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日光温室内二氧化碳(CO<sub>2</sub>)含量变化有何规律?

2022-06-05 17:38:54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137

日光温室内二氧化碳日变化有何规律?

二氧化碳是蔬菜作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日光温室的夜间是二氧化碳积累过程,植物、土壤微生物呼吸和有机物分解都是二氧化碳主要来源。在一个大量施用有机肥的温室里,次日早晨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以达到1500~2300克/米。揭苫后作物开始光合作用,二氧化碳被逐渐消耗。实测表明,在这样的温室里,11时左右二氧化碳浓度仍可保持700克/米左右,远高于自然界300克/米的水平,一般也不会出现二氧化碳饥饿。所以,施肥充足的日光温室没有通风补充二氧化碳之说。

日光温室内CO<sub>2</sub>浓度状况怎样?

图14是河南农业大学园艺系测得的黄瓜日光温室内CO2浓度日变化图。上午揭帘时,温室内CO2浓度超过600微升/升,比外界大气中的CO2浓度高,揭帘后,由于作物(黄瓜)的igPZIglVjN光合作用,CO2浓度急剧下降,至13时达最低,仅215微升/升,仅为外界大气中CO2浓度的60%,通风后CO2浓度逐渐上升,由此可知日光温室内CO2浓度在一日中白天的大部分时间低于外界大气,呈亏缺状况。

图14 日光温室内CO2浓度日变化

SiO<sub>2</sub>含量变化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无论在沉积物中,还是在土壤中,SiO2都是一种最为常见和含量最高的成分,通常都可达到40%以上,但在碳酸盐岩中含量很低。在SiO2含量的气候指示意义方面,过去主要论述的是土壤或黄土层中的变化(刘东生等,1985;文启中,1989;孙建中等,1991;张宗祜,1994;刁桂仪等,1997),大量的研究表明,气候越是温暖湿润,土壤中SiO2含量就越高,如黄土高原黄土层中的古土壤SiO2含量达60%~70%(刘东生等,1985;孙建中等,1991),云南元谋盆地的红土(风化壳)平均含量为74.33%(张宗祜,1994)。而对河湖相沉积物论述较少,通常都采用与其他氧化物的比值,如硅铝率(SiO2/Al2O3)、硅铁率(SiO2/Fe2O3)等,来讨论古气候的变化(曹伯勋,1995)。

SiO2是一种难迁移的物质,在地表的元素迁移系列中处于难迁移系列。沉积物中的SiO2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来源:一是以碎屑颗粒搬运沉积下来的石英碎屑及其他硅酸盐矿物碎屑;二是以胶体或粘土矿物搬运并沉积下来的物质。就第一种物质来源而言,石英碎屑颗粒在地表的环境中是非常稳定的,而硅酸盐矿物相对比较容易分解掉(戎秋涛等,1989),尤其是暗色矿物,如橄榄石、辉石、角闪石等,因此,在炎热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在沉积物的碎屑颗粒中石英是比较富集的,使沉积物的成熟度增加,而其他不稳定矿物被分解使其含量减少,所以可使沉积物中的SiO2含量增加。胶体SiO2的主要来源是原岩在风化过程中被分解淋滤出来的。被分解和淋滤SiO2的多少也是受气候的影响。在湿润炎热的气候中,不仅化学反应强烈,而且生物也比较茂盛,这就加强了化学风化作用。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使大量的硅酸盐矿物被分解,形成一些粘土矿物和SiO2胶体,由于降雨量充沛,被淋滤出来的胶体以及被搬运的粘土矿物就比较多,当然同时也有大量的易溶物质被搬运,如Ca、Na、K等,但这部分物质在湿润气候区湖泊和河流环境中不易发生沉积,而SiO2胶体和粘土矿物则较它们易沉积(戎秋涛等,1989)。而在干冷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比较弱,主要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因此,被分解的硅酸盐矿物就要少些,而一些易溶成分分解进入水体沉积,从而降低SiO2在沉积物中的含量。对现代的土壤研究表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1978),在炎热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砖红壤、红壤中的硅的迁移量均达40%~70%,而温带和寒带的硅迁移量就低些。这说明土壤中的硅迁移量是与气候有关的,换句话说气候影响沉积物中的硅含量。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沉积物中SiO2含量变化是受气候影响的。如果不考虑原岩的变化,那么沉积物中SiO2含量越高,指示当时的气候越温暖湿润,而气候越是干冷,其含量就越低。SiO2含量的高低将会影响硅铝率、硅铁率的变化。依据对土壤的研究,该值越高显示越为干冷的气候,反之,气候就越温暖湿润(曹伯勋,1995)。但根据笔者对多个地区沉积物中氧化物的研究,情况比较复杂,对于这个问题将在下面的氧化物含量比值一节中讨论。

笔者从ZK9孔获取了145个样品,分析其SiO2、Al2O3、Fe2O3、FeO和CaCO3(表3-1),并将各种氧化物含量绘制成变化曲线(图3-1)。从图3-1中可以看出,ZK9孔中的几种氧化物含量变化还比较明显,显示了黄河源区的气候波动。

表3-1 ZK9孔氧化物含量 Table3-1 Showing the oxide contents of the ZK9 core

续表

续表

续表

在ZK9孔中,根据SiO2含量变化特征,大致可划分为3段。第一段为钻孔的底部到第37层,除近底部外,总体上SiO2含量偏低,最高为67.53%,最低为56.24%,平均值为61.09%,且比较稳定,没有较大幅度的波动;第二段从第36层到第19层,与第一段不同,不仅SiO2igPZIglVjN含量高,平均值达65.90%,而且存在较大幅度的波动,最高值达73.89%,而最低值仅为53.08%,比第一段中的最低值还低,尤其是该段的上部,SiO2含量是整个钻孔最高的层段,其中第21层到第19层最高,最低含量都不低于62%;第三段从第18层到钻孔的顶部,是该钻孔SiO2含量最低的层段,比第一段还要低,平均含量仅有51.69%,最高值也只有62.72%,而最低值为45.84%,尤其从第10层到剖面的顶部,基本上含量都低于51%。这些变化特征在图3-1中可清晰地显示出来。

SiO2含量除了具有3段变化特征外,而在每一段内部还存在着次一级的波动,根据波动特征可划分出若干个阶段(表3-2),并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阶段对比(图3-2)。除个别层段外,ZK9孔的SiO2含量与深海沉积物igPZIglVjN的氧同位素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表3-2,图3-2),基本上是SiO2含量高的层位对应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奇数阶段,而含量低的层位与偶数阶段对比。

图3-1 ZK9孔氧化物含量变化曲线

Fig.3-1 A diagram of the oxide contents of the ZK9 core

表3-2 ZK9孔SiO2氧化物含量阶段划分 Table3-2 Stage subdivision of the oxide contents of the ZK9 core

注:氧化物的阶段划分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阶段是对应的,气候阶段的划分也是对应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阶段,下同。

在整个钻孔中,有几个层位的SiO2含量是值得讨论的,变化比较大,它们显示了黄河源区的气候变迁。在钻孔的底部,从第48层到第44层,也就是湖泊发展的初期,SiO2的含量比较高(表3-2,图3-1)。这表明在阿涌哇玛错形成的初期,黄河源区的气候比较温暖湿润,这也符合湖泊形成的规律。

从第35层的上部到第36层,SiO2含量比较高,都在65%以上,而且波动不大,这一层可与深海氧同位素的第9阶段对比,表明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在岩性方面为粘土层,偶含细砾石。在其之上,就出现了含泥的角砾层(第33层),而且SiO2含量也降低了(58.73%),表明气候变得寒冷,对应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8阶段。

在第32层至第24日夏养花网层之间,SiO2含量的波动很大(表3-1,图3-1),从56.67%到73.89%变化,但总体上比较高,基本上达66.90%。相对来说,下部(第32~27层)的SiO2含量要低一些(64.76%),而上部要高一些(66.90%)。它们分别可以与深海氧同位素的第7阶段对比(图3-2)。

第23层至第22层,是该钻孔SiO2含量比较低的层段(图3-1,表3-2),仅次于钻孔的上部,平均含量为57.92%,最高者也只有62.26%,而且第23层为含泥的角砾层。根据年代学的资料,它可与深海氧同位素的第6阶段对比(图3-2)。

图3-2 ZK9孔氧化物含量曲线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和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序列对比

Fig.3-2 Curves of the oxide contents of the ZK9 core correlated to the deep sea 18O stages and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ZK9钻孔SiO2含量最高的层段是第21层到第19层(图3-1,表3-2),平均含量达68.06%,最低者也高于62%,而且整个层段的SiO2含量都比较稳定。该层位可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5阶段对比(图3-2),气候温暖湿润。

第18层至第17层,开始时SiO2含量低(47.36%),然后存在一个升高的样(62.72%),但该层的上部,样品的SiO2含量都较低(47.78%~45.84%)。该层的平均含量为51.14%(表3-2)。根据年代学的资料,该层段可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4阶段对比(图3-2)。

在第16层至第3层,SiO2含量有个升高的过程,平均达54.12%(图3-1),可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第3阶段的早期对比(图3-2)。不过在该阶段,SiO2含量的波动还是较大,说明气候的不稳定性。

第2层,总体上SiO2含量都比较低,并略有起伏。其中下部对应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2阶段,而顶部可与第1阶段对比。从表3-2不难发现,其SiO2含量比第2阶段低,这可能是由于该层顶部的样品较少所致。

从上面的SiO2含量变化分析可以看出,黄河源区在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的气候经历了冰期和间冰期的变化。比较温暖的时期有第5、7、9、11、17阶段,尤其以第17、9、5阶段最为温暖;而比较寒冷的时期为第2、4、6、12、16阶段,以第2、4、6、16最为igPZIglVjN寒冷。所以在中更新世的早期和晚期,晚更新世的晚期,黄河源区的气候是比较寒冷的。但这几个时期的降雨量有所不同,这将影响冰川的形成,将在下面讨论。

大棚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有何规律?

大棚二氧化碳浓度不及日光温室。夜间二氧化碳积累一般只有500~700克/米。日出后1~1.5小时内浓度会迅速下降,9时前后降到300克/米,接近自然界的二氧化碳浓度。10~11时降到100克/米左右,出现二氧化碳饥饿,此前就要通风。通风后二氧化碳浓度虽然有回升,但也只能维持比300克/米略低的水平。大棚二氧化碳追肥会收到较好效果,但从长远看,还是应走以增施有机肥为主的路子。

日光温室内空气温度变化有何规律?

由于温室内热量的来源主要是太阳能,因此在冬季温室内空气的温度与外界光照强度、温度及温室的保温、蓄热、密闭性有关。由图10可知,温室内外气温的变化是一致的;另外由表3可知,室内外温差最大值出现在最寒冷的1月,以后随外界气温的升高、通风量的加大,室内外温差逐渐缩小。据各地测定的资料表明,日光温室内1月份的平均气温与室外4月份的平均气温接近。

图10 温室内外气温变化规律

表3 不同时期温室内外气温变化情况

冬季晴天室内气温日变化显著。12月份和翌年1月份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刚揭草苫之后,大约在8时左右,而后,室内气温上升,9—11时上升速度最快,不通风情况下,平均每小时升高8℃左右,12时之后,气温仍在上升,但变化缓慢,13时达最高值,13时后气温缓慢下降,15时之后下降速度加快。盖草苫后,室内短时间内气温会回升1~2℃,而后就非常缓慢下降,直到次日揭草苫时。夜间气温下降的数值不仅取决于天气条件,而且取决于管理技术措施和地温状况。塑料日光温室用草苫和牛皮纸被覆盖时,一夜间气温下降4~7℃;多云、阴天时下降1~3℃。

日平均气温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均,距北墙3~4米处最高,由此向北向南呈递减状态。在高温区附近气温在南北方向上的差异不大。在前沿附近和后坡之下,气温绨度较大,可达1.6℃/米。白天前坡下的气温高于后坡,夜间后坡下的气温高于前坡。

由于山墙遮荫和墙上开门的影响,气温在东西方向上也不相同,近门端气温低于远离门的一端。

晴天最高气温出现在13时左右,比室外稍有提前。阴天时,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随太阳高度和云层的厚薄而变化,通常出现在云层薄而散射光较强的时刻。

温室内夜间最低温一般出现在刚揭草苫时。最低气温的水平变化一般表现为从北向南递减,后坡下的最低气温比距前沿1米处的最低气温可高1℃。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日光温室内二氧化碳(CO&lt;sub&gt;2&lt;&#47;sub&gt;)含量变化有何规律?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263303.html

上一篇:什么盆景对眼睛好

下一篇:光彩夺目近义词是什么?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