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最早的生态学与地植物学著作

2021-01-27 07:00:55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202

钱崇澍的中国近代植物学的奠基人

中国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很久以来,英、法、德、iIfsxoOiEJ美等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多次来我国调查植物资源和采集植物标本。从19世纪60年代前后开始,对中国植物的研究主要由外国人把持,大批标本包括珍稀、模式标本流落国外,有关中国植物的调查和研究论文也是外国人写的。在国内,近代植物学曾先后两次被介绍进来,出版和翻译了一些国外植物学的书,但由于长期受封建社会的桎梏,都没有受到重视,直到本世纪初近代植物学在我国还是一片空白。钱崇澍对这种状况早就不满。他认为不建立中国近代植物学,怎能开发利用祖国丰富的植物资源,又怎能改造我国落后的农业、林业,建设成一个富强的国家呢?
钱崇澍怀着满腔救国激情,决心要更快地将自己学到的近代植物学知识播种在祖国大地上,让它生根、开花、结果。他当时克服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重重困难,以极大的热情和毅力,致力于在国内建立和发展近代植物学的研究工作。
他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在许多方面都是开创性的。1916年,在国外发表了《宾夕法尼亚毛茛两个亚洲近缘种》,这是中国人用拉丁文为植物命名和分类的第一篇文献。1917年他在国外发表《钡、锶、铈对水绵属的特殊作用》,同样这是我国应用近代科学方法研究植物生理学的第一篇文献。他还首次写出了中国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的论文《安徽黄山植被区系的初步研究》。钱崇澍还在国内第一个选择了在植物分类工作中难度较大的兰科、荨麻科、豆科、毛茛科等植物进行系统的研究。为了更快传播新技术和新的科学知识,1917年他发表了《介绍新著动植物显微镜法》一文,1929年翻译了《细胞的渗透性质》、《自养植物的光合作用》等植物生理方面的论文。钱崇澍早期的论著和译文,大多数发表在《科学》、《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论文集》、《中央研究院植物学文集》等刊物上。除上述文章外,他所发表的《森林之种类与分布》、《植物疏密之试验》、《植物之天演》、《浙江之兰科三新种》、《中国植物之新种》等也都是当时的代表作。钱崇澍在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及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所作出的贡献,为我国近代植物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钱崇澍非常重视野外考察工作。回国不久,他就不畏千辛万苦,深入浙江和江苏南部进行植物区系的研究,采集植物标本1万多号,特别是对浙江省植物做过系统的收集和整理。20年代后又对南京钟山的森林和岩石植物进行过专门的观察和研究。他还制定了江苏、浙江、安徽、四川各省的植物调查规划。他所组织的采集队走遍了这些地区的山山水水,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为我国东南、西南植物分类、区系和植被等方面的研究开辟了道路,也为以后编写地区植物志、全国植物志以及研究植物地理学等创造了条件。通过这些考察活动使钱崇澍进一步认识到祖国丰富的绿色宝库,开阔了视野,更坚定了他献身科学的信念。

最大的花?最有力气的果实?最早的植物学著作?永不落叶的植物?最毒的树?寿命最长的花?寿命最短的花?

银杉树的产地?特点?资料来源?最甜的植物?
  世界上最大的花是泰坦魔芋,原产于印度尼西亚苏门达腊的热带雨林地区,花朵的直径长1.5米,高则将近3米,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花。这种植物一般能活40年左右,在它的生命期内只开两三次花。
  泰坦魔芋花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散发出的味道,和一般的花朵不同,它不但没有香味,还臭的惊人,闻起来很像腐烂尸体发出的气味,因而它也被称为“尸体花”。这种气味正是泰坦魔芋“传宗接代”的法宝,它能吸引昆虫到自己身上产卵,等幼虫发育成熟,就可以帮自己传播花粉了。

  最有力气的果实—喷瓜

  凤仙花的果实成熟后,果皮会自动裂开,把种子象枪弹似地喷射到2米远的地方去。在丰富多采的植物界里,这种本领并非凤仙花所独有,有的植物本领比它还要大!

  原产欧洲南部的喷瓜,它的果实象个大黄瓜。成熟后,生长着种子的多浆质的组织变成粘性液体,挤满果实内部,强烈地膨压着果皮。这时果实如果受到触动,就会“砰”的一声破裂,好象一个鼓足了气的皮球被刺破后的情景一样。喷瓜的这股气很猛,可把种子及粘液喷射出40-50尺远。因为它力气大得象放炮,所以人们又叫它“铁炮瓜”。还有比喷瓜果实更有力气的果实吗?人们至今还没有发现。
  喷瓜的粘液有毒,不能让它滴到眼中

  最早的地方植物志

  《南方草木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植物志。为晋代嵇含所撰。公元304年问世。共上、中、下三卷,分草、木、果、竹四大类。书中记载了广东、广西及越南的植物总共80种。其中上卷记载草类植物29种,中卷记载木类植物28种,下卷记载果类植物17种以及竹类6种。同时还有关于生物防治的记载。本书是研究我国古代植物的重要资料。

  最早的植物学辞典

  《花果卉木全芳备祖》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系统的植物词典。为南宋学者陈景沂所编纂。成书于1256年。全书共58卷,分为果、花卉、草木、农桑、蔬菜和药物等部分。这部书出版后,其它原本都已散失。现存唯一的原本保存在日本宫内厅书陵部。1979年10月,日本宫内厅把这本书的影印件赠送给我国。

  最早研究野生食用植物的著作 《救荒本草》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研究野生食用植物的著作。为明代皇帝朱元璋的第5个儿子朱橚所撰。成书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全书分上、下两卷,记载了在灾荒时可利用的野生植物414种,其中出自以前本草的有138种,新增加的276种,分为草类245种,木类80种,米、谷类20种,果类23种,菜类46种。这些植物中不仅有常见的食用植物,还有习惯上不食用,甚至是有毒的植物。朱橚在自己的园圃里栽植了许多植物,不但亲自观察,而且叫画工依照实物逐一绘图,并对植物的产地、形态、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法予以说明。《救荒本草》受到世界植物学家和科学史家的高度赞赏。

  最早、最大的区域性植物志

  《植物名实图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最大的区域性植物志。为清代吴其浚(1789-1847)所编著。本书共分38卷,12大类。谷类2卷、蔬菜4卷、草类24类、果部2卷、木类6卷,共计植物1714种,比《本草纲目》增加了519种。书中对各种植物的形态、颜色、性味、用途及药用价值都加以收录。所附插图极为精美,比以往任何本草都要细致、清楚、形象、生动、逼真。作者亲自去过许多地方考察。尤其是江西、湖南、云南、山西、河南、贵州等省。这些地区过去植物收载很少。

  最早介绍西方近代植物科学的著作

  清代著名数学家李善兰和英国人韦亷臣合作编译的《植物学》,为我国第一部介绍西方近代植物科学的著作。全书共8卷,约35000字,有插图200多幅。书中内容是根据英国植物学家林德利(J. Lindley 1799-1865)所著的《植物学纲要》中的重要篇章编译而成的。书中主要介绍了植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植物的地理分布,植物体的内部组织构造,植物体各器官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以及植物的分类方法等等。李善兰在书中创译了细胞、萼、瓣、心皮、子房、胎座、胚、胚乳等植物学专门术语。分类学中的"科"和伞形科、石榴科、菊科、唇形科、蔷薇科、豆科……等许多科的名称均从他笔下首次出现。"植物学"一词也是他首次创译的。这些名词皆一直沿用至今。

  编译者李善兰(1811-1882),字壬叔,号秋纫,浙江海宁人。1852年,在上海与英国传教士卫烈亚力和韦亷臣等合作,翻译介绍西方自然科学著作,除《植物学》之外,还有《几何原本》、《代数学》、《www.rixia.cc重学》、《天谈》……等著作。1858年,《植物学》一书由上海墨海书馆出版。它的问世对我国早期植物科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所以误认为常绿植物不落叶,是因为这种植物不同于落叶植物。落叶植物的叶子通常是在秋天脱落的,到了春天才长出新叶,而常绿植物则是在脱落旧叶时即有新叶长出。

  这并非表示常绿植物的叶子不能长期生长。常绿植物中叶子寿命最长的要数刺珠果松的针叶,它们长到30年才会自行枯萎。

  除了针叶树,还有许多灌木及其他种类的树也都是四季常绿的,如一些生长在热带丛林中的树。但有种红枫,当它生长在新英格兰时就落叶,而生长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温暖阳光下时就会四季常绿。

  为什么常绿植物的叶子会长期长着而不枯落呢?“永生不死的植物是没有的”,科内尔大学的植物生态学家布赖恩查博特说:“事实上我们还不知道为什么生物都有一个固定的生命期。”

  但是,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的叶子在结构上是有所不同的。查博特声称:“落叶植物的叶子从构造上看就是易于脱落的。”相反地,常绿植物的叶子从自身构造上看韧度较高,所以能够长期长着。常绿植物的叶子具有一层复杂表皮和一层较厚的角质层。前者是包覆着叶片和植物其他部分的细胞表层,后者则是处在外面的蜡质覆盖层。常绿植物的叶子还布满一种称为石细胞的支持细胞,这些细胞是些充满有毒化学物质的塞块,起着防止害虫伤害植物的作用。

  常绿植物为了长出构成复杂的叶子,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能量,因此它们要使自己的叶子长时间地长着而不脱落。查博特说:“叶子长的时间越长,植物从自己支付的时间和能量方面的投资中获得的收益也就越高。”生长了5年的叶子要比只生长了几个月的叶子为植物提供的养料来得多。

  这似乎是一种循环性的论证:常绿植物的叶子需要长较长的时间,是由于它们的复杂结构的形成需要较多的时间和能量。同样,常绿植物也需要有复杂的结构使自己具有耐寒性以便能够活得更长。www.rixia.cc然而,查博特认为这种情况应看作一个正的反馈环,它对一定环境中的某些植物是有利的。

  见血封喉树

  寿命最长的是百岁兰,【学名】Welwitschia mirabilis Hook.F
  【分类】属裸子植物,买麻藤纲,百岁兰科。本科仅一属一种,即百岁兰。
  奇异的长命叶——百岁兰,非洲西南部沙漠地区生长的一种矮树桩似的植物,整株植物只一对叶子,百年不凋,称为百岁兰。

  百岁兰,一生只长两片叶子,不凋不谢,叶片基部生长的同时,叶片末端开始干枯。其叶子寿命为植物界中最长的,在原产地非洲纳米比亚的沙漠有寿命达2000年以上者,叶片宽达1米多,长达10余米,极为珍贵。

  百岁兰的两片叶子长出来后,只会越长越大,不会脱落换新叶。叶子生命的结束也就意味着百岁兰生命的结束,也就是说二者的寿命是相同的。百岁兰能长命百岁,它的叶子也就能长命百岁了。有的百岁兰的叶子有两三米长,三十五厘米宽,就像一条又宽又长的绿色皮带。

  在非洲西南部安哥拉附近靠海岸的沙漠地区,就可见到百岁兰。它长得十分奇特,4米高的茎杆,露出地面的只有20厘米左右。百岁兰有两片从茎顶生出并左右分开的革质叶子,匍匐在地上,叶宽30厘米,长3米左右,最长能有6—7米。叶的基部硬而厚,并不断地生长,叶的梢部软而薄,不断地损坏,叶肉腐烂后,只剩下木质纤维,盘卷弯曲。除种子发芽后的一对子叶外,百岁兰的这一对叶子百年不凋。

  百岁兰雌雄异株,年年开花。在茎顶上表面,出日夏养花网现一些同心沟,在同心沟的外方沟内抽出球果状的穗形花序;花片鲜红色。种子的外面有翅膀,随风散落到各处安家。

  沙漠地区的气候干燥,雨水稀少,蒸发量又大,沙漠中生长的植物为适应这种环境,或者脱去叶子,或者叶变态呈针状,以此来减少水分的损失。可百岁兰的叶子既宽又厚,难道它不惧怕干旱吗?

  原来,百岁兰的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地下的水分,同时海边雾气浓重,形成的露水落下后,被百岁兰的叶子吸收,这样,百岁兰始终可以获得充足的水分来供自己生活之用。

  百岁兰的分布范围极其狭窄,只有在西南非洲的狭长近海沙漠才能找到。它也是远古时代留下来的一种植物“活化石”,非常珍贵。

  寿命最短的是短命菊,沙漠中长期干旱,这种植物的种子在早春稍有雨水湿润的情况下,就赶紧萌芽生长,开花结实。整个一生的生命周期,只有短短的三四个星期。
  短命菊是世界上生命周期最短的植物之一,它的寿命还不到一个月。 这种生活习性是它适应特殊生存环境的结果。 短命菊又叫"齿子草",是菊科植物,生活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中。 那里长期干旱,很少降雨。许多沙漠植物都有退化的叶片、保存水分的本 领来适应干旱环境。短命菊却与众不同,它形成了迅速生长和成熟的特殊 习性。只要沙漠里稍微降了一点雨,地面稍稍有点湿润,它就立刻发芽, 生长开花。它的舌状花排列在头状花序周围,像锯齿一样。有趣的是,短 命菊的花对湿度极其敏感,空气干燥时就赶快闭合起来;稍稍湿润时就迅 速开放,快速结果。果实熟了,缩成球形,随风飘滚,传播他乡,繁衍后 代。由于它生命短促,来去匆匆,所以称为"短命菊"
大王花,
霸王花
银杉树的产地?特点?资料来源?名称?
2

李博的研究经历

在科学研究上,李博院士对干旱、半干旱区植被与草原研究作出了系统的研究,而且把生态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把传统研究与近代研究相结合,并有意识地与当前国际上的热点问题如持续发展、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联系起来。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项,专题4项,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专著4部,专题地图5套,主编科学文集9部。先后获“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表彰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多项一等奖4项三等奖3项。1992年获乌兰夫基金会自然科学特等奖。作为我国著名的草地生态学专家,多次应邀出席国际会议作报告。1994年在美国盐湖城召开的第六届国际草原学术会议上,当选为该会议第六届常设委员会委员。还应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和内蒙古科委委派,先后14次率领科学考察团出访美国、日本、阿根廷、俄罗斯、印度、比利时、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 1998年5月16日赴匈牙利德布勒森出席第十七届欧洲草地管理学术会议,5月21日不幸殉职,享年69岁。
李博教授支援边疆40等年来,兢兢业业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随时注意本学科动态,忠于祖国的教育事业,在科技第一线发挥积极作用,为国家和自治区的教育与科技的发展进行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对生态学教学与干旱、半干旱区植被与草原研究,对生态学人才培养与草地生态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8年的春天,李博院士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出席第十七届欧洲草地管理学术会议期间,途经一个小镇,休息时,他独自走到草地上采集标本,并一路拍照,当他举着相机倒退着踏上铁路,一列火车从他的背后驶来……。
初次踏上大草原
1929年4月15日,李博出生于山东省夏津县,1953年7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同年8月被分配到北京大学,给著名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李继侗当助教,从事植物生态教研工作。  当时李继侗先生正致力于生态学研究,成立了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专门组,并且招收生态学专业的研究生。为使李博得到深造,李继侗先生亲自为他制定听课与读书计划,让他和大学生、研究生一起参加考试,并且承担基础课实验。这时的李博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每天学习工作达16个小时以上,每月工资除生活费外全部用于购买专业书籍。  1955年起,李博开始对北京西山植被进行研究,先后随李继侗先生参加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以及黑龙江大庆、河北坝上等草原考察。1956年,内蒙古筹建第一批国营牧场,李博随李继侗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踏上呼伦贝尔大草原时,李博感叹道:“这是一片处女地,一片天然杰作!”说这话时他并没有想到,自己的后半生会与大草原紧密联系在一起,他热情赞美的地方成为他倾注毕生心血的地方。  从北大来到内大  内蒙古大学是新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综合大学,建于1957年。创办初期,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建校事宜,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自治区政府主席乌兰夫兼首任校长,李继侗先生应邀执教并且担任副校长。一天,李博对妻子蒋佩华说:“李继侗先生已经带领北大生态地植物学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参加内蒙古大学的建设,李继侗先生让我在北大把生态地植物学专业本科教学搞完,待这届学生毕业后,我也要去内蒙古。”  就这样,李博怀着对草原的热爱,毅然放弃了北京大学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于1959年初同妻子蒋佩华一同调入内蒙古大学生物系任教。这一年,他带领18个人,租用了72只骆驼,携带考察器材及生活必需品,深入巴丹吉林沙漠的腹地进行考察。
这里流沙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夏季烈日如火,沙面温度高达70摄氏度。为了揭开这一神秘区域的面纱,他们每天黎明就开始行动,采集标本、描述样地、记笔记,直到天黑才安营扎寨,接着大家又得支帐篷、捡薪柴、煮饭菜,饭后还要压标本、写标签,讨论下一步行动方案。在考察中,有一次大风突起,黄沙蔽日,李博和骆驼被流沙掩埋,多亏骆驼奋力挣扎,从沙土中钻了出来,他才得以逃生。经过20多天的考察,他们终于纵穿巴丹吉林沙漠,获得了这一地区动植物区系、植被、水文、地貌等第一手资料,填补了这一地区的研究空白。  1977年,李博率先在内蒙古大学建起我国第一个植物生态专业,并且亲自主持制定教学计划,承担起植物生态学、普通生态学www.rixia.cc、现代生态学等课程的授课任务。此后,李博又相继在内蒙古大学建立了生态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  用双脚丈量内蒙古土地  蒋佩华和李博在北京农业大学读书时同系同年级,他们都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届大学生。蒋佩华说:“在校期间,李博一直是学习班长,他朴实憨厚,成绩优异。我们结婚后,他一直忙于工作,我们3个孩子出生时,他没有一次在我身边。”李博的同事这样评价他:“他几乎到过内蒙古的每一个地方,走过许多没有人烟的地带,他是用双脚丈量过内蒙古土地的人。”  1983年,李博与北京大学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陈凯共同主持了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遥感在内蒙古草场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研究”,前后组织了全国9所高校的近百名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展开研究,撰写了近百篇论文和专题报告,编制出了草场资源系列图。1991年,他在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所长期间,提出以生态系统理论和生态工程方法改良和管理草原,主持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建立了草地资源数据库,利用NOAA气象卫星信息与GIS,成功进行大面积草地估产、草畜平衡评估和监测,建立了我国北方草地资源动态监测系统。
该监测系统在锡林郭勒盟试运行获得成功,1993年8月通过了由农业部畜牧兽医司主持的有中外专家参加的鉴定,专家们认为该系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5年,李博建成我国北方牧区221个县旗、300万平方公里的草地遥感估产与草畜平衡监测系统,使我国草地资源的信息管理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1980―1998年,李博先后21次出访进行国际学术活动。在美国访问期间,他省吃俭用,乘坐“灰狗”巴士考察了美国21个州,行程8000多公里,摄制幻灯片千余张,收集购买的图书资料重达200多公斤。  李博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课题3项,专题4项,省部级课题多项;主编与参编专著21本,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全国科学大会表彰奖,“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表彰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奖,还获得内蒙古第二届乌兰夫基金奖基础科学特别奖。1998年5月21日,李博在匈牙利参加第17届欧洲草地管理学术会议期间不幸殉职。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最早的生态学与地植物学著作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89761.html

上一篇:4399小花仙的花精灵粉晶晶怎么得到 冰晶粉怎么得到

下一篇:碗莲 营养液什么时候加 还有就是加多少啊?在淘宝上买的碗莲种子、送了一瓶营养液、不知道具体怎么用啊?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