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古代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时间的?都是怎么计算的?

2022-05-06 08:19:04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74

古代人是怎么计算时间的?

谢谢回答

古代人计算时间方法如下:
1、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2、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3、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4、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5、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6、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7、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8、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9、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10、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11、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12、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更,是古代人夜间用来计时的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
昼夜时辰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昼夜,称为“太阳日”,昼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阳之地面为昼
,背阳地面则为夜。春分以后,日照北半球渐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昼长,南半球则相反
;秋分以后,日照南半球渐多,故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乃相反。

昼夜的划分方法

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这样,每个时辰相
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
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但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在这以前,如下表的俗称所反
映的情况。表内的俗称,是指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这种俗称,就是中国古
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
夜睡觉的特征。“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
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晚饭在“日昳(太阳偏西)以后,日
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晡时”。其余八个时间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来命名的。
由于季节的不同,具体的时间差竟达两小时,因此后来被十二地支计时所替代。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报更(又叫打更)的计时法。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
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9点到11点为二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
,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日期是古代什么时候开始计算的?

日期是古代什么时候开始计算的?
日期【日历】很早以前就有了,根据甲骨文中的一页甲骨历,证明殷代的历法已具有相当的水平。很多文言文后面的什么年间或者几月几日就是最好的证明。一定要说历史的话,应该是最早由文字记载的商朝。夏朝应该也有,但是没有记载。至于计算年月日,古代人也有阴历的。还有,人类文明史在各个国家是不一样的,中国是五千年,换成埃及就是六千年了

但真正的日历产生,大约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顺宗永贞元年,皇宫中就已经使用皇历。最初一天一页,记载国家、宫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历分为十二册,每册的页数和每月的天数一样,每一页都注明了天数和日期。发展到后来,就把月日、于支、节令等内容事先写在上面,下部空白处留待记事,和现在的“台历”相似。那时,服侍皇帝的太监在日历空白处记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终,皇帝审查证明无误后,送交史官存档,这在当时叫日历,这些日.历以后就作为史官编写《国史》的依据。
后来,朝廷大臣们纷纷仿效,编制自家使用的日历,使日期有了清晰的记录。
夏朝有夏历,商朝有殷历,在此之前,还有,不过没记录好像

农历中一天的开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古人是用什么计算时间的?

农历中,子时: 23点 --凌晨1 丑时: 1 点 --凌晨3 rn寅时: 3 点 --凌晨5 卯时: 5 点 --凌晨7 rn辰时: 7 点 --上午9 巳时: 9 点 --上午11 rn午时: 11点 --上午13 未时: 13点 --上午15 rn申时: 15点 --上午17 酉时: 17点 --上午19 rn戌时: 19点 --晚上21 亥时: 21点 --晚上23 rn一天的开始是23:00吗?而且是整的吗?rn现在过春节,中央电视台总是一国际时间0:00算一年的开始。但我觉得既然是我们中国自己的节日,就应该按农历时辰算。rn古人是怎么计算时间的啊?
子半即12点算新一天开始,这在古代历法中是常识。

在历史进程中,祖先在不同的时期发明和制造了各种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计时器。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机械计时器等。

圭表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那么光阴之“阴”,及时间的长短,,用“分”、“寸”表达就顺理成章了。

日晷

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日夏养花网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如唐代诗人李贺:“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古人计算时间,最常用的方法是「测日影」和「滴漏」。
「测日影」的工具有「圭(粤音归)表」和「日晷(粤音轨)」。「圭表」由两部份组成:「圭」是平放於南北方向的尺;「表」是垂直立於「圭」的南端的标竿。古人根据「表」的影子投射在「圭」的表面上的长度,来判定中午的时间,从而推算出冬至日、夏至日、二十四节气和其他时刻。正午时表影最长的一天日夏养花网是冬至日,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日。
「日晷」又称日规,和「圭表」同样是以日影来判别时间的计时仪器。「日晷」是由「晷针」和「晷面」组成。「晷针」的作用等於「表」,垂直穿过「晷面」;「晷面」相等於「圭表」的「圭」,是一块表面被划分成12格的圆形石盤。圆盤上每一格大约等於两小时。当太阳光照射到「日晷日夏养花网」上时,「晷针」的影子便会投射到「晷面」上,就像现代的时钟般显示不同的时间。
子半即12点算新一天开始,这在古代历法中是常识,算命先生对这个很清楚。
历史学者如果书看的多一点也会了解,四库全书新唐书等都有记载,子半、子正才是一天的开始。
商朝就开始的
楼上的好傻,楼主问的是一天的开始是从什么时间算起,真是答非所问
我觉得应该是从子时开始。

古代人是如何计算日期的?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古人用天干地支来表示年、月、日、时。年月日时就象四个柱子一样撑起“时间”的大厦,所以称为四柱。 古人制定天干地支的理论,应该有观察和实践基础,不是闭门造车弄出来的概念。比如中医针灸取穴,讲究子午流注,不同的日子和时辰,取穴是有规律的,和天干地支的规律符合。至于后世把天干地支用到算命中,预测一个人的命运,就大家自己判断其真伪吧。六十甲子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循环组合:甲子、乙丑、丙寅......一直到癸亥,共得到60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如此周而复始,无穷无尽。年月日时都是60一个循环。60在时间领域是个奇妙的数字。不但中国古人用60作为循环,现在来自西方的计时法中,一分钟是60秒,一小时是60分钟。难道仅仅是巧合吗?同样,现在的一天24个小时,和中国传统的每天12个时辰(时辰也就是大时,两个小时为一个大时)对应,中国用5天作为一个时辰的大循环,所谓“五日一候”,共是60个时辰。下面列出六十个干支组合(称为六十甲子):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年月的纪法以节气来划分:纪年
  用六十甲子依次纪年,六十年一个轮回。比如1911年是辛亥年,爆发了辛亥革命。干支纪年,新的一年是立春交节之后开始的。比如2006年立春在2月4日上午7点27分,那么7点26分还属于乙酉年,7点27分开始就是丙戌年。纪月
  同样的道理,用六十甲子依次纪月。一个新的干支月也是从一个节气开始的。比如2006年3月6日01时29分是惊蛰,那么在此之前是庚寅月,在此之后就是辛卯月。  纪年和纪月,都是根据节气划分的。而节气的交节时间,则是精确观测天象后才能确定的,它反映了太阳系和地球在宇宙中的运行位置。日子以一个起点日开始,60天一个循环:纪日
  一个昼夜为一天。用六十甲子来依次纪日。比如今天是甲子日,明天就是乙丑,60天一个循环。新的一天是从夜里子时开始的。纪时
  每天划分为12个等份,是12个时辰。5天共60个时辰,用六十甲子表示。比如当前时辰为丙寅,下一个时辰就是丁卯。时辰的确立,需要用真太阳时计算。  纪日和纪时,记录了地球绕太阳运动和自转的情况。四柱
  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数值,分别称为年柱、月柱、日柱、时柱。八字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八字,就是他出生时的时间四柱记录。它记录了一个人出生时的地球、太阳、宇宙相对位置的一些信息。所以从八字本身的意思来说,它是一个时间记录,至于怎么去解读八字,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如果过份地依赖它,就是迷信。因为它毕竟只是记录了一个人的很少的一部分信息,宇宙这么浩瀚、人生如此复杂,人的一生主要还是靠自己努力和奋斗。
古人表示日期的方式除了普遍地用干支来表示以外,就是用某月某日的方式。但是我想古代应该用的是“农历”,表示日期的方式应该是“几月初几”,如“九月初九”、“十月初一”等等。和今天农历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一样的。可是我发现很多古诗古文当中大多数直接写“某月某日”,比如著名的家喻户晓的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当中“九月九日”不是今天公历的“九月九日”,“山东”也不是指今天的山东。我小时候读陆游的《十一月四日夜风雨大作》觉得奇怪,“十一月四日”按照书上的解释是阴历十一月四日,为什么不写成“十一月初四”呢。读到王维的另一首诗,题目忘了诗中有:“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钩”是极少见的写成“几月初几”例子类似的只有《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除此以外,即使写“几月初几”后面也要带个“日”字,叫“几月初几日”。而现在阴历的称呼“几月初几”后面是不带“日”字的。著名的诗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不是“七http://www.rixia.cc月初七长生殿。”。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按照农历的习惯应该写成《九月初十即事》才对啊。
杨万里的《正月四日后圃行散》明明是正月初四,他却写成“正月四日”,类似的还有许多,比如韩愈的《答李翊书》开头:“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按照农历的习惯应该叫“六月二十六”才对啊。韩愈的《与于襄阳书》:“七月三日”,不说“七月初三日”。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现在读起来令人想到阳历的十一月八日和七月十日。难道古代不用农历?《祭十二郎文》:“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殁以六月二日”令人一下子想到公历的六月十七日和六月二日,而不是农历的六月十七和六月初二,难道古代用的历法跟今天的阴历不同?我想,历代历法差异当然是有的,但古代也是用的阴历啊。但日期的称谓与今天阴历日期的称谓不同?而《徐霞客游记》当中才有“戌午九月初三日……初四日、初六日……”好像古代正式的文章都用“几月几日”的称谓,“几月初几”的称谓属于非正式的、民间的俗称。像《徐霞客游记》之类的本来属于非正式的文章就用“几月初几日”的称谓。大概“几月初几”是民间的叫法,后来传入公历,就把本来属于阴历的正式称谓“几月几日”移到了对公历的称呼上,而对于阴历的日期只好用民间俗称的“几月初几”来表示了。是不是这样呢?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古人用天干地支来表示年、月、日、时。年月日时就象四个柱子一样撑起“时间”的大厦,所以称为四柱。     古人制定天干地支的理论,应该有观察和实践基础,不是闭门造车弄出来的概念。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循环组合:甲子、乙丑、丙寅......一直到癸亥,共得到60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如此周而复始,无穷无尽。年月日时都是60一个循环。60在时间领域是个奇妙的数字。

一个昼夜为一天。用六十甲子来依次纪日。比如今天是甲子日,明天就是乙丑,60天一个循环。新的一天是从夜里子时开始的。

每天划分为12个等份,是12个时辰。5天共60个时辰,用六十甲子表示。比如当前时辰为丙寅,下一个时辰就是丁卯。时辰的确立,需要用真太阳时计算。  纪日和纪时,记录了地球绕太阳运动和自转的情况。

在古代人们把太阳升起和落下的一个周期算作一天,再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时辰被称为“大时‘’ 每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

最初,人们主要依靠太阳的方位变化来判断时间。后来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与观察,发现了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一天当中,早晨和傍晚时的影子最长,正午时的影子最短,并且影子的方位会随着太阳的移动而变化。根据这个变化规律,人们发明制作了“日晷”用来计算每天的时间。

古代人怎么计时间的呢?

在中国古代,为了能够适应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的需求,人们发明了很多计时仪器,比如圭表、日晷、漏刻等。

日晷作为最早的计时器之一,起源于圭表。圭表本身具备一定的计时功能,起着某种程度的地平式日晷的作用。

漏刻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计时仪器之一。漏是指装满水的漏壶,刻是指一天的时间划分单位。

古人把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命日夏养花网名,每个时辰两小时。

古人在把一昼夜划分成12个时辰的同时,还把一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之所以把一昼夜分成一百刻,与古代的计时工具漏刻有关。古代计时,用铜壶滴漏法,“刻”指的就是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一百刻。

这一做法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120刻,南朝梁改为96刻、108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对96刻的改革,清初将其定为正式的制度。这样一来,就变成每小时4刻,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5分钟。

古代计时装置诸如沙漏、日晷等均不能在原理上保持精确。直到伽利略发现了摆的等时性,惠更斯将这个规律运用于计时器,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计时摆钟,人类才进入一个新的计时时代。

古代受科技水平和计时手段的限制,把一夜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每个时段被称为“更”,每“更”为现今的两小时。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依此类推。所以叫做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立表下漏:设置日晷﹑漏刻以计时。立表,古代计时方法之一,在阳光下竖立木桩,观察它的影子以测定时间。后以“立表”为严明军纪之典。漏,漏壶中的水下滴以标记时刻。

在茹毛饮血的时代,人们的时间观念是非常淡薄的,基本上处于“睡觉睡到自然醒”的状态,醒了就去劳动,饿了就吃,活的真是潇洒自如,后来人们发现鸡叫的时候,正好差不多天亮了,于是以此为闹钟。

古代有种叫做“火钟”的计时工具,就是古人用燃香来计算时间。如读书读了一支香,做工做了两支香。或是点燃一盘香,看烧了多少,便知过了多少时间。有的人在香的某个位置拴上一根纱线,线的一端系上一个铜球,球下面放一个铜盘,当香火烧断纱线,铜球便落入盘中,叮当作响。这便是古人用的“闹钟”,和现在的闹钟相比,实在是有些土气,不过对那时的人来说已经是非常有趣了。

古人曾经发明过一种带有简单音响报时装置的“漏壶”。它的受水壶上分别有龙、虎、雀、龟的造象,在其木箭上相当于每个时辰标志的地位可能有一拨牙,到时候能拨动有关的机械结构,使朱雀塑像吐出一个珠子,击响铜盘而报告时间。这种机械不但报时准确,作为玩具也是妙趣横生。

其实这还不算什么。到了公元1360年的时候,詹希元创制了“五轮沙漏”,这种计时工具具备了机械性的时钟结构,堪称后世机械钟表的先祖。此外,他还巧妙地添加了一个机械拨动装置,以带动两个站在五轮沙漏上击鼓报时的木人。每到整点或一刻,两个木人便会自行出来,击鼓报告时刻。不过明朝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开始下滑,古人也没有制作出更先进的计时工具。清朝皇宫里流行的钟表是西方传教士带到中国的,中国人开始用起了西洋钟。

夜半,又名子bai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古代人计算时间是根据烧香的程度,还有太阳的位置来计算时间,晚上根据月亮位置计算时间。
古人是通过日晷来记时间的,在晚上则是通过打更的方式来记时间。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古代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时间的?都是怎么计算的?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248127.html

上一篇:玉米苗不长是怎么回事?有的叶子还卷。玉米芯也卷,怎么解决

下一篇:国光矮壮素怎么用法?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