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水稻簇矮病毒病是怎样传播和防治的?

2022-05-19 02:19:05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92

水稻病毒病~是由什么传播的?

水稻病毒病有好多种,基本是经飞虱,叶蝉等。

病名        致病特征               传毒方式

  
  普通矮缩病   叶片上有黄白色虚线状条点           叶蝉传(能经卵传)
  黄叶病     叶片黄化,叶鞘仍为绿色            叶蝉传

  条纹叶枯病   叶片上有黄白色条纹,心叶常有褪绿条纹     飞虱传(能经卵传)
        且捻曲下垂
  黑条矮缩病   叶背、叶鞘和秆上有蜡白色至黑褐色条状突起   飞虱传
  黄萎病     叶片、叶鞘均匀黄化,叶片宽而柔软       叶蝉传
  草状矮缩病   叶片淡绿,窄而刚               叶蝉传
  簇矮病     外观颇似矮缩病株,但叶片无虚线状条点,    叶蝉传
        常在节上生枝,簇生小叶
  锯齿叶矮缩病  叶尖旋转,叶缘有缺刻,叶片叶鞘上有白色脉肿  飞虱传
  橙叶病     叶片橙黄色,叶尖纵卷,常易早期枯死      叶蝉传
  东格鲁病    颇似黄叶病,但株型不松散,矮缩        叶蝉传
  瘤矮病     叶背和叶鞘上有淡白色至淡黄绿色小瘤状突起   叶蝉传

水稻齿叶矮化病毒病是怎样传播和防治的?

发生危害:主要引起水稻矮化、不孕不穗或穗而不实(空穗),对稻谷产量影响很大。曾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地区)流行,在我国多属零星发生,但亦有株发病率在10%以上的。

传播方法:汁液、种子及土壤均不能传,由褐飞虱传播。

传毒介体:褐飞虱Nilavarvatalugens是主要传毒介体,其传毒率为2.6%~42.1%,最短获毒传毒时间均为30min,以48h的获毒率和传毒率最高。循环期平均7.6~10.7d。传毒有明显间歇现象,间歇期最短1d,最长6d。带毒虫可终身传毒,属持久性传播(谢联辉和林奇英,1980)。此外,拟褐飞虱也能传播。

种苗传植物:未见报道。

自然寄主:水稻Oryza sativa、蟋蟀草Eleusine indica、水蜈蚣Kyllinga brevifofia、游草、宽叶野生稻Orhttp://www.rixia.ccyza latifolia、尼瓦拉野生稻O.nivara。

人工接种可侵染的植物:水稻、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大麦Hordeum vulgare、燕麦Avena sativa、玉米Zea mays、甘蔗Saccharu日夏养花网m officinarum、稗Echinochloa crusgalli、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蟋蟀草、看麦娘Alopeculus acqualis、罔草Beckmannia syzigachne、水蜈蚣、棒头草Polypogon fugax、铺地黍、黑麦草Lolium perenne(林奇英等,1984)。

侵染循环:以带毒褐飞虱或越冬再生稻作为初侵染源,病毒侵染水稻后,可通过介体飞虱传播,反复危害。

病害与环境及流行:冬暖地区、冬暖年份有利带毒虫越冬或带病再生稻生长,有利毒源传播和病害发生、流行。

病害的防治:

(1)选用抗性品种。高抗RRSV的有赤块矮3号、三农3号、三农8号和赤块矮选;中抗的有IR30选、包胎矮和丰矮早A*DT矮(谢联辉和林奇英,1982)。

(2)调整播、插时间,避开介体传毒高峰。

(3)适时做好治虫防病工作。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病是怎样传播和防治的?

发生危害:一般寄主植物幼嫩时较易感病,感染率高,潜育期短,损失最大。稻、麦在分蘖盛期前最易感染,发病后几乎不穗不实,分蘖盛期后抗性日增,发病损失也轻。不同生育期的感病性不同,如晚粳农垦58,三叶期接种株发病率为91.7%,分蘖期接种为66.7%~31.8%。不同温度下潜育期不同,在21.8~22.3℃下为23~42d,多数23~28d;在25.1~26.20℃下为14~32d,多数14~25d;在26.6~31.20℃下为10~19d。寄主种类不同潜育期也不同,在上述三种温度条件下接种玉米的潜育期,分别为11~29d(多数13~20d);5~25d(多数5~9d);5~16d(多数5~6d),比水稻分别缩短3~18d。

田间发病时期,在江南双季早稻和一季中稻秧田期一般很少发病。二熟制绿肥田早稻,在水稻分蘖盛期始见病株,乳熟期达发病高峰。三熟制春花田早稻,在孕穗期初见发病,乳熟期达发病高峰。一季晚稻和双季晚稻在秧田期即可见到病株,一季晚稻本田自插秧后病株逐步增加,到抽穗期达发病高峰。双季晚稻以分蘖末期到孕穗期病株增加最快,抽穗期达发病高峰。

传播方法:汁液不传,飞虱持久性、增殖型、不经卵传毒。

传毒介体:传毒昆虫以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a为主,白带飞虱Ribautodelphax albifascia、白脊飞虱Unkanodes sapporonus也能传染。其传毒特性如下:

灰飞虱对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亲和性很高,不同地区的介体在传毒力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因获毒条件的限制,获毒率一般在44%~83%。获毒时间,短的在1h,一般1~2d才能充分获毒。8℃以下不能获毒,4~5℃不能传毒。若虫、成虫均可传毒,虫龄小获毒时间长,获毒率也高。病毒在虫体内的循环期,在平均气温22~25℃时,多数是15~24d,最短8d,最长35d,在26℃时为12d,但在30℃时反而延长到18d左右。传毒时间,在平均气温24.6℃时,2h即可传毒,48h可充分传毒。4~5℃时不传毒,12℃以上传毒较盛,带毒灰飞虱在0~7℃下持续15d传毒力无明显变化。每只传毒虫最少可传毒一次,多的可传8次。平均每虫传病3.7株。带毒虫多数情况下有间歇传毒现象,越冬后的个体http://www.rixia.cc感染率高。一旦获毒终生带毒,但不能经卵传递。

白带飞虱和白脊飞虱的传毒能力比灰飞虱弱,在同样饲毒、传毒条件下,传毒率均比灰飞虱显著低。

种苗传寄主:未见报道。

自然寄主:稻Oryza sativa,玉米Zea mays、大麦Hordeum vulgare、小麦Triticum aestivum、小米Setaria italica、高粱Sorghum vulgare、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稗Echinochloa crusgalli、早熟禾Poa annua、野燕麦Avena fatua、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马唐Digilaria sanguinalis。

人工接种可侵染的植物:除上述自然寄主外,人工接种还可侵染多棱大麦、六棱大麦Hordeum agriocrithon、燕麦Avena sativa、黑麦Secale cereale、黍Panicum miliaceum、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洋狗尾草、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us、升马唐Digilaria ciliaris、紫马唐Digilaria violascens,湖南稷子Echinochloa frumentacea,多花黑麦草、梯牧草Phleum pratense,罔草Beckmannia syzigachne、甜茅Glyceria acutiflora、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三毛草Trisetum bifidum等。

侵染循环:病毒主要在大、小麦和易感的禾本科杂草的病株内越冬,也有部分在灰飞虱虫体内越冬。第一代虫在越冬病株上取食获毒后再传到早稻、一季中、晚稻和春玉米上。稻田繁殖的第二、三代虫,在水稻病株上获毒后,迁入晚稻和玉米田传毒。晚稻田繁殖的灰飞虱成虫和越冬代若虫,又将病毒传给大小麦。玉米不能繁殖灰飞虱,且玉米病株上的病毒难传给水稻,故玉米对病毒再传播作用不大。病毒除部分在介体昆虫体内越冬外,主要是在冬作的病麦上越冬,翌年由病麦传给水稻,因此麦子发病的轻重,影响着毒源的多少。大、小麦发病重的年份或地区,第一代灰飞虱的带毒率就高,早稻和一季中、晚稻发病就重,所以麦子发病的轻重影响着水稻发病的轻重。另方面,还关系到灰飞虱的虫口密度和带毒率。在没有快速测定带毒虫率的条件时,可以由当年麦子发病的轻重和虫口密度的大小来估测水稻发病的轻重。

病害与环境及流行:毒源、传毒介体、感病寄主和气候条件等都对病害流行有密切的关系。

气候条件主要影响灰飞虱的发生期和发生量。1~3月低温和冬春连续大雪,对灰飞虱越冬影响较大,如1~3月气温偏高,无特殊低温和连续大雪,则有利于灰飞虱的越冬,加快越冬虫发育速度,提早越冬虫的羽化,同时也对病毒的增殖和感染有利。

田间作物布局、轮作复种情况也影响灰飞虱的发生量、迁移时期和寄主的感病期。在绿肥双季稻地区,绿肥田翻耕期是灰飞虱第一代的卵期,产在看麦娘茎内的卵块通过耕翻被压埋,绿肥田早稻移栽较早,在第一代成虫迁入时,水稻处于较高生育期,感病性减低,故发病较轻。随着麦、一季稻、双季稻新三熟制面积的扩大,麦田为灰飞虱提供良好的日夏养花网越冬场所,第一代虫又在其上得到充分的发育和繁殖,增加传毒虫的虫量,麦收时大量第一代虫迁到水稻上传毒,又因水稻移栽期延迟,稻苗幼嫩,正遇上灰飞虱传毒时,更易感病。

综上所述,在1~3月气温较高,又无特殊低温和连续大雪,灰飞虱冬后虫口密度较高,则当年早稻和一季中、晚稻病害可能大发生。1~3月气温较低,或有连续特殊低温大雪,冬后虫口密度很低,麦子发病极轻时,水稻发病也可能轻。1~3月无特殊气候变化,冬后虫口密度一般,麦子普遍发病,但发病率不高(多数不到1%),水稻可能有一定数量的发病。

病害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治虫防病,做好介体昆虫的监控工作。

(1)在农业防治上,首先要选用抗病品种,对RBSDV抗性较好的有协优963、协优9516(杨廉伟等,2000)和汕优63(周维中,1998)。其次要压缩冬麦面积,压低介体虫口;第三要实行连片种植,减少插花田,防止介体昆虫在不同季、不同成熟期和上下季作物间迁移传病。成片地合理安排麦田、绿肥和第二年早、晚稻的品种搭配和田间布局,因地制宜地尽量做到将相同作物品种、相同播种移栽期和成熟期的作物连片种植,可便于田间管理,提高治虫防病效果。适当调整播种移栽期,使作物易感病期避开灰飞虱的迁飞期,尤应避免少数田块早播早栽防止灰飞虱集中传毒危害。结合积肥清除田边杂草。如在晚稻收割前末代灰飞虱的产卵盛期进行,可以消灭大量的灰飞虱卵块,压低虫源。改进栽培技术,适当提高密植程度,在本田初期加强肥水管理,促进健株分蘖,可减轻损失。

(2)在治虫防病上,要抓住三www.rixia.cc个迁飞高峰,即5月中、下旬第一代虫从麦田迁飞早栽早稻本田、迟播迟栽的早、中稻秧田和单季晚稻秧田初期;7月上旬到8月上旬,第二、三代成虫从早稻本田迁飞到晚稻秧田和早栽的晚稻本田以及玉米上;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末代成虫和越冬若虫从晚稻迁移到早播麦田。

①冬前麦田防治早播的和靠近晚稻病重的麦田,在出苗后视虫情喷药1~2次。迟播麦田则在翻耕后进行田埂喷药,出苗后,麦田边畦喷药,在麦苗上浇水河泥,以压低越冬虫源和毒源。

②晚春麦田应抓住5月份第一代灰飞虱盛孵末期,全面施药1次,将介体昆虫消灭在迁飞之前。大麦收割时,因灰飞虱大多是若虫阶段,可在田埂和邻近的早栽早稻田的田边喷药治虫。

③秧田防治应根据成虫迁飞情况,早稻秧田在拔秧前防治1~2次。一季晚稻秧田,当第一代成虫迁飞时,在迁飞高峰前后和小麦收割后各喷药1次。双季晚稻秧田期正值第二、三代成虫迁飞高峰期,故在真叶开展后至3、4叶期需连续喷药防治。

④早稻本田应重点防治靠近虫多病重的大小麦田的田块。如邻近为大麦田则可采用边行喷药的方法,如邻近为小麦田则第一代灰飞虱已羽化为成虫迁移扩散,应采用全田喷药的方法。邻近虫多病重的晚稻田,以及早栽早发、生长嫩绿的晚稻田,应在早稻收割前和第二、三代若虫孵化盛期喷药防治,预防晚稻发病。一般田可结合其他稻虫兼治。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水稻簇矮病毒病是怎样传播和防治的?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253921.html

上一篇:世界杯有多少人关注·?

下一篇:一个女生送很贵的礼物给你,该怎么办?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