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一个生态系统——一个花盆
一盆花可以被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吗?为什么?
不可以。生态系统不仅要包含生产者 消费者与分解者
还要无机环境。
这里一盆花很明显没有包含重要的阳光,水分。
还要无机环境。
这里一盆花很明显没有包含重要的阳光,水分。
不可以的,一个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有无机环境,这里只满足一个条件。这个话是对的,因为缺少消费者能量流通就会出现问题
不是。生态系统,要求是一定的自然区域,花盆,不是太自然化,与生态系统还有差距。
生态系统(ecosystem)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算一个相当简单的生态系统。因为土壤中还有微生物,说不定还有动物。所以结构并不单一。
算一个相当简单的生态系统。因为土壤中还有微生物,说不定还有动物。所以结构并不单一。
是的,因为一个生态系统就必须要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无机环境,这样才算是一个生态系统,所以要有消费者才行。
什么是生物圈?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ecosystem)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一、分析教材
这是一节七年级的生物课。
人和其他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旨在使学生认识到“家”中有很多成员,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处在动态变化之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人类的迫切愿望,加强环境教育,使初中生提高环境意识,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现状,学习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观念,并使学生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分析学生
七日夏养花网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学过生物学知识,但他们从小学的《自然》及生活中的电视节目中已了解了许多生物学的知识。他们能说出各种各样生物的名称、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等,但没有构成“生物和其生存的环境”的整体体系──生物圈的概念,不知生物和生存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七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的规律要求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说教,但乐于观察、分析图片,自己动手做实验等能表现他们的活力。
七年级的学生不喜欢、不满足简单的教材里的图画、文字,他们喜欢讲自己熟悉的人或事。布置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三、设计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活动教学方式为主,通过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力求在整个教学中体现出“三维”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生物圈,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应该积极、主动认识并保护这个家;
2.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发表的见解。
(二)能力
1. 使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处理图文资料,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 会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讨论问题,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知识
1.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 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 尝试搜集和分析资料;
4.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导入课题。
1. 播放歌曲《大中国》,教师和学生齐唱。
[让学生体会到家的温馨和重要性。]
2. 歌中唱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同时我们全世界人民还生活在一个比中国还大的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家的名字。
[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个初步的理性认识。]
3. 比喻:地球──足球
生物圈(地球的表层)──一张薄纸
既然如此,你想了解这个家吗?
4. 引入课题:生物圈。
[使学生在一种轻松而又好奇的氛围中愉快地进入角色,开始本课的学习。]
(二)学生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学习新知。
1. 生物圈的范围。
(1)说一说: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
证一证:阅读教材第11、12页“生物圈的范围”,看看科学家的观点是否与自己的相同。
[给学生自由发言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出问题:通过验证,哪些同学的观点和科学家的一样,一起交流一下,可以吗?
引导学生概括出: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向上可达到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约10千米的深处,整个厚度约为20千米。
提出问题:在这个20千米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呢?
(2)角色扮演: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代表一个生物圈层进行讨论,并做汇报表演。
[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交流活动(一般前后四个学生,方便易行),利用角色扮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扮演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还会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有极大帮助。如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表演结束,学生概括出:
(3)由此介绍: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是截然分开的吗?
[让学生自己先猜想,再举例说明,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想象的科学精神。]
结论:不是。
(4)设疑:为什么生物圈中有生物,其他地方没有呢?
2.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1)讨论:学生分成6大组(确定1人为组长,及时、准确记录该小组成员活动情况,以作学期成绩参考。)引voRnv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比较教材第12、13页的6幅图片。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能力。]
讨论题:
①向日葵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长颈鹿的生活需要什么?
②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条件有什么异同?
③为什么干旱会使粮食严重减产?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观察、比较和综合归纳的能力。]
(2)汇报结果:以组间竞赛形式,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说出该组讨论的结果,其他组成员和教师作评委,对各组的作答给予适时的、恰当的评价。
[通过竞争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注重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方式和应用。]
(3)小结:
讨论1:向日葵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土壤和肥料;
长颈鹿的生活需要食物、水、空气、阳光和温度。
讨论2:向日葵生活在土壤中,土壤中有水分;
仙人掌生活在沙漠中,土壤中缺水;
牛生活在陆地上,而海豚生活在海洋中。
讨论3:因为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没有水,植物就不能正常生长,所以干旱会使粮食减产。
(4)质疑:①地球上其他的生物生存也需要这些条件吗?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地球上其他的生物生存也需要这些条件。
(实物投影)投影学生搜集的多种资料,有文字的、有图片的……
②如何获得和分析这些资料?
引导学生回忆、并结合教材第12页红框中内容,掌握有关搜集和分析资料的知识后小结:
资料形式:文字、图片、数据、音像资料等。
对资料处理:整理并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发现探索的线索。
[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和时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5)小结:所有生物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都是一样的,这些条件包括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6)知识迁移:任举一种熟悉的生物,说说它的生存也必须具备这些条件吗。
[遵循巩固性原则。]
3. 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关“生物圈”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本节所学的知识点。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小结本节主要知识及学习活动,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让学生设计一道题,尽量把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去(提示:可以用表格的形式)。
有人设计了类似的题目:下列条件是该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填“+”,否则填“-”,问其他哪一个学生愿意表现一下?(学生争着回答。)
[让学生大胆创新,改变以往教师考学生的方式,自己设计题目考自己,在提高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巩固。]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关“生物圈”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
我想知道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这些条件一旦改变或不足时,对生物有没有影响?生活在这个生物圈中的生物会不会对生物圈造成影响?
[培养学生虚心提问,学无止境的意识,并为下节课或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4. 巩固练习。
(1)你会填吗?
(2)我来试一试。
我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松土、施肥、浇水、放在阳光下,天气冷了,还要把花搬到屋里,而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种植物,这体现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与上述顺序相对应,分别是( )
①阳光②水③空气④营养物质
⑤适宜的温度⑥一定的生存空间
A.①④⑥⑤②③ B.③④②①⑤⑥
C.②①⑤⑥③④ D.⑤②①④⑥③
[体现“STS”的教学模式,将所学的内容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物学习在生活中的应用。]
(3)课后想一想。
生物在生物圈内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改变或不能满足时,生物是否还能很好地生存?如果不能,请搜集资料说明你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六、教学反思
本设计中导入部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只是一首简单、普通的歌曲却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了,使他们愉快轻松地进入本节知识的学习。对于知识点的学习,采用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也是本设计的较成功之处。
让学生学完知识,自己编一道题考一考其他的同学,并将编好的题目写在预先准备的纸上,以便实物投影展示,“考”时由编题者当“主考官”,学生自愿参与,“被考者”的回答正确与否,主要由编题者确认,对于较难的问题可以采取集体讨论方式来解决。这样,让学生编题互问互检,注重学生间相互评价方式的应用,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将新教材、新教法和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培养落到实处。
需要反思的是:1.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生物是一门新学科,所用的教材又是新教材,学生尚未进入正轨,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讨论风气、合作精神,出现了课堂气氛松散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从这一方面狠抓学生,分组时采取责任制,责任到人,做到“组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2. 以后的教学过程要认真解读、努力钻研新大纲、新课程标准,尽量达到高的要求。
这是一节七年级的生物课。
人和其他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旨在使学生认识到“家”中有很多成员,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处在动态变化之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人类的迫切愿望,加强环境教育,使初中生提高环境意识,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现状,学习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观念,并使学生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分析学生
七日夏养花网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学过生物学知识,但他们从小学的《自然》及生活中的电视节目中已了解了许多生物学的知识。他们能说出各种各样生物的名称、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等,但没有构成“生物和其生存的环境”的整体体系──生物圈的概念,不知生物和生存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七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的规律要求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说教,但乐于观察、分析图片,自己动手做实验等能表现他们的活力。
七年级的学生不喜欢、不满足简单的教材里的图画、文字,他们喜欢讲自己熟悉的人或事。布置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三、设计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活动教学方式为主,通过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力求在整个教学中体现出“三维”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生物圈,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应该积极、主动认识并保护这个家;
2.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发表的见解。
(二)能力
1. 使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处理图文资料,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 会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讨论问题,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知识
1.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 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 尝试搜集和分析资料;
4.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导入课题。
1. 播放歌曲《大中国》,教师和学生齐唱。
[让学生体会到家的温馨和重要性。]
2. 歌中唱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同时我们全世界人民还生活在一个比中国还大的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家的名字。
[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个初步的理性认识。]
3. 比喻:地球──足球
生物圈(地球的表层)──一张薄纸
既然如此,你想了解这个家吗?
4. 引入课题:生物圈。
[使学生在一种轻松而又好奇的氛围中愉快地进入角色,开始本课的学习。]
(二)学生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学习新知。
1. 生物圈的范围。
(1)说一说: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
证一证:阅读教材第11、12页“生物圈的范围”,看看科学家的观点是否与自己的相同。
[给学生自由发言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出问题:通过验证,哪些同学的观点和科学家的一样,一起交流一下,可以吗?
引导学生概括出: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向上可达到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约10千米的深处,整个厚度约为20千米。
提出问题:在这个20千米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呢?
(2)角色扮演: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代表一个生物圈层进行讨论,并做汇报表演。
[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交流活动(一般前后四个学生,方便易行),利用角色扮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扮演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还会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有极大帮助。如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表演结束,学生概括出:
(3)由此介绍: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是截然分开的吗?
[让学生自己先猜想,再举例说明,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想象的科学精神。]
结论:不是。
(4)设疑:为什么生物圈中有生物,其他地方没有呢?
2.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1)讨论:学生分成6大组(确定1人为组长,及时、准确记录该小组成员活动情况,以作学期成绩参考。)引voRnv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比较教材第12、13页的6幅图片。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能力。]
讨论题:
①向日葵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长颈鹿的生活需要什么?
②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条件有什么异同?
③为什么干旱会使粮食严重减产?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观察、比较和综合归纳的能力。]
(2)汇报结果:以组间竞赛形式,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说出该组讨论的结果,其他组成员和教师作评委,对各组的作答给予适时的、恰当的评价。
[通过竞争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注重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方式和应用。]
(3)小结:
讨论1:向日葵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土壤和肥料;
长颈鹿的生活需要食物、水、空气、阳光和温度。
讨论2:向日葵生活在土壤中,土壤中有水分;
仙人掌生活在沙漠中,土壤中缺水;
牛生活在陆地上,而海豚生活在海洋中。
讨论3:因为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没有水,植物就不能正常生长,所以干旱会使粮食减产。
(4)质疑:①地球上其他的生物生存也需要这些条件吗?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地球上其他的生物生存也需要这些条件。
(实物投影)投影学生搜集的多种资料,有文字的、有图片的……
②如何获得和分析这些资料?
引导学生回忆、并结合教材第12页红框中内容,掌握有关搜集和分析资料的知识后小结:
资料形式:文字、图片、数据、音像资料等。
对资料处理:整理并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发现探索的线索。
[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和时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5)小结:所有生物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都是一样的,这些条件包括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6)知识迁移:任举一种熟悉的生物,说说它的生存也必须具备这些条件吗。
[遵循巩固性原则。]
3. 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关“生物圈”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本节所学的知识点。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小结本节主要知识及学习活动,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让学生设计一道题,尽量把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去(提示:可以用表格的形式)。
有人设计了类似的题目:下列条件是该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填“+”,否则填“-”,问其他哪一个学生愿意表现一下?(学生争着回答。)
[让学生大胆创新,改变以往教师考学生的方式,自己设计题目考自己,在提高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巩固。]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关“生物圈”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
我想知道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这些条件一旦改变或不足时,对生物有没有影响?生活在这个生物圈中的生物会不会对生物圈造成影响?
[培养学生虚心提问,学无止境的意识,并为下节课或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4. 巩固练习。
(1)你会填吗?
(2)我来试一试。
我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松土、施肥、浇水、放在阳光下,天气冷了,还要把花搬到屋里,而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种植物,这体现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与上述顺序相对应,分别是( )
①阳光②水③空气④营养物质
⑤适宜的温度⑥一定的生存空间
A.①④⑥⑤②③ B.③④②①⑤⑥
C.②①⑤⑥③④ D.⑤②①④⑥③
[体现“STS”的教学模式,将所学的内容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物学习在生活中的应用。]
(3)课后想一想。
生物在生物圈内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改变或不能满足时,生物是否还能很好地生存?如果不能,请搜集资料说明你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六、教学反思
本设计中导入部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只是一首简单、普通的歌曲却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了,使他们愉快轻松地进入本节知识的学习。对于知识点的学习,采用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也是本设计的较成功之处。
让学生学完知识,自己编一道题考一考其他的同学,并将编好的题目写在预先准备的纸上,以便实物投影展示,“考”时由编题者当“主考官”,学生自愿参与,“被考者”的回答正确与否,主要由编题者确认,对于较难的问题可以采取集体讨论方式来解决。这样,让学生编题互问互检,注重学生间相互评价方式的应用,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将新教材、新教法和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培养落到实处。
需要反思的是:1.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生物是一门新学科,所用的教材又是新教材,学生尚未进入正轨,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讨论风气、合作精神,出现了课堂气氛松散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从这一方面狠抓学生,分组时采取责任制,责任到人,做到“组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2. 以后的教学过程要认真解读、努力钻研新大纲、新课程标准,尽量达到高的要求。
生态系统是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上来的,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
生物圈释义:
生物活动的范围和生物本身的总称。生物活动的范围包括地球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生物圈_百度汉语
[拼音] [shng w qun]
生物活动的范围和生物本身的总称。生物活动的范围包括地球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生物圈_百度汉语
[拼音] [shng w qun]
观察一个生态系统~好的话给高分哟\(^o^)/~
可以讲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比如说:鱼塘啊、花坛啊……等等rn并讲出里面的生物、微生物,xx(生物)的环境,XX(生物)的数量!!!rnO(∩_∩)O谢谢!好的话还可以加分哦~~~~~~~~~~~~~~荒漠生态
desert ecology
荒漠是植被稀少或缺如的乾旱地区(见彩图沙荒荒漠、高寒荒漠、驼绒藜、唐古特白削砾漠、柽柳沙漠、荒漠盐生草甸),一般,年平均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水分的缺乏限制了绿色植物的生长以及一切直接或间接依赖绿色植物为生的动物和微生物。荒漠研究受到重视的原因很多:许多古老文明发祥於现今的荒漠地区;今日许多荒漠是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矿物的丰富产地;人口的增加也促使人们考虑开发荒漠的可能性。而多年来的过分放牧和采伐薪木已使许多半乾旱地区呈现荒漠景观,这更引起生态学家的关注。
荒漠的存在决定於地区的水分平衡。降雨是地区补水的主要来源,而水的蒸发则随地区气温而变,因而世界上大部分荒漠在亚热带燥热缺雨地区。土质多孔隙导致水分漏失,也可造成土壤性荒漠,这常见於火山区。纯沙质的荒漠实际上只占世界荒漠的一小部分。两极冰雪覆盖地区及冻原,也是空气湿度低而植被稀少或缺如,但习惯上不归荒漠范围(见冻原生态)。
荒漠的植物分布稀疏,几全为旱生种类。一般说,植物与植物间的联系不如植物与其自然环境的联系密切。荒漠的单位面积生物生产量极低,土壤中有机物质积累极少;地面特别易於板结,更妨碍了土壤对偶降的少量雨水的吸收。荒漠地区只有少量耐旱动物,一部分昼伏地下夜出活动。
地理分布 荒漠分布於除南极洲外的各大洲。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2%,大部处於北、南纬15~35之间,部分地区分别达到南纬55和北纬51。在亚洲和非洲,从外阿尔泰戈壁、阿拉善、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至帕米尔、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哈萨克斯坦、中亚、西南亚直到撒哈拉,几乎连成一个巨大的荒漠带。北美洲西南部从大盆地到索诺拉连成又一片荒漠区。南半球的荒漠分布於南部非洲的纳米布和卡拉哈里盆地。澳洲中部广布著一大片荒漠区。南美洲的荒漠分布於曼蒂、巴塔哥尼亚和阿塔卡马。地球上大部分荒漠地区的海拔不高,亚洲中部主要在300~1500米,中亚90~500米,西南亚为500~2500米,撒哈拉为20~400米,北美洲为1200~1300米,南非洲为20~800米,澳洲为100~550米,南美洲为40~800米。仅在亚洲中部的柴达木盆地、昆仑山、帕米尔和喀喇昆仑山,荒漠的海拔高度可达2700~5000米。各地荒漠大多处於盆地、山麓平地、滨海平地和丘陵坡地。
荒漠中的非生物因素 最重要的是气候因素和土壤因素。荒漠生态系统中云量少,可接受更多的太阳辐射,所以能量比较充足,但具体数量因各荒漠区所处纬度而异。低纬度(如纬度10~20)荒漠区,夏季日照一天12~14小时,冬季日照一天11小时上下;中纬度(如纬度40)荒漠区,夏季日照一天15小时,冬季日照一天不到10小时。所以前者太阳幅射量高达160~200千卡/平方厘米‧年,后者为130~150千卡/平方厘米‧年。前者夏季7月(南半球1月)平均温度高到30~35℃,绝对最高温度46~57℃,冬季1月(南半球7月)平均温度也在3~24℃,绝对最低温度0~-5℃(表1、2)。极端乾旱是荒漠生态系统气候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年降水量一般为50~150毫米,也有少到20毫米以下的,最多的也不过200~300毫米(表1、2)。荒漠中经常有5米/秒的大风。非洲撒哈拉有热旱风,一年有20~90天。荒漠的风是引起风蚀的破坏力量。
表1 世界各荒漠区的热量和降水量
表2 中国荒漠区的热量和降水量
对荒漠生物、土壤而言,重要的是水、热条件组合的季节动态。根据水、热条件季节变化结合生物活动的季节节律,可将世界荒漠气候分为4大生物气候类型。每一生物气候类型下发育有相应的土壤类型。1.地中海荒漠生物气候类型:夏季乾旱高温,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植物有夏季休眠现象;冬季不太寒冷而有降水,有利於生物活动,大量发育著短生植物。分布在中亚、西南亚、北撒哈拉、南澳、北美大盆地、索诺拉。土壤为红色荒漠土。由於气温高,夏季乾旱而高温,土壤中有碳酸钙、石膏和盐的积聚。冬季多降水,温度不太低,土壤中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和氧化锰有所积聚,甚至会在地面下40~180 厘米处形成胶结层。2.亚洲中部温带夏雨荒漠生物气候类型:冬季严寒少降水,春季乾旱,夏季高温有降水,植物生长发育在夏季后期才开始,延长到秋季,冬季休眠。分布在亚洲中部、南撒哈拉、北澳、南美东部、北美奇瓦瓦。土壤有荒漠灰钙土、灰棕荒漠土和棕色荒漠土,还有高山荒漠土。土壤有机质含量0.3~1%。除黄土状母质下有砾石层的土壤外,各类土壤均有盐化现象,通体有碳酸钙积聚,而且在不同的深度可有石膏积聚。在冷温气候下土壤有碱化现象。而棕色荒漠土呈棕红色,地表有黑色砾幕,石膏积聚量高达1~30%,底土甚至会有盐盘。3.准噶尔、哈萨克斯坦荒漠生物气候类型:一年中各季节降水较均匀,气温较低,夏季高温,冬季严寒,植物有夏季休眠现象,春季有短生植物发育。它分布在准噶尔、哈萨克斯坦、北美莫哈维。土壤主要为棕钙土、灰钙土,无盐化现象,有机质含量1~2%,碳酸钙积聚在30厘米以下,土体含有石豪。4.雾带荒漠生物气候类型:降水靠冬春雾凝结成露水,渗入土壤中供植物吸收,同时植物也可以直接从雾吸收一些水分,它分布在南非纳米布、南美阿塔卡马。土壤比较特别,土壤表层即有钙积层,而且盐化。各类生物气候类型区域均有沙丘,包括新月形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沙丘高度可以从几米到几十米,甚至超过100米(如在塔克拉玛干和阿拉伯沙漠中)。
荒漠植被 荒漠中的生产者首先是高等绿色植物。荒漠高等绿色植物区系组成超过91科,起优势作用的主要是藜科、蒺藜科、菊科、仙人掌科、龙舌兰科、蓼科、柽柳科、麻黄科、禾本科、十字花科、大戟科、百合科、桃金娘科、百岁兰科、石竹科等。荒漠植物种类虽贫乏,但是仅中国荒漠植被中的植物种也可达到420种以上。
荒漠植物 因供水量少而具有一系列超旱生的生态学特性。这种特性首先表现在同化器官上,有些植物的叶面角质层加厚,气孔密度小而下陷,以减少蒸腾作用,如桉属、沙冬青属等。有些植物叶面具有密的绒毛也可减少蒸腾作用,如蒿属、滨藜属等。有些植物叶面积大大缩小,有的变成细棒状,如驼绒藜属、裸果木属、沙拐枣属、猪毛菜属等。有些植物近乎无叶,而以绿色枝条或茎干营光合作用,如麻黄属、梭梭属、大戟属等。有些植物以落叶度过乾旱高温季节,如树榄属、麻风树属等。利用夏季半休眠、冬季脱落枝条末梢度过旱热夏季和严寒冬季的植物有梭梭属、猪毛菜属等的一些种。亚洲中部的高山、高原,因高寒风大加剧了乾旱,一些荒www.rixia.cc漠植物於冬季落枝特别显著,形成垫状小半灌木,如亚菊属、棘豆属、驼绒藜属、蒿属的一些种。在降水季节分配极不均匀的荒漠中,往往有很长的无雨期。许多植物的叶以至茎干肥大而能储水,一遇降雨就大量吸收水分,储存在肉质叶和茎干中,以备乾旱期使用,如仙人掌科、大戟科、龙舌兰科、番杏科的一些种。荒漠土壤中含水量经常低到1~3%,迫使植物根系具有耐旱、逐水的特性。许多植物根系的深度、幅度比地上部分的高度、幅度大几倍至几十倍,如白梭梭、羽状三芒草。羽状三芒草的根系还具有坚固的沙套,因而遇风蚀而致根系露出沙层后不会很快旱死。荒漠中有些沙丘上的沙拐枣、三芒草的根系,为了追随吸取沙层水分而沿坡背方向生长。还有许多植物具有两层根系,如Retama raetama 在表土中有一层根系,可利用降雨渗入土壤表层的水分,在30~120厘米处又有一层根系,可在乾旱期利用土壤深层保存下来的水分。短生植物(一年生)和类短生植物(多年生)都是草本植物,形态、结构上无旱生特徵,但属典型的避旱植物。无论是春季的或冬季的短生植物,均是利用降雨或融雪后土壤中较多的含水量迅速生长发育,在短时期内(有的只要1~2个月)完成当年的生长发育周期,它们主要是禾本科、莎草科、十字花科、蝶形花科、百合科、伞形科的一些种,种类相当丰富。一些生长在盐化土壤上的植物,叶、茎肉质化而含盐,如假木贼属、猪毛菜属、滨藜属的一些种,而红砂属植物的叶子甚至能泌盐。有些肉质植物的气孔密度低,夜间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成苹果酸,白天再分解苹果酸释放二氧化碳用於光合作用。荒漠中也有苔藓、地衣,在缺水时能乾缩成蜡叶标本状。一旦遇水很快就恢复生机。荒漠中许多植物靠种子繁殖,而有些植物如红砂属、假木贼属、霸王属的一些种,其茎干可从上到下分裂成几个部分,然后各部分形成独立的植株。
矮乔木荒漠植被 以超旱生矮乔木占优势,矮乔木高3~5米,有矮到1米的,均具主干。主要适应於地中海生物气候类型和盐化红色沙质土壤、卵石土壤、碎石质土壤。它分布於西南亚、撒哈拉南部、北美西南、南美东部、澳大利亚南部和非洲南部卡拉哈里。常绿矮乔木荒漠植被分布广泛,以含羞草科金合欢属和桃金娘科桉属的一些种占优势。肉质矮乔木荒漠植被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的索诺拉。肉质矮乔木以多汁液的茎干和叶营光合作用,以仙人掌科和龙杏兰科的一些种为主。也有落叶矮乔木荒漠植被,由牧豆树、腺荚豆等属的一些种组成。矮乔木荒漠植被中总会混生著各种超旱生灌木,而且在雨后经常出现繁茂的短生植物层群(层片)。这类植被生物量高,有可能开发成为生物能源基地。
灌木荒漠植被 以超旱生灌木占优势,这些灌木无主干,从植株茎部起就丛生,适应於地中海生物气候型和亚洲中部生物气候型,要求温暖或高温的气候,土壤包括壤质、沙质、砾质、石质的,也有沙丘沙。它分布於亚洲中部、中亚、西南亚、撒哈拉北部、北美西南、南非中部、澳大利亚中南部、南美巴塔哥尼亚和秘鲁。落叶灌木荒漠分布普遍,主要由红砂、沙拐枣、霸王等属的一些种所组成。常绿灌木荒漠植被适应於气温高的荒漠气候,主要由多种麻黄以及蒙古沙冬青、Retama raetama 等组成。肉质灌木荒漠比较特别,适应於雾带荒漠生物气候类型。它由百岁兰、龙须海棠、大戟等属的一些种所组成。灌木荒漠植被往往是骆驼放牧场和薪炭基地。
矮半乔木荒漠植被 以超旱生矮半乔木占优势,矮半乔木具主干,高2~4米,可以低到1米,有落枝特性。主要适应於准噶尔、哈萨克斯坦、地中海生物气候类型。土壤为壤质、沙质、砾质、沙丘沙,多盐化,也有不盐化的。它主要由梭梭等属的一些种所组成。在冬季或春季有较繁茂的短生植物层群出现。这类植被生产量较高,鲜重270~3870千克/公顷‧年。可做放牧场和薪炭基地。但是沙丘植被一旦遭破坏,会引起流沙。
小半灌木荒漠植被 以超旱生小半灌木占优势,小半灌木丛生,高10~100厘米,有落枝特性。适应於地中海及准噶尔、哈萨克斯坦生物气候类型,也见於亚洲中部生物气候类型,土壤为壤质、沙质、砾质或沙丘沙,多盐化而含石膏,也有不盐化的。主要由菊科、藜科植物组成。在冬季或春季土壤水分较好的地区会出现较繁茂的短生植物层群。这类植被的生产量鲜重为 300~4800千克/公顷‧年。所以是重要的放牧场。
垫形小半灌木荒漠植被 以超旱生耐寒垫形小半灌木占优势。它适应於高寒的亚洲中部生物气候类型,土壤盐化,为壤质、沙质、砾质或碎石质。分布於亚洲中部高山、高原上。它主要由亚菊、驼绒藜、棘豆等属的一些种所组成。
荒漠草簇 见於沙丘上。多年生草簇是固定流沙的先锋植物。澳大利亚沙漠中有 Triodia basedowii 草簇,为常绿植物而叶硬成刺状。从准噶尔盆地到撒哈拉,沙漠中也有荒漠草簇,以三芒草为主,为冬枯植物。
荒漠动物 荒漠中动物区系比较贫乏,但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均有。如中亚卡拉库姆、列别切克保护区内,脊椎动物有200种,其中哺乳类29种,爬行类23种,鸟类超过140种,无脊椎动物超过1000种。
在荒漠生态条件中,对动物的主要限制因子也是极端乾旱和高温。因此,动物要具备抗旱的能力,要能保持水分收支平衡。而高温更使得动物要具备防止水分丢失的适应能力。首先是耐旱动物。它们不饮水,只靠所采食的植物体或种子所含水分而生存,如鼠类、蜥蜴、蚁类等。它们有节水的生理机制。如沙鼠能浓缩尿,尿的含盐最可高达23%,粪便极乾燥。其次是抗旱动物,它们能够一次饮水(甚至饮含盐量 0.1%左右的咸水)后忍耐3~5天以至 7天不饮水而正常生活。它们一方面具有长途跋涉(如骆驼)和奔跑(如羚羊类)的能力,并靠灵敏的嗅觉闻到远处水源飘来的水汽而去寻找水源。另一方面它们具有储藏和节约水分消耗的能力。如骆驼能在驼峰内储存大量脂肪,在缺水时分解脂肪可得到水分。同时它们的鼻腔孔道曲折而长,呼吸出来的水汽能凝结成水再被吸收。再一类是躲旱动物,它们在白天高温时躲在荫蔽处或洞穴中,不活动,尽量减少水分消耗,夜晚出来啃食多汁植物或捕食其他动物而获得水分。这主要是许多昆虫、蛇类、蜥蜴类、荒漠猫头鹰和许多肉食动物。其中蛇类还能用皮肤吸收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以补充水分,荒漠中太阳辐射强,夏季白天气温高。所以许多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均是浅色,以利於反射阳光,少吸收热量,最突出的是西南亚、非洲的羚,在夏季毛色变成白色,有助於反射阳光。荒漠动物有自动调节种群密度的能力。如荒漠云雀经常保持4~7平方公里只有一对。在荒漠中,昆虫常是食物链中的初级消费者,首先是啃食植物的昆虫,在亚洲中部、中亚到撒哈拉主要是蝗虫,北美荒漠的昆虫主要是甲虫,有时达到每公顷3000个。而蚁类、蜂类在各大洲荒漠中均有。在高温的地中海型生物气候下尚有蜘蛛、蜈蚣等,甚至许多是有毒的。蜥蜴也有以植物为食的,如北非的Uromastyx aegypteus 。靠采食植物的种子和嫩枝叶而生存的鸟类较多。亚洲中部有沙鸡,西南亚、南非有沙松鸡等等。哺乳类植食动物在各大洲荒漠中比较普遍的是啮齿动物。兔在各大洲荒漠中均有。鼠类种类多而普遍。大型食草哺乳动物出现在亚洲中部到南非的荒漠中。亚洲中部到西南亚有野驴、野山羊的几个种。羚羊种属较多。中国新疆荒漠中还有普氏野马、野双峰驼。从亚洲中部、中亚、西南亚到撒哈拉,荒漠中放牧著山羊、骆驼、绵羊,消耗著大量的绿色植物。荒漠生态系统中的次级消费者是食虫动物和其他肉食动物。食虫的爬行类有蛇和蜥蜴。鸟类种类很多,如亚洲荒漠中的乌鸦、北非的鸵鸟、北美的渡鸟等等。肉食爬行类以蛇类为主,且多毒蛇,主要出现在高温荒漠气候下。伊拉克的黄巨蜥为肉食性。肉食猛禽不多,但亚洲荒漠中有荒漠猫头鹰。肉食哺乳动物在亚洲荒漠中有狐狸、狼、山猫等。猛禽则有西南亚的亚洲狮和北非的豹。尤其特别的是在南非荒漠中还有专吃蜥蜴的Suricata suricata 和专吃毒蛇的。
荒漠微生物 荒漠土壤中有一定量的有机质和腐殖质,说明土壤中存在著微生物。亚洲中部腾格里沙漠圆头沙蒿和中亚卡拉库姆沙漠梭梭柴群落下的沙土中均发现有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仅卡拉库姆沙漠就发现有55种之多。两地沙土中微生物均以无芽孢杆菌为主,卡拉库姆以假单胞菌占优势。两地真菌均以青霉菌为主。腾格里沙漠中发现的微生物中固氮菌占39~54%,氨化菌占48~60%,硝化菌和纤维素分解菌为数甚少。这说明保氮菌比例很大。土壤微生物的数量达到每克土中1~1.1百万个(腾格里沙漠)和3~8百万个(卡拉库姆沙漠)。
荒漠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 荒漠生态系统中水的运转过程极为重要,直接决定著物质和能量的积累、转化过程。荒漠中水的来源几乎全部靠大气降水。大气降水以雨、雪或雾凝结成水的形式直接落在地面,渗入土壤。当土壤为壤土或黏土时,有明显的地面径流,水会流向低地或附近的河、湖内。而在沙土、沙、砾质土壤上几乎没有什麼地面径流。部分动物可以从自由水面吸取水分,再通过排泄物将水分带入荒漠土壤中,但是其量甚微。水分在荒漠土壤中分为上下两层。表层土壤(约20厘米)水分大部分经土面蒸发而消失在大气中,特别在高温季节最为明显。这层水分在冬、春、秋季有一部分供植物浅层根系利用。由於荒漠土壤质地粗糙,所以土壤下层水藉毛细管作用上升散失的量不大,可供植物的深层根系利用。荒漠植物的根系发达,可以从很大体积的土体中吸取水分。植物吸收的水分部分用来形成有机质,大部分用於蒸腾作用。这样,土壤中的水分经土面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大部分又回到大气中。植物的枯枝落叶和死体中的水分大部分也仍然要消失在大气中,只有很少部分渗入到土壤中。动物的活动和生长发育需要水分。许多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归根到底要从植物取得水分,其中部分水分参加到动物有机物中,部分水分随动物排泄物排出。动物排泄物中水分含量很少,大部分蒸发到空气中,小部分渗入到土壤中。而动物死体、排泄物和植物死体被微生物分解时会释放出一些水分。这些水分部分供微生物使用,部分仍然蒸发到空气中和渗入到土壤中。微生物本身所含水分不多,它们在活动中也将部分水分散失在空气和土壤中。它们死亡后也会被分解而释放出水分,同样消失在空气中和渗入土壤。
荒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 荒漠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量并不太低。生产者为绿色植物。如中国的小半灌木荒漠植被,生长量鲜重平均为0.7~1.2吨/公顷‧年,矮半乔木荒漠植被为0.8吨/公顷‧年,灌木荒漠植被和垫形小半灌木荒漠植被也达到0.4吨/公顷‧年。又如,苏联卡拉库姆梭梭柴群落活体生长量比枯死物量高,达鲜重每公顷60千克。所以荒漠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生物量是在不断积累的。
荒漠生态系统中有机质的循环 荒漠生态系统中有机质循环过程还缺乏定量研究,但是根据前述资料可以看出这一循环过程的特点。绿色植物是荒漠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昆虫、植食动物、植病微生物都直接消耗著植物。昆虫和植食动物是初级消费者。食虫动物,特别是鸟类、爬行动物中的蜥蜴类和少量食虫哺乳动物则以昆虫为食物,这些是主要的次级消费者。荒漠中肉食动物数量不多,大部分荒漠中缺少大型肉食动物,人类通过采薪可以直接取走荒漠植物。人类发展荒漠畜牧业和狩猎业则从荒漠中取走消费者。植物每年的枯枝落叶、枯死的根和枯倒的植株均会留在土壤表面和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部分变成土壤微生物身体,部分变成土壤腐殖质,再被微生物分解而成矿物养分,又可供植物利用。昆虫、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以及微生物本身的排泄物和尸体均可以再经微生物分解而成半腐解有voRnv机物、腐殖质以至成为矿物养料,再供植物吸收利用。荒漠中高温期太阳烤晒会使许多地面枯死的植物体损失水分,使有机成分成为碳状物,这是自然碳化过程。这一过程使有机物损失,留下矿化残体,经风吹扬,但最后又回到土壤中。
desert ecology
荒漠是植被稀少或缺如的乾旱地区(见彩图沙荒荒漠、高寒荒漠、驼绒藜、唐古特白削砾漠、柽柳沙漠、荒漠盐生草甸),一般,年平均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水分的缺乏限制了绿色植物的生长以及一切直接或间接依赖绿色植物为生的动物和微生物。荒漠研究受到重视的原因很多:许多古老文明发祥於现今的荒漠地区;今日许多荒漠是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矿物的丰富产地;人口的增加也促使人们考虑开发荒漠的可能性。而多年来的过分放牧和采伐薪木已使许多半乾旱地区呈现荒漠景观,这更引起生态学家的关注。
荒漠的存在决定於地区的水分平衡。降雨是地区补水的主要来源,而水的蒸发则随地区气温而变,因而世界上大部分荒漠在亚热带燥热缺雨地区。土质多孔隙导致水分漏失,也可造成土壤性荒漠,这常见於火山区。纯沙质的荒漠实际上只占世界荒漠的一小部分。两极冰雪覆盖地区及冻原,也是空气湿度低而植被稀少或缺如,但习惯上不归荒漠范围(见冻原生态)。
荒漠的植物分布稀疏,几全为旱生种类。一般说,植物与植物间的联系不如植物与其自然环境的联系密切。荒漠的单位面积生物生产量极低,土壤中有机物质积累极少;地面特别易於板结,更妨碍了土壤对偶降的少量雨水的吸收。荒漠地区只有少量耐旱动物,一部分昼伏地下夜出活动。
地理分布 荒漠分布於除南极洲外的各大洲。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2%,大部处於北、南纬15~35之间,部分地区分别达到南纬55和北纬51。在亚洲和非洲,从外阿尔泰戈壁、阿拉善、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至帕米尔、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哈萨克斯坦、中亚、西南亚直到撒哈拉,几乎连成一个巨大的荒漠带。北美洲西南部从大盆地到索诺拉连成又一片荒漠区。南半球的荒漠分布於南部非洲的纳米布和卡拉哈里盆地。澳洲中部广布著一大片荒漠区。南美洲的荒漠分布於曼蒂、巴塔哥尼亚和阿塔卡马。地球上大部分荒漠地区的海拔不高,亚洲中部主要在300~1500米,中亚90~500米,西南亚为500~2500米,撒哈拉为20~400米,北美洲为1200~1300米,南非洲为20~800米,澳洲为100~550米,南美洲为40~800米。仅在亚洲中部的柴达木盆地、昆仑山、帕米尔和喀喇昆仑山,荒漠的海拔高度可达2700~5000米。各地荒漠大多处於盆地、山麓平地、滨海平地和丘陵坡地。
荒漠中的非生物因素 最重要的是气候因素和土壤因素。荒漠生态系统中云量少,可接受更多的太阳辐射,所以能量比较充足,但具体数量因各荒漠区所处纬度而异。低纬度(如纬度10~20)荒漠区,夏季日照一天12~14小时,冬季日照一天11小时上下;中纬度(如纬度40)荒漠区,夏季日照一天15小时,冬季日照一天不到10小时。所以前者太阳幅射量高达160~200千卡/平方厘米‧年,后者为130~150千卡/平方厘米‧年。前者夏季7月(南半球1月)平均温度高到30~35℃,绝对最高温度46~57℃,冬季1月(南半球7月)平均温度也在3~24℃,绝对最低温度0~-5℃(表1、2)。极端乾旱是荒漠生态系统气候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年降水量一般为50~150毫米,也有少到20毫米以下的,最多的也不过200~300毫米(表1、2)。荒漠中经常有5米/秒的大风。非洲撒哈拉有热旱风,一年有20~90天。荒漠的风是引起风蚀的破坏力量。
表1 世界各荒漠区的热量和降水量
表2 中国荒漠区的热量和降水量
对荒漠生物、土壤而言,重要的是水、热条件组合的季节动态。根据水、热条件季节变化结合生物活动的季节节律,可将世界荒漠气候分为4大生物气候类型。每一生物气候类型下发育有相应的土壤类型。1.地中海荒漠生物气候类型:夏季乾旱高温,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植物有夏季休眠现象;冬季不太寒冷而有降水,有利於生物活动,大量发育著短生植物。分布在中亚、西南亚、北撒哈拉、南澳、北美大盆地、索诺拉。土壤为红色荒漠土。由於气温高,夏季乾旱而高温,土壤中有碳酸钙、石膏和盐的积聚。冬季多降水,温度不太低,土壤中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和氧化锰有所积聚,甚至会在地面下40~180 厘米处形成胶结层。2.亚洲中部温带夏雨荒漠生物气候类型:冬季严寒少降水,春季乾旱,夏季高温有降水,植物生长发育在夏季后期才开始,延长到秋季,冬季休眠。分布在亚洲中部、南撒哈拉、北澳、南美东部、北美奇瓦瓦。土壤有荒漠灰钙土、灰棕荒漠土和棕色荒漠土,还有高山荒漠土。土壤有机质含量0.3~1%。除黄土状母质下有砾石层的土壤外,各类土壤均有盐化现象,通体有碳酸钙积聚,而且在不同的深度可有石膏积聚。在冷温气候下土壤有碱化现象。而棕色荒漠土呈棕红色,地表有黑色砾幕,石膏积聚量高达1~30%,底土甚至会有盐盘。3.准噶尔、哈萨克斯坦荒漠生物气候类型:一年中各季节降水较均匀,气温较低,夏季高温,冬季严寒,植物有夏季休眠现象,春季有短生植物发育。它分布在准噶尔、哈萨克斯坦、北美莫哈维。土壤主要为棕钙土、灰钙土,无盐化现象,有机质含量1~2%,碳酸钙积聚在30厘米以下,土体含有石豪。4.雾带荒漠生物气候类型:降水靠冬春雾凝结成露水,渗入土壤中供植物吸收,同时植物也可以直接从雾吸收一些水分,它分布在南非纳米布、南美阿塔卡马。土壤比较特别,土壤表层即有钙积层,而且盐化。各类生物气候类型区域均有沙丘,包括新月形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沙丘高度可以从几米到几十米,甚至超过100米(如在塔克拉玛干和阿拉伯沙漠中)。
荒漠植被 荒漠中的生产者首先是高等绿色植物。荒漠高等绿色植物区系组成超过91科,起优势作用的主要是藜科、蒺藜科、菊科、仙人掌科、龙舌兰科、蓼科、柽柳科、麻黄科、禾本科、十字花科、大戟科、百合科、桃金娘科、百岁兰科、石竹科等。荒漠植物种类虽贫乏,但是仅中国荒漠植被中的植物种也可达到420种以上。
荒漠植物 因供水量少而具有一系列超旱生的生态学特性。这种特性首先表现在同化器官上,有些植物的叶面角质层加厚,气孔密度小而下陷,以减少蒸腾作用,如桉属、沙冬青属等。有些植物叶面具有密的绒毛也可减少蒸腾作用,如蒿属、滨藜属等。有些植物叶面积大大缩小,有的变成细棒状,如驼绒藜属、裸果木属、沙拐枣属、猪毛菜属等。有些植物近乎无叶,而以绿色枝条或茎干营光合作用,如麻黄属、梭梭属、大戟属等。有些植物以落叶度过乾旱高温季节,如树榄属、麻风树属等。利用夏季半休眠、冬季脱落枝条末梢度过旱热夏季和严寒冬季的植物有梭梭属、猪毛菜属等的一些种。亚洲中部的高山、高原,因高寒风大加剧了乾旱,一些荒www.rixia.cc漠植物於冬季落枝特别显著,形成垫状小半灌木,如亚菊属、棘豆属、驼绒藜属、蒿属的一些种。在降水季节分配极不均匀的荒漠中,往往有很长的无雨期。许多植物的叶以至茎干肥大而能储水,一遇降雨就大量吸收水分,储存在肉质叶和茎干中,以备乾旱期使用,如仙人掌科、大戟科、龙舌兰科、番杏科的一些种。荒漠土壤中含水量经常低到1~3%,迫使植物根系具有耐旱、逐水的特性。许多植物根系的深度、幅度比地上部分的高度、幅度大几倍至几十倍,如白梭梭、羽状三芒草。羽状三芒草的根系还具有坚固的沙套,因而遇风蚀而致根系露出沙层后不会很快旱死。荒漠中有些沙丘上的沙拐枣、三芒草的根系,为了追随吸取沙层水分而沿坡背方向生长。还有许多植物具有两层根系,如Retama raetama 在表土中有一层根系,可利用降雨渗入土壤表层的水分,在30~120厘米处又有一层根系,可在乾旱期利用土壤深层保存下来的水分。短生植物(一年生)和类短生植物(多年生)都是草本植物,形态、结构上无旱生特徵,但属典型的避旱植物。无论是春季的或冬季的短生植物,均是利用降雨或融雪后土壤中较多的含水量迅速生长发育,在短时期内(有的只要1~2个月)完成当年的生长发育周期,它们主要是禾本科、莎草科、十字花科、蝶形花科、百合科、伞形科的一些种,种类相当丰富。一些生长在盐化土壤上的植物,叶、茎肉质化而含盐,如假木贼属、猪毛菜属、滨藜属的一些种,而红砂属植物的叶子甚至能泌盐。有些肉质植物的气孔密度低,夜间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成苹果酸,白天再分解苹果酸释放二氧化碳用於光合作用。荒漠中也有苔藓、地衣,在缺水时能乾缩成蜡叶标本状。一旦遇水很快就恢复生机。荒漠中许多植物靠种子繁殖,而有些植物如红砂属、假木贼属、霸王属的一些种,其茎干可从上到下分裂成几个部分,然后各部分形成独立的植株。
矮乔木荒漠植被 以超旱生矮乔木占优势,矮乔木高3~5米,有矮到1米的,均具主干。主要适应於地中海生物气候类型和盐化红色沙质土壤、卵石土壤、碎石质土壤。它分布於西南亚、撒哈拉南部、北美西南、南美东部、澳大利亚南部和非洲南部卡拉哈里。常绿矮乔木荒漠植被分布广泛,以含羞草科金合欢属和桃金娘科桉属的一些种占优势。肉质矮乔木荒漠植被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的索诺拉。肉质矮乔木以多汁液的茎干和叶营光合作用,以仙人掌科和龙杏兰科的一些种为主。也有落叶矮乔木荒漠植被,由牧豆树、腺荚豆等属的一些种组成。矮乔木荒漠植被中总会混生著各种超旱生灌木,而且在雨后经常出现繁茂的短生植物层群(层片)。这类植被生物量高,有可能开发成为生物能源基地。
灌木荒漠植被 以超旱生灌木占优势,这些灌木无主干,从植株茎部起就丛生,适应於地中海生物气候型和亚洲中部生物气候型,要求温暖或高温的气候,土壤包括壤质、沙质、砾质、石质的,也有沙丘沙。它分布於亚洲中部、中亚、西南亚、撒哈拉北部、北美西南、南非中部、澳大利亚中南部、南美巴塔哥尼亚和秘鲁。落叶灌木荒漠分布普遍,主要由红砂、沙拐枣、霸王等属的一些种所组成。常绿灌木荒漠植被适应於气温高的荒漠气候,主要由多种麻黄以及蒙古沙冬青、Retama raetama 等组成。肉质灌木荒漠比较特别,适应於雾带荒漠生物气候类型。它由百岁兰、龙须海棠、大戟等属的一些种所组成。灌木荒漠植被往往是骆驼放牧场和薪炭基地。
矮半乔木荒漠植被 以超旱生矮半乔木占优势,矮半乔木具主干,高2~4米,可以低到1米,有落枝特性。主要适应於准噶尔、哈萨克斯坦、地中海生物气候类型。土壤为壤质、沙质、砾质、沙丘沙,多盐化,也有不盐化的。它主要由梭梭等属的一些种所组成。在冬季或春季有较繁茂的短生植物层群出现。这类植被生产量较高,鲜重270~3870千克/公顷‧年。可做放牧场和薪炭基地。但是沙丘植被一旦遭破坏,会引起流沙。
小半灌木荒漠植被 以超旱生小半灌木占优势,小半灌木丛生,高10~100厘米,有落枝特性。适应於地中海及准噶尔、哈萨克斯坦生物气候类型,也见於亚洲中部生物气候类型,土壤为壤质、沙质、砾质或沙丘沙,多盐化而含石膏,也有不盐化的。主要由菊科、藜科植物组成。在冬季或春季土壤水分较好的地区会出现较繁茂的短生植物层群。这类植被的生产量鲜重为 300~4800千克/公顷‧年。所以是重要的放牧场。
垫形小半灌木荒漠植被 以超旱生耐寒垫形小半灌木占优势。它适应於高寒的亚洲中部生物气候类型,土壤盐化,为壤质、沙质、砾质或碎石质。分布於亚洲中部高山、高原上。它主要由亚菊、驼绒藜、棘豆等属的一些种所组成。
荒漠草簇 见於沙丘上。多年生草簇是固定流沙的先锋植物。澳大利亚沙漠中有 Triodia basedowii 草簇,为常绿植物而叶硬成刺状。从准噶尔盆地到撒哈拉,沙漠中也有荒漠草簇,以三芒草为主,为冬枯植物。
荒漠动物 荒漠中动物区系比较贫乏,但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均有。如中亚卡拉库姆、列别切克保护区内,脊椎动物有200种,其中哺乳类29种,爬行类23种,鸟类超过140种,无脊椎动物超过1000种。
在荒漠生态条件中,对动物的主要限制因子也是极端乾旱和高温。因此,动物要具备抗旱的能力,要能保持水分收支平衡。而高温更使得动物要具备防止水分丢失的适应能力。首先是耐旱动物。它们不饮水,只靠所采食的植物体或种子所含水分而生存,如鼠类、蜥蜴、蚁类等。它们有节水的生理机制。如沙鼠能浓缩尿,尿的含盐最可高达23%,粪便极乾燥。其次是抗旱动物,它们能够一次饮水(甚至饮含盐量 0.1%左右的咸水)后忍耐3~5天以至 7天不饮水而正常生活。它们一方面具有长途跋涉(如骆驼)和奔跑(如羚羊类)的能力,并靠灵敏的嗅觉闻到远处水源飘来的水汽而去寻找水源。另一方面它们具有储藏和节约水分消耗的能力。如骆驼能在驼峰内储存大量脂肪,在缺水时分解脂肪可得到水分。同时它们的鼻腔孔道曲折而长,呼吸出来的水汽能凝结成水再被吸收。再一类是躲旱动物,它们在白天高温时躲在荫蔽处或洞穴中,不活动,尽量减少水分消耗,夜晚出来啃食多汁植物或捕食其他动物而获得水分。这主要是许多昆虫、蛇类、蜥蜴类、荒漠猫头鹰和许多肉食动物。其中蛇类还能用皮肤吸收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以补充水分,荒漠中太阳辐射强,夏季白天气温高。所以许多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均是浅色,以利於反射阳光,少吸收热量,最突出的是西南亚、非洲的羚,在夏季毛色变成白色,有助於反射阳光。荒漠动物有自动调节种群密度的能力。如荒漠云雀经常保持4~7平方公里只有一对。在荒漠中,昆虫常是食物链中的初级消费者,首先是啃食植物的昆虫,在亚洲中部、中亚到撒哈拉主要是蝗虫,北美荒漠的昆虫主要是甲虫,有时达到每公顷3000个。而蚁类、蜂类在各大洲荒漠中均有。在高温的地中海型生物气候下尚有蜘蛛、蜈蚣等,甚至许多是有毒的。蜥蜴也有以植物为食的,如北非的Uromastyx aegypteus 。靠采食植物的种子和嫩枝叶而生存的鸟类较多。亚洲中部有沙鸡,西南亚、南非有沙松鸡等等。哺乳类植食动物在各大洲荒漠中比较普遍的是啮齿动物。兔在各大洲荒漠中均有。鼠类种类多而普遍。大型食草哺乳动物出现在亚洲中部到南非的荒漠中。亚洲中部到西南亚有野驴、野山羊的几个种。羚羊种属较多。中国新疆荒漠中还有普氏野马、野双峰驼。从亚洲中部、中亚、西南亚到撒哈拉,荒漠中放牧著山羊、骆驼、绵羊,消耗著大量的绿色植物。荒漠生态系统中的次级消费者是食虫动物和其他肉食动物。食虫的爬行类有蛇和蜥蜴。鸟类种类很多,如亚洲荒漠中的乌鸦、北非的鸵鸟、北美的渡鸟等等。肉食爬行类以蛇类为主,且多毒蛇,主要出现在高温荒漠气候下。伊拉克的黄巨蜥为肉食性。肉食猛禽不多,但亚洲荒漠中有荒漠猫头鹰。肉食哺乳动物在亚洲荒漠中有狐狸、狼、山猫等。猛禽则有西南亚的亚洲狮和北非的豹。尤其特别的是在南非荒漠中还有专吃蜥蜴的Suricata suricata 和专吃毒蛇的。
荒漠微生物 荒漠土壤中有一定量的有机质和腐殖质,说明土壤中存在著微生物。亚洲中部腾格里沙漠圆头沙蒿和中亚卡拉库姆沙漠梭梭柴群落下的沙土中均发现有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仅卡拉库姆沙漠就发现有55种之多。两地沙土中微生物均以无芽孢杆菌为主,卡拉库姆以假单胞菌占优势。两地真菌均以青霉菌为主。腾格里沙漠中发现的微生物中固氮菌占39~54%,氨化菌占48~60%,硝化菌和纤维素分解菌为数甚少。这说明保氮菌比例很大。土壤微生物的数量达到每克土中1~1.1百万个(腾格里沙漠)和3~8百万个(卡拉库姆沙漠)。
荒漠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 荒漠生态系统中水的运转过程极为重要,直接决定著物质和能量的积累、转化过程。荒漠中水的来源几乎全部靠大气降水。大气降水以雨、雪或雾凝结成水的形式直接落在地面,渗入土壤。当土壤为壤土或黏土时,有明显的地面径流,水会流向低地或附近的河、湖内。而在沙土、沙、砾质土壤上几乎没有什麼地面径流。部分动物可以从自由水面吸取水分,再通过排泄物将水分带入荒漠土壤中,但是其量甚微。水分在荒漠土壤中分为上下两层。表层土壤(约20厘米)水分大部分经土面蒸发而消失在大气中,特别在高温季节最为明显。这层水分在冬、春、秋季有一部分供植物浅层根系利用。由於荒漠土壤质地粗糙,所以土壤下层水藉毛细管作用上升散失的量不大,可供植物的深层根系利用。荒漠植物的根系发达,可以从很大体积的土体中吸取水分。植物吸收的水分部分用来形成有机质,大部分用於蒸腾作用。这样,土壤中的水分经土面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大部分又回到大气中。植物的枯枝落叶和死体中的水分大部分也仍然要消失在大气中,只有很少部分渗入到土壤中。动物的活动和生长发育需要水分。许多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归根到底要从植物取得水分,其中部分水分参加到动物有机物中,部分水分随动物排泄物排出。动物排泄物中水分含量很少,大部分蒸发到空气中,小部分渗入到土壤中。而动物死体、排泄物和植物死体被微生物分解时会释放出一些水分。这些水分部分供微生物使用,部分仍然蒸发到空气中和渗入到土壤中。微生物本身所含水分不多,它们在活动中也将部分水分散失在空气和土壤中。它们死亡后也会被分解而释放出水分,同样消失在空气中和渗入土壤。
荒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 荒漠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量并不太低。生产者为绿色植物。如中国的小半灌木荒漠植被,生长量鲜重平均为0.7~1.2吨/公顷‧年,矮半乔木荒漠植被为0.8吨/公顷‧年,灌木荒漠植被和垫形小半灌木荒漠植被也达到0.4吨/公顷‧年。又如,苏联卡拉库姆梭梭柴群落活体生长量比枯死物量高,达鲜重每公顷60千克。所以荒漠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生物量是在不断积累的。
荒漠生态系统中有机质的循环 荒漠生态系统中有机质循环过程还缺乏定量研究,但是根据前述资料可以看出这一循环过程的特点。绿色植物是荒漠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昆虫、植食动物、植病微生物都直接消耗著植物。昆虫和植食动物是初级消费者。食虫动物,特别是鸟类、爬行动物中的蜥蜴类和少量食虫哺乳动物则以昆虫为食物,这些是主要的次级消费者。荒漠中肉食动物数量不多,大部分荒漠中缺少大型肉食动物,人类通过采薪可以直接取走荒漠植物。人类发展荒漠畜牧业和狩猎业则从荒漠中取走消费者。植物每年的枯枝落叶、枯死的根和枯倒的植株均会留在土壤表面和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部分变成土壤微生物身体,部分变成土壤腐殖质,再被微生物分解而成矿物养分,又可供植物利用。昆虫、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以及微生物本身的排泄物和尸体均可以再经微生物分解而成半腐解有voRnv机物、腐殖质以至成为矿物养料,再供植物吸收利用。荒漠中高温期太阳烤晒会使许多地面枯死的植物体损失水分,使有机成分成为碳状物,这是自然碳化过程。这一过程使有机物损失,留下矿化残体,经风吹扬,但最后又回到土壤中。
比如草原生态系统。生物有草,兔子,羊,狐狸,狼等,微生物有细菌和真菌,非生物有阳光,水,土壤等,数量不详
调查一个生态系统时,选取的生态系统越大越好______
调查一个生态系统时,选取的生态系统越大越好______. |
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是调查,这就是调查.人口普查也是调查,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并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在调查一个生态系统时,并非是选取的生态系统越大越好.因此,命题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故答案为:
帮我找一下初一上学期的生物练习题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题
初 一 生 物
得分 评卷人
一、 单项选择题(将一个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下面的表格中。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1.在研究“响尾蛇如何跟踪它放走的猎物”的实验中,科学家提出: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猎物的。这应属于实验探究的哪一个步骤?( )
A.发现并提出问题 B.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C.作出假设 D.分析实验现象
2.我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浇水、施肥、松土,放在阳光下,天气冷了,我们还要把花放在屋里,而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株植物,这体现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与上述顺序相对应,分别是( )
①营养物质 ②空气 ③阳光 ④适宜的温度 ⑤一定的生存空间 ⑥水
A.①③②⑤⑥④ B.⑥①②③④⑤
C.④⑤③⑥①② D.③⑥④⑤②①
3.当一个生态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时( )
A.各种生物的数量恒定不变
B.各种生物所占的比例恒定不变
C.各种生物的数量及所占的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D.没有生物的死亡
4.下列用调查法完成的是( )
A.人体外部形态的描写
B.植物叶片中细胞的形态
C.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身高的生长情况
D.青蛙如何生长
5、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将数据作不同的处理,可以说明不同的问题。如果把某一处早、中、晚的平均值作成曲线,就可以了解( )
A.草地、裸地、灌丛的湿度差异
B.草地、裸地、灌丛在一天中湿度变化的异同
C.该处一天内的湿度变化
D.无对照,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6.右图为显微镜中的两个视野,其中细胞甲为
主要观察对象,当视野①到视野②时,正确的
步骤是( )
A.转动粗准焦螺旋 B.调节光圈
C.转动转换器 D.移动装片
7.春季家燕飞回北方产卵、育雏,雏鸟长大后又可产卵、育雏。这体现了家燕的下属什么现象?( )
A.对温度刺激作出的反应 B.生长 C.繁殖 D.生长和繁殖
8.下列不能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B.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达60毫米
C.蚯蚓生活在土壤中,土质比较疏松
D.竹节虫静止不动时非常象竹子
9.下列关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C.生产者→消费者 D.生产者→消费者
分解者 分解者
10.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滴河水,发现了一些能运动的绿色颗粒。下面哪项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 )
A.有细胞结构 B.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C.体小,绿色 D.能生长繁殖
11.下列关于科学观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必须借助仪器用眼观察 B.可以用照相机帮助我们观察
C.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 D.可利用录音机等工具观察
12.我们在对校园生物种类进行调查时,首先要确定( )
A.小组和小组长 B.时间和方案 C.范围和顺序 D.目的和对象
13.科学兴趣小组对调查的生物进行分类,他们将鲤鱼、螃蟹、水草归为一类,将蝗虫、鸡、松树归为一类,他们分类的依据是( )
A.按生物的用途 B.按生物的生活环境
C.按生物的生长情况 D.按生物的形态
14.一批产自台湾南部的榴莲等热带水果于5月30日首现北京街头,这是北京人60年来第一次品尝到来自宝岛的热带水果。榴莲等热带水果不能在北京地区生长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A.温度的高低 B.光照的强弱 C.雨量的大小 D.土质的不同
15.在实验设计中,下列哪项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 )
A.干燥和湿润 B.有光和无光
C.有空气和无空气 D.有光和无水
16.2008年年初南方几省遭受了罕见的冰冻灾害,造成某些地区的植物大面积死亡,这种现象说明(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活
C.生物能影响环境 http://www.rixia.cc D.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
17.对于生长在农田中的青蛙来说,它的环境是指( )
A.农田中的植物、蛇、昆虫等
B.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C.上述A和B的总合
D.上述A和B的总合再加上其它的青蛙
18.生态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如干旱、水涝和地震
B.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不按态规律办事
C.在江河、湖泊中捕杀动物
D.生物繁殖能力很强,而生物生存的地域和空间有限
19.生物圈养育着万物生灵,人和各种生物共同生活在这个大家庭,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下面承担分解者角色的是( )
①淡水中的衣藻 ②高山上的油松 ③土壤中的细菌 ④朽木上的蘑菇 ⑤树上的麻雀 ⑥河边的青蛙
A.①②③④ B.⑤⑥ C.③⑥ D.③④
20.在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分别是( )
A.循环、循环 B.循环、单项 C.单项、单项 D.单项、循环
21.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如何保证实验结果的不同只是由光照的不同引起的?( )
A.实验中保证充足的光照 B.给以不同的光照和湿度
C.实验中只设定光照这一个变量 D.除了光照不同外,还要给以不同的营养
22.沼泽是典型的( )
A.淡水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23.被誉为“绿色水库”之称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24.一个湖泊被DDT污染,在湖泊中有一条食物链:藻类→水蚤→鱼→鹰,则体内DDT含量最多和最少的生物分别是( )
A.藻类和水蚤 B.水蚤和鱼 C.鱼和水蚤 D.鹰和藻类
25.使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远在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 )
A.DDT挥发性极强 B.这些南极动物可能是从施药地迁去的
C.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D.考察队把DDT带到了南极
26.在生态系统中,人属于(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前三者都是
27.“胡天八月即飞雪,北风卷地百草折”,从诗中可以看出影响“草”生活的主要因素是( )
A.阳光 B.土壤 C.温度 D.空气
28.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存在“稻→鼠→蛇”食物链,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较好的做法是( )
A.多种水稻,多施肥 B.大肆捕鼠 C.保护蛇 D.捕杀蛇
29.“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话主要揭示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什么关系(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改变环境
C.生物影响环境 D.环境影响生物
30.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其主要原因是( )
A.能量的收支随季节波动
B.具有复杂的营养结构
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反复进行
D.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得分 评卷人
二、理解与应用(31分)
1(6分)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首先明确 和 ,制订合理的 ,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 和 ,有时要用 进行统计。
2(2分)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富有有机质的土壤中,能从土壤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营养,这说明生物能 ;同时蚯蚓的生命活动过程又使土壤空隙增多,土壤肥力增高,这说明生物能 。
3(3分)请回答下列有关科学研究方法的问题。
(1)要了解校园生物的种类,应采用 。
(2)要了解马与驴在外形上的相同或不同之处,应采用 。
(3)要了解鲫鱼的尾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如果单凭观察难以得出结论,可采用 。
4(4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共有一个家,这就是 ,生物在这里 、 ,而且相互间发生 的关系。
5(4分)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
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右图所示的
是与该成语有关的几种因素,请据图分析回答。
(1)请在图上用箭头画出各种生物
之间的相互关系。
(2)请正确书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
食物链 。
(3)细菌为绿色植物提供了 。太阳
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
6(7分)如果你生活在乡村,催你晨起的公鸡,夕阳中牧归的牛羊,守护你平安之夜的爱犬,都曾经是你童年的朋友。放眼远眺,杨柳青青,麦浪滚滚,桃花含笑,杏花飘香,是你最熟悉的景色。春水澄碧,游鱼嬉戏;梁上双燕,春来秋去,曾引发你无限的遐想。蛙鸣声声,流萤点点,伴你进入仲夏夜之梦。
(1)将文中的生物分类:
植物: ;
动物: 。
(2)在此处,影响鱼生存的因素有 因素和 因素。前者包括 ,后者包括 。
(3)鱼要生存就离不开水,说明生物必须依赖 而生存。
7(5分)右图是张明同学调查马踏湖生态系统后
而绘制的简图,请据图回答。
(1)张明同学将图中的禾谷类、水草归为一类;
昆虫、食虫鸟、兔、鱼、鹰 归为一类;细菌、
真菌归为一类。请你说出张明同学分类的依据
。
(2)该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因素有 等。
(3)请写出图中陆地部分有捕食关系的
食物链: 。
(4)为了防治害虫对禾谷类的危害,农民常喷洒农药。久而久之,在鱼体内也发现了这种农药,这个事例可以说明 。如果要进行检测,在 体内这种农药的含量最高。
得分 评卷人
三、实验与探究(9分)
8(5分).海洋馆里有一道菜叫“西施舌(一种软体动物)炒九层塔(一种香料植物)”,
媒体报道九层塔含有黄樟素。(甲)小明认为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乙)于是,他准备了两组老鼠,一组长期喂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正常食物;(丙)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患癌症。
(1)上文中,(甲)应属于科学探究方法的哪一步 ?
(2)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说明假设是 (填“正确”或“错误”)的。
(3)步骤 采用了科学探究活动中常用的对照实验,变量是 。
(4)科学探究的方法很多,①观察、②调查、③收集和分析资料、④实验,其中属于科学探究方法的是 (填序号)。
9(4分).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清扫学校的仓库时,发现墙角潮湿的拖布和扫帚下面有许多鼠妇,当他们拿起拖布和扫帚时,鼠妇迅速爬走。
(1)针对上述情境,你会提出哪些问题?
① 。
② 。
(2)假设我们要探究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变量是 。
若实验过程中发现鼠妇由干燥的土壤爬向潮湿的土壤,你得出的结论应该是:
。
初 一 生 物
得分 评卷人
一、 单项选择题(将一个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下面的表格中。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1.在研究“响尾蛇如何跟踪它放走的猎物”的实验中,科学家提出: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猎物的。这应属于实验探究的哪一个步骤?( )
A.发现并提出问题 B.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C.作出假设 D.分析实验现象
2.我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浇水、施肥、松土,放在阳光下,天气冷了,我们还要把花放在屋里,而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株植物,这体现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与上述顺序相对应,分别是( )
①营养物质 ②空气 ③阳光 ④适宜的温度 ⑤一定的生存空间 ⑥水
A.①③②⑤⑥④ B.⑥①②③④⑤
C.④⑤③⑥①② D.③⑥④⑤②①
3.当一个生态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时( )
A.各种生物的数量恒定不变
B.各种生物所占的比例恒定不变
C.各种生物的数量及所占的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D.没有生物的死亡
4.下列用调查法完成的是( )
A.人体外部形态的描写
B.植物叶片中细胞的形态
C.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身高的生长情况
D.青蛙如何生长
5、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将数据作不同的处理,可以说明不同的问题。如果把某一处早、中、晚的平均值作成曲线,就可以了解( )
A.草地、裸地、灌丛的湿度差异
B.草地、裸地、灌丛在一天中湿度变化的异同
C.该处一天内的湿度变化
D.无对照,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6.右图为显微镜中的两个视野,其中细胞甲为
主要观察对象,当视野①到视野②时,正确的
步骤是( )
A.转动粗准焦螺旋 B.调节光圈
C.转动转换器 D.移动装片
7.春季家燕飞回北方产卵、育雏,雏鸟长大后又可产卵、育雏。这体现了家燕的下属什么现象?( )
A.对温度刺激作出的反应 B.生长 C.繁殖 D.生长和繁殖
8.下列不能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B.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达60毫米
C.蚯蚓生活在土壤中,土质比较疏松
D.竹节虫静止不动时非常象竹子
9.下列关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C.生产者→消费者 D.生产者→消费者
分解者 分解者
10.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滴河水,发现了一些能运动的绿色颗粒。下面哪项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 )
A.有细胞结构 B.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C.体小,绿色 D.能生长繁殖
11.下列关于科学观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必须借助仪器用眼观察 B.可以用照相机帮助我们观察
C.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 D.可利用录音机等工具观察
12.我们在对校园生物种类进行调查时,首先要确定( )
A.小组和小组长 B.时间和方案 C.范围和顺序 D.目的和对象
13.科学兴趣小组对调查的生物进行分类,他们将鲤鱼、螃蟹、水草归为一类,将蝗虫、鸡、松树归为一类,他们分类的依据是( )
A.按生物的用途 B.按生物的生活环境
C.按生物的生长情况 D.按生物的形态
14.一批产自台湾南部的榴莲等热带水果于5月30日首现北京街头,这是北京人60年来第一次品尝到来自宝岛的热带水果。榴莲等热带水果不能在北京地区生长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A.温度的高低 B.光照的强弱 C.雨量的大小 D.土质的不同
15.在实验设计中,下列哪项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 )
A.干燥和湿润 B.有光和无光
C.有空气和无空气 D.有光和无水
16.2008年年初南方几省遭受了罕见的冰冻灾害,造成某些地区的植物大面积死亡,这种现象说明(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活
C.生物能影响环境 http://www.rixia.cc D.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
17.对于生长在农田中的青蛙来说,它的环境是指( )
A.农田中的植物、蛇、昆虫等
B.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C.上述A和B的总合
D.上述A和B的总合再加上其它的青蛙
18.生态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如干旱、水涝和地震
B.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不按态规律办事
C.在江河、湖泊中捕杀动物
D.生物繁殖能力很强,而生物生存的地域和空间有限
19.生物圈养育着万物生灵,人和各种生物共同生活在这个大家庭,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下面承担分解者角色的是( )
①淡水中的衣藻 ②高山上的油松 ③土壤中的细菌 ④朽木上的蘑菇 ⑤树上的麻雀 ⑥河边的青蛙
A.①②③④ B.⑤⑥ C.③⑥ D.③④
20.在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分别是( )
A.循环、循环 B.循环、单项 C.单项、单项 D.单项、循环
21.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如何保证实验结果的不同只是由光照的不同引起的?( )
A.实验中保证充足的光照 B.给以不同的光照和湿度
C.实验中只设定光照这一个变量 D.除了光照不同外,还要给以不同的营养
22.沼泽是典型的( )
A.淡水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23.被誉为“绿色水库”之称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24.一个湖泊被DDT污染,在湖泊中有一条食物链:藻类→水蚤→鱼→鹰,则体内DDT含量最多和最少的生物分别是( )
A.藻类和水蚤 B.水蚤和鱼 C.鱼和水蚤 D.鹰和藻类
25.使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远在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 )
A.DDT挥发性极强 B.这些南极动物可能是从施药地迁去的
C.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D.考察队把DDT带到了南极
26.在生态系统中,人属于(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前三者都是
27.“胡天八月即飞雪,北风卷地百草折”,从诗中可以看出影响“草”生活的主要因素是( )
A.阳光 B.土壤 C.温度 D.空气
28.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存在“稻→鼠→蛇”食物链,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较好的做法是( )
A.多种水稻,多施肥 B.大肆捕鼠 C.保护蛇 D.捕杀蛇
29.“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话主要揭示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什么关系(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改变环境
C.生物影响环境 D.环境影响生物
30.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其主要原因是( )
A.能量的收支随季节波动
B.具有复杂的营养结构
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反复进行
D.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得分 评卷人
二、理解与应用(31分)
1(6分)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首先明确 和 ,制订合理的 ,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 和 ,有时要用 进行统计。
2(2分)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富有有机质的土壤中,能从土壤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营养,这说明生物能 ;同时蚯蚓的生命活动过程又使土壤空隙增多,土壤肥力增高,这说明生物能 。
3(3分)请回答下列有关科学研究方法的问题。
(1)要了解校园生物的种类,应采用 。
(2)要了解马与驴在外形上的相同或不同之处,应采用 。
(3)要了解鲫鱼的尾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如果单凭观察难以得出结论,可采用 。
4(4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共有一个家,这就是 ,生物在这里 、 ,而且相互间发生 的关系。
5(4分)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
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右图所示的
是与该成语有关的几种因素,请据图分析回答。
(1)请在图上用箭头画出各种生物
之间的相互关系。
(2)请正确书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
食物链 。
(3)细菌为绿色植物提供了 。太阳
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
6(7分)如果你生活在乡村,催你晨起的公鸡,夕阳中牧归的牛羊,守护你平安之夜的爱犬,都曾经是你童年的朋友。放眼远眺,杨柳青青,麦浪滚滚,桃花含笑,杏花飘香,是你最熟悉的景色。春水澄碧,游鱼嬉戏;梁上双燕,春来秋去,曾引发你无限的遐想。蛙鸣声声,流萤点点,伴你进入仲夏夜之梦。
(1)将文中的生物分类:
植物: ;
动物: 。
(2)在此处,影响鱼生存的因素有 因素和 因素。前者包括 ,后者包括 。
(3)鱼要生存就离不开水,说明生物必须依赖 而生存。
7(5分)右图是张明同学调查马踏湖生态系统后
而绘制的简图,请据图回答。
(1)张明同学将图中的禾谷类、水草归为一类;
昆虫、食虫鸟、兔、鱼、鹰 归为一类;细菌、
真菌归为一类。请你说出张明同学分类的依据
。
(2)该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因素有 等。
(3)请写出图中陆地部分有捕食关系的
食物链: 。
(4)为了防治害虫对禾谷类的危害,农民常喷洒农药。久而久之,在鱼体内也发现了这种农药,这个事例可以说明 。如果要进行检测,在 体内这种农药的含量最高。
得分 评卷人
三、实验与探究(9分)
8(5分).海洋馆里有一道菜叫“西施舌(一种软体动物)炒九层塔(一种香料植物)”,
媒体报道九层塔含有黄樟素。(甲)小明认为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乙)于是,他准备了两组老鼠,一组长期喂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正常食物;(丙)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患癌症。
(1)上文中,(甲)应属于科学探究方法的哪一步 ?
(2)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说明假设是 (填“正确”或“错误”)的。
(3)步骤 采用了科学探究活动中常用的对照实验,变量是 。
(4)科学探究的方法很多,①观察、②调查、③收集和分析资料、④实验,其中属于科学探究方法的是 (填序号)。
9(4分).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清扫学校的仓库时,发现墙角潮湿的拖布和扫帚下面有许多鼠妇,当他们拿起拖布和扫帚时,鼠妇迅速爬走。
(1)针对上述情境,你会提出哪些问题?
① 。
② 。
(2)假设我们要探究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变量是 。
若实验过程中发现鼠妇由干燥的土壤爬向潮湿的土壤,你得出的结论应该是:
。
n n n
这个,不太好吧,咱这学术水平,至少~~~也是个找初一下的水平吧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调查一个生态系统——一个花盆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248765.html
上一篇:有没有适合一个人玩的游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