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品种最多的生物是什么???
世界上最多的生物是什么?
种类最多的生物是:昆虫
数量最多的生物是:细菌
数量最多的生物是:细菌
答:昆虫!!!!!!
昆虫是地球上物种数量最多、个体数量最大、生活方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231626334式最多样、生存策略最奇特的一大类生物。以最保守的估计,世界上的昆虫至少有100万种,可能有500~1000万种,甚至有8000万种。即使以100万种计,昆虫的种类也几乎占了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的60%,动物种类的80%,无脊椎动物的90%,节肢动物的95%。昆虫在生物界是绝对的多数,是压倒一切的优势物种!昆虫学家在南美的亚马逊热带雨林中发现,仅蚂蚁一类,在一棵树上就有50种不同的种类,它们栖息在树的不同部位!单单我们都市人最熟悉的鸣叫类昆虫,在上海地区常见的就不下几十种,包括斗蟋、油葫芦、棺头蟋、纺织娘、金蛉子等。
绝大多数昆虫都有极高的繁殖力,而且生活周期短,一年就能繁殖一代甚至许多代。大多数昆虫都拥有庞大的个体数,有些种类的个体数量之大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一个沙漠飞蝗的单个群体内的蝗虫数可高达250亿个,它们在空中飞过时如云层一般,可以遮天蔽日!在热带雨林,有一种切叶蚁群体,一个蚁后可以拥有200~300万个工蚁,这些工蚁个体在蚁巢内堆积起来可达4.5~6米厚!由这些蚂蚁的日常生命活动所搬动的土壤可达到18吨之重,它们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远大于蚯蚓。
昆虫由于个体小而常被人忽略。在热带雨林,人们可能更关注栖息在林内的大量珍稀的野生哺乳动物。但事实上,热带雨林内的昆虫,无论在种类、个体数量上,还是在生物量上,都远远大于哺乳动物,仅蚂蚁和白蚁这两大类昆虫,它们的总重量就超过了同样面积内所有哺乳动物的重量!昆虫有如此巨大的数量,它们对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
现存的昆虫绝大多数是小型的,昆虫是以小取胜的。昆虫没有脊椎骨,靠坚韧的几丁质外壳来支撑躯体。小的体型能使表皮的相对面积增大,从而减轻体重,增大强度,便于昆虫"见缝插针",占据其他物种无法生存的空http://www.rixia.cc间。例如,一棵带刺的相思树只够一头长颈鹿吃一餐,但却能为十几种食性或食谱不同的昆虫提供多样的栖息场所和食物,可养活它们的一生乃至几代。吸花蜜的,吃花苞、花瓣的,食果和种子的,吃叶、蛀杆的以及食根的各种昆虫可以在一棵树上共同生活,这些昆虫还可以养活几乎同样数量的寄生和重寄生昆虫。
昆虫个体小,从卵到成虫需要蜕好几次皮,容易遭到各种天敌的攻击,所以它们必须以足够的数量来满足种群繁延的需要。即使是凶猛的捕猎高手螳螂,也是以大量的个体数来确保的。一个普通的螳螂,一般会产下2~3个卵块(螵蛸),可孵化出几百至上千个个体。
以变求生,以静克敌
昆虫由于体型小,易遭攻击,要生存下去,还必须有多种生存策略。变化多端、"与时俱进"是昆虫求生的基本策略。昆虫从卵到成虫,要经过幼虫和蛹以及若干次蜕皮阶段。幼虫与成虫截然不同的形态特征和功能构造,使昆虫的食谱和生存范围极大地扩大了。绝大多数蛾类和蝶类的幼虫都咀食植物,而它们的成虫则靠吸食花蜜来维持生命。它们用这种方式,有效地占据了两大类不同的生境。同时,在最无助的化蛹阶段,它们则以静制动,躲避敌害,以保护色、拟态等防卫手段将一生中最易受伤害的阶段隐蔽起来。例如,凤蝶、蛱蝶的蛹通常以与寄主植物茎杆相似的颜色、形态固定其上;夜蛾及一些甲虫类则入土化蛹,为成虫的顺利羽化提供安全保障。又如蟋蟀、螽斯等半变态的昆虫,虽然它们的幼体与成虫在形态上很相似,但在体色和色斑上却不一样。一种名叫悦鸣草螽的螽斯,其幼体阶段完全不同于黑绿色的成虫,呈现出令捕食者警戒的黑红色,使它们得以在各种天敌的眼皮底下蜕皮长大。
螳螂虽然张牙舞爪、威风凛凛,但为了更有效地生存,它们也需要伪装。埋伏在花朵中的花螳螂,体色和斑纹都酷似花瓣,是不愁逮不到前来吸蜜的恋花者的。而枯叶蛾、枯叶蝶、竹节虫、角蝉等的绝妙拟态却可躲过狡猾的猎手。许多直翅目昆虫,如蚱蜢、蝗虫、蝈蝈、纺织娘、条螽等,都有"变脸"的绝招,幼体一般根据最后一次蜕皮时的栖息地为背景来选择体色,让自己的身体变为翠绿色或枯褐色。一些栖息在戈壁滩的蝗虫,更是能随着所栖之处的砾石的颜色和花http://www.rixia.cc纹而变色,有效地躲避天敌。
有些鸣叫昆虫,如斗蟋、树蟋、钟蟋等,还能通过改变鸣声的大小和方向来"声东击西",迷惑敌人。一般来说,每一种鸣虫都有其鲜明的鸣叫特征,因为雌性昆虫是根据不同鸣声来寻找配偶的。然而奇妙的是,当鸣虫发现"敌情"时,它们会改变鸣声的大小和方向。在野外观察鸣虫的人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明明是来自右前方的鸣声,会突然变成左前方,甚至会完全变成反方向。根据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对树蟋的观察,当正在鸣叫的昆虫发现有不安全因素时,它们会调节前翅与身体的角度来改变摩擦发声的方向和强度,从而转移捕猎者的注意力。
许多昆虫都有"装死"或"假死"的习性,尤其是一些金花虫、瓢虫和步甲类昆虫,"惹不起就躲"。有一种黑步甲,当遇到威胁时,它常常六脚朝天地仰躺着,脚一动不动,任凭你如何拨逗,它就跟死了一样。这样的"装死"可保持20~50分钟,甚至超过一小时,让那些吃活物的捕猎者完全丧失耐心,弃之而去。一些金花虫和瓢虫在受到惊吓时,则常常是立即从植物上跌落下来,然后急速逃逸。这些独特的生存策略,有效地弥补了昆虫由于个体小而带来的防卫上的劣势。
吃与被吃,构筑生命支撑系统
大鱼吃小鱼,一物降一物,自然界的万物就是这样被串联起来,物质就是这样循环流动起来的。昆虫的足迹几乎遍及所有的陆地和淡水。许许多多昆虫是取食于植物的,几乎没有一种陆生植物不是某种昆虫的食物,有些昆虫甚至吃真菌类和苔藓、地衣类。通过光合作用而积聚的植物蛋白,通过昆虫的取食转化成了高能量的动物蛋白,为其他成千上万种动物(鱼类、两栖、爬行、鸟类直至哺乳类)提供了食物。同时,有相当数量的昆虫是植物花粉的传播者,使有花植物得以结果、繁衍。土壤中也有大量的昆虫在活动,它们肥沃了土壤,促进了各种植物的生长。如果没有昆虫的存在,植物就不可能有这般繁荣。各种腐食或腐生昆虫的存在,将撒落在自然界中的各种有机物集聚起来,变废为宝。没有屎克螂的辛勤劳动,澳洲草原上的牛羊粪便会多到让草根难以萌发新芽的地步。
地球上不计其数的昆虫,通过"吃"与"被吃"的途径,把各种结构不一、功能不同的食物链编织成一张强有力的"万维网",支撑着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每一种昆虫就是这张生命网上经纬交叉的联结点。如果所有的联结点都消失了,网还能存在吗?如果我们将整个生态系统比作一座金字塔,人类仅是生存于塔尖的一个物种,最多仅占百万分之一,而占整个生物种类60%的昆虫则实实在在是这座金字塔的底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威尔逊说"小生命转动大世界(The little creatures who run the world)"。昆虫的生存并不需要人类,但人类的健康生存却离不开与所有物种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昆虫。
昆虫害益,掌控在人
一提起昆虫,我们习惯于把它们分成两大类:害虫与益虫。凡与人类争食吃、干扰人类正常生活的多被视为害虫。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的确有一些臭名昭著的昆虫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或麻烦,如由跳蚤和老鼠传播的黑死病(鼠疫),由蚊子传播的疟疾,由苍蝇传播的伤寒;而飞蝗、行军虫所到之处,农民颗粒无收。其实在自然界,任何一种物种,只要其种群数量超过了其天敌所能www.rixia.cc控制的范围,都可能对其他物种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是人类的各种活动(生产和生活),打破了某些昆虫原有的平衡,为其提供优越的繁殖、扩散条件,或抑制了天敌作用的正常发挥。
人类在与昆虫较量的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很难人为地消灭某一种目标昆虫;滥用杀虫剂的后果,是失去天敌控制后的昆虫的再猖獗以及环境中农药残留量的剧增。我们应该用有效的手段将有害昆虫的种群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对有害昆虫实行管理,而不应该依据人们眼前的利益和有限的目标去杀灭它们。更何况对昆虫的"害"与"益"的判断完全取决于人们对事物的预期目标。如果我们把桑叶与桑果作为产品,那取食其上的桑蚕也是害虫了。事实上,即使把所有对人类的农、林、牧、仓储和健康有害的昆虫都加在一起,其种类总数最多也只有1万种,仅占昆虫总种数的1%。
绝大多数的昆虫对人类的生存不仅无害,而且是有益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除了家喻户晓的蚕丝、日夏养花网蜂蜜外,还有许多重要的工业产品是靠昆虫来提供的,如紫胶虫可提供胶,白蜡虫提供蜡,五倍子蚜提供鞣酸,胭脂蚧提供染料,九香虫提供香料,等等。常见的药用昆虫有冬虫夏草、地鳖虫、螳螂(螵蛸)、蝉(蜕)、斑蝥、吉丁、蚂蚁等。昆虫丰富的种类和数量、奇异的形态行为和无所不在的栖息场所,是人类探索大自然和生物界各种奥秘的可靠线索和钥匙。昆虫生活周期短,易于培养和观察,是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多种学科的理想实验材料;昆虫漫长的进化历史和广阔的分布范围,已成了生物地理和物种演化研究中广泛运用的佐证资料,尤其是丰富的昆虫化石(包括琥珀中的昆虫),是确定地层年龄的可靠标尺;昆虫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是人们监察环境的可靠指示物;许多昆虫独特的结构与功能,为仿生学研究提供了模型。昆虫的行为、形体、色彩、鸣声等,对人类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有意义的启迪和影响,如我国独特的鸣虫文化和斗蟋文化,已延绵千年而经久不衰。
从泥盆纪时代最早的昆虫算起,昆虫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4亿多年。漫长的演化历程和成功的辐射进化,使昆虫成为自然界中最成功的一大类生物。让我们走近昆虫,了解昆虫,管理好昆虫,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地球的繁荣昌盛,学会与昆虫长期共存。
昆虫是地球上物种数量最多、个体数量最大、生活方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231626334式最多样、生存策略最奇特的一大类生物。以最保守的估计,世界上的昆虫至少有100万种,可能有500~1000万种,甚至有8000万种。即使以100万种计,昆虫的种类也几乎占了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的60%,动物种类的80%,无脊椎动物的90%,节肢动物的95%。昆虫在生物界是绝对的多数,是压倒一切的优势物种!昆虫学家在南美的亚马逊热带雨林中发现,仅蚂蚁一类,在一棵树上就有50种不同的种类,它们栖息在树的不同部位!单单我们都市人最熟悉的鸣叫类昆虫,在上海地区常见的就不下几十种,包括斗蟋、油葫芦、棺头蟋、纺织娘、金蛉子等。
绝大多数昆虫都有极高的繁殖力,而且生活周期短,一年就能繁殖一代甚至许多代。大多数昆虫都拥有庞大的个体数,有些种类的个体数量之大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一个沙漠飞蝗的单个群体内的蝗虫数可高达250亿个,它们在空中飞过时如云层一般,可以遮天蔽日!在热带雨林,有一种切叶蚁群体,一个蚁后可以拥有200~300万个工蚁,这些工蚁个体在蚁巢内堆积起来可达4.5~6米厚!由这些蚂蚁的日常生命活动所搬动的土壤可达到18吨之重,它们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远大于蚯蚓。
昆虫由于个体小而常被人忽略。在热带雨林,人们可能更关注栖息在林内的大量珍稀的野生哺乳动物。但事实上,热带雨林内的昆虫,无论在种类、个体数量上,还是在生物量上,都远远大于哺乳动物,仅蚂蚁和白蚁这两大类昆虫,它们的总重量就超过了同样面积内所有哺乳动物的重量!昆虫有如此巨大的数量,它们对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
现存的昆虫绝大多数是小型的,昆虫是以小取胜的。昆虫没有脊椎骨,靠坚韧的几丁质外壳来支撑躯体。小的体型能使表皮的相对面积增大,从而减轻体重,增大强度,便于昆虫"见缝插针",占据其他物种无法生存的空http://www.rixia.cc间。例如,一棵带刺的相思树只够一头长颈鹿吃一餐,但却能为十几种食性或食谱不同的昆虫提供多样的栖息场所和食物,可养活它们的一生乃至几代。吸花蜜的,吃花苞、花瓣的,食果和种子的,吃叶、蛀杆的以及食根的各种昆虫可以在一棵树上共同生活,这些昆虫还可以养活几乎同样数量的寄生和重寄生昆虫。
昆虫个体小,从卵到成虫需要蜕好几次皮,容易遭到各种天敌的攻击,所以它们必须以足够的数量来满足种群繁延的需要。即使是凶猛的捕猎高手螳螂,也是以大量的个体数来确保的。一个普通的螳螂,一般会产下2~3个卵块(螵蛸),可孵化出几百至上千个个体。
以变求生,以静克敌
昆虫由于体型小,易遭攻击,要生存下去,还必须有多种生存策略。变化多端、"与时俱进"是昆虫求生的基本策略。昆虫从卵到成虫,要经过幼虫和蛹以及若干次蜕皮阶段。幼虫与成虫截然不同的形态特征和功能构造,使昆虫的食谱和生存范围极大地扩大了。绝大多数蛾类和蝶类的幼虫都咀食植物,而它们的成虫则靠吸食花蜜来维持生命。它们用这种方式,有效地占据了两大类不同的生境。同时,在最无助的化蛹阶段,它们则以静制动,躲避敌害,以保护色、拟态等防卫手段将一生中最易受伤害的阶段隐蔽起来。例如,凤蝶、蛱蝶的蛹通常以与寄主植物茎杆相似的颜色、形态固定其上;夜蛾及一些甲虫类则入土化蛹,为成虫的顺利羽化提供安全保障。又如蟋蟀、螽斯等半变态的昆虫,虽然它们的幼体与成虫在形态上很相似,但在体色和色斑上却不一样。一种名叫悦鸣草螽的螽斯,其幼体阶段完全不同于黑绿色的成虫,呈现出令捕食者警戒的黑红色,使它们得以在各种天敌的眼皮底下蜕皮长大。
螳螂虽然张牙舞爪、威风凛凛,但为了更有效地生存,它们也需要伪装。埋伏在花朵中的花螳螂,体色和斑纹都酷似花瓣,是不愁逮不到前来吸蜜的恋花者的。而枯叶蛾、枯叶蝶、竹节虫、角蝉等的绝妙拟态却可躲过狡猾的猎手。许多直翅目昆虫,如蚱蜢、蝗虫、蝈蝈、纺织娘、条螽等,都有"变脸"的绝招,幼体一般根据最后一次蜕皮时的栖息地为背景来选择体色,让自己的身体变为翠绿色或枯褐色。一些栖息在戈壁滩的蝗虫,更是能随着所栖之处的砾石的颜色和花http://www.rixia.cc纹而变色,有效地躲避天敌。
有些鸣叫昆虫,如斗蟋、树蟋、钟蟋等,还能通过改变鸣声的大小和方向来"声东击西",迷惑敌人。一般来说,每一种鸣虫都有其鲜明的鸣叫特征,因为雌性昆虫是根据不同鸣声来寻找配偶的。然而奇妙的是,当鸣虫发现"敌情"时,它们会改变鸣声的大小和方向。在野外观察鸣虫的人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明明是来自右前方的鸣声,会突然变成左前方,甚至会完全变成反方向。根据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对树蟋的观察,当正在鸣叫的昆虫发现有不安全因素时,它们会调节前翅与身体的角度来改变摩擦发声的方向和强度,从而转移捕猎者的注意力。
许多昆虫都有"装死"或"假死"的习性,尤其是一些金花虫、瓢虫和步甲类昆虫,"惹不起就躲"。有一种黑步甲,当遇到威胁时,它常常六脚朝天地仰躺着,脚一动不动,任凭你如何拨逗,它就跟死了一样。这样的"装死"可保持20~50分钟,甚至超过一小时,让那些吃活物的捕猎者完全丧失耐心,弃之而去。一些金花虫和瓢虫在受到惊吓时,则常常是立即从植物上跌落下来,然后急速逃逸。这些独特的生存策略,有效地弥补了昆虫由于个体小而带来的防卫上的劣势。
吃与被吃,构筑生命支撑系统
大鱼吃小鱼,一物降一物,自然界的万物就是这样被串联起来,物质就是这样循环流动起来的。昆虫的足迹几乎遍及所有的陆地和淡水。许许多多昆虫是取食于植物的,几乎没有一种陆生植物不是某种昆虫的食物,有些昆虫甚至吃真菌类和苔藓、地衣类。通过光合作用而积聚的植物蛋白,通过昆虫的取食转化成了高能量的动物蛋白,为其他成千上万种动物(鱼类、两栖、爬行、鸟类直至哺乳类)提供了食物。同时,有相当数量的昆虫是植物花粉的传播者,使有花植物得以结果、繁衍。土壤中也有大量的昆虫在活动,它们肥沃了土壤,促进了各种植物的生长。如果没有昆虫的存在,植物就不可能有这般繁荣。各种腐食或腐生昆虫的存在,将撒落在自然界中的各种有机物集聚起来,变废为宝。没有屎克螂的辛勤劳动,澳洲草原上的牛羊粪便会多到让草根难以萌发新芽的地步。
地球上不计其数的昆虫,通过"吃"与"被吃"的途径,把各种结构不一、功能不同的食物链编织成一张强有力的"万维网",支撑着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每一种昆虫就是这张生命网上经纬交叉的联结点。如果所有的联结点都消失了,网还能存在吗?如果我们将整个生态系统比作一座金字塔,人类仅是生存于塔尖的一个物种,最多仅占百万分之一,而占整个生物种类60%的昆虫则实实在在是这座金字塔的底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威尔逊说"小生命转动大世界(The little creatures who run the world)"。昆虫的生存并不需要人类,但人类的健康生存却离不开与所有物种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昆虫。
昆虫害益,掌控在人
一提起昆虫,我们习惯于把它们分成两大类:害虫与益虫。凡与人类争食吃、干扰人类正常生活的多被视为害虫。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的确有一些臭名昭著的昆虫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或麻烦,如由跳蚤和老鼠传播的黑死病(鼠疫),由蚊子传播的疟疾,由苍蝇传播的伤寒;而飞蝗、行军虫所到之处,农民颗粒无收。其实在自然界,任何一种物种,只要其种群数量超过了其天敌所能www.rixia.cc控制的范围,都可能对其他物种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是人类的各种活动(生产和生活),打破了某些昆虫原有的平衡,为其提供优越的繁殖、扩散条件,或抑制了天敌作用的正常发挥。
人类在与昆虫较量的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很难人为地消灭某一种目标昆虫;滥用杀虫剂的后果,是失去天敌控制后的昆虫的再猖獗以及环境中农药残留量的剧增。我们应该用有效的手段将有害昆虫的种群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对有害昆虫实行管理,而不应该依据人们眼前的利益和有限的目标去杀灭它们。更何况对昆虫的"害"与"益"的判断完全取决于人们对事物的预期目标。如果我们把桑叶与桑果作为产品,那取食其上的桑蚕也是害虫了。事实上,即使把所有对人类的农、林、牧、仓储和健康有害的昆虫都加在一起,其种类总数最多也只有1万种,仅占昆虫总种数的1%。
绝大多数的昆虫对人类的生存不仅无害,而且是有益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除了家喻户晓的蚕丝、日夏养花网蜂蜜外,还有许多重要的工业产品是靠昆虫来提供的,如紫胶虫可提供胶,白蜡虫提供蜡,五倍子蚜提供鞣酸,胭脂蚧提供染料,九香虫提供香料,等等。常见的药用昆虫有冬虫夏草、地鳖虫、螳螂(螵蛸)、蝉(蜕)、斑蝥、吉丁、蚂蚁等。昆虫丰富的种类和数量、奇异的形态行为和无所不在的栖息场所,是人类探索大自然和生物界各种奥秘的可靠线索和钥匙。昆虫生活周期短,易于培养和观察,是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多种学科的理想实验材料;昆虫漫长的进化历史和广阔的分布范围,已成了生物地理和物种演化研究中广泛运用的佐证资料,尤其是丰富的昆虫化石(包括琥珀中的昆虫),是确定地层年龄的可靠标尺;昆虫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是人们监察环境的可靠指示物;许多昆虫独特的结构与功能,为仿生学研究提供了模型。昆虫的行为、形体、色彩、鸣声等,对人类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有意义的启迪和影响,如我国独特的鸣虫文化和斗蟋文化,已延绵千年而经久不衰。
从泥盆纪时代最早的昆虫算起,昆虫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4亿多年。漫长的演化历程和成功的辐射进化,使昆虫成为自然界中最成功的一大类生物。让我们走近昆虫,了解昆虫,管理好昆虫,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地球的繁荣昌盛,学会与昆虫长期共存。
在已知的二百多万种生物中,
种类最多的生物是:昆虫;
数量最多的生物是:细菌或病毒(因其数量及其繁多,无法统计,哪怕是极粗略)。
此外,有人估计还有至少上千万种生物未被人类认识。
种类最多的生物是:昆虫;
数量最多的生物是:细菌或病毒(因其数量及其繁多,无法统计,哪怕是极粗略)。
此外,有人估计还有至少上千万种生物未被人类认识。
bacteria
细菌
细菌
细菌
世界上品种最多的动物是什么
昆虫
种类最多的生物
种类最多的生物是节肢动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65636561物。
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最大的一门,通称节肢动物,包括人们熟知的虾、蟹、蜘蛛、蚊、蝇、蜈蚣以及已绝灭的三叶虫等。全世界约有120万现存种,占整个现动物种数的80%。节肢动物生活环境极其广泛,无论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们的踪迹。有些种类还寄生在其他动物的体内或体外。
节肢动物门两侧对称,异律分节,身体以及足分节,可分为头、胸、腹3部,或头部与胸部愈合为头胸部,或胸部与腹部愈合为躯干部,每一体节上有一对附肢。体外覆盖几丁质外骨骼,又称表皮或角质层。附肢的关节可活动。生长过程中要定期蜕皮。循环系统为开管式。水生种类的呼吸器官为鳃或书鳃,陆生的为气管或书肺或兼有。神经系统为链状神经系统,有各种感觉器官。多雌雄异体,生殖方式多样,一般卵生。生活环境极广泛。全世界约有100万余种,可分5亚门:三叶虫亚门Trilobitomorpha、螯肢亚门Chelicerata、甲壳亚门Crustacea、六足亚门Hexapoda、多足亚门Myriapoda,其中昆虫纲Insecta就有100万种,约占动物界总种数80%。
动物界共分为42门,具体如下:
1.原生动物门:一类最低等的真核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的个体由一个细胞组成,但它是一个能够独立生活的有机体,具有新陈代谢、刺激感应、运动、繁殖等机能。其中大家熟悉的有眼虫、草履虫。
2.菱形虫门:或二胚虫门(Dicyemida)是栖息在头足类肾附属物的一门寄生虫。二胚虫门其实是在菱形虫门之前命名的,但现今一般都会以菱形虫门来称呼这类动物。菱形虫门的分类被受质疑。传统上,二胚虫目与直泳虫门一同分类在中生动物门中。不过,分子种系发生学显示二胚虫门应该较为接近扁形动物门。体长约0.1—9.0毫米。
3.直泳虫门:由所知甚少的海底无脊椎动物寄生虫所组成的一个小门,是最简单的多细胞生物之一。寄生的生物有扁形动物、多毛纲的虫、双壳纲的软件动物和棘皮动物等。
4.多孔动物门:最低等、多细胞、几乎是集群的后生动物,也是全部水生族群和固着的滤食者,身体有众多通水的小孔和沟道,骨针有或无。又称海绵动物门。海绵是原始的多细胞动物。
5.扁盘动物门:到目前为止,此门被丝盘虫一种动物独占。该虫的形状,大小,运动方式与变形虫相似,但它属多细胞动物。
6.古杯动物门:绝灭了的低等多细胞海生动物。古杯为单体,形状多样,常呈杯状、锥状、圆柱状和盘状等;也有群体,呈树丛状和链状等。
7.刺胞动物门:又名刺丝胞动物门,是动物界的一个门。除极少数种类为淡水生活外,绝大多数种均为海洋生活,大多数在浅海,有些在深海,现存种类大约有11000种。刺胞动物曾经和栉水母动物一起分作腔肠动物门,后栉水母动物独立成一门。有超过20种的刺胞。代表动物有水螅、海葵、珊瑚等。
8.栉水母动物门:两辐射对称的海洋动物,与腔肠动物门一样,具有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该门动物与腔肠动物的区别是:体外通常具8条栉毛带,2条触手上通常有粘细胞而无刺细胞,背口端有固定的感觉区;发育不经过浮浪幼虫期,有幼生生殖现象。
9.扁形动物门:无脊椎动物,是一类两侧对称,三胚层,无体腔,无呼吸系统、无循环系统,有口无肛门的动物。已记录的扁形动物约有15000种。生活于淡水、海水等潮湿处,体前端有两个可感光的色素点。体表部分或全部分布有纤毛。有涡虫、吸虫、绦虫等,后两者是我们常听说的寄生虫。
10.螠虫动物门:一类生活中海洋中的底栖动物,主要生活在浅海的泥沙中、岩石缝中以及珊瑚礁或贝壳中穴居。目前已知的种类约有150种。身体呈柱形或长囊形。
11.舌形动物门:又称五口动物门,介于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之间的寄生类动物,体软,扁而长,无色,透明,无足。虫体前端口部突出,呈椭圆形,周围有钩2对,可伸缩,用以附着在寄主组织上。
12.微颚动物门:1994年发现的一个门。目前只有一种动物Limnognathia maerski,其身体小于1mm。颚的构造复杂,作为觅食工具通过过滤水流而获得食物。单性生殖。生活在严寒环境。
13.纽形动物门:具吻的长带形动物,绝大多数为海洋底栖生活。大约有700多种。纽形动物是最早出现器官系统的动物。两侧对称、三胚层、无体腔的动物,但具有从口到肛门的完整的消化系统、无心脏的循环系统、一个捕食及防卫的可伸缩的长吻,多数种类为雌雄异体,较扁形动物更为进化。
14.颚胃动物门:无体腔的动物,体型很小,体长0.5-1mm,生活在浅海细砂间,可忍受极低氧的环境。目前已记录了18个属,大约有100种。身体极小,又有很强的粘着能力,仅在150—250m的细砂间生存。
15.线虫动物门:线虫类是假体腔动物中最大的一门,已记录的种约有15000种,尚有大量种未被定名。绝大多数自由生活的线虫是小型动物,体长一般不超过2.5mm。但寄生种类最长的可达1m,但其直径小于2mm。例如很多人肚子里长过的蛔虫。
16.腹毛动物门:水生小型假体腔动物,因身体腹面披有纤毛而得名。体长一般不超过 1 毫米,身体呈长椭圆形、带形或卵圆形,身体的前、后和侧面生有粘腺,用以附着于其他物体上。在陆地的潮湿土壤、沼泽、海洋中的河口都有分布。
17.轮虫动物门:低等三胚层假体腔动物。约有2000种。大小一般在100~250微米之间。在水体中的数量大致为10~104个/升,是淡水浮游动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轮虫是滤食性的,以水体中的细菌、微型藻和有机碎屑为食。
18.线形动物门:动物界中较为复杂的一个类群。与线虫动物类似。体细长呈线形,有的体长达36厘米,甚至更长,但体宽不超过1毫米。该门包括2纲,即铁线虫纲和游线虫纲,前者生活于淡水水域和潮湿的土壤,后者分布于海洋。
19.鳃曳动物门:形体小或中等,最大8cm。现生代表如鳃曳虫。身体呈圆柱形,分化为吻、躯干和尾部。吻能翻转,生有25纵列的刺,躯干表面有体环,但不分节。常在海洋软质底质营底栖生活,在潮间带至8000m深处均有。
20.动吻动物门:为体长不到1毫米的海产小型、底栖的假体腔动物;身体多刺,体表分节,故又名刺节动物门。它们完全生活于海洋,数量很大,主要栖息在沿岸浅水区的软泥沉积物中,大洋深处也有。
21.棘头虫动物门:身体前端有吻,吻上有钩刺的假体腔动物。大约只有500种。
22.铠甲动物门:两侧对称的小型海产动物。前两列棘雌雄异型。幼体像轮虫。该门第一个种是神秘矮铠甲虫,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对尾肢或趾,几乎能朝任何方向转动。神秘矮铠甲虫生活在大西洋海底有贝壳的砂砾中,幼体自由生活,成体可能在小型底栖生物上外寄生或共生。产地为法国。
23.内肛动物门:低等三胚层假体腔动物。无坚硬的外骨骼。绝大多数体型不超过5mm。本门为固着水生动物,具有触手环,触手有纤毛,触手环内具口和肛门。
24.环节动物门:无脊椎动物的一个门,具真分节,裂生真体腔,多具疣足或刚毛的蠕虫状动物,多为潜穴者,分布于海洋、淡水、土壤中,少数寄生,如沙蚕、蚯蚓、蚂蟥等。
25.环口动物门:没有体腔。寄生在龙虾的口部,以龙虾的食物为食,可能与轮形动物是近亲。属于冠轮动物。
26.星虫动物门:具闭管式循环系统。身体柔软,长筒状,形似蠕虫,不具体节,无疣足,亦无刚毛。一般体长约10厘米,最大的可达30~40厘米。营底栖穴居生活。体前端有一细长能伸缩的吻,是摄食和钻穴的辅助器官。吻前为口,口的周围有触手,展开似星芒状,因而称为星虫。全部海生,广泛分布于三大洋中
27.软体动物门:仅次于节肢动物的第二大门类,种类繁多,已记载130000多种。身体柔软不分节,一般可分为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四部分。具口的头www.rixia.cc部位于身体前端。除双壳类外,其他各类软体动物口腔内有颚片和舌齿。生活范围极广,海水、淡水和陆地均有产。包含有大量常见动物......... 例如鲍鱼、宝贝、田螺、蜗牛、蚶、牡蛎、文蛤、章鱼、乌贼等。
28.软舌螺动物门:已灭绝的海生有壳的无脊椎动物,其化石一般保存锥壳,口盖和附肢三个部分,外壳为钙质成分,两侧对称。在寒武纪和奥陶纪曾繁盛一时,在二叠纪晚期灭绝。
29.叶足动物门:可追溯至早期寒武纪时代的动物。此门下的动物具体节,有足,同时却很难被分类到节肢动物的范畴。基本上这种动物就像“长着足的蠕虫”,外观上亦与其近亲很接近。当中大部分被认为与节肢动物及有爪动物有亲缘关系。可能包括奇虾、欧巴宾海蝎及一些似有爪动物的动物,如微网虫、埃谢栉蚕、爪网虫等。体型一般大于2厘米,且能自由游泳或运动。目前所知的叶足动物都是掠食者。
30.缓步动物门:非常细小,大部分不超过1毫米。具有全部四种隐生性(即低湿隐生、低温隐生、变渗隐生及缺氧隐生),能够在恶劣环境下停止所有新陈代谢。缓步动物也因此被认为是生命力最强的动物。在隐生的情况下,一般可以在高温(151C)、绝对零度(-272.8C)、高辐射、真空或高压的环境下生存数分钟至数日不等。曾经有缓步动物隐生超过120年的记录。代表动物有水熊虫。
31.有爪动物门:有爪动物是蜕皮动物中的一门,经常被简称为有腿的虫。全部产于热带,主要在南半球分布,靠捕食小动物如昆虫生活。它们身体内有腺体,会喷出一些粘稠的液体去粘住猎物然后进食。
32.节肢动物门:动物界最大的一门,包括我们熟知的虾、蟹、蜘蛛、蚊、蝇、蜈蚣以及已绝灭的三叶虫等。全世界约有110~120万现存种,占整个现生物种数的75-80%。节肢动物生活环境极其广泛,无论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们的踪迹。有些种类还寄生在其他动物的体内或体外。
33.腕足动物门:海洋动物,它是一种触手冠类动物,有两壳包容软体,通常有肉茎,靠纤毛腕滤食生活。腕足动物是最古老的动物类群之一,最早出现于 5亿年以前古生代的寒武纪、志留纪和泥盆纪达到高峰,以后便衰落下来。喜生活在冷水区域,纯热带性种类甚少。
34.外肛动物门:曾经与内肛动物为同一门合称苔藓动物,现已分开。因肛门开口于触手冠之外而得名。该门动物为底栖生物,一般都固着在坚硬的附着基上生活,少数种类借其特有的附着机构定着于泥沙中生活。摄食水中的悬浮物。
35.帚虫动物门:全部生活在热带和温带海底泥沙中,管栖。现存仅10种左右,身体蠕虫状,体长由数毫米到30CM不等,以触手取食,当受到刺激后,触手等全部缩入管中。
36.古虫动物门:在5.3亿年前的生命大爆发中早就灭绝了,在近几年才发现。,具有十分奇特的二分躯体构型,其前体为一个具有巨大进水口和5对鳃裂型出水孔的袋型咽腔,而后体则分为7节,中央部分为消化道。
37.棘皮动物门:体腔动物,具独特水管系统,体形辐射对称,骨骼发达,是无脊椎动物中进化地位很高的后口动物,各纲动物体形态变化很大,但主要器官的基本构造十分相似。因表皮一般具棘而得名。全为海产。现生约5900种,中国已发现 500多。有我们熟悉海星、海胆、海参和海百合等。
38.须腕动物门:海生、非常长的蠕虫形的后生动物,最长可达36cm;是唯一没有口和消化管的非寄生三胚层无脊椎动物。绝大多数须腕动物都栖息于海底淤泥中,生活在直立的栖管内。它们通常密集成群;有时数量多达每平方米200条。其栖息深度均在100米以下,个别种能分布于深达9735米的海沟底。
39.异涡动物门:身体呈两侧对称,身体结构简单,其没有大脑、消化道、排泄系统和性腺。具有扩散神经系统和纤毛。异涡动物门下仅有1属2种,在瑞典、苏格兰、冰岛和挪威的附近海域有发现。曾先后被认为扁形动物和软体动物。
40.毛颚动物门:因头部具有颚毛得名。体细长,一般1~3厘米,最长可达12厘米以上。身体两侧对称,没有循环、排泄和呼吸系统;以肠腔法形成体腔;有水平方向的侧鳍和尾鳍。是极为活跃和凶猛的肉食性浮游动物。再生能力强。世界已知约有70~80种。中国已知40种左右。
41.半索动物门:分类地位仅次于脊索动物门。以肠体腔法形成体腔,因口腔背侧向前方吻部突出一个小盲管,有些学者称它为口索,认为相当于脊索构造,因而得名。全世界现生种不到100种,均为海生,营底栖生活。代表动物——柱头虫。
42.脊索动物门:动物界最高等的一门动物。其共同特征是在其个体发育全过程或某一时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包括现代生存的4万多种动物,占全世界动物种类的5%左右。分为三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包括七鳃鳗、鱼、蛙、螈、蛇、蜥、龟、鳄、鸟、兽等脊椎动物,也包括一些数量不多、缺乏椎骨而只有脊索的海产动物,如各种海鞘和文昌鱼等。背部具有棒形脊索,本门动物的命名即由此而来。
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最大的一门,通称节肢动物,包括人们熟知的虾、蟹、蜘蛛、蚊、蝇、蜈蚣以及已绝灭的三叶虫等。全世界约有120万现存种,占整个现动物种数的80%。节肢动物生活环境极其广泛,无论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们的踪迹。有些种类还寄生在其他动物的体内或体外。
节肢动物门两侧对称,异律分节,身体以及足分节,可分为头、胸、腹3部,或头部与胸部愈合为头胸部,或胸部与腹部愈合为躯干部,每一体节上有一对附肢。体外覆盖几丁质外骨骼,又称表皮或角质层。附肢的关节可活动。生长过程中要定期蜕皮。循环系统为开管式。水生种类的呼吸器官为鳃或书鳃,陆生的为气管或书肺或兼有。神经系统为链状神经系统,有各种感觉器官。多雌雄异体,生殖方式多样,一般卵生。生活环境极广泛。全世界约有100万余种,可分5亚门:三叶虫亚门Trilobitomorpha、螯肢亚门Chelicerata、甲壳亚门Crustacea、六足亚门Hexapoda、多足亚门Myriapoda,其中昆虫纲Insecta就有100万种,约占动物界总种数80%。
动物界共分为42门,具体如下:
1.原生动物门:一类最低等的真核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的个体由一个细胞组成,但它是一个能够独立生活的有机体,具有新陈代谢、刺激感应、运动、繁殖等机能。其中大家熟悉的有眼虫、草履虫。
2.菱形虫门:或二胚虫门(Dicyemida)是栖息在头足类肾附属物的一门寄生虫。二胚虫门其实是在菱形虫门之前命名的,但现今一般都会以菱形虫门来称呼这类动物。菱形虫门的分类被受质疑。传统上,二胚虫目与直泳虫门一同分类在中生动物门中。不过,分子种系发生学显示二胚虫门应该较为接近扁形动物门。体长约0.1—9.0毫米。
3.直泳虫门:由所知甚少的海底无脊椎动物寄生虫所组成的一个小门,是最简单的多细胞生物之一。寄生的生物有扁形动物、多毛纲的虫、双壳纲的软件动物和棘皮动物等。
4.多孔动物门:最低等、多细胞、几乎是集群的后生动物,也是全部水生族群和固着的滤食者,身体有众多通水的小孔和沟道,骨针有或无。又称海绵动物门。海绵是原始的多细胞动物。
5.扁盘动物门:到目前为止,此门被丝盘虫一种动物独占。该虫的形状,大小,运动方式与变形虫相似,但它属多细胞动物。
6.古杯动物门:绝灭了的低等多细胞海生动物。古杯为单体,形状多样,常呈杯状、锥状、圆柱状和盘状等;也有群体,呈树丛状和链状等。
7.刺胞动物门:又名刺丝胞动物门,是动物界的一个门。除极少数种类为淡水生活外,绝大多数种均为海洋生活,大多数在浅海,有些在深海,现存种类大约有11000种。刺胞动物曾经和栉水母动物一起分作腔肠动物门,后栉水母动物独立成一门。有超过20种的刺胞。代表动物有水螅、海葵、珊瑚等。
8.栉水母动物门:两辐射对称的海洋动物,与腔肠动物门一样,具有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该门动物与腔肠动物的区别是:体外通常具8条栉毛带,2条触手上通常有粘细胞而无刺细胞,背口端有固定的感觉区;发育不经过浮浪幼虫期,有幼生生殖现象。
9.扁形动物门:无脊椎动物,是一类两侧对称,三胚层,无体腔,无呼吸系统、无循环系统,有口无肛门的动物。已记录的扁形动物约有15000种。生活于淡水、海水等潮湿处,体前端有两个可感光的色素点。体表部分或全部分布有纤毛。有涡虫、吸虫、绦虫等,后两者是我们常听说的寄生虫。
10.螠虫动物门:一类生活中海洋中的底栖动物,主要生活在浅海的泥沙中、岩石缝中以及珊瑚礁或贝壳中穴居。目前已知的种类约有150种。身体呈柱形或长囊形。
11.舌形动物门:又称五口动物门,介于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之间的寄生类动物,体软,扁而长,无色,透明,无足。虫体前端口部突出,呈椭圆形,周围有钩2对,可伸缩,用以附着在寄主组织上。
12.微颚动物门:1994年发现的一个门。目前只有一种动物Limnognathia maerski,其身体小于1mm。颚的构造复杂,作为觅食工具通过过滤水流而获得食物。单性生殖。生活在严寒环境。
13.纽形动物门:具吻的长带形动物,绝大多数为海洋底栖生活。大约有700多种。纽形动物是最早出现器官系统的动物。两侧对称、三胚层、无体腔的动物,但具有从口到肛门的完整的消化系统、无心脏的循环系统、一个捕食及防卫的可伸缩的长吻,多数种类为雌雄异体,较扁形动物更为进化。
14.颚胃动物门:无体腔的动物,体型很小,体长0.5-1mm,生活在浅海细砂间,可忍受极低氧的环境。目前已记录了18个属,大约有100种。身体极小,又有很强的粘着能力,仅在150—250m的细砂间生存。
15.线虫动物门:线虫类是假体腔动物中最大的一门,已记录的种约有15000种,尚有大量种未被定名。绝大多数自由生活的线虫是小型动物,体长一般不超过2.5mm。但寄生种类最长的可达1m,但其直径小于2mm。例如很多人肚子里长过的蛔虫。
16.腹毛动物门:水生小型假体腔动物,因身体腹面披有纤毛而得名。体长一般不超过 1 毫米,身体呈长椭圆形、带形或卵圆形,身体的前、后和侧面生有粘腺,用以附着于其他物体上。在陆地的潮湿土壤、沼泽、海洋中的河口都有分布。
17.轮虫动物门:低等三胚层假体腔动物。约有2000种。大小一般在100~250微米之间。在水体中的数量大致为10~104个/升,是淡水浮游动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轮虫是滤食性的,以水体中的细菌、微型藻和有机碎屑为食。
18.线形动物门:动物界中较为复杂的一个类群。与线虫动物类似。体细长呈线形,有的体长达36厘米,甚至更长,但体宽不超过1毫米。该门包括2纲,即铁线虫纲和游线虫纲,前者生活于淡水水域和潮湿的土壤,后者分布于海洋。
19.鳃曳动物门:形体小或中等,最大8cm。现生代表如鳃曳虫。身体呈圆柱形,分化为吻、躯干和尾部。吻能翻转,生有25纵列的刺,躯干表面有体环,但不分节。常在海洋软质底质营底栖生活,在潮间带至8000m深处均有。
20.动吻动物门:为体长不到1毫米的海产小型、底栖的假体腔动物;身体多刺,体表分节,故又名刺节动物门。它们完全生活于海洋,数量很大,主要栖息在沿岸浅水区的软泥沉积物中,大洋深处也有。
21.棘头虫动物门:身体前端有吻,吻上有钩刺的假体腔动物。大约只有500种。
22.铠甲动物门:两侧对称的小型海产动物。前两列棘雌雄异型。幼体像轮虫。该门第一个种是神秘矮铠甲虫,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对尾肢或趾,几乎能朝任何方向转动。神秘矮铠甲虫生活在大西洋海底有贝壳的砂砾中,幼体自由生活,成体可能在小型底栖生物上外寄生或共生。产地为法国。
23.内肛动物门:低等三胚层假体腔动物。无坚硬的外骨骼。绝大多数体型不超过5mm。本门为固着水生动物,具有触手环,触手有纤毛,触手环内具口和肛门。
24.环节动物门:无脊椎动物的一个门,具真分节,裂生真体腔,多具疣足或刚毛的蠕虫状动物,多为潜穴者,分布于海洋、淡水、土壤中,少数寄生,如沙蚕、蚯蚓、蚂蟥等。
25.环口动物门:没有体腔。寄生在龙虾的口部,以龙虾的食物为食,可能与轮形动物是近亲。属于冠轮动物。
26.星虫动物门:具闭管式循环系统。身体柔软,长筒状,形似蠕虫,不具体节,无疣足,亦无刚毛。一般体长约10厘米,最大的可达30~40厘米。营底栖穴居生活。体前端有一细长能伸缩的吻,是摄食和钻穴的辅助器官。吻前为口,口的周围有触手,展开似星芒状,因而称为星虫。全部海生,广泛分布于三大洋中
27.软体动物门:仅次于节肢动物的第二大门类,种类繁多,已记载130000多种。身体柔软不分节,一般可分为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四部分。具口的头www.rixia.cc部位于身体前端。除双壳类外,其他各类软体动物口腔内有颚片和舌齿。生活范围极广,海水、淡水和陆地均有产。包含有大量常见动物......... 例如鲍鱼、宝贝、田螺、蜗牛、蚶、牡蛎、文蛤、章鱼、乌贼等。
28.软舌螺动物门:已灭绝的海生有壳的无脊椎动物,其化石一般保存锥壳,口盖和附肢三个部分,外壳为钙质成分,两侧对称。在寒武纪和奥陶纪曾繁盛一时,在二叠纪晚期灭绝。
29.叶足动物门:可追溯至早期寒武纪时代的动物。此门下的动物具体节,有足,同时却很难被分类到节肢动物的范畴。基本上这种动物就像“长着足的蠕虫”,外观上亦与其近亲很接近。当中大部分被认为与节肢动物及有爪动物有亲缘关系。可能包括奇虾、欧巴宾海蝎及一些似有爪动物的动物,如微网虫、埃谢栉蚕、爪网虫等。体型一般大于2厘米,且能自由游泳或运动。目前所知的叶足动物都是掠食者。
30.缓步动物门:非常细小,大部分不超过1毫米。具有全部四种隐生性(即低湿隐生、低温隐生、变渗隐生及缺氧隐生),能够在恶劣环境下停止所有新陈代谢。缓步动物也因此被认为是生命力最强的动物。在隐生的情况下,一般可以在高温(151C)、绝对零度(-272.8C)、高辐射、真空或高压的环境下生存数分钟至数日不等。曾经有缓步动物隐生超过120年的记录。代表动物有水熊虫。
31.有爪动物门:有爪动物是蜕皮动物中的一门,经常被简称为有腿的虫。全部产于热带,主要在南半球分布,靠捕食小动物如昆虫生活。它们身体内有腺体,会喷出一些粘稠的液体去粘住猎物然后进食。
32.节肢动物门:动物界最大的一门,包括我们熟知的虾、蟹、蜘蛛、蚊、蝇、蜈蚣以及已绝灭的三叶虫等。全世界约有110~120万现存种,占整个现生物种数的75-80%。节肢动物生活环境极其广泛,无论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们的踪迹。有些种类还寄生在其他动物的体内或体外。
33.腕足动物门:海洋动物,它是一种触手冠类动物,有两壳包容软体,通常有肉茎,靠纤毛腕滤食生活。腕足动物是最古老的动物类群之一,最早出现于 5亿年以前古生代的寒武纪、志留纪和泥盆纪达到高峰,以后便衰落下来。喜生活在冷水区域,纯热带性种类甚少。
34.外肛动物门:曾经与内肛动物为同一门合称苔藓动物,现已分开。因肛门开口于触手冠之外而得名。该门动物为底栖生物,一般都固着在坚硬的附着基上生活,少数种类借其特有的附着机构定着于泥沙中生活。摄食水中的悬浮物。
35.帚虫动物门:全部生活在热带和温带海底泥沙中,管栖。现存仅10种左右,身体蠕虫状,体长由数毫米到30CM不等,以触手取食,当受到刺激后,触手等全部缩入管中。
36.古虫动物门:在5.3亿年前的生命大爆发中早就灭绝了,在近几年才发现。,具有十分奇特的二分躯体构型,其前体为一个具有巨大进水口和5对鳃裂型出水孔的袋型咽腔,而后体则分为7节,中央部分为消化道。
37.棘皮动物门:体腔动物,具独特水管系统,体形辐射对称,骨骼发达,是无脊椎动物中进化地位很高的后口动物,各纲动物体形态变化很大,但主要器官的基本构造十分相似。因表皮一般具棘而得名。全为海产。现生约5900种,中国已发现 500多。有我们熟悉海星、海胆、海参和海百合等。
38.须腕动物门:海生、非常长的蠕虫形的后生动物,最长可达36cm;是唯一没有口和消化管的非寄生三胚层无脊椎动物。绝大多数须腕动物都栖息于海底淤泥中,生活在直立的栖管内。它们通常密集成群;有时数量多达每平方米200条。其栖息深度均在100米以下,个别种能分布于深达9735米的海沟底。
39.异涡动物门:身体呈两侧对称,身体结构简单,其没有大脑、消化道、排泄系统和性腺。具有扩散神经系统和纤毛。异涡动物门下仅有1属2种,在瑞典、苏格兰、冰岛和挪威的附近海域有发现。曾先后被认为扁形动物和软体动物。
40.毛颚动物门:因头部具有颚毛得名。体细长,一般1~3厘米,最长可达12厘米以上。身体两侧对称,没有循环、排泄和呼吸系统;以肠腔法形成体腔;有水平方向的侧鳍和尾鳍。是极为活跃和凶猛的肉食性浮游动物。再生能力强。世界已知约有70~80种。中国已知40种左右。
41.半索动物门:分类地位仅次于脊索动物门。以肠体腔法形成体腔,因口腔背侧向前方吻部突出一个小盲管,有些学者称它为口索,认为相当于脊索构造,因而得名。全世界现生种不到100种,均为海生,营底栖生活。代表动物——柱头虫。
42.脊索动物门:动物界最高等的一门动物。其共同特征是在其个体发育全过程或某一时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包括现代生存的4万多种动物,占全世界动物种类的5%左右。分为三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包括七鳃鳗、鱼、蛙、螈、蛇、蜥、龟、鳄、鸟、兽等脊椎动物,也包括一些数量不多、缺乏椎骨而只有脊索的海产动物,如各种海鞘和文昌鱼等。背部具有棒形脊索,本门动物的命名即由此而来。
昆虫,全世界的昆虫可能有1000万种,约占地球所有生物物种的一半。但目前有名有姓的昆虫种类仅100万种,占动物界已知种类的2/3- 3/4。由此可见,世界上的昆虫还有90%的种类我们不认识;按最保守的估计,世界上至少有300万种昆虫,那也还有200万种昆虫有待我们去发现、描述和命名。现在世界上每年大约发表1000个昆虫新种,它们被收录在《动物学记录(Zoological record)》中,所以,该杂志是从事动物分类的研究人员必须查阅的检索工具。
在已定名的昆虫中,鞘翅目(甲虫)就有35万种之多,其中象甲科最大,包括6万多种,是哺乳动物的10倍。鳞翅目(蝶与蛾)次之,有约20万种。膜翅目(蜂、蚁)和双翅目(蚊、蝇)都在15万种左右。
昆虫不仅种类多,而且同一种昆虫的个体数量也很多,有的个体数量大得惊人。一个蚂蚁群可多达50万个体。一棵树可拥有10万的蚜虫个体。在森林里,每平方米可有10万头弹尾目昆虫。蝗虫大发生时,个体数可达7~12亿之多,总重量约1250~3000吨,群飞覆盖面积可达500~1200公顷,可以说是遮天盖日。
在已定名的昆虫中,鞘翅目(甲虫)就有35万种之多,其中象甲科最大,包括6万多种,是哺乳动物的10倍。鳞翅目(蝶与蛾)次之,有约20万种。膜翅目(蜂、蚁)和双翅目(蚊、蝇)都在15万种左右。
昆虫不仅种类多,而且同一种昆虫的个体数量也很多,有的个体数量大得惊人。一个蚂蚁群可多达50万个体。一棵树可拥有10万的蚜虫个体。在森林里,每平方米可有10万头弹尾目昆虫。蝗虫大发生时,个体数可达7~12亿之多,总重量约1250~3000吨,群飞覆盖面积可达500~1200公顷,可以说是遮天盖日。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世界上品种最多的生物是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78887.html
上一篇:请问广州市芳村附近哪有发财树卖?
下一篇:寻找关于动植物的好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