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在古代,人们出行是靠什么来分辨方向的?

2020-11-12 20:39:10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211

在中国古代,人们出行乘坐的都是什么车

先秦时期用车等级区分严格
周王拥有五种豪华专用车
车的原始功能就是一种运输和代步工具,但在今天却几乎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其实,在古代更是这样,“有车族”代表的是贵族。
在先秦时期,最能显示身份的是“路车”。
路车是先秦时期周天子及王后乘坐的车。路车也叫辂车,“辂”是绑在车辕上用来牵挽的横木,其驱动方式是,一木横遮车前,二人挽之,一人推之。
据《周礼春官宗伯下》记载,依据装饰材料的不同,路车共有五种车型,称为“王之五路”:玉路,车辕及衡端毂头与轭之末皆以玉为饰;金路,车材之末皆以金为饰;象路,车材之末皆以象牙为饰;革路,用皮革包裹车上一些材料的末端并涂上漆;木路,无前面四种装饰材料,仅加漆。
从上述可以看出,路车制造工艺考究,装饰豪华。后来周王将之当做重要待遇,赠给诸侯和宗室贵族、亲戚乘坐、享受。
在周代,王后也有专用豪车,款式同样有五种,称为“王后之五路”:即重翟、厌翟、安车、翟车、辇车。其中的辇车,系人力牵引的小车,这从“辇”字的结构上就能看出来:两“夫”拉一“车”。
先秦时,贵族一般还拥有“田车”,就是打猎时的代步工具。这种车用四匹膘肥体壮的马牵拉,“马力”十足。另有一种“輶车”,这是一种轻车,带帷幕,供王的使臣乘坐。
先秦时人乘车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阶层用不同的车子,侯、卿、大夫、士、庶人乘坐的车子,分别叫夏篆、夏缦、墨车、栈车、役车。这些车的主要区别表现在豪华程度和所用材料上,一个比一个差。役车最差,是一种带货箱的车子,老百姓常用其拉货拖柴草什么的,当然也载人。
秦始皇东游乘坐“辒辌车”
汉代民间开始使用驴车
到了秦汉,车已不再是贵族的专利,民间普遍开始使用。先秦时期,主要是马车、牛车,这一时期除了马车、牛车,还出现了现代仍能看到的驴车、骡马车。
与先秦时周王一样,秦朝皇帝也有自己的豪华专车,且豪华程度大大超过以往。秦朝皇帝专车主要有金根车、安车、步辇车,秦始皇东游坐的就是安车。安车是当时的顶级豪车,据南朝宋裴驷《集解》注引,安车“如衣车,有窗牖,闭之则温,开之则凉,故名之 辒辌车 也”。
辒辌车的厢体是封闭的,有可开启的窗户,便于调节车内温度,可坐可卧,与现代的房车很相似。因为秦始皇尸体是用此车运回咸阳,辒辌车此后成了专用丧车。
当时还有一种輚车,这种车又称卧车、寝车。从名字中便可以知道,这是一种可以在车上睡觉的高级卧铺车,专供达官贵人乘坐。輚车也属于高级公务用车系列,用马牵拉。
《集解》中提到的“衣车”,则是古代贵妇人乘用的专车,前面ydFcS开门,后面用帷幕遮蔽,也是一种高级车,又称为軿车,可乘坐多人。在汉魏时,属皇家用车,大贵人、贵人、公主、王妃等才有资格乘坐。
民间出行,更多使用的是马车,秦汉时用于载人的马车,有轿式和敞篷式两种,轿式马车的车厢是封闭的,跑长途一般都坐这种车。
秦汉民间交通用车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驴车、骡马车。驴、骡马并不是中国内地原产,而是从西域过来的。据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考证,“尝考驴之为物,至汉而名,至孝武而得充上林,至孝灵而贵幸。”
由于驴便宜,驮人拉车都可以,又适宜用于羊肠小道和山地运输,所以一经传入,即为民间所用,时精明者还买毛驴出租给人家跑运输。据《东观汉记》记载,大名鼎鼎的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便干过这种事情,当年到长安“读大学”期间,与同宿舍的韩生合伙买了头毛驴,供人租用,赚钱补贴在长安的生活开支,不少现代人戏称刘秀此举是勤工俭学。
汉献帝刘协出行乘坐牛车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羊车
魏晋南北朝时,乘坐牛车最为时髦。
牛车因为速度较慢,早期并不受贵族欢迎。但到了东汉末年,由于长期战乱,马匹大量减少,无马车可乘,此时的贵族慢慢开始接受牛车,到最后连宫廷用车、公务用车,也都使用牛车,汉献帝刘协出行乘坐的便是牛车。
现代考古往往能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里,发现随葬冥器牛车,就是这个原因。
东晋时,皇家专用的衣车、书车、轺车、药车、画轮车等都用牛来拉,连帝王外出巡幸也乘牛车。即便当时的全国首富石崇,其豪华用车也是牛车。据《晋书石崇传》记载,石崇与王恺出游,“争入洛城,崇牛迅若飞禽,恺绝不能及”,可见石崇与王恺坐的都是牛车。
这一时期的牛车也最讲究,驾车的牛选用性情较温和的黄牛。贵族所用牛车,一般有通幰牛车、偏幰牛车、敞篷牛车等三种款式。通幰牛车档次最高,车顶自前至后罩一顶大帷子;偏幰牛车的帷子,只遮住车篷;敞篷牛车,则没有篷子。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中间,还流行过坐羊车。羊车是不可以用来作较长距离旅行的,一般都当做游玩取乐用车。西晋武帝司马炎就喜欢在后宫里坐羊车乱逛,羊车停在哪个妃子的门口,就夜宿哪个妃子处。据《晋书胡贵妃传》记载,一些妃子为与胡贵妃争宠,想出了不少招儿,或将竹叶插在门前,或是在地上洒盐水,诱引羊过来。
在民间,这一时期使用驴和驴车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并成为以后中国老百姓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魏晋南北朝时造车技术也有很大进步,在中国车具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指南车”和与现代计程车原理相同的“记里鼓车”,都是在这一时期得到应用的。
隋唐时期 “步辇” 开始盛行
皇家“肩舆”“步辇”五花八门
车是因为交通出行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到了唐代,由于经济实力的提高,各地人员交流、货物往来都比以往更为频繁,这一时间出现了许多提供运输用车的车坊,以及生产和修理车辆的手工工场。但在隋唐时期,车型却没有大的变化和发展,只是贵族用车的排场更大。
隋炀帝首巡江都(今扬州)时,用工十余万,大造车舆,仪仗队长达20余里。从扬州回洛阳,摆了一个千乘车、万匹马的进京仪仗队。唐朝皇家也有自己的大型车队,但相对隋朝来说用车较少,只在国家重大事件出行时才使用,倒是民间用车颇为活跃。
唐朝民间乘用的车,讲究实用,装饰较为朴素,有的是马车,有的是牛车,一般都是用一匹马或牛拉驾。当时的文人喜欢坐马车或牛车游山玩水,诗人杜牧便是爱车一族,出游总要乘车,其著名诗篇《山行》描写的便是乘车外出时所见,不然也不可能说“停车坐爱枫林晚”。
与魏晋时代相比,隋唐人乘车也有自己的流行风,以贵族为例,喜欢坐辇或舆。据《唐会要》记载,隋唐皇家专用辇的规格多达7种,分别为大凤辇、大芳辇、仙游辇、小轻辇、芳亭辇、大玉辇、小玉辇;舆有3种:五色舆、常平舆、腰舆。
隋唐时的辇、舆与秦汉时有很大不同,放弃安装轮子,而使用人力抬,这种辇车或舆车,被称为“步辇”或“肩舆”。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就是当时这种用车风尚的反映,图中唐太宗坐在由几个宫女抬着的步辇上,接见吐蕃使臣。
到了中唐以后,辇和舆逐渐从宫廷普及到了民间,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出行多乘辇和舆。这种辇和舆,便是后来轿子的前身。
元代出现观光“长车”
明代已有载人“轿车”
宋承唐制,车的款式与唐朝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和发展,可能当时人们更重视水路交通工具舟船的发展。到了元朝,车子才又有所发展,这一时期主要有马车、牛车,在民间还有大量的驴车。
在一些城市,还出现了专供租用的、以马或牛驾挽的“长车”。马可波罗当年来华到达杭州时,曾看到时人坐这种长车:杭州城“大道之上,常见长车往来,车有棚垫,足容六人。满城之男女日租此车http://www.rixia.cc以供游乐之用,是以时时见车无数。”从马可波罗的记述来看,这种车有点像今天旅游景区的观光车。
明朝民间陆路运输工具主要是骡马车、牛驴车、独轮车、驮子和轿子。明朝的骡马车是最有特色的,宋应星在《天工开物》有记述,当时的骡马车有四轮、两轮之分。四轮车前后备有一横轴,轴上竖立短柱,上端安装纵梁,纵梁承载车厢。当车停下、骡马脱驾时,车厢平正,非常安稳。
骡马车属于大型车辆,多用来运输物资,日常载人用得最多的还是两轮车和独轮车。
专门用来载人的两轮车,叫轿车。这种轿车与现代的燃油轿车是两回事,轮子比较大,一般用马、骡、牛来牵引。车身上安置木制或竹制车厢,有的前后开门,有的两侧开门。厢侧有窗,用布帷遮挡,上面有盖,以避风雨。车有两人座或多人座,因车厢像轿子故名。这种轿车当时是供官员、商旅使用的;在农村,一般在办红白事时用其接送宾客。
清朝中前期的车与明朝没有多大的区别,到晚清,变化就大了。随着火车、汽车、电车等西方现代交通工具的引入,中国普通人出行可选择的交通工具变得越来越多。
大多以马车为主。

但是也要分什么朝代,比如说:汉初,因为战争的缘故,马匹耗尽,就连皇族所乘的车的马的毛色都找不到统一的。所以,人们都乘牛车。
据史料记载:《史记平准书》“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说的是高祖统一天下建立汉王朝以后,民穷财尽,毫无积蓄。当时天子竟不能用同一种毛色的驷马(马车),而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一片残败的景象,加上当时西汉政权还不稳定,国家还不安宁,马不能满足打仗的需要。汉皇朝规定,马车只能皇帝坐,除了出征打仗,将相一般只能坐牛车。
好象中国人古代能坐车的很少很少。一般只在马车,而马车在没有橡胶充气轮胎之前,应该是难受。国人有钱的或是官多是坐轿,所以国人会把现在的车叫轿车。平民大多走路。老弱者,可以坐独轮车(鸡公车)。
在孔子的时代,人们可能还乘牛车
木制的木轮马车。

古代人们出行的速度怎样

中国马的极限速度在宋朝金牌制度中反映出来:一日夜200到250公里。但这并非最快的速度,古波斯的驿站制度非常出色,希罗多德对于这种驿站制度有下述的描写:   任何人的旅行都不可能比这些波斯使者更快。这整个架构都是波斯人的发明,其方法是这样的:沿着道路全线上都设有驿站,一人一马每天规定要跑一定的距离,不受雷雨、冷热、黑夜的影响。这样传送下去,好像希腊人的火炬接力赛跑一样。   波斯驿站距离大约22公里,著名的“皇家大道”距离总长2400多公里,步行需90天左右,波斯帝国的信使却只用7天就能跑完全程,平均速度一日夜近350公里。   驿站制度每隔一段里程需更换人马,远非部队行军可比。安史之乱中,唐玄宗令“后军二千人及飞龙厩马从太子”。太子(李)‘通夜驰三百馀里,士卒、器械失亡过半,所存之众不过数百‘。能把皇家近卫骑兵跑散大半,这应该是骑兵的最大速度了,不过这个速度是逃跑,部队也跑散了,算不上行军速度。   三国曹操追击刘备的战斗中,“操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这是无马镫的中原骑兵一次超水平发挥,虽然日后诸葛亮竭力贬低曹军“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但面对曹兵天降,刘玄德军却是连鲁缟的强度也无法比,即刻崩溃:“备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操大获其人众辎重”。   蒙古军队是冷兵器时代之王,其骑兵“从扬子江北岸至保加尔边境,部队集结都是在2至3个月完成的。这样部队每天平均行军速度达到90至95公里。它的突击:攻占北俄罗斯,只用了2个月零5天时间,每天的平均速度达到85至90公里;攻占南俄罗斯,只用了2个月零10天时间,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5到60公里;攻占匈亚利和波兰,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8到62公里。”(《蒙古族古代战争史》240页)远距离行军加上超机动性,难怪蒙古军队能席卷亚欧。   与蒙古军队可以相提并论的还有金军。绍兴10年金国进攻南宋,刘琦在顺昌打退三万金兵的进攻,韩昌等发银牌向500多里以外东京开封的金兀术告急,金兀术率增援军队赶赴顺昌,“自东京往复千二百里,不七日而至”。金国急递铺兵规定日行300里,需近两天从前线到东京。如果金兀术用两天时间ydFcS聚集数万大军、作出发准备,则只用了三天时间就从东京经陈州抵达顺昌,平均每日夜90公里左右。   南宋绍兴11年正月金国大举进犯淮西,高宗赵构发十万火急军令十五道命岳飞兼程增援。首道金牌正月29日从杭州发出,2月9日岳飞接到军令,11日岳家军8000精起兵出发,经舒州赶往庐州。行军路线绕过大别山,经山南麓路线距离大约为380公里。2月20日张俊军收复庐州时岳家军并未赶至,岳飞还是通过信使才知道庐州已在宋军手里。若以实际路程450公里,岳家军骑兵速度每天不到40公里。   近年来网上文章不少推崇明末的关宁铁骑,袁崇焕复出后,在辽东练兵十余万,有马八万余。在崇祯二年(1629年)“己巳之变”中,十月二十七日,皇太极攻入喜峰口。次日,袁崇焕在宁远得警,十一月初九,袁崇焕率兵至蓟州。宁远距离蓟州300多公里,10天的时间,关宁铁骑每日夜行程也不足40公里。在袁崇焕得到清兵越过蓟州直扑北京时,袁崇焕也急驰北京。金庸在“袁崇焕评传”中这样写到:(袁崇焕5000骑兵)两日两夜急行军三百余里,比清军早到了二天,驻军于北京广渠门外。金庸这里把距离夸大了,蓟州到北京90公里左右,即使算实际路程,“关宁铁骑”日行也不会超过60公里。   当然直接比较速度并不公平。波斯驿使的高速度只能在特定的路上才能作到,宋金牌则需翻山涉水、穿越市镇,若送至敌前部队如岳飞驻地堰城,最后的几百公里不会设立驿站。蒙古骑兵有副马,甚至三副马四副马,可以换骑。不过还是可以看出中原骑兵与著名的游牧骑兵部队有不少的差别。
古人出行一般是靠骑马,或者是马车,坐船 ,甚至走路,基本是一个字就是慢
想想那时马车的速度与现代交通工具谁快谁慢?

GPS在古代的时候是没有的,那人们都靠什么出行呢?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出去旅游,不管是驾车还是徒步,都不必担心迷路,因为有先进的导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433653430航技术。除非天生路痴,地图都不会看。

但是就在不远的上世纪,那时候的司机出门全靠地图。坐火车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首先要买张地图,不然恕我直言,你很容易迷路。但是那地图哪有导航方便,上面没有详细的标明,想详细去找什么,就必须去找向导。那时在城市的火车站或者进城的道路边,会有很多“职业”向导,手中举着一张白纸写着“指路10元”。记得早些年有一个小品就是讲这个。

这些向导一般都是对本地交通道路十分了解的本地人。所以就算在没有导航的时代,我们还是勉强可以认认路,那有没有朋友比较好奇,古代的人又没有地图,也没有人指路,他们出远门的时候都是怎么认路的呢?秦朝统一之后,便统一了度量衡,车同文书同轨。简单说就是把之前每个国家的主干道路连接起来,然后把道路的规范和车道的总宽统一起来,这就是车同轨。之后的封建王朝基本都承袭了这个做法:江山要想坐得住,先修全国高速路。

在古代,这种由政府主持规划并建造的道路被称作官道,同时也做驿道使用。官道一般都以首都为中心,向地方省会和大城市辐射。同时在主干线下面会有多个支线,连接地方上的其他地区。

比如在清代,官道是分成三个级别的。第一个级别叫官马大道,这就类似于今天的高速公路。第二级别叫做大路,类似于今天的国道。第三等级是小道,类似于今天的省道。所以只要顺着官路走,基本就能到达全国所有的城区。那么问题来了,但没有详细地图和指路人的古代,人们怎么了解官路的分布和走向呢?

原来古代也有古代版的交通地图,称为“路程书”。在宋朝之后,因为经济发达,很多生意人天天走南闯北,所以必须要有详细的道路指导。这时水陆路程书还有地图就应运而生。

路程书主要记载着中心道路的遍布和走向,和今天的地图基本一样。比如明代的《一统路程图记》,即是路程书,还是一部行商手册。

另外地方官员进京述职,也要靠路程书和地图。据《古杭杂记》记载,“驿路有白塔桥,印卖《朝京里程图》,士人往杭州临安,必买以审阅”。

那么在使用路程书的时候,怎么才能分辨正确方位而不跑偏呢。原来在古代主路两边都种有花草树木,类似于今天的绿化带,而他们就以此鉴别道路的走向。在《国语·周语》载:“列树以表道。”意思就是,道路两边种树,你可以方便人乘凉,二是说明道路走向。如果顺着花草树木的排序去走,基本跑不偏。

那怎么计算距离呢?这个不用担心,在古代的中心官道上,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座驿栈。在唐朝,三十里一驿;宋元两朝是六十里一驿。驿站就类似于今天的高速服务区,里面提供用餐住宿还有换马等业务,但只为朝廷服务。

虽然说一般群众不享受驿栈的服务,但可以用它辨别路的间距以及此刻所在的区域。这就像在高速行驶的时候,用里程碑来分辨站与站之间的间距。

另外,从汉代开始,官道上其实就已经有了分辨间距专用的“堠”。就是一座小土丘,每5里一座,算是古代的的“里程碑”。

那么走到岔口的时候怎么分辨左拐还是右拐呢?在古代也有类似的标识牌。在湖南邵阳还有古时候流传下来的道路标识牌,称为“挡箭碑”。“挡箭碑”设在交叉路口,碑上带都字,会详细的写出左走是哪,右走是哪,前方是哪,后方是哪。就算没有路牌,最笨的方法就是到路口请人指路,一般中心道路的两边都会有人烟,所以也不难遇到人。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古代人出行大多是不爱走陆路的,只要有水路可选,就绝不走陆路。尤其是隋唐大运河开通后,南北方的生意人,基本都会坐船从运河走。如果走水路,一般都走不掉,毕竟只有一个道,除非船开到地上。

现代人出门靠导航,古代出行是怎样认得来时路的?

除了用堠记路程,还有就是在道路两旁种树。这个方式e69da5e887aa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3653261从很早就开始了,《国语·周语》载:“列树以表道。”古代道路两旁所植树木品种很多,多为杨树、柳树、榆树、槐树等,一些重要的干道上植松、柏、梧桐或植果树。东汉时,道路上除种植一般树木之外,许多重要的交通要道及宗庙、官室和陵园的道路均有梧桐之类列于道侧,反映出当时重视在道路两旁植树的风尚。

大路两旁都种着树,只要按照树的指引走,就不会走到深山中迷路了,因此种树也是路标的一种。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道路两边群山树木

中国古代的道路标志,除里程标志、种树外,中原地区还流行一种叫“杈子”的道路标志。“杈子”古称“梐枑”、“行马”,俗称“拒马叉子”,用以阻拦行人车马通行。杈子由一横木连接数对两两交叉的木棍而构成。南宋盂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坊巷御街,两边乃御廊,旧许市人买卖于其间,自政和间官司禁止,各安立黑漆杈子,路心又安朱漆杈子两行,中心御道,不得人马行往,行人皆在廊下朱漆杈子之外。”

在中国南方的湖南、两广等地,人们通常在村寨岔路口处,立一小石碑,向过往行人指明方向,旧时民间认为此举是“阴功积德”,为来世创造幸福。

草标,是中南土家族人的一种道路标志。土家族人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深山荒野。人迹罕至,难识鸟道兽路。土家人为防止误入鸟道兽路,走进枭禽猛兽筑巢的荒岭,就在歧路口挽起“草标”。这是一种指路暗号,土家人一看就知道哪条荒径不能走,有危险,但外地人往往不知。

土家族人于山寨道路上也设指路碑,他们的指路碑叫“挡箭碑&rd日夏养花网quo;。碑的上方横刻有“挡箭碑”三个大字,碑的正中刻“开弓断弦”四字,两旁再刻“左走某某”地名,“右走某某”地名。行人至此,虽是崇山峻岭,也不至于迷路。土家人之所以把指路碑说成是“挡箭碑”,缘于土家人的宗教信仰。土家族人的小孩病了,或遭凶恶,他们认为是有恶煞作祟,暗地里施放阴箭,射向小孩魂灵,故才有此难。因此,必须在岔道口竖立“挡箭石碑”,将“阴箭”挡住,指路积善,才能保佑孩子灵魂逢凶化吉。

除此之外,还有道路上的馆舍,又称为“亭”。“亭”最早是为了君王的使者和官员走在路上能及时得到休息,沿着国家的主要道路设置的,有人看管,备有粮柴。《周礼&mydFcSiddot;大行人》和《掌客》说天子境内沿途为诸侯前来朝聘准备粮食、马料,并且定量供应。其所述的具体条例并不可信,但行人在亭舍“打尖”则确是古已有之。

后代又有长亭、短亭的区别,此时的“亭”已经不能提供吃喝住宿了,据说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时的亭似乎已经纯粹是供人歇脚的地方了。当然,这些亭的存在也是一种路标。


《长亭送别》费以耕1868年作

除了陆地,水路也是常用的出行方式。就我国古代天文导航定位技术而言,只是到了西汉以后,才有了这方面明确的记载。最早提到航海时依靠天上的日月星辰来判明方位的是西汉古籍《淮南子》,书中提到一种“海人之占”的原始天文航海导航定位技术,它是从我国发源于远古时期的占星术发展而来的。

唐代的天文航海术,基本上仍处在天文导航阶段。如唐代大诗人王维在《送秘书监还日本国》的诗中说:“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这种天文导航术,只能使海船沿岸航行,或做惯常的较短距离的横渡航行,如横渡东海、暹罗湾口、孟加拉湾口,还不能确保海船在大洋腹地作连续几十天的远航。

宋代的天文航海技术,在继承了唐代及唐以前历代的天体定向助航技术的基础上,出现了重大的进步,其主要的标志是与远洋横渡航行至关密切的天文定位导航技术开始问世并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据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所记载:“是夜,洋中不可住维,视星斗前迈,若晦暝,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由此可知,在西太平洋近海作较短距离的惯常航行中,天文定向仍是天气良好时的主要导航手段,而指南浮针,则是坏天气时的主要辅助导航手段。


苏州石刻天文图:南宋淳右七年(即公元1247年)所刻

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天文定位导航技术始于宋代,该时代已出现了全天候定向导航仪器——水浮针(以及针盘),并开始在磁针定向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化的航迹推算。

发展到元代,通过测量天体高度来辨认船位变化的技术也日趋成熟。在《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马可波罗提到在航海中天体高度的变化,表明当时的航海者是通过测量某些特定星辰的出水高度来确定船位的。宋元时期古代文献和出土文物中的量天尺,就是这种天文导航定位技术中的一个主要工具。而明代的“牵星术”则是这种技术发展到相当程度后出现的。这种技术在郑和下西洋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现代人出行自由,古代的出行会有限制吗?

一些朝代限制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说起出门,现在的我们可是随意多了。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431356662要是想出门,约上三二个好友,骑上专属小电驴,和父母打声招呼,就顺顺当当的出了门。可是,在古代,人们的出行可没有我们那么随意了。因为在那个年代,都讲究一个“避嫌”的礼仪,特别是对于一些要出城门的出行,那可是相当的严格了。那么,那个时候人们的出行具体是有哪些限制呢?

在古代,各个地方的城门都会设有关卡,士兵重力把守。如果需要出城门,必须出示很多衙门的签证。并且古代出行多靠马车,所以对出行的马车还是有比较严格的规定的。如果你驾驶一辆马车在街道上横冲直撞,那么你是要受刑罚的,具体的刑罚就是用鞭笞后背。但后来执法者发现后背的穴位较多,稍有不慎鞭打就有可能让人丧命,于是再后来就规定挨板子、打屁股以此作为惩罚,来约束行人。据说,秦朝的时候还曾制定过男右女左的,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到了在宋代层制定过进城靠左、出城靠右的行走方法,就是进城的人走左边,出城的人走右边,这样一来进出城的人各走一边,就不会出现道路拥堵的情况。

古代交通法规在避让礼仪上也做得比较好,比如唐朝的制度中,平民百姓的车要避让官府的公车、出城的人要避让进城的人。随着人口的增多,官府为了处理公办事件,开始修建了官道,专门为公务人员所使用。它将官用和民用的街道分开,以此来划分出行秩序。整体上还是关注出行更加有急需的人。虽然平民百姓避让官府的车不符合现代民主的思想,但在千年前的古代社会,能有这样的思维,也算是非常开明了。尤其对于研究朝代的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人们由于电子科技的发展,可以通过各种道路划线和信号灯的形式来完成对交通规则的执行,但在古代一般都是要么由官员衙门来派士兵来看守,要么就是人们约定俗成。在那个朝代,就能做到类似于现代的交通规则实在是让人惊叹了。并且现在的一些制度也是从古代逐渐发展演变而来,值得被我们重视和延续。

古代的车,多都是木制车,日常代步之外,还可以运载货物。但出行方式本就受限,加上道路不通,路上常有强盗,出行时常提心吊胆。
古代人的出行并没有像现代人一样那么自由,你如果要到别的国家出行是需要出示很多证件的,而且古代人们出行是很不方便的。
古人可不能像现代人一样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人们出行方式本就受限,加上道路不通,路上常有强盗,出行时常担心小命难
舟船出行:受自然因素影响太多,无法及时控制
车马出行:身份的象征,却不宜长时间行车
轿子出行:乘坐更舒适,但等级森严,耗费巨大
骑马出行: 最常见的代步工具,但对“驾驶员”有要求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在古代,人们出行是靠什么来分辨方向的?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59209.html

上一篇:歌词里面有"相亲相爱的两个人"是什么歌

下一篇:人工智能是学什么?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