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写一个把牡丹作为国花的短文,80字到100字

2020-11-06 13:06:04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172

描写牡丹的名句

菏泽牡丹甲天下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
天下真花独牡丹。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首《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喻人的高贵
红色的牡丹花:我将珍惜你的爱
粉色的牡丹花:相信我吧
白色的牡丹花;珍重你自己
牡丹原产我国西北部,秦岭和陕北山地多野生。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南北朝时已声成为观赏植物。唐时盛栽于长安,宋时称洛阳为牡丹为天下第一,故牡丹又名洛阳花。<<群芳谱>>中记载牡丹有180多种,有一千五百多年的载培史。 牡丹为花中之王,有“国色天香”之称。每年4-5月开花,朵大色艳,奇丽无比,有红、黄、白、粉紫、墨、绿、蓝等色。花多重瓣,姿丰典雅,花香袭人。我国人民把它作为富丽繁华之象征,称之为“富贵花”、“百两金”。早在唐代都城长安栽植和观赏牡丹之况极盛,白居易诗曰“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目前,除洛阳之外,以山东荷泽赵公社牡丹最盛,每逢4-5月间牡丹盛开之时,五彩缤纷,香艳各异,吸引着全国园艺工作者和无数国际游人。 牡丹,是我国久负盛名的花卉,它雍容华贵,端妍富丽,是吉祥昌荣的象征。宋代的文豪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曾写道:“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可见牡丹早在我国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广大地区,广为栽培,深受我国广大人民的喜爱。 自唐、宋以来千余年间,众多的诗人、骚客,专家、学者,用诗、歌、赋,笔记、小说,图象、花谱,从多方面记述了牡丹花绚丽多彩、国色天香的芳容,其中有些诗词已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牡丹不仅是名贵的观赏花木,而且有较高有经济价值。花可醇酒,根可入药。它有根皮经过加工称“牡丹皮,是名贵的中药材,有泻伏火、散淤血、止吐衄之效。 牡丹喜肥,适宜在凉爽气候条件下生长,不耐严寒酷暑,耐旱怕积水,“筑台植牡丹”也就是说:牡丹栽植宜高不宜低,低则积水,积水烂根.
国花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体现民族的精神,反映国人的情感和寄托。近日我国62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近日联合签名发出倡议,呼吁尽快确定我国的国花,并提出将梅花、牡丹确定为“双国花”的建议。(22日本报A10版)笔者不禁感到心悦,终于国花之事又一次提上议程。
心悦的同时,笔者也有所疑惑,为何非要确定“双国花”呢?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国花的各种主张纷纷呈现。主要有四种:一是单一国花,其中又分为拥梅花和拥牡丹的“两派”;二是一国两花,原先主张单一梅花的陈俊愉院士提出了“一国两花”的构想,即由梅花、牡丹同任国花;三是一国四花,即以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分司春夏秋冬四季;四是一国五花,以“一主四辅”五名花同为国花——牡丹为主国花,兰(春)、荷(夏)、菊(秋)、梅(冬)为“中国四季名花”。国花未定的原因无非是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发生了断层下的两难.但笔者认为一年四季没有常开的花,先为人知的,有代表性的才是做好的,故还是一国一花为牡丹为好。俗话说的好:一山不容二虎,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名称。
牡丹做为我国的国花当之无愧。先看它的象征意义,历史上早有国色天香之说,它的雍容华贵在许多文学艺术作品中都有充分的表达。升华一步可以喻意祖国的繁荣昌盛,较多地体现物质文明一面,是物质文明的象征;牡丹乃华中之王,是精神的象征意味着民族的团结,国家的兴旺
是一种喜洋的气氛。再说到品格,牡丹的品格不霸气这与中国永远不称霸相一致,也是多元化的,更能体现未来中国的多元化。从历史源源来看:牡丹繁于大唐盛世,是盛世之花,花大色美,乃众花之王,此时就家喻户晓。清朝时有一位亲王到极乐寺观赏牡丹,题匾曰:“国花寺”,可见远在清朝,牡丹就己戴上国花的桂冠。中国民间历来就以牡丹作为富贵吉祥的象征至今也是如此。牡丹无论从气节、象征意义、历史渊源还是从知晓程度做为我国国花当之无愧。
梅花与牡丹同为国花实在不妥。梅花繁于南宋末世,为感伤失意之花,花小而性孤,犹如落魄弱女,并且花期比较短只能早春开放,而牡丹可以人工控制花期,四季皆可开放,适应性广,各地均可栽植,并且知晓程度远远高于梅花。现在很多人不愿悬挂树枝下垂的梅花画,原因倒着的梅花有“倒霉”之说。
在网上笔者看到很多网友在关于“双国花”的言论,在一个很知名的网上调查显示80%以上支持牡丹为国花。其中一些网友提到就在民国时,就把梅花定为国花,但未付表决,所以民国国花一说实在不成立,说直白了只不过是当时一写领导的一相情愿罢了。再说起毛泽东(我国开国先驱、革命领袖、人民的救世主,不得不考虑他老人家的意见)喜欢梅花,当时他老人家喜欢梅花那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国家当时正处在非常的事情,国民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梅花不屈不挠梅花不畏严寒的气节在当时最能体现。但当时的梅花已经不能说明我们国家现在的情况,也有网友说:那种精神是要坚持的,一个国家没有了精神就好比没有了灵魂,但是牡丹也是有气节的哦!想当年,传说,武则天在冬天,下令百花其放,其他花都迫于气势开放了,有一种什么花来着???拒绝开放,最后被逐出长安。终为世人赞赏,虽是一个传说,但足以说明牡丹的精神所在,气节所在。古代有许多文人描写梅花的诗文,但大多都是借喻世态炎凉,不适合作现在泱泱大国的国花。从历史渊源来看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繁于大唐盛世,而梅花繁于南宋末。
说至此笔者不得不再说明一下我的个人观点:不是说其他国家两个或多个国花不好,各有各的特点和国情,而对我国而言无论现在、还是将来确定国花非牡丹莫属。
唯在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国家富强、统一,民族繁荣、昌盛。
唐朝以来,牡丹被称为富贵花,是财富、高贵的象征,就如人间帝王一样,所以被称为花中之王。还有一说是在百花仙子中,牡丹仙子是最出众的,所以被人们尊重,这当然是传说;武则天登基后一次冬天在御花园突然想看百花争艳的场景,于是下了一道命令,让所有的花在一个晚上都要绽放,结果所有的花都开了,唯独牡丹不被其威力所逼迫,没有开花,后人为了赞誉牡丹,称其为花中之王。

牡丹在我国被誉为“国花”、“国色天香”、和“花中之王”,在世界上也负有盛名。

牡丹花,娇艳多姿 ,雍http://www.rixia.cc容大方,富丽堂皇。自古以来引起许多骚人墨客的讴歌、赞美,是很自然的。据初步收集,历代文人专写牡丹的诗词就有四百余首。其中,以唐、宋两朝为最多,共一百三十多人,二百七十余首。包括象王维、李白、李贺、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温庭筠、李商隐、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辛弃疾等一些很著名的诗人在内。仅苏轼一人,就有三十多首。金元明三代,六十余人,九十多首。清代,三十多人,五十余首。近代和当代文人,也写了不少咏牡丹的诗。

唐朝殷文圭诗:

迟开都为让群芳,贵地栽成对玉堂。

红艳袅烟疑欲语,素华映月只闻香。

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

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

李孝光的《牡丹》诗,颇能表达人们对牡丹的赞美之情:

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

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

名花也自难培植,合费天工万斛春。

徐夤在《郡庭惜牡丹》中,那对人生短暂、青春不驻的感叹,更是动人:

断肠东风落牡丹,为祥为瑞久留难。

青春不驻堪垂泪,红艳已空犹倚栏。
盛世花魁——小品唐诗中的牡丹

“若教解语应倾城,任是无情也动人。”

——罗隐《牡丹诗》

相传,唐明皇李隆基在太液池畔宴赏千叶白莲,当参加宴会的群臣对着盛开的莲花赞不绝口时,玄宗皇帝却指着宠妃杨玉环说:“怎如我这解语花呢!”传为一段风流韵事,赏玩佳话。唐朝诗人罗隐借其意而反用之,以人喻花,极富诗情,《牡丹诗》中此联成为咏牡丹的名句,历来脍炙人口。

鲜花美人,互为比附,通观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英国大博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说:“花是自然界最美丽的产物。”①花儿以其鲜艳靓丽的色彩,柔美多姿的形态,浓淡各异的馨香,常使人们将其与人间女子的阴柔之美联系起来,而这种共性美的发现和认同,正是人花互喻的美学基石,并成为世界文学中屡屡运用的描摹手法。

然而,在世界历史上,没有哪个族群像中国古人那样,对于花卉的赞赏,并不单单满足于人花互喻的表象比拟,而是更进一步,在审美观照中,将花卉视为一种高级的活物,是内蕴生命力和灵魂的生灵;在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哪个时代的人们像唐人一样,对花卉尤其是牡丹显露出如此澎湃的激赏和热情,从日常生活逻辑到文学思维各个层次,传达着统一而鲜明的美学好尚。

牡丹原产我国,是一种比较耐寒的花木,南北各地均有分布,而为江淮流域的栽培最为适宜。吴中俗谚云:“谷雨三朝看牡丹。”谷雨一至,牡丹盛开。“洛花以谷雨为开候。”②因此牡丹亦别称谷雨花。

牡丹作为花名的来历众说纷纭。晋人崔豹《古今注》称:“芍药有二种,有草芍药,有木芍药,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为牡丹。”唐人段式成《芦陵官下记》称:“牡丹,前史无说处,微《谢康乐集》中言:‘竹间水际多牡丹。’”③故此,后人认为“牡丹初无名,依芍药得名,故其初曰木芍药。”④据此推论,南北朝时期牡丹已作为观赏花卉进入人们视野。

牡丹成为名贵的观赏花卉,始于隋朝盛于唐朝:高宗皇帝曾召宴群臣共赏双头牡丹;武则天下令移植河西精舍的牡丹佳品至内廷……帝王知遇、朝野推重,令牡丹的身价扶摇直上。《唐国补史》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暮春,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大和、开成间,唐文宗探问京城中谁为咏牡丹第一,左右答曰,中书舍人李正封。其牡丹诗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句,传颂一时,是以牡丹又有了“国色天香”美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在唐代牡丹就已被推崇到"国花"的地位,以其国色天香赢得唐代人的喜爱。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⑤在诗人们的笔下,牡丹花的千种神态,万般风姿,一写尽然。据不完全统计,仅《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五十多位作家的一百多首吟咏牡丹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咏物诗创作。

开元中,皇宫内兴庆池东沉香阁前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乘夜游玩,诏翰林学士李白赋诗助兴,遂成千古绝唱《清平调》三章: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这组诗一共写了三首,其中第一首最为出色。而这其中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又是一开始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所有立意、构思都是从这一句实际逐渐展开的。句中两个“想”字,化实为虚,虚实结合,把唐玄宗此时最为得意的“名花”与“爱妃”非常巧妙地联系起来,天上那多姿的彩云,犹如贵妃翩翩的霓裳,而眼前娇艳无比的牡丹,恰似贵妃的花容月貌,盛开的牡丹和美艳的妃子,正所谓是“国色天香”,就这样被李白轻而易举地用短短的七个字,一行诗天衣无缝地联系在一起,真是遐想联翩,妙不可言。

我个人非常地推崇李白,我以为李白对于汉语文学的意义甚至超越了莎士比亚对于英语文学的意义:李白是旷古烁今的伟大诗才,更有光耀千古的伟大心灵。

李白就是盛唐的标记,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中最具有创造力和振奋度的一面旗帜。以李白为代表的盛唐诗人的心灵至少在三个向度上极为活跃地敞开着:一是通向生命自身的纵深度,二是面向人生现实的宏阔度,三是走向自然大化的广远度。全方位的敞开造就了宏阔博大而又丰富敏锐的心灵空间,积极健康的心态又为诗人心灵与视野中的意识和存在照进明朗的亮色,故可以说盛唐诗人的心灵敞而且亮.盛唐诗歌的文本与意指对象之间融合无间地敞开着,透彻玲珑的文本使敞亮的心灵得到了敞亮的表现。

诚然,我认为牡丹的气质最能够代表盛唐气象,但是纵观诗史长河,盛唐之后吟咏牡丹的诗篇汗牛充栋,佳作亦是层出不穷,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其说是诗歌咏物传统的继承,毋宁说是时人对于牡丹审美的再发现。中唐诗人首推白居易,其中一篇《牡丹芳》: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

千片赤英霞灿灿,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缎,当风不结兰麝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在白居易的笔下,诗人描写牡丹时,并不是单一的采用某一种艺术手法,而是综合性地多样化地把各种艺术手法融合在一起,多方面、多侧面地状摹出牡丹的美丽,极尽体物之妙,借以传达诗人心中的思想感情。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拟人等等:丰富的想象要通过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拟人来达到,而大胆的夸张中又包含着巧妙的拟人,巧妙的拟人中也包含着大胆的夸张,它们之间几乎是不可分的。融各种艺术手法于一炉,使这首诗犹如一幅国画,工笔之处细腻,写意之处驰骋,把牡丹花的丰姿神韵韵,尽行托出,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但是诗人并没有完全陶醉在牡丹花的美妙之中,他透过牡丹繁盛的表面现象,敏锐地发现其背后隐藏着的社会问题,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对社会黑暗现状的沉痛思考。《秦中吟》之十《买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

唐代五十多位吟咏牡丹诗歌的作者,大多属于中唐以后的诗人。以白居易为代表的诗人群体,在唐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势尖锐复杂的形势下,在新乐府运动的影响下,继承了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的咏物诗的优良传统,在创作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的倾向。与盛唐对于牡丹赞美迥异,中唐诗人更多的是通过面向社会底层群体的创作,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对于社会黑暗的鞭挞和斥责,自然也有一股无奈和懊丧流露在字里行间。此处的牡丹不再是“国色天香”,千娇百媚的奇赏,这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盛唐精神的衰落无可挽回,同时也挖掘到了牡丹描写的另外一面。纵然无法重拾盛唐气象,诗人们手中厚重的诗篇、沉郁的感情,对于社会发自肺腑的责任和道义感,仍然在诗歌历史上焕发着人性永恒的光芒。

对于牡丹的歌咏,到了晚唐涌现出另一批诗人。唐人吟咏牡丹之作,在艺术上还有很多特色,晚唐诗人表现的手法与内容截然不同于盛唐的气魄和中唐的悲重,诗歌转而成为个人感情的寄托和表达。这固然与晚唐时代的一些代表诗人的个人性格联系密切,更是唐王朝从开元盛世的巅峰陡然跌落到淋漓乱世的时代背景,是诗人或被迫或自愿地退回内心世界的必然。

在我搜集整理材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与牡丹最具渊源的既非李白,亦非乐天,而是唐代另一位个性颇具的奇才:李商隐。几乎与所有伟大诗人一样,李商隐一生命运曲折起伏,从诗人吟咏牡丹的众多诗歌中,草蛇灰线之间,传达出诗人在不同时期的境遇与心情,亦是对于牡丹另一种解读。

李商隐十七岁就以文才受到令狐楚的赏识,被聘请到令狐楚的幕府里作官,受到令狐楚的指点,学习做奏章。这个时候李商隐正是人生得意,风华正茂。当他看到盛开的牡丹,想到令狐楚对他的栽培,挥笔写下了一首七律《牡丹》诗:

绵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诗人起笔以典故,首句用孔子见南子的典故,《典略》:“夫人在锦帏中,孔子北面秘首,夫人自帏中再拜,环佩之事然。”次句用鄂君泛舟的典故,《说苑》:“鄂君乃揄修袂,行而拥之,举绣被而复之。”从盛开的牡丹联想到这些历史典故,又以这些历史典故中的人物来表现绿叶丛中娇艳的牡丹所给人的印象,显示出牡丹的韵致引起读者美丽的遐思。何焯评:“非牡丹不足以当之,起联生气涌出。” ⑥颔联把牡丹比喻成善舞的女子,在舞动时一刹那垂手触动玉佩,在一转身时飘起长裙。⑦这两句描摹了牡丹在春风中枝叶摇曳的情景,十分生动。诗的颈联借《世说新语》所记石伦用蜡烛为炊之事,描写牡丹开放时的光采和芳香,给人的感受很强烈。诗的尾联用江淹梦中得五笔和巫山神女的典故,托化出令猎狐楚对他的器重和栽培,以及他自己对令狐楚心怀的感激之情,抒发了诗人荡漾的春心,使牡丹平添了无限妩媚。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发展了用事的枝了,把死典用活了,丰富了构思和诗的表现力,显示出李商隐的才华。

不久李德裕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因爱李商隐的才华,任为书记,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从此李商隐就在党派争斗的夹缝中过日子。唐文宗开成三年的暮春时节,李商隐在长安应试博学鸿词科落第,由长安动身回径原,途经回中,(今甘肃固原增内)住在逆旅,恰遇苦雨天气,院子里的牡丹刚刚绽苞,就被一阵狂风疾雨打落。诗人回想往事,触景生情,借牡丹以寄慨身世,写下了著名的《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

其一

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佳人惆怅卧遥帏。

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捐几枝。

回想当年京城赏花,而今却在这里"忽相期",水亭暮雨,微寒犹在,那被雨打败的牡丹实在令人可惜。诗人借牡丹作比,由自己的沦落想到失意的亲朋,因小见大,寄托遥深。

其二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悉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圊,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这首诗从自己的原已沦落,写到自己被人排挤。诗的一开头就撇开牡丹,先写榴花。因为榴花晚开,赶不上春天,有人便莫明其妙地笑它,岂知早开早落,更觉悉人。三句写花含雨,四句写雨打花,希望成空之意,这是多么悉楚!而牡丹即为雨所败,万里阴霾,顿非旧圊,一春生气,荡涤全无。这几句从牡丹的零落写到整个人事的变化,把愁人之愁推向顶峰,到诗的结尾又出以反笔,谓他日雨过,牡丹落尽,回想今朝,雨中粉态,尚觉新艳动人,言外之意就是今天的零落还算什么,他年的摧残将远甚于今日。全诗咏物亦即言志,写景亦即抒情,从中我们不难窥见诗人在遭受政治打击以后内心的无限惆账。

描绘过牡丹奇赏的大诗人还有众多,但是我下面截取的确是唐代乐伎薛涛的诗作《牡丹》: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忽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诗人将牡丹比作别后重逢的情人,倾诉着绵绵不断的情思:不语还应彼此知——为什么呢?因为传情每向馨香得!“传情”“彼此知”,把人花同感、相思恨苦的诗情底蕴勾勒出来。女诗人独特的审美倾向在诗作中展露无疑。无怪乎宋人赵时庚感慨:“凡盈穷壤者皆物也,不以草木之微、昆虫之细而必欲各遂其性者,则在乎人因其气候而生全之者也。”中国的诗歌历史上,女诗人群体自始至终都是一道引人注目的特殊风景线,探究中国女性文学的前世今生固然应当从女性诗人入手,而女性诗歌传达更多的确是超越于文学本身内容的丰富的含义。

牡丹为花中翘楚,唐诗为诗史巅峰,二者在历史中的相遇决非偶然:正是唐人的时代精神,造就了牡丹的艳冠群芳、雍容华贵的气质。

唐人吟咏牡丹的诗歌,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唐以后描写牡丹的作品日见繁多,引起了历代作家的极大兴趣,成为我国咏物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甚至还发展到别的艺术领域,当词兴盛起来,宋朝前后的牡丹也成为词的吟咏对象。再往后的曲、戏剧、小说等文艺体裁也都出现一些描写牡丹的作品,同时还产生了许多趣闻、轶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等。唐人吟咏牡丹诗歌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美,加深和影响了我国人民对牡丹的喜爱。

中国的香港是紫荆花,中国的国花是什么花?

如今,中国尚未决定现代意义的国花,是将分布在黄河流域的牡丹作为国花,亦或将分布在长江流域的梅花作为国花。

在19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将梅花定为国花。梅花也是世界上唯一代表民族精神的国花。新中国成立后,大陆方面并未明确确立国花。由于大陆没有明确确立国花,在2001年的APEC会议上,新闻报道出现了"以中国国花牡丹为背景"的笑话;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国花的空缺,更成为悠悠古国的世纪遗憾。

在毛泽东时代,由于毛主席个人极喜梅花,因此主流意见倾向于定梅花为国花,然并未正式确定。

当下大部分意见倾向于"一国两花",即将梅花和牡丹定为双国花 。1994年,中国曾举行国花评选,报选牡丹为国花,兰、荷、菊、梅为"四季名花",然最终因分歧太大不了了之。此外,还有主张单一国花者,即在梅花和牡丹选择其一。甚至有一国四花者,即以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

应该是牡丹
生长习性:
性喜温暖、凉爽、干燥、阳光充足的环境。喜阳光,也耐半阴,耐寒,耐干旱,耐弱碱,忌积水,怕热,怕烈日直射。适宜在疏松、深厚、肥沃、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中性沙壤土中生长。酸性或黏重土壤中生长不良。
充足的阳光对其生长较为有利,但不耐夏季烈日暴晒,温度在25℃以上则会使植株呈休眠状态。开花适温为17-20℃,但花前必须经过1-10℃的低温处理2-3个月才可。最低能耐-30℃的低温,但北方寒冷地带冬季需采取适当的防寒措施,以免受到冻害。南方的高温高湿天气对牡丹生长极为不利,jZqEjoV因此,南方栽培牡丹需给其特定的环境条件才可观赏到奇美的牡丹花。
中国的国花是牡丹,“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自古以来都是牡丹啊现在也是啊
国花,是一个国家用来代表国家主权的花!一般选择本国特有,且极有观赏价值的花种为宜,中国目前还没有从法律上定义自己的国花.
早在1982年就有人倡议评选我国国花,这人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花卉专家陈俊愉。1985年我国发行梅花邮票,陈教授在《华邮》杂志上发表过介绍文章。后来陈教授在媒体上正式推出“一国两花”方案:梅花和牡丹。他认为这两种久负盛誉的传统名花最配当我国国花。“百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开花特早而持续较长是梅花的最大优点。其树姿苍劲,花香泌人。“苍然志气压桃李”“直与天地争春回”,她坚韧不拔,傲雪而开,代表着坚强勇敢的精神。

至于牡丹,誉为国色天香,号称“花中之王”,又是雍容华贵的富贵花。牡丹花型、花色俱佳,并有美叶扶持,相得益彩。

再说梅花牡丹多有短长,可以优势互补。梅花是乔木,牡庙是灌木。梅花以韵胜,以格高,古朴雅丽,别具一格;牡丹则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特别是梅花适长江流域一带栽培;牡丹最宜黄河流域附近种植,一南一北,交相辉映,把祖国打扮得分外壮丽,这不是一种花所能做到的呵!
全世界已经有100多个国家有自己的国花,而中国是目前唯一没有确定国花的大国
清朝时期,慈禧一句懿旨,将牡丹正式定为国花。
1929年,梅花被确定为中华民国国花。
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也先后举办过两次国花评比活动,但因其民间性质,评选结果未得认可。1994年,农业部首次向全国人大提出关于尽快评定我国国花的议案,全国人大常委会责成中国花卉协会负责评选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由于种种原因,在1995年的全国人大八届三次会议上,评选领导小组确定的方案(牡丹为国花,兰、荷、菊、梅为四季名花)未获批准,国花问题终被搁置。

为什么中国没有国花

中国为何没有国花?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这个地球上惟一没有国花的大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样一个事实,急坏了不少人。譬如,已经是91岁高龄的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陈俊愉院士就是一个代表。他甚至放出话来,在他有生之年,中国如果评选不出国花来,他死不瞑目!

看起来,这个问题已经显得非常迫切。但是,据记者掌握的情况,这是一个很不好解的结。其中的争论很多,有些甚至是很尖锐很复杂。国花评选为什么这样难?到底有哪些矛盾和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然后大家一起来出主意想办法。

评选标准之争

之所以一直没有选出国花,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在国花的评选标准问题上始终存在很大的分歧。1994年,中国林学会曾经拿出一个国花评选的标准,认为国花的评选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分布要广泛,二是外观要漂亮,三是要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四是要具备一定的经济价值。

但是,这个标准刚一出台,马上就有学者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分布要广泛”的要求不妥。因为大家喜欢的未必就是分布最广泛的物种。他举例说,大熊猫分布并不广泛,但它却是人人喜爱的国宝。同样的理由,“外观漂亮”也不宜作为硬性规定。因为“漂亮”与否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中国地域广,人口构成复杂,各民族对美丽、漂亮之类的看法传统上存在很大差异,这样的要求显得意义不大。

这位学者指出,文化内涵更是博大精深得不得了的东西,不是一两种花卉所能承载得了的。他举例说,信奉“中庸之道”的儒学是一种文化,而反中庸的法学也是文化的一种,你说他们孰优孰劣?至于说到经济价值则更是牵强附会。杨树经济价值高吧?但是它不能称为国宝。珙桐谈不上什么经济价值,但它确是十分珍贵的国家稀有树种。

后来,在一次关于国花评选的研讨会上,有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其修正为八条标准:一是要原产地在中国,地地道道、土生土长;二是要为广大民众所熟知,人见人爱,雅俗共赏;三是其姿态、特性等能反映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性格,是一国的精神象征;四是在中国文化史上要有自己厚重的文化内涵和独到的文化体系,能代表中国风范;五是要分布广泛或者有广适性,使各地都能养植;六是用途要广泛;七是要兼顾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能在56个民族中犯忌;八是应考虑我国两岸四地的现实情况。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样一个标准比前面的四条标准更苛刻,要求更高,要全面加以满足,简直是不可能的。不说别的,“人见人爱”,你说哪一种花能够做到?“使各地都能养植”,又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呢?

有人说,国花评选不必搞得那么复杂,没有必要搞什么系列标准,只要突出一点,可以不及其余。他举例美国当年评选国鸟的情况作为佐证。1782年,出于当时的形势需要,美国政府指定白头海雕为美国的国鸟,因为它外观威武、身姿矫健、性情凶猛,最能代表勇猛、力量和胜利这样一种美国需要的文化。美国在评定国鸟时采取的是一种“独裁”式的指定方式,并没有体现什么民主,可是却为一向崇尚民主的美国民众所接受,为什么?因为它的大方向正确。对此,我们完全可以仿效。只要我们选择的国花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所需要的精神特质,什么方式最简捷就用什么方式来评选好了,最终都能为国人所接受。

可是也有人说,国花,国花,是代表全国人民共同意愿的花,应该让最广泛的民众拥有话语权、表决权、参与权。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拟定严格的评选标准、评选程序与评选办法,并以必要的方式予以确认。否则,就不能体现全国人民的意愿,就够不上档次与权威性,就会乱套。

针尖对麦芒,丝毫不退让。在国花评选标准问题上,现在仍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单国花与多国花之争

在国花评选过程中,争论最多的是评选单一的国花好,还是评选两种国花好?甚至是四种国花或者五种国花或者更多国花好?这里面的争论十分激烈。

全世界约有花卉3万种,而原产我国的就有1万~2万种,因此我国享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世界许多国家的园林产业支柱都是“华花”,尤其是欧洲国家,更为此赞誉为“没有中国的花卉,便不成其为花园”。

可能正因为原产于我国的特种花卉品种太多,所以评选国花比别的国家就更加众口难调。旧中国的历史上有过两次国花问世的记录。1903年,当时的清政府掌门人慈禧太后效仿外国敕定牡丹为国花,故1915年版《辞海》称“我国向以牡丹为国花”。1929年,在尚未完全推翻清政府的前提下,当时的民国政府外交部和教育部便将梅花指定为国花。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一直没有国花。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评选国花的工作才正式启动。1982年,陈俊愉院士在《植物》杂志上发表了《我国国花应是梅花》一文,在当时引起了较大反响。香港明报很快就发表了社评,赞成其主张。

但是,随后,另一个强大的声音就出来了。许多媒体纷纷发表文章,他们说,梅花傲霜斗雪、花自独艳,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固然重要;但是,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表达了国人对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也当之无愧。于是,1988年,陈俊愉先生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正,主动提出以梅花、牡丹作为中国的双国花。

双国花的提出,得到了一些人响应。2005年,陈俊愉院士在一次院士大会上,呼吁院士在《关于尽早确定梅花牡丹为我国国花的倡议书》上签名,意在利用院士的影响力,让国花早日选出。结果有104位院士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中国农业科学院方智远院士在一次科普讲座上明确表态:“梅花是坚贞不屈的精神象征,代表精神文明;牡丹意味富贵,代表经济繁荣。梅花产于华南,牡丹生在华北。一南一北双国花,既有精神文明,又有物质文明,且有利于一国两制。因为台湾现在还有‘国花’,那就是梅花,是从中华民国沿袭下来的。”

没有想到的是,方智远院士的这一席话却引起了一场风波。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何祚庥院士在得知这个主张之后对《北京科技报》记者表示,双国花有一大疏漏!那就是“双国花”的主张者,往往把梅花排在前面,也就是指“梅花、牡丹花”,而不是指“牡丹花、梅花”。“这是一个尖锐的政治问题,为什么要把台湾所沿袭的原中华民国的梅花,排在牡丹花的前面呢?”何祚庥说。

“把牡丹花和梅花评为国花,根本就没有所谓的顺序问题。所以也不存在什么政治问题。”陈俊愉院士告诉《北京科技报》的记者:“国花是指以自己国内特别著名的花作为国家表征的花,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象征,虽然不写入宪法,但为各国人民高度重视,反映了对祖国的热爱和浓郁的民族感情,并可增强民族凝聚力。一国两花在世界上并非没有先例,日本就是以菊花和樱花作为双国花,墨西哥也是以仙人掌和大丽花作为双国花。在一个市里,双市花更是司空见惯。比如北京就以菊花和月季为双市花,无锡则以梅花和杜鹃为双市花,所以我认为双国花是可行的。”陈俊愉说。

对于陈俊愉院士极力主张的双国花方案,“牡丹派”掌门人之一、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副会长秦魁杰提出质疑:“真的有必要搞两个国花吗?在100多个有国花的国家当中,真正选了2个国花的不到10%。比如在日本,日本皇室的国花是菊花,但是民间公认的国花是樱花,双国花一个代表皇室,一个代表民众,这和日本的历史传统有关。如果我们也选出两个国花,它们各代表什么?太分散了反而不好,选择一种国花才不会分散寓意。”

西安花卉学会常务理事李继瓒教授也坚决反对一国两花。他认为,国花如同国旗一样,只能有惟一的一种选择。他赞成牡丹入选。“因为牡丹全科属于保护植物,有利于促进生物的多样性。”

2005年9月20日,中国园艺学会、北京园林学会和上海风景园林学会联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国花评选研讨会”。会上,大部分代表支持选牡丹、梅花为我国的“双国花”。但也有不少人仍然坚持应该推崇“一国一花”。与此同时,中国花卉协会召开了一次国花评选专家座谈会,结果多数专家赞成一国一花,即牡丹日夏养花网,只有少数人赞成一国两花或一国多花。

在“一国一花”还是“一国两花”的争论处在无休无止的局面时,有人另辟径溪提出了“一国四花”新设想,即以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分司春夏秋冬四季。又过了一段时间,在此基础上,综合了各种因素和各方面专家学者的意见后,又有人进一步提出了“一国五花”的新主张,即以“一主四辅”五种花同为国花——牡丹为主国花,兰(春)、荷(夏)、菊(秋)、梅(冬)为“中国四季名花”。此外,还有人提出了更大胆的设想,认为中国应该评选出12种国花来,每月一花。

这些看似周全的一国多花方案,同样引来不少问诘:“一个国家评选四种五种国花,世所罕见。为什么不评它个十种八种百种千种,这样岂不是更加方便?”

关于单国花与双国花和多国花之争从来就没有停息过。

牡丹派与梅花派之争

2005年的全国“两会”上,来自武汉的9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议案,“将梅花定为中国国花”。而与此同时,来自河南洛阳和山东菏泽的全国人大代表则再度提出“尽快将牡丹确定为国花”。“梅花派”和“牡丹派”针锋相对,旗鼓相当、势均力敌。这种情况,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每年的全国“两会”上几乎都在重复地上演着。

我国的国花评选,历来都是我国的两个特有种梅花与牡丹之争。历史上的中国,这两种花都当过国花。20世纪80年代的两次非正式评选,一次是梅花夺魁,另一次则是牡丹称王。其中1994年的评选,两者的竞争更达到了白热化程度,甚至由花与花的竞争演化成了省与省、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各地都希望自己的花能戴上“国花”的桂冠,以此提高地方知名度,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河南洛阳成立了市长亲自挂帅的“牡丹争国花领导小组”,再加上北京、陕西省西安市、山东省菏泽地区等地的加盟,联合成立了“全国牡丹争评国花办公室”,其声势甚为浩大。

然而,梅花能屡次与牡丹分庭抗礼,当然也绝非等闲之辈。就美来说,梅花毫不逊色——“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更重要的是梅花的品质,在众多咏梅诗词中,大都把风雪严寒作为环境衬托,以赞美其在残酷环境中的不屈不挠——“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尽管世事更迭,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面对艰难困苦环境而无所畏惧、坚贞不屈的进取精神,对今后几代人要承担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而言,仍是须臾不可或缺的。我国的国歌为什么坚持用《义勇军进行曲》?就是这个道理。梅花显然能较好地体现这一精神,将这种国魂附于梅花之上,当然是最合适不过了。

从属性上看,梅花属乔木,冬季开花,牡丹属灌木,春夏开花;从地域上看,梅花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附近省区,属于南方花卉,牡丹则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属于北方花卉;牡丹偏于象征富贵,可视为物质文明的代表,梅花重在“神”,可视为精神文明的代表。

两种花都天生丽质,两种花都内涵丰富,两种花都有强大的拥趸者,两种花都具备当选的条件与资格,再考虑到国花评选背后的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因素,所以历来争抢得十分激烈。直到今天,仍然难分伯仲,无法分出高低。

评选方式之争

关于国花的评选方式,社会上争论也很多。

到今天为止,我国的国花评选组织并操作过几次。

一次是1986年11月20日由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园林学会、《园林》杂志编辑部、上海电视台“生活之友”栏目联合主办的“中国传统十大名花评选”,结果依次是梅花、牡丹、菊花、兰花等。并在此基础上提议梅花为国花。但是最终并未以适应的方式予以确认。由于这次中国名花评选活动,组成了以陈俊愉教授为首的114位专家的评委会,是全国性的评选,又由于结果是1987年得出的,所以往往被称为“1987年的中国十大名花评选活动”。

另一次是1991年,有一家花卉专业媒体重打锣鼓另开张,再一次搞起了评选国花的活动。这次活动请出了一位曾经担任过很高职务的女领导同志作为最高主持人。不久之后,众多媒体公布了这次的评选结果:牡丹当选国花。因为此次评选以读者填写选票的方式进行,由于只收到区区15万张选票,面对10多亿中国人日夏养花网民,其参与度与权威性显然受到了质疑,结果没有得到民众的认同。

最有影响的是1994年的这次评选。当年的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编号为0440号的“关于尽快评定我国国花的建议”议案,中国花卉协会受委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评选国花活动。按照事先拟定好的程序与方法,经过一年时间的评选,31个省(区、市)上报的评选结果是:有18个省赞成牡丹为国花,有11个省赞成牡丹、梅花、荷花、菊花4花为国花,有2个省赞成牡丹、梅花、兰花、菊花4花为国花。这次评选最后并没有得出什么正式的评选结果,也没有得到相关机构的确认,不知何故。

2003年3月,中国花卉协会再次组织了国花评选活动,并成立了评选专家小组。经过两年多的工作,2005年9月30日,中国花卉协会召开全国协会秘书长会议,专题讨论国花问题。结果,推选牡丹为国花的占79%;推选梅花为国花的占13%;推选国兰为国花的占4%;还有4%推选牡丹或国兰为国花。在此基础上,汇总31个省(区、市)的意见,最终提出了牡丹为国花,兰花、荷花、菊花、梅花依次为春、夏、秋、冬四季名花,即“一国一花,四季名花”的评选方案,并于2006年7月通过国家林业局上报国务院。这次评选原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之前出结果,可惜的是到现在为止这个上报文仍然没有什么正式结果。其中原因,不得而知。

有人说,国花评选是事关全中国13亿人民的大事,每一个人都有发言权,每一个人都可以投上自己神圣的一票,绝不能让少数所谓的专家说了算。应该成立专门的评选机构,拟定详尽的评定标准、办法与程序,然后全民来投票,最后选出符合全国大多数人民意愿的国花。也有人说,评选国花毕竟是很专业的事,还是应该多听专家学者的意见,这样评选出来的国花才不会走样。

有人说,评选国花应该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终由全国人大来组织并确认,别的什么人或者什么组织都没有资格和理由来选评;也有人说,不就是评个国花吗?它又不写入宪法,何必搞得那么复杂?什么带“国”字号的东西都让全国人大来评,全国人大岂不成了评选机器了?

世界各国在评选国花问题上,并没有统一的模式。有的是全民公决,有的是政府指定,有的是国会投票,有的是一个人或一个机构说了算。在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评选呢?真的是一个问题。

评与不评之争

“中国没有国花,简直不可思议。国花是一国之象征,应该尽快评选出自己的国花!”这是一种声音;当然,也有另一种声音:“国花评选既然困难多多问题重重,何必非要吃力不讨好,它不影响吃、不影响穿、不影响行、不影响经济发展,不影响社会稳定,不评又如何?”

一种意见认为,像我们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而且经济快速发展且在全球有重要影响的大国,由于没有国花,已经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北京奥运会上等重大国际场合遭遇了尴尬。如果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前中国还不能评选出自己的国花,那就成了悠悠古国的世纪遗憾了!而要抢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前评出,今年的两会可能是最后的冲刺机会了,时不我待啊!可是也有一种意见认为,既然意见难以统一,就学学我们的伟人邓小平吧,把这个问题留给我们的后人,他们会比我们有办法。

中国自近代以来,国花同国旗、国歌、国徽等并成为国家标志。清朝时期,慈禧太后 曾以懿旨形式将牡丹定为国花。民国政府的国花为梅花 ,但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国花长期未定。

反正我是梅花派 我觉着腊梅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标志──国旗、国歌、国徽以及国花。花是美丽吉祥的象征,通过国花更能感受到每个国家的特色。英国及欧美许多国家将攻瑰定为国花,认为玫瑰是爱、和平和勇气的化日夏养花网身。日本人认为樱花高雅刚劲、清秀独立,把樱花作为国花。法国的国花是纯洁的百合,荷兰的国花是华丽的郁金香……

中国至今没有国花。

在古代,雍容华贵的牡丹似乎戴上了国花的桂冠。魏晋时已有栽培牡丹的记载,到了唐朝牡丹更艳压群芳,“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可见当时世人对牡丹的热爱,尽管不是国花,但从宫廷到市井都将牡丹视为花中之王。晚清时,北京极乐寺内的牡丹园被命名为国花堂。牡丹的意义已超出了花卉本身,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同样得到国人喜爱的还有梅花。“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在百花纷谢时迎雪吐芳,凌寒独放的梅花,坚韧不拔的精神鼓舞着代代英杰。几千年来,中国人对梅花深爱有加,文学艺术中更留下了大量的梅诗梅画。梅花高洁秀雅,铁骨冰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许多人认为作为国花应当之无愧。

一九九四年,中国曾举行国花评选,报选牡丹为国花,兰、荷、菊、梅为“四季名花”,但因分歧太大而作罢。而后又有“一国两花”的提案,即把牡丹和梅花定为双国花,也一直没有定论。二零零七年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上,对“中国国花应该是牡丹还是梅花”展开辩论,大学生们慷慨陈词、各抒己见,正反两方胜负难分。

中国国花无法确定的原因,我觉得并不仅是不同的理念和审美趣味的相左,还应与中国国情密切相关。牡丹国色天香,富丽端庄,定为国花意味着国泰民安,兴旺发达。然而当今中国,社会腐败,贫富分化,民怨沸腾,政治、经济危机四伏,如何能是太平盛世?梅花傲霜斗雪,坚忍芳洁,不屈不挠的品格为无数仁人志士所喜爱。但若作为国花,又怎能保证不成为反抗的精神象征?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写一个把牡丹作为国花的短文,80字到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56448.html

上一篇:植物的绿叶将变成黄色的原理或实验现象

下一篇:什么花最香又好养?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