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回答,中山大学有专门的考古学系吗?不是历史系,是考古学系。谢谢。
关于中山大学的问题。
1文科有哪些好专业。rn2学经济的和学医学在一个校区不在。中山大学的文科主要集中在人文学院,有中文、历史、哲学、人类学四个系。其简介如下:
中国语言文学系是中山大学历史悠久的学系之一。1924年广东大学(中山大学的前身)创办之初,便设有中国文学系。1926年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改称中国语言文学系。1928年1月,文史科成立语言历史研究所,以研究学术、发展文化为宗旨,内设考古、语言、历史、民俗四学会。1935年春,文史研究所(原语言历史研究所)改组为文科研究所,设中国文学部和历史学部,同年9月招收研究生。1939年,中文系又称中国文学系。抗日战争时期,中文系师生迁至云南瀓江和广东坪石、梅县等地,在艰苦条件下继续办学。1946年,语言学系成立。1953年院系调整,中文系又改称中国语言文学系,设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文系与语言历史研究所、文科研究所、语言学系,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1954年,语言学系合并到北京大学,该系部分教师转入中文系。1958年,中文系增设新闻专业,次年,该专业并入暨南大学。1981年,中文系设立汉语培训中心,1992年,该中心并入外国语学院。多年来,中文系本科只设汉语言文学一个专业。
中文系人才荟萃,曾有许多著名学者在此任教。先后在本系任教的著名教授,早年有鲁迅、郭沫若、傅斯年、郁达夫、成仿吾、顾颉刚、钟敬文、赵元任、罗常培、陆侃如、冯沅君、王力、岑麒祥,晚近有容庚、商承祚、詹安泰、方孝岳、董每戡、王起、冼玉清、黄海章、楼栖等。这些著名学者为中文系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思想素质高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富于进取的创新精神,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突出的写作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以及一定的电脑应用能力。学生毕业后能从事高等院校或研究部门的教学、研究工作,新闻出版单位的记者编辑工作,各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高级秘书等工作。
1994年12月,我系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2002年3月,经教育部专家组评估验收和高教司批准,本基地被评为优秀基地。2004年6月,经广东省教育厅专家组评估和教育厅批准,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2004年,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我系采取多项措施,加强本科教学。如加强对基础课教学的投入,改革基础课课程体系;认真编写教材,更新教学内容;切实建设好一批省、校级重点课程。坚持固本培元,加强学生厚实的中国文化基础;同时,开设多种类型的选修课,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学生扎实的学术基础与开阔的学术视野。我系一贯坚持倡三风(自觉地学习、刻苦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抓三文(作文、古文、英文),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系长期在本科教学中实施“强化写作训练”和“全程导师制”计划,要求一年级学生写作百篇作文,二年级学生写作8篇读书报告,三年级学生写作学年论文和参加教学实习,四年级学生写作毕业论文。学生在学期间,其写作和学习活动,均有导师进行全面指导。这个计划已实施多年,颇有成效。我系的教学成果《强化写作训练,着眼提高素质》获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获,《抓好教学实习,培养综合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全程导师制》分别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目前,我系在校本科生达500多人。近年来,研究生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水准逐年提高。目前在校研究生已近400人,其中博士生160余人。
我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编教职工67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18人。我系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目前,我系为博士、硕士授权一级学科(现有8个博士点、7个硕士点招生),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以及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1个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均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学术传统深厚,学术梯队整齐,是海内外公认的研究中国古代戏曲及文体学的重要基地。中国戏曲史是本学科最具特色的研究方向,由王起、董每戡在20世纪50年代奠基,迄今已成为全国戏曲研究的中心。近年来,以该学科为主体完成的《全元戏曲》(十二卷),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海内外引起较大反响,2001年获全国古籍整理一等奖,2002年获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该学科还出版了一批研究古代戏曲、小说及诗文的专著,在学界有较大影响。古代诗文与诗文理论亦是本学科重要研究方向,近年来在文体学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良好声誉。汉语言文字学学科设有三个研究方向:一是古文字研究方向,研究对象包括甲骨文、战国秦汉文字及相关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问题;二是出土文献与汉语史研究方向,研究对象包括古汉语词汇、语法、音韵、训诂等方面;三是现代汉语研究方向。该学科在研究成果、学术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该学科出版的《金文编》、《长沙楚帛书文字编》、《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唐钰明卷》等著作,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包括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民间文学三个研究方向,该学科致力于打通现当代文学的时限、海内外文学的地限,文学和文化的界限,具有创新意义。该学科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1903——前夜的涌动》等著作,获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文艺学学科包括文艺理论与批评、美学、文艺美学等研究方向,已经取得一批富有特色的成果。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主要研究方向是语言学理论和应用语言学。该学科在方言学、汉语语法学、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果。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西文学/文化批评理论比较研究,尤其关注妇女、性别与文化再现方面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中国古典文献学主要研究方向是元明清文献和岭南文献。该学科在元明清戏曲、小说、诗文的整理与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显著特色。民俗学学科是与人类学系共同建设的博士点学科。该学科继承了中山大学民俗学研究的优良传统而又进行了创新,在学科建设方面作出了新的贡献。该学科整理出版的《中山大学典藏民俗学丛书》,让海内外学界得以重新全面审视中国民俗学最早生成时的勃勃生机。
近年来,我系大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已与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和香港多所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制度,并与高雄中山大学中文系开展定期的学术交流。
中山大学历史系成立于1924年,是中山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系之一。建系初期,傅斯年、顾颉刚等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曾在本系任教。1952年,与岭南大学历史系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历史系。陈寅恪、岑仲勉、梁方仲、刘节等中国近代历史学的开拓者们奠定了中山大学历史系的优良学术传统。
中山大学历史学专业,是广东省名牌专业。本系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分别开设了历史学科各门基础课程;在学术研究方面,中山大学历史系设立了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孙中山研究所、宗教文化研究所、艺术史研究中心、敦煌学研究室、明清经济史研究室、国际关系史研究室、亚洲史研究室、校史研究室等专门研究机构,其中,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传统中国区域社会经济与文化、中国近现代史、宗教文化史、中外关系史、国际关系史等学科有着较强的优势,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本系具有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是国家设立的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招收历史学专业本科生,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中外关系史、国际关系史、中国社会经济史)、世界史、历史人类学等专业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本系中国近现代史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史广东省重点学科。作为国家建设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历史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本系有着比较完善的教学科研条件,拥有藏书15万册的图书资料室、电子阅览室房、多功能讲学厅、多媒体教室和多间小型学术会议室等,配备有100多台计算机,建设了将教师、研究生和有关办公室所用电脑连为一体的局域网,拥有专门的因特网服务器,通过校园网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目前正在建立数字化的历史研究文献资料中心。
本系与海内外学术界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每年有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应邀前来讲学或从事研究,本系也有多位教师被邀请到海外访问和交流,美国耶鲁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大学的学者曾先后与本系教师开展各种课题的合作研究。目前受聘为本系客座教授,并为本系学生和研究生开设课程的知名学者,有日本东京大学滨下武志教授、英国牛津大学科大卫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朱鸿林教授等。
中山大学哲学系概况
中山大学哲学系,建立于1924年,为中山大学创建之初最早培植的学系之一。著名学者冯友兰、李达、吴康、朱谦之、周辅成、罗克汀、马采等都曾为她的成长浇灌了血汗。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撤消建制。1960年,中山大学哲学系复办,杨荣国、刘嵘、李锦全、胡景钊、林铭钧、章海山、黎红雷先后担任系主任。 复系40多年以来,中山大学哲学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我系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哲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具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可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等学科点的博士与硕士,拥有 “国家重点学科”2个, “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 我系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得风气之先,近年来在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伐。我系明确提出"培养人类哲学精神的承担者与体现者"的目标;在本科层次,形成了以"基础哲学"、"专题哲学"、"领域哲学""应用哲学"为框架的新的课程体系;在研究生层次,实行“硕博连读”制度,强调学术传承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我系十分重视学生的基础训练,专门聘请海外学者,为本科生开设全英文专业课,为研究生分别开设巴利文、梵文、希腊文、希伯莱文课程,为学术研究奠定扎实的文献基础。 我系充分发挥国家哲学基地的辐射作用。在校外,积极关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哲学问题,努力成为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辐射源、各行业领导人才的培养点、决策管理的思想库;在校内,通过"读书-征文-选修-副修-双学位"等途径,对全校非哲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哲学素质培养。10年来,我系坚持平均每周举行一次以上的哲学学术讲座,在校园内营造出十分浓厚的哲学氛围。 数十年来,我系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活跃于国内外学术领域中的知名学者、一批又一批活跃在政治、经济日夏养花网、文化舞台上的领导人才,被誉为“思想家、政治家、宣传家、企业家的摇篮”。目前,全系师生秉承中山先生手订“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以及本系“尊德问学”的系风,继往开来,团结奋进,正在为把中山大学哲学系办成国内外著名的一流大学哲学系而奋斗!
1979年,梁钊韬开始筹建人类学系工作,他设置了专业方案、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师队伍以及建系的论证报告。经过多方奔走,1981年春,国家教育部批准中山大学建立人类学系,本科设置民族学和考古学专业,研究生设置文化人类学专业。系主任为梁钊韬,容观夐和李松生任系副主任。1981年秋季正式招生,两专业各16人。1981年,梁钊韬被国家授为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自此,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成为国内人类学唯一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个教育层次的办学单位。1985年增设文化人类学研究室。梁钊韬之后,冯家骏、黄淑娉继及苏建灵先后担任系主任,其后陈运飘担任代系主任。1987年教育部批准在原文物馆的基础上建立"人类学博物馆",1998年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在英德建立"人类学系教学实习基地"。
2000年,周大鸣教授被任命为人类学系系主任。这一阶段,人类学系对内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对外加强与系友和相关单位的联系,扩大了社会影响,提高了本系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我系在对外交往中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在三个层次上开展了相关工作。首先是加强与省内地方部门的联系,例如与广东省民族学研究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公安厅、广东省药学院、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中山大学法医学系、深圳市博物馆和中山市博物馆等www.rixia.cc单位的定期联系。其次是与国内的诸多科研机构的联系,例如加强与国家民委和国家文物局的联系,保持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学术对话。通过这些联系,提升了我系在国内学术界的发言权和学术影响力。再次是国际联系,我们依托教师个人交往优势,以本系为实体,同时鼓励教师到境外进修或访问。
人类学系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会议,提高了学术地位。例如1999年12月我系举办“庆贺容观夐教授从教50周年暨族群与族群关系学术研讨会”。2000年我系与国家民委等单位合作,在北京成功举行了世界人类学民族学大会中期会议。2001年12月,“21世纪都市可持续发展暨纪念中国人类学百年”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办,我系为会议最主要的主办单位。2002年8月,我系举办“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讨论会”。2004年12月,我系举办“河流与文明学术讨论会暨全国高校考古文博专业科研教学工作交流会。2004年12月,我系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举办“城市考古学术讨论会”。2005年3月~7月,我系与历史系共同承办“广州市文博干部高级研修班”。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系坚持引进人才与在职学习并举。引进人才时比较注意学校的来源,针对各校的学科优势,择优录取有能力有潜力的科研人员。在学科建设方面,逐渐完善学科设置,我系现已完成教学研究改革工作,新成立了四个教学与研究室,即人类学教研室、民族学教研室、考古学教研室和民俗学教研室。我系招收人类学和考古学两个本科专业,现有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和民族学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在科学研究方面,我系制定了“加强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以科研带动学科发展”的科研战略。积极开拓渠道寻求科研课题,例如在积极申报国家、教育部和省市科研项目的同时广泛争取横向课题。在考古学方面,积极与国家文物局,湖北重庆三峡文物办联系并获得研究课题,2005年9月,我系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签订“共建广东田野考古研究基地协议书”;在人类学方面,2004年我系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共建“凌云县教学研究基地”。2005年9月,与贵州各级政府合作,并在黔南三都县建立了“水书研究基地”,既解决了学生的田野实习问题,又扩展了教师的科研空间。我系还积极参与世界银行的咨询工作,并获得了一系列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的课题。此外还争取国外的合作,如福特基金、露丝基金和哈佛燕京学社的相关课题。
获得奖励情况:几年来,我系教师获得了不同级别的学术奖励,例如刘文锁副教授获得2000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邓启耀教授获得2001年度“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陈华副教授获得2001年度“中国数字化教育高峰论坛”优秀奖;郑君雷副教授获得教育部2001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2001年度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周大鸣教授等获得“中山大学第四届教学成果奖”校级二等奖、“中山大学第五届教学成果奖”校级一等奖;黄淑娉教授获得2002年度“第三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2002年度“中山大学杰出教师奖”并获“桐山奖励金”;刘昭瑞教授获得2002年度“第三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何国强教授获得2003年度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20周年纪念奖;周大鸣教授和麻国庆教授入选教育部2004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周大鸣教授等获得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十百千工程”培养计划支持。周大鸣教授获得2004年度相山文科优秀中青年学者奖、2005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以及2005年度首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我系有7人获得“百人计划”引进人才资格。人类学系获2005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成果一等奖(集体奖)。
在学术研究平台建设方面,2000日夏养花网年,以人类学系为依托建立"中国族群研究中心"、"岭南考古研究中心",2001年我系www.rixia.cc与中文系合作建立"民俗学研究中心",与历史系合作建立"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2002人类学专业被国家评为重点学科。我系今后五年建设的主要目标,一是引进国内一流人才,加强前沿性课题研究,发挥该学科易于直接与国际对话的长处,把握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在全球一体化和中国都市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保护研究,地方性知识与现代生态产业研究,民族文化、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等方面产生和国际接轨的成果;二是创建历史人类学重点学术研究基地,跨学科设计课题,多渠道申请研究经费,以基地为依托聚集人才,在港澳考古、珠江流域文明起源、近现代民族与地方经济、民俗文物学、东南亚大通道、民族宗教问题、边缘人群与极端信仰研究等方面出一批开拓性的学术成果。2004年8月,我系与历史系,中文系开始共同建设“985工程-民间文化遗产创新基地”。
人类学系复办至今(截至2006年4月),教职员工33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1人,讲师6人,助教1人。党政管理人员(含流动编制)6人,有教师一人兼行政事务。 合同制人员3人。
中国语言文学系是中山大学历史悠久的学系之一。1924年广东大学(中山大学的前身)创办之初,便设有中国文学系。1926年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改称中国语言文学系。1928年1月,文史科成立语言历史研究所,以研究学术、发展文化为宗旨,内设考古、语言、历史、民俗四学会。1935年春,文史研究所(原语言历史研究所)改组为文科研究所,设中国文学部和历史学部,同年9月招收研究生。1939年,中文系又称中国文学系。抗日战争时期,中文系师生迁至云南瀓江和广东坪石、梅县等地,在艰苦条件下继续办学。1946年,语言学系成立。1953年院系调整,中文系又改称中国语言文学系,设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文系与语言历史研究所、文科研究所、语言学系,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1954年,语言学系合并到北京大学,该系部分教师转入中文系。1958年,中文系增设新闻专业,次年,该专业并入暨南大学。1981年,中文系设立汉语培训中心,1992年,该中心并入外国语学院。多年来,中文系本科只设汉语言文学一个专业。
中文系人才荟萃,曾有许多著名学者在此任教。先后在本系任教的著名教授,早年有鲁迅、郭沫若、傅斯年、郁达夫、成仿吾、顾颉刚、钟敬文、赵元任、罗常培、陆侃如、冯沅君、王力、岑麒祥,晚近有容庚、商承祚、詹安泰、方孝岳、董每戡、王起、冼玉清、黄海章、楼栖等。这些著名学者为中文系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思想素质高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富于进取的创新精神,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突出的写作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以及一定的电脑应用能力。学生毕业后能从事高等院校或研究部门的教学、研究工作,新闻出版单位的记者编辑工作,各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高级秘书等工作。
1994年12月,我系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2002年3月,经教育部专家组评估验收和高教司批准,本基地被评为优秀基地。2004年6月,经广东省教育厅专家组评估和教育厅批准,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2004年,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我系采取多项措施,加强本科教学。如加强对基础课教学的投入,改革基础课课程体系;认真编写教材,更新教学内容;切实建设好一批省、校级重点课程。坚持固本培元,加强学生厚实的中国文化基础;同时,开设多种类型的选修课,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学生扎实的学术基础与开阔的学术视野。我系一贯坚持倡三风(自觉地学习、刻苦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抓三文(作文、古文、英文),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系长期在本科教学中实施“强化写作训练”和“全程导师制”计划,要求一年级学生写作百篇作文,二年级学生写作8篇读书报告,三年级学生写作学年论文和参加教学实习,四年级学生写作毕业论文。学生在学期间,其写作和学习活动,均有导师进行全面指导。这个计划已实施多年,颇有成效。我系的教学成果《强化写作训练,着眼提高素质》获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获,《抓好教学实习,培养综合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全程导师制》分别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目前,我系在校本科生达500多人。近年来,研究生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水准逐年提高。目前在校研究生已近400人,其中博士生160余人。
我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编教职工67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18人。我系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目前,我系为博士、硕士授权一级学科(现有8个博士点、7个硕士点招生),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以及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1个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均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学术传统深厚,学术梯队整齐,是海内外公认的研究中国古代戏曲及文体学的重要基地。中国戏曲史是本学科最具特色的研究方向,由王起、董每戡在20世纪50年代奠基,迄今已成为全国戏曲研究的中心。近年来,以该学科为主体完成的《全元戏曲》(十二卷),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海内外引起较大反响,2001年获全国古籍整理一等奖,2002年获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该学科还出版了一批研究古代戏曲、小说及诗文的专著,在学界有较大影响。古代诗文与诗文理论亦是本学科重要研究方向,近年来在文体学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良好声誉。汉语言文字学学科设有三个研究方向:一是古文字研究方向,研究对象包括甲骨文、战国秦汉文字及相关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问题;二是出土文献与汉语史研究方向,研究对象包括古汉语词汇、语法、音韵、训诂等方面;三是现代汉语研究方向。该学科在研究成果、学术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该学科出版的《金文编》、《长沙楚帛书文字编》、《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唐钰明卷》等著作,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包括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民间文学三个研究方向,该学科致力于打通现当代文学的时限、海内外文学的地限,文学和文化的界限,具有创新意义。该学科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1903——前夜的涌动》等著作,获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文艺学学科包括文艺理论与批评、美学、文艺美学等研究方向,已经取得一批富有特色的成果。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主要研究方向是语言学理论和应用语言学。该学科在方言学、汉语语法学、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果。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西文学/文化批评理论比较研究,尤其关注妇女、性别与文化再现方面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中国古典文献学主要研究方向是元明清文献和岭南文献。该学科在元明清戏曲、小说、诗文的整理与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显著特色。民俗学学科是与人类学系共同建设的博士点学科。该学科继承了中山大学民俗学研究的优良传统而又进行了创新,在学科建设方面作出了新的贡献。该学科整理出版的《中山大学典藏民俗学丛书》,让海内外学界得以重新全面审视中国民俗学最早生成时的勃勃生机。
近年来,我系大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已与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和香港多所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制度,并与高雄中山大学中文系开展定期的学术交流。
中山大学历史系成立于1924年,是中山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系之一。建系初期,傅斯年、顾颉刚等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曾在本系任教。1952年,与岭南大学历史系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历史系。陈寅恪、岑仲勉、梁方仲、刘节等中国近代历史学的开拓者们奠定了中山大学历史系的优良学术传统。
中山大学历史学专业,是广东省名牌专业。本系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分别开设了历史学科各门基础课程;在学术研究方面,中山大学历史系设立了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孙中山研究所、宗教文化研究所、艺术史研究中心、敦煌学研究室、明清经济史研究室、国际关系史研究室、亚洲史研究室、校史研究室等专门研究机构,其中,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传统中国区域社会经济与文化、中国近现代史、宗教文化史、中外关系史、国际关系史等学科有着较强的优势,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本系具有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是国家设立的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招收历史学专业本科生,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中外关系史、国际关系史、中国社会经济史)、世界史、历史人类学等专业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本系中国近现代史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史广东省重点学科。作为国家建设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历史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本系有着比较完善的教学科研条件,拥有藏书15万册的图书资料室、电子阅览室房、多功能讲学厅、多媒体教室和多间小型学术会议室等,配备有100多台计算机,建设了将教师、研究生和有关办公室所用电脑连为一体的局域网,拥有专门的因特网服务器,通过校园网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目前正在建立数字化的历史研究文献资料中心。
本系与海内外学术界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每年有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应邀前来讲学或从事研究,本系也有多位教师被邀请到海外访问和交流,美国耶鲁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大学的学者曾先后与本系教师开展各种课题的合作研究。目前受聘为本系客座教授,并为本系学生和研究生开设课程的知名学者,有日本东京大学滨下武志教授、英国牛津大学科大卫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朱鸿林教授等。
中山大学哲学系概况
中山大学哲学系,建立于1924年,为中山大学创建之初最早培植的学系之一。著名学者冯友兰、李达、吴康、朱谦之、周辅成、罗克汀、马采等都曾为她的成长浇灌了血汗。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撤消建制。1960年,中山大学哲学系复办,杨荣国、刘嵘、李锦全、胡景钊、林铭钧、章海山、黎红雷先后担任系主任。 复系40多年以来,中山大学哲学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我系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哲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具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可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等学科点的博士与硕士,拥有 “国家重点学科”2个, “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 我系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得风气之先,近年来在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伐。我系明确提出"培养人类哲学精神的承担者与体现者"的目标;在本科层次,形成了以"基础哲学"、"专题哲学"、"领域哲学""应用哲学"为框架的新的课程体系;在研究生层次,实行“硕博连读”制度,强调学术传承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我系十分重视学生的基础训练,专门聘请海外学者,为本科生开设全英文专业课,为研究生分别开设巴利文、梵文、希腊文、希伯莱文课程,为学术研究奠定扎实的文献基础。 我系充分发挥国家哲学基地的辐射作用。在校外,积极关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哲学问题,努力成为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辐射源、各行业领导人才的培养点、决策管理的思想库;在校内,通过"读书-征文-选修-副修-双学位"等途径,对全校非哲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哲学素质培养。10年来,我系坚持平均每周举行一次以上的哲学学术讲座,在校园内营造出十分浓厚的哲学氛围。 数十年来,我系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活跃于国内外学术领域中的知名学者、一批又一批活跃在政治、经济日夏养花网、文化舞台上的领导人才,被誉为“思想家、政治家、宣传家、企业家的摇篮”。目前,全系师生秉承中山先生手订“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以及本系“尊德问学”的系风,继往开来,团结奋进,正在为把中山大学哲学系办成国内外著名的一流大学哲学系而奋斗!
1979年,梁钊韬开始筹建人类学系工作,他设置了专业方案、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师队伍以及建系的论证报告。经过多方奔走,1981年春,国家教育部批准中山大学建立人类学系,本科设置民族学和考古学专业,研究生设置文化人类学专业。系主任为梁钊韬,容观夐和李松生任系副主任。1981年秋季正式招生,两专业各16人。1981年,梁钊韬被国家授为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自此,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成为国内人类学唯一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个教育层次的办学单位。1985年增设文化人类学研究室。梁钊韬之后,冯家骏、黄淑娉继及苏建灵先后担任系主任,其后陈运飘担任代系主任。1987年教育部批准在原文物馆的基础上建立"人类学博物馆",1998年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在英德建立"人类学系教学实习基地"。
2000年,周大鸣教授被任命为人类学系系主任。这一阶段,人类学系对内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对外加强与系友和相关单位的联系,扩大了社会影响,提高了本系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我系在对外交往中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在三个层次上开展了相关工作。首先是加强与省内地方部门的联系,例如与广东省民族学研究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公安厅、广东省药学院、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中山大学法医学系、深圳市博物馆和中山市博物馆等www.rixia.cc单位的定期联系。其次是与国内的诸多科研机构的联系,例如加强与国家民委和国家文物局的联系,保持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学术对话。通过这些联系,提升了我系在国内学术界的发言权和学术影响力。再次是国际联系,我们依托教师个人交往优势,以本系为实体,同时鼓励教师到境外进修或访问。
人类学系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会议,提高了学术地位。例如1999年12月我系举办“庆贺容观夐教授从教50周年暨族群与族群关系学术研讨会”。2000年我系与国家民委等单位合作,在北京成功举行了世界人类学民族学大会中期会议。2001年12月,“21世纪都市可持续发展暨纪念中国人类学百年”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办,我系为会议最主要的主办单位。2002年8月,我系举办“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讨论会”。2004年12月,我系举办“河流与文明学术讨论会暨全国高校考古文博专业科研教学工作交流会。2004年12月,我系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举办“城市考古学术讨论会”。2005年3月~7月,我系与历史系共同承办“广州市文博干部高级研修班”。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系坚持引进人才与在职学习并举。引进人才时比较注意学校的来源,针对各校的学科优势,择优录取有能力有潜力的科研人员。在学科建设方面,逐渐完善学科设置,我系现已完成教学研究改革工作,新成立了四个教学与研究室,即人类学教研室、民族学教研室、考古学教研室和民俗学教研室。我系招收人类学和考古学两个本科专业,现有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和民族学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在科学研究方面,我系制定了“加强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以科研带动学科发展”的科研战略。积极开拓渠道寻求科研课题,例如在积极申报国家、教育部和省市科研项目的同时广泛争取横向课题。在考古学方面,积极与国家文物局,湖北重庆三峡文物办联系并获得研究课题,2005年9月,我系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签订“共建广东田野考古研究基地协议书”;在人类学方面,2004年我系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共建“凌云县教学研究基地”。2005年9月,与贵州各级政府合作,并在黔南三都县建立了“水书研究基地”,既解决了学生的田野实习问题,又扩展了教师的科研空间。我系还积极参与世界银行的咨询工作,并获得了一系列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的课题。此外还争取国外的合作,如福特基金、露丝基金和哈佛燕京学社的相关课题。
获得奖励情况:几年来,我系教师获得了不同级别的学术奖励,例如刘文锁副教授获得2000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邓启耀教授获得2001年度“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陈华副教授获得2001年度“中国数字化教育高峰论坛”优秀奖;郑君雷副教授获得教育部2001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2001年度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周大鸣教授等获得“中山大学第四届教学成果奖”校级二等奖、“中山大学第五届教学成果奖”校级一等奖;黄淑娉教授获得2002年度“第三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2002年度“中山大学杰出教师奖”并获“桐山奖励金”;刘昭瑞教授获得2002年度“第三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何国强教授获得2003年度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20周年纪念奖;周大鸣教授和麻国庆教授入选教育部2004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周大鸣教授等获得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十百千工程”培养计划支持。周大鸣教授获得2004年度相山文科优秀中青年学者奖、2005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以及2005年度首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我系有7人获得“百人计划”引进人才资格。人类学系获2005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成果一等奖(集体奖)。
在学术研究平台建设方面,2000日夏养花网年,以人类学系为依托建立"中国族群研究中心"、"岭南考古研究中心",2001年我系www.rixia.cc与中文系合作建立"民俗学研究中心",与历史系合作建立"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2002人类学专业被国家评为重点学科。我系今后五年建设的主要目标,一是引进国内一流人才,加强前沿性课题研究,发挥该学科易于直接与国际对话的长处,把握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在全球一体化和中国都市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保护研究,地方性知识与现代生态产业研究,民族文化、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等方面产生和国际接轨的成果;二是创建历史人类学重点学术研究基地,跨学科设计课题,多渠道申请研究经费,以基地为依托聚集人才,在港澳考古、珠江流域文明起源、近现代民族与地方经济、民俗文物学、东南亚大通道、民族宗教问题、边缘人群与极端信仰研究等方面出一批开拓性的学术成果。2004年8月,我系与历史系,中文系开始共同建设“985工程-民间文化遗产创新基地”。
人类学系复办至今(截至2006年4月),教职员工33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1人,讲师6人,助教1人。党政管理人员(含流动编制)6人,有教师一人兼行政事务。 合同制人员3人。
文科的好一点的是经济类和管理类,分别在岭南学院和管理学院,本人觉得最好的是岭院的金融和管院的会计;其次文科类的外语和中文系应该也还行;
至于第二个问题回答起来比较麻烦,学经济的有两个院,分别是岭南学院和国际商学院,其中岭院是老牌经济学院,家底厚人脉广,在岭南地区和北美都有很多校友,国际商学院是2006年才开始的新学院,是由岭院代为管理的,国商的就业我不是很清楚,你分数能上岭院的话还是建议你上岭院。岭院的所有专业是大一大二在珠海校区,大三大四在广州南校区(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医八年制大一大二在珠海校区,大三开始回到广州北校区(广州市中山二路74号),中山医五年制刚开始不知道是在东校区(即大学城校区)还是在北校区,但至少大三开始都是在北校区,其他医学类专业所有年级都在北校区。不过中山医五年制听说工作也不是很好找。
悬赏分就不要了,反正你能进中大我们也算校友了,呵呵~~
Best Wishes.
至于第二个问题回答起来比较麻烦,学经济的有两个院,分别是岭南学院和国际商学院,其中岭院是老牌经济学院,家底厚人脉广,在岭南地区和北美都有很多校友,国际商学院是2006年才开始的新学院,是由岭院代为管理的,国商的就业我不是很清楚,你分数能上岭院的话还是建议你上岭院。岭院的所有专业是大一大二在珠海校区,大三大四在广州南校区(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医八年制大一大二在珠海校区,大三开始回到广州北校区(广州市中山二路74号),中山医五年制刚开始不知道是在东校区(即大学城校区)还是在北校区,但至少大三开始都是在北校区,其他医学类专业所有年级都在北校区。不过中山医五年制听说工作也不是很好找。
悬赏分就不要了,反正你能进中大我们也算校友了,呵呵~~
Best Wishes.
简单一点说吧。
1.中大的文科都还比较不错,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在全国都挺好的,至于就业嘛,好像中文系的还不错。比较高。此外岭南学院经济类的在华南地区也算是首屈一指了。
2.中大的学科建设有点重复,比如经济类的吧,有岭南学院,有国际商学院,还有管理学院,管理学院是四年都在广州大学城东校区,就是番禺啦。岭南学院是一二年在珠海校区,三四年回广州南校区本部,至于国商嘛,就是四年都陷在珠海了。
3.中山医的是一二年在珠海,三四年回广州北校区去,也就是以前的中山医科大。
多嘴一下,一楼的别做免费广告了,鲁迅还不是在中大任教过,不过只待了一个月就走了。其实那些名气大点的教授什么的,给本科生上课时间也很少啦,都当硕导博导去了,不过中文系好像还能见到挺多教授的,呵呵。
1.中大的文科都还比较不错,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在全国都挺好的,至于就业嘛,好像中文系的还不错。比较高。此外岭南学院经济类的在华南地区也算是首屈一指了。
2.中大的学科建设有点重复,比如经济类的吧,有岭南学院,有国际商学院,还有管理学院,管理学院是四年都在广州大学城东校区,就是番禺啦。岭南学院是一二年在珠海校区,三四年回广州南校区本部,至于国商嘛,就是四年都陷在珠海了。
3.中山医的是一二年在珠海,三四年回广州北校区去,也就是以前的中山医科大。
多嘴一下,一楼的别做免费广告了,鲁迅还不是在中大任教过,不过只待了一个月就走了。其实那些名气大点的教授什么的,给本科生上课时间也很少啦,都当硕导博导去了,不过中文系好像还能见到挺多教授的,呵呵。
孙中山先生曾创办中山大学,在过去这所大学是很优秀的。但是我没有具体了解过这所大学,弟弟想要去这所大学,不知道现在中山大学怎么样呢?
中大考研里的考古学专业有两个系,一个是历史系一个是人类学系,两个系有什么不同?
在网上还有人说考古学专业最好不要跨专业考,是真的很难学吗?1、考古学和历史学不一样,偏实践,重操作,技术性强,没有本科的训练,硕士很难学到什么
2、没有太大差别,老师很多一样,挂靠院系和之后的研究方向不一样罢了
2、没有太大差别,老师很多一样,挂靠院系和之后的研究方向不一样罢了
国内有考古学的大学吗,排名是怎样的?
考古学开设院校主要有 :
北京大日夏养花网学
吉林大学
西北大学
中山大学
四川大学
南京大学
山东大学
武汉大学
厦门大学
南开大学
复旦大学
山西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考古专业比较公认的实力梯次:
第一阶:北大、吉大
第二阶:山大、川大、西北大
第三阶:除以上外较早开设考古专业的大学,诸如武大、厦大等
第四阶:近年来随考古文物热兴起而开设专业的学校,这类最好不要考虑
北大考古学老大的地位是很难动摇的!
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现在比较偏向于边疆考古,他们成立了一个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是林沄。朱泓在主持。另有科技考古的分子生物学方向,位于国内前列。
山东大学是兴起中的学校。其考古专业现在由栾丰实、方辉等主持。他们将聚落考古做的红红火火,并且致力于中外合作。
西北大学有个考古文博学院,至今好像尚没有博士点。但是因为它位于古都长安,因此也不能小视。况且,西北大学的科技考古在全国绝对占据一席之地。
四川大学是老牌的考古名校之一,冯汉冀、童恩正等著名专家曾先后主持。童先生在时,曾经一度想跟哈佛大学合作,张光之先生主持的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然而当时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先生反对,川大超过北大考古学的唯一一次机会也失去了,呵呵,估计当时夏鼎先生考虑到当时国内外的特殊情况,不与采纳也是有苦衷的。
郑州大学地处中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今有韩国河等主持工作,可有一些作为。
南开大学文博系,今有刘毅先生主持工作。然而,其方向博物馆学,属于文物学领域,并无考古专业。
厦门大学,其考古专业师资力量相对不是很强。
中山大学的人类学系人类学方向绝对全国领先,然人类学系内的考古学专业就值得商榷了。
复旦大学文博系现在有贾兰坡先生的高徒陈纯教授主持,并且有雄厚的经济支持,实力不容小视。
南京大学考古专业自蒋赞初先生创立开始,就有很高的起点,曾昭煜、商承祚等专家学者先后在南大任教。老专家退休后,南大在一段时间走了下坡路。然而,近些年来,特别是水涛先生担任南大考古系主任以来,南大又开始中兴,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图书资料,都迅速增加。作为老牌的高校,南大有中央大学的基础。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大有作为。
山西大学也有考古专业,然师资力量相对一般,图书资料也不是很多。
南京师范大学近年也频频引进人才,成立文博系,而且非常活跃。汤惠生、裴安平、周裕兴等中青年学者在南师大任教,迅速增强了南师大的实力。
最先具有考古学博士点的四所高校为: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这四所高校为老牌的考古高校。
北京大日夏养花网学
吉林大学
西北大学
中山大学
四川大学
南京大学
山东大学
武汉大学
厦门大学
南开大学
复旦大学
山西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考古专业比较公认的实力梯次:
第一阶:北大、吉大
第二阶:山大、川大、西北大
第三阶:除以上外较早开设考古专业的大学,诸如武大、厦大等
第四阶:近年来随考古文物热兴起而开设专业的学校,这类最好不要考虑
北大考古学老大的地位是很难动摇的!
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现在比较偏向于边疆考古,他们成立了一个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是林沄。朱泓在主持。另有科技考古的分子生物学方向,位于国内前列。
山东大学是兴起中的学校。其考古专业现在由栾丰实、方辉等主持。他们将聚落考古做的红红火火,并且致力于中外合作。
西北大学有个考古文博学院,至今好像尚没有博士点。但是因为它位于古都长安,因此也不能小视。况且,西北大学的科技考古在全国绝对占据一席之地。
四川大学是老牌的考古名校之一,冯汉冀、童恩正等著名专家曾先后主持。童先生在时,曾经一度想跟哈佛大学合作,张光之先生主持的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然而当时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先生反对,川大超过北大考古学的唯一一次机会也失去了,呵呵,估计当时夏鼎先生考虑到当时国内外的特殊情况,不与采纳也是有苦衷的。
郑州大学地处中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今有韩国河等主持工作,可有一些作为。
南开大学文博系,今有刘毅先生主持工作。然而,其方向博物馆学,属于文物学领域,并无考古专业。
厦门大学,其考古专业师资力量相对不是很强。
中山大学的人类学系人类学方向绝对全国领先,然人类学系内的考古学专业就值得商榷了。
复旦大学文博系现在有贾兰坡先生的高徒陈纯教授主持,并且有雄厚的经济支持,实力不容小视。
南京大学考古专业自蒋赞初先生创立开始,就有很高的起点,曾昭煜、商承祚等专家学者先后在南大任教。老专家退休后,南大在一段时间走了下坡路。然而,近些年来,特别是水涛先生担任南大考古系主任以来,南大又开始中兴,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图书资料,都迅速增加。作为老牌的高校,南大有中央大学的基础。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大有作为。
山西大学也有考古专业,然师资力量相对一般,图书资料也不是很多。
南京师范大学近年也频频引进人才,成立文博系,而且非常活跃。汤惠生、裴安平、周裕兴等中青年学者在南师大任教,迅速增强了南师大的实力。
最先具有考古学博士点的四所高校为: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这四所高校为老牌的考古高校。
考古专业比较公认的实力梯次:第一阶:北大、吉大第二阶:山大、川大、西北大第三阶:除以上外较早开设考古专业的大学,诸如武大、厦大等第四阶:近年来随考古文物热兴起而开设专业的学校,这类最好不要考虑。北大考古学老大的地位是很难动摇的!
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现在比较偏向于边疆考古,他们成立了一个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是林沄。朱泓在主持。另有科技考古的分子生物学方向,位于国内前列。
山东大学是兴起中的学校。其考古专业现在由栾丰实、方辉等主持。他们将聚落考古做的红红火火,并且致力于中外合作。
西北大学有个考古文博学院,至今好像尚没有博士点。但是因为它位于古都长安,因此也不能小视。况且,西北大学的科技考古在全国绝对占据一席之地。
四川大学是老牌的考古名校之一,冯汉冀、童恩正等著名专家曾先后主持。童先生在时,曾经一度想跟哈佛大学合作,张光之先生主持的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然而当时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先生反对,川大超过北大考古学的唯一一次机会也失去了,呵呵,估计当时夏鼎先生考虑到当时国内外的特殊情况,不与采纳也是有苦衷的。
郑州大学地处中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今有韩国河等主持工作,可有一些作为。
南开大学文博系,今有刘毅先生主持工作。然而,其方向博物馆学,属于文物学领域,并无考古专业。
厦门大学,其考古专业师资力量相对不是很强。
8.中山大学的人类学系人类学方向绝对全国领先,然人类学系内的考古学专业就值得商榷了。
复旦大学文博系现在有贾兰坡先生的高徒陈纯教授主持,并且有雄厚的经济支持,实力不容小视
南京大学考古专业自蒋赞初先生创立开始,就有很高的起点,曾昭煜、商承祚等专家学者先后在南大任教。老专家退休后,南大在一段时间走了下坡路。然而,近些年来,特别是水涛先生担任南大考古系主任以来,南大又开始中兴,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图书资料,都迅速增加。作为老牌的高校,南大有中央大学的基础。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大有作。
山西大学也有考古专业,然师资力量相对一般,图书资料也不是很多。
南京师范大学近年也频频引进人才,成立文博系,而且非常活跃。汤惠生、裴安平、周裕兴等中青年学者在南师大任教,迅速增强了南师大的实力。
提醒:最先具有考古学博士点的四所高校为: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这四所高校为老牌的考古高校。
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现在比较偏向于边疆考古,他们成立了一个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是林沄。朱泓在主持。另有科技考古的分子生物学方向,位于国内前列。
山东大学是兴起中的学校。其考古专业现在由栾丰实、方辉等主持。他们将聚落考古做的红红火火,并且致力于中外合作。
西北大学有个考古文博学院,至今好像尚没有博士点。但是因为它位于古都长安,因此也不能小视。况且,西北大学的科技考古在全国绝对占据一席之地。
四川大学是老牌的考古名校之一,冯汉冀、童恩正等著名专家曾先后主持。童先生在时,曾经一度想跟哈佛大学合作,张光之先生主持的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然而当时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先生反对,川大超过北大考古学的唯一一次机会也失去了,呵呵,估计当时夏鼎先生考虑到当时国内外的特殊情况,不与采纳也是有苦衷的。
郑州大学地处中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今有韩国河等主持工作,可有一些作为。
南开大学文博系,今有刘毅先生主持工作。然而,其方向博物馆学,属于文物学领域,并无考古专业。
厦门大学,其考古专业师资力量相对不是很强。
8.中山大学的人类学系人类学方向绝对全国领先,然人类学系内的考古学专业就值得商榷了。
复旦大学文博系现在有贾兰坡先生的高徒陈纯教授主持,并且有雄厚的经济支持,实力不容小视
南京大学考古专业自蒋赞初先生创立开始,就有很高的起点,曾昭煜、商承祚等专家学者先后在南大任教。老专家退休后,南大在一段时间走了下坡路。然而,近些年来,特别是水涛先生担任南大考古系主任以来,南大又开始中兴,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图书资料,都迅速增加。作为老牌的高校,南大有中央大学的基础。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大有作。
山西大学也有考古专业,然师资力量相对一般,图书资料也不是很多。
南京师范大学近年也频频引进人才,成立文博系,而且非常活跃。汤惠生、裴安平、周裕兴等中青年学者在南师大任教,迅速增强了南师大的实力。
提醒:最先具有考古学博士点的四所高校为: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这四所高校为老牌的考古高校。
国内有考古专业的大学共有13所,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北京大学,排名第二的是吉林大学,排名第三的是四川大学,以下是考古学专业大学排名列表:
1 北京大学
2 吉林大学
3 四川大学
4 西北大学
5 武汉大学
6 中山大学
7 南京大学
8 山西大学
9 山东大学
10 中国人民大学
11 河北师范大学
12 黑龙江大学
13 郑州大学
1 北京大学
2 吉林大学
3 四川大学
4 西北大学
5 武汉大学
6 中山大学
7 南京大学
8 山西大学
9 山东大学
10 中国人民大学
11 河北师范大学
12 黑龙江大学
13 郑州大学
本人被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录取了,服从调剂的,想了解一下这个专业是不是要田野调查什么的啊?
考古学是需要田野实践的,就是田野发掘。中山大学的考古学专业设置比较齐全,且专业实力在全国还是很好的,尤其是中大把考古学放在人类学下面,叫考古人类学,这个是和美国考古专业设置接轨的,和中国传统的放在历史系不同,研究视角更加广阔。大一时主要学习理论课程。考古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但社会上由于人们对考古了解不多,认为就是挖墓,其实是误解,等你开学上课了就会明白的。
是的,大三的时候会有一个学期在田野实习。我觉的在田野的感觉很好,呆在野外的感觉很不错。
不光是调查,还要发发掘,总之是全套的训练,挺好玩儿的。
不光是调查,还要发发掘,总之是全套的训练,挺好玩儿的。
不叫田野调查,
应该是野外考察,
这是这个专业必须的,
否则你如何考古啊!!
应该是野外考察,
这是这个专业必须的,
否则你如何考古啊!!
我好像考中山大学的考古学系啊!麻烦问下你多少分?哪里的?
中山大学的考古学专业设置比较齐全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求回答,中山大学有专门的考古学系吗?不是历史系,是考古学系。谢谢。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30410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