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很多的常识
我想了解戏曲知识
我想了解戏曲知识(角色行当.剧种流派.脸谱艺术.虚拟表演), 还有一部比较出名的吸取代表作的主要内容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231393538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231393538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
1、昆曲
昆曲,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231393536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http://www.rixia.cc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昆曲,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231393536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http://www.rixia.cc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e68a84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231393535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www.rixia.cc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日夏养花网、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http://www.rixia.cc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e68a84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231393535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www.rixia.cc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日夏养花网、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http://www.rixia.cc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京剧bai,du去zhi这dao里版:权
http://www.shidaiguocui.com/
http://www.shidaiguocui.com/
我想要很多趣味的 有关营养、饮食方面的小常识
一句话概括的,搞笑、奇风异俗、谜语、哲学含义的、名人语录,只要不偏离主题就行!至少一百条。。。。谢谢分享啊我想告诉你一个做饭的常识,就是在做肉菜的时候,先将切好的肉放入淀粉水中涮一涮,这样做出来的肉吃起来会口感更鲜嫩!
养生专家说过,起来先喝一杯盐开水,然后吃早饭,然后刷牙 这样最健康
生梨润肺化痰好, 苹果止泻营养高。
黄瓜减肥有成效, 抑制癌症猕猴桃。
番茄补血助容颜e69da5e6ba90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262346562, 莲藕除烦解酒妙。
橘子理气好化痰, 韭菜补肾暖膝腰。
萝卜消食除胀气, 芹菜能治血压高。
白菜利尿排毒素, 菜花常吃癌症少。
冬瓜消肿又利尿, 绿豆解毒疗效高。
木耳搞癌散血淤, 山药益肾浮肿消。
海带含碘散淤结, 蘑菇抑制癌细胞。
胡椒驱寒兼除湿, 葱辣姜汤治感冒。
鱼虾猪蹄补乳汁, 猪肝羊肝明目好。
益肾强腰吃核桃, 健肾补脾吃红枣。
治高血压:
(1)香蕉皮30克,晒干水煎喝,每日3次,一个月见效。
(2)用中药罗布麻,开水冲喝,每日15克,半月见效。
(3)银杏叶每日15克,用开水冲喝下,半月见效。
治低血压:
甘草20克,桂枝,肉桂各40克,将以上药物混合后当茶冲泡服用一周。
治血脂稠:
(1)枸杞子10克,何首乌,草决明,山楂各15克,丹参20克,水煎服,每日两次,四个疗程治愈,(七天为一个疗程)。
(2)山楂. 银杏叶. 绞股蓝各15克,泡茶喝。连服四疗程(半月为一个疗程)
脸上黑星(雀斑):
元荽(又名香菜),煎汤,一天洗三次,一个疗程治愈。
治脚汗. 脚臭:
白萝卜煮水,每晚熏洗双脚30分钟,连洗半月治愈。
治脚气:
韭菜一斤,煮水十分钟泡脚,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三天除根。
治神经衰弱:
浮小麦50克,干草24克,大枣20克,酸枣仁30克,混合。水煎服,每天一次,半月治愈。
立治牙疼:
白酒一两,松香15克,泡2小时后用棉花沾酒放在牙疼处,咬紧。5分钟不疼,虫火寒齐清。
根治牙疼:
蚂蜂窝. 红糖各1两,兑两碗水,煎剩下一碗半时让患者喝下,三十年不疼。
治口腔炎:
西瓜皮晒干,烽炒焦,加冰片少许研末,用蜂蜜调和涂于患处,特效。
治烂嘴:
用浓茶叶水,加少许食盐,然后用来漱口,一天三至五次,三日治愈。
治咽炎:
海带洗净,烫一下取出,用白糖腌二日后吃,每日三次,每次30克,一付。轻,两付好,三付除根(一斤海带,一斤白糖)。
治中耳炎:
韭菜根一两捣烂,挤出水份,加入少许冰片,滴耳,特效。
治耳鸣耳聋:
雄乌鸡一只,甜酒四斤,煮熟后趁热吃,连吃五只,特效。
治感冒:
香菜一把,葱白连须5根,生姜10片,水煎,加红糖一两,趁热服,一天两次,一天治愈。
治偏头疼:
生萝卜汁适量,用法:仰卧注入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左,神效,如加冰片少许更妙。
治头痛:
白芷4克,冰片2克,细辛2克,研成粉卷入纸筒放药粉燃着,用鼻吸入烟气(神经头痛)
治头晕头痛:
黄芪. 天麻各一两,炖黄母鸡一只吃下,连吃三只治愈。
治痔疮:
皮硝一两,槐米半斤。熬水熏洗,每日两次,七天治愈。
治阴痒肛痒:
醋500克,盐5克加热洗,一天三次。
治鼻出血:
(1)左鼻出血从右耳吹气,右鼻出血从左耳吹气,可立即止血。
(2)用头发烧成灰吹入鼻孔立止(男用母发,女用父发)可根除。
治鼻炎:
苍耳子30克,轻轻捣烂放入小勺内,加香油50克火煎,将苍耳子碎渣捞出,用油滴鼻子,一天3至5次。
治青光眼:
向日葵盘(去籽)3朵,斩碎水煎一半内服另一半熏洗眼部半月治愈。
治眼流泪 . 角膜炎:
鱼苦胆点眼,一天三次,半月治愈。
快速美容:
鸡蛋三个,用酒泡,密封4至7天,每天以蛋清涂面,七天面如白雪。
治青春痘:
用蒲公英2两,熬水喝,一天一付,半月治愈
治手足裂:
五倍子适量研末,用牛骨髓或矾士林调涂抹缝中,五日治愈。
治黑斑:
当归半斤,煮水一碗,用此水抹患处,半月见效
治肩关节周炎:
生姜一两,芋头二两,去皮捣烂如泥,用布袋装好贴患处,一天两次,四个疗程治愈(七天为一个疗程)。
治胆囊炎:
玉米须30克,蒲公英,茵陈各15克。水煎服,每日三次,一个月治愈。
治肠胃炎:
木瓜100克,扁豆100克,兑水煮熟吃豆喝汤,一天两次,半月除根。
治肠胃炎:
木瓜100克,扁豆100克,兑水煮熟吃豆喝汤,一天两次,半月除根。
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辣椒2两泡白酒2斤,泡七天后洗患处,一天三次,半月治愈
治气管炎:
炒桃仁,白胡椒,枝子,乙醚各25克,碾成碎面,鸡蛋清调和,男左女右贴在脚心处,吃鸡蛋。每天一个,七天特效。
治胆结石:
鸡内金10克,焙干研末,白开水冲服,一天三次,一个月治愈。
治肾结石 . 尿道结石:
核桃仁,冰糖各20克,香油50克,温开水冲服,每天一剂,一个月治愈。
治胃病:
血灵脂25克,延胡素,香附佛手各20克,甘松15克,水煎服。一天一剂,半月治愈。
治胃胀胃满:
黑白丑焙干研末,白开水冲服,每天3次,每次10克,七日治愈。
治四肢麻木:
生姜,大蒜各20克,切碎拌陈醋100克,加水一碗煎开熏洗患处。
黄瓜减肥有成效, 抑制癌症猕猴桃。
番茄补血助容颜e69da5e6ba90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262346562, 莲藕除烦解酒妙。
橘子理气好化痰, 韭菜补肾暖膝腰。
萝卜消食除胀气, 芹菜能治血压高。
白菜利尿排毒素, 菜花常吃癌症少。
冬瓜消肿又利尿, 绿豆解毒疗效高。
木耳搞癌散血淤, 山药益肾浮肿消。
海带含碘散淤结, 蘑菇抑制癌细胞。
胡椒驱寒兼除湿, 葱辣姜汤治感冒。
鱼虾猪蹄补乳汁, 猪肝羊肝明目好。
益肾强腰吃核桃, 健肾补脾吃红枣。
治高血压:
(1)香蕉皮30克,晒干水煎喝,每日3次,一个月见效。
(2)用中药罗布麻,开水冲喝,每日15克,半月见效。
(3)银杏叶每日15克,用开水冲喝下,半月见效。
治低血压:
甘草20克,桂枝,肉桂各40克,将以上药物混合后当茶冲泡服用一周。
治血脂稠:
(1)枸杞子10克,何首乌,草决明,山楂各15克,丹参20克,水煎服,每日两次,四个疗程治愈,(七天为一个疗程)。
(2)山楂. 银杏叶. 绞股蓝各15克,泡茶喝。连服四疗程(半月为一个疗程)
脸上黑星(雀斑):
元荽(又名香菜),煎汤,一天洗三次,一个疗程治愈。
治脚汗. 脚臭:
白萝卜煮水,每晚熏洗双脚30分钟,连洗半月治愈。
治脚气:
韭菜一斤,煮水十分钟泡脚,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三天除根。
治神经衰弱:
浮小麦50克,干草24克,大枣20克,酸枣仁30克,混合。水煎服,每天一次,半月治愈。
立治牙疼:
白酒一两,松香15克,泡2小时后用棉花沾酒放在牙疼处,咬紧。5分钟不疼,虫火寒齐清。
根治牙疼:
蚂蜂窝. 红糖各1两,兑两碗水,煎剩下一碗半时让患者喝下,三十年不疼。
治口腔炎:
西瓜皮晒干,烽炒焦,加冰片少许研末,用蜂蜜调和涂于患处,特效。
治烂嘴:
用浓茶叶水,加少许食盐,然后用来漱口,一天三至五次,三日治愈。
治咽炎:
海带洗净,烫一下取出,用白糖腌二日后吃,每日三次,每次30克,一付。轻,两付好,三付除根(一斤海带,一斤白糖)。
治中耳炎:
韭菜根一两捣烂,挤出水份,加入少许冰片,滴耳,特效。
治耳鸣耳聋:
雄乌鸡一只,甜酒四斤,煮熟后趁热吃,连吃五只,特效。
治感冒:
香菜一把,葱白连须5根,生姜10片,水煎,加红糖一两,趁热服,一天两次,一天治愈。
治偏头疼:
生萝卜汁适量,用法:仰卧注入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左,神效,如加冰片少许更妙。
治头痛:
白芷4克,冰片2克,细辛2克,研成粉卷入纸筒放药粉燃着,用鼻吸入烟气(神经头痛)
治头晕头痛:
黄芪. 天麻各一两,炖黄母鸡一只吃下,连吃三只治愈。
治痔疮:
皮硝一两,槐米半斤。熬水熏洗,每日两次,七天治愈。
治阴痒肛痒:
醋500克,盐5克加热洗,一天三次。
治鼻出血:
(1)左鼻出血从右耳吹气,右鼻出血从左耳吹气,可立即止血。
(2)用头发烧成灰吹入鼻孔立止(男用母发,女用父发)可根除。
治鼻炎:
苍耳子30克,轻轻捣烂放入小勺内,加香油50克火煎,将苍耳子碎渣捞出,用油滴鼻子,一天3至5次。
治青光眼:
向日葵盘(去籽)3朵,斩碎水煎一半内服另一半熏洗眼部半月治愈。
治眼流泪 . 角膜炎:
鱼苦胆点眼,一天三次,半月治愈。
快速美容:
鸡蛋三个,用酒泡,密封4至7天,每天以蛋清涂面,七天面如白雪。
治青春痘:
用蒲公英2两,熬水喝,一天一付,半月治愈
治手足裂:
五倍子适量研末,用牛骨髓或矾士林调涂抹缝中,五日治愈。
治黑斑:
当归半斤,煮水一碗,用此水抹患处,半月见效
治肩关节周炎:
生姜一两,芋头二两,去皮捣烂如泥,用布袋装好贴患处,一天两次,四个疗程治愈(七天为一个疗程)。
治胆囊炎:
玉米须30克,蒲公英,茵陈各15克。水煎服,每日三次,一个月治愈。
治肠胃炎:
木瓜100克,扁豆100克,兑水煮熟吃豆喝汤,一天两次,半月除根。
治肠胃炎:
木瓜100克,扁豆100克,兑水煮熟吃豆喝汤,一天两次,半月除根。
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辣椒2两泡白酒2斤,泡七天后洗患处,一天三次,半月治愈
治气管炎:
炒桃仁,白胡椒,枝子,乙醚各25克,碾成碎面,鸡蛋清调和,男左女右贴在脚心处,吃鸡蛋。每天一个,七天特效。
治胆结石:
鸡内金10克,焙干研末,白开水冲服,一天三次,一个月治愈。
治肾结石 . 尿道结石:
核桃仁,冰糖各20克,香油50克,温开水冲服,每天一剂,一个月治愈。
治胃病:
血灵脂25克,延胡素,香附佛手各20克,甘松15克,水煎服。一天一剂,半月治愈。
治胃胀胃满:
黑白丑焙干研末,白开水冲服,每天3次,每次10克,七日治愈。
治四肢麻木:
生姜,大蒜各20克,切碎拌陈醋100克,加水一碗煎开熏洗患处。
我想写推理小说但貌似要知道很多知识
一部好的推理小说我觉得作者需要在法律,医学,物理,数学,时事,心理学等等方面都具备一定的高水平才能胜任,请问写推理小说应该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打算年底开笔这要分哪种风格,目前的推理小说分为五个流派:本格、悬疑、社会、法庭、冷酷回
本格派是最正统的推理答小说,注重公平性,需提供线索让读者参与推理。
悬疑派则相反,可以隐藏线索甚至可以不提供线索。
社会派则注重动机,批判社会现象,对人性有深刻的描写。
法庭派是以法庭为主要背景的推理小说。
冷酷派则以动作挂帅,推理味较为淡薄。
作为一个侦探推理爱好者总结的经验来说,其实你不需要懂得太精通,毕竟你写的是推理小说,而不是专业领域的论文,从一些著名的侦探小说上可以体现(福尔摩斯系列,阿加莎克里斯蒂系列)但是皮毛要懂的,如果需要速成的话,可以学一些专业名词,而且推理最重要的是逻辑性和缜密性,千万要分清主次哦~
本格派是最正统的推理答小说,注重公平性,需提供线索让读者参与推理。
悬疑派则相反,可以隐藏线索甚至可以不提供线索。
社会派则注重动机,批判社会现象,对人性有深刻的描写。
法庭派是以法庭为主要背景的推理小说。
冷酷派则以动作挂帅,推理味较为淡薄。
作为一个侦探推理爱好者总结的经验来说,其实你不需要懂得太精通,毕竟你写的是推理小说,而不是专业领域的论文,从一些著名的侦探小说上可以体现(福尔摩斯系列,阿加莎克里斯蒂系列)但是皮毛要懂的,如果需要速成的话,可以学一些专业名词,而且推理最重要的是逻辑性和缜密性,千万要分清主次哦~
不需要那来么麻烦,写小说自用不到多么高bai深的知识,你du说的这些东西只需要zhi懂一点皮毛就行,dao也就是别把名词意思弄错这种程度的水平就完全够用了,其他的更深一点的东西,完全可以在想用的时候在网上查找。
写推理小说只需要特别注意一点,就是故事绝对不能出哪怕一点逻辑错误,只要出现这种情况,别的部分写得再妙就是本失败的推理小说,做不到这一点的话,就别写推理小说了,改行去写灵异悬疑吧...
写推理小说只需要特别注意一点,就是故事绝对不能出哪怕一点逻辑错误,只要出现这种情况,别的部分写得再妙就是本失败的推理小说,做不到这一点的话,就别写推理小说了,改行去写灵异悬疑吧...
多看多收集多设计多想多写、
我想知道一些关于化妆的基本常识
一、化妆的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32643339目的
化妆既能尊重别人又能增强信心,增添生活色彩,而化妆的最高技巧在于使原本漂亮的部分更加出色、突出,而是原本并不漂亮的部分变得漂亮起来,必须明确的是:化妆是一门艺术,化妆师并不是在创造奇迹,而是在顾客身上遭到合适的化妆方法。
二、基本化妆的工具及其作用
⑴眉钳(眉刀)--修眉毛的工具之一,用于拔除(刮除)多余的眉毛。
⑵眉剪--修眉毛的工具之一,用于修剪过长的眉毛。
⑶眉梳--状如精细的小梳,用于梳理杂乱的眉毛,也可以用于梳睫毛。
⑷眉刷--刷毛坚硬,扁平排列,用于刷眉粉等。
⑸睫毛夹--用于夹睫毛,使睫毛弯曲。
⑹眼线刷笔--尖头笔刷,形如毛笔,笔尖细而硬,用于粘取油彩或眼线液描画眼线。
⑺眼影刷笔--扁平小笔刷,用于刷影粉,另有一种海绵棒式,用于化妆眼部细微结构上的眼影。
⑻鼻影刷笔--刷笔略粗,用于刷鼻影色。
⑼腮红刷笔--刷笔毛比较软而且厚,用于刷腮红。
⑽散粉刷笔--扁平或圆形大刷笔,用于刷散粉定妆。
⑾粉扑--由海绵或绒布制成,用于扑打粉底或粉饼。
三.化妆的程序
1.修眉
2.底妆 ①上粉底 ②上粉饼
3.眼部化妆 ①眉 ②眼影 ③眼线 ④睫毛膏
4.腮红
5.嘴部化妆 ①唇线 ②唇膏
6.定妆
仪容化妆,是人体装饰艺术的组成部分,也是日常生活、交际礼仪中不可缺少的条件。仪容化妆应包括头发的保养护理与修饰,皮肤的保养护理与化妆等内容,这里重点介绍女士面部化妆的基本知识。
化妆是生活中的一门艺术,适度而得体的化妆,可以体现女性端庄、温柔、美丽、大方的独特气质,达到巧夺天工的效果。化妆是用化妆品及艺术描绘手法来达到装扮美化自己的目的。化妆一定适当,要恰如其分,也就是说懂得化妆才能很好地掩盖人的缺点,甚至缺陷,更好地体现人的五官的优点,让人更美,充满信心,充满魅力。社交场合,得体适度的化妆,既是自尊自信的表现,又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
化妆的基本步骤是:1、 洗面;2 、拍收缩水(化妆水);3、 搽营养霜;4、搽粉底;5、 第一次定妆(涂干粉);6,、修眉;7、画眉;8、 化眼影;9、鼻侧影;10,、涂腮红;11、 第二次定妆(涂干粉);12、 化眼睫毛;13、涂口红。
化妆步骤的繁简可以根据场合不同而定,比如日常工作妆,可以简略掉2、5、6、9、11步,甚至只化1 、3、12几步简略淡妆就可以。
社交场合,淡妆比浓妆艳抹效果更好,更显人的修养和审美情趣的高尚。化妆时,粉底、眼影、腮红、口红的颜色应与人的皮肤、服饰的颜色协调,才给人和谐之美感。选择粉底应考虑颜色和质感,最好选择较好质地的品牌。粉底颜色越接近肤色看上去越自然,最好还要多准备一个深色的,作为下颚、鼻梁、额头上打阴影用。选择粉底时,不要抹在手臂上,因为手臂的颜色和脸部皮肤的颜色大不相同,测试的地方最好抹在脸颊接近颈项处,利用自然的光线看看,用了粉底的脸色是否和颈部肤色配的上,如果你的粉底颜色选择正确,你的颈项是不用打粉底的,化妆品沾在衣领上不好看。质感好的粉底用后皮肤按下去有弹性,感觉不干不湿,不会长粉刺。粉底不是面具,应该要使皮肤看上去透明光滑、有光泽、健康滋润。苍白脸色的肤色,使用象牙色或粉红色的粉底;乳黄色皮肤用茶色或金褐色粉底;棕色皮肤肤色暗就不用太多粉底,通常使用亮光剂最佳。眼影、腮红、口红的颜色应与服饰的颜色协调。灰、白、黑色服装适合任何化妆颜色。
其他常用颜色服饰与化妆颜色的搭配:(1)蓝紫色系:适合穿深蓝、浅蓝、紫红、玫红、桃红等服装。眼影用色为棕、紫红、深紫、浅蓝色搭配。腮红用粉、粉红色,口红用紫红色系。(2)粉红色系:适合穿白、黑、灰、粉红、红等服装。眼影用色为棕、粉红、驼、橘红、灰色搭配。腮红用粉红、红色。口红用红色系。(3)棕色系:适合淡棕、深棕、土红、棕红、驼色、米色等服装。眼影用色为棕、驼、灰颜色调和搭配,腮红、口红用红色系。
化妆既能尊重别人又能增强信心,增添生活色彩,而化妆的最高技巧在于使原本漂亮的部分更加出色、突出,而是原本并不漂亮的部分变得漂亮起来,必须明确的是:化妆是一门艺术,化妆师并不是在创造奇迹,而是在顾客身上遭到合适的化妆方法。
二、基本化妆的工具及其作用
⑴眉钳(眉刀)--修眉毛的工具之一,用于拔除(刮除)多余的眉毛。
⑵眉剪--修眉毛的工具之一,用于修剪过长的眉毛。
⑶眉梳--状如精细的小梳,用于梳理杂乱的眉毛,也可以用于梳睫毛。
⑷眉刷--刷毛坚硬,扁平排列,用于刷眉粉等。
⑸睫毛夹--用于夹睫毛,使睫毛弯曲。
⑹眼线刷笔--尖头笔刷,形如毛笔,笔尖细而硬,用于粘取油彩或眼线液描画眼线。
⑺眼影刷笔--扁平小笔刷,用于刷影粉,另有一种海绵棒式,用于化妆眼部细微结构上的眼影。
⑻鼻影刷笔--刷笔略粗,用于刷鼻影色。
⑼腮红刷笔--刷笔毛比较软而且厚,用于刷腮红。
⑽散粉刷笔--扁平或圆形大刷笔,用于刷散粉定妆。
⑾粉扑--由海绵或绒布制成,用于扑打粉底或粉饼。
三.化妆的程序
1.修眉
2.底妆 ①上粉底 ②上粉饼
3.眼部化妆 ①眉 ②眼影 ③眼线 ④睫毛膏
4.腮红
5.嘴部化妆 ①唇线 ②唇膏
6.定妆
仪容化妆,是人体装饰艺术的组成部分,也是日常生活、交际礼仪中不可缺少的条件。仪容化妆应包括头发的保养护理与修饰,皮肤的保养护理与化妆等内容,这里重点介绍女士面部化妆的基本知识。
化妆是生活中的一门艺术,适度而得体的化妆,可以体现女性端庄、温柔、美丽、大方的独特气质,达到巧夺天工的效果。化妆是用化妆品及艺术描绘手法来达到装扮美化自己的目的。化妆一定适当,要恰如其分,也就是说懂得化妆才能很好地掩盖人的缺点,甚至缺陷,更好地体现人的五官的优点,让人更美,充满信心,充满魅力。社交场合,得体适度的化妆,既是自尊自信的表现,又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
化妆的基本步骤是:1、 洗面;2 、拍收缩水(化妆水);3、 搽营养霜;4、搽粉底;5、 第一次定妆(涂干粉);6,、修眉;7、画眉;8、 化眼影;9、鼻侧影;10,、涂腮红;11、 第二次定妆(涂干粉);12、 化眼睫毛;13、涂口红。
化妆步骤的繁简可以根据场合不同而定,比如日常工作妆,可以简略掉2、5、6、9、11步,甚至只化1 、3、12几步简略淡妆就可以。
社交场合,淡妆比浓妆艳抹效果更好,更显人的修养和审美情趣的高尚。化妆时,粉底、眼影、腮红、口红的颜色应与人的皮肤、服饰的颜色协调,才给人和谐之美感。选择粉底应考虑颜色和质感,最好选择较好质地的品牌。粉底颜色越接近肤色看上去越自然,最好还要多准备一个深色的,作为下颚、鼻梁、额头上打阴影用。选择粉底时,不要抹在手臂上,因为手臂的颜色和脸部皮肤的颜色大不相同,测试的地方最好抹在脸颊接近颈项处,利用自然的光线看看,用了粉底的脸色是否和颈部肤色配的上,如果你的粉底颜色选择正确,你的颈项是不用打粉底的,化妆品沾在衣领上不好看。质感好的粉底用后皮肤按下去有弹性,感觉不干不湿,不会长粉刺。粉底不是面具,应该要使皮肤看上去透明光滑、有光泽、健康滋润。苍白脸色的肤色,使用象牙色或粉红色的粉底;乳黄色皮肤用茶色或金褐色粉底;棕色皮肤肤色暗就不用太多粉底,通常使用亮光剂最佳。眼影、腮红、口红的颜色应与服饰的颜色协调。灰、白、黑色服装适合任何化妆颜色。
其他常用颜色服饰与化妆颜色的搭配:(1)蓝紫色系:适合穿深蓝、浅蓝、紫红、玫红、桃红等服装。眼影用色为棕、紫红、深紫、浅蓝色搭配。腮红用粉、粉红色,口红用紫红色系。(2)粉红色系:适合穿白、黑、灰、粉红、红等服装。眼影用色为棕、粉红、驼、橘红、灰色搭配。腮红用粉红、红色。口红用红色系。(3)棕色系:适合淡棕、深棕、土红、棕红、驼色、米色等服装。眼影用色为棕、驼、灰颜色调和搭配,腮红、口红用红色系。
一般来讲,如果你天天化妆的话,一到两星期需要清洗一次刷子,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433626461要不它会滋生细菌的。
1)眼线刷
可以每天用完用清水冲一下,冲的时候拨动刷毛,不用冲太干净,没有太多颜色了就可以,然后用卫生纸吸干水分,顺便也可以把没有冲干净的颜色吸干,晾干明天就可以接着用了(每天洗的时候不用把刷子洗的一点黑色都没有那样干干净净的,只要没有多余的颜料在上面就可以了),等一周多的时候跟其它刷子再用清洗计清洗一遍就好了。
2)散粉刷,眼影刷,腮红刷
每天用完,斜着拿刷子,然后用手轻轻拨动刷毛几次,就会拨掉多余的粉,即使是占不同的颜色也比较不会混色了。假如你非常珍惜腮红刷和眼影刷,平时可以用散粉来洗刷子。因为腮红刷和眼影刷根本没有必要经常清洗,只要保持刷子不混色就可以了。让刷子沾满散粉,在面纸上来回扫动。多余的散粉会一起带走颜色,当面纸上没有扫过留下的颜色痕迹,你就可以拿它来沾其他的颜色了。
3)粉底刷和唇刷
可以每天洗的,像粉底刷如果每天洗,最好用专门的cleanser,因为比较温和,像mac那瓶。如果是唇刷就可以用稀释的洗发水的。需要注意的是,
刷子不要清洗的太频繁,那样会减低刷子的寿命的。
如果你很少化妆的话,视你用拿支刷子的频繁程度,三周到一个月洗一次也是可以的。
2、清洗液
1)动物毛做的刷刷
眼影刷,腮红刷,散粉刷,最好用专业的cleanser,如mac的brush
cleanser,很温和的,洗的时候会起少许泡沫,清洗的时候又滋润刷毛,所以用这个洗完后刷毛很软很亮很有光泽。如果你没有专门的洗化妆刷的
cleanser,那么就用小孩的洗发水(baby
shampoo),然后加水稀释后就可以用了。记住一定要加水稀释哦,要不它不够问题会把刷毛越洗越干的。
2)人造毛的刷
也就是尼龙的,比如眼线刷,唇刷,粉底刷,遮暇刷就可以用洗发水稀释后清洗,专门为刷刷的cleanser都太温和,像那瓶mac的洗唇刷要洗三,四遍才洗的干净,所以像这类尼龙刷毛的刷刷你就可以用清洁力大一点的清洁计,因为它没有动物毛那么脆弱了,呵呵...
3、清洗范围
洗刷毛的时候不要让水淋过那个刷头和刷柄的交界处,如果你要洗刷柄,则也不要淋到这个地方。因为如果你经常让这个交界处浸水,那么里面的胶就有可能会泡松,这样你的刷头就会从刷柄上掉www.rixia.cc下来!所以这点洗刷子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
4、水温
记住,一定要用温水!!
先拿水冲湿,一定要顺着水流冲哦!!!
(要不会把刷毛冲变形的),然后打点清洗液,在手上来回扫动刷毛,(就是一来一回的扫哦,不要虐待刷毛使劲的胡乱草),然后再用水冲洗干净就可以了。在冲的时候,你可以用手指轻轻的拨动刷毛,这样就会冲的很干净了。
5、手法
先拿水冲湿,一定要顺着水流冲哦!!!
(要不会把刷毛冲变形的),然后打点清洗计,在手上来回扫动刷毛,(就是一来一回的扫哦,不要虐待刷毛使劲的胡乱草),然后再用水冲洗干净就可以了。在冲的时候,你可以用手指轻轻的拨动刷毛,这样就会冲的很干净了。
6、晾干
一定要平放晾干,先把刷毛用手捋捋好,就像我们小时候洗毛笔那样,让毛笔变成原来的形状,洗刷子也是一样,让刷毛变的整齐像它应该有的形状。然后拿一张卫生纸(用来吸水的)铺到桌子上,再把刷子放到上面就可以了。还有一个注意事项就是:
一定要等刷子完全干了,才可以插回到你的笔筒里哦!要不刷毛就会变形的,一般你晚上洗刷子,第二天早上就干了。
还有就是一定不要用吹风机吹哦,让它自然晾干的。
1)眼线刷
可以每天用完用清水冲一下,冲的时候拨动刷毛,不用冲太干净,没有太多颜色了就可以,然后用卫生纸吸干水分,顺便也可以把没有冲干净的颜色吸干,晾干明天就可以接着用了(每天洗的时候不用把刷子洗的一点黑色都没有那样干干净净的,只要没有多余的颜料在上面就可以了),等一周多的时候跟其它刷子再用清洗计清洗一遍就好了。
2)散粉刷,眼影刷,腮红刷
每天用完,斜着拿刷子,然后用手轻轻拨动刷毛几次,就会拨掉多余的粉,即使是占不同的颜色也比较不会混色了。假如你非常珍惜腮红刷和眼影刷,平时可以用散粉来洗刷子。因为腮红刷和眼影刷根本没有必要经常清洗,只要保持刷子不混色就可以了。让刷子沾满散粉,在面纸上来回扫动。多余的散粉会一起带走颜色,当面纸上没有扫过留下的颜色痕迹,你就可以拿它来沾其他的颜色了。
3)粉底刷和唇刷
可以每天洗的,像粉底刷如果每天洗,最好用专门的cleanser,因为比较温和,像mac那瓶。如果是唇刷就可以用稀释的洗发水的。需要注意的是,
刷子不要清洗的太频繁,那样会减低刷子的寿命的。
如果你很少化妆的话,视你用拿支刷子的频繁程度,三周到一个月洗一次也是可以的。
2、清洗液
1)动物毛做的刷刷
眼影刷,腮红刷,散粉刷,最好用专业的cleanser,如mac的brush
cleanser,很温和的,洗的时候会起少许泡沫,清洗的时候又滋润刷毛,所以用这个洗完后刷毛很软很亮很有光泽。如果你没有专门的洗化妆刷的
cleanser,那么就用小孩的洗发水(baby
shampoo),然后加水稀释后就可以用了。记住一定要加水稀释哦,要不它不够问题会把刷毛越洗越干的。
2)人造毛的刷
也就是尼龙的,比如眼线刷,唇刷,粉底刷,遮暇刷就可以用洗发水稀释后清洗,专门为刷刷的cleanser都太温和,像那瓶mac的洗唇刷要洗三,四遍才洗的干净,所以像这类尼龙刷毛的刷刷你就可以用清洁力大一点的清洁计,因为它没有动物毛那么脆弱了,呵呵...
3、清洗范围
洗刷毛的时候不要让水淋过那个刷头和刷柄的交界处,如果你要洗刷柄,则也不要淋到这个地方。因为如果你经常让这个交界处浸水,那么里面的胶就有可能会泡松,这样你的刷头就会从刷柄上掉www.rixia.cc下来!所以这点洗刷子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
4、水温
记住,一定要用温水!!
先拿水冲湿,一定要顺着水流冲哦!!!
(要不会把刷毛冲变形的),然后打点清洗液,在手上来回扫动刷毛,(就是一来一回的扫哦,不要虐待刷毛使劲的胡乱草),然后再用水冲洗干净就可以了。在冲的时候,你可以用手指轻轻的拨动刷毛,这样就会冲的很干净了。
5、手法
先拿水冲湿,一定要顺着水流冲哦!!!
(要不会把刷毛冲变形的),然后打点清洗计,在手上来回扫动刷毛,(就是一来一回的扫哦,不要虐待刷毛使劲的胡乱草),然后再用水冲洗干净就可以了。在冲的时候,你可以用手指轻轻的拨动刷毛,这样就会冲的很干净了。
6、晾干
一定要平放晾干,先把刷毛用手捋捋好,就像我们小时候洗毛笔那样,让毛笔变成原来的形状,洗刷子也是一样,让刷毛变的整齐像它应该有的形状。然后拿一张卫生纸(用来吸水的)铺到桌子上,再把刷子放到上面就可以了。还有一个注意事项就是:
一定要等刷子完全干了,才可以插回到你的笔筒里哦!要不刷毛就会变形的,一般你晚上洗刷子,第二天早上就干了。
还有就是一定不要用吹风机吹哦,让它自然晾干的。
化妆的e68a84e8a2ad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2643339基本常识
化妆界的传奇人物KEVYN AUCOIN以大师的手笔,在我们的化妆理论上起到了奠基人的作用。
要想清楚的讲述化妆的技巧,举一个实例要远远比用语言来讲要容易的多,下面所举的一个关于化妆的简单课程,讲述的原理几乎适用于任何人。
CARRIE非常幸运,因为她的肤质很好,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特别是超过25岁以上的人),事情没有那么简单。通常,为了使化妆效果良好保持,我会用粉底和遮瑕霜先行打底,使化妆底色均匀滑腻,化妆讲究协调、平衡感。如果某一必要步骤被省略了,那化出来的妆看上去就会很夸张。那么让我们随着CARRIE SALMON的脸部变化看下去吧!!
一、我从选用橙色系的遮瑕霜着手,选择一两种颜色,可以比其本来的肤色更浅亮一些,用来遮掩脸上的色斑。我用无名指把涂在眼下、鼻梁上、下巴上以及人中部位的遮瑕霜拍匀。遮瑕霜还可以掩盖皮肤上的红色或黑色的斑点。
二、接着,我又在脸颊上、前额、鼻梁、下巴甚至连眼皮上都打匀粉底。具体每个部位用量应该多少,我是看其具体情况或多或少的使用,有些地方甚至什么也不用擦。
三、扑粉的工具除了用松软的粉扑以外,还可以用粉刷和眼影轻轻滑动着拂拭。要使用量合适、最佳的方法是用一个海绵粉扑滴上一大滴,然后,使用轻轻抖动使之进入到粉扑内部。我用它把粉轻轻的扑满整个脸部,然后用特殊的粉扫轻扫眼下到脸颊的部位。这里是防止眼影误扑的部位。这种特殊用途的粉到化妆完毕以后可以被刷除去掉。
四、眉型的修整,通常是先用白色色笔或遮瑕霜,或者有时用蘸着白色眼影的刷子,标出设计中要除去的多余的眉毛。用镊子拔去,拔好之后,我用一个刷子或棕色的眉笔修补出必要补画的眉型部位,眉峰尽量高挑,在化妆的例行程序开始之前,我通常会这样做:因为修过眉毛后,会使眼睛看上去更加水灵。
五、我喜欢用一种颜色的眼影涂满整个眼皮。在给CARRIE化妆时,我选择了一种中性色:金棕色。
我把它们填满整个眼睑,渐晕成棕色,用同样的办法,依然用同一颜色来画下眼线,以使色彩平衡。然后我用特别的粉刷蘸去画眼影时可能掉下来的多余的粉尘。
六、接下来该到睫毛了,在上睫毛油或粘假睫毛之前,我经常先卷曲成型,这是一种天时般的造型,然后,我用睫毛刷从内向外刷,使睫毛油的浓度保持根部稀、端部稠一些。
七、我用一种唇线笔勾画出一个清晰的轮廓,然后用同色的唇线笔画出下唇形状。然后在轮廓内涂满口红,由外到内(这点必须注意:尤其是对于老年妇女来讲,唇膏太稀滑,容易走型,所以我涂口红一定很靠里)。然后在油滑的唇膏表面蘸一层粉,用一个小粉扑,最后再重复一遍涂唇膏的动作。
八、然后用一个粉刷,在粉颊上、太阳穴上、下巴上和鼻梁上扑一层粉,造出自然健康容光焕发的感觉和效果。
以上这些方法,可能被称为化妆的“基础”,通过学习这个简单的程序,只要稍加练习,只需要几分钟,你就可以轻易达到效果
化妆界的传奇人物KEVYN AUCOIN以大师的手笔,在我们的化妆理论上起到了奠基人的作用。
要想清楚的讲述化妆的技巧,举一个实例要远远比用语言来讲要容易的多,下面所举的一个关于化妆的简单课程,讲述的原理几乎适用于任何人。
CARRIE非常幸运,因为她的肤质很好,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特别是超过25岁以上的人),事情没有那么简单。通常,为了使化妆效果良好保持,我会用粉底和遮瑕霜先行打底,使化妆底色均匀滑腻,化妆讲究协调、平衡感。如果某一必要步骤被省略了,那化出来的妆看上去就会很夸张。那么让我们随着CARRIE SALMON的脸部变化看下去吧!!
一、我从选用橙色系的遮瑕霜着手,选择一两种颜色,可以比其本来的肤色更浅亮一些,用来遮掩脸上的色斑。我用无名指把涂在眼下、鼻梁上、下巴上以及人中部位的遮瑕霜拍匀。遮瑕霜还可以掩盖皮肤上的红色或黑色的斑点。
二、接着,我又在脸颊上、前额、鼻梁、下巴甚至连眼皮上都打匀粉底。具体每个部位用量应该多少,我是看其具体情况或多或少的使用,有些地方甚至什么也不用擦。
三、扑粉的工具除了用松软的粉扑以外,还可以用粉刷和眼影轻轻滑动着拂拭。要使用量合适、最佳的方法是用一个海绵粉扑滴上一大滴,然后,使用轻轻抖动使之进入到粉扑内部。我用它把粉轻轻的扑满整个脸部,然后用特殊的粉扫轻扫眼下到脸颊的部位。这里是防止眼影误扑的部位。这种特殊用途的粉到化妆完毕以后可以被刷除去掉。
四、眉型的修整,通常是先用白色色笔或遮瑕霜,或者有时用蘸着白色眼影的刷子,标出设计中要除去的多余的眉毛。用镊子拔去,拔好之后,我用一个刷子或棕色的眉笔修补出必要补画的眉型部位,眉峰尽量高挑,在化妆的例行程序开始之前,我通常会这样做:因为修过眉毛后,会使眼睛看上去更加水灵。
五、我喜欢用一种颜色的眼影涂满整个眼皮。在给CARRIE化妆时,我选择了一种中性色:金棕色。
我把它们填满整个眼睑,渐晕成棕色,用同样的办法,依然用同一颜色来画下眼线,以使色彩平衡。然后我用特别的粉刷蘸去画眼影时可能掉下来的多余的粉尘。
六、接下来该到睫毛了,在上睫毛油或粘假睫毛之前,我经常先卷曲成型,这是一种天时般的造型,然后,我用睫毛刷从内向外刷,使睫毛油的浓度保持根部稀、端部稠一些。
七、我用一种唇线笔勾画出一个清晰的轮廓,然后用同色的唇线笔画出下唇形状。然后在轮廓内涂满口红,由外到内(这点必须注意:尤其是对于老年妇女来讲,唇膏太稀滑,容易走型,所以我涂口红一定很靠里)。然后在油滑的唇膏表面蘸一层粉,用一个小粉扑,最后再重复一遍涂唇膏的动作。
八、然后用一个粉刷,在粉颊上、太阳穴上、下巴上和鼻梁上扑一层粉,造出自然健康容光焕发的感觉和效果。
以上这些方法,可能被称为化妆的“基础”,通过学习这个简单的程序,只要稍加练习,只需要几分钟,你就可以轻易达到效果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我想知道很多的常识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73945.html
上一篇:兰花螳螂多少钱能买到?
下一篇:樟树叶子的形状,颜色,特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