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请教几道生物题目

2021-01-04 17:29:56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161

请教一道高中生物题

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引起的效应是( A ) A、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B、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C、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D、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为什么选A不选B呢?
A在此不解释,因为楼上的已经解释了。对于B,突触小泡在与突触前膜回融合后,释放出神经答递质,按你们学的,一般都是乙酰胆碱,那么乙酰胆碱在与突触后膜接触后便完成任务,它一般有两条路可走:一条便被胆碱脂酶灭活,一条是被突触前神经元重新摄取,所以突触后神经元该怎么兴奋怎么兴奋,不会持续性兴奋。
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发生于乙酰胆碱不能被灭活或不能被前神经元重新摄取,导致乙酰胆碱淤积在突触间隙,这样持续与突触后膜作用,才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Ca2+浓度增大不会导致酶的失活,也不会影响重摄取过程。像毒扁豆碱这种物质则会引起上述症状,而箭毒则会引起D项的症状
当然选择A啦,突触小抄泡是袭在突触小体中的,跟突触bai前膜融合才可以释放出du神经递质,zhi神经递质与突dao触后膜结合使后膜电位发生变化才完成了冲动的传导。
在此钙离子相当于是催化剂,促进突触小泡于前膜的融合,进而可以更快的释放神经递质,从而加快神经冲动的传递。B中持续兴奋肯定不对,因为没有神经递质的不间断释放就不可能持续兴奋(仅在此题情况下)。C,D选项更不对了~
你先要理解什么是持续兴奋。当神经递质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并发挥效应后就会失活,所以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发生持续兴奋的
注意问题问的是bai
基因中的du改变,也就是zhiDNA中的改变
观察
密码子不难发dao现是由CCC变为了内CAC
也就是说DNA北转容录的一条链中的GGG被置换成了GTG
即DNA双链的
G≡C
变为T=A
所以选A
B说反了
C.D只能表示单链
无法说明DNA双链
主要植物激素有五种,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
这道题c、d
都不是,他们都是吲哚乙酸的类似物,是人为施用生长素时使用,尤其是2,4-D。
怎么说呢,乙copy图中a完全被baic包围,如果a的竞争能力弱于c就会被淘du汰zhi导致灭绝,这个叫做竞争排除原dao理。如果a竞争能力大于c在a所在的区域内就没有c,这样abc都不会被淘汰。这样一来a灭绝的概率最大了。高中生物是把放线菌,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分隔开的,同属于原核。所以A是错的

【请教几个生物的题!!!!!生物好的进!!!】初一的知识、

1、分别往两个盛有等量澄清石灰水锥形瓶中吹气和吸气,发现吹气的瓶内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说明_______。rn2、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指发生在__与__之间。由于组织细胞的呼吸作用消耗__气体,并产生__气体,因此组织细胞处的___气体含量低于血液中的含量,所以该气体由__扩散进入___;而日夏养花网组织细胞内的__气体的含量高于血液中的含量,所以该气体由组织细胞扩散进入__。rn3、血红蛋白的特点:在氧含量高的地方易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易于氧分离。在血液循环中,在___处氧与血红蛋白结合,在___处分离。rn4、视觉的形成过程:重要的结构:最重要的折光结构是___;视觉感受器是___;成像位置是___。rn5、传染病的类型及传播途径:①___传染病是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rn ②___传染病是通过饮水和食物传播rn ③___传染病是通过吸血节肢动物传播rn ④___传染病时通过接触传播rn6、计划免疫是人体再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___,获得免疫功能。rnrn★6个题、希望有人可以解答、谢谢、!!如果只会其中几个也可以!!谢谢、如果满意、会提高悬赏!谢谢大家帮助!
1、分别往两个盛有等量澄清石灰水锥形瓶中吹气和吸气e68a84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262366439,发现吹气的瓶内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说明__呼出气体内含有比空气中多的二氧化碳_____。
2、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指发生在_细胞_与_血液_之间。由于组织细胞的呼吸作用消耗_氧气_气体,并产生_二氧化碳_气体,因此组织细胞处的_氧气__气体含量低于血液中的含量,所以该气体由_血液_扩散进入__组织细胞_;而组织细胞内的_二氧化碳_气体的含量高于血液中的含量,所以该气体由组织细胞扩散进入_血液_。
3、血红蛋白的特点:在氧含量高的地方易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易于氧分离。在血液循环中,在__肺泡_处氧与血红蛋白结合,在_组织细胞__处分离。
4、视觉的形成过程:重要的结构:最重要的折光结构是_晶状体__;视觉感受器是__视网膜_;成像位置是_视网膜__。
5、传染病的类型及传播途径:①_空气__传染病是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
②_食物__传染病是通过饮水和食物传播
③__血液_传染病是通过吸血节肢动物传播
④__接触_传染病时通过接触传播
6、计划免疫是人体再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_抗体__,获得免疫功能。
第一bai题:呼出的气体中含du有二氧化碳(和肺有关)zhi
第二题:血液(dao红细胞版?)、肺泡?权、氧气、二氧化碳、氧气、肺泡?、血液(红细胞?)、二氧化碳、肺泡?
第三题基本不确定。
第四题: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脑子那里)
第五题:呼吸道、消化道、血液、体表
1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排除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262366439实验的影响 说明人呼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2、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指发生在肺泡__与_组织细胞_之间。由于组织细胞的呼吸作用消耗_O2_气体,并产生_CO2_气体,因此组织细胞处的_O2__气体含量低于血液中的含量,所以该气体由_血液_扩散进入_组织细胞__;而组织细胞内的_CO2_气体的含量高于血液中的含量,所以该气体由组织细胞扩散进入_血液_。
3、血红蛋白的特点:在氧含量高的地方易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易于氧分离。在血液循环中,在__氧含量高_处氧与血红蛋白结合,在_氧含量低__处分离。
4、视觉的形成过程:重要的结构:最重要的折光结构是__晶状体_;视觉感受器是_视觉神经__;成像位置是__视网膜__。
5、传染病的类型及传播途径:①_呼吸道__传染病是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
②_消化道传染病是通过饮水和食物传播
③_血液__传染病是通过吸血节肢动物传播
④_体表__传染病时通过接触传播
6、计划免疫是人体再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免疫反应___,获得免疫功能。
1、呼出的是二氧化碳气体
2、由于组织细胞不停地消耗氧并产生二氧化碳,因而组织处氧的版含权量低于血液中氧的含量,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氧就由血液扩散进入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内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
3、肺部、组织
4、
5、举例子就好
6、抗体
其他的不确定,怕误导你,嘿嘿

关于生物化学的几道题请教高人指点

1.何为DNA的半不连续复制?简述其特点rn2.简述糖异生的作用及意义rn3.简述油脂鉴定的几个重要指标及意义?rn4.阐述分析糖代谢作为三大代谢枢纽地位的理由。
我稍微抄答下
1,DNA聚合酶只能按5袭-3方向延伸,所以以3-5链为模板,按5-3方向沿复制叉移动方向连续合成的长链,称前导链。另一条以5-3按5-3方向与复制叉移动方向相反合成许多冈崎片段,各冈崎片段由DNA链接酶连接成长链分子,称滞后链,因此滞后链的复制是不连续的,整个DNA的复制是半不连续的。
2,由非糖物质酶促转变成葡萄糖的称之为葡萄糖的过程称为葡萄糖的异生作用,简称为糖异生作用。
3,乙酰化值:可以确定分子中羟基的含量
碘值:指100g油脂吸收碘的克数,用于测定油脂的不饱和程度。
皂化值:完全皂化1g油脂所需的KOH的毫克数称为该油脂的皂化值,可以衡量油脂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2楼的你哪里贴的,我真佩服你
1.DNA双螺旋在自然状态下,以超螺e69da5e6ba90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36613431旋形式存在。DNA分子进行复制时首先由DNA拓扑异构酶催化,使超螺旋松弛,不再卷曲。
接着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解开双螺旋,生成单链DNA,DNA聚合酶结合在复制叉上及复制叉附近已解开的单链DNA上。
在复制叉上两条模板链合成的DNA是不对称的,在复制叉处一条子链是连续合成的,称为前导链(leading strand),前导链的复制方向与复制叉的前进方向一致,从5'→3'进行,因此前导链只需在复制起点由引物酶合成一个引物即可合成一条连续的子链。
另一条子链的合成稍慢于前导链,是不连续合成的,称为后随链(lagging strand)。后随链的复制方向与复制叉的方向相反,后随链的合成要等前导开始合成从而将其模板链暴露出来后,才得以进行。后随链上先合成了一系列长约2000个核昔酸的不连续的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然后在DNA聚合酶I的催化下切除RNA引物,同时填补切除RNA后的空隙,再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将冈崎片段连接成一条连续的DNA单链。
在该复制过程中,子链相对亲链来说为半保留复制,而对两条子链而言一条为连续复制,另一条为不连续复制,因此称之为半保留半不连续复制
2.糖异生(Gluconeogenesis gluco-指糖, neogenesis是希腊语 ?, neojnnissi - 重新生成):由简单的非糖前体(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糖(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糖异生不是糖酵解的简单逆转。虽然由丙酮酸开始的糖异生利用了糖酵解中的七步进似平衡反应的逆反应,但还必需利用另外四步酵解中不曾出现的酶促反应,绕过酵解过程中不可逆的三个反应。糖异生保证了机体的血糖水平处于正常水平。糖异生的主要器官是肝。肾在正常情况下糖异生能力只有肝的十分之一,但长期饥饿时肾糖异生能力可大为增强。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花生油 peanut oil GB 1534-2003
前言
本标准5.2中的表1、表2、表3的部分指标、5.4和第7章、第8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是对GB1534-1986《花生油》、GB/T8615-1988《浓香花生油》的修订与合并。
本标准与的GB1534-1986、GB/T8615-1988主要技术差异;
——本标准的结构、技术要素及表述规则按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进行修改;
——根据花生油的原料及采用的加工方式,对其进行了分类和定等;
——对上述标准中特征指标和质量指标项目进行了调整;
——对质量指标中相关指标值作了修订。
本标准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标准,修改了有关指标。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1534-1986《花生油》、GB/T8615-1988《浓香花生油》。
本标准有国家粮食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国家粮食局西安油脂食品及饲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参加起草单位:山东莱阳鲁花花生油有限公司、青岛嘉里植物油有限公司上海福临门食品有限公司、深圳南顺油脂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唐瑞明、龙伶俐、薛雅琳、陈燕、孙东伟、庞冬梅、徐霞、夏洪文。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两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1534-1986、GB/T 8615-1988。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花生油的术语和定义、分类、质量要求、检验方法及规则、标签、包装、贮存和运输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压榨成品花生油、浸出成品花生油和花生原油。
花生原油和质量指标仅适用于花生原油的贸易。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716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
GB 2760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T 5009.37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T 5524 植物油脂检验扦样、分样法
GB/T 5525-1985 植物油脂检验透明度、色泽、气味、滋味鉴定法
GB/T 5526 植物油脂检验比重测定法
GB/T 5527 植物油脂检验折光指数测定法
GB/T 5528 植物油脂水份及挥发物测定法
GB/T 5529 植物油脂检验杂质测定法
GB/T 5530 动植物油脂酸价和酸度测定(GB/T5530-1998.eqv ISO660:1983)
GB/T 5531 植物油脂检验加热试验
GB/T 5532 植物油脂碘价测定(GB/T5532-1995.neq ISO3961:1989)
GB/T 5533 植物油脂检验含皂量测定法
GB/T 5534 动植物油脂皂化值的测定(GB/T5534-1995.idt ISO3657:1988)
GB/T 5535 植物油脂检验不皂化物测定
GB/T 5538 油脂过氧化值的测定(GB/T5538-1995. eqv ISO3960:1977)
GB/T 5539 植物油脂检验油脂定性试验
GB 7718 食用标签通用标准
GB/T 17374 食用植物油销售包装
GB/T 17376 动植物油脂脂肪酸甲酯制备(GB/T17376-1998.eqv ISO5509:1978)
GB/T 17377 动植物油脂脂肪酸甲酯的气相色谱分析(GB/T17377-1998.eqv ISO5508:1990)
GB/T 17756-1999 色拉油通用技术条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压榨花生油 pressing peanut oil
花生经直接压榨制取的油。
3.2浸出花生油 solvent exteaction peanut oil
花生经浸出工艺制取的油。
3.3花生原油 crude peanut oil
未经任何处理的不能直接供人类食用的花生油。
3.4成品花生油 finished product of peanut oil
经处理符合本标准成品油质量指标和卫生要求的直接供人类食用的花生油。
3.5折光指数 refractive index
光线从空气中射入油脂时,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正UZbwhrracO弦之比值。
3.6相对密度 specific gravity
20℃植物油的质量与同体积20℃蒸馏水的质量之比值。
3.7碘值 iodine value
在规定条件下与100g油脂发生加成反应所需碘的克数。
3.8皂化值 saponification value
皂化1g油脂所需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3.9不皂化物 unsaponifiable matter
油脂中不与碱起作用、溶于醚、不溶于水的物质,包括甾醇、脂溶性维生素和色素等。
3.10脂肪酸 fatty acid
脂肪族一元羧酸的总称,通式R—COOH
3.11色泽 colour
油脂本身带有的颜色。主要来自于油料中的油溶性色素。
3.12透明度 transparency
油脂可透过光线的程度
3.13水份及挥发物moisture and volatile matter
在一定的温度下,油脂中所含的微量水分和挥发物。
3.14不溶性物质 insoluble impurity
油脂中不溶于石油醚类有机溶剂的物质
3.15酸值 acid value
中和1g油脂中所含游离脂肪酸需要的氢氧化钾毫克数
3.16过氧化值 peroxide value
1kg油脂中过氧化物的毫摩尔数。
3.17溶剂残留量 residual solvent content in oil
1kg油脂中残留的溶剂毫克数。
3.18加热试验 heating test
油样加热至280℃时,观察有无析出物和油色变化情况。
3.19冷冻试验 refrigeration test
油样置于0℃恒温条件下保持一定的时间,观察其澄清度。
3.20含皂量 saponified matter content
经过碱炼后的油脂中皂化物的含量(以油酸钠计)
3.21烟点 smoking point
油样加热至开始连续发蓝烟时的温度。
4分类
花生油分为花生原油和压榨成品花生油、浸出成品花生油三类。
5质量要求
5.1特征指标
折光指数: 1.460~1.465
相对密度: 0.914~0.917
碘值(I)/(g/100g): 86~107
皂化www.rixia.cc值(KOH)/(mg/g):187~196
不皂化物/(g/kg): ≤10
脂肪酸的组成/(%):
十四碳以下脂肪酸 ND~0.1
豆蔻酸 ND~0.1
棕榈酸 8.0~14.0
棕榈一烯酸 ND~0.2
十七烷酸 ND~0.1
十七碳一烯酸 ND~0.1
硬脂酸 1.0~4.5
油酸 35.0~67.0
亚油酸 13.0~43.0
亚麻酸 ND~0.3
花生酸 1.0~2.0
花生一烯酸 0.7~1.7
山嵛酸 1.5~4.5
介酸ND~0.3
木焦油酸 0.5~2.5
二十四碳一烯酸 ND~0.3
注1:上列指标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CODEX STAN 210-1999《指定的植物油法典标准》的指标一致。
注2:ND表示未检出,定义为0.05%。
5.2质量等级指标
5.21 花生原油质量指标见表1。
表1花生原油质量指标

5.2.2压榨成品花生油、浸出成品花生油质量指标见表2和表3。
表2 压榨成品花生油质量指标

表3 浸出成品花生油质量指标

5.3卫生指标
按GB2716、GB2760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5.4其他
花生油不得掺有其他食用油和非食用油;不得添加任何香精和香料。
6检验方法
6.1透明度、气味、滋味检验:按GB/T5525-1985中的第1章、第3章执行。
6.2色泽检验:按GB/T5525-1985中的第2章执行。
6.3相对密度检验:按GB/T5526执行。
6.4折光指数检验:按GB/T5527执行。
6.5水分及挥发物检验:按GB/T5528执行。
6.6不溶性杂质检验:按GB/T5529执行。
6.7酸值检验:按GB/T5530执行。
6.8加热试验:按GB/T5531执行。
6.9碘值检验:按GB/T5532执行。
6.10含皂量检验:按GB/T5533执行。
6.11皂化值检验:按GB/T5534执行。
6.12不皂化物检验:按GB/T5535执行。
6.13过氧化物检验:按GB/T5538执行。
6.14冷冻试验:按GB/T17756-1999附录A执行。
6.15烟点检验:按GB/T17756-1999附录B执行。
6.16溶剂残留量检验:按GB/T5009.37执行。
6.17油脂定性试验:按GB/T5539执行。以油脂定性试验和花生油特征指标(5.1)作为依据。
6.18脂肪酸组成检验:按GB/T17376~17377执行。
6.19卫生指标检验:按GB/T5009.37执行。
7检验规则
7.1抽样
花生油抽样方法按照GB/T5524的要求执行。
7.2出厂检验
7.2.1应逐批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
7.2.2按本标准5.2的规定检验。
7.3型式检验
7.3.http://www.rixia.cc1当原料、设备、工艺有较大变化或质量监督部门提出要求时,均应进行型式检验。
7.3.2按标准第5章的规定检验。
7.4判定规则
7.4.1产品未标注质量等级时,按不合格判定。
7.4.2产品的各等级指标中有一项不合格时,即判定为不合格产品。
8标签
除了符合GB7718的规定及要求之外,还有以下专门条款;
8.1产品名称
8.1.1凡标识“花生油的产品均应符合本标准。”
8.1.2转基因花生油要按国家有关规定标识。
8.1.3压榨花生油、浸出花生油要在产品标签中分别标识“压榨”、“浸出”字样。
8.2原产国
应注明产品原料的生产国名。
9包装、贮存和运输
9.1包装
应符合GB/T17374及国家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9.2贮存
应贮存于阴凉、干燥及避光处。不得与有害、有毒物品一同存放。
9.3运输
运输中应注意安全,防止日晒、雨淋、渗透、污染和标签脱落。散装运输要有专车,保持车辆清洁卫生。
4.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是指葡萄糖生成丙酮酸后,在有氧条件下,进一步氧化生成乙酰辅酶A,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成水、二氧化碳及能量的过程。这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是机体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
一、反应过程
(一)葡萄糖氧化生成丙酮酸;
这一阶段和糖酵解过程相似,在细胞质中进行。在缺氧的条件下丙酮酸生成乳酸。在有氧的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生成乙酰辅酶A,再进入三羧酸循环。
(二)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
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从细胞质进入线粒体。在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的催化下进行氧化脱羧反应,该反应的G'0=-39.5kJ/mol,反应不可逆(图6-6)。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是由三种酶组成的多酶复合体,它包括丙酮酸脱氢酶,二氢硫辛酸乙酰转移酶及二氢硫辛酸脱氢酶。以乙酰转移酶为核心,周围排列着丙酮酸脱氢酶及二氢硫辛酸http://www.rixia.cc脱氢酶。参与的辅酶有 TPP,硫辛酸,FAD,NAD+,辅酶A。在多酶复合体中进行着紧密相连的连锁反应过程,反应迅速完成,催化效率高,使丙酮酸脱羧和脱氢生成乙酰辅酶A 及NADH+H+。
(三)三羧酸循环
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的乙酰辅酶A要彻底进行氧化,这个氧化过程是三羧酸循环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 cycle)。三羧酸循环是Krebs于1937年发现的。故又称Krebs循环。因为循环中第一个中间产物是柠檬酸,故又称柠檬酸循环(citric acid cycle)。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有3个羧基的柠檬酸,再经过一系列反应重新变成草酰乙酸完成一轮循环,其中氧化反应脱下的氢经线粒体内膜上经呼吸链传递生成水,氧化磷酸化生成ATP;而脱羧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则通过血液运输到呼吸系统而被排出,是体内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
1.三羧酸循环反应过程:
(1)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
此反应由柠檬酸合酶(citrate synthase)催化,是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是重要的调节点。由于高能硫酯键水解时释出较多自由能,G'0=-32.2kJ/mol,此反应不可逆。
(2)柠檬酸经顺乌头酸生成异柠檬酸
此反应由顺乌头酸酶催化,柠檬酸脱水、加水生成异柠檬酸。
(3)异柠檬酸-氧化、脱羧生成-酮戊二酸
此反应在异柠檬酸脱氢酶作用下进行脱氢、脱羧,这是三羧酸循环中第一次氧化脱羧。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是三羧酸循环的限速酶,是最主要的调节点,辅酶是NAD+,脱氢生成的NADH+H+经线粒体内膜上经呼吸链传递生成水,氧化磷酸化生成3分子ATP。异柠檬酸先脱氢生成草酰琥珀酸,再脱羧生成-酮戊二酸。G'0=-20.9kJ/mol。
(4)-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辅酶A
此反应在-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ketoglutar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的催化下脱氢、脱羧生成琥珀酰辅酶A,这是三羧酸循环中第二次氧化脱羧。-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是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是第三个调节点。-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是多酶复合体,其组成及反应方式都与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相似。它所含的三种酶是-酮戊二酸脱氢酶(需TPP);硫辛酸琥珀酰基转移酶(需硫辛酸和辅酶A);二氢硫辛酸脱氢酶(需FAD、NAD+)。脱氢生成NADH+H+,经线粒体内膜上经呼吸链传递生成水,氧化磷酸化生成 3分子ATP。
由于反应中分子内部能量重排,产物琥珀酰辅酶A中含有一个高能硫酯键,此反应不可逆。G'0=-33.5kJ/mol。
(5)琥珀酰辅酶A转变为琥珀酸
此反应由琥珀酸硫激酶(琥珀酰辅酶A合成酶)催化,琥珀酰辅酶A中的高能硫酯键释放能量,可以转移给ADP(或GDP),形成ATP(或GTP)。细胞中有两种同工酶,一种形成ATP,另一种形成GTP。这是因为琥珀酸硫激酶由、亚基组成, 亚基上有磷酸化的组氨酸残基以及结合CoA的位点;亚基上既可以结合ATP又可以结合GTP。形成的GTP可在二磷酸核苷激酶催化下,将高能磷酸基团转移给ADP生成ATP。这是三羧酸循环中唯一的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1分子ATP。
(6)琥珀酸脱氢转变为延胡索酸
此反应由琥珀酸脱氢酶催化,辅酶是FAD,脱氢后生成FADH2,经线粒体内膜上经呼吸链传递生成水,氧化磷酸化生成2分子ATP。
(7)延胡索酸转变为苹果酸
此反应由延胡索酸酶催化,加水生成苹果酸。
(8)苹果酸脱氢生成草酰乙酸
此反应由苹果酸脱氢酶催化,辅酶是NAD+,脱氢后生成NADH+H+,经线粒体内膜上经呼吸链传递生成水,氧化磷酸化生成3分子ATP。
2. 三羧酸循环的特点:
(1)三羧酸循环是乙酰辅酶A的彻底氧化过程。草酰乙酸在反应前后并无量的变化。三羧酸循环中的草酰乙酸主要来自丙酮酸的直接羧化。
(2)三羧酸循环是能量的产生过程,1分子乙酰CoA通过TCA经历了4次脱氢(3次脱氢生成NADH+H+,1次脱氢生成FADH2)、2次脱羧生成CO2,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共产生12分子ATP。
(3)三羧酸循环中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是反应的关键酶,是反应的调节点。
3. 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1)三羧酸循环是糖、脂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的最终代谢通路。糖、脂和蛋白质在体内代谢都最终生成乙酰辅酶A,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成水、CO2和产生能量。
(2)三羧酸循环是糖、脂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的枢纽。
二、糖的有氧氧化生理意义
糖有氧氧化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能量,人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通过糖的有氧氧化获取能量。体内l分子葡萄糖彻底有氧氧化生成38(或36)分子 ATP。葡萄糖彻底氧化生成CO2、H2O的过程中,G'0=-2840kJ/mol,生成了38分子 ATP,3830.5 kJ/mol=1159 kJ/mol,产生能量的有效率为40%左右。
糖的有氧氧化中通过氧化磷酸化反应得到34(或32)分子ATP,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6分子ATP。在肝、肾、心等组织中l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可生成38分子ATP,而骨骼肌及脑组织中只能生成36分子ATP,这一差别的原因是由于葡萄糖到丙酮酸这阶段的反应是在细胞质中进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辅酶NADH+H+又必须在线粒体内进行氧化磷酸化,因此NADH+H+要通过穿梭系统进入线粒体,由于穿梭系统的不同,最后获得ATP数目亦不同。从糖原的葡萄糖残基开始氧化,则每分子糖基氧化可形成39(或37)分子ATP。
题目太多,建议分开问,否则没人答,因为几个问题都会的人很少
不懂,还复杂啊
跨学科啊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请教几道生物题目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74620.html

上一篇:<<百变小樱魔术卡>>中的库洛牌有几张,分别是什么

下一篇:在人工授粉时,有什么注意事项吗?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