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地球上的陆地土壤有多厚, 也就是我们所站的地方到地球最外层的表面有多厚?

2021-02-13 17:00:35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140

变幻多彩的地球阅读答案

人有各种料子做成的衣裳,穿起来有的凉爽,有的保暖。rn 地球也有各式各样的衣裳,五颜六色,绚烂多彩,而且会随岁月的更替而变易。地rn球特有的大气、水和生物,使它成为太阳系中独一无二的色彩丰富的行星。rn 蓝色的衣裳是海洋湖泊,起着冬天暖和、夏天凉爽的作用。这是因为水所能吸收容rn纳的热量特别多,使1立方厘米的水升高温度10℃所需的热,足以使3000多立方厘米的rn空气或是5立方厘米的花岗岩也升高1℃。当阳光强烈时,水把大量的热吸去了,起了降rn低气温的作用;当天气转冷后,水又把热陆续放出来,使气温不致降得太低。rn 地球上约有71%的面积遮盖着蓝色的衣裳,而在大陆上又有大约1/5的土地穿着黄rn色的衣裳。这是沙漠或半沙漠地区,它使那里的气温热时特别热,冷时特别冷,不是雪rn中送炭而是火上加油,起着与海洋相反的作用。在沙漠中,昼夜间温度的差别常常达到rn摄氏好几十度。rn 黄色衣裳的这种作用,一方面由于它本身吸收容纳热量的能力比水要差许多,同时rn也因为它不能像海洋那样经常把大量水蒸气输送到空中,使那里的空气保持比较潮湿的rn状况。rn 大气是地球最重要的一件外衣,它拦截阻挡着太阳射来的热,同时也阻拦地面的热rn向宇宙中散失,假使没有大气,被太阳照着的地方就太热了,而晒不到太阳的地方又太rn冷了。宇宙飞船便可经历这种奇妙的境界,飞船在阴影处的温度可低到接近-273℃。rn在高空中,尽管还未飞出大气圈的外层,但FbfRIcRS那里空气已稀薄到接近地面上人工制造的真rn空,不能起到吸热保暖的作用了。rn 空气中含的水蒸气多,吸热能力就强,所以海洋上潮湿的空气比沙漠上干燥的空气rn更能吸热保暖,调节温度。rn 在高山上,空气稀薄,水蒸气的含量也少,热量来得虽多,去得也快,到了一定程rn度,支出更超过了收入。那里常常终年被冰雪所掩盖,穿起了白色的衣裳。rn 两极也是终年穿着白色衣裳的地区,那里因为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阳光是斜射rn的,阳光在大气中旅行的路线长,沿途被拦截阻挡掉的热就多,所以到达地面的热量rn少,因此两极的气候严寒。地面得到的热量已经少了,白色的衣裳更将这些热大量反射rn掉,刚落下的白净的雪能把射到地面的90%左右的热反射回去,这就使温度更低了。rn 包括两极和高山地区在内,地球上约有1/10的陆地终年穿着白色的衣裳。冬季rn“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穿上白衣裳的地区就更多了。这些白色的衣裳对地球上的气rn候有重要的影响,我国气象学家吕炯等已发现,北方海洋的结冰量和我国长江流域旱涝rnwww.rixia.cc现象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至于那种面积广大的终年积雪的地区,更是冷空气的制造rn厂,广泛地影响着天气的变化。rn 能够使地球上冷暖干湿更加适合人类需要的,是绿色的衣裳。植物掩盖着地面,掩rn盖得最密的是森林,它对改善气候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惜的是,和我国辽阔的领土面积rn比较起来,森林面积显得太少了。rn 地球的衣裳和气候的关系如此密切,因此我们要使它穿得合适。这是有可能做到rn的,目前也正在做。植树造林、合理密植就是在加紧织造绿色的衣裳;修水库扩大水田rn则是使陆地上有更多的地区穿上蓝色的衣裳;这些工作的结果又都使黄色的衣裳逐渐减rn少。黑化冰川,使白色衣裳变黑的工作也已开始了,还有更多的为大地剪裁衣裳、描龙rn绣凤的工作将要进行。在宇宙飞船上天以后,我们对那看不见的最重要的地球的外rn衣——大气,也将了解得更清楚。将来也有可能控制它、改造它。我们一定能使地球上rn的气候一天天变得更好。
1.火上浇油 凉爽
2略
3(1)沙漠或半沙漠地区
使那里的气温热时特别热,冷时特别冷(在第四段)
(2)被冰雪掩盖的高山,两极(第十段)
将热大量反射,温度更低
(3)森林,植物
是地球上冷暖干湿更适合人们需要
(4).大气
拦截着太阳射来的热,阻止地球在宇宙中散热
4.这些词突出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第三段中的“足以”突出了3000立方厘米的空气中温度的高
5列数字
说明了雪能把大量的热反射回去
6我喜欢地球穿“绿色衣裳”因为我希望地球上的气候得到改善,使气温越来越低
7保护地球,要让地球的环境一天天变好,珍惜地球上每一点资源
这个吗?1—总:地球有多彩的衣裳;2——海洋湖畔是地球冬暖夏凉的蓝色衣裳;3—4沙漠是黄色衣裳;5:大气是保护和调节“体温”的透明衣裳;6—8—高山、两极终年穿着白色衣裳;9:植物是使地球冷暖更为舒适的绿色衣裳;10—总:地球衣裳与气候密切相关,应保护地球的大气、水、生物。
这是语文题吧,干嘛放到物理里来?

大气层到地面有多高?地面到地有多厚?

气层有多厚,这的确是一个很吸引人的问题。人类经过不懈地探索和追求,对大气层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了。整个大气层可以分成几个层。
从地面到10~12千米以内的这一层空气,它是大气层最底下的一层,叫做对流层。主要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雹等都发生在这一层里。
在对流层的上面,直到大约50千米高的这一层,叫做平流层。平流层里的空气比对流层稀薄得多了,那里的水汽和尘埃的含量非常少,所以很少有天气现象了。
从平流层以上到80千米这一层,有人称它为中间层,这一层内温度随高度降低。
在80千米以上,到500千米左右这一层的空间,叫做热层,这一层内温度很高,昼夜变化很大。
从地面以上大约50千米开始,到大约1000千米高的这一层,叫做电离层。美丽的极光就出现在电离层中。
在离地面500千米以上的叫外大气层,也叫磁力层,它是大气层的最外层,是大气层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区域,外面没有什么明显的边界。在通常情况下,上部界限在地磁极附近较低,近磁赤道上空在向太阳一侧,约有9~10个地球半径高,换句话说,大约有65000千米高。在这里空气极其稀薄。
如果你站在地球极点,那么从地表到地心约为6 356.8千米;如果你站在赤道上,从地表到地心约6 378.1千米。两者相差21.3千米。可见,地球是一个椭圆球体。如果站在位于南纬128′、西经7848′的南美洲的钦博腊索山顶(海拔6 272米),那么到地心的距离就有6 384.1千米,这是地球最厚的地方,比从世界上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8米)到地心的距离还多2 151米。
二者相对距离与各自处于轨道位置相关——
地球轨道半径大约为 149,600,000km,火星轨道半径大约为 227,940,000km
Dmin = 78,340,000km
Dmax = 377,540,000km
根据各层大气的不同特点(如温度、成分及电离程度等),从地面开始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和外大气层。
对流层在大气层的最低层,紧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约为10至20千米。对流层的大气受地球影响较大,云、雾、雨等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内,水蒸气也几乎都在这一层内存在。这一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5~6℃。动、植物的生存,人类的绝大部分活动,也在这一层内。因为这一层的空气对流很明显,故称对流层。对流层以上是平流层,大约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平流层的空气比较稳定,大气是平稳流动的,故称为平流层。在平流层内水蒸气和尘埃很少www.rixia.cc,并且在30千米以下是同温层,其温度在-55℃左右。平流层以上是中间层,大约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米,这里的空气已经很稀薄,突出的特征是气温防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气的垂直对流强烈。中间层以上是暖层,大约距地球表面100至800千米。暖层最突出的特征是当太阳光照射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被该层中的氧原子大量吸收,因此温度升高,故称暖层。散逸层在暖层之上,为带电粒子所组成。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特殊的层,即臭氧层和电离层。臭氧层距地面20至30千米,实际介于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这一层主要是由于氧分子受太阳光的紫外线的光化作用造成的,使氧分子变成了臭氧。电离层很厚,大约距地球表面80千米以上。电离层是高空中的气体,被太阳光的紫外线照射,电离日夏养花网成带电荷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及部分自由电子形成的。电离层对电磁波影响很大,我们可以利用电磁短波能被电离层反射回地面的特点,来实现电磁波的远距离通讯。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数千公里的大气层。气体密度随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变得愈来愈稀薄。探空火箭在3000公里高空仍发现有稀薄大气,有人认为,大气层的上界可能延伸到离地面6400公里左右。据科学家估算,大气质量约6000万亿吨,差不多占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其中包括:氮78%、氧21%、氩0.93%、二氧化碳0.03%、氖0.0018%,此外还有水汽和尘埃等。

地有多厚?

你想知道地有多厚吗?如果你站在地球极点,那么从地表到地心约为6 356.8千米;如果你站在赤道上,从地表到地心约6 378.1千米。两者相差21.3千米。可见,地球是一个椭圆球体。如果站在位于南纬128′、西经7848′的南美洲的钦博腊索山顶(海拔6 272米),那么到地心的距离就有6 384.1千米,这是地球最厚的地方,比从世界上的最http://www.rixia.cc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8米)到地心的距离还多2 151米。
天有多高地就有多厚
这个问题如果是用社会俚语来说就不好听了,如果用科学的说法来说的话,地的厚度应该是地球的直径,地厚12800公里。关于天的高度,现在科学家已经用科学的方法观测到100万光年的距离,还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也就是说,现在的观念应该是天有无限高(最起码是应该大于100万光年)。
就是地球的半径
很厚很厚
经过人类长期以来对地球的认识和科学探测,已知地球是一个南北两极半径稍短的椭球,赤道半径稍长,两者相差21公里,平均半径是6371公里。

地球有多厚?

以现在的科学,可以进入地下多厚?一般的煤矿,油田是进入地下多少?
轨道长半径(天文距离单位) 1.000
轨道长半径(百万公里) 149.6
公转的恒星周期(日) 365.26
公转的会合周期(日) 无
轨道偏心率 0.0167
轨道倾角(度) 0.0
升交点黄经(度) 0.0
近日点黄经(度) 102.3
平均轨道速度(公里) 29.79
赤道半径(公里) 6371 (此数据为最新数据,此前数据为6,378)
极半径(公里)6350 (此数据为最新数据,此前数据为6,357)
地球周长(公里)40030
扁率 0.0034
质量(地球质量=1) 1.000
密度(克/立方厘米) 5.52
赤道引力(地球=1) 1.00
逃逸速度(公里/秒) 11.2
自转周期(日) 0.9973
黄赤交角(度) 23.44
反照率 0.30
最大亮度 -
卫星(已确认的) 1
在人们日常交谈中不时会听到有人用“不知天高地厚”来形容某人胆大狂妄,不可预测。在科学技术相当发展的今天,“天高地厚”这个谜已经解开。人们已知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从地球表面往上看,天穹是无边无际的,但我们头顶的“蓝天”是有一定高度的。据报道,前苏联曾有3位科学家坐气球作了一次详细的观测。当他们从地面升到8.6公里高空时,天空一直是蓝色的;当升到10.8公里的高空时,天空呈暗蓝色;再升到13公里高空时,天空就变成暗紫色了;超过18公里高空时,由于空气稀薄,光不发生散射,天空已是一片黑暗。所以,名副其实的蓝天天高只有10公里。地有多厚?经过人类长期以来对地球的认识和科学探测,已知地球是一个南北两极半径稍短的椭球,赤道半径稍长,两者相差21公里,平均半径是6371公里。其球体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部分。地壳是由各种不均匀的岩石组成,除地表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沉积岩、风化土和海水外,主要是花岗岩一类的物质组成。地壳的厚度,在地球全部结构中,只占极薄的一层,据新近的探测资料报道,它的平均厚度为17公里。当然,由于地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有些地方地壳就较厚,如我国西藏高原达到四五十公里;有些地方很薄,如在大洋深处,地壳只有几公里。人们所说的地厚应该说就指的是地壳这一层。科学家们了解的地幔则是约有2900公里厚、非常坚硬、有很大刚性的橄榄岩一类的物质。推测地幔以下的地核则是由温度很高的液态物质组成的。

目前,人类钻进不过八至十千米,还远没有突破地壳。
地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岁了。地质学家发现,铺盖在原始地壳上的层层叠叠的岩层,是一部地球几十亿年演变发展留下的“石头大书”,地质学上叫做地层。

翻开这本硕大无比的大书,地质学家找到了许多隐埋其中的特别文字和图画--化石。在大书的前几页上,是人类祖先古猿的化石;再翻下去,又发现了许多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 及鱼类的化石;最后几页,找到了一些藻类和原始细菌的残骸。

地层包括各个不同地质年代所形成的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地层形成的历史有先有后, 一般说来,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在上,越靠近地层上部的岩层形成的年代越短。在地层的形成过程中,生物也不停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化发展。当某一时期的生物死亡后,就被掩埋在土壤之中,经过地质历史的变迁,它们以化石的形式保留在原来的地层中。于是,不同时期的地层便有不同的化石相对应,这样,地质学家就可根据化石的种类、 形态来判断地层的新老关系,区分出各种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结构。比方说,在今天的大海 里生存着许多海生动物,每种海生动物对生活环境(如温度、光照、水深等)都有不同的要 求。如果我们今天在远离海洋的太行山某一地层中发现了与现代类同的海生动物的化石及海 洋沉积物,那么可以肯定,在那久远的过去,这里必然是一片汪洋大海,并可由此推断出当 时海洋的一些大致情况。事实也正是如此,我国北宋时代的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所著的《 梦溪笔谈》一书中,记述了他当年考察太行山和浙江雁荡山时,都在山地的崖壁间发现了许多卵石和螺蚌壳化石,从而证明这些地方古时候曾被大海所淹没。

地层从最古老的地质年代开始,层层叠叠地到达地表。不论在陆地还是水中,地层中的堆积物的性质和组织结构都不尽相同,它代表着不同地质年代的自然地理状态。因此,地层是记录地球发展状况的历史书。地质学家通过地质年代表把它记录下来。这个地质年代表,由国际地质学会于1881年正式通过,以后又经过不断修订补充,一直沿用到现在。据科学家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世界上最古老的地层已有40-45亿年历史.

地球有多厚

如果用科学的说法来说的话,地的厚度应该是地球的直径,关于天的高度,现在科学家已经用科学的方法观测到100万光年的距离,还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也就是说,现在的观念应该是天有无限高(最起码是应该大于100万光年)。
1.3大气层有多厚枣天有多高?

天到底有多高呢?人类一直在孜孜以求,探索着这个问题:

1783年,法国的孟特格菲兄弟俩成功地释放了人类第一个热气球,热气球载着两名勇敢者飞上天空。这个热气球上升了900多米。
1804年,法国科学家盖吕萨克乘气球上升到了约7千米的高度。

1892年,科学家设计出带有仪器的无人乘坐的气球,这样就能升得更高。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设计出能保持地球表面空气压力和温度的密封舱,人类得以进入更高的大气层。

1938年,被命名为“探险者2号”的气球上升到21千米的高空。
1960年,载人气球已能上升到34.5千米,而不载人气球已能到达40-50米的高空。
再后来,飞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的发明,使人们对大气层有了更科学的认识。
大气层随与地表面的高度不同,其内含的成份、物理、化学特征不同,科学家为了研究揭开大气的秘密,把整个大气层根据其温度变化、成分、电磁特性随高度分布的不同而分成若干层次。
温度变化科学家将大气层分为5层:
对流层:从地面到大约10~16千米处(极地大约8~9千米,赤道15~18千米),是大气层的最底层。这一层集中了约整个大气的四分之三的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量。大气的对流在这一层十分发达,气温随高度的下升而均匀下降,平均每上升100米降低0.6℃,在11千米附近温度下降到-55℃。在这层里,大气的活动异常激烈,或者上升,或者下降,甚至还会翻滚。正是由于这些不断变化着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多种多样复杂的天气变化,风、云、雨、雪、雾、露、雷、雹也多发生在这个层次里,因而也有人称这层为气象层。
这层的顶部叫对流层顶,这里气温不再随高度上升而降低,而是基本不变,是一个很稳定的层次,对流层里的天气影响不到这儿来。这里经常晴空万里,能见度极高,空气平稳,非常适宜喷气客气的飞行。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向上到55千米高空附近。。这一层是地球大气中臭氧集中的地方,尤其是在其下部,即在15~25千米高度上臭氧浓度最大,因而这一层又称臭氧层。由于臭氧层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热而使空气温度大大升高,所以这一层的最大特点是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到顶部温度增大到最大值。
平流层虽然水汽极少,天气现象比较少见,但随着气象火箭和卫星的发射,发现这一层的气流等的变化与对流层中天气变化有着密切联系,相互影响。
中层:从平流层顶向上,也就是从55千米到80千米这个范围被命名为中层大气,简称中层。在这里,温度随高度而下降,大约在80千米左右达到最低点,约为-90℃。
热层:从中层大气向上到500千米左右的范围。之所以叫热层,是因为这层中的空气分子和离子直接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能量,因而运动速度很快,和高温气体一样。这里空气极其稀薄,尽管热层顶的气温可达1000℃(太阳比较宁静时)~2000℃(太阳活动剧烈时),但实际上却根本不会感到热。
逃逸层:500千米以上是外大气层,这一层顶也就是地球大气层的顶。在这里地球的引力很小。再加上空气又特别稀薄,气体分子互相碰撞的机会很小,因此空气分子就像一颗颗微小的导弹一样高速地飞来飞去,一旦向上飞去,就会进入碰撞机会极小的区域,最后它将告别地球进入星际空间,所以外大气层被称为逃逸层。这一层温度极高,但近于等温。这里的空气也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除了按温度分层外,根据大气的电磁特性,还可以将大气划分为中性层、电离层和磁层。中性层是指地面到60千米高度,这里大气各成分多处于中性,即非电离状态;在60千米~500千米的大气层称为电离层。500千米以上的称为磁层。
电离层:在这里,由于太阳辐射的影响,大气物质开始电离。根据电离层电子的浓度及对电磁波反向的不同效果,又可划分为D层(大约在60~90千米高度)、E层(约110千米高度)、F1层(约160千米高度)、F2层(300千米高度),以及更高的G层等。根据气象火箭和人造卫星的观测,大约在离地300在远距离无线电通信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无线电波借助于在地面和电离层之间的多次反射而传播,实现了远距离的无线电通信。人们形容电离层为一面反射电波的镜子”。
不过,电离层反射的只是普通的无线电广播采用的波段,对于波长较短的无线电波则起不到反射作用。电视机采用的恰恰是波长较短的无线电波,这就是电视机为什么收看不到远处电视台节目的原因。为了能收看到大洋彼岸的电视节目,科学家利用在赤道上空36000千米高度的静止地球卫星来传播电视信号,使生动的电视画面越过大洋或大陆,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中。
我们还有这样的感觉,有些广播电台的广播在较远的地方白天收不到,而到晚上就能收到。这是因为D层往往在白天形成,夜间消散,它在白天起到衰减无线电波传播的作用。
磁层:在大气科学中有时还500千米以上的大气层称为磁层。因为在这里,地球磁场对大气的运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磁层在太阳风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变化:向着太阳的一面被压缩了,而在背着太阳的一面形成了一个类似于慧星一样的长尾巴枣磁尾。向着太阳的一端距地心约十几个地球半径,即70000~80000千米,它的尾长(背着太阳一端)约l00个地球半径,即600多万千米。
太阳风是太阳向外抛出的稳定粒子流。它与磁层之间的边界即为磁层顶,顶以外即为星际空间。因此也有人认为磁层顶才是大气圈的顶。
天有600多万千米高
地有多厚
你想知道地有多厚吗?如果你站在地球极点,那么从地表到地心约为6 356.8千米;如果你站在赤道上,从地表到地心约6 378.1千米。两者相差21.3千米。可见,地球是一个椭圆球体。如果站在位于南纬128′、西经7848′的南美洲的钦博腊索山顶(海拔6 272米),那么到地心的距离就有6 384.1千米,这是地球最厚的地方,比从世界上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8米)到地心的距离还多2 151米。
这样可以么?
六千多公里厚度!
平均半径6371千米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地球上的陆地土壤有多厚, 也就是我们所站的地方到地球最外层的表面有多厚?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93845.html

上一篇:大红月季花泡酒的功效,红月季花泡高度白酒能治肩炎吗

下一篇:过期的啤酒能浇花吗?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