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堂春富贵”包括哪些植物?它们的观赏特征什么?试分析由这些植物构成的景观从季相角度分析。
根据景观的季相变化特点,植物群落可分为什么
一、滨海大道植物各标段植物景观色相和季相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63373733变化
丰富多样的观赏性状是城市景观多样化的前提,各种植物的枝、 叶、 花、果有其不同的观赏性状,或以色彩取胜,或是姿态独特,或是香味诱人,或是冠大荫浓,相互构成了观赏植物美以及色相、 季相变化的重要因素.从季相景观来分析,滨海大道道路绿地园林植物配置如下:
春季观花: 木棉 (红 )、 刺桐 (红 )、 杜鹃 (红 )、 海南蒲桃 (白)、 猫尾木 (黄) ;
夏季观花: 夹竹桃 (红 )、 蒲桃 (白 )、 腊肠树 (黄 )、 黄槿 (黄 )、 凤凰木 (红 )、 火焰木 (红 )、 蓝花楹 (蓝 )、 朱槿(红)、 尖叶杜英 (白) ;
秋季观花: 桂花 (淡黄 )、 叶子花 (红 )、 大叶紫薇(红)、 红花洋蹄甲 (红) ;
秋季观果: 腊肠树、 猫尾木;
冬季观花: 鸡蛋花 (黄) ;香花树种:桂花;常异色叶: 花叶良姜、 红背桂、 花叶假连翘;
观叶、 观树形树种:鱼尾葵、 油棕、 金山葵、 散尾葵;观根树种:小叶榕 (气生根).
可以看出:滨海大道绿化中运用较多的观赏植物有棕榈科植物油棕、 金山葵等,有春季观花木棉、 刺桐,夏季观花的凤凰木、 红花洋蹄甲、 火焰木、 夹竹桃、 蒲桃、 蓝花楹,它们是体现道路季相变化的骨架,其他观赏植物成了点缀和补充.总体来说,整条道路的植物景观季相变化不明显,季相变化不够突出,不够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观赏性植物种类运用较少,不够丰富,导致各标段植物景观雷同,缺少一定的变化;
(2) 观花植物中红花系花偏多,其他系花品种较少,如黄色花系,白色黄系,蓝色花系,同时数量上运用也较少,整体景观效果不显著;
(3)色叶及观叶植物没有在道路绿化中得到足够体现.
二、滨海大道植物景观特点和不足
1 景观特点
(1) 道路绿化面积大,植物群落规模大、分布范围广,呈网络状相连,在植物景观的组成上以常绿树种为主,并配以一定数量的开花植物,使道路绿化带既能吸收、 吸附有害物质防止污染,又能美化环境.
(2) 其植物造景配置的基本格局为:行道树一常绿乔木一观赏乔木一常绿耐荫灌木一地被.
(3) 类型多样的植物群落丰富了道路园林绿地的物种多样性,形成了类型多样的植物群落景观,特别是每一路段均具一定重要值的特色观赏植物与其他亚层的植物配合,赋予了道路绿化带一定的文化环境特色.特别是以棕榈科植物为主的植物造景的模式值得借鉴.
2 存在问题
(1)整个道路运用的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导致各标段道路植物景观存在一定雷同的现象;
(2)道路在有些功能上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由于滨海大道位于深圳湾畔,而靠近海岸线的绿化带中抗风树种运用较少,目前只有黄槿,木麻黄等;
(3)行道树树种单调;整条道路只有尖叶杜英一种行道树,缺少变化;
(4)道路植物景观季相景观不突出,变化不明显,香花树种运用较少,目前只有桂花;
(5)有些标段道路绿化与周边的环境缺乏协调与统一,同时有些植物在某些标段生长较差.
三、滨海大道植物景观建议
(1)滨海大道道路植物景观总体上来说比较丰富,特别是以棕榈科植物景观得到充分体现.
(2)滨海大道植物景观在生态功能发挥了很好的功效,尤其是对红树林保护区的具有生态保护作用,但需加强道路北侧 (深圳湾 )抗风树种得运用,以便更好得发挥其生态功能.
(3)整个道路的植物景观季相变化不够显著,观花树种色系不够丰富,有些观花树种数量运用较少,同时色叶树种运用比例较少,对形成整体景观效果作用不大,在今后的道路的改造中需增加观花乔、 灌木植物种类,观色叶植物种类,营造丰富的季相景观效果.
(4)加强滨海大道植物景观的标识性,明确各个标段植物景观的色调,避免植物景观单调、 造作和雷同,不同的地段要结合这个地段的特征合理设置,通过道路的植物造景,对道路赋予较为统一的色彩基调,使道路及其两侧的建筑物更加协调,减少道路两侧纷乱的视觉效果.
(5)加强植物种类的开发,尤其是乡土树种在道路中的应用.因此,在今后新的道路绿化带建设中及现有道路绿化带的改造中,应该根据华南地区的植物区系特征和自然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特点,积极引种、 驯化一些适合华南地区生长的野生及外来植物种类,如桃金娘、 野牡丹,构建物种生态位重叠少、 种群稳定、 结构合理的生态园林植物群落.同时加强香花树种运用.
丰富多样的观赏性状是城市景观多样化的前提,各种植物的枝、 叶、 花、果有其不同的观赏性状,或以色彩取胜,或是姿态独特,或是香味诱人,或是冠大荫浓,相互构成了观赏植物美以及色相、 季相变化的重要因素.从季相景观来分析,滨海大道道路绿地园林植物配置如下:
春季观花: 木棉 (红 )、 刺桐 (红 )、 杜鹃 (红 )、 海南蒲桃 (白)、 猫尾木 (黄) ;
夏季观花: 夹竹桃 (红 )、 蒲桃 (白 )、 腊肠树 (黄 )、 黄槿 (黄 )、 凤凰木 (红 )、 火焰木 (红 )、 蓝花楹 (蓝 )、 朱槿(红)、 尖叶杜英 (白) ;
秋季观花: 桂花 (淡黄 )、 叶子花 (红 )、 大叶紫薇(红)、 红花洋蹄甲 (红) ;
秋季观果: 腊肠树、 猫尾木;
冬季观花: 鸡蛋花 (黄) ;香花树种:桂花;常异色叶: 花叶良姜、 红背桂、 花叶假连翘;
观叶、 观树形树种:鱼尾葵、 油棕、 金山葵、 散尾葵;观根树种:小叶榕 (气生根).
可以看出:滨海大道绿化中运用较多的观赏植物有棕榈科植物油棕、 金山葵等,有春季观花木棉、 刺桐,夏季观花的凤凰木、 红花洋蹄甲、 火焰木、 夹竹桃、 蒲桃、 蓝花楹,它们是体现道路季相变化的骨架,其他观赏植物成了点缀和补充.总体来说,整条道路的植物景观季相变化不明显,季相变化不够突出,不够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观赏性植物种类运用较少,不够丰富,导致各标段植物景观雷同,缺少一定的变化;
(2) 观花植物中红花系花偏多,其他系花品种较少,如黄色花系,白色黄系,蓝色花系,同时数量上运用也较少,整体景观效果不显著;
(3)色叶及观叶植物没有在道路绿化中得到足够体现.
二、滨海大道植物景观特点和不足
1 景观特点
(1) 道路绿化面积大,植物群落规模大、分布范围广,呈网络状相连,在植物景观的组成上以常绿树种为主,并配以一定数量的开花植物,使道路绿化带既能吸收、 吸附有害物质防止污染,又能美化环境.
(2) 其植物造景配置的基本格局为:行道树一常绿乔木一观赏乔木一常绿耐荫灌木一地被.
(3) 类型多样的植物群落丰富了道路园林绿地的物种多样性,形成了类型多样的植物群落景观,特别是每一路段均具一定重要值的特色观赏植物与其他亚层的植物配合,赋予了道路绿化带一定的文化环境特色.特别是以棕榈科植物为主的植物造景的模式值得借鉴.
2 存在问题
(1)整个道路运用的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导致各标段道路植物景观存在一定雷同的现象;
(2)道路在有些功能上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由于滨海大道位于深圳湾畔,而靠近海岸线的绿化带中抗风树种运用较少,目前只有黄槿,木麻黄等;
(3)行道树树种单调;整条道路只有尖叶杜英一种行道树,缺少变化;
(4)道路植物景观季相景观不突出,变化不明显,香花树种运用较少,目前只有桂花;
(5)有些标段道路绿化与周边的环境缺乏协调与统一,同时有些植物在某些标段生长较差.
三、滨海大道植物景观建议
(1)滨海大道道路植物景观总体上来说比较丰富,特别是以棕榈科植物景观得到充分体现.
(2)滨海大道植物景观在生态功能发挥了很好的功效,尤其是对红树林保护区的具有生态保护作用,但需加强道路北侧 (深圳湾 )抗风树种得运用,以便更好得发挥其生态功能.
(3)整个道路的植物景观季相变化不够显著,观花树种色系不够丰富,有些观花树种数量运用较少,同时色叶树种运用比例较少,对形成整体景观效果作用不大,在今后的道路的改造中需增加观花乔、 灌木植物种类,观色叶植物种类,营造丰富的季相景观效果.
(4)加强滨海大道植物景观的标识性,明确各个标段植物景观的色调,避免植物景观单调、 造作和雷同,不同的地段要结合这个地段的特征合理设置,通过道路的植物造景,对道路赋予较为统一的色彩基调,使道路及其两侧的建筑物更加协调,减少道路两侧纷乱的视觉效果.
(5)加强植物种类的开发,尤其是乡土树种在道路中的应用.因此,在今后新的道路绿化带建设中及现有道路绿化带的改造中,应该根据华南地区的植物区系特征和自然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特点,积极引种、 驯化一些适合华南地区生长的野生及外来植物种类,如桃金娘、 野牡丹,构建物种生态位重叠少、 种群稳定、 结构合理的生态园林植物群落.同时加强香花树种运用.
试题;园林景观中春天和夏天植物季相景观的形成手法?
彩叶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彩叶植物因在生长季节内能呈现出鲜艳的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238656662色彩而备受人们的欢迎。除此以外,彩叶植物还具有成景快、栽培容易、观赏期长等特点,在现代城市园林绿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植物种类
彩叶植物一般分为常色叶植物、春色叶植物和秋色叶植物三类。常色叶植物是指整个生长期内都呈现彩色叶色,而春色叶植物及秋色叶植物只是在生长期的某一段时间呈现彩色叶色。常见的春色叶植物有:红叶石楠、黄花柳、卫矛、臭椿等。常见的秋色叶植物有:鸡爪槭、三角枫、鹅掌楸、元宝枫、银杏、黄栌、漆树、火炬树。常见的常色叶植物有:紫叶李、紫叶桃、金叶接骨木、金叶女贞、紫叶小檗等。
2.园林应用
孤植:彩叶植物颜色醒目,可以作为中心景观处理,能达到引导视线的作用。如株形高大丰满的紫叶梓树、金叶皂荚、金叶刺槐,以及株形紧密的紫叶矮樱、花叶槭、红叶石楠等都可以孤植于庭院或草坪中,独立成景。
丛植:成丛栽植彩叶植物可以美化环境,增添更多色彩。将紫色或黄色的彩叶植物丛植于浅色的建筑物前或将绿色的乔木做背景、彩叶植物作前景处理,均能得到较好的景观效果。
彩篱或模纹花坛:紫叶小檗、金叶女贞、金叶黄杨等耐修剪的彩叶植物是极好的彩篱植物材料,与绿色植物相搭配可构成美丽的图案,其广泛应用在城市公共绿地、分车道、立交桥下、绿岛、小游园、厂矿企业、居住小区中。
群植或片植:将彩叶植物成片栽植,达到成林的规模,可营造出较有气势的景观。如北京的“香山红叶”主要栽种的是黄栌,金陵十景之一的“栖霞丹枫”主要栽种的是枫香,苏州太平山的“怪石、清泉、红枫”三绝中的红枫主要是指三角枫。
3.应用原则
(1)要符合彩叶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如金叶黄杨、紫叶小檗等要求全光照才能体现其色彩美,一旦处于半阴或全阴的环境中,叶片将恢复绿色,失去彩叶效果;而花叶玉簪则要求半阴的条件,一旦光线直射,就会引发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2)只有将彩叶植物与色彩反差较大的背景植物或建筑物进行搭配,才能获得最佳观赏效果。
(3)在确定好树种之后,还应注意植物与四周环境之间的协调性。比如在建筑物前或立交桥下,为了与环境相适应,经常将彩叶植物修剪成圆形、直线形、拱形或波浪形等造型。在大片草坪上,可铺设大面积色块或孤植较大规格的彩叶植物。
最后应注意的是,彩叶植物需要经常修剪,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以确保植株正常生长。此外,修剪还可以使有些植物形成二次花期,如金叶莸、金边醉鱼草等。
彩叶植物因在生长季节内能呈现出鲜艳的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238656662色彩而备受人们的欢迎。除此以外,彩叶植物还具有成景快、栽培容易、观赏期长等特点,在现代城市园林绿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植物种类
彩叶植物一般分为常色叶植物、春色叶植物和秋色叶植物三类。常色叶植物是指整个生长期内都呈现彩色叶色,而春色叶植物及秋色叶植物只是在生长期的某一段时间呈现彩色叶色。常见的春色叶植物有:红叶石楠、黄花柳、卫矛、臭椿等。常见的秋色叶植物有:鸡爪槭、三角枫、鹅掌楸、元宝枫、银杏、黄栌、漆树、火炬树。常见的常色叶植物有:紫叶李、紫叶桃、金叶接骨木、金叶女贞、紫叶小檗等。
2.园林应用
孤植:彩叶植物颜色醒目,可以作为中心景观处理,能达到引导视线的作用。如株形高大丰满的紫叶梓树、金叶皂荚、金叶刺槐,以及株形紧密的紫叶矮樱、花叶槭、红叶石楠等都可以孤植于庭院或草坪中,独立成景。
丛植:成丛栽植彩叶植物可以美化环境,增添更多色彩。将紫色或黄色的彩叶植物丛植于浅色的建筑物前或将绿色的乔木做背景、彩叶植物作前景处理,均能得到较好的景观效果。
彩篱或模纹花坛:紫叶小檗、金叶女贞、金叶黄杨等耐修剪的彩叶植物是极好的彩篱植物材料,与绿色植物相搭配可构成美丽的图案,其广泛应用在城市公共绿地、分车道、立交桥下、绿岛、小游园、厂矿企业、居住小区中。
群植或片植:将彩叶植物成片栽植,达到成林的规模,可营造出较有气势的景观。如北京的“香山红叶”主要栽种的是黄栌,金陵十景之一的“栖霞丹枫”主要栽种的是枫香,苏州太平山的“怪石、清泉、红枫”三绝中的红枫主要是指三角枫。
3.应用原则
(1)要符合彩叶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如金叶黄杨、紫叶小檗等要求全光照才能体现其色彩美,一旦处于半阴或全阴的环境中,叶片将恢复绿色,失去彩叶效果;而花叶玉簪则要求半阴的条件,一旦光线直射,就会引发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2)只有将彩叶植物与色彩反差较大的背景植物或建筑物进行搭配,才能获得最佳观赏效果。
(3)在确定好树种之后,还应注意植物与四周环境之间的协调性。比如在建筑物前或立交桥下,为了与环境相适应,经常将彩叶植物修剪成圆形、直线形、拱形或波浪形等造型。在大片草坪上,可铺设大面积色块或孤植较大规格的彩叶植物。
最后应注意的是,彩叶植物需要经常修剪,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以确保植株正常生长。此外,修剪还可以使有些植物形成二次花期,如金叶莸、金边醉鱼草等。
春天的季相景copy观主要包括:春色叶、春花景观,要注意不同的树形、花色及开花顺序的搭配。
而夏天的季相除了不同明度绿色叶的搭配外,夏花树种的点缀是很重要的。目前夏季开花书中还是很多的,除了木本外,还可使用草花类。
而夏天的季相除了不同明度绿色叶的搭配外,夏花树种的点缀是很重要的。目前夏季开花书中还是很多的,除了木本外,还可使用草花类。
中国植物的地理特征
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KOgTnzTqZU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
(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
(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
(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
(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
(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
(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
(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
(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
(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
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
(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
温带荒漠。
(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
(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地则成为第二垂直寸告。
(4)在干旱地区,气候愈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愈趋于简化。
(5)干旱地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坡向性十分显著,而在湿润区由于湿度条件较一致,不同坡向的垂直分异远不及干旱区明显。
(三)中国八大植被区域
我国的植被分布规律既不能说以纬向变化为主,也不能说以经向变化为主。我国东半部的森林植被,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很明显。但就全国来说,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变的,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和裸露荒漠。青藏高原上的植被,也不是像从前有些人所想象的“寒原一块”,其植被分布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异,大致是东部和南部高原边缘为森林地带,向西北依次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
八大植被区域的植被概况如下:
1,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的一部分,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部分。
2,东北、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本区域包括东北东部山地,华北山地,山东、辽东丘陵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等地。
3,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本区域包括淮河、秦岭到南岭之间的广大亚热带地区,向西直到青藏高原边缘的山地。我国亚热带是世界上南北两半球同纬度地区,唯一的面积最广大的湿润亚热带,这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4,华南、西南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这一区域包括北回归线以南的云南、广东、广西、台湾四省、区的南部以及西藏东南缘山地和南海诸岛。
5,内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包括东北平原、内蒙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一部分。本区域可以划分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森林摹。
6,西北温带荒漠区域:我国荒漠地区年降水量大部在200毫米以下,很多地方不到100毫米,甚至不到10毫米,属于温带干旱气候和极端干旱气候。这里的植物普遍具有旱生特征,其旱生形态有:叶片缩小,叶子退化成刺,叶片完全退化,茎、叶被有密集的绒毛,或出现肉质茎和肉质叶等,以便减少水分蒸发或贮集水分。同时这里植物的根系特别发达,有的深达几十米,有的根系重量是地上部分的8~10倍,这样便能从土层的深度和广度吸收水分。这是在干旱生态环境下植物长期适应演化的结果。
7,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区域:本区域包括青海和西藏东南半部的大部分地区,并包括川西和云南西北部部分地区。
8,高寒荒漠区域:分布在西藏西北部,海拔高度在4500~5000米以上。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有的地方不到20毫米,气候特点是寒冷而干燥,全年平均气温在0℃左右,但夏季白天气温经常升高到20℃以上。植被是以垫状驼绒黎、藏亚菊、蒿类为主的高寒荒漠。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KOgTnzTqZU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
(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
(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
(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
(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
(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
(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
(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
(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
(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
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
(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
温带荒漠。
(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
(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地则成为第二垂直寸告。
(4)在干旱地区,气候愈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愈趋于简化。
(5)干旱地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坡向性十分显著,而在湿润区由于湿度条件较一致,不同坡向的垂直分异远不及干旱区明显。
(三)中国八大植被区域
我国的植被分布规律既不能说以纬向变化为主,也不能说以经向变化为主。我国东半部的森林植被,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很明显。但就全国来说,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变的,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和裸露荒漠。青藏高原上的植被,也不是像从前有些人所想象的“寒原一块”,其植被分布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异,大致是东部和南部高原边缘为森林地带,向西北依次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
八大植被区域的植被概况如下:
1,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的一部分,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部分。
2,东北、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本区域包括东北东部山地,华北山地,山东、辽东丘陵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等地。
3,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本区域包括淮河、秦岭到南岭之间的广大亚热带地区,向西直到青藏高原边缘的山地。我国亚热带是世界上南北两半球同纬度地区,唯一的面积最广大的湿润亚热带,这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4,华南、西南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这一区域包括北回归线以南的云南、广东、广西、台湾四省、区的南部以及西藏东南缘山地和南海诸岛。
5,内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包括东北平原、内蒙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一部分。本区域可以划分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森林摹。
6,西北温带荒漠区域:我国荒漠地区年降水量大部在200毫米以下,很多地方不到100毫米,甚至不到10毫米,属于温带干旱气候和极端干旱气候。这里的植物普遍具有旱生特征,其旱生形态有:叶片缩小,叶子退化成刺,叶片完全退化,茎、叶被有密集的绒毛,或出现肉质茎和肉质叶等,以便减少水分蒸发或贮集水分。同时这里植物的根系特别发达,有的深达几十米,有的根系重量是地上部分的8~10倍,这样便能从土层的深度和广度吸收水分。这是在干旱生态环境下植物长期适应演化的结果。
7,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区域:本区域包括青海和西藏东南半部的大部分地区,并包括川西和云南西北部部分地区。
8,高寒荒漠区域:分布在西藏西北部,海拔高度在4500~5000米以上。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有的地方不到20毫米,气候特点是寒冷而干燥,全年平均气温在0℃左右,但夏季白天气温经常升高到20℃以上。植被是以垫状驼绒黎、藏亚菊、蒿类为主的高寒荒漠。
植物种类丰富 中国维管束植物共约353科,3184属,2.715万多种,分别占世界科、属、种数的 56.9%、24.5%和11.4%(表1) 。就种数而言,仅次于世界上植物区系丰富的马来西亚植物区(约4.5万种)和巴西(约4万种),居世界第3位。
从植物科属的大小,即其含有种数的多少来看,现知世界种子植物中含有万种以上的4个特大科,在中国也都含有千种以上。 另有50科在中国含有100~1000种,如蔷薇科、唇形科、杜鹃花科等,共有1.97万余种,约占全国种子植物80%以上,构成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骨干。
起源古老 中国植物起源古老,含有大量古老或原始科属,并保存许多残遗植物,如前所述众多起源古老的蕨类和裸子植物。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科、银杏科、麻黄科和买麻藤科,在系统发生上是古老而孤立的,各仅一属,其中银杏科只有一种──银杏,一般仅限栽培,但在浙江天目山和滇东北,却呈半野生状态。
松柏类开始出现于晚石炭纪,中生代非常繁盛,几乎广布世界,第三纪开始衰退,第四纪时其分布区更行缩小。许多种类虽已绝灭,但在中国有利的条件下却保存了较多残遗属种。现存7科中,除南洋杉科外,中国都有,白豆杉、银杉、金银松、水松和水杉等都是中国特有残遗植物,星散或残遗分布于中国中南部亚热带-热带地区。
中国植物地理
被子植物发生于侏罗纪、三叠纪,或更早,至白垩纪已很繁盛,第三纪逐渐发育为世界上占优势的植物。在世界现知544科被子植物中,中国有291科,包括大量古老或原始科属,如木兰目、山茶目等所包含的许多科。此外,单种属和寡种属共约1135属,约占全国总属数38%。在中国特有的190多属中,单种属和寡种属约占95%以上。它们在发生学上大多数是古老或原始的,因而由此也可反映出中国植物区系的古老性。
地理成分复杂 中国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甚为复杂,分布交错混杂。根据对中国现知2980属种子植物的比较分析,可划分为15个分布区类型和31个变型。 热带成分(2~7类)共有1460多属,占全国属数51.1%(不包括世界分布属,下同);温带成分(8~11,14类)930余属,占32.5%;古地中海成分(12,13)和中国特有成分各占9.7%和6.8%。在东亚-北美和东亚分布属中还有许多热带-亚热带成分。可见中国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起源性质。 中国植物地理
各种成分既有其主要分布地区或分布中心,又是相互
从植物科属的大小,即其含有种数的多少来看,现知世界种子植物中含有万种以上的4个特大科,在中国也都含有千种以上。 另有50科在中国含有100~1000种,如蔷薇科、唇形科、杜鹃花科等,共有1.97万余种,约占全国种子植物80%以上,构成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骨干。
起源古老 中国植物起源古老,含有大量古老或原始科属,并保存许多残遗植物,如前所述众多起源古老的蕨类和裸子植物。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科、银杏科、麻黄科和买麻藤科,在系统发生上是古老而孤立的,各仅一属,其中银杏科只有一种──银杏,一般仅限栽培,但在浙江天目山和滇东北,却呈半野生状态。
松柏类开始出现于晚石炭纪,中生代非常繁盛,几乎广布世界,第三纪开始衰退,第四纪时其分布区更行缩小。许多种类虽已绝灭,但在中国有利的条件下却保存了较多残遗属种。现存7科中,除南洋杉科外,中国都有,白豆杉、银杉、金银松、水松和水杉等都是中国特有残遗植物,星散或残遗分布于中国中南部亚热带-热带地区。
中国植物地理
被子植物发生于侏罗纪、三叠纪,或更早,至白垩纪已很繁盛,第三纪逐渐发育为世界上占优势的植物。在世界现知544科被子植物中,中国有291科,包括大量古老或原始科属,如木兰目、山茶目等所包含的许多科。此外,单种属和寡种属共约1135属,约占全国总属数38%。在中国特有的190多属中,单种属和寡种属约占95%以上。它们在发生学上大多数是古老或原始的,因而由此也可反映出中国植物区系的古老性。
地理成分复杂 中国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甚为复杂,分布交错混杂。根据对中国现知2980属种子植物的比较分析,可划分为15个分布区类型和31个变型。 热带成分(2~7类)共有1460多属,占全国属数51.1%(不包括世界分布属,下同);温带成分(8~11,14类)930余属,占32.5%;古地中海成分(12,13)和中国特有成分各占9.7%和6.8%。在东亚-北美和东亚分布属中还有许多热带-亚热带成分。可见中国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起源性质。 中国植物地理
各种成分既有其主要分布地区或分布中心,又是相互
中国的地理http://www.rixia.cc位置、幅员、地质历史演变和地质时期气候变化是形成中国植物区系特征的基本因素。中国植物种类繁多,起源古老,植被类型丰富多彩。
植物区系的特点和起源
基本特点
植物种类丰富 中国维管束植物共约353科,3184属,2.715万多种,分别占世界科、属、种数的 56.9%、24.5%和11.4%(表1) 。就种数而言,仅次于世界上植物区系丰富的马来西亚植物区(约4.5万种)和巴西(约4万种),居世界第3位。
从植物科属的大小,即其含有种数的多少来看,现知世界种子植物中含有万种以上的4个特大科,在中国也都含有千种以上。 另有50科在中国含有100~1000种,如蔷薇科、唇形科、杜鹃花科等,共有1.97万余种,约占全国种子植物80%以上,构成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骨干。
起源古老 中国植物起源古老,含有大量古老或原始科属,并保存许多残遗植物,如前所述众多起源古老的蕨类和裸子植物。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科、银杏科、麻黄科和买麻藤科,在系统发生上是古老而孤立的,各仅一属,其中银杏科只有一种──银杏,一般仅限栽培,但在浙江天目山和滇东北,却呈半野生状态。
松柏类开始出现于晚石炭纪,中生代非常繁盛,几乎广布世界,第三纪开始衰退,第四纪时其分布区
更行缩小。许多种类虽已绝灭,但在中国有利的条件下却保存了较多残遗属种。现存7科中,除南洋杉科外,中国都有,白豆杉、银杉、金银松、水松和水杉等都是中国特有残遗植物,星散或残遗分布于中国中南部亚热带—热带地区。
被子植物发生于侏罗纪、三叠纪,或更早,至白垩纪已很繁盛,第三纪逐渐发育为世界上占优势的植物。在世界现知544科被子植物中,中国有291科,包括大量古老或原始科属,如木兰目、山茶目等所包含的许多科。此外,单种属和寡种属共约1135属,约占全国总属数38%。在中国特有的190多属中,单种属和寡种属约占95%以上。它们在发生学上大多数是古老或原始的,因而由此也可反映出中国植物区系的古老性。
地理成分复杂 中国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甚为复杂,分布交错混杂。根据对中国现知2980属种子植物的比较分析,可划分为15个分布区类型和31个变型。 热带成分(2~7类)共有1460多属,占全国属数51.1%(不包括世界分布属,下同);温带成分(8~11,14类)930余属,占32.5%;古地中海成分(12,13)和中国特有成分各占9.7%和6.8%。在东亚—北美和东亚分布属中还有许多热带—亚热带成分。可见中国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起源性质。 中国植物地理
各种成分既有其主要分布地区或分布中心,又是相互渗透混杂的,如中国典型的泛热带分布的326属中,只有60属限于热带,而有150属分布到亚热带,110多属分布直达温带,即达到它们分布区的北界。至于温带分布的科属,几广布全国,但往往主要产于江南至西南的亚热带地区。古地中海区的成分主要产于西北干旱地区,亦有分布到华北或西南者,如柽柳和川续断科的一些属种。这种分布趋势显示了中国植物区系的来源及其热带起源。
特有成分繁多 中国特有植物计有200属左右,归72科,其中含10属或10属以上的为菊科、苦苣苔科、伞形科、兰科和唇形科5科,但多数为热带—亚热带(29)和温带(22)分布科。银杏科、钟萼树科、珙桐科及杜
仲科为4个特有科。
这些属中除铁线山柳和川木香、毛舌菊等5~6属为多种属外,其余95%以上都是单种或少种属,并且绝大多数是古老或原始的类型,如前所述的白豆杉等,还有如五加科的通脱木、马兜铃科的马蹄香、蜡梅科的蜡梅、榛科的虎榛子、石竹科的金铁锁、金缕梅科的牛鼻栓、半枫荷、毛茛科的独叶草及菊科中少有的木本属蚂蚱腿子和栌菊木等。4个特有科也都是单种的古老科。 它们主要分布在秦岭—山东以南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特别集中于西南至华中—华东。
植物区系的起源
从以上所述,可以认为中国植物区系来源于南、北古陆和古地中海区,而它们又为热带统一起源的。各种热带分布区类型起源于古南大陆已为现代多数植物学者和古植物学者所论证;至于温带区系的热带起源问题,至今犹未获一致认识。
中国特有成分的起源是相当复杂的,不但有特有属,而且有特有科。银杏科、杜仲科和珙桐科、钟萼树科皆为单种,后2种可能分别与榆科、猕猴桃科和无患子科相近,含2个相近种,是很有趣的孑遗分子。此外,在许多原始或较古老的科中,如木兰科、樟科、木通科、蜡梅科、山茶科、猕猴桃科、 金缕梅科、省沽油科、 无患子科、桑科、榆科、槭树科、胡桃科等木本科及毛茛科、三白草科都出现中国特有属。它们和白豆杉、水杉、银杉等松杉类第三纪残遗植物一样,主要集中分布于中国北纬20~40的西南至东南部山区。因此它们无疑起源于古北大陆南部,在第三纪前即已形成和分化。此外,在这一范围内及西藏也有少数新生类型,如菊科、苦www.rixia.cc苣苔科的一些属。
植被的类型和地理分布
中国几乎包括世界上除了极地冻原以外所有主要植被类型,并有高原高寒植被。全国自然植被包括29植被型、52亚型和600多个主要群系。主要类型概述于后。
森林
中国森林主要分布于东南部、少数零星分布到西北山地,从北向南呈有规律的地带性分布。
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国针叶林普遍分布于国内各地山区,可区别为寒温性、温性和热性针叶林。
寒温性针叶林是寒温带的地带性植被。在中国仅见于大兴安岭北部(海拔400~1400米) 和新疆阿尔泰山西北部(1300~2100米),是西伯利亚泰加林的向南延伸。此外,出现于各高山的亚高山或至高山带,是山地植被垂直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寒温性针叶林的建群树种约有50种,主要是各种冷杉、云杉、落叶松和圆柏林。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较简单,发育良好的冷杉、云杉林,林相整齐,乔木层高20~30~50米,郁闭度0.6~0.9。林下灌木和草木层均不发达,而地被苔藓层却极发达,厚5~15厘米,覆盖度70~90%以上。在西南区亚高山特别潮湿地区,林中常附生大量松萝,形成特殊的“雾林”景观。
在温带和亚热带的低山丘陵和亚热带的中山—亚高山带,则分布有温性或暖性针叶林。主要是各种松林,从东北往西南,建群树种主要是红松、油松、赤松、华山松、台湾松、 马尾松和云南松等。 至云南南部和广西、广东的热带低山丘陵,则被思茅松或海南岛松热带针叶林所代替。其他还有多种铁杉、油杉、杉木、柏木和侧柏林等。这类森林有为地带性植被破坏后的次生林或人工林,林相不一,一般高10~25米,郁闭度0.3~0.4或0.5~0.7,然而种类组成较上类针叶林丰富,多层结构,暖性针叶林常有许多热带—亚热带成分,并普遍生长多种草本蕨类和藤本植物。
在东北东部温带山地分布有典型的针阔叶混交林。代表树种主要是红松、沙冷杉和多种落叶阔叶树种,如紫椴、枫桦、水曲柳等。这一地区现代森林中犹保存一些第三纪残遗植物和具有亚热带森林的特色。
落叶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广布于温带、暖温带平原山地及亚热带至热带的中山—亚高山带和石灰岩山地。典型落叶阔叶林是华北暖温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向西可延伸至甘肃南部白龙江上游。建群树种主要是落叶栎类,在本带北部主要是辽东栎和蒙古栎,南部主要是麻栎、栓皮栎、槲栎、槲树等。它们多为纯林或混生多种槭树、椴等。林相整齐,季相变化明显,一般高10~15米,郁闭度0.5~0.7(0.8),林下灌木和草本层较发达,一般没有苔藓层。常见灌木主要为多种胡枝子、绣线菊、忍冬、荚蒾、榛和黄栌等。草本主要是多种苔草、委陵菜、蒿类及野牯草、白羊草、黄背草等亚热带禾草。
另外,在西北荒漠河岸,较普遍分布有胡杨林或沙枣林,它们是中亚荒漠河岸特有的森林类型,林下主要是各种耐盐灌木和草本,如多种柽柳、铃铛刺、多种甘草和骆驼刺等。其他多种桦、杨柳主要组成次生林或河岸林分布各地。
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的地带性植被,植被类型分化多样,以典型常绿阔叶林为代表,分布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海拢1000米或2800米(在西部)以下的低山、丘陵或至中山带。建群植物主要是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和木兰科的许多常绿树种,如多种栲、青冈、石栎、红楠、木荷、木莲、含笑等,分别于不同地区占优势。
在中亚热带北部这些常绿属种与一些落叶栎类,水青冈、化香、枫香、鹅耳枥、多种槭、桦等组成常绿-落叶、 阔叶混交林。 在中亚热带南部则主要与多种栲、润楠、香蒲桃(桃金娘科)、黄桐(大戟科)、山杜英(杜英科)、黄杞(胡桃科)、?木(楝科)和无忧花(苏木科)等热带属种组成季风常绿阔叶林,具有热带林的诸种特征,成为南亚热带森林的过渡类型。在亚热带西端的干热河谷及亚高山阳坡常发育有地中海型的硬叶常绿阔叶林,建群植物主要是铁橡栎、锥连栎及灰背栎等硬叶栎类,一般高2~6米,成为矮林或灌丛状。至山地这类森林则由高山栎类组成。竹林发达亦为中国亚热带森林植被的显著特点。
各类亚热带森林一般生长较迅速茂密,高15~20~30米,郁闭度0.6~0.9,乔木层常有2~3个亚层,种类组成丰富,并常有一些古老或残遗的成分。
季雨林和雨林 二者分布于台、粤、桂至滇和藏东南的热带地区,是亚洲热带同类植被的一部分。但不同于亚洲热带典型的季雨林和雨林。中国热带季雨林较普遍地分布于海拔 500~1200米(在西部)以下的热带丘陵台地,背风或较干热河谷盆地及石灰岩山地。这类群落的结构和种类组成都很复杂,没有明显的建群种,优势植物主要是多种榕树、龙脑香科的青皮、华坡垒、擎天树、麻楝(楝科)、铁力木(藤黄科)、假苹婆(梧桐科)、四数木(四数木科)、蚬木(椴科)及落叶树木棉、楹树、鸡占、厚皮树等等。群落呈半常绿或旱季落叶。
雨林分布于热带迎风的丘陵低地或沟谷内,发育有湿润雨林,代表植物主要是龙脑香科的几种龙脑香,几种坡垒和婆罗双树,肉豆蔻科的台湾肉豆蔻、菲律宾肉豆蔻及梧桐科、桑科等的一些种。在热带西部则主要是干果榄仁(使君子科)、番龙眼(无患子科)、箭毒木(桑科)、望天树等。上层乔木中含有一定比例短期集中换叶或落叶的树种,成为热带雨林和季风雨林过渡类型。此外,应当指出,龙脑香科的代表见于中国大陆部分,肉豆蔻科仅见于台湾。
灌丛
指主要由中生灌木组成的植物群落。除分布于高山-亚高山的高寒灌丛和部分河岸、盐地、沙地灌丛为原生者外,余均为次生,不能代表地带性植被,但在中国现状植被中分布相当广泛,并有明显的地区性和生物-生态学差异。中国的灌丛概括可分为高寒灌丛、落叶灌丛和常绿灌丛3类。
高寒灌丛 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的天山、阿尔泰山、青藏高原及其邻近高山以及秦岭(太白山)和台湾的高山。一般分布高度达海拔3000~5000米,在山地寒温性针叶林和雪线间,常与高寒草甸或高寒草原(在天山南坡)相结合,是高山植被垂直带的组成部分。建群植物是各种耐寒的常绿针叶、常绿阔叶和落叶灌木,组成各种不同的高寒灌丛。主要种类是高山圆柏、杜鹃、岩须、箭叶锦鸡儿、金露梅、矮柳等。群落一般低矮密集,高数十厘米至1米左右,覆盖度70~90%。杜鹃灌丛每当五、六月间盛开鲜花。圆柏灌丛常呈匍匐状,覆盖度仅30~60%,群落外貌和结构均很单调。
落叶灌丛 落叶灌丛广布于温带至亚热带的丘陵、山地、河谷、沙丘及盐化低地和海滨各种生境上。尤其在暖温带森林区占据广大面积。建群植物主要是蔷薇科的蔷薇属、绣线菊属、樱属、栒子属、花揪属,豆科的胡枝子属、杭子梢属、锦鸡儿属,小檗科小檗属的许多种以及榛、虎榛子、黄栌、荆条、酸枣等。在亚热带干热河谷主要是热带科属的余甘子(大戟科)、坡柳(无患子科)和小马鞍叶(苏木科)等。在盐化低地、海滨和沙丘上则主要是多种柽柳、白刺等组成。
落叶灌丛一般高1~2~3米,覆盖度30~80%,主要因生境的水分和盐分条件而异,大多是森林破坏后的次生植被,若停止砍伐,可恢复成林或发展为相对稳定的群落。
常绿灌丛 常绿灌丛普遍而零星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丘陵山地(海拔500~600米或1000米以下)和局部谷地及海滨。主要由热带—亚热带分布的许多常绿阔叶灌木和一些萌生的常绿阔叶乔木所组成。建群植物在亚热带主要是檵木(金缕梅科)、乌饭树(杜鹃花科),在热带主要是桃金娘和岗松(桃金娘科)、中平树(大戟科)等。在石灰岩山地种类较繁多而混杂,主要如樟叶荚蒾(忍冬科)、竹叶椒(芸香科)、羊蹄甲(苏木科)、铁仔(紫金牛科)、清香木(漆树科)、黄杞等等。
这类灌丛一般高1米左右,高者可达2~3米,覆盖度40~80%,分层不明显,常有稀散的乔木,或多或少的藤木和蕨类。草本层常见的是白茅、香茅、野古草、扭黄茅和芒等高大禾草。有时这些草本占优势,而成为灌木草丛。
草原
中国草原广布于东北西部、内蒙古、黄土高原北部,以至西北荒漠山地和青藏高原中部,是温带半干旱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也是整个欧亚草原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中国最重要的牧场。
草原植被的植物组成和结构都较简单。建群植物主要是针茅、羊茅、隐子草、羊草等禾本科草及菊科的蒿属、亚菊属等的一些种。从东向西,或在荒漠山地从上向下,发展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真草原)和荒漠草原不同类型,分别以不同的种为代表。
典型草原 主要是大针茅、克氏针茅、针茅和沟叶羊茅等旱生丛生禾草。
草甸草原 主要是贝加尔针茅、吉尔吉斯针茅、两种羊草及白羊草等中旱生禾草及多种杂类草。这 2类草原群落外貌整齐,季相变化明显,草层一般高30~50厘米,覆盖度40~70%,草本亚层分化明显,多者可分3~4个亚层,并混生多种小半灌木和杂类草。不过草甸草原更较茂密,种类组成较丰富和有更多的中生杂类草。
荒漠草原 草原和荒漠植被的过渡类型,主要由戈壁针茅、短花针茅、沙生针茅及东方针茅等小禾草和灌木亚菊、女蒿等旱生小半灌木所组成。群落稀疏低矮而单调,一般高10~20厘米,覆盖度20~40%。
在西部高原和荒漠山地2700米或3500米以上的亚高山-高山带,发育有高寒草原。建群植物主要是紫花针茅、座花针茅、假羊茅等耐寒旱的小禾草,硬叶苔草及几种高原特有的蒿。群落稀矮而单调,点缀着一些高山垫状植物和杂类草。
荒漠
中国草原带以西广大地区普遍分布有荒漠植被,是整个亚洲荒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天山南坡和昆仑山—阿尔金山北坡,荒漠植被分别上升到2600~2800米或2900~3200(3800)米的高度,上部直接与高寒草原相接连。基质为各种贫瘠的荒漠土、盐土及光裸的沙丘和基岩。
荒漠植被的植物种类贫乏、稀疏和结构简单。建群植物是各种超旱生的半乔木、灌木、半灌木和小半灌木,主要为藜科、菊科、蒺藜科、豆科和麻黄、红砂和沙拐枣等。在新疆和西藏西部的荒漠中,颇多同中亚荒漠相似的春季短命植物、类短命植物,甚至有高大的、一次结果的阿魏等形成的阿魏滩,而在内蒙古东部则多夏雨短命植物,如沙芥等。
半乔木荒漠 主要由琐琐和白琐琐构成。前者是亚洲荒漠中分布最广的群落,在中国广布于准噶尔、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以至阿拉善高平原的各种基质上。白琐琐荒漠是中亚西部典型的沙质荒漠植被,在中国只见于新疆北部古尔班通古特等沙漠,向东不超过东经90。这两类荒漠植物种类较多,组成各种群落,一般高2~4米,覆盖度15~30%,称为“荒漠森林”。
灌木荒漠 是中亚东部代表的地带性植被,广布于新疆南部、柴达木盆地至河西走廊西部的砂砾质戈壁、剥蚀残丘和沙丘上。建群植物是膜果麻黄、木霸王、泡泡刺、裸果木、绵刺及多种沙拐枣等。
半灌木、小半灌木荒漠 主要由多种红沙、假木贼、猪毛菜、合头草、戈壁藜、小蓬等盐柴类及多种蒿(博乐蒿、喀什日夏养花网蒿、地白蒿等)组成。在盐土上为盐穗木、盐节木、多种盐爪爪和碱蓬等多汁盐生植物。这两类荒漠群落极为稀疏,一般覆盖度10~30%,高10~30厘米,灌木荒漠可高40~50厘米。植物组成也较琐琐荒漠简单,尤其在新疆南部常成单优势种群落。
高寒荒漠 发育于昆仑山内部山地及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4000~5500米地区,由各种垫状小半灌木组成。建群植物是高原特产的垫状驼绒藜、藏亚菊和粉花蒿等。植丛只高5~15厘米,而直径10~40厘米,覆盖度10~30%,点缀高寒棘豆、腺风毛菊、山蚤缀和藏刺矶松等高山垫状植物,生长季节鲜花盛开,甚为美丽壮观。除生长开花季节外,一般较荒凉。
草甸和草本沼泽
可分为草甸植被与沼泽植被两类。
草甸植被 主要是由中生多年生草本组成的植物群落。广布于青藏高原东部温带山地和各地地下水位接近地表的低平地或海滨。植物一般生长盛密,种类组成较丰富,主要是禾本科的拂子茅、 芨芨草、赖草、 獍茅、莎草科的苔草、蒿草、蔷薇科的地榆、多种委陵菜、菊科的裂叶蒿及毛茛科、蓼科、虎耳草科、报春花科、龙胆科、 牻牛儿苗科、 玄参科和鸢尾科的一些属种。在不同条件下组成典型草甸、高寒草甸、盐化草甸和沼泽草甸等各种草甸。发育良好的群落总盖度70%以上乃至100%,草层高40~50厘米至1米许,季相变化明显。
沼泽植被 是湿生植物组成的群落。在中国以草本沼泽分布最普遍,出现于各地湖滨、河滩及大河三角洲的低洼处。尤在气候温湿或冷湿地区有大面积分布。东北三江平原和四川北部的若尔盖(见若尔盖沼泽)是中国两大著名沼泽分布地区,主要是各种苔草沼泽。代表植物在三江平原是毛果苔草、乌拉苔草、塔头苔草和漂筏苔草等;在若尔盖主要是木里苔草,在西藏主要是各种大蒿草。苔草沼泽草层一般高30~50厘米,覆盖度60~70(80)%,根系密织,常成垄状草丘,俗称“塔头”。其他各地的沼泽,除苔草外,芦苇、藨草、香蒲及茭笋等也常为优势或建群植物,这类群落茂密而高大,是草质纤维植物的重要来源。
植物区系的特点和起源
基本特点
植物种类丰富 中国维管束植物共约353科,3184属,2.715万多种,分别占世界科、属、种数的 56.9%、24.5%和11.4%(表1) 。就种数而言,仅次于世界上植物区系丰富的马来西亚植物区(约4.5万种)和巴西(约4万种),居世界第3位。
从植物科属的大小,即其含有种数的多少来看,现知世界种子植物中含有万种以上的4个特大科,在中国也都含有千种以上。 另有50科在中国含有100~1000种,如蔷薇科、唇形科、杜鹃花科等,共有1.97万余种,约占全国种子植物80%以上,构成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骨干。
起源古老 中国植物起源古老,含有大量古老或原始科属,并保存许多残遗植物,如前所述众多起源古老的蕨类和裸子植物。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科、银杏科、麻黄科和买麻藤科,在系统发生上是古老而孤立的,各仅一属,其中银杏科只有一种──银杏,一般仅限栽培,但在浙江天目山和滇东北,却呈半野生状态。
松柏类开始出现于晚石炭纪,中生代非常繁盛,几乎广布世界,第三纪开始衰退,第四纪时其分布区
更行缩小。许多种类虽已绝灭,但在中国有利的条件下却保存了较多残遗属种。现存7科中,除南洋杉科外,中国都有,白豆杉、银杉、金银松、水松和水杉等都是中国特有残遗植物,星散或残遗分布于中国中南部亚热带—热带地区。
被子植物发生于侏罗纪、三叠纪,或更早,至白垩纪已很繁盛,第三纪逐渐发育为世界上占优势的植物。在世界现知544科被子植物中,中国有291科,包括大量古老或原始科属,如木兰目、山茶目等所包含的许多科。此外,单种属和寡种属共约1135属,约占全国总属数38%。在中国特有的190多属中,单种属和寡种属约占95%以上。它们在发生学上大多数是古老或原始的,因而由此也可反映出中国植物区系的古老性。
地理成分复杂 中国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甚为复杂,分布交错混杂。根据对中国现知2980属种子植物的比较分析,可划分为15个分布区类型和31个变型。 热带成分(2~7类)共有1460多属,占全国属数51.1%(不包括世界分布属,下同);温带成分(8~11,14类)930余属,占32.5%;古地中海成分(12,13)和中国特有成分各占9.7%和6.8%。在东亚—北美和东亚分布属中还有许多热带—亚热带成分。可见中国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起源性质。 中国植物地理
各种成分既有其主要分布地区或分布中心,又是相互渗透混杂的,如中国典型的泛热带分布的326属中,只有60属限于热带,而有150属分布到亚热带,110多属分布直达温带,即达到它们分布区的北界。至于温带分布的科属,几广布全国,但往往主要产于江南至西南的亚热带地区。古地中海区的成分主要产于西北干旱地区,亦有分布到华北或西南者,如柽柳和川续断科的一些属种。这种分布趋势显示了中国植物区系的来源及其热带起源。
特有成分繁多 中国特有植物计有200属左右,归72科,其中含10属或10属以上的为菊科、苦苣苔科、伞形科、兰科和唇形科5科,但多数为热带—亚热带(29)和温带(22)分布科。银杏科、钟萼树科、珙桐科及杜
仲科为4个特有科。
这些属中除铁线山柳和川木香、毛舌菊等5~6属为多种属外,其余95%以上都是单种或少种属,并且绝大多数是古老或原始的类型,如前所述的白豆杉等,还有如五加科的通脱木、马兜铃科的马蹄香、蜡梅科的蜡梅、榛科的虎榛子、石竹科的金铁锁、金缕梅科的牛鼻栓、半枫荷、毛茛科的独叶草及菊科中少有的木本属蚂蚱腿子和栌菊木等。4个特有科也都是单种的古老科。 它们主要分布在秦岭—山东以南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特别集中于西南至华中—华东。
植物区系的起源
从以上所述,可以认为中国植物区系来源于南、北古陆和古地中海区,而它们又为热带统一起源的。各种热带分布区类型起源于古南大陆已为现代多数植物学者和古植物学者所论证;至于温带区系的热带起源问题,至今犹未获一致认识。
中国特有成分的起源是相当复杂的,不但有特有属,而且有特有科。银杏科、杜仲科和珙桐科、钟萼树科皆为单种,后2种可能分别与榆科、猕猴桃科和无患子科相近,含2个相近种,是很有趣的孑遗分子。此外,在许多原始或较古老的科中,如木兰科、樟科、木通科、蜡梅科、山茶科、猕猴桃科、 金缕梅科、省沽油科、 无患子科、桑科、榆科、槭树科、胡桃科等木本科及毛茛科、三白草科都出现中国特有属。它们和白豆杉、水杉、银杉等松杉类第三纪残遗植物一样,主要集中分布于中国北纬20~40的西南至东南部山区。因此它们无疑起源于古北大陆南部,在第三纪前即已形成和分化。此外,在这一范围内及西藏也有少数新生类型,如菊科、苦www.rixia.cc苣苔科的一些属。
植被的类型和地理分布
中国几乎包括世界上除了极地冻原以外所有主要植被类型,并有高原高寒植被。全国自然植被包括29植被型、52亚型和600多个主要群系。主要类型概述于后。
森林
中国森林主要分布于东南部、少数零星分布到西北山地,从北向南呈有规律的地带性分布。
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国针叶林普遍分布于国内各地山区,可区别为寒温性、温性和热性针叶林。
寒温性针叶林是寒温带的地带性植被。在中国仅见于大兴安岭北部(海拔400~1400米) 和新疆阿尔泰山西北部(1300~2100米),是西伯利亚泰加林的向南延伸。此外,出现于各高山的亚高山或至高山带,是山地植被垂直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寒温性针叶林的建群树种约有50种,主要是各种冷杉、云杉、落叶松和圆柏林。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较简单,发育良好的冷杉、云杉林,林相整齐,乔木层高20~30~50米,郁闭度0.6~0.9。林下灌木和草木层均不发达,而地被苔藓层却极发达,厚5~15厘米,覆盖度70~90%以上。在西南区亚高山特别潮湿地区,林中常附生大量松萝,形成特殊的“雾林”景观。
在温带和亚热带的低山丘陵和亚热带的中山—亚高山带,则分布有温性或暖性针叶林。主要是各种松林,从东北往西南,建群树种主要是红松、油松、赤松、华山松、台湾松、 马尾松和云南松等。 至云南南部和广西、广东的热带低山丘陵,则被思茅松或海南岛松热带针叶林所代替。其他还有多种铁杉、油杉、杉木、柏木和侧柏林等。这类森林有为地带性植被破坏后的次生林或人工林,林相不一,一般高10~25米,郁闭度0.3~0.4或0.5~0.7,然而种类组成较上类针叶林丰富,多层结构,暖性针叶林常有许多热带—亚热带成分,并普遍生长多种草本蕨类和藤本植物。
在东北东部温带山地分布有典型的针阔叶混交林。代表树种主要是红松、沙冷杉和多种落叶阔叶树种,如紫椴、枫桦、水曲柳等。这一地区现代森林中犹保存一些第三纪残遗植物和具有亚热带森林的特色。
落叶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广布于温带、暖温带平原山地及亚热带至热带的中山—亚高山带和石灰岩山地。典型落叶阔叶林是华北暖温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向西可延伸至甘肃南部白龙江上游。建群树种主要是落叶栎类,在本带北部主要是辽东栎和蒙古栎,南部主要是麻栎、栓皮栎、槲栎、槲树等。它们多为纯林或混生多种槭树、椴等。林相整齐,季相变化明显,一般高10~15米,郁闭度0.5~0.7(0.8),林下灌木和草本层较发达,一般没有苔藓层。常见灌木主要为多种胡枝子、绣线菊、忍冬、荚蒾、榛和黄栌等。草本主要是多种苔草、委陵菜、蒿类及野牯草、白羊草、黄背草等亚热带禾草。
另外,在西北荒漠河岸,较普遍分布有胡杨林或沙枣林,它们是中亚荒漠河岸特有的森林类型,林下主要是各种耐盐灌木和草本,如多种柽柳、铃铛刺、多种甘草和骆驼刺等。其他多种桦、杨柳主要组成次生林或河岸林分布各地。
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的地带性植被,植被类型分化多样,以典型常绿阔叶林为代表,分布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海拢1000米或2800米(在西部)以下的低山、丘陵或至中山带。建群植物主要是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和木兰科的许多常绿树种,如多种栲、青冈、石栎、红楠、木荷、木莲、含笑等,分别于不同地区占优势。
在中亚热带北部这些常绿属种与一些落叶栎类,水青冈、化香、枫香、鹅耳枥、多种槭、桦等组成常绿-落叶、 阔叶混交林。 在中亚热带南部则主要与多种栲、润楠、香蒲桃(桃金娘科)、黄桐(大戟科)、山杜英(杜英科)、黄杞(胡桃科)、?木(楝科)和无忧花(苏木科)等热带属种组成季风常绿阔叶林,具有热带林的诸种特征,成为南亚热带森林的过渡类型。在亚热带西端的干热河谷及亚高山阳坡常发育有地中海型的硬叶常绿阔叶林,建群植物主要是铁橡栎、锥连栎及灰背栎等硬叶栎类,一般高2~6米,成为矮林或灌丛状。至山地这类森林则由高山栎类组成。竹林发达亦为中国亚热带森林植被的显著特点。
各类亚热带森林一般生长较迅速茂密,高15~20~30米,郁闭度0.6~0.9,乔木层常有2~3个亚层,种类组成丰富,并常有一些古老或残遗的成分。
季雨林和雨林 二者分布于台、粤、桂至滇和藏东南的热带地区,是亚洲热带同类植被的一部分。但不同于亚洲热带典型的季雨林和雨林。中国热带季雨林较普遍地分布于海拔 500~1200米(在西部)以下的热带丘陵台地,背风或较干热河谷盆地及石灰岩山地。这类群落的结构和种类组成都很复杂,没有明显的建群种,优势植物主要是多种榕树、龙脑香科的青皮、华坡垒、擎天树、麻楝(楝科)、铁力木(藤黄科)、假苹婆(梧桐科)、四数木(四数木科)、蚬木(椴科)及落叶树木棉、楹树、鸡占、厚皮树等等。群落呈半常绿或旱季落叶。
雨林分布于热带迎风的丘陵低地或沟谷内,发育有湿润雨林,代表植物主要是龙脑香科的几种龙脑香,几种坡垒和婆罗双树,肉豆蔻科的台湾肉豆蔻、菲律宾肉豆蔻及梧桐科、桑科等的一些种。在热带西部则主要是干果榄仁(使君子科)、番龙眼(无患子科)、箭毒木(桑科)、望天树等。上层乔木中含有一定比例短期集中换叶或落叶的树种,成为热带雨林和季风雨林过渡类型。此外,应当指出,龙脑香科的代表见于中国大陆部分,肉豆蔻科仅见于台湾。
灌丛
指主要由中生灌木组成的植物群落。除分布于高山-亚高山的高寒灌丛和部分河岸、盐地、沙地灌丛为原生者外,余均为次生,不能代表地带性植被,但在中国现状植被中分布相当广泛,并有明显的地区性和生物-生态学差异。中国的灌丛概括可分为高寒灌丛、落叶灌丛和常绿灌丛3类。
高寒灌丛 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的天山、阿尔泰山、青藏高原及其邻近高山以及秦岭(太白山)和台湾的高山。一般分布高度达海拔3000~5000米,在山地寒温性针叶林和雪线间,常与高寒草甸或高寒草原(在天山南坡)相结合,是高山植被垂直带的组成部分。建群植物是各种耐寒的常绿针叶、常绿阔叶和落叶灌木,组成各种不同的高寒灌丛。主要种类是高山圆柏、杜鹃、岩须、箭叶锦鸡儿、金露梅、矮柳等。群落一般低矮密集,高数十厘米至1米左右,覆盖度70~90%。杜鹃灌丛每当五、六月间盛开鲜花。圆柏灌丛常呈匍匐状,覆盖度仅30~60%,群落外貌和结构均很单调。
落叶灌丛 落叶灌丛广布于温带至亚热带的丘陵、山地、河谷、沙丘及盐化低地和海滨各种生境上。尤其在暖温带森林区占据广大面积。建群植物主要是蔷薇科的蔷薇属、绣线菊属、樱属、栒子属、花揪属,豆科的胡枝子属、杭子梢属、锦鸡儿属,小檗科小檗属的许多种以及榛、虎榛子、黄栌、荆条、酸枣等。在亚热带干热河谷主要是热带科属的余甘子(大戟科)、坡柳(无患子科)和小马鞍叶(苏木科)等。在盐化低地、海滨和沙丘上则主要是多种柽柳、白刺等组成。
落叶灌丛一般高1~2~3米,覆盖度30~80%,主要因生境的水分和盐分条件而异,大多是森林破坏后的次生植被,若停止砍伐,可恢复成林或发展为相对稳定的群落。
常绿灌丛 常绿灌丛普遍而零星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丘陵山地(海拔500~600米或1000米以下)和局部谷地及海滨。主要由热带—亚热带分布的许多常绿阔叶灌木和一些萌生的常绿阔叶乔木所组成。建群植物在亚热带主要是檵木(金缕梅科)、乌饭树(杜鹃花科),在热带主要是桃金娘和岗松(桃金娘科)、中平树(大戟科)等。在石灰岩山地种类较繁多而混杂,主要如樟叶荚蒾(忍冬科)、竹叶椒(芸香科)、羊蹄甲(苏木科)、铁仔(紫金牛科)、清香木(漆树科)、黄杞等等。
这类灌丛一般高1米左右,高者可达2~3米,覆盖度40~80%,分层不明显,常有稀散的乔木,或多或少的藤木和蕨类。草本层常见的是白茅、香茅、野古草、扭黄茅和芒等高大禾草。有时这些草本占优势,而成为灌木草丛。
草原
中国草原广布于东北西部、内蒙古、黄土高原北部,以至西北荒漠山地和青藏高原中部,是温带半干旱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也是整个欧亚草原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中国最重要的牧场。
草原植被的植物组成和结构都较简单。建群植物主要是针茅、羊茅、隐子草、羊草等禾本科草及菊科的蒿属、亚菊属等的一些种。从东向西,或在荒漠山地从上向下,发展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真草原)和荒漠草原不同类型,分别以不同的种为代表。
典型草原 主要是大针茅、克氏针茅、针茅和沟叶羊茅等旱生丛生禾草。
草甸草原 主要是贝加尔针茅、吉尔吉斯针茅、两种羊草及白羊草等中旱生禾草及多种杂类草。这 2类草原群落外貌整齐,季相变化明显,草层一般高30~50厘米,覆盖度40~70%,草本亚层分化明显,多者可分3~4个亚层,并混生多种小半灌木和杂类草。不过草甸草原更较茂密,种类组成较丰富和有更多的中生杂类草。
荒漠草原 草原和荒漠植被的过渡类型,主要由戈壁针茅、短花针茅、沙生针茅及东方针茅等小禾草和灌木亚菊、女蒿等旱生小半灌木所组成。群落稀疏低矮而单调,一般高10~20厘米,覆盖度20~40%。
在西部高原和荒漠山地2700米或3500米以上的亚高山-高山带,发育有高寒草原。建群植物主要是紫花针茅、座花针茅、假羊茅等耐寒旱的小禾草,硬叶苔草及几种高原特有的蒿。群落稀矮而单调,点缀着一些高山垫状植物和杂类草。
荒漠
中国草原带以西广大地区普遍分布有荒漠植被,是整个亚洲荒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天山南坡和昆仑山—阿尔金山北坡,荒漠植被分别上升到2600~2800米或2900~3200(3800)米的高度,上部直接与高寒草原相接连。基质为各种贫瘠的荒漠土、盐土及光裸的沙丘和基岩。
荒漠植被的植物种类贫乏、稀疏和结构简单。建群植物是各种超旱生的半乔木、灌木、半灌木和小半灌木,主要为藜科、菊科、蒺藜科、豆科和麻黄、红砂和沙拐枣等。在新疆和西藏西部的荒漠中,颇多同中亚荒漠相似的春季短命植物、类短命植物,甚至有高大的、一次结果的阿魏等形成的阿魏滩,而在内蒙古东部则多夏雨短命植物,如沙芥等。
半乔木荒漠 主要由琐琐和白琐琐构成。前者是亚洲荒漠中分布最广的群落,在中国广布于准噶尔、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以至阿拉善高平原的各种基质上。白琐琐荒漠是中亚西部典型的沙质荒漠植被,在中国只见于新疆北部古尔班通古特等沙漠,向东不超过东经90。这两类荒漠植物种类较多,组成各种群落,一般高2~4米,覆盖度15~30%,称为“荒漠森林”。
灌木荒漠 是中亚东部代表的地带性植被,广布于新疆南部、柴达木盆地至河西走廊西部的砂砾质戈壁、剥蚀残丘和沙丘上。建群植物是膜果麻黄、木霸王、泡泡刺、裸果木、绵刺及多种沙拐枣等。
半灌木、小半灌木荒漠 主要由多种红沙、假木贼、猪毛菜、合头草、戈壁藜、小蓬等盐柴类及多种蒿(博乐蒿、喀什日夏养花网蒿、地白蒿等)组成。在盐土上为盐穗木、盐节木、多种盐爪爪和碱蓬等多汁盐生植物。这两类荒漠群落极为稀疏,一般覆盖度10~30%,高10~30厘米,灌木荒漠可高40~50厘米。植物组成也较琐琐荒漠简单,尤其在新疆南部常成单优势种群落。
高寒荒漠 发育于昆仑山内部山地及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4000~5500米地区,由各种垫状小半灌木组成。建群植物是高原特产的垫状驼绒藜、藏亚菊和粉花蒿等。植丛只高5~15厘米,而直径10~40厘米,覆盖度10~30%,点缀高寒棘豆、腺风毛菊、山蚤缀和藏刺矶松等高山垫状植物,生长季节鲜花盛开,甚为美丽壮观。除生长开花季节外,一般较荒凉。
草甸和草本沼泽
可分为草甸植被与沼泽植被两类。
草甸植被 主要是由中生多年生草本组成的植物群落。广布于青藏高原东部温带山地和各地地下水位接近地表的低平地或海滨。植物一般生长盛密,种类组成较丰富,主要是禾本科的拂子茅、 芨芨草、赖草、 獍茅、莎草科的苔草、蒿草、蔷薇科的地榆、多种委陵菜、菊科的裂叶蒿及毛茛科、蓼科、虎耳草科、报春花科、龙胆科、 牻牛儿苗科、 玄参科和鸢尾科的一些属种。在不同条件下组成典型草甸、高寒草甸、盐化草甸和沼泽草甸等各种草甸。发育良好的群落总盖度70%以上乃至100%,草层高40~50厘米至1米许,季相变化明显。
沼泽植被 是湿生植物组成的群落。在中国以草本沼泽分布最普遍,出现于各地湖滨、河滩及大河三角洲的低洼处。尤在气候温湿或冷湿地区有大面积分布。东北三江平原和四川北部的若尔盖(见若尔盖沼泽)是中国两大著名沼泽分布地区,主要是各种苔草沼泽。代表植物在三江平原是毛果苔草、乌拉苔草、塔头苔草和漂筏苔草等;在若尔盖主要是木里苔草,在西藏主要是各种大蒿草。苔草沼泽草层一般高30~50厘米,覆盖度60~70(80)%,根系密织,常成垄状草丘,俗称“塔头”。其他各地的沼泽,除苔草外,芦苇、藨草、香蒲及茭笋等也常为优势或建群植物,这类群落茂密而高大,是草质纤维植物的重要来源。
TA获得超过9.7万个认可 2008-05-08
关注
《中国植被》将我国植被分为8个分区
1.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
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
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的一部分,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部分。
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有些山峰接近1400米。年平均温度为-1.2℃——-5℃以下,七月平均气温为16~20℃,全年积温(持续日均温>10℃之总和)为1100-1700℃,无霜期为70-100天,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由于生长素气温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山地下部为棕色森林土,中上部为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均呈酸性反应。
这里的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海拔600米以下的谷地是含蒙古栎的兴安落叶松林。其它树种有黑桦、山杨、紫椴、水曲柳、黄檗等。林下灌木有二色胡枝子、榛子、毛榛等。
海拔600-1000米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局部有樟子松林。林下灌丛有兴安杜鹃-杜香、越桔、笃斯越桔等。
海拔1100-1350米为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含有红皮云杉、岳桦等少量乔木树种。林下藓类地被层很发育,主要有塔藓、毛梳藓、树藓等,树杆上有黑树发藓,但没有松罗。
海拔1350米以上的顶部为匍匐生长的偃松矮曲林,还有桦属植物和越桔,它们也都变成了高山型植物。
这里农业不发达。在平坦谷地有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如马铃薯、甘兰、春大麦等。果树有李子、山杏、山荆子以及野生的山果品——牙疙疸等。
2.东北、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域包括本区东北东部山地,华北山地,山东、辽东丘陵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等地。由于南北热量条件的差异,可分为以下两个植被带:
1.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2.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
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
本区域包括淮河、秦岭到南岭之间的广大亚热带地区,向西直到青藏高原边缘的山地。我国亚热带是世界上南北两半球同纬度地区,唯一的面积最广大的湿润亚热带,这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这里气候温热多雨。无霜期长达240——300天,7110℃年积温为4500——7500℃,年平均气温为14——21℃,最热月七月均温为28——29℃,年降水量为1000——1800毫米,集中在5——9月,但不像华北地区那样特别集中。在这样温湿的气日夏养花网候下,植被主要是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和竹林,在山地上部和石灰岩山地为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本区域可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亚区域,大致以松潘、泸定、水城、百色一线为界。
东部亚区域
西部亚区域
4.华南、西南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
华南、西南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
这一区域包括北回归线以南的云南、广东、广西、台湾四省、区的南部以及西藏东南缘山地和南海诸岛。它是我国热量最充足的地区,全年积温为7500——9000℃或更高,年平均气温为21——25.5℃,一月平均气温为12——20℃,年降雨量为1200——2200毫米。这里的代表性植被是常绿阔叶雨林和季雨林。树木有老茎生花、板状根、气根、滴水叶尖等热带植物形态特征以及大量的藤本植物、纹杀植物、附生植物等热带热带植物生活型特征。按照热量条件和植被特点,本区域可分为两个植被带。
北部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雨林、季雨林带:
5.内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
V.内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
包括东北平原、内蒙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年降水量为300——500毫米,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植被主要为禾草草原,以耐旱的多年生根茎禾本科草类为主。植物有明显的旱生形态,如叶子卷曲、细长,深根系,茎、叶上有茸毛等。
本区域可以划分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森林摹。
东北、内蒙东部草甸草原带:
内蒙中部典型草原带:
内蒙西部荒漠化草原: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带:
6.西北温带荒漠区域
VI.西北温带荒漠区域
我国荒漠地区年降水量大部在200毫米以下,很多地方不到100毫米,甚至不到10毫米,属于温带干旱气候和极端干旱气候。这里的植物普遍具有旱生特征,其旱生形态有:叶片缩小,叶子退化成刺,叶片完全退化,茎、叶被有密集的绒毛,或出现肉质茎和肉质叶等,以便减少水分蒸发或贮集水分。同时这里植物的根系特别发达,有的深达几十米,有的根系重量是地上部分的8——10倍,这样便能从土层的深度和广度吸收水分。这是在干旱生态环境下植物长期适应演化的结果。我国荒漠区域大致可分为三个带或区。
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带:
北疆温带半灌木、小乔木荒漠带:
南疆暖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带:
7.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区域
VII.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区域:
本区域包括青海和西藏东南半部的大部分地区,并包括川西和云南西北部部分地区。高原面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山地都超过5000米,东部边缘的深切河谷可低于4000米。
这里的气候特点是天气多变而凉爽。年平均气温1——6℃,一月均温-3——-10℃,七月均温10——15℃,年降水量约300——500毫米。植被的特点是草类普遍低矮,叶片缩小,以适应寒冷多风的气候。可分两个植被带。
高寒草甸带:
高寒草原带
8.高寒荒漠区域
VIII.高寒荒漠区域
分布在西藏西北部,海拔高度在4500——5000米以上。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有的地方不到20毫米,气候特点是寒冷而干燥,全年平均气温在℃左右,但夏季白天气温经常升高到20℃以上。
植被是以垫状驼绒黎、藏亚菊、蒿类为主的高寒荒漠。
参考资料:http://www.sdinfo.net.cn/ziyuan/21web01/newpage3.htm
0 4
TA获得超过7.4万个认可 2008-05-08
关注
在大尺度的宏观范围内,植被的分布规律遵循着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规律,即有人称之为的三向地带性。中国正是由于地域广阔、山体众多,才成为世界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国家。
覆盖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的总称叫做植被。地球上植被分布主要决定于气候和土壤,可以说它是气候和土壤的综合反映。所以地球上的气候带、土壤带和植被带是相互平行、彼此对应的。
那么,植被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呢?如果乘火车从广东湛江北上至黑龙江省最北端的漠河,你就会发现,车窗外的植被景观会随着车轮飞速转动而发生明显的变化:有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夏绿阔叶林、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和针叶落叶林。这种从南到北,即沿着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的植被分布称为植被分布的纬向地带性。因为随着纬度的增加,温度会降低,平均纬度每增加1度,温度会下降0.5℃~0.6℃。由于温度随纬度增加而逐渐下降就使南方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种类因无法适应低温而不能分布到纬度较高的区域,这样就在从南到北的方向,由于温度的不同,便形成了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暖温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温带气候。在不同的气候带下就发育着不同的植被类型。
如果再从上海乘火车到达新疆的乌鲁木齐,你就会发现,火车车窗外的植被景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给你印象最深的可能是你穿越了东部的森林区、中西部的草原区和西部的荒漠区。也就是说,从东部至西部你经历了中国的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干旱区3个气候类型。
我们知道,我国东南部和东部濒临太平洋,而西北部则处于欧亚大陆的腹地,像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东到太平洋3500多千米,西离大西洋6900多千米,北距北冰洋3400多千米,南至印度洋约2500千米。再加上四周被高山包围;北有阿尔泰山、西有准噶尔界山、南有昆仑山、东有北山等,使上空大气环流中的水汽又很难到达新疆上空,因此形成了东西地区水分巨大的不同。导致水分从我国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深入的过程中,降水越来越少,夏季温度越来越高,大陆性气候越来越强,从而使植被发生了变化。这种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向内陆发生更替的分布格式称为植被的经向地带性。它和纬向地带性一起统称为植被的水平地带性。
地带性植被是指能够最充分地反映一个地区气候特点的植被。一个地区除了有地带性植被外,还具有非地带性植被(也称隐域植被)。非地带性植被不是固定在某一植被带中,而是出现在两个以上的植被带中。如盐生植被既出现在草原带和荒漠带,也出现在其他带的沿海地区,沼泽植被几乎出现在所有的植被带中;水生植被普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湖泊、池塘、河流等淡水水域,这些植被统称为隐域植被。它们对气候带没有专一性,因而是非地带性植被。它们的分布常受制于某一生态因素,如水分、基质等的作用,呈斑点状或条带状嵌入在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中。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在我国表现得十分明显。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侵入我国的寒流大致有三条主要路线;第一条是由西伯利亚西北部出发,向南由新疆或蒙古侵入河西走廊进入我国内地;贯穿中国大陆;第二条是由西伯利亚东部向南经过我国东北、内蒙古到达华北平原,遇到泰山阻挡后分为两支,其中一支由山东半岛北部入渤海,另一支在大陆南进时又受大别山和桐柏山的阻碍,再次分为二股气流危害我国南方地区;第三条是由西伯利亚东部海岸出发,经日本再向西南偏南的方向进入我国东部和南海一带。
由于寒流的作用,使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尤其是北亚热带森林中,落叶的成分较多。而夏季又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使我国东南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可以获得大量的降水。地形的复杂,峰峦逶迤的高山,使东西去向的山岭对寒潮向南流动起着不同程度的阻挡作用,成为温度带的分界线;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对太平洋东南季风深入内陆起着明显的屏障作用,与划分东南湿润气候区和西北干燥气候区的分界上有着密切的关系;西藏高原南部的东西走向山脉和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对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入境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此外,来自北赤道的暖洋流接近我国台湾东岸顺着环球群岛转向日本本州东岸远离东去,因此这支暖洋流对我国大陆,尤其是对北方气候未能发生直接增温加湿的作用,所以我国温带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
在上述自然地理条件下,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相应的变化植被依次出现了3大植被区域。即东部的湿润森林区、中部的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极端干旱的干旱荒漠区。这充分反映了我国植被经度地带性规律。
而中国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地带性变化比较复杂,通常可以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在东部湿润森林区,即从黑龙江省的最北端一直到海南岛的最南端,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如各种落叶松)、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这八种类型的森林植被。
但是在西部,由于位于亚洲内陆腹地,受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即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气旋的控制,又有从北到南一系列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打破了纬度的影响,从而导致从北到南的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地带性变化为:温带半荒摸、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其中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和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都分布在青藏高原。
展开剩余92%
0 4
找多肉植物品种?
关注
《中国植被》将我国植被分为8个分区
1.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
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
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的一部分,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部分。
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有些山峰接近1400米。年平均温度为-1.2℃——-5℃以下,七月平均气温为16~20℃,全年积温(持续日均温>10℃之总和)为1100-1700℃,无霜期为70-100天,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由于生长素气温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山地下部为棕色森林土,中上部为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均呈酸性反应。
这里的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海拔600米以下的谷地是含蒙古栎的兴安落叶松林。其它树种有黑桦、山杨、紫椴、水曲柳、黄檗等。林下灌木有二色胡枝子、榛子、毛榛等。
海拔600-1000米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局部有樟子松林。林下灌丛有兴安杜鹃-杜香、越桔、笃斯越桔等。
海拔1100-1350米为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含有红皮云杉、岳桦等少量乔木树种。林下藓类地被层很发育,主要有塔藓、毛梳藓、树藓等,树杆上有黑树发藓,但没有松罗。
海拔1350米以上的顶部为匍匐生长的偃松矮曲林,还有桦属植物和越桔,它们也都变成了高山型植物。
这里农业不发达。在平坦谷地有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如马铃薯、甘兰、春大麦等。果树有李子、山杏、山荆子以及野生的山果品——牙疙疸等。
2.东北、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域包括本区东北东部山地,华北山地,山东、辽东丘陵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等地。由于南北热量条件的差异,可分为以下两个植被带:
1.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2.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
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
本区域包括淮河、秦岭到南岭之间的广大亚热带地区,向西直到青藏高原边缘的山地。我国亚热带是世界上南北两半球同纬度地区,唯一的面积最广大的湿润亚热带,这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这里气候温热多雨。无霜期长达240——300天,7110℃年积温为4500——7500℃,年平均气温为14——21℃,最热月七月均温为28——29℃,年降水量为1000——1800毫米,集中在5——9月,但不像华北地区那样特别集中。在这样温湿的气日夏养花网候下,植被主要是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和竹林,在山地上部和石灰岩山地为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本区域可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亚区域,大致以松潘、泸定、水城、百色一线为界。
东部亚区域
西部亚区域
4.华南、西南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
华南、西南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
这一区域包括北回归线以南的云南、广东、广西、台湾四省、区的南部以及西藏东南缘山地和南海诸岛。它是我国热量最充足的地区,全年积温为7500——9000℃或更高,年平均气温为21——25.5℃,一月平均气温为12——20℃,年降雨量为1200——2200毫米。这里的代表性植被是常绿阔叶雨林和季雨林。树木有老茎生花、板状根、气根、滴水叶尖等热带植物形态特征以及大量的藤本植物、纹杀植物、附生植物等热带热带植物生活型特征。按照热量条件和植被特点,本区域可分为两个植被带。
北部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雨林、季雨林带:
5.内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
V.内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
包括东北平原、内蒙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年降水量为300——500毫米,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植被主要为禾草草原,以耐旱的多年生根茎禾本科草类为主。植物有明显的旱生形态,如叶子卷曲、细长,深根系,茎、叶上有茸毛等。
本区域可以划分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森林摹。
东北、内蒙东部草甸草原带:
内蒙中部典型草原带:
内蒙西部荒漠化草原: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带:
6.西北温带荒漠区域
VI.西北温带荒漠区域
我国荒漠地区年降水量大部在200毫米以下,很多地方不到100毫米,甚至不到10毫米,属于温带干旱气候和极端干旱气候。这里的植物普遍具有旱生特征,其旱生形态有:叶片缩小,叶子退化成刺,叶片完全退化,茎、叶被有密集的绒毛,或出现肉质茎和肉质叶等,以便减少水分蒸发或贮集水分。同时这里植物的根系特别发达,有的深达几十米,有的根系重量是地上部分的8——10倍,这样便能从土层的深度和广度吸收水分。这是在干旱生态环境下植物长期适应演化的结果。我国荒漠区域大致可分为三个带或区。
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带:
北疆温带半灌木、小乔木荒漠带:
南疆暖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带:
7.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区域
VII.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区域:
本区域包括青海和西藏东南半部的大部分地区,并包括川西和云南西北部部分地区。高原面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山地都超过5000米,东部边缘的深切河谷可低于4000米。
这里的气候特点是天气多变而凉爽。年平均气温1——6℃,一月均温-3——-10℃,七月均温10——15℃,年降水量约300——500毫米。植被的特点是草类普遍低矮,叶片缩小,以适应寒冷多风的气候。可分两个植被带。
高寒草甸带:
高寒草原带
8.高寒荒漠区域
VIII.高寒荒漠区域
分布在西藏西北部,海拔高度在4500——5000米以上。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有的地方不到20毫米,气候特点是寒冷而干燥,全年平均气温在℃左右,但夏季白天气温经常升高到20℃以上。
植被是以垫状驼绒黎、藏亚菊、蒿类为主的高寒荒漠。
参考资料:http://www.sdinfo.net.cn/ziyuan/21web01/newpage3.htm
0 4
TA获得超过7.4万个认可 2008-05-08
关注
在大尺度的宏观范围内,植被的分布规律遵循着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规律,即有人称之为的三向地带性。中国正是由于地域广阔、山体众多,才成为世界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国家。
覆盖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的总称叫做植被。地球上植被分布主要决定于气候和土壤,可以说它是气候和土壤的综合反映。所以地球上的气候带、土壤带和植被带是相互平行、彼此对应的。
那么,植被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呢?如果乘火车从广东湛江北上至黑龙江省最北端的漠河,你就会发现,车窗外的植被景观会随着车轮飞速转动而发生明显的变化:有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夏绿阔叶林、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和针叶落叶林。这种从南到北,即沿着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的植被分布称为植被分布的纬向地带性。因为随着纬度的增加,温度会降低,平均纬度每增加1度,温度会下降0.5℃~0.6℃。由于温度随纬度增加而逐渐下降就使南方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种类因无法适应低温而不能分布到纬度较高的区域,这样就在从南到北的方向,由于温度的不同,便形成了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暖温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温带气候。在不同的气候带下就发育着不同的植被类型。
如果再从上海乘火车到达新疆的乌鲁木齐,你就会发现,火车车窗外的植被景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给你印象最深的可能是你穿越了东部的森林区、中西部的草原区和西部的荒漠区。也就是说,从东部至西部你经历了中国的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干旱区3个气候类型。
我们知道,我国东南部和东部濒临太平洋,而西北部则处于欧亚大陆的腹地,像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东到太平洋3500多千米,西离大西洋6900多千米,北距北冰洋3400多千米,南至印度洋约2500千米。再加上四周被高山包围;北有阿尔泰山、西有准噶尔界山、南有昆仑山、东有北山等,使上空大气环流中的水汽又很难到达新疆上空,因此形成了东西地区水分巨大的不同。导致水分从我国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深入的过程中,降水越来越少,夏季温度越来越高,大陆性气候越来越强,从而使植被发生了变化。这种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向内陆发生更替的分布格式称为植被的经向地带性。它和纬向地带性一起统称为植被的水平地带性。
地带性植被是指能够最充分地反映一个地区气候特点的植被。一个地区除了有地带性植被外,还具有非地带性植被(也称隐域植被)。非地带性植被不是固定在某一植被带中,而是出现在两个以上的植被带中。如盐生植被既出现在草原带和荒漠带,也出现在其他带的沿海地区,沼泽植被几乎出现在所有的植被带中;水生植被普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湖泊、池塘、河流等淡水水域,这些植被统称为隐域植被。它们对气候带没有专一性,因而是非地带性植被。它们的分布常受制于某一生态因素,如水分、基质等的作用,呈斑点状或条带状嵌入在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中。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在我国表现得十分明显。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侵入我国的寒流大致有三条主要路线;第一条是由西伯利亚西北部出发,向南由新疆或蒙古侵入河西走廊进入我国内地;贯穿中国大陆;第二条是由西伯利亚东部向南经过我国东北、内蒙古到达华北平原,遇到泰山阻挡后分为两支,其中一支由山东半岛北部入渤海,另一支在大陆南进时又受大别山和桐柏山的阻碍,再次分为二股气流危害我国南方地区;第三条是由西伯利亚东部海岸出发,经日本再向西南偏南的方向进入我国东部和南海一带。
由于寒流的作用,使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尤其是北亚热带森林中,落叶的成分较多。而夏季又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使我国东南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可以获得大量的降水。地形的复杂,峰峦逶迤的高山,使东西去向的山岭对寒潮向南流动起着不同程度的阻挡作用,成为温度带的分界线;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对太平洋东南季风深入内陆起着明显的屏障作用,与划分东南湿润气候区和西北干燥气候区的分界上有着密切的关系;西藏高原南部的东西走向山脉和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对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入境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此外,来自北赤道的暖洋流接近我国台湾东岸顺着环球群岛转向日本本州东岸远离东去,因此这支暖洋流对我国大陆,尤其是对北方气候未能发生直接增温加湿的作用,所以我国温带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
在上述自然地理条件下,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相应的变化植被依次出现了3大植被区域。即东部的湿润森林区、中部的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极端干旱的干旱荒漠区。这充分反映了我国植被经度地带性规律。
而中国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地带性变化比较复杂,通常可以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在东部湿润森林区,即从黑龙江省的最北端一直到海南岛的最南端,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如各种落叶松)、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这八种类型的森林植被。
但是在西部,由于位于亚洲内陆腹地,受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即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气旋的控制,又有从北到南一系列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打破了纬度的影响,从而导致从北到南的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地带性变化为:温带半荒摸、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其中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和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都分布在青藏高原。
展开剩余92%
0 4
找多肉植物品种?
植物造景有什么特点?
1.园林植物能表现时空变化
园林空间是包括时间在内的四维空间。这个空间是随着时间的e69da5e887aa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431353937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这主要表现在植物的季相演变方面。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形成了“春天繁花盛开,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红果累累,冬季枝干苍劲”的四季景象,由此产生了“春风又绿江南岸”、“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时间特定景观。随着植物的生长,植物个体也相应变化,由稀疏的枝叶到茂密的树冠,对园林景观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把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种植,使得同一地点的某一时期,产生某种特有景观,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而植物与山水建筑的配合,也因植物的季相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画面效果,这比一个亭子竖在那里,永远是一种样子要好看得多。
2.利用园林植物创造观赏景观
植物材料是造园要素之一。这是由园林植物独特的形态、色彩、风韵之美所决定的。园林中栽植的孤立木,往往因其浓冠密覆,或花繁叶茂而格外引人注目。
图1孤立木(黄山松)
如银杏、银桦、白杨主干通直气势轩昂,松树曲虬苍劲。这些树往往作为孤立木栽植,构成园林主景。几棵树按一定的构图方式配置形成树丛,这种形式既能表现岷树木的群体美,又表现树木个体美,整体上有高低远近的层次变化,能形成较大的观赏面。更多的树木组合如群植,则可以构成群体效果。
图2树木群植示意图
如“万壑松风”、“梨花伴月”、“曲水荷香”等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风景点。选一种有花有果可赏的树木,造成一片小型群植,即通常所说的单纯林,如中国传统喜好的竹林、梅林、松林,在园林中颇受欢迎。还可以利用树木秋季变色造“秋色林”,如枫香、乌桕、银杏、槭树、黄栌、重阳木等都可以形成“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景观。春天到梅花山看梅花,秋天到栖霞山看红叶,成为南京人外出观光的主要内容。这种形式在园林绿地中既可以成为构图主景,又能作为屏障,掩盖某些不美观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多种树种的配植必须主次分明,疏落有致,由一种或两种为主,突出主题。如在开阔的草坪上,几株树木高高耸立,构成观赏中心。色彩缤纷的草本花卉按照一定的构图方式,组成美丽的图案画面,就是通常所说的花坛。它是利用花卉植物的色彩来吸引众人。一般在城市广场中心,大门口和建筑前的广场上常以各式各样的花坛作为主景,有较强的景观效果。如玄武湖公园道路中间的花坛,以及近年来出现的立体花坛,一年四季花开不断,色彩绚丽,受到人们的欢迎,同时对城市景观具有锦上添花的作用。什么是植物的生态特性?生态特性包括什么?
什么是植物的生态特性?生态特性包括什么?1
植物的生态特性
:
阳性、阴性、耐阴、耐旱、耐水湿植物
2
植物群落
:某一地段上全部植物的综合。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外貌,一定的种类的组成和中
间数量比例,一定生境下执行一定的功能,在空间上占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分类:
1
》观赏
性人工植物群落(季相变化)
2
》抗污染型人工植物群落(抗污染乡土树种、复层)
3
》保健
型人工植物群落
4
》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
5
》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
3
植物造景的艺术原理
:统一原则(变化统一原则或多样统一原则)
、调和原则(协调和对
比的原则)
、
均衡原则
(
体量和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均衡的配置原则
)
、
韵律和节奏的原则
(有
规律的变化就会产生韵律感,严格韵律和自有韵律)
、层次和背景的原则、比例和尺度原则
(比例是指园林景物在体型上具有适当的关系,
既有景物各部分之间的长、
宽、
高比例关系
又有景物之间、个体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关系)
4
植物配置的应用形式
:植物配置的方式
(
自然、规则、混合
) 1
》孤植(园林中用一株或两
株树,它能充分发挥单株花卉木的动势、姿态、线条、色、香等)
2
》对植(对称种植大致
相等数量的数目,多用于园门、入口、广场、桥头两旁)
3
》丛植(园林中
3-9
株单一树种
或多种树种不等距的组合种植,树木多种植在不等边的角点上)
4
》列植(带植,成行、成
带栽植树木的形式,一般要求树种具有高大挺拔、端庄、冠大荫浓的特点)
5
》群植(
20-30
株以上及数百株左右的乔灌木组合配置)
6
》花坛(在一定的场地上,按照整形式或半整形
式图案栽植观赏植物,
表现花卉植物群体美的园林设施)
可分为平面花坛和立体花坛。
平面
花坛:
a
构图形式:自然、规则、混合
b
季节:春夏秋冬花坛
c
栽植材料:一、二年生草花
坛、球根花坛、水生花坛、专类花坛
d
表现形式:花丛花坛(中间高、边缘低的花丛组成的
色块图案)模纹花坛(以花纹图案取胜,矮小具有彩叶的植物为重要材料,不受花期限制,
观赏期长)
7
》花镜(以树丛、树群、绿篱、矮墙或建筑物为背景的带状自然式花卉布置,
是根据自然风景的林缘野花自然生长规律,加以艺术的提炼而应用的园林种植形式)
8
》绿
篱(乔木或灌木密植成行的篱垣,又称植篱、矮篱、中篱、高篱)
5
园林植物的配置: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
各种植物之间相互的配置种类的选择、
组合、
平
面的构图、色彩、季相、意境等;
2
园林植物与园林要素的配置
建筑
小品
山石
水体
地
形等
6
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
1
)功能性原则(污染区、居住区、旅游区、医院疗养区、街道绿
化)
2
)生态性原则(
a
尊重植物生态习性和当地自然环境、
b
尊重生物多样性
(乡土树种、
新种、驯化来丰富园林景观)
b1
挖掘植物特色,丰富植物种类
b2
构建丰富的复层植物群落
结构)
3
)植物配置的色彩性原则(
1
、植物色彩美的常用形式
园林植物色彩表现形式一般
体现为:对比色、邻补色、协调色
2
、植物的色彩美和色叶树的应用
3
、植物色彩美与色块
配置)
4
)文化性原则:
1
、市树、市花的应用
2
、地带性植物的应用
3
、古树名木的保护与
应用
7
园林古建筑中植物配置
:
布局形式:
规则式和自然式
1
、
亭
(供游人休息的园林建筑常玉
山、水、绿化结合起来组景、植物配置上经常应用对景、框景、借景的手法)
2
、园廊(屋
檐下的过道或延伸成独立有顶的过道
植物配置上以藤本植物结合开花植物为主)
3
、
水榭
(供
人休息、观赏风景的临水园林建筑
植物配置常以柳树等耐水湿乔木和荷花睡莲水生植物组
景)
4
、园墙(在园林中起到划分区域、分割空间和遮挡的作用其植物配置应做到
a
注重墙
内外景观的统一性通过墙内外植物的种植搭配,
避免园墙生硬的隔断两侧景观的效果
b
尽可
能种植密集植物,
使墙体隐藏于红花绿树之间,
削弱墙体的单调
c
对于特殊造型的景墙根据
造型进行相应的植物配置)
8
、现代建筑与园林植物配置
:
1
现代建筑的特点
建筑与绿化的关系现代建筑分类(
1
、建
筑占主体地位
高度上无法抗衡的设计重点应该放在绿化和建筑文脉的相关性上
2
、单双层
小型建筑
这类建筑把绿化看成景观的一部分
结合起来考虑
3
、
建筑类型处于这两种情况之
间
建筑和绿化密不可分,既要考虑整体构成又要考虑局部绿化的问题)
2
现代建筑中植物
配置的原则:
a
自燃式配置
b
规则式配置
c
保护型配置
d
季相型配置
3
现代建筑不同区域的
植物配置
a
门区、
b
建筑入口的外部空间
c
窗前区
d
围墙
e
建筑角偶
4
居住区建筑植物的
配置原则
a
绿化配置以植物群落为主
b
植物景观布局的集中与分散
c
绿化设计的实用性和艺
术性
d
植物与建筑布局协调一致
5
居住小区建筑周边植物配置原则:
a
点线面相结合的景观
布局
b
模拟自然
c
变化与统一
d
线性变化,
疏密有致
e
空间处理
f
季相变化
6
桥梁景观植物
配置
a
绿化保证良好的安全性、
引导性和观赏性
b
创造一定的意境通过植物的衬托让人联想
到
“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
c
植物选择上
桥下耐阴
攀援植物
7
标志性建筑园林景观的植物
配置
a
要符合建筑物所表现的主题
b
要注意体量、
重量等比例的协调
c
加强建筑物基础种植
d
不能喧宾夺主
9
植物与地形
地形概念和意义:园林绿地中地表各种起伏形状的地貌,它是在一定范围内
承载树木、花草、水体和园林建筑物等物体的地面。
1
园林微地形处理原则
a
充分利用自
然地形地貌
b
因地形而异造景
c
融建筑、植物与自然景色与地形之中
求采纳
植物的生态特性
:
阳性、阴性、耐阴、耐旱、耐水湿植物
2
植物群落
:某一地段上全部植物的综合。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外貌,一定的种类的组成和中
间数量比例,一定生境下执行一定的功能,在空间上占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分类:
1
》观赏
性人工植物群落(季相变化)
2
》抗污染型人工植物群落(抗污染乡土树种、复层)
3
》保健
型人工植物群落
4
》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
5
》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
3
植物造景的艺术原理
:统一原则(变化统一原则或多样统一原则)
、调和原则(协调和对
比的原则)
、
均衡原则
(
体量和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均衡的配置原则
)
、
韵律和节奏的原则
(有
规律的变化就会产生韵律感,严格韵律和自有韵律)
、层次和背景的原则、比例和尺度原则
(比例是指园林景物在体型上具有适当的关系,
既有景物各部分之间的长、
宽、
高比例关系
又有景物之间、个体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关系)
4
植物配置的应用形式
:植物配置的方式
(
自然、规则、混合
) 1
》孤植(园林中用一株或两
株树,它能充分发挥单株花卉木的动势、姿态、线条、色、香等)
2
》对植(对称种植大致
相等数量的数目,多用于园门、入口、广场、桥头两旁)
3
》丛植(园林中
3-9
株单一树种
或多种树种不等距的组合种植,树木多种植在不等边的角点上)
4
》列植(带植,成行、成
带栽植树木的形式,一般要求树种具有高大挺拔、端庄、冠大荫浓的特点)
5
》群植(
20-30
株以上及数百株左右的乔灌木组合配置)
6
》花坛(在一定的场地上,按照整形式或半整形
式图案栽植观赏植物,
表现花卉植物群体美的园林设施)
可分为平面花坛和立体花坛。
平面
花坛:
a
构图形式:自然、规则、混合
b
季节:春夏秋冬花坛
c
栽植材料:一、二年生草花
坛、球根花坛、水生花坛、专类花坛
d
表现形式:花丛花坛(中间高、边缘低的花丛组成的
色块图案)模纹花坛(以花纹图案取胜,矮小具有彩叶的植物为重要材料,不受花期限制,
观赏期长)
7
》花镜(以树丛、树群、绿篱、矮墙或建筑物为背景的带状自然式花卉布置,
是根据自然风景的林缘野花自然生长规律,加以艺术的提炼而应用的园林种植形式)
8
》绿
篱(乔木或灌木密植成行的篱垣,又称植篱、矮篱、中篱、高篱)
5
园林植物的配置: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
各种植物之间相互的配置种类的选择、
组合、
平
面的构图、色彩、季相、意境等;
2
园林植物与园林要素的配置
建筑
小品
山石
水体
地
形等
6
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
1
)功能性原则(污染区、居住区、旅游区、医院疗养区、街道绿
化)
2
)生态性原则(
a
尊重植物生态习性和当地自然环境、
b
尊重生物多样性
(乡土树种、
新种、驯化来丰富园林景观)
b1
挖掘植物特色,丰富植物种类
b2
构建丰富的复层植物群落
结构)
3
)植物配置的色彩性原则(
1
、植物色彩美的常用形式
园林植物色彩表现形式一般
体现为:对比色、邻补色、协调色
2
、植物的色彩美和色叶树的应用
3
、植物色彩美与色块
配置)
4
)文化性原则:
1
、市树、市花的应用
2
、地带性植物的应用
3
、古树名木的保护与
应用
7
园林古建筑中植物配置
:
布局形式:
规则式和自然式
1
、
亭
(供游人休息的园林建筑常玉
山、水、绿化结合起来组景、植物配置上经常应用对景、框景、借景的手法)
2
、园廊(屋
檐下的过道或延伸成独立有顶的过道
植物配置上以藤本植物结合开花植物为主)
3
、
水榭
(供
人休息、观赏风景的临水园林建筑
植物配置常以柳树等耐水湿乔木和荷花睡莲水生植物组
景)
4
、园墙(在园林中起到划分区域、分割空间和遮挡的作用其植物配置应做到
a
注重墙
内外景观的统一性通过墙内外植物的种植搭配,
避免园墙生硬的隔断两侧景观的效果
b
尽可
能种植密集植物,
使墙体隐藏于红花绿树之间,
削弱墙体的单调
c
对于特殊造型的景墙根据
造型进行相应的植物配置)
8
、现代建筑与园林植物配置
:
1
现代建筑的特点
建筑与绿化的关系现代建筑分类(
1
、建
筑占主体地位
高度上无法抗衡的设计重点应该放在绿化和建筑文脉的相关性上
2
、单双层
小型建筑
这类建筑把绿化看成景观的一部分
结合起来考虑
3
、
建筑类型处于这两种情况之
间
建筑和绿化密不可分,既要考虑整体构成又要考虑局部绿化的问题)
2
现代建筑中植物
配置的原则:
a
自燃式配置
b
规则式配置
c
保护型配置
d
季相型配置
3
现代建筑不同区域的
植物配置
a
门区、
b
建筑入口的外部空间
c
窗前区
d
围墙
e
建筑角偶
4
居住区建筑植物的
配置原则
a
绿化配置以植物群落为主
b
植物景观布局的集中与分散
c
绿化设计的实用性和艺
术性
d
植物与建筑布局协调一致
5
居住小区建筑周边植物配置原则:
a
点线面相结合的景观
布局
b
模拟自然
c
变化与统一
d
线性变化,
疏密有致
e
空间处理
f
季相变化
6
桥梁景观植物
配置
a
绿化保证良好的安全性、
引导性和观赏性
b
创造一定的意境通过植物的衬托让人联想
到
“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
c
植物选择上
桥下耐阴
攀援植物
7
标志性建筑园林景观的植物
配置
a
要符合建筑物所表现的主题
b
要注意体量、
重量等比例的协调
c
加强建筑物基础种植
d
不能喧宾夺主
9
植物与地形
地形概念和意义:园林绿地中地表各种起伏形状的地貌,它是在一定范围内
承载树木、花草、水体和园林建筑物等物体的地面。
1
园林微地形处理原则
a
充分利用自
然地形地貌
b
因地形而异造景
c
融建筑、植物与自然景色与地形之中
求采纳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玉堂春富贵”包括哪些植物?它们的观赏特征什么?试分析由这些植物构成的景观从季相角度分析。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52795.html
上一篇:下列不属于生物(生命现象)的是( ) A.生石花的肉质叶看起来像石头,但能开出黄色的花 B.岩
下一篇:家庭盆栽茶树什么季节栽种成活率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