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如何改变气候,如何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2021-01-27 21:42:26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166

如何看待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后有以下几点: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
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灭绝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10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全球气候不断增暖将改变各地的温度场,并影响大气的运行规律,各地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亦随之改变;增温造成的海水、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热膨胀还会使海平面上升。这一切都必将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包括水资源、能源、土地、森林、海洋、人类健康、物种资源、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等带来巨大冲击,并造成许多目前仍估计不到的重大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暖对农林业的影响分析
1.全球气候变暖将明显提高中国各地的有效积温,使无霜期延长,因而有利于复种指数的提高,并造成喜温作物的种植北界向高纬延伸以及作物产区的地理位移。这意味着我国目前的各种作物气候区划都可能发生变化:现在的一些作物适宜种植区将变得不再适宜,并出现一些新的适宜种植区。各地农事安排都将可能发生重大变动。种植区的北移固然有利于农用土地的扩大,但新开垦的土地因土壤贫瘠或水源不足,大多不易获得高产。而北移了的农作物更容易受到突降低温的威胁。
2.全球气候变暖,将使大量冰川逐渐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自19世纪以来,全球范围的山地冰川都几乎发生了大规模的后退。美国NOAA卫星观察到的雪盖资料表明:1980年以来,全球的雪盖面积减少了9%~13%。英国南极考察队的科学家们通过卫星观测发现,位于拉尔森冰架的一块像牛津郡那么大(约2

900平方公里)的冰山已从南极大冰原分离,并逐渐涌向大海。随着全球的进一步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来说,这可能会淹没东南沿海大片肥沃的低地,并造成地表水排泄受阻,地下水位提高,带来大片土地沼泽化。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因海水倒灌,大片良田将盐渍化。
3.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增暖,气候变率势必也发生变化,极端气候频繁出现。研究表明,在气候要素平均值的变化与极端事件(灾害)发生概率的变化之间,往往存在着某种非线性关系:即使温度、降水平均值发生微小变化,也可能导致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的显着增加。这意味着干旱、洪涝、台风、暴雨等发生频率将会增加。事实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种自然灾害就没有间断过:1991年的特大洪水曾肆虐江淮大地;1992—1993年的持续干旱更是横扫整个东部;1994年夏季华中出现了旷日持久的干旱和高温酷暑天气,而华南与东北则出现了严重的水患;1995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辽河平原又出现了建国以来罕见的暴雨洪水。据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数字,仅1994年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受灾面积就达0.5亿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

700亿元。新世纪以来,各种极端天气就没有间断过,特别是2010年更是反常,北方出现冬天暴雪奇冷天气,春季西南5省出现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受灾耕地面积达到1.11亿亩,2
212万人出现饮水困难,持续干旱近五个月,仅云南一省就损失170亿元。
4.由于全球气候增温,寒冷季节将会缩短,温暖和炎热季节将会延长。这一定程度上会改善某些高纬地区温度条件较差的状况;但对那些夏季原本就很炎热的中、低纬地区来说,无疑是“火上加油”的灾难。高温将加快作物的生育进程,使生育期特别是灌浆期明显缩短,高温逼熟,极端高温对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均有显着的减产效应,还会造成水稻花粉败育。
5.随着全球气候增暖,作物的各类病、虫、草害将会流行、激增和蔓延,出现范围也将由目前的中低纬地区向高纬延伸。增温将为各种害虫的生长、发育和大量繁殖提供更优越的条件,因而其越冬存活力将大大提高,雌虫产卵数将急剧增加,繁衍代数亦将明显增多。大气CO2浓度的增加还会提高作物生物量的碳氮比,从而刺激昆虫的食欲。大气环流的改变更为风播病原的大范围扩散提供了外部条件。
6.气候增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将会加快,积累量将会减少。长此下去,会造成地力下降。在某些降水量可能增多的地区,径流增大还会加剧坡地土壤可溶性养分与表土的流失。在某些降水量可能锐减的地区,植被将减少,表土易沙化,耕地更易于受到风蚀侵害,一旦遇到暴风袭击时,将产生“尘暴”效应;而遭遇暴雨冲洗时,又会造成严重的水蚀。
综上所述,全球气候变暖将对人类特别是农业生产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或许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更多的、令人担忧的却是其不利的一面。因此,如何趋利避害,利用其有利的一面,克服其不利的一面,并寻求适应或延缓气候变化的对策,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道崭新的课题。

如何治理全球气候变暖的治理

目前一般认为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是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过高,造成温室效应,导致温度升高。所以全球气候变暖的治理措施主要有:1、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2、提高人类低碳环保意识,自觉节能;3、新能源、清洁能源的研制与利用;4、低碳节能技术的研发;5、新材料的研发。
可以说........... 这只有唯一的方法.......那就是觉醒!!!
全球变暖的本质就是政治阴谋...
要想解决此问题 必须解决秘密政府处的问题。
否则........................
另外,就目前的形势看,只有依靠集体意识才能拥有解决此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觉醒。

全球变暖如何改变

1、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制造,低碳生活,减少碳排放。
2、保护环境,停止对自然生态的破坏,种草种树,扩大森林覆盖率,依靠绿色植物把大气中多出来的碳固定下来。
3、减少化石能源使用量,开发和使用可再生绿色能源。
食:
一、吃素。畜牧业消耗大量的谷、豆类,也消耗大量珍贵的水;为了放牧牛羊及饲养猪鸡,牺牲原始森林,造成温室效应。
二、少吃。在家烹煮、外食分量恰到好处,吃不完打包回家。
三、拒绝购买高山茶、高冷蔬菜(高山茶、高冷蔬菜让台湾的森林消失、破坏山地水土保持,无法发挥储存水分的功能,又大量使用农药与肥料,污染水源与水库的生态)。
衣:
一、认识衣料来源:1.选购纯棉、全麻等自然材质(有机性的),才可回收再生。2.依洗标来购衣及保养衣服,以延长衣服的寿命。
二、需求量的决定,依洗衣的次数、家中的容量、生活方式、经济状况等四要素来决定购衣频率,尽量控制好,不要超量(重质不重量)。
三、旧衣新穿要诀:
⒈自我的认知:体态、肤色、生活型态的考量。
⒉找出流行的重点:如长短、色调等,一般以简单、好的剪裁(立体裁剪)最能表现出人与素材的互动关系。
⒊配件因体积小、变化多、效果佳、收藏较易,如围巾、别针、皮带,少量的衣服即可靠配件来凸显穿衣艺术的效果。
住:
一、多用二手家具(无论买房子、租房子,多利用二手家具,既可回收再利用、节省资源,若能在办公室、社区、网路举办定期二手旧货交换的跳蚤市场,既环保,又可互助,增进人际间的情谊)。
二、多用植栽绿化来做居家布置(居家勿做过度性的装潢布置,应以简单、天然为原则。居家布置不必然要人造的材料,不妨多用生态性的自然材料。多种花草盆栽,尽量用本土性的树种,家中有庭院的多留天然性的泥土,少用水泥、或硬质性的铺面)。
三、请用器皿盛水,洗果菜、碗盘、刷牙、洗脸,以节约珍贵的水源(中国是全球排名第十八位缺水国,南台湾已陷入严重干旱,但我们使用水的需求量却已经到达民国100年的标准。法国节约用水的宣导政策是「一星期洗一次澡」;如果我们的用水量持续恶化,我们也将面临相同的处境。
四、房间之电源、冷气集中使用(尽量少一间房间开一部冷气,人少时尽量集中办公,减少冷气、电灯用量)。
行:
一、走楼梯,不搭电梯(住在大楼者,无论是在办公室或是在家里,若您不赶时间,不妨试着安步当车,试著不搭电梯,改走楼梯,既节省能源,又可运动健身)。
二、出门多走路、骑单车、利用大众运输系统、少开车和骑机车。
“英国的科学家似乎非常关心气候变化问题,是不是因为如果海平面上升,像英国这样的岛屿国家,首先要受到淹没的威胁?”另一位参加北京“气候变化媒体研修班”的英国人,是研究气候变化的科学家杰夫詹肯斯,他在“媒体研修班”上收到中国记者这个“尖锐”的问题。杰夫詹肯斯没有正面反对这个猜测,他告诉记者,为了应对海平面上升,伦敦市在泰晤士河两岸加高河堤的速度,明显比过去要快得多。

一些科学家还在争论全球变暖究竟是人类活动造就,还是地球环境周期性变化,另一些“行动派”科学家已经在为气候变化做积极的准备。

用政治手段解决气候问题,恐怕是目前最有效的“科学”措施。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为目的的《京都议定书》,已经开始发挥它的作用,参加协约的国家可以通过碳排放量的交易,控制总的温室气体产量。科技部全球环境办公室吕学都,深知这种政治谈判的艰难。

“每次参加关于碳排放量的多国谈判,走进会议室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走出会议室,一场会议经常持续到深夜。作为《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候补委员,吕学都曾参加多国谈判。吕学都说,参加这种谈判的各国代表都有了经验,总要带些三明治到会场,没有纯净水的时候,要去厕所接自来水喝。减少碳排放量势必影响经济发展,所以每个国家都要锱铢必较,争取自己最大的利益。

吕学都认为,中国已经行动起来,对待气候变化,政府并不是像外界猜测的那样作壁上观。《节能法》正在修订中,这部1997年通过的法律,被认为过于原则性和口号性,修订的《节能法》有望更加“强硬”。2006年底,我国编制的第一部有关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国家评估报告——《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出版,其中坦率公布了我国目前受全球变暖影响的现状和将来可能因此造成的损失。2007年初,气候问题“智囊团”——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成立,中国一流的科学家将为政府决策提供专业的气候问题咨询。-

全球气候变暖,如何开展环境地质工作

主讲人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员 张丽君
问:全球气候变e69da5e887aa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5656632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勿庸置疑,对全球环境产生深远影响;人类活动是主要驱动力。主要表现在:一是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在过去的50年异乎寻常,全球增温速率明显加快。20世纪可能是最近1000年以来增温最明显的一个世纪。未来100年的增温幅度将达到1.4~5.8℃,海平面将上升9~88厘米;二是全球表面温度升高,导致平均降雨量和地表径流增加、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三是人类活动是当今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驱动因素。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人类使用化石燃料以及土地利用的变化引起的。
问: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地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干旱与土地退化趋于扩大发展趋势;水资源短缺,形势严峻;水生生态环境恶化;洪涝灾害、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有增加趋势;海平面上升,海岸带灾害加剧;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和三江产生重大影响。
问:目前二氧化碳地质埋存体包括哪些?
答:开采的和不经济的或耗竭的油气储集层;深部不可开采的甲烷煤层;陆上/海上深部咸水含水层;低热比的地热储。前两种二氧化碳地质埋存方式是“增值”的直接埋存方式。即通过向耗竭的油气储和不可开采的煤层注入二氧化碳,可以提高油气储和煤层气的回采率。
问:如何加快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答:为加快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建议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谋划国土资源应急平台体系的规划;编制国土资源部应急平台总体设计方案;加强网络基础支撑平台建设,提高灾情速报能力;重视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加强地质灾害多源遥感信息数据库建设,提高运用遥感技术手段进行地质灾害灾情快速评估和预报能力;加强地震灾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汛期降水诱发滑坡泥石流的预报预警工作;加强野外现场数据的采集与传输能力,提高应急指挥与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组织保障体系的建立。
问:如何进行地下水饮用水源区划定与井源保护?
答:应采取源导向战略,即对供水水源区进行保护。圈定的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是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地下水水质加强监测的重点地区。在这些敏感地区,应避免较强烈的土地利用活动;对区域内的污染排放应严加控制;在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中,应该对地下水污染高风险区设立林地和绿化缓冲带等措施。在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的核心区,应禁止一切有污染潜力的土地利用活动。对任何新建建设项目不予以发放取水许可。对现有的污染提出治理方案。
第一节
气候变暖对我国地质环境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至上千亿元。全球气候变暖引发和加剧了自然灾害,威胁到我国的国家安全。2007年《气候变化中国国家报告》指出,随着地球变暖导致较高的蒸发和降水速率,未来50年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中东南沿海增幅最大。高温、台风、风暴等极端气候将变得更为频繁。一方面,南方部分地区大雨日数将有显著增加,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福建和江西西部,以及西南的贵州、四川、云南部分地区。由于海平面上升,海岸带灾害主要是风暴潮呈现加剧趋势。极端降雨频发也将导致洪涝灾害、滑坡与泥石流、水土流失加剧。另一方面,中国干旱区的面积也可能扩大,北方干旱趋势仍将延续,干旱强度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地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干旱与土地退化趋于扩大发展趋势。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程度较深的国家之一,据前几年统计,荒漠化土地面积约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并且每年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现状已由“破坏大于治理”进入“治理与破坏相持”的阶段。但专家认为治理后的荒漠化地区生态系统未达到稳定状态,可能出现逆转。近三成土地受到了荒漠化危害,我国有4亿人生活在荒漠化的威胁之中。全球气候变暖将进一步使我国北方增温,南方降温,南北温差减小,使冬夏季风减弱,导致中纬度地区降水减少,干旱化与荒漠化呈现扩大发展趋势。影响最显著的地区是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20世纪我国旱灾的发生频率是前500年的6倍。
二是水资源短缺形势严峻,水生生态环境恶化。全球增暖带来气候带北移,尽管我国北方部分降水量有所增加,但蒸发和蒸腾量也相应增加,中国干旱区范围将扩大,进一步加剧我国干旱和缺水,使我国华北、西北大部分地区的干旱形势难以缓解,水资源短缺形势严峻,特别是黄淮海流域水资源短缺形势最为突出。研究表明,未来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我国北旱南涝的发生概率大大增加。气候变暖还将促使http://www.rixia.cc水体污染加剧。气候变暖后,水体温度的上升,会促使河流中沉积的污染物重新溶解释放,使底泥中各种废弃物分解,进而使水质下降。同时,一些地区由于蒸发量加大,河水中污染物得到“浓缩”,从而加重河流原有的污染程度,特别是在枯水季节。此外,气候变暖后,由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加强,造成肥力下降,促使大量施用氮、磷等化肥。过量施用的氮、磷等化肥淋失而进入水体的数量增加。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水污染的重要原因。
三是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有增加趋势。近10年来我国洪水灾害的特征是:流域性大洪水频发;极端暴雨现象明显增加;超强台风频繁出现。未来全球变暖将会使极端降水事件有增多趋势,从而导致突发性地质灾害呈加剧趋势。特别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也将由于台风日夏养花网、热带风暴、风暴潮等灾害性天气的增多,使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呈增多的趋势。我国永久冻土约占国土面积的18%。据专家研究,如果未来10~20年间全球平均温度升高0.5℃,将会造成5%的我国永久冻土融化;若平均温度上升2℃,将导致10%~15%的永久冻土融化,永久冻土融化将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四是海平面上升,海岸带灾害加剧。全球变暖使海洋热膨胀和冰川扩大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导致发生台风、风暴潮、洪水等灾害的几率增大,造成海岸侵蚀及致灾程度加重。有关研究表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每年上升了1.4~3.2毫米,其中渤海海面平均上升5厘米,东海平均上升19厘米,南海平均上升20厘米。上升量超过20厘米的省(市)有天津、江苏、上海和广东。从地区分布看,未来海平面上升引发海岸带灾害将影响从辽宁至海南岛的所有滨海地带。而华北平原东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可能是主要受灾区,因为这些地区3~4米高程地区占了很大面积,加之城市集中,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农业等用水量大,地下水过度超采,形成大面积的地下漏斗,海岸带灾害在这些地区发生将会给本区和国家造成极大的损失。海平面上升不仅导致许多海岸区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潮影响的程度加重,严重影响沿海地区的防洪形势,也会引起大规模的海水倒灌,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
五是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和三江产生重大影响。保护青藏高原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来说至关重要。近40年来,受全球气温升高的影响,青藏高原气温平均上升了0.45℃,气温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后,干旱化趋势加剧,湖水下降速率明显加快。气候变暖还使黄河源区多年冻土明显退化,这在青藏高原东南的黄河源区尤显突出,造成大量湖泊干涸、湿地逐渐消失、多年冻土退化、区域水位下降,引起沼泽草甸大面积沙化和黑土滩化,裸地荒漠面积大幅增加,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明显,不仅危害源区牧民的生存,而且还危及黄河源区的生态安全。
第二节
加强海岸带地质调查评价工作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沿海城市的飞速发展,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沿海三大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苏北沿海、闽中南、北部湾四小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正在谋划上升国家战略,起势良好。当前,我国进入新一轮重化工业化时期,掀起新一轮经济布局沿海化浪潮,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沿海经济带的未来发展恰逢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机。如何增强我国沿海经济带在国际上的竞争实力,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增长,意义非常。我国沿海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的代价是巨大的。未来的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考虑资源环境的约束条件和适宜性。因此,海岸带的资源环境地质调查十分重要,是未来我国沿海经济带发展的基础条件。
自1999年“国土资源地质调查”国家专项实施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北部湾和海南岛等沿海地区的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取得了一批丰硕的成果,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更新了一批海岸带及沿海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资料。现已完成了全国海岸带和沿海城市1∶25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工作。一些沿海省(市)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
海岸带地质调查是以地质、第四纪地质、构造活动性等区域基础性地质评价研究工作基础,选择港口建设、填海工程、城市重大基础工程建设以及城市空间发展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因子,如表层地壳结构与岩土力学性质、深部地壳结构构造与深断裂、地块升降与现今地壳活动速率、断裂及活动性、现今地应力与能量、主要内动力地质灾害等评价因子,进行地质环境的综合评价,将综合评价成果纳入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之中。在未来气候变化的背景研究基础上,重点关注淡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承载能力、活动断裂及地壳不稳定地区、软土和岩溶塌陷等不良地质体分布区、海水入侵和地面沉降、海岸带岸线变化与主要河口区沉积速率变化、重点地段的工程地质稳定性、地下水资源潜力调查和地下水库地质勘查以及海岸带水土污染调查与评价。
第三节
开展碳地下埋存调查评价
加强土壤/岩石—水循环中无机碳对全球气候的“碳汇”作用研究,为荒漠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水及其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指标,诸如地下水水位、宏量组分、微量组分、同位素、惰性气体等可以用作不同时间尺度上环境变化的指示剂。从地下水及其沉积物中识别和提取高分辨率的环境变化信息。作为全球水循环的重要部分——地下水是全球环境变化的受体和信息载体,在受环境变化影响的同时,它也会影响环境。当前全球性地下水水位的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全球二氧化碳的源汇不平衡是当前世界碳循环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然而,关于全球二氧化碳汇的位置、大小、变化和机制目前仍不确定。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机碳循环,而对无机部分关注较少。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刘再华与德国专家合作,基于广西和贵州10余年的野外观测数据,经过理论计算探讨了全球水循环中溶解无机碳形式对全球碳循环的贡献。全球水循环、碳酸盐(岩)的风化溶解和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三者共同构成了对大气二氧化碳的调节。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过程共同提供了一个负的气候反馈机制,降低了大气二氧化碳增加对气候的影响。该研究发现对碳汇的理论计算作出了一个示范,为寻找遗失的碳汇提出了一个新的方向。这一研究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发现全球水循环中的溶解无机碳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碳汇。
二氧化碳的地质埋存场所调查评价,减缓全球变暖进程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温室效应各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是,寻求成本低且有效的方案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其中,二氧化碳捕集和地质埋存是重要手段之一。从全球主要类型的二氧化碳埋存能力来看,地质埋存要比森林和土地捕获二氧化碳的潜力大,而且后者需要紧缺土地和森林资源的支撑。
为实现东京议定书的承诺目标,各国积极开展二氧化碳地质埋存的调查评价工作。欧盟启动了《欧洲地质埋存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潜力评价》项目。德国、英国、比利时、希腊、荷兰、法国、丹麦与格陵兰以及挪威等国家地质调查机构以及荷兰能源与环保局参加了该项目的研究工作。该项目的总目标是,评价欧洲地质埋存二氧化碳的潜力,为降低二氧化碳向大气的排放量而作出重大贡献,确保欧洲在环境和价格可接受的条件下得到稳定的能源供给。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实施了沉积盆地煤层埋存二氧化碳的潜力评价计划。美国能源部与化石能源办公室和科学技术委员会在1999年4月联合拟定了“碳埋存科学计划”。该计划旨在到2030年,二氧化碳埋存方案将使美国每年减少1.45亿吨的碳排放,使世界每年减少2.7亿吨的碳排放。从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就一直进行有关深海封存二氧化碳的技术试验研究。日本的二氧化碳地质埋存方案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到2020年,二氧化碳地质埋存的费用将减少一半,每年掩埋的二氧化碳数量争取达到2亿吨,这将减少日本1/6的大气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005年9月召开的中欧峰会确定了到2020年在中国及欧盟建立碳近零排放的煤发电项目的合作目标。设立了“英国—欧盟—中国燃煤近零排放项目”,该项目总目标是到2020年在中国及欧盟建设示范发电厂并实现碳的近零排放。2005年12月,由中国华电等能源、投资国有大企业联手组建的以研发、建设、运营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近零排放的“绿色煤电”示范电站为最终目标的绿色煤电有限公司宣告成立。新公司计划对二氧化碳进行收集和封存的煤基能源系统进行研究。我国目前二氧化碳减排形势严峻,应大力提倡二氧化碳的地质埋存,尽快开展碳排放源周围的二氧化碳埋存地质场所潜力评价,早日使二氧化碳捕集和地质埋存技术在我国步入实用阶段,为全球环境的改善发挥作用。
第四节
提高地质灾害风险防治水平
加大地质灾害调查填图工作力度,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奠定坚实基础
全球气候变暖必将导致我国地质灾害风险的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地质灾害相关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提供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决策信息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手段是开展地质灾害编目和填图工作。通过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图或敏感性图以及风险区划图,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以供决策之用。中国地质调查局自1999年通过地质大调查计划部署的1000多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重点调查了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点,基本摸清了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这项工作为滑坡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当前紧要的任务是查漏补缺滑坡灾害调查信息,特别是滑坡灾害影响的社会经济属性信息。然而,除了有少部分地区在当地政府的资金支持下开展大比例尺滑坡灾害填图外,大部分地区由于资金缺乏,滑坡灾害调查精度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将地质灾害区划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地质灾害风险地带管理
将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用最通俗的、最实用的表征方式向土地规划和开发等部门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地质灾害风险信息,用于土地利用规划与审批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表征。为了强制实施地质灾害风险地带管理,防患于未然,避免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行为加大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国际上一般做法是,开展滑坡灾害风险区划,将土地划定不同的土地利用地带,规定不同地带的不同土地利用行为,并通过立法将之纳入土地利用规划中加以实施。
目前,我们还没有制定出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国家指南,滑坡风险评估刚刚开始进行试点研究,地方政府缺少国家层面上的技术规范/标准的指导,加上各地地质条件的不同,导致其使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技术方法差异很大。因此,最终的滑坡危险性/风险评价与区划的结果必将是概略性的成果,与社会经济发展对滑坡风险管理的期待相比还相差甚远。当前的重要任务是,制作高质量、实用的滑坡灾害评价与区划信息产品,将其转化为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的编制依据。
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相关土地规划的配套规章及实施细则
2003年5月12日国务院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的行政法规,确定了在建设用地审批和土地规划中开展地质灾害评估制度的法律地位。《条例》不仅要求在建设项目审批中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还要在土地利用规划中重点考虑地质灾害风险问题。这样可以避免因工程选址不当或不恰当的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这是预防地质灾害发生最有效的手段。
然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是原则性、纲领性文件,如何落实《条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就需要借鉴国外在滑坡灾害土地区划、滑坡灾害风险区土地开发利用限制、滑坡灾害信息管理以及滑坡灾害保险等方面经验,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相关规章和制度以及实施细则,提升其可操性。目前急需开展的研究包括:一是如何在城市规划和城镇规划中开展地质灾害评估制度,并将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城镇规划、交通规划等各种土地利用规划中并加以实施;二是将滑坡灾害风险区划的成果尽快落实在《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中,在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作用;三是要充分考虑《条例》与其他现行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的衔接和融合。
加快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建设进程
进入21世纪后,以风险管理为指导,对自然灾害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进行全流程的风险管理战略,已成为世界灾害管理主流,正在从灾后反应型向灾前防御型的综合减灾战略转变。构建基于现代通信技术、集现场灾害信息采集传送和后方信息分析预测与决策的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是进行科学决策支持的关键,它可以大大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更能为灾后重建以及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最有力的支撑。
开展基于全流程风险管理的地质灾害管理体系建设,实施综合管理战略
灾害风险全流程管理是联合国、世界银行以及一些国家政府积极倡导的最新的灾害管理理念和方式。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一些国家调整灾害管理的相关法律,完善管理运行体制和机制,适应新形势下灾害管理需求。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灾害风险综合管理体系,因此,建议今后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建立我国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地质灾害管理的垂直组织体系,完善横向协调机制;加强基层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提高群测群防体系的防灾水平。
第五节
加大地下水资源勘查力度
地表水库的弊端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许多国家放弃了修建地表水库的做法,越来越多地利用地下含水层广阔的空间,来调节和缓解供水的紧张局面并恢复生态环境,这是21世纪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变暖趋势下,我国水资源短缺形势更加严峻,凸显了地下水资源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大地下水勘查力度,积极开展水的地下储备,控制地面沉降
国外经验表明,含水层人工补给和地下水库建设是21世纪水资源调控、增大水资源供给、控制地面沉降等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经测算,将地表水转入地下水库调蓄,一般条件下能增加30%~40%的地下水资源开采量。目前,建设地下水库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因此,我国应借鉴世界上的先进经验,积极推进含水层的人工补给和地下水库建设工作,建议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天然储存空间”和因地下水过量开采而“腾出的地下空间”开展地下水库库址的勘查和库日夏养花网容潜力评价;加紧制定修建地下水库的相关政策,积极推进地下水库建设的步伐,缓解供水紧张局势;控制深层水的开采,开展含水层人工补给,防治地面沉降,尽快出台有关深层地下水限采和禁采的政策法规和经济激励措施;开展深层地下水的战略储备,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开展“水银行”试点,为含水层人工补给和水的地下储备建立合理的http://www.rixia.cc水权分配和管理机制。
开展地下水资源污染脆弱性评价和风险区划工作,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
国际经验表明,合理解决未来不断出现的地下水污染问题以及因地下水开采造成的环境负效应,应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方针。地下水资源保护战略主要包括地下水水质保护与管理、地下水开采环境负效应防治以及地下水资源涵养等。为此,应加强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是地下水饮用水源区划定与井源保护。显然,对整个含水层进行保护是不经济的。应采取源导向战略,即对供水水源区进行保护。
二是农业面源地下水污染防治。调查表明,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威胁来自农业化学品的施用(如化肥和杀虫剂)带来的面源污染。其次是来自局部污染的威胁(如来自工业场所、垃圾填埋场等),针对这种广域的农业面源污染,场地尺度的污染物治理办法是不现实的。因此,采取区域地下水保护方针才是防治地下水污染经济有效的办法。
。。。

如何看待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造成的观点?

如何看待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造成的观点?
确实如此,全球bai气候变du暖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zhi
全球气dao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版象。由权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谁在乎?
  究323131333532http://www.rixia.cc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262356661竟,有谁会在乎气候变化?

  有谁会在乎全球气温升温一两度,甚至六七度?
  有谁会在乎南北极冰架的坍塌或融化?
  有谁会在乎北极熊的死活?
  有谁会在乎有多少物种灭绝?
  有谁会在乎沿海地区淹没多少城市?
  有谁会在乎每年融化多少雪山?
  有谁会在乎每年夏天热死多少人?
  有谁会在乎因为炎热所带来的火灾烧掉多少森林?
  有谁会在乎干旱城市有多少?
  有谁会在乎?
  。
  。
  。
  对于宣传全球变暖危害的朋友们,当我们将这些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影响摆给别人看,我们是否有十足的底气,可以让对方有同样的危机感?

  从我个人来看,这些东西,基本上对一个不了解全球变暖的正常人来讲,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些事情和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直接影响和关系?几乎一点都没有!顶多是冬天少穿点衣服,夏天多开一会空调,偶尔太热了单位学校还给放假,这不是挺好嘛。按这样的好处来看,越热越好!把老弱病残都热死了,还可以减少污染呢。

  那我们凭什么,要靠上面的这些东西,来让其他人在乎全球变暖?

  这说明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我们的沟通能力有问题——我们逆行着,走进了一条单行线。

  我们只考虑到了自己的价值观,而没有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这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全球变暖所带来的,不仅仅只是我们常说的那几条,还有许许多多的影响,是同人类生活有直接密切关系的。为什么我们没有将这些讲给别人听?

  气温升高,会给人类生理机能造成影响,人类生病的几率将越来越大,各种生理疾病将快速蔓延,甚至会滋生出新疾病。眼科疾病、心脏类疾病、呼吸道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类疾病、病毒类疾病、细菌类疾病……人们社会在医疗上所支付的金钱将越来越多,死于非命的人将越来越多。癌症,将越来越普及;促死,将会越来越普遍。再多的钱,再好的医生,也未必能救得了你的命;

  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热能,会提供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从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灾难。我们每年所遭受和面临的灾难越来越多,损失的生命和金钱数目越来越大,越来越让人难以接受。再多的钱,也未必能救得了你的命;

  台风海啸等灾难不单会直接破坏建筑物和威胁人类生命安全,而且会带来许多次生灾难,尤其是台风、飓风等灾难所带来的大量降雨,会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严重威胁了交通安全和居民生活安全;

  气温升高不单会从海洋直接吸取水分,还会从陆地吸取水分,使得内陆地区大面积干旱,从而粮食减产,饲料也一定会减产。粮食和肉类食品将面临匮乏,直接威胁国家稳定。为食物而引起的恐慌和争斗,将不再是落后村落中才会发生的事;

  气温升高所融化的冰山,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淡水最主要的来源。我们的地下淡水储备都是由冰山融水组成的。在气温平衡正常时,冰山有一个冰雪循环系统,即,冰山夏天融化,流向山下,流入地下,给平原地区积累淡水,并起到一个过滤作用。冬天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回到山上,通过大量降雪重新积累冰雪,也是一个过滤过程。这整个的循环过程,使得我们的淡水有了稳定的平衡保障。而现在全球变暖使得冰山上的冰雪积累的速度远没有融化的速度快,甚至有些冰山已经不再积累,这就断绝了当地的饮用淡水。这将会带来因缺水而产生的冲突和战争;

  气温升高使得自然界食物链逐渐断裂。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导致海洋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使海洋碳酸化,这会杀死大量微生物。最底层的食物消失,将使海洋食物链从最底层开始,向上迅速断裂,并蔓延至海洋以外。由于没有了食物,将有大量海洋生物,和以海洋生物为食的其他生物死亡。海洋中大量生物死亡,将会污染海洋,加速其他生物的死亡;同时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加速全球变暖,形成恶性循环;
  温度的上升,无脊椎类动物,尤其是昆虫类生物提早从冬眠中苏醒,而靠这些昆虫为生的长途迁徙动物却无法及时赶上,错过捕食的时机,从而大量死亡。昆虫们提前苏醒,因为没有了天敌,将会肆无忌惮地吃掉大片森林和庄稼。没有了森林,等于无形当中增加了二氧化碳的含量,加速全球变暖,形成恶性循环;没有了庄稼,就等于人类没有了食物;
  而蜜蜂数目的大量减少,也是自然界食物链彻底崩溃的前兆。没有了蜜蜂帮助传播花粉,植物将无法繁殖。也就是说,庄稼无法繁殖,无法结果,人类将没有食物。全球人类将面临食物短缺,为争夺食物而引发的战争将越来越多,越来越近。而供我们争夺的食物,也将越来越少;

  全球变暖导致陆地水分大量流失,随时会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光是森林中的山火,城市中的火灾也将会非常频繁。大火无情,我们的家将24小时处于危险当中。我说24小时,就是说即使在夜间也会有发生火灾的可能。

  全球变暖所能确定的并公开的最大威胁,是冰河时代的突然降临。对这一结果不了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后天》这部电影,其内容就是讲述冰河时代降临的恐怖。但这部片子只做成了灾难片,而几乎没有起到多大教育意义。我都只有在看第二遍时才察觉到在电影开头时,讲到了全球变暖和冰河时代的关系。跛脚的美国灾难片;
  全球变暖所带来的最恐怖的结果,也是未确定(?)未公开的结果,那就是,由于全球变暖所带来的海啸等海洋性灾难次数越来越频繁,规模越来越大,所带来的次生灾难也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当海洋性灾难达到一个最高点时,也就是量变产生质变的那一点时,部分地壳被海洋所撼动,造成地震,而部分地壳附近的火山被引发,连锁反应,来带更大的地震,从而产生更大规模的火山爆发。火山爆发所产生的数万吨上千摄式度的火山灰,所到之处,便是火海,即使没有点燃的,也被压扁。世界上近八成的人口将在这次火山爆发中消失。待火山平静下来,大量冷却的火山灰掩盖天空,将有至少长达两年之久的黑暗生活笼罩整个世界。没有阳光就没有植物,也就没有粮食。坚持到最后的,恐怕只有老鼠和小强。

  大家对全球变暖所带来的这一类的后果有什么样的感受?和之前我们经常听到见到提到的有什么不同?一个是别人抱炸弹,一个是自己抱炸弹。相信大家和我的感受会很相似。

  大家都是热爱生活的人,都是充满爱心的人,都是肯为环保事业奉贤自己力量的可爱的人。但我们只是在宣传环保时,忘却了一点,那就是对方的感受。如果我们可以对对方的心理进行推敲,拿捏,在了解了对方后,再通过恰当的方式进行宣传,宣传效果岂不会更加理想?对症下药,这是无论在哪里都适用的完用理论。

  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将全球变暖所带来的更震撼人心的影响,告诉周围人的话,那么,大家必定会重新审视环保的重要性,并发自内心地为自己、为家人、为朋友、为地球奉贤出一份力量!
也许你听到有些人说全球变暖是骗局,然而真是骗局吗?

联合国环境署及气象署下属的回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答会有专业的科学评估报告,其研究结论表明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造成的,由此造成全球变暖。其报告明确指出,该结论的可信概率为95%。

主要原因:工业发展大量能源开发利用,汽车尾气排放越来越严重,农牧业发展,毁林。
为什么5千年前的气温来与现在截然自不同?为什么1万年前的森bai林覆盖率达75%?为什du么2万年zhi前的地球是如此dao山清水秀?人类是罪魁祸首,最新数据统计表明,全球变暖93.5%是由人类引起的,现代高科技发达腾飞,却对于全球变暖束手无策。汽车尾气,空调的氟利昂,冰箱......这些都是人类的产物,也是罪魁祸首!
环保,离我们还有多远?
目前对于气候变暖众说纷纭,最近还出现英国科学家伪造数据以证明全球变暖的丑闻。不过经济学家郎咸平的《新帝国主义在中国2》中对此提出了很大胆的观点(气候变暖是谎言),建议阅读。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如何改变气候,如何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90113.html

上一篇:我这个海棠花长得太高了我想让它往粗长,需要怎么做呢?这个花怎么弄好看?怎么管理呢?新手求养花大神指

下一篇:听年长的人说近视眼多看绿色植物会让视力提高.有科学依据吗?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