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浅谈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所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我们进行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科学探究能力 小学生 好奇心 探究欲望
一、激发欲望,赋于学生探究的动力
小学生对自然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恰恰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和原动力,有了这样的好奇心,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那么,如何在探究前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呢?
首先,要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学生开展学习的原始动力,精心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促进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并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技能的形成。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究活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原动力就会把孩子的探究欲望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持久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学生由好奇而产生的探究欲望,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感性到理性,逐步变成学生自己的科学素养。尽管有时学生的探究愿望与
课堂计划有所偏离,但只要是不违背大纲,我们适当的做一下调整也无不可。
其次,要激发学生对探究目标的探究欲望。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学生的情绪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在学生探究前精心创设能引起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情境,将会催动学生产生出强烈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而教师设计的情境则是“引领”学生进入探究活动的垫脚石,只有能让学生能够感动并为之
投入的情景设计,才能使学生对当前所研究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活动的欲望。
第三,精心准备探究活动的材料。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在头脑中会形成无数个为什么,并且急于寻求答案。此时,我们应提供充足的
探究材料让学生积极、投入地去进行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所以说,课前探究材料的准备,我们一定要精心,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准备适宜探究的材料。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才会有收获,我们的引导才会有产生效果。
二、指导观察,教给学生探究方法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特点。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启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主要是教给方法,而关键是从指导观察入手。由于少年儿童受知识水平,年龄特点和思维能力等局限,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无意性、情绪性
比较明显,而知识的选择性较差。他们只注意表面现象,而不能仔细地,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结合观察的具体内容,给学生提出观察的
要求,让学生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这些内容?重点观察什么?
其实,教好科学,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行探究之中,以此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理解、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着力实验,提高学生探究兴趣
“物聚于所好”,兴趣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是儿童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前提,也是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结果。小学生对实验最感兴趣,在观察和实验中,可以充分发挥儿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多方面的作用。通过实验,让孩子亲自去探究大自然中的奥秘,感知大自然的神奇,来满足他们的兴趣。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为此,我设计多种实验形式,如演示实验、观察实验、分组实验以及家庭实验等,全面调动学生的实验热情。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实验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
力,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实验培养他们的小组合作与交流能力,并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过程、方法又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家庭实验的开展,让他们将所学用于生活,能够学以致用,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实验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促进其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四、鼓励质疑,挖掘学生探究潜力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这类疑问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识结构的建立,而且有新意的质疑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内部动力,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体现。所以,课堂上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点思考问题的时间,鼓励大家要大胆质疑。每个人对学习内容都有不同的体验和独立思考后的不同见解,“我认为”“我可以这样”“我还可以这样”……与他人不同的即是创新的“闪光点”。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傻问题,怪想法”。要通过学生的这些“幼稚”想法看到其背后的无
科学探究能力 小学生 好奇心 探究欲望
一、激发欲望,赋于学生探究的动力
小学生对自然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恰恰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和原动力,有了这样的好奇心,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那么,如何在探究前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呢?
首先,要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学生开展学习的原始动力,精心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促进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并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技能的形成。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究活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原动力就会把孩子的探究欲望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持久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学生由好奇而产生的探究欲望,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感性到理性,逐步变成学生自己的科学素养。尽管有时学生的探究愿望与
课堂计划有所偏离,但只要是不违背大纲,我们适当的做一下调整也无不可。
其次,要激发学生对探究目标的探究欲望。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学生的情绪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在学生探究前精心创设能引起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情境,将会催动学生产生出强烈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而教师设计的情境则是“引领”学生进入探究活动的垫脚石,只有能让学生能够感动并为之
投入的情景设计,才能使学生对当前所研究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活动的欲望。
第三,精心准备探究活动的材料。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在头脑中会形成无数个为什么,并且急于寻求答案。此时,我们应提供充足的
探究材料让学生积极、投入地去进行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所以说,课前探究材料的准备,我们一定要精心,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准备适宜探究的材料。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才会有收获,我们的引导才会有产生效果。
二、指导观察,教给学生探究方法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特点。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启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主要是教给方法,而关键是从指导观察入手。由于少年儿童受知识水平,年龄特点和思维能力等局限,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无意性、情绪性
比较明显,而知识的选择性较差。他们只注意表面现象,而不能仔细地,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结合观察的具体内容,给学生提出观察的
要求,让学生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这些内容?重点观察什么?
其实,教好科学,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行探究之中,以此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理解、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着力实验,提高学生探究兴趣
“物聚于所好”,兴趣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是儿童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前提,也是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结果。小学生对实验最感兴趣,在观察和实验中,可以充分发挥儿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多方面的作用。通过实验,让孩子亲自去探究大自然中的奥秘,感知大自然的神奇,来满足他们的兴趣。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为此,我设计多种实验形式,如演示实验、观察实验、分组实验以及家庭实验等,全面调动学生的实验热情。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实验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
力,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实验培养他们的小组合作与交流能力,并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过程、方法又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家庭实验的开展,让他们将所学用于生活,能够学以致用,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实验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促进其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四、鼓励质疑,挖掘学生探究潜力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这类疑问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识结构的建立,而且有新意的质疑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内部动力,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体现。所以,课堂上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点思考问题的时间,鼓励大家要大胆质疑。每个人对学习内容都有不同的体验和独立思考后的不同见解,“我认为”“我可以这样”“我还可以这样”……与他人不同的即是创新的“闪光点”。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傻问题,怪想法”。要通过学生的这些“幼稚”想法看到其背后的无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世界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科学探究和科学发明,那么科学课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小学科学课是将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为中小学生设计的课程,教学任务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因此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而又重大的意义。科学课的本质在于探究,探究已经成为小学科学教育的灵魂,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否,将直接影响科学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在学校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并非轻而易举的事,一般的科学课堂以单纯传授科学知识为目标,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重死记硬背、轻知识形成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加大科学课的教学改革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呢?一.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好奇心和兴趣小学生对自然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恰恰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和原动力,有了这样的好奇心,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成功的科学课,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主要来源于好奇心,求知欲。教师要通过巧设悬念,将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继而转化为探究兴趣。好奇心是学生开展学习的原始动力,精心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促进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并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技能的形成。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究活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那教师在教学上也就事半功倍了。兴趣是学好一门学科的最好的老师。科学课,是以学习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型课程。它不是空洞说教,而是让学生从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要开展让学生有兴趣的探究,就要有主题。要形成主题就得从问题开始,问题可以是学生直接提出,也可以是老师引导形成。但最关键的还应该是让学生感兴趣的。只有这样,才可能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探究活动,而且学生较高认知水平的提问能刺激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所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对科学实践活动是不可缺少的。如:在《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一课中,先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小灯座的构造,看看电池夹、小灯泡、电线是怎样安装的,接着指导学生合作连接线路,让小灯泡亮起来。这时,学生初步感受到不用手按住灯泡就亮起来了的兴趣,进而要学生想一想怎样才会让更多灯泡亮起来呢?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立刻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情绪高涨,为后面的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学生有兴趣的探究主题可以从我们身边去找,如:校园植物的调查、学校绿化率、学校周边环境、废旧电池的回收……,这一些都是很好的活动主题,而且也很适合小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边观察边探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还可以逐渐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创设探究氛围,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探究思维,鼓励学生敢于探究爱因斯坦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因此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问题环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用自己的双手去做、用自己的嘴巴去说……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周围事物,鼓励孩子提出问题,。问题提出来后,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设计好实验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和相互讨论。在教师引导和建议下,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搜索证据、观察、提问、设想和验证。孩子们要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实验过程中的想法、活动情况,与正确答案相比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都能根据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提出相应的问题,并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大胆的猜想。当探究活动的前期准备完备时,小学生往往要急于动手。这时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避免随意性、盲目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使学生明白: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谁都可以研究它。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科学问题,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实在的探究必要和价值。三. 合作是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形成的前提科学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其中的生生互动常为传统教学忽略。新课程积极倡导合作的教学方式,旨在以此方式促进学生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合作是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形成的前提。新课程积极倡导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合作进行科学探究是一种新方式,一门新学问,。比如《哪杯水多》一课,当学生比较哪一个杯子里的水多时,教师出示实验器材:各种杯子、尺子、量筒、滴管,作以指导。“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一片段中,教师以“一个人能完日夏养花网成吗”,让学生瞬间意识到了合作的必要性,再以“你们打算怎么做”引导学生自我解决具体合作的方法。这一环节的处理,也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今后更好的学习科学打下了基础。如,在教《测量物体温度》一课中,在测量空气温度时,需要有人测量,有人观察,有人记录,并且测量空气温度要在校园里的不同地点。因此要走出教室,到树荫下、操场上等地方,于是让组内学生轮换着测量,轮换着观察温度计的变化,轮换着记录,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怎样拿温度计、看温度计、读温度计指示的温度,又熟悉了摄氏温度的写法。这样轮换角色,既能让全体学生了解了地点不同,空气的温度不尽相同的知识,也可避免课堂长期让少数动手能力强、胆大的学生独霸演练,还可防止那些胆小、内向、表达不太流畅的、基础相对较差、思想常开小差的学生在班集体中落伍,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有利于发挥课堂最大效益。四.了解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各有不同,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在自己的环境中受到的熏陶不同。因此每个人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形成自己的特长。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某一方面的创新才能。因材施教要求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要注意到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何,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要求老师在学生发表自己的创新时,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要让学生把话讲完。然后根据学生的方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辅导。既让学生有充分的表现的机会,又使学生的方案得到完善。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某一方面的创新才能。
怎样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及创新能力
摘 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要把握科学探究程序,把握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实验计划的制定要具有开放性和可操作性,要将教学目标与科学探究有机的结合,要将物理方法与实验教学相渗透,在实际的探究实验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科学问题,要给学生交流与评价的互动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并要尽量肯定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励学生获取成功的信心,还要把探究实验深入到课外和家庭中去做,这样才能促进基础知识向实际能力转化,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科学探究 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
引 言: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及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物理学科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及创新能力方面又走在各学科前列。
所谓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去模拟科学家的工作过程,按照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学习的过程,从中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体验探究过程的心理感受。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在社会生活发展中的含量越来越高,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决定个人命运的主要因素也已不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更新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大小,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新课标指出,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应适当增加设计性实验,尝试利用实验手段和已知的规律进行有目的的实验。因此物理实验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上,而应把教学的根本目的界定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等创新能力的具有开拓发展特点的复合型人才。
一、把握科学探究程序,将教学目标与科学探究有机的结合起来
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因此,探究实质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这个思维的过程是模拟科学工作者进行科研的思维程序来进行的。这种思维程日夏养花网序也就是学生科学探究的程序步骤。这种思维程序有如下的各个要素组成: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这一思维程序对教师来讲是进行探究教学的一种重要的参考模式,对于学生来讲是他们进行探究学习、创造活动的重要参考步骤,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的学习目标。
另外,在探究过程中,为了完成探究的各个要素还离不开一些具体的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归纳法等等。
但是科学探究课题的选择以及活动的范围、层次都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循序渐进。课题应该从小到大,活动要从简单到复杂,要求从低到高,要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整个探究活动中要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同阶段的探究实验,有不同的达成目标。如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的掌握,在八年级物理中,安排了不同达成目标的探究实验逐一展开。探究能力的培养可以循序渐进。学期过半时,探究物质熔化和凝固后学生的探究能力已初步具备。在八年级(上),最初的几个探究都是非常简单的、定性的,例如第14页“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第21页“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这几个探究都是一两步就能解决的。此后的几个探究逐渐复杂,到八年级(上)的最后,关于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关系的探究已经是十分完整的、典型的探究活动了。同时要对初中阶段的探究实验有总体的把握,将三维目标的达成渗透到各个探究实验之中,最后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二、把握科学探究方法,将物理方法与实验教学相渗透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索真理的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要学生适时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十分必要。比如我在“磁场”一节的教学中,首先举例: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怎样知道它的存在?空气也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怎样感知它的存在?学生回答:用电流表测或接入小灯泡即可,而有风时我们知道空气的存在。紧接着我马上指出,这就是物理学中常见的转化法,而我们今天开展的探究磁场这种物质的存在也要用类似的方法。用小磁针的转动来说明磁体周围的特殊物质磁场的存在。然后让学生进行探究,学生探究后我们又顺势引如磁感线来描述磁场,这时又让学生回忆光线的引入用到了什么方法?学生马上回答:建模法。我又问:那我们引入磁感线用到的正是这种方法,这样物理研究的一些方法就顺利地教给了学生。又如我们讲过的等效电路、等效电阻、分力与合力等效等又应该渗透等效法,等效法是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所以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上述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并把这些方法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在实际的探究实验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科学问题
在实际的探究实验中,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体验后发现问题;或者创设一定的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点燃智慧的火花,产生探究问题。
具体的操作步骤:
设置问题情景→分析归纳情境体现的内在规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例1 在电路连接方式的探究实验中,在未讲电路时,开始就让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每组3-4人,分给每组3-4个电键开关,三盏小灯泡及灯座,电池组,若干导线,给学生1个实验要求,就是让三盏灯都亮起来,另外每个小组都要就实验提出1个以上表述正确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就记在黑板上,比赛哪个组提出的问题多。
例2 在研究摩擦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提出问题的过程如下:
设置问题情境1:多组相同压力下摩擦力大小不同的例子。
分析归纳:压力相同情况下摩擦力的大小是不同的。
设置问题情境2:多组接触面相同的情况下摩擦力大小不同的例子。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何去表示这种现象。
例3 在进行“导体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来设计:
问题情景l:先在课桌上放置两种不同规格的灯泡“220 V 100W”和“220 V 15 W”比较它们在正常工作时的亮暗情况,初步思考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
问题情景2:让学生去观察、比较两个灯丝的外部特点,猜想一下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问题情景3: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的正确性?实验中需要哪些器材?
问题情景4:想象一下导体的电阻还Actpa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研究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四、探究实验计划的制定要具有开放性和可操作性
探究实验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教师不可急于告诉和引导到自己或教材的要求上,以体现人的智能结构的多元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达成对知识形成多角的、丰富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在面对新问题时,能灵活利用处理。让学生制定好计划做好实验准备:包括器材、过程(表格)……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体现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做事目的明确,带着问题去研究。学生把设计的方案提出后能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从而张扬了个性,会充满自信心。设计实验是一个创造过程,是探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到探究的结果。我们的做法是,先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设计,小组之间、组与组之间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哪组设计的方案好,对确实设计有困难的教师加以积极地引导。
例1 怎样将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变为可以观察比较的对象。学生的设计方案令教师惊叹,有的让烧杯里的相同的水吸热不同而升高的温度也不同,有的让烧瓶里的空气受热膨胀而使玻璃管的红水柱上升,有的让灯丝发热升温而发光,有的让火柴梗吸收电热升温达到着火点而燃烧,……在这五彩缤纷的答案背后,我们看到了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又一次的提升。
例2 在讲“光的反射”时,有的组设计的方案看不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的路径,只能看到反射光射出的一个点。这时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怎样才能将入射光、反射光的传播路径显示出来。
例3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有的设计了改变物体到透镜距离的方案,有的设计了改变物距与像距的实验方案,而在物距与像距的改变时,有的有设计了使物体与光屏的距离保持不变,移动透镜来改变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对这些方案的探究,使他们领悟到了很多知识以外的东西。
五、探究实验要给学生交流与评价的互动空间,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满足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得出实验的结论不意味着科学探究的完成。对结果的评估、科学解释、对实验的反思必不可少。创造心理学信息催化理论认为: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我们两个人将各占有两个思想,这是扩散性。信息扩散思想交换的结果,不只是各自占有几种思想,还可以通过组合改造已有的思想而产生新的思想,或者在新信息的刺激下,通过联想作用激发一些有价值的观念,这就导致创造。所以我想重点要提示各位同仁,对这个环节千万不能忽视。评估与交流可以是自我反思、小组互评、组内互评、师生互评。
例1 在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完成以后,选择固定物与光屏不动的同学,在实验中走了不少的弯路,遇到了不同的困惑,在实验时,有的始终找不到像,在我提示能不能把物与屏的距离加大时,才终于有了发现。交流与评估在这里对他们以及其他的同学来说就显得非常必要。
例2 在完成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后,有学生说:蜡烛点燃后烟雾污染教室、蜡烛熔化后的“油”污染桌面、蜡烛不容易固定等原因,用小手电筒代替蜡烛是比较恰当的。这又是一个多么具有人性化的反思,这位同学能成为国家栋梁又何尝不是百姓之福呢?
例3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实验完毕后,请愿意上台的学生讲述自己的研究过程和得失。由于体验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每个同学的发言总是与众不同:有的学生讲了自己研究得到的结果:动力乘以动力臂的积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有的讲了自己在实验时的失败之处;有的甚至讲到了改用弹簧测力计做实验的体会:测力计的方向一定要与杠杆垂直。
六、探究实验要尽量肯定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励学生获取成功的信心
设计实验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对于羽翼未丰的初中生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要鼓励学生启动发散思维与求异思维,大胆进行实验设计。即使设计中有对有错、有简有繁也没关系,因为这都是学生积极思维之后的结晶,教师要珍惜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同方案,只要能达到实验目的,就应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激励学生思考,增强他们思维、能力发展的主动性。
让学生学会设计实验,培养设计实验的能力,仅靠教材上的几个分组实验是不够的。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思多练。一是把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变成学生随堂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行随堂设计实验、随堂操作。二是鼓励学生对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或问题,根据已有知识设计出实验研究方案进行探索,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如学习了“大气压强”后,几位学生对“大气压强的大小”认识模糊、产生怀疑,就设计了“用注射器、钩码、刻度尺等来测定大气压强”的实验方案,并进行了实际测量,结果是疑惑顺利得到解决。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设计使学生的个性和协作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素质得到了实质性的具体培养,创新能力也得以不断提高。
七、把探究实验深入到课外和家庭中去做,能促进基础知识向实际能力转化
学生从书本上学习了一些物理规律、原理以后,要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规律、原理,光凭做习题是不行的,同时也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大力提倡学生探究实验深入到课外和家庭中去做,作为课堂探究实验的有效的一个补充,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学过照相机原理后,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摄影小组活动,探究照相机的使用方法,这样学生会对照相机的原理有更加深刻地理解。学过凸透镜,凹透镜的光学性质后,组织学生到实验室去探究望远镜的制作,学过照明电路后,组织学生探究简单的照明电路安装,学过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外力成正比后,可让学生探究测力器的制作,学过杠杆的平衡条件后让学生探究杆秤制作等等,学生会从物理实验的大量探究中,看到物理知识的应用,看到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就会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总之,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既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提供学生探究学习的条件,去营造一个有利于探究的教学环境。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敢于并热衷于发表见解,积极参与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讨论与争论,进行广泛的交流,从而使探究顺利进行。另外,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探究性学习要求
要搞好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深入理解探究学习的本质,并掌握一些教学策略和技巧.如怎样设置问题情景,怎样提问,怎样收集整合信息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探讨等.因此,教师必须全方面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作者简介:申涛,出生于1971年11有2日,1995年毕业于襄阳师专高等专科学校。中学一级物理教师,现任襄樊市第二十八中学校(党)办主任、电教主任、八年级主任,连续多年任毕业班物理备课组长,对物理探究式教学颇有研究,并有多篇论文在各类教育杂志上发表。
参考文献:1、刘学军的《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李明的《让快乐走进物理课堂》
3、2008年的《中学生物理》第四期Actpa
关键词:科学探究 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
引 言: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及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物理学科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及创新能力方面又走在各学科前列。
所谓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去模拟科学家的工作过程,按照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学习的过程,从中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体验探究过程的心理感受。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在社会生活发展中的含量越来越高,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决定个人命运的主要因素也已不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更新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大小,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新课标指出,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应适当增加设计性实验,尝试利用实验手段和已知的规律进行有目的的实验。因此物理实验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上,而应把教学的根本目的界定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等创新能力的具有开拓发展特点的复合型人才。
一、把握科学探究程序,将教学目标与科学探究有机的结合起来
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因此,探究实质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这个思维的过程是模拟科学工作者进行科研的思维程序来进行的。这种思维程日夏养花网序也就是学生科学探究的程序步骤。这种思维程序有如下的各个要素组成: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这一思维程序对教师来讲是进行探究教学的一种重要的参考模式,对于学生来讲是他们进行探究学习、创造活动的重要参考步骤,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的学习目标。
另外,在探究过程中,为了完成探究的各个要素还离不开一些具体的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归纳法等等。
但是科学探究课题的选择以及活动的范围、层次都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循序渐进。课题应该从小到大,活动要从简单到复杂,要求从低到高,要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整个探究活动中要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同阶段的探究实验,有不同的达成目标。如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的掌握,在八年级物理中,安排了不同达成目标的探究实验逐一展开。探究能力的培养可以循序渐进。学期过半时,探究物质熔化和凝固后学生的探究能力已初步具备。在八年级(上),最初的几个探究都是非常简单的、定性的,例如第14页“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第21页“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这几个探究都是一两步就能解决的。此后的几个探究逐渐复杂,到八年级(上)的最后,关于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关系的探究已经是十分完整的、典型的探究活动了。同时要对初中阶段的探究实验有总体的把握,将三维目标的达成渗透到各个探究实验之中,最后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二、把握科学探究方法,将物理方法与实验教学相渗透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索真理的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要学生适时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十分必要。比如我在“磁场”一节的教学中,首先举例: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怎样知道它的存在?空气也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怎样感知它的存在?学生回答:用电流表测或接入小灯泡即可,而有风时我们知道空气的存在。紧接着我马上指出,这就是物理学中常见的转化法,而我们今天开展的探究磁场这种物质的存在也要用类似的方法。用小磁针的转动来说明磁体周围的特殊物质磁场的存在。然后让学生进行探究,学生探究后我们又顺势引如磁感线来描述磁场,这时又让学生回忆光线的引入用到了什么方法?学生马上回答:建模法。我又问:那我们引入磁感线用到的正是这种方法,这样物理研究的一些方法就顺利地教给了学生。又如我们讲过的等效电路、等效电阻、分力与合力等效等又应该渗透等效法,等效法是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所以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上述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并把这些方法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在实际的探究实验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科学问题
在实际的探究实验中,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体验后发现问题;或者创设一定的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点燃智慧的火花,产生探究问题。
具体的操作步骤:
设置问题情景→分析归纳情境体现的内在规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例1 在电路连接方式的探究实验中,在未讲电路时,开始就让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每组3-4人,分给每组3-4个电键开关,三盏小灯泡及灯座,电池组,若干导线,给学生1个实验要求,就是让三盏灯都亮起来,另外每个小组都要就实验提出1个以上表述正确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就记在黑板上,比赛哪个组提出的问题多。
例2 在研究摩擦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提出问题的过程如下:
设置问题情境1:多组相同压力下摩擦力大小不同的例子。
分析归纳:压力相同情况下摩擦力的大小是不同的。
设置问题情境2:多组接触面相同的情况下摩擦力大小不同的例子。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何去表示这种现象。
例3 在进行“导体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来设计:
问题情景l:先在课桌上放置两种不同规格的灯泡“220 V 100W”和“220 V 15 W”比较它们在正常工作时的亮暗情况,初步思考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
问题情景2:让学生去观察、比较两个灯丝的外部特点,猜想一下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问题情景3: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的正确性?实验中需要哪些器材?
问题情景4:想象一下导体的电阻还Actpa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研究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四、探究实验计划的制定要具有开放性和可操作性
探究实验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教师不可急于告诉和引导到自己或教材的要求上,以体现人的智能结构的多元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达成对知识形成多角的、丰富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在面对新问题时,能灵活利用处理。让学生制定好计划做好实验准备:包括器材、过程(表格)……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体现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做事目的明确,带着问题去研究。学生把设计的方案提出后能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从而张扬了个性,会充满自信心。设计实验是一个创造过程,是探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到探究的结果。我们的做法是,先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设计,小组之间、组与组之间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哪组设计的方案好,对确实设计有困难的教师加以积极地引导。
例1 怎样将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变为可以观察比较的对象。学生的设计方案令教师惊叹,有的让烧杯里的相同的水吸热不同而升高的温度也不同,有的让烧瓶里的空气受热膨胀而使玻璃管的红水柱上升,有的让灯丝发热升温而发光,有的让火柴梗吸收电热升温达到着火点而燃烧,……在这五彩缤纷的答案背后,我们看到了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又一次的提升。
例2 在讲“光的反射”时,有的组设计的方案看不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的路径,只能看到反射光射出的一个点。这时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怎样才能将入射光、反射光的传播路径显示出来。
例3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有的设计了改变物体到透镜距离的方案,有的设计了改变物距与像距的实验方案,而在物距与像距的改变时,有的有设计了使物体与光屏的距离保持不变,移动透镜来改变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对这些方案的探究,使他们领悟到了很多知识以外的东西。
五、探究实验要给学生交流与评价的互动空间,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满足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得出实验的结论不意味着科学探究的完成。对结果的评估、科学解释、对实验的反思必不可少。创造心理学信息催化理论认为: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我们两个人将各占有两个思想,这是扩散性。信息扩散思想交换的结果,不只是各自占有几种思想,还可以通过组合改造已有的思想而产生新的思想,或者在新信息的刺激下,通过联想作用激发一些有价值的观念,这就导致创造。所以我想重点要提示各位同仁,对这个环节千万不能忽视。评估与交流可以是自我反思、小组互评、组内互评、师生互评。
例1 在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完成以后,选择固定物与光屏不动的同学,在实验中走了不少的弯路,遇到了不同的困惑,在实验时,有的始终找不到像,在我提示能不能把物与屏的距离加大时,才终于有了发现。交流与评估在这里对他们以及其他的同学来说就显得非常必要。
例2 在完成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后,有学生说:蜡烛点燃后烟雾污染教室、蜡烛熔化后的“油”污染桌面、蜡烛不容易固定等原因,用小手电筒代替蜡烛是比较恰当的。这又是一个多么具有人性化的反思,这位同学能成为国家栋梁又何尝不是百姓之福呢?
例3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实验完毕后,请愿意上台的学生讲述自己的研究过程和得失。由于体验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每个同学的发言总是与众不同:有的学生讲了自己研究得到的结果:动力乘以动力臂的积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有的讲了自己在实验时的失败之处;有的甚至讲到了改用弹簧测力计做实验的体会:测力计的方向一定要与杠杆垂直。
六、探究实验要尽量肯定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励学生获取成功的信心
设计实验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对于羽翼未丰的初中生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要鼓励学生启动发散思维与求异思维,大胆进行实验设计。即使设计中有对有错、有简有繁也没关系,因为这都是学生积极思维之后的结晶,教师要珍惜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同方案,只要能达到实验目的,就应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激励学生思考,增强他们思维、能力发展的主动性。
让学生学会设计实验,培养设计实验的能力,仅靠教材上的几个分组实验是不够的。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思多练。一是把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变成学生随堂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行随堂设计实验、随堂操作。二是鼓励学生对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或问题,根据已有知识设计出实验研究方案进行探索,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如学习了“大气压强”后,几位学生对“大气压强的大小”认识模糊、产生怀疑,就设计了“用注射器、钩码、刻度尺等来测定大气压强”的实验方案,并进行了实际测量,结果是疑惑顺利得到解决。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设计使学生的个性和协作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素质得到了实质性的具体培养,创新能力也得以不断提高。
七、把探究实验深入到课外和家庭中去做,能促进基础知识向实际能力转化
学生从书本上学习了一些物理规律、原理以后,要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规律、原理,光凭做习题是不行的,同时也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大力提倡学生探究实验深入到课外和家庭中去做,作为课堂探究实验的有效的一个补充,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学过照相机原理后,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摄影小组活动,探究照相机的使用方法,这样学生会对照相机的原理有更加深刻地理解。学过凸透镜,凹透镜的光学性质后,组织学生到实验室去探究望远镜的制作,学过照明电路后,组织学生探究简单的照明电路安装,学过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外力成正比后,可让学生探究测力器的制作,学过杠杆的平衡条件后让学生探究杆秤制作等等,学生会从物理实验的大量探究中,看到物理知识的应用,看到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就会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总之,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既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提供学生探究学习的条件,去营造一个有利于探究的教学环境。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敢于并热衷于发表见解,积极参与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讨论与争论,进行广泛的交流,从而使探究顺利进行。另外,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探究性学习要求
要搞好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深入理解探究学习的本质,并掌握一些教学策略和技巧.如怎样设置问题情景,怎样提问,怎样收集整合信息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探讨等.因此,教师必须全方面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作者简介:申涛,出生于1971年11有2日,1995年毕业于襄阳师专高等专科学校。中学一级物理教师,现任襄樊市第二十八中学校(党)办主任、电教主任、八年级主任,连续多年任毕业班物理备课组长,对物理探究式教学颇有研究,并有多篇论文在各类教育杂志上发表。
参考文献:1、刘学军的《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李明的《让快乐走进物理课堂》
3、2008年的《中学生物理》第四期Actpa
多看看十万个为什么。
科学课应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王香爱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日夏养花网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在形成。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中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求一步到位,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例如:我在教《铁生锈了》一课时,我问,铁为什么会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猜猜看:让学生大胆地提出假想,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一起来验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研究的问题,提出我们的假设,实验方法,观察到 的现象,实验结果,因为这种探究不是 一蹴而就的,我就让他们做好观察记录,一周后各组都做好详细的观察记录,并填好了实验记录单,实验结论自然而然地就出来了,他们像科学家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狂喜不是,于是我顺水推舟,问:既然大家找到了铁生锈的原因了,哪铁生锈的速度快慢又与什么有关系呢?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对比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究欲望被自己的实验激起来了,这样的知识还用教吗?我们老师只要做好引导者就好了。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人的智力活动是从观察开始的,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开端,是一种有目的地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主动摄取感知材料的活力,伟大的科学家巴浦洛夫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观察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本来不易掌握的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月相的变化》一课时,在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以后,再要求学生在每天傍晚8:00,早晨7:00进行观察,将天空 的月相按旧历的 时间,月相所在的位置,太阳所在的位置都记录下来。这样,学生自己就得出了月相在天空中的位置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偏东的规律,也就是说月球在绕地球自西向东运转,在此基础上我还让他们在同一天的不同时刻观察月相,即傍晚7、8、9点分别观察一次,学生会发现月相逐渐西移,观察白天的月相 ,既是一个课外观察活动,又是一个课堂延伸的实证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科学概念的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搞好调查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知道,我们的经济发展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尤其是水污染,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在教《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一课时,我组织学生先制订考察计划,实地考察取样,观察讨论,填写考察报告,再与自然水、生活污水相比较,判断家乡的自然水域是否已被污染,如果已污染,分析原因,并就如何保护家乡的水环境,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些考察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很好方式,可谓是一举三得。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因此倡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是科学课的主要任务,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在形成。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中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求一步到位,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例如:我在教《铁生锈了》一课时,我问,铁为什么会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猜猜看:让学生大胆地提出假想,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一起来验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研究的问题,提出我们的假设,实验方法,观察到 的现象,实验结果,因为这种探究不是 一蹴而就的,我就让他们做好观察记录,一周后各组都做好详细的观察记录,并填好了实验记录单,实验结论自然而然地就出来了,他们像科学家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狂喜不是,于是我顺水推舟,问:既然大家找到了铁生锈的原因了,哪铁生锈的速度快慢又与什么有关系呢?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对比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究欲望被自己的实验激起来了,这样的知识还用教吗?我们老师只要做好引导者就好了。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人的智力活动是从观察开始的,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开端,是一种有目的地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主动摄取感知材料的活力,伟大的科学家巴浦洛夫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观察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本来不易掌握的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月相的变化》一课时,在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以后,再要求学生在每天傍晚8:00,早晨7:00进行观察,将天空 的月相按旧历的 时间,月相所在的位置,太阳所在的位置都记录下来。这样,学生自己就得出了月相在天空中的位置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偏东的规律,也就是说月球在绕地球自西向东运转,在此基础上我还让他们在同一天的不同时刻观察月相,即傍晚7、8、9点分别观察一次,学生会发现月相逐渐西移,观察白天的月相 ,既是一个课外观察活动,又是一个课堂延伸的实证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科学概念的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搞好调查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知道,我们的经济发展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尤其是水污染,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在教《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一课时,我组织学生先制订考察计划,实地考察取样,观察讨论,填写考察报告,再与自然水、生活污水相比较,判断家乡的自然水域是否已被污染,如果已污染,分析原因,并就如何保护家乡的水环境,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些考察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很好方式,可谓是一举三得。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因此倡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是科学课的主要任务,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247776.html
下一篇:不同的鹤顶红为什么开出同样的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