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简介是怎么介绍的?
袁隆平故事及简介?
袁隆平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
人物影响
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12月1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市。
后世评价
袁隆平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 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大米,是中国人的主要食品。可长期以来,水稻产量不高,人口又那么多,农民们成年累月种田栽稻,还是满足不了“吃”的需要。粮食产量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障碍。农业科技工作者袁隆平决心为国攻关,解决这个难题。
袁隆平是湖南一个镇上的农校教员。虽然工作条件差,可他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上。每天除了教学外,就是在试验田里培育高产品种。在试验中,他发现天然杂交水稻穗大粒饱,产量高,但是第二年再种,就退化了,失去了优势。他就想进行一种试验,培育能保持高产的杂交水稻的种子。为了这个理想,袁隆平不知花费了多少精力,有时候在试验田里观察,连家也顾不上回。经过 10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培育成功了。这种杂交水稻亩产达到 1000多斤,在全国推广后,我国稻谷在几年中增产了1000多亿公斤,真是一个飞跃!袁隆平获得了国家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美国等国也引进了他的成果。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改变我国粮食生产的落后状态打了一个翻身仗。
袁隆平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为了培育能保持高产的杂交水稻的种子,他 花了10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培育成功了。这种杂交水稻亩产达到 1000多,为改变我国粮食生产的落后状态打了一个翻身仗。
袁隆平爷爷为什么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爷爷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是因为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强,这给了他很大启发,于是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
他用9年时间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为此,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爷爷获得的杂交水稻受到了东西方不同国家的支持和赞扬,而袁隆平先生也正因此获得了来自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比如在1987年的时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颁发过科学奖,以及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的发明和创造奖章和荣誉证书,都颁给了袁隆平爷爷。
袁隆平爷爷逝世
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终其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
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发布后,社会各界悲痛万分。在院士离世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外,不少民众自发前往,在院门前留下悼念花束。还有人特地扯来青翠的禾苗,寄托无尽的哀思。灵车从医院到殡仪馆的所经之处,车辆自觉静止、喇叭齐鸣。无数各地民众自发夹道护送袁老,撕心裂肺地反复呼唤“袁爷爷,一路走好”。
连日来,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设立的吊唁厅里,献花队伍从凌晨排到了深夜。有人不远千里、万里赶赴长沙,就为送袁老最后一程;不少人在网上下单,托快递小哥敬献鲜花。
社交网络上更是溢满悲痛,大家在网络吊唁厅线上献花、燃烛、点“星”,遥寄哀思。网民纷纷留言缅怀,在对这位“稻田守望者”表达感激与敬意的同时,更有不少年轻一辈发出“以身承志继往开来效袁公”的心声。
袁隆平(1930.9.7-)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1965年7月,袁隆平又在14000多个稻穗中逐穗检查到6株不育株,并在此后两年播种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彻底推翻由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与科研小组在稻田进行杂交育种试验。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
1965年7月,又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品种中,逐穗检查14000多个稻穗,连同上年发现的不育株,共计找到6株。经过连续两年春播与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
1973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了恢复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
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 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袁隆平(1930.9.7-)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日夏养花网,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1965年7月,袁隆平又在14000多个稻穗中逐穗检查到6株不育株,并在此后两年播种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彻底推翻由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与科研小组在稻田进行杂交育种试验。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
1965年7月,又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品种中,逐穗检查14000多个稻穗,连同上年发现的不育株,共计找到6株。经过连续两年春播与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
1973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了恢复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
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 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袁隆平先生的个人简介是怎么样的?
袁隆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1953年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获得沃尔夫农业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获得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8年当选中国发明协会首届会士。
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扩展资料
袁隆平主要贡献
1、袁隆平在中国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2、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
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
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三是突破了制种关,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异交率仅2.4%,杂种一代种子产量极低,离生产要求相距甚远;国际水稻所1971年开始研究,1973年放弃,原因也就是当时在该所没有人相信可以解决制种难题。而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在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
3、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即方法上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程序越来越简单而效率越来越高;杂种优势水平上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优势越来越强,促使杂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阶迈进。这一思路已被国内外同行采用,并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指导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袁隆平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从1964年开始,他5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使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现在,他领导研究的超级杂交稻项目正朝着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顺利推进。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用3亩地产出4亩地粮食,大幅度提高现有水稻单产和总产。20多年来,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稻56亿多亩,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新出生人口的总和。杂交水稻还被推广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达3000多万亩,他因此被海内外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的简介是什么?
袁隆平,男,77岁,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50多年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和应用领先世界水平,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当选“科学中国人(2002)年度人物”、“2004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称号。
按照全国统一部署,湖南省申报推荐全国道德模范工作已全面铺开。经群众广泛推荐,省活动组委会组织专家进行初步评审,目前已评出全省初步候选人10名。
本报从今日起至本月17日,在《学道德楷模,促社会和谐》专栏中,每天推出两名初步候选人的事迹介绍,以推进我省推荐申报工作深入开展,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营造人人参与道德模范评选,个个学习道德模范精神的社会氛围。
从田野重重稻浪中走来的袁隆平,是一代科学大师,也是一座精神富矿。他以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专业素养与道德操守、事业追求与社会责任、祖国情节与世界胸怀完美结合的风范,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
为了杂交水稻事业,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默默奉献。刚开始研究时,许多人说他是自讨苦吃,他坦然回答:为了大家不再饿肚子,我心甘情愿吃这个苦。研究条件的简陋艰苦、滇南育种遭遇大地震的威胁、文革期间的政治冲击、上千次的试验失败……都动摇不了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决心。他把科研看得比家庭、甚至比生命还重,几十年像候鸟一样追赶着太阳南来北往育种,攻关的前10年有7个春节是在海南岛度过。在艰苦的条件下,他患上了习惯性肠胃炎,体重下降10多公斤。同事们担心他的身体,但他毫不在乎地说:“只要杂交稻能够培育成功,就是豁出性命,也心甘情愿!”
袁隆平注重实践。他说,书本上、电脑里种不出水稻,始终坚信真正的权威来自实践。“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他和他的助手们都坚持下田,用自己的消瘦换来稻种的饱满,用自己的黝黑换来稻米的洁白。在第一线的坚守,使他抓住了科学的灵感,锻造出了战略性眼光。 袁隆平甘为人梯。他注重培养杂交水稻科研人才,将团结协作看作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他捐出奖金,设立了科研基金和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他将试验材料“野败”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加速了“三系”杂交稻研究的步伐。在他的培养和带领下,我国杂交水稻界精英辈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30多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袁隆平永不满足。从“三系法”到“两系法”,从一般杂交稻的成功到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再到三期,袁隆平将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如今已经77岁高龄的袁隆平,依然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他说自己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到2010年,第三期超级稻要实现试验田亩产900公斤;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 大德有大成。到2006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稻56亿多亩,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7000多万人口,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新出生人口cIkmhVR的总和。不仅如此,杂交水稻还被推广到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达3000多万亩。袁隆平因此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等的充分肯定和国际社会的由衷赞誉,先后获得10多项国际大奖和“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
从田野重重稻浪中走来的袁隆平,是一代科学大师,也是一座精神富矿。他以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专业素养与道德操守、事业追求与社会责任、祖国情节与世界胸怀完美结合的风范,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
为了杂交水稻事业,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默默奉献。刚开始研究时,许多人说他是自讨苦吃,他坦然回答:为了大家不再饿肚子,我心甘情愿吃这个苦。研究条件的简陋艰苦、滇南育种遭遇大地震的威胁、文革期间的政治冲击、上千次的试验失败……都动摇不了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决心。他把科研看得比家庭、甚至比生命还重,几十年像候鸟一样追赶着太阳南来北往育种,攻关的前10年有7个春节是在海南岛度过。在艰苦的条件下,他患上了习惯性肠胃炎,体重下降10多公斤。同事们担心他的身体,但他毫不在乎地说:“只要杂交稻能够培育成功,就是豁出性命,也心甘情愿!”
袁隆平注重实践。他说,书本上、电脑里种不出水稻,始终坚信真正的权威来自实践。“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cIkmhVR他和他的助手们都坚持下田,用自己的消瘦换来稻种的饱满,用自己的黝黑换来稻米的洁白。在第一线的坚守,使他抓住了科学的灵感,锻造出了战略性眼光。 袁隆平甘为人梯。他注重培养杂交水稻科研人才,将团结协作看作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他捐出奖金,设立了科研基金和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他将试验材料“野败”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加速了“三系”杂交稻研究的步伐。在他的培养和带领下,我国杂交水稻界精英辈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30多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袁隆平永不满足。从“三系法”到“两系法”,从一般杂交稻的成功到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再到三期,袁隆平将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如今已经77岁高龄的袁隆平,依然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他说自己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到2010年,第三期超级稻要实现试验田亩产900公斤;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 大德有大成。到2006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稻56亿多亩,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7000多万人口,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新出生人口的总和。不仅如此,杂交水稻还被推广到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达3000多万亩。袁隆平因此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等的充分肯定和国际社会的由衷赞誉,先后获得10多项国际大奖和“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
求一篇袁隆平简介不多于100字!!
介绍人物资料.他的成就,如何影响大家生活工作甚至人生....袁隆平(1929年8月13日-2021年5月22日),江西德安人,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于1960-70年代对杂交水稻品种的研究,令中国大陆和世界各地的粮产增加,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主要贡献
1、袁隆平在中国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2、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
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三是突破了制种关,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异交率仅2.4%,杂种一代种子产量极低,离生产要求相距甚远;国际水稻所1971年开始研究,1973年放弃,原因也就是当时在该所没有人相信可以解决制种难题。而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在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3、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即方法上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程序越来越简单而效率越来越高;杂种优势水平上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优势越来越强,促使杂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阶迈进。这一思路已被国内外同行采用,并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指导思想。
4、袁隆平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如1989年在两系法研究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他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指标和选育的技术策略,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
后来又研究并提出了核心种子生产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术,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最终取得成功并推广应用。他1987年起担任“863”项目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专题责任专家,主持中国性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两系杂交稻比同熟期三系杂交稻增产5%~10%。
5、袁隆平设计出了以高冠层、矮穗层和中大穗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并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连续取得重大进展。1997年,袁隆平又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
已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分别实现中国超级稻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2013年,他启动了百亩示范片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计划到2020年前实现目标。
同时实施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促进科技成果的生产日夏养花网应用。自2007年以来取得巨大的增产、增收效应,中国已有7个省市实施,其中湖南省全省参加的县(市、区)由20个增加至2012年50个,面积达882万亩。
截至2012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新的贡献。
病逝
2021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跌倒。4月7日,转院至湖南长沙治疗。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逝世于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享年91岁。
悼念
2021年5月24日上午10点,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袁隆平同志遗体送别仪式。虽然袁隆平本人生前曾希望丧礼从简,殡仪馆不接待群众入内悼念,但由于他本人极高的声望,长沙市仍然有大量的群众在湘雅医院、明阳山殡仪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本部进行自发性悼念;
此外,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位于海南三亚的研究基地、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西南大学袁隆平塑像等地也有众多群众前往悼念。此外中国警方通报有7名网友因为侮辱袁隆平而被逮捕。
中共中央总书记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和国家多名高层人士分别发来唁电或送花圈表示悼念,泰王国公主玛哈扎克里・诗琳通,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马达加斯加共和国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部长拉纳里韦卢,东帝汶民主共和国农业渔业部长佩德罗・多斯雷斯等送花圈或表示悼念。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袁隆平
袁隆平(1929年8月13日-2021年5月22日),江西德安人,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于1960-70年代对杂交水稻品种的研究,令中国大陆和世界各地的粮产增加,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主要事迹:
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
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
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
人物评价
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
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
主要贡献
1、袁隆平在中国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2、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
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cIkmhVR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三是突破了制种关,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异交率仅2.4%,杂种一代种子产量极低,离生产要求相距甚远;国际水稻所1971年开始研究,1973年放弃,原因也就是当时在该所没有人相信可以解决制种难题。而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在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3、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即方法上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程序越来越简单而效率越来越高;杂种优势水平上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优势越来越强,促使杂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阶迈进。这一思路已被国内外同行采用,并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指导思想。
4、袁隆平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如1989年在两系法研究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他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指标和选育的技术策略,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
后来又研究并提出了核心种子生产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术,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最终取得成功并推广应用。他1987年起担任“863”项目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专题责任专家,主持中国性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两系杂交稻比同熟期三系杂交稻增产5%~10%。
5、袁隆平设计出了以高冠层、矮穗层和中大穗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并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连续取得重大进展。1997年,袁隆平又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
已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分别实现中国超级稻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2013年,他启动了百亩示范片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计划到2020年前实现目标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汉族,江西德安人,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使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文章标签: 生石花
上一篇:植物大战僵尸西游版破解版下载?
下一篇:女人戴蜜蜡的好处都是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