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鱼快死了怎么抢救?
鹦鹉鱼的生长速度
我家鹦鹉鱼养了半年了,一点都不长个……喂的就是鹦鹉的饲料,因为还养着龙,所以有时候投喂活食,它们也抢着吃,就是不见长!买进来的5公分,半年了还是5公分……rn应该喂些什么,怎么喂才能让它们长大啊鹦鹉鱼的生长速度和喂养有关,比如鱼体密度等。
1.水质要求
血鹦鹉喜欢弱酸性且硬度较低的软水。由于血鹦鹉先天性嘴唇不能闭合,吞吐水流的控制能力较差,经过鳃部的水流较小,靠水流与鳃部交换氧气的能力较其父本与母本及其它鱼类就差得多了。因此,饲养血鹦鹉的水体必须要有充足的氧气。水族缸最好配备生化过滤棉、水泵、增氧曝气设备。具体指标是PH值6.5左右、溶氧8毫克/升。
2.温度控制
血鹦鹉对温度适应性较强,在2 0~3 0℃的水温中能自由生活。但是血鹦鹉又对温度相当敏感,它在低水温和水温剧烈变动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应激反应而导致体色暗淡失去艳丽的光泽,甚至会出现黑色的条纹或者斑纹。饲养过程中最好使http://www.rixia.cc水温保持在2 5~2 8℃范围内,每次换水前后水温差不宜超过0.5℃。
3.饲养管理
血鹦鹉食性杂,人工饵料、薄片、颗粒、红虫、丰年虾、水虱等几乎什么都吃,而且相当贪吃,因此要养活血鹦鹉很容易,要养出体质健壮、体色艳的血鹦鹉却不是容易的事。每天要定时定量投喂饵料,合理搭配饵料的营养,定期投喂鲜活的小虾、小鱼,最好选用专门为血鹦鹉配制的人工饵料,这种添加了虾红素和D一类胡萝卜素的饲料,直接投喂不但方便而且可以使血鹦鹉的体色更加鲜艳好看。
1.水质要求
血鹦鹉喜欢弱酸性且硬度较低的软水。由于血鹦鹉先天性嘴唇不能闭合,吞吐水流的控制能力较差,经过鳃部的水流较小,靠水流与鳃部交换氧气的能力较其父本与母本及其它鱼类就差得多了。因此,饲养血鹦鹉的水体必须要有充足的氧气。水族缸最好配备生化过滤棉、水泵、增氧曝气设备。具体指标是PH值6.5左右、溶氧8毫克/升。
2.温度控制
血鹦鹉对温度适应性较强,在2 0~3 0℃的水温中能自由生活。但是血鹦鹉又对温度相当敏感,它在低水温和水温剧烈变动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应激反应而导致体色暗淡失去艳丽的光泽,甚至会出现黑色的条纹或者斑纹。饲养过程中最好使http://www.rixia.cc水温保持在2 5~2 8℃范围内,每次换水前后水温差不宜超过0.5℃。
3.饲养管理
血鹦鹉食性杂,人工饵料、薄片、颗粒、红虫、丰年虾、水虱等几乎什么都吃,而且相当贪吃,因此要养活血鹦鹉很容易,要养出体质健壮、体色艳的血鹦鹉却不是容易的事。每天要定时定量投喂饵料,合理搭配饵料的营养,定期投喂鲜活的小虾、小鱼,最好选用专门为血鹦鹉配制的人工饵料,这种添加了虾红素和D一类胡萝卜素的饲料,直接投喂不但方便而且可以使血鹦鹉的体色更加鲜艳好看。
鹦鹉鱼一般不要喂所谓的鹦鹉饲料,什么颜色好看,保持颜色,那都是鱼店老板的噱头。这年头饲料都不知道是什么质量了。连人的吃的 都是什么苏丹红,地沟油,敌敌畏火腿。。。。 更别说鱼饲料了。
直接喂虾肉,或鱼长的很快的。我的四只鹦鹉,买的时候5公分。养了一年长到18公分。现在都直接喂活虾,活的小鱼。当然生长速度,肯定不能和地图鱼比。
直接喂虾肉,或鱼长的很快的。我的四只鹦鹉,买的时候5公分。养了一年长到18公分。现在都直接喂活虾,活的小鱼。当然生长速度,肯定不能和地图鱼比。
以前我养过,长的很慢,买的时候五厘米左右,不知道是我养的方法不对还是本来就长的慢,养了一年,基本没长多少,也就3,4厘米左右
鹦鹉鱼
parrot fish
或称鹦嘴鱼。
鲈形目(Perciformes)鹦嘴鱼科(Scaridae)约80种热带珊瑚礁鱼类的统称。体长而深,头圆钝,体色鲜艳,鳞大。其腭齿硬化演变为鹦鹉嘴状,用以从珊瑚礁上刮食藻类和珊瑚的软质部分,牙齿坚硬,能够在珊瑚上留下显著的啄食痕迹。并能用咽部的板状齿磨碎食物及珊瑚碎块。体长可达1.2公尺(4呎),重可达20公斤(45磅)。体色不一,同种中雌雄差Calotomus属的一种异很大,成鱼和幼体鱼之间差别也很大。鹦鹉鱼可以食用,但整个类群经济价值不大。带纹鹦嘴鱼(Callyodon fasciatus)是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主要鹦嘴鱼,长46公分(18吋),雄鱼绿橙两色或绿红两色,雌鱼为蓝色和黄色相间。大西洋的种类有王后鹦嘴鱼(Scarus vetula),体长约50公分,雄性体色蓝,带有绿、红与橙色,而雌鱼呈淡红或紫色,有一白色条纹。
鹦鹉鱼是生活在珊瑚礁中的热带鱼类。每当涨潮的时候,大大小小的鹦鹉鱼披着绿莹莹、黄灿灿的外衣,从珊瑚礁外的斜坡的深水中游到浅水礁坪和泻湖中。鹦鹉鱼有特殊的消化系统。鹦鹉鱼用它们板齿状的喙将珊瑚虫连同它们的骨骼一同啃下来,再用咽喉齿磨碎珊瑚虫,然后吞入腹中。有营养的物质被消化吸收,珊瑚的碎屑被排除体外。鹦鹉鱼的咽喉齿不象牙齿一样尖利,而是演变为条石状,咽喉齿的上颌面上凸起,正好和下面的凹处相吻合。上、下颌上各生长着一行又一行的细密尖锐的小牙齿。小牙齿密密地排列形成了许多边缘锐利的板。每当一大群鹦鹉鱼游过,一条条珊瑚枝条的顶端被切掉,露出斑斑白茬。鹦鹉鱼在繁殖后代的时候,雄鱼先撒下精子。然后,雌鱼在精子的中央播撒卵子。这种繁殖方式只能使一部分卵受精。而它们之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才能成为幸运儿。有人说鹦鹉鱼有毒,可是有些人却说鹦鹉鱼没有毒。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鹦鹉鱼本身是没有毒的。只不过,鹦鹉鱼的食物中有些是有毒的。鹦鹉鱼体内有分解消化毒素的器官。所以,鹦鹉鱼不会被这些毒素伤害。但是,如果人们在这时捕获鹦鹉鱼,而它体内的毒素并没有完全清除,那么鹦鹉鱼食物中的毒素就会转嫁给食用鹦鹉鱼的人类。所以,许多渔民都劝贪嘴的食客不要食用鹦鹉鱼。
还有一种雄红魔鬼和雌紫红火口杂交的鱼,也叫鹦鹉鱼,详细血鹦鹉鱼。
鹦鹉鱼是我见过最美的鱼,尤其是粉红色的,简直太可爱了,它的价格也因地区而不同,可以相差十倍之多。
【鹦鹉鱼基本资料和饲养方法】
鹦鹉鱼是由红魔鬼和紫红火口鱼杂交而成。由于它是不同品种间的杂交种,所以雄性血鹦鹉是不具备生殖能力的。鱼卵的染色体也就无法整齐配对,所以胚胎不能发育成为仔鱼。用雄性的火口、红魔鬼为鹦鹉卵受精,理论上是应该可以的。有些雌鹦鹉还能和罗汉杂交。鹦鹉鱼在仔鱼时期并不具有成年鹦鹉的形态,三周后仔鱼的外型才会逐渐变化:头部隆起,身体变圆,体色也由黑变灰再慢慢变红。寿命可达4~5年,但3令以后的鹦鹉鱼生理机能就会出现衰老症状,失去观赏和商品价值。
【品种 】:
(1)血鹦鹉:体色血红,体幅宽厚尾柄短。嘴脸象鹦鹉:大眼,嘴巴小巧,最大体长20厘米;
(2)日夏养花网金刚鹦鹉:血鹦鹉的变种,头顶有肉瘤隆起,大红色、体长可达30厘米以上,寿命8年左右;
(3)紫鹦鹉:选择强健的血鹦鹉个体,喂给特殊饲料进行人工增色的血鹦鹉;
(4)一颗心鹦鹉:利用手术的方法剪掉仔鱼尾巴的血鹦鹉,倒立时看象心的形状;
(5)独角仙鹦鹉:采用手术的方法,把仔鱼背鳍的前端修剪成犀牛角的样子的血鹦鹉;
(6)糖果鹦鹉:用注射的手法使血鹦鹉变紫、蓝、黄、橙颜色。但颜色不耐久。此外还有激光染色的吉、福、财、寿等字样血鹦鹉鱼。
【养殖方法】
水温21度~3日夏养花网5度,以25~30℃最好。鹦鹉鱼比较喜欢新水,每天应该尽可能换1/5的新水。如果水质弱酸性而清爽,就不要经常换水。由于遗传基因的因素,血鹦鹉的呼吸系统是不够完备的,其功效也只有其他鱼类的一半,所以鹦鹉需要水族箱中的溶解氧要高很多。性情温和。食量很大,杂食性,红虫、丰年虾、面包虫、小鱼、水蚤、蚯蚓、颗粒等相当多的饲料都可以喂给。每天可以喂两到三次。为保证体色的鲜艳,应该经常投喂“宝增红”之类的饲料。新鱼入缸因为水质的突然改变会有变色,适应环境和调整水质以后会逐渐好起来的。最好先不要在血鹦鹉的缸里混养其他品种的鱼。水族箱中最好设大型水草、陶罐、沉木用来让鹦鹉藏身。但是经过人工训练的鹦鹉鱼可以改变胆小的习性:经常敲击水族箱,使鹦鹉鱼形成习惯;可以只投喂一半的食物,逼迫他们出来觅食;和胆量大些的鱼混养,带动它们活动。鹦鹉鱼的领地意识很强,经常会看到它们同类之间在打架,增加饲养的数量就会减少打架的现象。由于性情活泼好动,鹦鹉还喜欢搬弄底沙。可与玛丽、珍珠、剑尾、丽丽。神仙鱼混养;可以和温和的大型鱼一起饲养。也可以从小就和体形小一些的罗汉混养,这是因为他们领地意识很强的缘故。加入青霉素、甲基蓝后也会使鹦鹉鱼体色变浅。增加光照、加强过滤、加厚滤材、加温到28度都是保持体色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新换水时要注意保持水质的一致。发现鹦鹉鱼退色时可以喂增色饲料或虾肉 但经过人工染色的鹦鹉鱼在养殖一段时间后肯定都会退色,而且是不可逆转的。#换成红色灯管也能从视觉是弥补缺憾。
常见疾病:肤霉病 又称水霉病、白毛病,为观赏鱼最常见疾病之一。病原体 为水零属、绵霉属、异霉属、丝囊霉属、腐霉属等种类。 当捞捕、运输观赏鱼时,稍为不慎,使鱼体皮肤受伤,或寄生虫侵袭破坏皮肤,霉菌的孢子侵入伤口,吸取养料,迅速萌发,菌丝一端向内深入肌肉,一端向外生长,形成棉絮状菌丝。霉菌刚寄生时,肉眼不易发现;待肉眼见到时,菌丝已从鱼体伤口侵入,由外向内生长。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坏死。由于棉絮状的菌丝日渐增多,鱼体负担过重,使游泳失常,食欲减退,日渐瘦弱,导致死亡。 观赏鱼感染霉菌时,还受其光照时间长短的影响。较长时间的阴雨连绵,或室内灯光、日光等光源不足,这些因素都能促使霉菌的孳生。受霉菌感染的鱼体,通常皮肤布满白翳一层,尤其是黑色、红色鱼最为明显,从而失去鱼体应有的光泽。随后活动迟钝,常呈呆滞状,浮于水面,若不及时治疗,鱼体霉菌蔓延,患处肌肉腐烂,食欲减退,最终导致死亡。 [治疗方法]肤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以初春和晚冬最常见。为了防止水霉病的发生,应注意操作时尽量防止损伤鱼体和寄生虫咬伤,并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盐,以抑制水霉病的发生www.rixia.cc。当发现鱼体感染水霉病时,可用3%食盐水浸洗,每天1次,每次5~1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高锰酸钾溶液加l%食盐浸泡20~3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一至二(1~2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20~3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一至二(1~2ppm)的次甲基蓝溶液浸泡20—3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五(5ppm)的呋喃西林溶液浸洗,或用百万分之零点零二(0.02ppm) 的孔雀石绿溶液、百万分之零点三(0.3ppm)的甲醛溶液直接泼洒入水族箱,以抑制霉菌的孳生。还可用提高水温以抑制水霉的生长。在水族箱顶端安装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霉的孳生。
白点病病原体为小瓜虫,热带鱼在一年四季都可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症状和病变 患病初期,胸鳍、背鳍、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散布,病鱼虽照常觅食,但常聚集在鱼缸的角上互相挤擦。几天后白点布满全身,病鱼常呆滞状浮在水面。 [治疗方法] A、提高水温至28摄氏度,数天后小瓜虫破裂脱落。这时更换新水,保持水温,病鱼基本上会痊愈。 B、选用0.05%~0.07%浓度的红汞溶液,水鱼病鱼5~15分钟,持续2~3天,效果良好。 C、鱼在盐中浸泡24小时,,数日后就能见效。
parrot fish
或称鹦嘴鱼。
鲈形目(Perciformes)鹦嘴鱼科(Scaridae)约80种热带珊瑚礁鱼类的统称。体长而深,头圆钝,体色鲜艳,鳞大。其腭齿硬化演变为鹦鹉嘴状,用以从珊瑚礁上刮食藻类和珊瑚的软质部分,牙齿坚硬,能够在珊瑚上留下显著的啄食痕迹。并能用咽部的板状齿磨碎食物及珊瑚碎块。体长可达1.2公尺(4呎),重可达20公斤(45磅)。体色不一,同种中雌雄差Calotomus属的一种异很大,成鱼和幼体鱼之间差别也很大。鹦鹉鱼可以食用,但整个类群经济价值不大。带纹鹦嘴鱼(Callyodon fasciatus)是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主要鹦嘴鱼,长46公分(18吋),雄鱼绿橙两色或绿红两色,雌鱼为蓝色和黄色相间。大西洋的种类有王后鹦嘴鱼(Scarus vetula),体长约50公分,雄性体色蓝,带有绿、红与橙色,而雌鱼呈淡红或紫色,有一白色条纹。
鹦鹉鱼是生活在珊瑚礁中的热带鱼类。每当涨潮的时候,大大小小的鹦鹉鱼披着绿莹莹、黄灿灿的外衣,从珊瑚礁外的斜坡的深水中游到浅水礁坪和泻湖中。鹦鹉鱼有特殊的消化系统。鹦鹉鱼用它们板齿状的喙将珊瑚虫连同它们的骨骼一同啃下来,再用咽喉齿磨碎珊瑚虫,然后吞入腹中。有营养的物质被消化吸收,珊瑚的碎屑被排除体外。鹦鹉鱼的咽喉齿不象牙齿一样尖利,而是演变为条石状,咽喉齿的上颌面上凸起,正好和下面的凹处相吻合。上、下颌上各生长着一行又一行的细密尖锐的小牙齿。小牙齿密密地排列形成了许多边缘锐利的板。每当一大群鹦鹉鱼游过,一条条珊瑚枝条的顶端被切掉,露出斑斑白茬。鹦鹉鱼在繁殖后代的时候,雄鱼先撒下精子。然后,雌鱼在精子的中央播撒卵子。这种繁殖方式只能使一部分卵受精。而它们之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才能成为幸运儿。有人说鹦鹉鱼有毒,可是有些人却说鹦鹉鱼没有毒。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鹦鹉鱼本身是没有毒的。只不过,鹦鹉鱼的食物中有些是有毒的。鹦鹉鱼体内有分解消化毒素的器官。所以,鹦鹉鱼不会被这些毒素伤害。但是,如果人们在这时捕获鹦鹉鱼,而它体内的毒素并没有完全清除,那么鹦鹉鱼食物中的毒素就会转嫁给食用鹦鹉鱼的人类。所以,许多渔民都劝贪嘴的食客不要食用鹦鹉鱼。
还有一种雄红魔鬼和雌紫红火口杂交的鱼,也叫鹦鹉鱼,详细血鹦鹉鱼。
鹦鹉鱼是我见过最美的鱼,尤其是粉红色的,简直太可爱了,它的价格也因地区而不同,可以相差十倍之多。
【鹦鹉鱼基本资料和饲养方法】
鹦鹉鱼是由红魔鬼和紫红火口鱼杂交而成。由于它是不同品种间的杂交种,所以雄性血鹦鹉是不具备生殖能力的。鱼卵的染色体也就无法整齐配对,所以胚胎不能发育成为仔鱼。用雄性的火口、红魔鬼为鹦鹉卵受精,理论上是应该可以的。有些雌鹦鹉还能和罗汉杂交。鹦鹉鱼在仔鱼时期并不具有成年鹦鹉的形态,三周后仔鱼的外型才会逐渐变化:头部隆起,身体变圆,体色也由黑变灰再慢慢变红。寿命可达4~5年,但3令以后的鹦鹉鱼生理机能就会出现衰老症状,失去观赏和商品价值。
【品种 】:
(1)血鹦鹉:体色血红,体幅宽厚尾柄短。嘴脸象鹦鹉:大眼,嘴巴小巧,最大体长20厘米;
(2)日夏养花网金刚鹦鹉:血鹦鹉的变种,头顶有肉瘤隆起,大红色、体长可达30厘米以上,寿命8年左右;
(3)紫鹦鹉:选择强健的血鹦鹉个体,喂给特殊饲料进行人工增色的血鹦鹉;
(4)一颗心鹦鹉:利用手术的方法剪掉仔鱼尾巴的血鹦鹉,倒立时看象心的形状;
(5)独角仙鹦鹉:采用手术的方法,把仔鱼背鳍的前端修剪成犀牛角的样子的血鹦鹉;
(6)糖果鹦鹉:用注射的手法使血鹦鹉变紫、蓝、黄、橙颜色。但颜色不耐久。此外还有激光染色的吉、福、财、寿等字样血鹦鹉鱼。
【养殖方法】
水温21度~3日夏养花网5度,以25~30℃最好。鹦鹉鱼比较喜欢新水,每天应该尽可能换1/5的新水。如果水质弱酸性而清爽,就不要经常换水。由于遗传基因的因素,血鹦鹉的呼吸系统是不够完备的,其功效也只有其他鱼类的一半,所以鹦鹉需要水族箱中的溶解氧要高很多。性情温和。食量很大,杂食性,红虫、丰年虾、面包虫、小鱼、水蚤、蚯蚓、颗粒等相当多的饲料都可以喂给。每天可以喂两到三次。为保证体色的鲜艳,应该经常投喂“宝增红”之类的饲料。新鱼入缸因为水质的突然改变会有变色,适应环境和调整水质以后会逐渐好起来的。最好先不要在血鹦鹉的缸里混养其他品种的鱼。水族箱中最好设大型水草、陶罐、沉木用来让鹦鹉藏身。但是经过人工训练的鹦鹉鱼可以改变胆小的习性:经常敲击水族箱,使鹦鹉鱼形成习惯;可以只投喂一半的食物,逼迫他们出来觅食;和胆量大些的鱼混养,带动它们活动。鹦鹉鱼的领地意识很强,经常会看到它们同类之间在打架,增加饲养的数量就会减少打架的现象。由于性情活泼好动,鹦鹉还喜欢搬弄底沙。可与玛丽、珍珠、剑尾、丽丽。神仙鱼混养;可以和温和的大型鱼一起饲养。也可以从小就和体形小一些的罗汉混养,这是因为他们领地意识很强的缘故。加入青霉素、甲基蓝后也会使鹦鹉鱼体色变浅。增加光照、加强过滤、加厚滤材、加温到28度都是保持体色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新换水时要注意保持水质的一致。发现鹦鹉鱼退色时可以喂增色饲料或虾肉 但经过人工染色的鹦鹉鱼在养殖一段时间后肯定都会退色,而且是不可逆转的。#换成红色灯管也能从视觉是弥补缺憾。
常见疾病:肤霉病 又称水霉病、白毛病,为观赏鱼最常见疾病之一。病原体 为水零属、绵霉属、异霉属、丝囊霉属、腐霉属等种类。 当捞捕、运输观赏鱼时,稍为不慎,使鱼体皮肤受伤,或寄生虫侵袭破坏皮肤,霉菌的孢子侵入伤口,吸取养料,迅速萌发,菌丝一端向内深入肌肉,一端向外生长,形成棉絮状菌丝。霉菌刚寄生时,肉眼不易发现;待肉眼见到时,菌丝已从鱼体伤口侵入,由外向内生长。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坏死。由于棉絮状的菌丝日渐增多,鱼体负担过重,使游泳失常,食欲减退,日渐瘦弱,导致死亡。 观赏鱼感染霉菌时,还受其光照时间长短的影响。较长时间的阴雨连绵,或室内灯光、日光等光源不足,这些因素都能促使霉菌的孳生。受霉菌感染的鱼体,通常皮肤布满白翳一层,尤其是黑色、红色鱼最为明显,从而失去鱼体应有的光泽。随后活动迟钝,常呈呆滞状,浮于水面,若不及时治疗,鱼体霉菌蔓延,患处肌肉腐烂,食欲减退,最终导致死亡。 [治疗方法]肤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以初春和晚冬最常见。为了防止水霉病的发生,应注意操作时尽量防止损伤鱼体和寄生虫咬伤,并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盐,以抑制水霉病的发生www.rixia.cc。当发现鱼体感染水霉病时,可用3%食盐水浸洗,每天1次,每次5~1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高锰酸钾溶液加l%食盐浸泡20~3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一至二(1~2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20~3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一至二(1~2ppm)的次甲基蓝溶液浸泡20—3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五(5ppm)的呋喃西林溶液浸洗,或用百万分之零点零二(0.02ppm) 的孔雀石绿溶液、百万分之零点三(0.3ppm)的甲醛溶液直接泼洒入水族箱,以抑制霉菌的孳生。还可用提高水温以抑制水霉的生长。在水族箱顶端安装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霉的孳生。
白点病病原体为小瓜虫,热带鱼在一年四季都可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症状和病变 患病初期,胸鳍、背鳍、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散布,病鱼虽照常觅食,但常聚集在鱼缸的角上互相挤擦。几天后白点布满全身,病鱼常呆滞状浮在水面。 [治疗方法] A、提高水温至28摄氏度,数天后小瓜虫破裂脱落。这时更换新水,保持水温,病鱼基本上会痊愈。 B、选用0.05%~0.07%浓度的红汞溶液,水鱼病鱼5~15分钟,持续2~3天,效果良好。 C、鱼在盐中浸泡24小时,,数日后就能见效。
血鹦鹉鱼尾巴和嘴巴发黑,有什么办法能快点治疗啊
应该是换水温差大引起的,如果觅食什么都正常的话,那就没事
鹦鹉鱼的眼睛边烂了一个洞快掉了怎么办
头洞病:
当鱼饵料中部分地或完全缺乏钙、磷或维生素D等营养素,或由于鱼受鞭毛虫类感染而导致食物运行到肠内时,这些营养素被寄生虫所吸收。同时由于大量的鞭毛虫类的感染而减弱寄主肠内粘膜的吸收能力,从而导致营养缺乏症--穿孔病。
当鱼体内缺乏钙、磷和维生素D等必需营养素中的任一种时,其皮下组织就会开始成块状的分解,尤其是在头部的软骨组织。起初这些病变并不易察觉,因发病部位的表皮依然完好,直到各个病块被撕裂,白色的软骨组织被分解而成的物质开始渗漏出来。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分泌物会穿透周围的组织,最后流到伤口外面来。从鱼的外表可发现在头部及眼睛周围出现1—3毫米的蛀洞,看起来就像—条条小白虫由皮肤内钻出来—样。至于大—点的洞,像几毫米直径宽的塞子被顶出来一样,洞孔随时间而扩大。
治疗时除药物控制外,还要注意在食物中有规律地添加足够量的钙、磷和维生素D,穿孔即可愈合。同时在水中添加碳酸钙和硫化镁,可以加速康复的过程及预防患穿孔病。
当鱼饵料中部分地或完全缺乏钙、磷或维生素D等营养素,或由于鱼受鞭毛虫类感染而导致食物运行到肠内时,这些营养素被寄生虫所吸收。同时由于大量的鞭毛虫类的感染而减弱寄主肠内粘膜的吸收能力,从而导致营养缺乏症--穿孔病。
当鱼体内缺乏钙、磷和维生素D等必需营养素中的任一种时,其皮下组织就会开始成块状的分解,尤其是在头部的软骨组织。起初这些病变并不易察觉,因发病部位的表皮依然完好,直到各个病块被撕裂,白色的软骨组织被分解而成的物质开始渗漏出来。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分泌物会穿透周围的组织,最后流到伤口外面来。从鱼的外表可发现在头部及眼睛周围出现1—3毫米的蛀洞,看起来就像—条条小白虫由皮肤内钻出来—样。至于大—点的洞,像几毫米直径宽的塞子被顶出来一样,洞孔随时间而扩大。
治疗时除药物控制外,还要注意在食物中有规律地添加足够量的钙、磷和维生素D,穿孔即可愈合。同时在水中添加碳酸钙和硫化镁,可以加速康复的过程及预防患穿孔病。
你的鹦鹉鱼是得了水霉病。请马上隔离有病的鱼,以免其它鱼受感染。
水霉病。
得病原因大多是捞捕、运输观赏鱼时,稍为不慎,使鱼体皮肤受伤,或寄生虫侵袭破坏皮肤,霉菌的孢子侵入伤口,霉菌刚寄生时,肉眼不易发现;待肉眼见到时,菌丝已从鱼体伤口侵入,由外向内生长。由于棉絮状的菌丝日渐增多,鱼体负担过重,使游泳失常,食欲减退,日渐瘦弱,导致死亡。
观赏鱼感染霉菌时,还受其光照时间长短的影响。较长时间的阴雨连绵,或室内灯光、日光等光源不足,这些因素都能促使霉菌的孳生。受霉菌感染的鱼体,通常皮肤布满白翳一层,尤其是黑色、红色鱼最为明显,从而失去鱼体应有的光泽。随后活动迟钝,常呈呆滞状,浮于水面,若不及时治疗,鱼体霉菌蔓延,患处肌肉腐烂,食欲减退,最终导致死亡。
[治疗方法]肤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以初春和晚冬最常见。为了防止水霉病的发生,应注意操作时尽量防止损伤鱼体和寄生虫咬伤,并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盐,以抑制水霉病的发生。
当发现鱼体感染水霉病时,可用3%食盐水浸洗,每天1次,每次5~1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高锰酸钾溶液加l%食盐浸泡20~3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一至二(1~2ppm)的次甲基蓝溶液浸泡20—3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五(5ppm)的呋喃西林溶液浸洗,还可用提高水温以抑制水霉的生长。
在水族箱顶端安装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霉的孳生。
水霉病。
得病原因大多是捞捕、运输观赏鱼时,稍为不慎,使鱼体皮肤受伤,或寄生虫侵袭破坏皮肤,霉菌的孢子侵入伤口,霉菌刚寄生时,肉眼不易发现;待肉眼见到时,菌丝已从鱼体伤口侵入,由外向内生长。由于棉絮状的菌丝日渐增多,鱼体负担过重,使游泳失常,食欲减退,日渐瘦弱,导致死亡。
观赏鱼感染霉菌时,还受其光照时间长短的影响。较长时间的阴雨连绵,或室内灯光、日光等光源不足,这些因素都能促使霉菌的孳生。受霉菌感染的鱼体,通常皮肤布满白翳一层,尤其是黑色、红色鱼最为明显,从而失去鱼体应有的光泽。随后活动迟钝,常呈呆滞状,浮于水面,若不及时治疗,鱼体霉菌蔓延,患处肌肉腐烂,食欲减退,最终导致死亡。
[治疗方法]肤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以初春和晚冬最常见。为了防止水霉病的发生,应注意操作时尽量防止损伤鱼体和寄生虫咬伤,并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盐,以抑制水霉病的发生。
当发现鱼体感染水霉病时,可用3%食盐水浸洗,每天1次,每次5~1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高锰酸钾溶液加l%食盐浸泡20~3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一至二(1~2ppm)的次甲基蓝溶液浸泡20—3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五(5ppm)的呋喃西林溶液浸洗,还可用提高水温以抑制水霉的生长。
在水族箱顶端安装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霉的孳生。
血鹦鹉得了白毛病怎么治快
白毛病bai是观赏鱼最常见du 最难治的病 还是慢性病zhi 本人养鱼多dao年 经验治疗方法 先把鱼隔离内 然后老三样 加药容所谓老三样就是换水、一定换困好的水软水。 升温30度 加盐根据缸子大小。现在很多人都用呋喃西林黄粉。效果不好还脏缸。还不能放磁环。 加点白毛专用药市场3。5块钱。在缸子里是蓝色的。不用拿掉磁环。把鱼捞出来剥去白毛在放药泡。最好不喂食。如果想喂也可以适当的小喂 减少水质污染。不怕浪费药就一天换三分之一染后在加药。一个疗程下来 3 5天 会很辛苦的。白毛治好了不要着急下缸 单养几天 带病菌完全消失 在入缸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鹦鹉鱼快死了怎么抢救?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98171.html
下一篇:月季小苗种植(心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