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赏析
哪首纳兰性德的咏雪词,整篇无雪字http://www.rixia.cc,却写尽雪花美?
清朝写诗词最多的人是乾隆皇帝,胜在量大。
清朝写诗词最好的人是纳兰性德,胜在质优。
乾隆皇帝和纳兰性德,都是满族人,都酷爱汉文化,但是,他们的文学修养却有着天壤之别。
(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
比如,同样是咏雪,乾隆皇帝在那首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飞雪》中写道: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
嗯,确实是适合小学生读EaXTs。
纳兰性德也有一首咏雪名作,题曰《采桑子塞上咏雪花》,其词曰: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纳兰性德的这首《采桑子塞上咏雪花》堪称咏雪诗词中的极品佳作,不仅是问鼎清朝,纵观整个历史,也绝对是鲜有人能及。
这首词是纳兰性德陪同康熙皇帝出巡塞外时所作,那是在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十月,23岁的词人初到塞外,切身感受到塞上的风雪凌冽,远非中原的温润气候可比,于是有感而发,写下此词。
整首词,没有一个“雪”字,却句句都在咏雪,更重要的是,纳兰性德咏雪,不落窠臼,视角新颖,不描写雪花的轻盈漫舞,不赞美雪花的不畏凌寒,偏偏歌颂雪花的高洁品性。
(纳兰性德:冷处偏佳,不是人间富贵花)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我偏爱雪花,并非源于它漫天飞舞时的轻盈姿态,也不是因为它越寒冷越美丽。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我偏爱雪花,是因为它有人间富贵花无法比拟的高洁之姿。
这里的“根芽”比喻事物的根源、根由,“别有根芽”的意思就是另有原因。“人间富贵花”则是指牡丹或者海棠之类的花。周敦颐《爱莲说》有言:“牡丹,花之富贵者也。”陆游亦有诗曰:“何妨海内功名士,共赏人间富贵花。”
这两句是家喻户晓的名句,流传度极高,“人间富贵花”现在更是经常被单独拎出来引用,比喻明艳动人的气质美女。
(纳兰性德: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谢道韫故去后,又有谁能真正读懂雪花的漂泊?
此处涉及一个重要典故,《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才女谢道韫曾有咏雪佳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后世常用“咏絮之才”形容才女。
此处不仅仅是用典贴切,同时也是借谢道韫暗喻同为才女的卢氏,表达了他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只有谢道韫懂雪,只有卢氏懂纳兰。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雪花飘啊飘,看过天涯冷月,听过胡笳悲鸣,感受过塞外的万里西风和浩瀚沙海。
(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
正如著名词论家林花榭所言,“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这字字句句,都是纳兰性德对自家身世的真实写照。
自古以来,文人骚客们就喜欢借咏花来表现自己的品德高洁。
比如,王安石的《梅花》,用梅花的不畏严寒、傲雪独开,比喻自己处于艰难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
又比如,周敦颐的《爱莲说》,用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比喻自己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
再比如,陶渊明的《饮酒秋菊有佳色》,用菊花的隐逸特性,比喻自己隐居终身、不问世事的决心。
“以花自喻”本身并不新鲜,但前人咏的都是真正有生命的花,纳兰性德则不然,他不去咏“人间富贵花”,偏偏咏塞外的雪花,此花非彼花,却更具高洁品性,对象选择独特,蕴含寓意深刻,独具匠心,千古无二!
求《采桑子 塞上咏雪花》翻译和赏析,谢谢
我喜欢雪花不在于其轻盈的形态,更在于其在寒处生长。雪花,虽与牡丹、海棠等人间富贵花不同,而是另具高洁品性。谢道韫是咏雪的著名才女,在她死后已无人怜惜雪花了,只落得漂泊天涯,在寒冷的月光和悲笳声中任西风吹向无际的大漠。
赏析:
咏雪,乃是因雪感怀。塞外风景苍凉,偏又大雪纷飞,纳兰性德面对此景,既托物喻己,又将此情此感放于壮丽景色中——情景相融,引人入胜。
纳兰性德既是满清贵公子,自然生活在烈火烹油、繁花著锦之中,但是与他相知的朋友都明白他“常有山泽鱼鸟之思”,对门第身世并不注意。这表现在他的咏物词作中,就是风兰、黄葵、红姑娘、甚至雪花这些平凡微小的东西。雪花“不是人间富贵花”,纳兰性德不以人间富贵人自居。
这样寒冷处别有风格的雪花,因风而动,飘泊天涯——其质洁,其行芳,却难以控制自己的命运,词人身处塞外,置身穹宇之下,雪海之中,如何能不同生悲感?月光照雪影、西风送笳声,好一派景象,好一种悲情。
http://tieba.baidu.com/f?kz=133800546
采桑子 塞上咏雪花具体逐字赏析
采桑子 塞上咏雪花rn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rnrn恩...俺主要是问:“非关癖爱轻模样”里的“关”是什么意思?rnrnrnrn其他的,亲们自便。rnrnrn谢谢。非关癖爱轻模样,——关:关系;整句意思:我喜爱雪花与我癖好轻倩飘洒的样子没有关系。
冷处偏佳。别有根芽,——进一步写雪花的特点
不是人间富贵花。 ——点睛,自成清傲
谢娘别后谁能惜,——谢娘,即谢道韫,才女代指雪花,也是代指纳兰性德所思慕的女子
飘泊天涯。寒月悲笳,——转回自身,飘泊不定
万里西风瀚海沙。
其实,全词就是纳兰性德纯柏拉图式的爱恋,完全没有确定的对象,空见雪花,即起相思。
采桑子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一时节的景色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原文:
冰霜林里争先发,独压群花。风送清笳。更引轻烟淡淡遮。
抱墙溪水弯环碧,月色清华。疏影横斜。恰似林逋处士家。
朝代:宋代
作者:谢逸
谢逸(1068-1113,一说1010-1113)字无逸,号溪堂。宋代临川城南(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文学家,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嗣之一。与其从弟谢薖并称“临川二谢”。与饶节、汪革、谢薖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
曾写过300首咏蝶诗,人称“谢蝴蝶”。生于宋神宗赵顼熙宁元年,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与汪革、谢薖同学于吕希哲,刻苦磨砺,诗文俱佳。两次应科举,均不第。然操履峻洁,不附权贵,和谢薖“修身砺行,在崇宁大观间不为世俗毫发污染”(《谢幼盘文集》卷首),一生过着“家贫惟饭豆,肉贵日夏养花网但羡藜”的安贫乐道的清苦生活,以作诗文自娱。在乡家居,每月召集乡中贤士聚会一次,共议古人厚德之事,并抄录成册,名为“宽厚会”。
朝代:宋代
作者:谢逸
原文:
冰霜林里争先发,独压群花。风送清笳。更引轻烟淡淡遮。
抱墙溪水弯环碧,月色清华。疏影横斜。恰似林逋处士家。
作者介绍
谢逸
谢逸(1068-1113,一说1010-1113)字无逸,号溪堂。宋代临川城南(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文学家,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嗣之一。与其从弟谢薖并称“临川二谢”。与饶节、汪革、谢薖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 曾写过300首咏蝶诗,人称“谢蝴蝶”。生于宋神宗赵顼熙宁元年,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与汪革、谢薖同学于吕希哲,刻苦磨砺,诗文俱佳。两次应科举,均不第。然操履峻洁,不附权贵,和谢薖“修身砺行,在崇宁大观间不为世俗毫发污染”(《谢幼盘文集》卷首),一生过着“家贫惟饭豆,肉贵但羡藜”的安贫乐道的清苦生活,以作诗文自娱。在乡家居,每月召集乡中贤士聚会一次,共议古人厚德之事,并抄录成册,名为“宽厚会”。其《寄隐士诗》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家藏玉唾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襄阳耆旧节独苦,只有庞公不入州”。这首诗为历代诗论家所赞赏,《竹庄诗话》、《诗林广记》均称其为佳作。宋徽宗赵佶政和三年以布衣终老于故土,年四十五。...
《采桑子九日》- 纳兰性德 - 清代
《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欧阳修 - 宋代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吕本中 - 宋代
《采桑子》- 欧阳修 - 宋代
《采桑子》- 晏几道 - 宋代
《采桑子花前失却游春侣》- 冯延巳 - 五代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晏殊 - 宋代
《采桑子彭浪矶》- 朱敦儒 - 宋代
《采桑子年年才到花时候》- 佚名 - 宋代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纳兰性德 - 清代
《采桑子》- 佚名 - 宋代
《采桑子》- 晏殊 - 宋代
《采桑子》- 黄庭坚 - 宋代
《采桑子》- 陈亮 - 宋代
《采桑子》- 陆游 - 宋代
《采桑子宝钗楼上妆梳晚》- 陆游 - 宋代
这么多首采桑子,你说的到底是哪一首啊?
采桑子格律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另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
关于纳兰词《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解释一下其中的词句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纳兰性德是清代词坛的一个“异数”。所谓异数,不光指他以濡染汉文化未久的满洲贵介公子之身昂然屹立于清词坛坫,成为词之中兴期屈指可数的几座高峰之一,更由于在如今学界和大众皆普遍漠视清词的大背景下,纳兰独能赢得广泛的青睐,获致超常的“礼遇”。据台湾黄文吉教授的统计,1912-1992八十年间计有清词研究成果1269项,其中纳兰独得171项,仅次于另外一个更大的“异数”王国维而屈居次席(详请参拙作《十年来的清词研究》,《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1期)。其后的十几年来,关于纳兰的研究更是风起云涌,恐怕早超过了前八十年的总和。降而论之,在梁羽生名著《七剑下天山》中,纳兰曾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配角出现,金庸《书剑恩仇录》里陈家洛与乾隆皇帝首次对话引用的也都是纳兰词作。而据媒体报道,北京近年出现了规模很不小的“纳兰追星族”,甚至到了定期沙龙集会的程度。造成这种种令人惊讶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有一点恐怕必须考虑,那就是在纳兰的文学创作成就之外,这个惊才绝艳的词人身上那种“不是人间富贵花”的神秘而凄美的情怀像磁石一般散发出的强劲而持久的吸引力。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以太子胤礽小字成哥,避讳改今名,字容若,别号楞伽山人。先世为海西女真的叶赫部族,明代末叶为建州女真所吞并。性德曾祖姑被努尔哈赤纳为妃子,生清太宗皇太极。纳兰家族属正黄旗,其父明珠,累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太傅,为康熙朝前期著名权相之一。性德十六岁(1670)以诸生贡入太学,次年举顺天乡试,再次年会试中式,以寒疾未应殿试。康熙十日夏养花网五年(1676),性德正式成进士,选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清初制度,侍卫不仅是侍从武官,出入扈从,且主传宣,与闻机密,是非常重要的职务。纳兰深得康熙帝眷爱,如果不是早逝的话,其政治前途将不可限量。
但就是这样富贵至极的家世,纳兰身上却非但毫无新贵的骄矜倨傲,反而情思抑郁,“惴惴有临履之忧”(严绳孙《成容若遗集序》),屡屡声称“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金缕曲》),甚而每当登临出塞,特多萧条凭吊之语如“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好事近》)之类。如此特殊的心迹,使他能够在清初满汉之大防非常严峻的时段获得很多世所称“落落难合”的“一时俊异”,如陈维崧、朱彝尊、顾贞观、严绳孙、姜宸英等的友情。就中他与日夏养花网顾贞观尤其交称莫逆,并应贞观之请营救“科场案”名人吴兆骞,并生馆而死恤之,被普天下传为佳话。这些矛盾悖反的现象集于一身,使这位天才贵公子愈发显得迷离莫测,自然也引起了种种匪夷所思之猜度。有人说他因先世为爱新觉罗氏所灭,故怀隐恨于满清王朝,有孤臣孽子之心绪。有人则以为他奉有康熙帝“密旨”之类笼络监视汉族文人。凡此皆无根无凭,作为思路不妨事,引为实据则容易闹笑话。
康熙二十四年(1685)夏五月,刚过而立之年的纳兰性德永远阖上了他英迈多情的双眼,令时人也令后人满掬同情惋惜之泪。其早逝的直接原因自然是纠葛缠绵了十余年的寒疾(参见李雷《纳兰性德与寒疾》,《文学遗产》2002年6期),可他因为官场倾轧、爱妻早丧所造成的双重凄苦心理也不应漠视。纳兰身后,其乡试座师徐乾学为刻《通志堂集》二十卷,内有赋一卷,诗、文、词、渌水亭杂识各四卷,杂文一卷,附录二卷,可以觇见其经史文辞多方面的造诣。其中词集先后以《侧帽》、《饮水》名之,今存三百五十首左右,得名最盛,当时即有“远轶秦柳”、“传写遍于村校邮壁”之说(徐乾学《通议大夫一等侍卫纳兰君神道碑文》)。纳兰于词不喜南宋诸家,好研习五代北宋之作,而最爱李后主,其《渌水亭杂识》云:“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其自身情性气质、词风的幽艳真挚、令人不忍卒读的凄惋确也近乎李煜,而其实他并不自缚于南唐一家,某些篇章中特具的那种豪放苍茫绝非后主所能包举。此殆由时代升降之故,可也不必讳言天挺其才的罢。
就题材论,纳兰成就最高的无疑为爱情词,个中悼亡之作又为翘楚,足称“北宋以后,一人而已”(王国维《人间词话》)。其余如塞外旅愁、友朋酬赠之作亦极有特色,在词发展史上作出了卓特的贡献,因而无愧于满洲第一大词人之地位论定,也无愧为整个清代最伟大的词人之一。但这也就是对他最高的评价了,有人出于偏好,对某些旧说不加审辨,竟直接谥之以“清代词坛第一人”,甚至“清初学人第一”,那就未免有点过分了。这样不切实际的夸张只能造成歪曲和混淆,并无助于认知纳兰的真实面目。
纳兰词“哀感顽艳”,“令人不能卒读”,于此可见一斑。
严迪昌点评:纳兰性德虚年三十二岁就去世,他赋悼亡之年是二十四岁,作这阕《金缕曲》是三年祭,再过五年他自己也“埋忧地下”。卢氏卒后,他实际上是“续弦”了的,但“他生知己”之愿,“人间无味”之感,几乎紧攫他最后十年左右的心脉。词人在《采桑子塞上咏雪花》词中有“不是人间富贵花”之句,这一令人惊悚的心音,可说是不自在、不安宁的灵魂的集中发露。卢氏这位帏内红粉知己的逝去,加深着他对“人间”的厌弃和逆反感。三年祭的悼亡心曲的重心正落在“料也觉、人间无味”上。说“也觉”,是指亡妻认同自己的感受有共识,这绝对是“知己”感,从而益坚缘结“他生”的心愿。纳兰的苦心驱笔,思路从“梦”与“醒”的对应点的转化切入。三载魂杳,是“梦”还是“醒”?“是梦久应醒矣”!那么不是梦,他此去正是“醒”,是解脱,是也醒悟到“人间无味”。如此说来,活着的转是在“梦”中,逝去的倒是大清醒!痴语写到如此程度,只觉沉痛之极,也深刻之极。上片从“不及夜台”起转出对亡妻的怜爱,钗钿约抛,自怨怨人,乃痴苦莫名难解语。于是启起下片的心祭。“他生”“缘悭”句,语痴入骨,情伤肠断,超时空的血泪交溢的内心独白,诚属惊心动魄又令人不忍卒读。“清泪尽”时“纸灰起”,是否是亡妇“年年犹得向郎圆”的知己之心的暗示或显灵?嘉庆年间词人杨芳灿在《纳兰词序》中说:其词“韵淡疑仙,思幽近鬼”,这阕词可谓是后一句范本。所谓“思幽”,实系词人将追求与失落相交融而又毫不涂饰地痛楚抽理。(严迪昌编注《元明清词》,天地出版社1997年版,第188页)
王步高鉴赏:这是一首悼亡词,作于康熙十九年(1680)五月三十日,这一天是其妻卢氏死亡三周年的忌日。这时纳兰性德二十六岁。据徐乾学所撰《纳兰君墓志铭》载,性德之“配卢氏,两广总督、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兴祖之女,赠淑人,先君卒。”据1977年出土的《皇清纳腊氏卢氏墓志铭》载:卢氏“年十八归……成德。康熙十六年五月三十日卒,春秋二十有一,生一子海亮。”卢氏与纳兰性德结婚时,性德二十岁,婚后三年她便去世了,但其夫妻感情深厚,今存《饮水词》,悼亡之作便占很大篇幅。纳兰性德生长富贵之家,为承平少年,乌衣公子,丧妻使他尝到人生的苦涩。这首《金缕曲》是诸悼亡之作中的代表作。
词起得突兀:“此恨何时已?”此乃化用李之仪《卜算子》词“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成句,劈头一个反问,道出词人心中对卢氏之死深切绵长、无穷无尽的哀思。自卢氏死后,纳兰性德对她的思念一直没有停止。他既恨新婚三年竟成永诀,欢乐不终而哀思无限;又恨人天悬隔,相见无由,值此亡妇忌日,这种愁恨更有增无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句,更渲染出悼亡的环境氛围。“滴空阶”二句,化用温庭筠《更漏子》下阕词意,温词曰:“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能清晰听到夜雨停歇之后,残雨滴空阶之声的人,一定有着郁闷难排的心事,温飞卿是为离情所苦,纳兰容若则为丧妻之痛,死别之伤痛自然远过于生离,故其凄苦更甚。亡妇死于农历五月三十日,此时已是夏天,争奇斗艳的百花已大都凋谢,故称“葬花天气”。此处有两措辞当注意:其一明属夏夜,却称“寒更”,此非自然天气所致,乃寂寞凄凉之心境感受使然;其二是词人不谓“落花”,而称“葬花”,“葬”与“落”平仄相同自非韵律所限。人死方谓“葬”,用“葬”字则更切合卢氏之死,如春花一样美艳的娇妻,却如落花一样“零落成泥碾作尘”。如今之“葬花天气”,三年前却曾是“葬人”天气。妻死整整三年,仿佛大梦一场,但果真是梦也早该醒了。被噩耗震惊之人,常会在痛心疾首之余,对现实产生某种怀疑,希望自己是在梦境中。梦中的情景无论多么令人不快,梦醒则烟消云散。可是那有一梦三年的呢?惨痛的现实使词人不能不予以正视。妻子之死已无可怀疑,那是什么原因使她不留恋人间的生活弃我而去的呢?词人设想:“料也觉人间无味。”这句话给后世的读者留下耐人寻味的疑问。卢氏因何而死?为何她会觉得“人间无味”?为什么卢氏死后与她结婚仅三年的丈夫会留下如此之多的悼亡之作?而今日发掘出的卢氏墓志又是那样的小,(虽比较精致,却与她丞相的长媳身份不很相称?)“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二句承上句来,人间无味,倒不如一抔黄土,与人世隔开,虽觉冷清,却能将愁埋葬。夜台,即墓穴。埋愁地,亦指墓地。卢氏葬于玉河皂荚屯祖茔。“钗钿约,竟抛弃”二句,再从自身痛苦生发,谓你因觉人间无味而撒手归去,却不顾我俩当年白头到老的誓言,竟使我一人痛苦地生活在人间。古时夫妇常以钗钿作为定情之物,表示对爱情的忠诚。钗为古代妇女的首饰之一,乃双股笄,钿,即金花,为珠宝镶嵌的首饰,亦由两片合成。上片写词人对亡妇的深切怀念。过片则驰骋想象,设想卢氏死后的生活,使对死者的追念更深一层。
下片开头,词人期望能了解卢氏亡故以后的情况。这当然是以人死后精神不死,还有一个幽冥的阴间世界为前提的。此亦时代局限使然,也未尝不是词人的精诚所致,自然无可厚非。“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依?”“重泉”,即黄泉,九泉,俗称阴间。双鱼,指书信。古乐府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之诗,后世故以双鲤鱼指书信。倘能与九泉之下的亡妻通信,一定得问问她,这几年生活是苦是乐,他和谁人伴。此乃由生前之恩爱联想所及。词人在另两首题为《沁园春》的悼亡词中也说:“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栏曲处,同倚斜阳。”又曰:“最忆相看,娇讹道字,手剪银灯自泼茶。”由生前恩爱,而关心爱人死后的生活,钟爱之情,可谓深入骨髓。词人终夜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欲以重理湘琴消遣,又不忍听这琴声,因为这是亡妻的遗物,睹物思人,只会起到“举杯消愁”“抽刀断水”的作用,而于事无补。湘弦,原指湘妃之琴。顾贞观有和性德《采桑子》云:“分明抹丽开时候,琴静东厢,……孤负新凉,淡月疏棂梦一场。”由此可以看出卢氏在日,夫妇常在东厢理琴。理琴,即弹琴。捎信既难达,弹琴又不忍,词人只好盼望来生仍能与她结为知己。据叶舒崇所撰卢氏墓志,性德于其妻死后,“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词人不仅把卢氏当作亲人,也当成挚友,在封建婚姻制度下,这是极难得的。词人欲“结个他生知己”的愿望,仍怕不能实现:“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词人甚至担心两人依旧薄命,来生的夫妻仍不能长久。缘悭,指缘份少;剩月零风,好景不长之意。读词至此,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新婚三年,便生死睽隔,已足以使人痛断肝肠,而期望来生也不可得,这个现实不是太残酷了吗?在封建制度下,婚姻不以爱情为基础,故很少美满的,难得一两对恩爱夫妻,也往往被天灾人祸所拆散。许多痴情男女,只得以死殉情,以期能鬼魂相依。词人期望来生再结知己,已是进了一步。但又自知无望,故结尾“清泪尽,纸灰起”二句,格外凄绝。
纳兰性德《金缕曲》
金缕曲 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原文: 采桑子 塞上咏雪花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译文: 我喜欢雪花不在于其轻盈的形态,更在于其在寒处生长。雪花,虽与牡丹、海棠等人间富贵花不同,而是另具高洁品性。谢道韫是咏雪的著名才女,在她死后已无人怜惜雪花了,只落得漂泊天涯,在寒冷的月光和悲笳声中任西风吹向无际的大漠。
(作者以雪花自喻,纳兰是皇帝的侍卫,经常跟随皇帝外出巡视、狩猎等等,此词寄托了天涯行役之苦,如雪花之漂泊无依。谢娘是个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谢太傅(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谢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