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美国白蛾!~~

2021-01-26 19:03:32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159

美国白蛾是什么

美国白蛾是什么

学 名:【Hyphantria】 【cunea】(Drury)

  英文名:【Fall Webworm】 【American】 【White】 【Moth】

  中文异名:秋幕毛虫,秋幕蛾 、美国白灯蛾、色狼虫(幼虫)

  分类地位:鳞翅目Lepidoptera 灯蛾科 Arctiidae

  鉴别特征:成虫白色,体长12-15mm.雄虫触角双栉齿状.前翅上有几个褐色斑点.雌虫触角锯齿状,前翅纯白色.卵球形.幼虫体色变化很大,根据头部色泽分为红头型和黑头型两类.蛹长纺锤形,暗红褐色,茧褐色或暗红色,由稀疏的丝混杂幼虫体毛组成.

  生物学特性:美国白蛾在辽宁等地1年发生2代.近几年经观察,在山东省一年能发生三代。美国白蛾以蛹在树皮下或地面枯枝落叶处越冬,幼虫孵化后吐丝结网,群集网中取食叶片,叶片被食尽后,幼虫移至枝杈和嫩枝的另一部分织一新网.

  原产地:北美洲.

  中国分布现状:现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北京,天津,陕西等地.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40年传入欧洲,现已传入欧洲10多个国家,以及日本,朝鲜半岛,土耳其.1979年传入我国辽宁丹东一带,1981年由渔民自辽宁捎带木材传入山东荣成县,并在山东相继蔓延,1995年在天津发现,1985年在陕西武功县发现并形成危害.主要通过木材,木包装等进行传播,还可通过飞翔进一步扩散.其繁殖力强,扩散快,每年可向外扩散35-50km.可危害果树,林木,农作物及野生植物等200多种植物,在果园密集的地方以及游览区,林荫道,发生严重时可将全株树叶食光,造成部分枝条甚至整株死亡,严重威胁养蚕业,林果业和城市绿化,造成惊人的损失.此外,被害树长势衰弱,易遭其他虫害的侵袭,并降低抗寒抗逆能力.幼虫喜食桑叶,对养蚕业构成威胁.

形态特征

  成虫 白色中型蛾子,体长13—15mm。复眼黑褐色,口器短而纤细;胸部背面密布白色绒毛,多数个体腹部白色,无斑点,少数个体腹部黄色,上有黑点。雄成虫触角黑色,栉齿状;翅展 23-34mm,前翅散生黑褐色小斑点。雌成虫触角褐色,锯齿状;翅展33—44mm,前翅纯白色,后翅通常为纯白色。

  卵 圆球形,直径约0.5mm,初产卵浅黄绿色或浅绿色,后变灰绿色,孵化前变灰褐色,有较强的光泽。卵单层排列成块,覆盖白色鳞毛。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8-35mm,头黑,具光泽。体黄绿色至灰黑色,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浅黄色。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多为橙黄色,毛瘤上着生白色长毛丛。腹足外侧黑色。气门白色,椭圆形,具黑边。 根据幼虫的形态,可分为黑头型和红头型两型,其在低龄时就明显可以分辨。三龄后,从体色,色斑,毛瘤及其上的刚毛颜色上更易区别。

蛹 体长8—15mm,暗红褐色,腹部各节除节间外,布满凹陷刻点,臀刺8-17根,每根钩刺的末端呈喇叭口状,中凹陷

什么东东啊? 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属鳞翅目,灯蛾科。是举世瞩目美国白蛾[Hlyphantria cunea(Drury)]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属鳞翅目,

美国白蛾现在怎么闹得这么厉害?

美国白蛾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属鳞翅目,灯蛾科。美国白蛾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性检疫害虫,具有食性杂、食量大、繁殖强、传播快、危害严重等特点,被中国国家林业局列为六大工程治理害虫之一,同时还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并被列为干扰"绿色奥运"、应予以特别关注、严密监控、全民联防的重要有害生物。 30年前传入我国 美国白蛾分布于美国、加拿大、东欧各国及日本、朝鲜等国,被列为世界性检疫对象。在我国,1979年辽宁省丹东市首次发现该虫。 据介绍,1979年,美国白蛾从朝鲜入侵丹东市后,我国有关部门曾组织有关专家于1980年到丹东市指导用病毒杀虫剂打一场歼灭战,希望将美国白蛾堵住,就地根除。但据武汉大学教授、生物毒素专家刘岱岳回忆,当时,当地领导对美国白蛾的危害认识不足,以没有资金投入为由而作罢。结果,有关专家“在做了几个防治试验后,扫兴而归”。 1985年,美国白蛾在陕西省武功县某机场附近大暴发。刘岱岳当年也曾赶赴武功县参与扑灭美国白蛾。他回忆说:“美国白蛾将机场附近的树叶吃光了,成为‘光杆’,损失很大。以至于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共同发出了《关于迅速扑灭陕西境内美国白蛾的紧急通知》。” 但此美国白蛾还是在我国逐步蔓延。1995年天津市塘沽区大面积发生,短时间内城区树叶被吃光,居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据监测,目前,天津、北京、河北、辽宁、山东、陕西6个省市迄今均已发现美国白蛾疫情。 年繁殖后代三千万 美国白蛾个不大,这个坏家伙的胃口却奇好,幼虫能取食200多种阔叶树的叶子。它们经常成群结伙地吐丝结网,把大片树叶覆盖起来“聚餐”,几天就能吃光一棵大树的叶子。它们都是些真正的“饕餮之徒”。1995年,白蛾在天津市塘沽区、蓟县、宝坻县暴食绿叶,导致28万亩树林变成“光头”。 其幼虫食性很杂,被害植物主要有白蜡、臭椿、法桐、山檀、桑树、苹果树、海棠、金银木、紫叶李、桃树、榆树、柳树等。初孵幼虫有吐丝结网、群居危害的习性,每株树上多达几百只、上千只幼虫,常把树木叶片蚕食一光,严重影响树木生长。 更可怕的是,美国白蛾具有惊人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不惧40℃高温和零下16℃的低温,特别耐饿,15天不吃也能正常发育。美国白蛾还具有惊人的繁殖能力。在我国北方地区一年可繁殖两三代,一只雌蛾一次可产卵200至300个,如果条件适宜,一只雌蛾年平均繁殖后代3000万只,最多可达2亿只。 因为暴发快、危害大,成片的树林常被一扫而光,美国白蛾灾害被林业工作者称为“无烟的火灾”。 我省首发于胶东半岛 “美国白蛾”危害,我省首先发生于胶东半岛,后又在东营、滨州酿成重灾,2006年传入济南市周边9个县区、50个乡镇,发生面积5万亩;2007年传入济南市区,在部分公园、风景区、道路绿地和庭院(园)形成不同程度危害,且呈现扩散加快、虫口基数增大的发展态势。 据山东省林业局介绍,进入2008年6月以来,美国白蛾虫害在全省全面暴发,并进入危害高峰期,其发展速度超出原先预想。至今年7月,山东全省17个市中,除枣庄外,已全部成为疫区。 济南市是美国白蛾发生和危害的新灾区,市内易受美国白蛾危害的树木主要有白蜡、法桐、杨树、柳树、枣树、复叶槭等,美国白蛾去年曾在泉城公园、腊山文化广场等地造成局部危害。 此虫虽然在济南市发现时间不长,但来势迅猛,破坏性极大,一旦发生危害,绝大多数植物(农作物、园艺、蔬菜、花卉、园林树木)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吃光,惨不忍睹。“上百棵杨树在几天的时间里就只剩下树杆了,这种虫子太厉害了。”对于美国白蛾的破坏力,我省不少城市的居民都体会非常深。目前已知被危害的寄主植物达300多种,种群数量大时,老熟幼虫到处乱爬、入户扰民、不胜其烦。 国办曾为此专门下文 从1979年美国白蛾入境至今,这场与美国白蛾之间展开的人虫之战就拉开了序幕。从东北、山东、陕西、安徽、河北、天津再到北京,至今涉及116个县(市、区)。近三十年过去了,针对小小美国白蛾的“战争”仍在继续。 据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自1998年启动美国白蛾治理工程以来,防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由中国林科院杨忠歧研究员主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生物控制的角度出发,系统地调查了美国白蛾寄生性天敌,从其卵、幼虫和蛹中饲养出了多种天敌。经过筛选,发现了一种寄生率高、出蜂量大、能有效控制美国白蛾的蛹寄生蜂——白蛾周氏啮小蜂。这种小蜂可以找到在各种隐蔽场所化蛹的美国白蛾,产卵寄生。该项研究成果保护生态环境,不杀伤美国白蛾的天敌,是防治美国白蛾的先进技术。 但近一两年,美国白蛾在北京及山东等周边地区新疫点不断出现,发生面积明显反弹,危害程度不断加剧。进入2006年,美国CFdUvxiTj白蛾更是来势汹汹,全国共发生美国白蛾虫情面积269.7万亩,比2005年同期增加6个百分点,新增疫区县12个。 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3月曾专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美国白蛾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http://www.rixia.cc坚决遏制美国白蛾疫情严重发生和扩散蔓延的势头,确保首都及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国务院为一只“小小虫子”专门发文,这在中国并不多见。显然,这场人虫大战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求采纳
美国白蛾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它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能够危害300多种农林植物,且具有暴食性,尤其以阔叶树为重,危害时把整株树叶吃光。

1.生物学特性

美国白蛾在北方1年发生2—3代,以蛹在树皮下或地面枯枝落叶处越冬, 次年4月下旬至五月下旬羽化并产卵,幼虫5月上旬开始危害,一直延续到6月下旬。幼虫共7龄,1-3龄幼虫有吐丝结网,群集危害的习性,叶片被食尽后,只留叶脉,5龄以后进入暴食期,把树叶蚕食光后,转移危害。大龄幼虫可耐饥饿12-15天。7月上旬当年第一代成虫出现。第二代幼虫7月中旬开始发生,8月中旬是危害盛期。经常发生整株树叶被吃光的现象。此时会出现世代重叠现象,可以同时发现卵、幼虫、蛹和成虫。8月中旬当年第二代成虫开始羽化,第三代幼虫从9月上旬开始危害直至11月中旬,10月中旬以后第3代幼虫陆续化蛹越越冬。

2.防治方法

A. 人工防治。在幼虫3龄前每隔2-3天仔细查找一遍美国白蛾幼虫网幕,发现网幕用高枝剪将网幕连同小枝一起剪下,剪网时要特别注意不要造成破网,立即集中烧毁或深埋。如幼虫已分散,则在幼虫下树化蛹前,采取树干上松下紧绑草把的方法诱集下树化蛹的幼虫,化蛹期间每隔7-9天换一次草,解下的草把要集中烧毁或深埋。

B. 利用美国白蛾性诱剂或环保型昆虫趋性诱杀器黑光灯诱杀成虫。

C. 利用化学药剂喷药防治。在幼虫危害期做到早发现、早防治。药剂选用杀蛾机密1000—1500倍液,对喷洒使用的药剂,要求必须均匀周到,不能漏喷,不留死角。 

D. 生物防治。按美国白蛾老熟幼虫1:3的比例,释放周氏啮小蜂。
70年代就流入我国
进口美国的木材
是的,很厉害呢!
白鹅事美国的特产,很多美国人都喜欢养白鹅,白鹅多了就显示着市场的竞争力,人多就会感到强了!

什么吃美国白蛾?

周氏啮小蜂是新发现的物种,原产我国,却成为美国白蛾的天敌。
  自上世纪中期以后,美国白蛾在我国危害日趋增大,且传统防治方法效果越来越差。1998年我国启动美国白蛾治理工程,生物防治成为突破口。
  由中国林科院杨忠歧研究员主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生物控制的角度出发,系统地调查了美国白蛾寄生性天敌,从其卵、幼虫和蛹中饲养出了多种天敌。经过筛选,发现了一种寄生率高、出蜂量大、能有效控制美国白蛾的蛹寄生蜂—白蛾周氏啮小蜂。这种小蜂可以找到在各种隐蔽场所化蛹的美国白蛾,产卵寄生。该项研究成果保护生态环境,不杀伤天敌,是防治美国白蛾的先进技术。
  大连、陕西、山东、秦皇岛等疫区采用这种以虫治虫及与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苏云金杆菌(Bt)等生物制剂相结合的措施,收到了显著的防治效果。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是我国生物防治的一个创举,使我国利用昆虫天敌防治美国白蛾的技术跃居世界前列,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这种高效、经济、无污染的生防研究技术成果已通过鉴定,正在疫区大面积推广使用。
  在美国白蛾的大肆入侵的状况时,除了已经知道的自然天敌周氏啮小蜂外,我在大豆田地里无意发现了美国白蛾的又一种天敌----臭大姐,也叫“蝽”,我国全国大部分地方都有此虫,因体后有一个臭腺开口,遇到敌人时就放出臭气,俗称“放屁虫”,“臭大姐”等。身体扁平,体形小长90-110MM,口器长成喙状,前翅的基部是革质,端部是膜质,后翅全部是膜质或退化消失。它主要是把长长的口器插入全身白毛的美国白蛾的幼虫体内,吸食幼虫的汁液,致其死亡。因此投放臭大姐成本低廉。

美国白蛾是什么?

(fall webworm)

(何介田)

学名:Hyphantria cunea(Drury)。鳞翅目,灯蛾科。成虫体、翅白色,体长9~15毫米,翅展雄虫23~34毫米,雌虫33~44毫米;复眼黑色,下唇须小,端部黑褐色;雄虫触角黑色,双栉齿状,由45小节组成;雌虫触角褐色,锯齿状,由50小节组成;翅面有时有褐斑,前翅R2、R3、R4与R5共柄,R1出自中室而游离,后翅M2、M3从中室后角突出有一短的共柄;前足基节、腿节橘黄色,胫节、跗节内侧白色CFdUvxiTj,外侧黑色,胫节端具一距;中后足腿节白或黄色,胫节、跗节常有黑斑,有较长的距一对(见图)。卵圆球形,淡绿色,单层排列成块,上覆白色鳞毛。幼虫分“黑头型”和“红头型”,中国以前者为主。幼虫体黄绿至灰黑色,从侧线至体背有一灰黑色宽纵带,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为浅黄色;背面有2行黑色毛瘤,体侧毛瘤为橙黄色,着生白色长毛丛,混有少量黑毛;气门白色,椭圆形具黑边;腹足趾钩异形单序,作中带排列,长趾钩10~14枚,小趾钩20~24枚。蛹长8~15毫米,腹部除节间外,布满凹陷刻点,臀棘8~17根,末端呈喇叭状。分布中国辽宁(1979于丹东首次发现)、陕西、山东;日本,朝鲜,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匈牙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苏联,波兰,保加利亚。为世界性检疫对象。为害植物在美国有88种,欧洲230种,日本317种;中国已知50余种,包括糖槭、桑、白蜡、杨、柳、榆、栎、桦、刺槐、苹果、李、桃、山楂、板栗等树种,以及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在中国一年2代,以蛹越冬。翌年5月中旬开始羽化。两代成虫期分别为5月中旬至6月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两代幼虫为害盛期分别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8月下旬至9月下旬,一般第二代为害严重。第二代幼虫9月初开始,陆续在老树皮缝、树洞及枯枝落叶下、表土内结茧化蛹越冬。成虫夜间活动,交配后产卵于叶背。每块卵约500~600粒,最多达1900余粒。幼虫孵出后不久即开始结丝网,随虫龄增长而加大丝幕,甚至可以从树冠沿树干拉至地面。此虫由于食性杂,耐饥能力强,传播快,对林木有很大危害性。防治方法:加强检疫,控制其扩大蔓延;及时清除处理丝网及幼虫;幼虫4龄前,喷洒90%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80%敌敌畏800~1000倍液、2.5%溴氰菊酯3000倍液。

美国白蛾成虫

什么是美国白蛾?

什么东东啊?
简介
美国白蛾[Hlyphantria cunea(Drury)]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属鳞翅目,灯蛾科。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主要危害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尤其以阔叶树为重。对园林树木、经济林、农田防护林等造成严重的危害。
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编辑本段]专业资料
学 名:Hyphantria cunea(Drury)
英文名:Fall Webworm, American White Moth
中文异名:秋幕毛虫,秋幕蛾
分类地位:鳞翅目Lepidoptera 灯蛾科 Arctiidae
鉴别特征:成虫白色,体长12-15mm.雄虫触角双栉齿状.前翅上有几个褐色斑点.雌虫触角锯齿状,前翅纯白色.卵球形.幼虫体色变化很大,根据头部色泽分为红头型和黑头型两类.蛹长纺锤形,暗红褐色,茧褐色或暗红色,由稀疏的丝混杂幼虫体毛组成.
生物学特性:美国白蛾在辽宁等地1年发生2代.以蛹在树皮下或地面枯枝落叶处越冬,幼虫孵化后吐丝结网,群集网中取食叶片,叶片被食尽后,幼虫移至枝杈和嫩枝的另一部分织一新网.
原产地:北美洲.
中国分布现状:现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天津,陕西等地.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40年传入欧洲,现已传入欧洲10多个国家,以及日本,朝鲜半岛,土耳其.1979年传入我国辽宁丹东一带,1981年由渔民自辽宁捎带木材传入山东荣成县,并在山东相继蔓延,1995年在天津发现,1985年在陕西武功县发现并形成危害.主要通过木材,木包装等进行传播,还可通过飞翔进一步扩散.其繁殖力强,扩散快,每年可向外扩散35-50km.可为害果树,林木,农作物及野生植物等200多种植物,在果园密集的地方以及游览区,林荫道,发生严重时可将全株树叶食光,造成部分枝条甚至整株死亡,严重威胁养蚕业,林果业和城市绿化,造成惊人的损失.此外,被害树长势衰弱,易遭其他病虫害的侵袭,并降低抗寒抗逆能力.幼虫喜食桑叶,对养蚕业构成威胁.
[编辑本段]分布及危害特点
美国白蛾分布于美国、加拿大、东欧各国及日本、朝鲜等国。1979年在辽宁省首次发现,1985年西安市有所报道,1999年以来,唐山市及周边地区都有此虫危害,并作为主要害虫进行了防治。其幼虫食性很杂,被害植物主要有白腊、臭椿、法桐、山檀、桑树、苹果、海棠、金银木、紫叶李、桃树、榆树、柳树等。初孵幼虫有吐丝结网,群居危害的习性,每株树上多达几百只、上千只幼虫危害,常把树木叶片蚕食一光,严重影响树木生长。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成虫 白色中型蛾子,体长9—12mm。复眼黑褐色,口器短而纤细;胸部背面密布白色,多数个体腹部白色,无斑点,少数个体腹部黄色,上有黑点。雄成虫触角黑色,栉齿状;翅展 23-34mm,前翅散生黑褐色小斑点。雌成虫触角褐色,锯齿状;翅展33—44mm,前翅纯白色,后翅通常为纯白色。
卵 圆球形,直径约O.5mm,初产卵浅黄绿色或浅绿色,后变灰绿色,孵化前变灰褐色,有较强的光泽。卵单层排列成块,覆盖白色鳞毛。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8-35mm,头黑,具光泽。体黄绿色至灰黑色,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浅黄色。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多为橙黄色,毛瘤上着生白色长毛丛。腹足外侧黑色。气门白色,椭圆形,具黑边。
蛹 体长8—15mm,暗红褐色,腹部各节除节间外,布满凹陷刻点,臀刺8-17根,每根钩刺的末端呈喇叭口状,中凹陷。
[编辑本段]生活史及习性
美国白蛾在唐山等北方地区1年发生2代,以蛹结茧,在老树皮下、地面枯枝落叶和表土内越冬。次年5月开始羽化,两代成虫发生期分别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幼虫发生期分别在5月下旬至7月下旬,8月上旬至11月上旬。9月初开始陆续化蛹越冬。
成虫喜夜间活动和交尾,交尾后即产卵于叶背,卵单层排列成块状,一块卵有数百粒,多者可达千粒,卵期15天左右。幼虫孵出几个小时后即吐丝结网,开始吐丝缀叶1—3片,随着幼虫生长,食量增加,更多的新叶被包进网幕内,网幕也随之增大,最后犹如一层白纱包缚整个树冠。幼虫共7龄,5龄以后进入暴食期,把树叶蚕食一光后,转移危害。大龄幼虫可耐饥饿15天。这有利于幼虫随运输工具传播扩散。幼虫蚕食叶片,只留叶脉,使树木生长不良,甚至全株死亡。
[编辑本段]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疫区苗木不经检疫或处理严禁外运,疫区内积极进行防治,有效地控制疫情的扩散。
2、人工防治。在幼虫3龄前发现网幕后人工剪除网幕,并集中处理。如幼虫已分散,则在幼虫下树化蛹前采取树干绑草的方法诱集下树化蛹的幼虫,定期定人集中处理。
3、利用美国白蛾性诱剂或环保型昆虫趋性诱杀器诱杀成虫。在成虫发生期,把诱芯放入诱捕器内,将诱捕器挂设在林间,直接诱杀雄成虫,阻断害虫交尾,降低繁殖率,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
欧美及日本学者于60年代末开始对该虫的性信息素生物学、化学结构鉴定、人工合成及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我国在此方面研究起步较晚(80年代),但在人工合成性信息素与应用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4、利用生物和化学药剂喷药防治。在幼虫危害期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在防治中,重点检查桑树、悬铃木、臭椿、榆树、金银木、桃树、白腊等树种是否有幼虫危害,如果有幼虫危害,就要对所辖区域检查一遍,及时防治。药剂选用Bt乳剂 4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 2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5%来福灵4000倍液喷药防治,均可有效控治此虫危害。
5、.生物防治。 周氏啮小蜂是新发现的物种,原产我国,却成为美国白蛾的天敌。
自上世纪中期以后,美国白蛾在我国危害日趋增大,且传统防治方法效果越来越差。1998年我国启动美国白蛾治理工程,生物防治成为突破口。
由中国林科院杨忠歧研究员主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生物控制的角度出发,系统地调查了美国白蛾寄生性天敌,从其卵、幼虫和蛹中饲养出了多种天敌。经过筛选,发现了一种寄生率高、出蜂量大、能有效控制美国白蛾的蛹寄生蜂—白蛾周氏啮小蜂。这种小蜂可以找到在各种隐蔽场所化蛹的美国白蛾,产卵寄生。该项研究成果保护生态环境,不杀伤天敌,是防治美国白蛾的先进技术。
大连、陕西、山东、秦皇岛等疫区采用这种以虫治虫及与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苏云金杆菌(Bt)等生物制剂相结合的措施,收到了显著的防治效果。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是我国生物防治的一个创举,使我国利用昆虫天敌防治美国白蛾的技术跃居世界前列,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这种高效、经济、无污染的生防研究技术成果已通过鉴定,正在疫区大面积推广使用。
6、在美国白蛾的大肆入侵的状况时,除了已经知道的自然天敌周氏啮小蜂外,我在大豆田地里无意发现了美国白蛾的又一种天敌----臭大姐,也叫“蝽”,我国全国大部分地方都有此虫,因体后有一个臭腺开口,遇到敌人时就放出臭气,俗称“放屁虫”,“臭大姐”等。身体扁平,体形小长90-110MM,口器长成喙状,前翅的基部是革质,端部是膜质,后翅全部是膜质或退化消失。它主要是把长长的口器插入全身白毛的美国白蛾的幼虫体内,吸食幼虫的汁液,致其死亡。因此投放臭大姐成本低廉。
7、 补充:第六条是我在无意中发现的,但是是否具有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考证。由于能力有限及条件有限,希望有条件的科学家们引起注意。而且,在实验室里面是否也有表现?我想,如果真要是真理,那将起到很大的作用。谢谢!zhangzhenyi22@163.com
[编辑本段]警方为何把小白蛾看成反毒功臣
毒品可卡因是从一种叫古柯的植物叶中提取精炼而成的。可卡因由于一直遭到严禁,所以采取秘密生产和运销,曾使得反毒组织一度无可奈何。
一次,秘鲁反毒品的官员意外地发现一种叫“马伦比埃”的小白蛾,它的幼虫不停地把古柯作为美餐,在数月内,就毁掉了近30万亩的古柯叶。小小的蛾子竟成为反毒的大英雄,这使人们十分惊喜。
就这样,有关方面就用人工方法大量繁殖小白蛾,然后用飞机把它们撒播到有可能种植古柯的丛林地区。过不了多久,蛹就在那儿生长发育成小白蛾。小白蛾交尾以后又会产下卵。卵再孵化成幼虫。就这样,有无数的小白蛾幼虫尽情地狂吃古柯叶子。古柯的叶子一旦被破坏了,可卡因的生产者也就无法再利用古柯提炼毒品了
一、美国白蛾简介

美国白蛾hyph(Hyphantria cunea(Drury))又称秋幕毛虫、秋幕蛾,属鳞翅目,灯蛾科,是一种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检疫害虫。是外来入侵害虫,属鳞翅目,灯蛾科。
美国白蛾原产于北美洲,广泛分布在美国各地、加拿大南部以及墨西哥的部分地区。上世纪40年代,随军用物资传播到欧洲和亚洲。18世纪60年代传入CFdUvxiTj欧洲,现在分布在世界各地,朝鲜,日本、俄罗斯等国家。1979年从朝鲜入侵到我国辽宁省的丹东,1982年在我省荣城首次发现。此后,美国白蛾开始在我国北方地区传播蔓延。目前,辽宁、山东、陕西、河北、天津和北京等6个省市均有分布,极大地威胁着农、林业生产安全。
主要识别形态特征
成虫:体白色,雌蛾体长13.5-17.0mm;触角锯齿状,前后翅纯白;雄蛾体长9.5mm-12.5mm。触角双栉齿状;越冬代雄成虫翅面散布褐斑,以后各代成虫很少有斑,这是越冬代雄成虫区别于其他各代成虫的一个特点。前翅R2-R5脉共柄,R1脉自中室单独发出;前后翅M2、M3共柄,有中室后角发出。前足基节、腿节橘黄色,胫节及跗节大部黑色。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抵御、坚决消灭美国白蛾
卵:圆球形,直径0.4—0.5mm,绿至黑褐色,块状,产于叶片,覆盖绿色鳞片。
幼虫:黑头型,老熟幼虫体长30-35mm,体黄绿色,背具有一条灰黑色宽纵带,背毛瘤黑色,毛瘤上有一簇白毛,有一根特别长。
蛹:暗红褐色,体长8—15mm,茧灰白椭圆形。
美国白蛾的生活习性科
近年来,美国白蛾在我国北方地区一般1年可发生3代,以蛹越冬(以蛹结茧在树皮裂缝、地面枯枝层或表土层内越冬)。
美国白蛾能耐-16度的低温和能抗40度的高温,成虫在春季的羽化进展受到低温和降水的影响。当日均气温达15℃时羽化开始,日均气温17-19℃时羽化达高峰。平均气温23—25℃、相对湿度75%一80%最适于卵的发育;平均气温24—26℃、相对湿度70%一80%最适于幼虫的发育。当温度高达32—38℃或降至13—14℃,相对湿度在30%-50%或更低时,都不利于此虫的发生。尤其在高温低湿下,卵块干瘪,幼虫畸形,蛹干死或发育不正常,成虫产卵量极低。一般当春季日均气温达15℃时,成虫开始羽化,秋季气温低于15℃时则停止活动,蛹进入滞育。一年中日均气温在15℃以上的天数,为此虫全年的活动期。据报道,此虫完成一个世代需要的有效积温为885日度。在25℃下,临界光周期为14小时30-45分钟。
其科,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生活史为: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和产卵期,每只一次平均产卵500~800粒,最多可达2000粒,年平均繁殖后代3000万头,最多可达2亿头以上,卵孵化率95%以上,其种群数量以几何级数激增。第一代幼虫5月上旬日夏养花网开始为害,一直延续至6月下旬。其中,1~4龄幼虫多结网为害,5龄后的幼虫开始脱离网幕,分散为害,进入暴食阶段,6龄幼虫开始成群转移。7月为第1代成虫期。第2代幼虫7月中旬开始发生,8月中旬进入为害盛期,8月中旬第2代成虫开始出现。第3代幼虫从9月上旬开始为害直至11月中旬,10月中旬第3代幼虫陆续化蛹越冬。(第一代卵期在4月底至5月上旬,卵期10-15天,卵颜色由绿--黄--黑褐色--孵化。据观察,实验室内卵块11天孵化;大田15天左右。这与大气温度影响有关,温度高则卵期短,反之则卵期长。5月16日进入卵孵化盛期,多在5月中、下旬孵化幼虫;孵化后一般2天结网。第一代幼虫结网盛期在5月中、下旬。 6月上、中旬是第一代幼虫为害盛期,整个幼虫期35-40天,共7龄,4龄幼虫破网危害,网幕期大约15-20天。6月下旬老熟幼虫陆续下树化蛹,蛹期8-10天。6月底发生第一代成虫,7月上旬是第一代成虫羽化高峰期,第二代卵期在7月上旬末下旬初,卵期8—10天,7月中旬至8月上旬是第二代幼虫危害期,8月中旬老熟幼虫下树化蛹,8月下旬初是第二代成虫羽化期。第三代卵期在8月下旬,幼虫初孵期于8月下旬末,危害期在9月份。进入10月份老熟幼虫陆续化蛹越冬。)
美国白蛾第二代、第三代出现世代重叠现象,成虫有趋光性,飞翔力差。各代成虫的产卵场所有差异,越冬代成虫多产卵于树冠下部,而第二代、第三代则在树冠的中上部产卵。1—3龄幼虫在树冠内结网群集危害,被害植物叶片呈现白膜状而枯黄,严重的仅留叶脉,4龄后分散取食进入暴食期。老龄幼虫食叶量大,严重时将树木吃成光杆。

---、传播途径

美国白蛾的自然传播主要靠成虫飞翔和老熟幼虫的爬行,成虫一次飞翔距离在100 m以内,远距离传播主要是5龄以后幼虫和蛹随寄主植物,人为传播主要靠各虫态经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进行,如5龄以后幼虫和蛹可随交通工具、包装材料等进行远距离的传播。

适生范围
美国白蛾卵的孵化率一般在90%以上,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3℃和80~85日度。越冬代蛹因低温、感病、被捕食或被寄生等原因死亡率较高,有时高达70%~80%。

美国白蛾的发育起始温度是10℃,完成一个世代需要800日度。短光周期和低温是美国白蛾越冬滞育的主要诱因。
关于美国白蛾与美国白蛾防治技术
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属鳞翅目,灯蛾科。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主要危害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尤其以阔叶树为重。对园林树木、经济林、农田防护林等造成严重的危害。
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http://baike.baidu.com/view/93663.htm
一种害树虫,可坏了!!我们这的冬青都被啃光了!!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美国白蛾!~~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89437.html

上一篇:矮壮素对番茄的作用及使用技术和注意事项是什么?

下一篇:作文校园里的春天120字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