本文我只想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诗词,来略谈一二.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A、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美妙极了.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B、一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花落巳葬,己去谁葬,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
C、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以此句为诗开头,寓意希望在人间.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污.
2、流水
A、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
的事物.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B、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国南唐 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3、“捣衣”和“砧声”
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宋 晏几道《少年游》)
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十国南唐 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林景熙《夜意》)
4、雁
相传鸿雁能够传书.李煜在《清平乐》中说:“雁来音信无凭”,春天大雁从南方飞归北方,主人公眼见南方的大雁飞来,心头顿时生出一线希望,兴许大雁会带来故国江南的音信.可等待半天,大雁飞过,音信全无,留下的只是更深的失望.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大雁的形象往往延伸出“雁阵”、“雁序”、“雁行”这些相应的形象来.强调的群体、共同飞翔的意义.
“雁行”:谓相次而行,如群雁飞行之有序列.《诗经 郑风 大叔于田》中有“两服上襄,两骖雁行”的诗句.
“雁序”:飞雁的序列.杜甫有诗《天池》:“九秋惊雁序,万里狎鱼翁.”更有用“雁序”来喻兄弟的.
还有“雁阵”:雁飞行时排成的队形.汉代焦延寿的《易林 二复之丰》:“九雁列阵,雌独不群.”这些诗文都是强调大雁和雁群的关系.所谓“断鸿”,是失群孤雁.柳永的《乐章集 夜半乐词》有:“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久.”张久龄云:“孤鸿海上来.”
5、杜鹃
又名杜宇、子规、蜀鸟.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A、因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http://www.rixia.cc有此寄》),诗人通过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吴融《简州归降贺京兆公》)
B、传说杜鹃啼叫时嘴里会流出殷红的血,故杜鹃啼血常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村颓壁”(南宋 文天祥《念奴娇》)
C、也有用杜鹃啼血来比喻忠贞的.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南宋 文天祥《金陵驿》)
6、鹧鸪
A、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B、鹧鸪的叫声还可用来婉转劝人不要远行,以此表达思念之情.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东风唱鹧鸪”(郑谷《席上贻歌者》),它借所谓“江南客”之不忍唱鹧鸪曲,表达诗人不愿继续游子行的思乡之情.
7、燕子
A、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 晏几道《临江仙》),词人以“燕双飞”这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情,即看到燕子成双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在身边,孤独想思之苦油然而生.
B、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昔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南宋 文天祥《金色陵驿》)
8、寒蝉
晋人陆云在《寒蝉赋序》中称赞蝉有五种美德:头上有蕤,这是文采;只饮露水,这是清高;不食五谷,这是廉洁;不住窠巢,这是俭朴;应气候守季节,这是信用.
蝉常常成为诗人自比清高的载体,而秋蝉命折旦夕,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又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唐 骆宾王《咏蝉》),这里“西陆”即“秋天”,“南冠”即“囚徒”,诗人以闻蝉起兴,借寒蝉自喻,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蝉》),天将破晓,寒蝉巳声嘶力竭,而它所栖息的高树(喻指所期望的人)却仍然一片碧绿,似乎对寒蝉的哀鸣,全然无动于衷,诗人以蝉自况,喑喻为人作幕,寄人离下,空有不平之鸣,依然为薄官所羁绊.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竭.”(宋 柳永《雨霖铃》),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巳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
9、月亮
A、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 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B、明月还常常蕴涵边人的悲愁.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唐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 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
C、有时明月还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D、由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恨君不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宋 吕本中《采桑子》)即借月亮的这两个特点来喻人事.
10、船
A、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GUkFFmZ;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购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写于船上的诗,或写到船的诗,俨然成为一个颇为壮观的部落.
下面这两首诗中的“船”意象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孟浩然《http://www.rixia.cc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刘鹩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这两首的主题与意象群极为相似:两位诗人都漂泊异乡,栖身客舟之中,暮色四合,夜风吹动岸上的树叶,发出凄清的声响.在作客他乡、旅途孤寂之时,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昔日朋友,写诗以寄情.作为诗的中心意象,前者是“月照一孤舟”,后者是“孤舟兼微月”,都强调“月”与“舟”的组合.而最为直接地以船为喻、表现自身漂泊之感的诗歌,恐怕当属李商隐的《木兰花》:
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B、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
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若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下面两首以“船”意象表达自由感受的诗,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司空曙《江村即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11、青山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的静穆,山的宏远,对中国人有着永远的吸引力.
A、青山意象在诗歌中频繁出现,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作为故乡的象征,雄浑沉稳的青山让游子感到无比亲切.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唐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远行之人看着他乡青山,遥想故园风景,远志之人独归青山,求得一片从容,十分自在.
B、另一方面,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万古长存.它不仅是一种空间意象,同时更暗含时间的因素,它代表一种压力,启示诗人对生命与历史进行反思;它提供一个坐标,让诗人得以定位自己在历史中的形象.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这种虚无之感在古典诗歌中得到反复表现,《三国演义》开篇一首《临江仙》词,即因浓缩了这种感慨而被誉为“千古第一调”.青山的宽广胸怀为人们提供居住地,让人留恋,令人向往.无论诗人是在青山的永恒中发现人生短暂而为之恐惧,还是因之而超脱,他们的身心都渴望归依青山.
“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在弃官之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把自己完全交托给自然.被排挤出朝廷的李白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山中问答》).
C、同样,“青山”意象在诗歌中也经常被用于暗示浓烈的情感.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宋 林逋《长相思》)
D、青山的绵延不绝,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和想象空间.诗人们很早就学会一项技巧,在诗的前半部分抒发某种特定的感情,而把“青山”意象安放在结尾.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友人的身影如飞鸟从泪眼中消失,青山依旧伫立眼前,以其恒定提醒人的分离,倍添伤感和惆怅.唐代诗人钱起在考场上所作《省试湘灵鼓瑟》是以“青山”意象为结尾的最成功的范例.根据考官的要求,他在诗的前半部分描写湘水女神鼓瑟,音律之美为人世罕闻,而以下面四句收束全诗:“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曲终之后湘灵杳无踪影,悲风拂过一川江水、几座青山,呈现给读者一幅极其省净的画面,画面中隐藏着一颗哀怨的灵魂,一双追索的眼睛.“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开放式结尾一直为人们所欣赏.
12、梅
古往今来咏花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咏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高雅,或颂其节操凝重.《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梅.”
A、 寒梅,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被诗化、典型化.这枝寒梅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所以,王维独问“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与“今夜曲中闻折柳”一样,“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战土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有思乡的情调.
B、 唐人的咏梅诗,大多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至宋以后,借梅传友情抒闺怨之意渐歇,而写其意象之美,赞其品格吟风日盛.前者的代表是林和靖的《山园小梅》,后者的代表是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他赞美梅是“花中气节最高坚”的,俨然梅的知音、梅的化身:“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梅花绝句》)以后的咏梅诗,都只是宋人流风余韵的发扬.
13、菊花
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欺霜傲雪,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战国楚 屈原《离骚》),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 元稹《菊花》),则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是借菊花来寄寓诗人崇高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14、莲花
莲花又名荷花、芙蓉、芙蕖、菡萏等.
A、由于“莲子”即“怜子”谐音,“怜”意为“爱慕”,“子”,第二人称
敬称,“怜子”即爱慕心上之人,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这里虚实相生,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B、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故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其他有关“莲花”的诗句】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 乐府古辞《江南》)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李商隐《无题四首》)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唐 张籍《春别曲》)
15、竹子
A、 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诗人借竹言志,托竹寓情,蕴藏着深邃的哲理.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苏轼《绿竹筠》),表达了文人士大夫清高脱俗的雅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 郑板桥《竹石》),高度赞扬了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来扶持,明年更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清 郑板桥《新竹》),歌颂了竹子敬老爱幼、世代相传的美德.
B、 此外有表现竹子高风亮节的.
“自是子猷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刘兼《新竹》).
C、 有表现顽强生命力的.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白居易《题李次云窗竹》).
D、 有表现忠诚的.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荫待我归”(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等等.
16、青松
青松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古人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子罕))因此常常被看做有刚正节操的象征.
“愿君学长松,慎勿做桃李.”(李白《赠书侍御黄裳》),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三国 刘桢《赠从弟》),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高洁的品质.
17、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唐 王昌龄《长信秋词》),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元 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秋日冷雨打在梧桐叶上,凄苦之情可想而知.其他如: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南宋 李清照《声声慢》)等,大体上也是表达这样的情感.
18、柳
A、柳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人们送别偏要折柳写柳,这是因为“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的缘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柳”者,“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折柳送别,自汉朝以来就有了.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促鞭,反折杨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反映了那时赠别,马上的、马下的都折柳.B、普普通通的杨柳易勾起人从未明确意识到的感触与联想.诗中少妇“不知愁”登楼赏景,触“柳色”而生离愁别绪:“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 王昌龄《闺怨》)
C、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所以,它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杨柳依依”,“依依离情”,诗人们喜欢以柳入诗,原因大概在此吧.
19、另外,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还有: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骏马”喻志向{如“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诗》};以“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牛峤《感恩多》);以“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撷,此物最相思.”(唐 王维《相思》)};以“杨花”写离情{如“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以“青草”喻离恨{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以“雨打芭蕉”写离愁别绪{如“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葛胜仲《点降唇》);以“乌鸦”表现凄凉的氛围{如“枯藤老树昏鸦”(元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宋秦观《满庭芳》).还有“青苔”、“长江”、“青鸟”、“红尘”、“青云”等等.
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本文拟就古典诗词中一些常见的意象进行解读,供广大朋友参考.
1、落花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故有意象产生.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本文我只想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诗词,来略谈一二.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A、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美妙极了.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B、一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花落巳葬,己去谁葬,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
C、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以此句为诗开头,寓意希望在人间.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污.
2、流水
A、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
的事物.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B、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国南唐 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3、“捣衣”和“砧声”
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宋 晏几道《少年游》)
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十国南唐 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林景熙《夜意》)
4、雁
相传鸿雁能够传书.李煜在《清平乐》中说:“雁来音信无凭”,春天大雁从南方飞归北方,主人公眼见南方的大雁飞来,心头顿时生出一线希望,兴许大雁会带来故国江南的音信.可等待半天,大雁飞过,音信全无,留下的只是更深的失望.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大雁的形象往往延伸出“雁阵”、“雁序”、“雁行”这些相应的形象来.强调的群体、共同飞翔的意义.
“雁行”:谓相次而行,如群雁飞行之有序列.《诗经 郑风 大叔于田》中有“两服上襄,两骖雁行”的诗句.
“雁序”:飞雁的序列.杜甫有诗《天池》:“九秋惊雁序,万里狎鱼翁.”更有用“雁序”来喻兄弟的.
还有“雁阵”:雁飞行时排成的队形.汉代焦延寿的《易林 二复之丰》:“九雁列阵,雌独不群.”这些诗文都是强调大雁和雁群的关系.所谓“断鸿”,是失群孤雁.柳永的《乐章集 夜半乐词》有:“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久.”张久龄云:“孤鸿海上来.”
5、杜鹃
又名杜宇、子规、蜀鸟.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A、因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http://www.rixia.cc有此寄》),诗人通过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吴融《简州归降贺京兆公》)
B、传说杜鹃啼叫时嘴里会流出殷红的血,故杜鹃啼血常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村颓壁”(南宋 文天祥《念奴娇》)
C、也有用杜鹃啼血来比喻忠贞的.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南宋 文天祥《金陵驿》)
6、鹧鸪
A、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B、鹧鸪的叫声还可用来婉转劝人不要远行,以此表达思念之情.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东风唱鹧鸪”(郑谷《席上贻歌者》),它借所谓“江南客”之不忍唱鹧鸪曲,表达诗人不愿继续游子行的思乡之情.
7、燕子
A、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 晏几道《临江仙》),词人以“燕双飞”这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情,即看到燕子成双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在身边,孤独想思之苦油然而生.
B、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昔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南宋 文天祥《金色陵驿》)
8、寒蝉
晋人陆云在《寒蝉赋序》中称赞蝉有五种美德:头上有蕤,这是文采;只饮露水,这是清高;不食五谷,这是廉洁;不住窠巢,这是俭朴;应气候守季节,这是信用.
蝉常常成为诗人自比清高的载体,而秋蝉命折旦夕,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又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唐 骆宾王《咏蝉》),这里“西陆”即“秋天”,“南冠”即“囚徒”,诗人以闻蝉起兴,借寒蝉自喻,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蝉》),天将破晓,寒蝉巳声嘶力竭,而它所栖息的高树(喻指所期望的人)却仍然一片碧绿,似乎对寒蝉的哀鸣,全然无动于衷,诗人以蝉自况,喑喻为人作幕,寄人离下,空有不平之鸣,依然为薄官所羁绊.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竭.”(宋 柳永《雨霖铃》),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巳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
9、月亮
A、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 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B、明月还常常蕴涵边人的悲愁.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唐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 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
C、有时明月还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D、由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恨君不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宋 吕本中《采桑子》)即借月亮的这两个特点来喻人事.
10、船
A、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GUkFFmZ;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购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写于船上的诗,或写到船的诗,俨然成为一个颇为壮观的部落.
下面这两首诗中的“船”意象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孟浩然《http://www.rixia.cc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刘鹩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这两首的主题与意象群极为相似:两位诗人都漂泊异乡,栖身客舟之中,暮色四合,夜风吹动岸上的树叶,发出凄清的声响.在作客他乡、旅途孤寂之时,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昔日朋友,写诗以寄情.作为诗的中心意象,前者是“月照一孤舟”,后者是“孤舟兼微月”,都强调“月”与“舟”的组合.而最为直接地以船为喻、表现自身漂泊之感的诗歌,恐怕当属李商隐的《木兰花》:
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B、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
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若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下面两首以“船”意象表达自由感受的诗,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司空曙《江村即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11、青山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的静穆,山的宏远,对中国人有着永远的吸引力.
A、青山意象在诗歌中频繁出现,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作为故乡的象征,雄浑沉稳的青山让游子感到无比亲切.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唐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远行之人看着他乡青山,遥想故园风景,远志之人独归青山,求得一片从容,十分自在.
B、另一方面,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万古长存.它不仅是一种空间意象,同时更暗含时间的因素,它代表一种压力,启示诗人对生命与历史进行反思;它提供一个坐标,让诗人得以定位自己在历史中的形象.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这种虚无之感在古典诗歌中得到反复表现,《三国演义》开篇一首《临江仙》词,即因浓缩了这种感慨而被誉为“千古第一调”.青山的宽广胸怀为人们提供居住地,让人留恋,令人向往.无论诗人是在青山的永恒中发现人生短暂而为之恐惧,还是因之而超脱,他们的身心都渴望归依青山.
“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在弃官之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把自己完全交托给自然.被排挤出朝廷的李白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山中问答》).
C、同样,“青山”意象在诗歌中也经常被用于暗示浓烈的情感.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宋 林逋《长相思》)
D、青山的绵延不绝,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和想象空间.诗人们很早就学会一项技巧,在诗的前半部分抒发某种特定的感情,而把“青山”意象安放在结尾.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友人的身影如飞鸟从泪眼中消失,青山依旧伫立眼前,以其恒定提醒人的分离,倍添伤感和惆怅.唐代诗人钱起在考场上所作《省试湘灵鼓瑟》是以“青山”意象为结尾的最成功的范例.根据考官的要求,他在诗的前半部分描写湘水女神鼓瑟,音律之美为人世罕闻,而以下面四句收束全诗:“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曲终之后湘灵杳无踪影,悲风拂过一川江水、几座青山,呈现给读者一幅极其省净的画面,画面中隐藏着一颗哀怨的灵魂,一双追索的眼睛.“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开放式结尾一直为人们所欣赏.
12、梅
古往今来咏花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咏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高雅,或颂其节操凝重.《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梅.”
A、 寒梅,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被诗化、典型化.这枝寒梅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所以,王维独问“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与“今夜曲中闻折柳”一样,“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战土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有思乡的情调.
B、 唐人的咏梅诗,大多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至宋以后,借梅传友情抒闺怨之意渐歇,而写其意象之美,赞其品格吟风日盛.前者的代表是林和靖的《山园小梅》,后者的代表是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他赞美梅是“花中气节最高坚”的,俨然梅的知音、梅的化身:“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梅花绝句》)以后的咏梅诗,都只是宋人流风余韵的发扬.
13、菊花
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欺霜傲雪,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战国楚 屈原《离骚》),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 元稹《菊花》),则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是借菊花来寄寓诗人崇高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14、莲花
莲花又名荷花、芙蓉、芙蕖、菡萏等.
A、由于“莲子”即“怜子”谐音,“怜”意为“爱慕”,“子”,第二人称
敬称,“怜子”即爱慕心上之人,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这里虚实相生,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B、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故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其他有关“莲花”的诗句】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 乐府古辞《江南》)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李商隐《无题四首》)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唐 张籍《春别曲》)
15、竹子
A、 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诗人借竹言志,托竹寓情,蕴藏着深邃的哲理.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苏轼《绿竹筠》),表达了文人士大夫清高脱俗的雅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 郑板桥《竹石》),高度赞扬了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来扶持,明年更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清 郑板桥《新竹》),歌颂了竹子敬老爱幼、世代相传的美德.
B、 此外有表现竹子高风亮节的.
“自是子猷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刘兼《新竹》).
C、 有表现顽强生命力的.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白居易《题李次云窗竹》).
D、 有表现忠诚的.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荫待我归”(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等等.
16、青松
青松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古人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子罕))因此常常被看做有刚正节操的象征.
“愿君学长松,慎勿做桃李.”(李白《赠书侍御黄裳》),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三国 刘桢《赠从弟》),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高洁的品质.
17、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唐 王昌龄《长信秋词》),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元 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秋日冷雨打在梧桐叶上,凄苦之情可想而知.其他如: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南宋 李清照《声声慢》)等,大体上也是表达这样的情感.
18、柳
A、柳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人们送别偏要折柳写柳,这是因为“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的缘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柳”者,“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折柳送别,自汉朝以来就有了.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促鞭,反折杨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反映了那时赠别,马上的、马下的都折柳.B、普普通通的杨柳易勾起人从未明确意识到的感触与联想.诗中少妇“不知愁”登楼赏景,触“柳色”而生离愁别绪:“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 王昌龄《闺怨》)
C、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所以,它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杨柳依依”,“依依离情”,诗人们喜欢以柳入诗,原因大概在此吧.
19、另外,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还有: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骏马”喻志向{如“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诗》};以“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牛峤《感恩多》);以“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撷,此物最相思.”(唐 王维《相思》)};以“杨花”写离情{如“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以“青草”喻离恨{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以“雨打芭蕉”写离愁别绪{如“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葛胜仲《点降唇》);以“乌鸦”表现凄凉的氛围{如“枯藤老树昏鸦”(元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宋秦观《满庭芳》).还有“青苔”、“长江”、“青鸟”、“红尘”、“青云”等等.
1鸿雁——思念信使、
2柳、长亭——送别、
3松、竹——坚贞
4菊——孤高冷傲
5城楼、江岸——思念,盼归
6酒——忧愁
7明月、子规啼声、家书——思乡
2柳、长亭——送别、
3松、竹——坚贞
4菊——孤高冷傲
5城楼、江岸——思念,盼归
6酒——忧愁
7明月、子规啼声、家书——思乡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古诗词中“梅花”的象征意义都有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114610.html
上一篇:君子兰的花什么样
下一篇:一株君子兰开多少朵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