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了,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修改病句
修改病句的方法。
修改病句的方法汇总如下
1.成分残缺
句子里缺少了某些必要的成分,意思表达不完整、不明确。
例1:上课的时候,做小动作,被老师批评。
解析:这道题我们不知道是谁被老师批评,是谁上课,读起来特别怪,这类题要用到我们的口诀1了。根据口诀1,在“被”的前面加上“小明”,也可以在“上课”的前面加上“小明”,也可以在“做小动作”前加“小明”,只要语句通顺都可以。
答案:上课的时候,做小动作,小明被老师批评。
例2:春天到了,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
解析:这道题是缺少了一个和花草树木搭配的词语。根据口诀3,在“花草树木”后面加“发芽了”。
答:春天到了,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发芽了。
2.用词不当
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就容易在词义范围大小、褒贬等方面用得不当,特别是近义词,关联词用错,造成病句。
例1:我们一定要紧密勾结,互相帮助。
解析:我们是土匪勾结吗?这类题就是“披着羊皮的狼题”把贬义词当成了褒义词。根据口诀6,把“勾结”改成“团结”即可。
答案: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互相帮助。
例2:小明兴奋得张牙舞爪,一溜烟跑回家去了。
解析:这道题和例1 类似,我们又不是怪物凭什么张牙舞爪呀,那多难看呀。根据口诀6,把“张牙舞爪”换成“手舞足蹈”即可。
答案:小明兴奋得手舞足蹈,一溜烟跑回家去了。
3.重复啰嗦、成分累赘
在句子中,所用词语的意思重复了,显得啰嗦、累赘。
例1:我忍不住不禁笑了起来。
解析:这是一道两个意思相近的词语混用的病句。根据口诀2,“忍不住”和“不禁”任意去掉一个即可。
答:我忍不住笑了起来。
例2:那个房间非常宽敞得很。
解析:根据口诀2,去掉“非常”或“得很”。
答:那个房间非常宽敞。
4.搭配不当
在句子中某些词语在意义上不能相互搭配或者搭配起来不合事理,违反了语言的习惯,造成了病句。
例1:我们要热爱公共财产。
解析:这道题是“热爱”和“财产”的不当搭配问题。根据口诀3,“财产”只能和“保护”搭配,不能和“热爱”搭配。(“热爱”和“生活”搭配)。
答案:我们要保护公共财产。
例2:经过努力,我的学习态度提高了。
解析:这道题是“态度”和“提高”的不当搭配问题。根据口诀3,“水平”只能和“提高”搭配,不能和“态度”搭配。(“态度”和“改善”搭配)。
答案:经过努力,我的学习水平提高了。
5.词序颠倒
在一般情况下,一句话里面的词序是固定的,词序变了,颠倒了位置,句子的意思就会发生变化,甚至造成病句。
例1:我们要认真克服并善于发现学习上的毛病。
解析:这是词语排列的顺序出现了错误。应该是先发现了毛病,我们才能去克服它。而不是克服了以后才发现毛病。根据口诀4,把“并”字前后两边的词语进行调换即可。
答:我们要善于发现并认真克服学习上的毛病。
例2:我们必须发扬和坚持刻苦学习的精神。
解析:应将“发扬和坚持”改为“坚持和发扬”。
答案:我们必须坚持和发扬刻苦学习的精神。
6.前后矛盾
在同一个句子中,前后表达的意思自相矛盾,造成了语意不明。
例1:我估计他今天一定不会来了。
解析:这道题,“估计”和“一定”搭配错误。“估计”是猜测,而“一定”是肯定,根据口诀11,删去一个即可。(最好删“一定”,这样句子能保持原意)
答案:我估计他今天不会来了。
7.指代不明
指代不明是指句子中的事物或人称交代不明确,造成句子意思混乱。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我、你、他(她、它)、我们],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儿]和疑问代词[谁、哪里]三种,指代不明的病句指的是代词使用错误。
这类病句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一个代词同时代替几个人或物,造成指代混乱;另一类是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误用。
例1:李刚和小海是好朋友,他经常帮助他。
解析:谁帮助谁呀?让人分不清。根据口诀7,把其中的一个“他”写出名字就可以了。
答:李刚和小海是好朋友,李刚经常帮助他。
例2: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那里。
解析:将“出现在那里”改为“出现在哪里”。
答案: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
8.概念不清
指句子中词语的概念不清,属性不当,范围大小归属混乱。
例: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和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
解析:这里的“南京长江大桥”不属于“古迹”,归属概念不清。
答案: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
1.成分残缺
句子里缺少了某些必要的成分,意思表达不完整、不明确。
例1:上课的时候,做小动作,被老师批评。
解析:这道题我们不知道是谁被老师批评,是谁上课,读起来特别怪,这类题要用到我们的口诀1了。根据口诀1,在“被”的前面加上“小明”,也可以在“上课”的前面加上“小明”,也可以在“做小动作”前加“小明”,只要语句通顺都可以。
答案:上课的时候,做小动作,小明被老师批评。
例2:春天到了,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
解析:这道题是缺少了一个和花草树木搭配的词语。根据口诀3,在“花草树木”后面加“发芽了”。
答:春天到了,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发芽了。
2.用词不当
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就容易在词义范围大小、褒贬等方面用得不当,特别是近义词,关联词用错,造成病句。
例1:我们一定要紧密勾结,互相帮助。
解析:我们是土匪勾结吗?这类题就是“披着羊皮的狼题”把贬义词当成了褒义词。根据口诀6,把“勾结”改成“团结”即可。
答案: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互相帮助。
例2:小明兴奋得张牙舞爪,一溜烟跑回家去了。
解析:这道题和例1 类似,我们又不是怪物凭什么张牙舞爪呀,那多难看呀。根据口诀6,把“张牙舞爪”换成“手舞足蹈”即可。
答案:小明兴奋得手舞足蹈,一溜烟跑回家去了。
3.重复啰嗦、成分累赘
在句子中,所用词语的意思重复了,显得啰嗦、累赘。
例1:我忍不住不禁笑了起来。
解析:这是一道两个意思相近的词语混用的病句。根据口诀2,“忍不住”和“不禁”任意去掉一个即可。
答:我忍不住笑了起来。
例2:那个房间非常宽敞得很。
解析:根据口诀2,去掉“非常”或“得很”。
答:那个房间非常宽敞。
4.搭配不当
在句子中某些词语在意义上不能相互搭配或者搭配起来不合事理,违反了语言的习惯,造成了病句。
例1:我们要热爱公共财产。
解析:这道题是“热爱”和“财产”的不当搭配问题。根据口诀3,“财产”只能和“保护”搭配,不能和“热爱”搭配。(“热爱”和“生活”搭配)。
答案:我们要保护公共财产。
例2:经过努力,我的学习态度提高了。
解析:这道题是“态度”和“提高”的不当搭配问题。根据口诀3,“水平”只能和“提高”搭配,不能和“态度”搭配。(“态度”和“改善”搭配)。
答案:经过努力,我的学习水平提高了。
5.词序颠倒
在一般情况下,一句话里面的词序是固定的,词序变了,颠倒了位置,句子的意思就会发生变化,甚至造成病句。
例1:我们要认真克服并善于发现学习上的毛病。
解析:这是词语排列的顺序出现了错误。应该是先发现了毛病,我们才能去克服它。而不是克服了以后才发现毛病。根据口诀4,把“并”字前后两边的词语进行调换即可。
答:我们要善于发现并认真克服学习上的毛病。
例2:我们必须发扬和坚持刻苦学习的精神。
解析:应将“发扬和坚持”改为“坚持和发扬”。
答案:我们必须坚持和发扬刻苦学习的精神。
6.前后矛盾
在同一个句子中,前后表达的意思自相矛盾,造成了语意不明。
例1:我估计他今天一定不会来了。
解析:这道题,“估计”和“一定”搭配错误。“估计”是猜测,而“一定”是肯定,根据口诀11,删去一个即可。(最好删“一定”,这样句子能保持原意)
答案:我估计他今天不会来了。
7.指代不明
指代不明是指句子中的事物或人称交代不明确,造成句子意思混乱。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我、你、他(她、它)、我们],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儿]和疑问代词[谁、哪里]三种,指代不明的病句指的是代词使用错误。
这类病句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一个代词同时代替几个人或物,造成指代混乱;另一类是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误用。
例1:李刚和小海是好朋友,他经常帮助他。
解析:谁帮助谁呀?让人分不清。根据口诀7,把其中的一个“他”写出名字就可以了。
答:李刚和小海是好朋友,李刚经常帮助他。
例2: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那里。
解析:将“出现在那里”改为“出现在哪里”。
答案: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
8.概念不清
指句子中词语的概念不清,属性不当,范围大小归属混乱。
例: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和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
解析:这里的“南京长江大桥”不属于“古迹”,归属概念不清。
答案: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
然后修改病句的话,那么一定要注意看看病句,是因为缺少成分还是结构有问题。
方法可以写英语,写词序的混乱,搭配一个不够恰当
如何修改病句
1、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修改:定语与中心语位置颠倒,应该为:我国生产的棉花,长期不能自给。
2、广大的农村青年表现出无比的社会主义热情。
修改:定语“无比”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而造成病句,应该将“无比的”放至“热情”之前。
3、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应该发挥广大知识分子充分的作用。
修改:状语“充分”错放在定语的位置,应该将之放在“发挥”之前。
4、我们如果把自己国内的事情不努力搞好,那么在国际上就很难有发言权了。
修改 :“不”句字否定副词应该在“把”字之前。
5、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地就锄不好。
修改:“不”应移至“趁”字前
6、不但他好好学习,而且还帮助其他同学。
修改:“他”应移至“不但”前
7、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整天忙于做动物的条件反射试验,把动物用绳子缚在试验的架子上。
修改:“把” 字短语应紧挨动词中心语“缚”
8、清晨,参加长跑的同学们在公路上飞快地驰骋着。
修改:“同学们”不能用“驰骋”,可改为“跑”
9、感情的洪流在翻滚,浑身的热血在呼啸。
修改:“热血”只能“沸腾”,不能“呼啸”
10、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修改:“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修改病句是有方法可寻的,一般需掌握好“一读二找三改四检查”一读,读通句子,弄清原句的本意。
本意是指原句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修改病句的前提是不能改变原句的本来意思,只有弄清句子的本意,才可能正确修改。
二找,确定句子的病症。要修改病句,先要找到句子的病证,确定病因。一般我们可以根据所学过的几种病句的常见原因,帮助查找病症。
三改,对症下药。根据语句的病症及原因,经过认真思考,采用增、删、调、换等方法,动手把错的地方改正。
四检查。改完后还得重读一两遍,看看有毛病的地方是否都修改了,修改的是否恰当,是否保持日夏养花网了句子的愿意…
修改病句的符号及作用
1.删除号:用来删除字、标点符号、词、短语及长句或段落。
2.恢复号:又称保留号,用于恢复被删除的文字或符号。如果恢复多个文字,最好每个要恢复的字下面标上恢复号。
3.对调号:用于相临的字、词或短句调换位置。
4.改正号:把错误的文字或符号更正为正确的。
5.增添号:在文字或句、段间增添新的文字或符号。
6.重点号:专用于赞美写得好的词、句。
7.提示号:专用于有问题的字、词、句、段,提示作者自行分析错误并改正。
8.调遣号:用于远距离调移字、标点符号、词、句、段。
9.起段号:把一段文字分成两段,表示另起一段。
10.并段号:把下段文字接在上文后,表示不应该分段。
11.缩位号:把一行的顶格文字缩两格,表示另起段,文字顺延后移。
12.前移号:文字前移或顶格。
本意是指原句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修改病句的前提是不能改变原句的本来意思,只有弄清句子的本意,才可能正确修改。
二找,确定句子的病症。要修改病句,先要找到句子的病证,确定病因。一般我们可以根据所学过的几种病句的常见原因,帮助查找病症。
三改,对症下药。根据语句的病症及原因,经过认真思考,采用增、删、调、换等方法,动手把错的地方改正。
四检查。改完后还得重读一两遍,看看有毛病的地方是否都修改了,修改的是否恰当,是否保持日夏养花网了句子的愿意…
修改病句的符号及作用
1.删除号:用来删除字、标点符号、词、短语及长句或段落。
2.恢复号:又称保留号,用于恢复被删除的文字或符号。如果恢复多个文字,最好每个要恢复的字下面标上恢复号。
3.对调号:用于相临的字、词或短句调换位置。
4.改正号:把错误的文字或符号更正为正确的。
5.增添号:在文字或句、段间增添新的文字或符号。
6.重点号:专用于赞美写得好的词、句。
7.提示号:专用于有问题的字、词、句、段,提示作者自行分析错误并改正。
8.调遣号:用于远距离调移字、标点符号、词、句、段。
9.起段号:把一段文字分成两段,表示另起一段。
10.并段号:把下段文字接在上文后,表示不应该分段。
11.缩位号:把一行的顶格文字缩两格,表示另起段,文字顺延后移。
12.前移号:文字前移或顶格。
修改病句11句口诀
口诀一:没有人称怎么办,加上小明就好办!
口诀二:词语重复有语病,去掉一个才高兴。(常考的重复有:即将和终于、忍不住和不禁、几乎和全部、很和十分、经常和有时、断定和大概)
口诀三:水平提高是搭档,价格提高和降低。财产要保护,内容要丰富,质量只能提高或降低。习惯要养成,树木要发芽,耐心对教导、发扬对传统,端正对态度。
口诀四:和的后面要加词,并得前后要调换。
口诀五:看到“使”字要去掉。
口诀六:居然变身便果然,勾结改过变团结。夸耀不对是夸奖,猛烈不对是激烈、集中改过变聚集、张牙舞爪太可怕,手舞足蹈美美哒。
口诀七:两个他(她)不认识,告诉一个他名字。
口诀八:老师获得了称号,我把称号来摘掉。
口诀九:回忆不能对往事。
口诀十:先地点再季节。
口诀十一:估计(大概)是天使,一定(断定)是魔鬼,去掉魔鬼世界和平。
2
8大方法及口诀运用分析
1.成分残缺
句子里缺少了某些必要的成分,意思表达不完整、不明确。
例1:上课的时候,做小动作,被老师批评。
解析:这道题我们不知道是谁被老师批评,是谁上课,读起来特别怪,这类题要用到我们的口诀1了。根据口诀1,在“被”的前面加上“小明”,也可以在“上课”的前面加上“小明”,也可以在“做小动作”前加“小明”,只要语句通顺都可以。
答案:上课的时候,做小动作,小明被老师批评。
例2:春天到了,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
解析:这道题是缺少了一个和花草树木搭配的词语。根据口诀3,在“花草树木”后面加“发芽了”。
答:春天到了,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发芽了。
2.用词不当
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就容易在词义范围大小、褒贬等方面用得不当,特别是近义词,关联词用错,造成病句。
例1:我们一定要紧密勾结,互相帮助。
解析:我们是土匪勾结吗?这类题就是“披着羊皮的狼题”把贬义词当成了褒义词。根据口诀6,把“勾结”改成“团结”即可。
答案: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互相帮助。
例2:小明兴奋得张牙舞爪,一溜烟跑回家去了。
解析:这道题和例1 类似,我们又不是怪物凭什么张牙舞爪呀,那多难看呀。根据口诀6,把“张牙舞爪”换成“手舞足蹈”即可。
答案:小明兴奋得手舞足蹈,一溜烟跑回家去了。
3.重复啰嗦、成分累赘
在句子中,所用词语的意思重复了,显得啰嗦、累赘。
口诀一:没有人称怎么办,加上小明就好办!
口诀二:词语重复有语病,去掉一个才高兴。(常考的重复有:即将和终于、忍不住和不禁、几乎和全部、很和十分、经常和有时、断定和大概)
口诀三:水平提高是搭档,价格提高和降低。财产要保护,内容要丰富,质量只能提高或降低。习惯要养成,树木要发芽,耐心对教导、发扬对传统,端正对态度。
口诀四:和的后面要加词,并得前后要调换。
口诀五:看到“使”字要去掉。
口诀六:居然变身便果然,勾结改过变团结。夸耀不对是夸奖,猛烈不对是激烈、集中改过变聚集、张牙舞爪太可怕,手舞足蹈美美哒。
口诀七:两个他(她)不认识,告诉一个他名字。
口诀八:老师获得了称号,我把称号来摘掉。
口诀九:回忆不能对往事。
口诀十:先地点再季节。
口诀十一:估计(大概)是天使,一定(断定)是魔鬼,去掉魔鬼世界和平。
2
8大方法及口诀运用分析
1.成分残缺
句子里缺少了某些必要的成分,意思表达不完整、不明确。
例1:上课的时候,做小动作,被老师批评。
解析:这道题我们不知道是谁被老师批评,是谁上课,读起来特别怪,这类题要用到我们的口诀1了。根据口诀1,在“被”的前面加上“小明”,也可以在“上课”的前面加上“小明”,也可以在“做小动作”前加“小明”,只要语句通顺都可以。
答案:上课的时候,做小动作,小明被老师批评。
例2:春天到了,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
解析:这道题是缺少了一个和花草树木搭配的词语。根据口诀3,在“花草树木”后面加“发芽了”。
答:春天到了,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发芽了。
2.用词不当
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就容易在词义范围大小、褒贬等方面用得不当,特别是近义词,关联词用错,造成病句。
例1:我们一定要紧密勾结,互相帮助。
解析:我们是土匪勾结吗?这类题就是“披着羊皮的狼题”把贬义词当成了褒义词。根据口诀6,把“勾结”改成“团结”即可。
答案: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互相帮助。
例2:小明兴奋得张牙舞爪,一溜烟跑回家去了。
解析:这道题和例1 类似,我们又不是怪物凭什么张牙舞爪呀,那多难看呀。根据口诀6,把“张牙舞爪”换成“手舞足蹈”即可。
答案:小明兴奋得手舞足蹈,一溜烟跑回家去了。
3.重复啰嗦、成分累赘
在句子中,所用词语的意思重复了,显得啰嗦、累赘。
病句修改小练习
1、 看并列词:如“和、与、跟、同”这些词,往往把不该并列的并列起来。
例: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这里“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同时放在了“事件”之后,事件可以严肃处理但是不能批评教育,批评教育只能对人。
2、 看数量词:关键是约数与确数之间的矛盾及约数与约数之间的差异。凡是看到数量词,第一想到的是数量词有没有用错。
例1:据统计,全省个人捐资办学万元以上的已将近400余人。
这里“将近400”与“400余”前后矛盾。
例2:这个孩子看上去也就十七八岁左右。
这里“十七八”就是约数,而“左右”也是约数,重复了。
3、 看否定词:如“不、没有、否认、否则”重复出现,容易犯语病。
例: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这里“谁又能否认……呢?”意思是“谁也得承认”再加上“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意思就不对了。这里用了一个反问词代替了一个否定词。
4、 看关联词:主要是关联词的搭配和跟关联词的主语应该放在什么样的位置。
例1: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上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了顶峰。这里“不管”改为“尽管”。
例2:以前,乡镇企业产品的质量不是比较差,就是成本高。
这里前半句的主语“质量”提前,使之成为后半句的主语;事实上后半句的主语是“成本”。这里应把“质量”放在“不是”的后面,同时“的”和“产品”互换位置。
5、 看介词:介词短语一般日夏养花网作状语,修饰限制谓语。看到介词“使、通过、由于、经过”等介词时要高度重视。
例1:由于曹雪芹所处的时代的阶级的局限,不可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这里“由于”后面的成份构成介词结构只能作状语,后面缺主语,可以在“不可能”前面加“他”。
例2:通过老师的辅导,使他的成绩提高了。(我们初中甚至小学就常练)
6、 看两面www.rixia.cc词:如“能否、是否、好坏、有没有”凡是这种词出现了,一般是前后两句,前面讲了,后面要有所呼应,否则会犯判断不够严密的毛病。
例:继续保持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的作用,已经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这里“生死攸关”是两面词,而前面只有“生”的条件,只有一面,所以在“继续”前加“能否”。
例: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这里“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同时放在了“事件”之后,事件可以严肃处理但是不能批评教育,批评教育只能对人。
2、 看数量词:关键是约数与确数之间的矛盾及约数与约数之间的差异。凡是看到数量词,第一想到的是数量词有没有用错。
例1:据统计,全省个人捐资办学万元以上的已将近400余人。
这里“将近400”与“400余”前后矛盾。
例2:这个孩子看上去也就十七八岁左右。
这里“十七八”就是约数,而“左右”也是约数,重复了。
3、 看否定词:如“不、没有、否认、否则”重复出现,容易犯语病。
例: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这里“谁又能否认……呢?”意思是“谁也得承认”再加上“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意思就不对了。这里用了一个反问词代替了一个否定词。
4、 看关联词:主要是关联词的搭配和跟关联词的主语应该放在什么样的位置。
例1: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上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了顶峰。这里“不管”改为“尽管”。
例2:以前,乡镇企业产品的质量不是比较差,就是成本高。
这里前半句的主语“质量”提前,使之成为后半句的主语;事实上后半句的主语是“成本”。这里应把“质量”放在“不是”的后面,同时“的”和“产品”互换位置。
5、 看介词:介词短语一般日夏养花网作状语,修饰限制谓语。看到介词“使、通过、由于、经过”等介词时要高度重视。
例1:由于曹雪芹所处的时代的阶级的局限,不可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这里“由于”后面的成份构成介词结构只能作状语,后面缺主语,可以在“不可能”前面加“他”。
例2:通过老师的辅导,使他的成绩提高了。(我们初中甚至小学就常练)
6、 看两面www.rixia.cc词:如“能否、是否、好坏、有没有”凡是这种词出现了,一般是前后两句,前面讲了,后面要有所呼应,否则会犯判断不够严密的毛病。
例:继续保持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的作用,已经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这里“生死攸关”是两面词,而前面只有“生”的条件,只有一面,所以在“继续”前加“能否”。
修改病句怎么改?详细的把所有的解说些,求你了!!!
病句类型:
(一)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常见的情况有:
1、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
例: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棉花的生产"应为"生产的棉花")
2、把实语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例:广大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进行改革的热情。(将"无比"的调至"热情"前)
3、把状语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例: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将"充分"调至"发挥"前,并删掉一个"的")。
4、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例:展出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应将"几千年前"调至"文物"前后的"的")
5、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例: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了。(应将"任意"调至"欺侮"之前)
6、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移到"如果"的后面)
7、主客颠倒:
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应改为:中国青年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8、分句位置不当:
例: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应改为: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
(二)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例: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精神"与"浮现"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可将"精神"改为"形象")
2、动宾搭配不当:
例:纪念三领先节的到来。("纪念"的只能是"三八节",不能是"到来")
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严肃"不能修饰"研究",可以改为"认真"、"慎重"等)
4、主宾搭配不当:
例如: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农业和农业会成为发达的国家。(应将"国家"改为"行为)
5、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既然"和"也"不能搭配使用,应将"也"改为"就")
(三)成分残缺赘余
1、成分残缺
(1)缺主语:
例:由于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应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她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2)缺谓语
例: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或去掉"的生活",或在"吃"前加"过着)
(3)缺宾语:
例: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应在"敢搏"后加"精神")
(4)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
例:一开春,小麦就长得很好,获得了可喜的收获。(应在"获得"前加"夏季"以限制时间)
(5)关联词语残缺:
例:这次学术会,收获很大,时间并不长。(应在"时间"前加"尽管"一词)
2、赘余
(1)主语多余
例:我们的革命前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流了多少血,献出了多少宝贵的生命。(前边有了主语"革命前辈",因而"他们"不必要有。)
(2)谓语多余:
例:同学们正在努力复习,迎接高考到来。("迎接"的是"高考",而不是"到来",故应删去。)
(3)宾语多余:
例:今天,我来到扬州瘦西湖的地方,游览了白塔、钧鱼台和五亭桥等风景点。("的地方"多余,应去掉)
(4)附加成份多余:
例:为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一些"与前"略加"重复,可以删掉一个)
(四)结合混乱
(1)句式杂糅
例: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可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把反问句和判断句式糅在一起,破坏了句子结构和语气的完整。如果用反问句,应是"那怎么会有好的成绩呢?"如果用判断句,应是"成绩不好是可想而知的"。)
(2)语句杂糅
例:上海文艺出版社会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蜇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是主谓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杂糅而成,要去掉句末的"作者之手")
(五)表意不明
1、指代不明:
例: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这种主张"到底是指"接受",还是"反对",交代不清。)
2、句子歧义:
例: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究竟况是"妹妹"心里着急呢?还是"爸爸""妈妈"心里着急呢。还是"妈妈"心里着急呢?可在"爸爸"和"妈妈"中间加逗号,也可在"爸爸"前加逗号)
(六)不合逻辑:
1、自相矛盾:
例如: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2、范围不清:
例: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和各项人才。(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应说"各学科的专家和其他人才")
3、强加因果:
例:我两次看见他从这个工厂走出来,我才知道这个热心帮助病人的老人原来是个工人。(凭两次看见老人从工厂里走出来就断定他是工人,理由不充分。)
4、否定失当:
例: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无时无刻"即"任何时候都",句子表述刚好相反,可将"忘"改为"在")
小结:以上对病句的分类并不严格,对于病句,不必死记其类型,只要多练习,能够发现语病并能够改正就可以了。
(一)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常见的情况有:
1、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
例: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棉花的生产"应为"生产的棉花")
2、把实语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例:广大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进行改革的热情。(将"无比"的调至"热情"前)
3、把状语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例: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将"充分"调至"发挥"前,并删掉一个"的")。
4、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例:展出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应将"几千年前"调至"文物"前后的"的")
5、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例: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了。(应将"任意"调至"欺侮"之前)
6、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移到"如果"的后面)
7、主客颠倒:
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应改为:中国青年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8、分句位置不当:
例: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应改为: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
(二)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例: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精神"与"浮现"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可将"精神"改为"形象")
2、动宾搭配不当:
例:纪念三领先节的到来。("纪念"的只能是"三八节",不能是"到来")
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严肃"不能修饰"研究",可以改为"认真"、"慎重"等)
4、主宾搭配不当:
例如: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农业和农业会成为发达的国家。(应将"国家"改为"行为)
5、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既然"和"也"不能搭配使用,应将"也"改为"就")
(三)成分残缺赘余
1、成分残缺
(1)缺主语:
例:由于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应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她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2)缺谓语
例: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或去掉"的生活",或在"吃"前加"过着)
(3)缺宾语:
例: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应在"敢搏"后加"精神")
(4)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
例:一开春,小麦就长得很好,获得了可喜的收获。(应在"获得"前加"夏季"以限制时间)
(5)关联词语残缺:
例:这次学术会,收获很大,时间并不长。(应在"时间"前加"尽管"一词)
2、赘余
(1)主语多余
例:我们的革命前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流了多少血,献出了多少宝贵的生命。(前边有了主语"革命前辈",因而"他们"不必要有。)
(2)谓语多余:
例:同学们正在努力复习,迎接高考到来。("迎接"的是"高考",而不是"到来",故应删去。)
(3)宾语多余:
例:今天,我来到扬州瘦西湖的地方,游览了白塔、钧鱼台和五亭桥等风景点。("的地方"多余,应去掉)
(4)附加成份多余:
例:为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一些"与前"略加"重复,可以删掉一个)
(四)结合混乱
(1)句式杂糅
例: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可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把反问句和判断句式糅在一起,破坏了句子结构和语气的完整。如果用反问句,应是"那怎么会有好的成绩呢?"如果用判断句,应是"成绩不好是可想而知的"。)
(2)语句杂糅
例:上海文艺出版社会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蜇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是主谓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杂糅而成,要去掉句末的"作者之手")
(五)表意不明
1、指代不明:
例: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这种主张"到底是指"接受",还是"反对",交代不清。)
2、句子歧义:
例: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究竟况是"妹妹"心里着急呢?还是"爸爸""妈妈"心里着急呢。还是"妈妈"心里着急呢?可在"爸爸"和"妈妈"中间加逗号,也可在"爸爸"前加逗号)
(六)不合逻辑:
1、自相矛盾:
例如: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2、范围不清:
例: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和各项人才。(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应说"各学科的专家和其他人才")
3、强加因果:
例:我两次看见他从这个工厂走出来,我才知道这个热心帮助病人的老人原来是个工人。(凭两次看见老人从工厂里走出来就断定他是工人,理由不充分。)
4、否定失当:
例: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无时无刻"即"任何时候都",句子表述刚好相反,可将"忘"改为"在")
小结:以上对病句的分类并不严格,对于病句,不必死记其类型,只要多练习,能够发现语病并能够改正就可以了。
修改病句的方法及原则
一般句子的结构与成分图
定语) + 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 (定语)+宾语
主语一般由名词和代词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宾语一般也由名词和代词充当。
判断病句的方法(1)
一)、紧缩法。常用的语法分析方法。先把句子中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和补语)都去掉,紧缩出主干,检查主于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问题,再检查局部,看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的搭配有无问题,修饰语的内部是否存在语序问题。例如:
今天的青年担负着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青年担负着建设成为强国”。从这个主干可以看出这个句子的结构不完整。
缩法也适于检查句子成分是否搭配得当。例如:
老红军向我们讲述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勇往直前的一曲壮歌。
紧缩以后,全句成为“老红军向我们讲述了……一曲壮歌。”这样我们可清楚地看到“讲述”与“一曲壮歌”搭配不当。
紧缩法运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紧缩时,为了避免在否定句中去掉否定词而出现与原意相反的情况,应把否定词保留在主干里。
②紧缩时,必须保持原格式的基本结构不变。如果砍掉了修饰成分以外的词语,就会破坏原句的结构。
二)、类比法。对句子的毛病拿不准时,按照原句格式仿造一些浅近的、容易把握的句子加以比较,就能比较清楚地看到语病所在。例如:
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原句结构较复杂,先压缩化简为“这个经验值得他们的重视”,再比照它的结构造句:“这个经验值得他们的学习”“这个经验值得我们的参观”,这三个句子和日常说法相比多了一个“的”字,原句要将“教师的重视”中的“的www.rixia.cc”删去。
三)、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再作分析比较,明辨原因,加以修改。例如:
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国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这个句子第一部分中的“不管……都极端不利”显然不合习惯,正确的说法是“不管……多么不利”“尽管……非常不利”。
四)、逻辑分析法。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逻辑意义分析法要从概念、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得当,从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方面考虑是否合适。例如:
①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
②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艰苦环境中磨炼成才的。
第一句“仿造伪劣产品”是不合事理的,应改为“制造伪劣产品”或“仿造名牌产品”。第二句用了“凡是……都”这个全称肯定判断,言过其实了,应将“凡是”改为“大多”,后边删去“都”字。
判断病句的方法(2)
具体地说辨析病句、修改病句有如下几种方法:
一)、语感觉察法:
审读病句,可以从感觉上察觉毛病,按习惯的说法会觉出别扭。以上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义重复的地方,都可以用此法辨析、修改。
二)、提取主干法:
运用语法分析的方法,光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毛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以上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修改。
三)、有的放矢法:
语病往往会出现在句子中的一些特定部位,如: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会出现语序不当的问题;多重否定词,可能会出现否定不当的问题;是非句中,可能会出现前后不对应的问题,如:“是否刻苦学习,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在老师的帮助下,使他提高了学习成绩。”
四)、逻辑分析法
有的病句没有语法毛病,但不合乎情理,逻辑分析法是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违背逻辑。以上语义重复,不合情理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改正。
学好任何知识都需要多思,改病句也是如此。不能满足于知道答案,要多揣摩,多实践,在语言运用的实际活动中不断提高能力。
修改病句的原则
把握句意,修改得要少,改动得要巧,尽可能保住原句的意思。务求全句改得妥帖,避免以错改错。
(一)、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简单地说,就是什么地方有毛病,就改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毛病,就用相应方法来改。所以对各种病句的类型一定要心中有数,针对造成语病的原因进行修改。
(二)、尽量保持句子的原意。每一个病句,一般都包含双重意义,一是没有正确表达出来的句子的原意,一是已经表达出来的歪曲了原意的错误意思。改正病句时,应尽量分析并把握它所要表达的原意;在尽量保持原意的前提下,将错误的地方加以造当的修改、调整。切忌违背原意,另起炉灶,按自己个人的意志另选一个句子去代替原句,或者添枝加叶来雕饰句子。这样做,往往会背离原意而达不到正确改正语病的目的。
三)、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修改。每一个病句,几乎都可以从语法、修辞、逻榻的角度来分析其造成语病的原因。这样,同一个病句,也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修改方法。至于用哪一种方法来修改更加合适,这就要看病句本身的语病类型,看表达的需要,看具体的语境。
我们还要注意,能够用调整语序的方法来修改就尽量不要增删词语;改一处可以解决问题就决不改两处;修改病句要注意句意的简洁,尽量保持句式或陈述者对象一致。总之,要记住修改病句的五字诀。
增(成分残缺的) 删(多余的)
换(用词不妥当) 简(修改应简要)
调(不搭配、不照应的)
几种常见语病举例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句出了毛病,就会影响意思的表达。因此,说话、写文章应该努力避免出现病句。如果出现了病句,就应找出原因,做出修改。
经常出现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成分残缺
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有的谓语还带着宾语,如果一句话里缺少其中之一,就是成分残缺。成分残缺的句子结构不完整,意思不清楚。例如:
①听了校长的报告,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
②经过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③通过讨论,使我们的决心更大了。
这三个句子都没有主语,所以意思都不清楚。从例①里不知谁“听了校长的报告”,“谁”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修改时应加上主语,可以改成:
我们了听了校长的报告,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
或者改成:
听了校长的报告,同学们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
这里的例②例③句并不是真正地缺少主语,而是因为滥用了“经过”、“通过”一类的词,将主语隐藏起来了。修改时只要删去“经过”、“通过”,主语就露出来了。例②可修改成:
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这次讲课”是这句话的主语,回答“什么”对大家启发很大。例③可以修改成:
讨论使我们的决心更大了。
或者改成:
通过讨论,我们的决心更大了。
前者的主语是“讨论”,后者的主语是“决心”。
以上讨论的是主语残缺的病句。
有的句子缺少谓语。例如:
春天到了,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
这句话提出了话题,没有回答“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在春天“怎样”了,也就是没有对话题进行陈述。修改的时候要加上谓语,可以补充为:
春天到了,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生机勃勃。
还有的句子缺少宾语,也是不完整的,例如:
少先队员们积极响应学习雷锋。
这句话主语是“少先队员们”,谓语是“响应”。“响应”一词一般和“号召”、“倡议”搭配,和“学习雷锋”不搭配。“学习雷锋”是“号召”或“倡议”的具体内容,只能作“号召”、“倡议”的附加成分,所以这句话缺少与谓语“响应”搭配的宾语,也属成分残缺的病句。应该改成:
少先队员们积极响应学习雷锋的号召。
或者改写成:
少先队员们积极响应学习雷锋的倡议。
对于成分残缺的病句,我们只要按“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的模式去检查,就可以发现缺少什么成分。知道了缺什么成分,才可以对症下药进行修改。
(二)用词不当
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应恰当地选用词语,特别要注意分辨一些近义词的细微区别,否则就会犯用词不当的毛病。例如:
①我们的教室又宽广又明亮。
②小明办事不调查研究,不和别人商量。他这种办事果断的做法,受到了大家的批评。
③谢明因病落下三天课,他乞求老师帮他补习功课。
④他家墙上挂着一幅对联。
以上四句话都是用语不当的病句。例①“宽广”用得不恰当。“宽广”和“宽敞”都有面积大范围广的意思,但“宽广”比“宽敞”形容的范围更大,一般与“原野”、“土地”等词语搭配,而“宽敞”一般与“房间”、“礼堂”、“庭院”等词语搭配。这句话是说教室比较大,应用“宽敞”来形容,原句没有分清近义词的大小范围。例②中“果断”一词使用不恰当。“果断”是形容“办事或说话”坚决,不犹豫,是褒义词。例②意思是说小明独断专行的,含批评的意思,也属于用词不当。例③中“乞求”一词使用不恰当。“乞求”是“苦苦哀求”的意思,用在请老师补课上太重了,这里使用“请求”才恰当。这句话里没有分清近义词轻重,也是用词不当。例④中的“一幅”不恰当。因为“对联”有上、下联,只能说“一副”,不能说“一幅”。
可见,正确地运用词语,才能准确、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三)搭配不当
句子中的词语要互相搭配正确,主、谓之间,谓、宾之间,主、宾之间,主要成分和附加成分之间,都要搭配正确。如果句子中的词语不互相搭配,就犯了搭配不当的毛病。例如:
①清晨,参加象征性长跑的同学们在公路上飞快地驰骋着。
②虽然狂风暴雨从半空中一齐倾泻下来,但大家无所畏惧。
③我们参观了这个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的经验。
④他穿着一件灰色上衣,一顶蓝帽子。
⑤造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⑥我们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造出来。
以上句子都有搭配不当的毛病。例①是主语“同学们”和谓语“驰骋”不搭配。“驰骋”是说“骑着马奔跑”,参加长跑不能说是“驰骋”,应改成“跑”。例②“倾泻下来”和“狂风”不搭配,“倾泻下来”陈述的是“暴雨”,而不是“狂风”,应删去“狂风”。例③是谓语“参观”与宾语“经验”不搭配,应把“参观”改为“学习”。例④中的“穿着”与“上衣”搭配,与“帽子”不搭配,应在“一顶蓝帽子”前加上“戴着”。例⑤是主语“造纸”和宾语“四大发明”不搭配,“造纸”只是四大发明之一,应在“四大发明”后面加上“之一”二字。例⑥中主语部分的中心词“手”和前面的修饰部分“聪明”不搭配,应去掉“聪明”。
我们在说长话,写长句子时,往往容易顾此失彼,粗心大意,犯搭配不当的毛病。所以应细心检查,使句中的词语彼此搭配得当。
(四)词序混乱
一个句子在词语的排列上,要有一定的次序,这样才能表http://www.rixia.cc达明确的意思,如果词序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就会改变,或者使意思表达得不清楚。例如:
广大农村青年表现出无比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
句中“无比”是修饰“热情”的,应放在“热情”前头,“无比”与“走”毫无关系,改正的时候应把“地”去掉。原句变成:
广大农村青年表现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无比热情。
又如:
我们十个班级里的少先队员一起到军属王奶奶家帮助打扫卫生。
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学校十个班级的少先队员统统去王奶奶家打扫卫生。也可理解成:我们班级里的十个少先队员去帮助王奶奶打扫卫生。显然,前一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如果把词序调整一下,意思表述得就明确了,就不会产生误解了,应修改成:
我们班级里的十个少先队员一起到军属王奶奶家帮助打扫卫生。
(五)指代不明
说话写文章时,为了避免重复,我们常常使用一些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词语——代词。如:你、我、他、它、这、那等等。但是代词不能滥用,如果不该用的时候也用了,或者用得不正确,就会产生指代不明的毛病。例如:
班会上,李明建议开展读书活动,陈新建议开展影评活动,我同意他的意见。
这句话里的“我”,究竟同意李明的建议呢,还是同意陈新的的意见,不明确。句中的“他”指的是谁,应直接说出来,意思才清楚。可改成:
班会上,李明建议开展读书活动,陈新建议开展影评活动,我同意陈新的意见。
又如:
中午,马铮和马跃一起上学,他问他下午的班会将讨论什么问题。
这句话中的“他问他”究竟指的马铮问马跃呢,还是马跃问马铮呢,不明确。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直接写清“马铮问马跃”或者“马跃问马铮”。从以上两个例句中,我们应懂得,使用代词时,指代要明确。
(六)重复啰嗦
句子既要完整、正确,又要简洁、明了。不恰当地连续使用几个形容词,或者堆砌一些不必要的附加成分,都会弄巧成拙,造成句子意思重复,啰嗦累赘。例如:
①我不禁忍不住笑出声来。
②他兴高采烈地跑来,高兴地说:“今晚的电影票买到了”。
③舍己救人的罗盛教,为救朝鲜儿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以上几句都犯了重复啰嗦的毛病。例①中“不禁”和“忍不住”意思相同,去掉其中的一个,句子才显得简洁明了。例②中“兴高采烈”和“高兴”重复,应删去其中之一。例③中“舍己救人”的意思就是“为救他人献出生命”,与句中的“为救……献出了宝贵生命”重复。可以去掉“舍己救人”几个字,句子就简洁明了了。
(七)分类不当
有的时候,人们把有从属关系的概念并列使用,这就发生了分类不当的错误。例如:
①下课以后,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有的锻炼身体,有的打球,有的翻杠子,有的比赛跳高。
②游行的队伍来了,工人的队伍,粗犷豪迈;农民的队伍,像丰收的田野;小学生的队伍,像盛开的鲜花;解放军的队伍,英姿飒爽;学生的队伍,风华正茂……。
以上两个例句都犯了分类不当的毛病。例①中“打球、翻杠子、跳高”都从属于“锻炼身体”这个概念,它们不能并列使用,可改成:
下课以后,同学们在操场上锻炼身体。有的打球,有的翻杠子,有的比赛跳高。
例②中“小学生”从属于“学生”这一概念。就是说“学生”里包括“小学生”。与句中“工人、农民、解放军”并列的应是“学生”。把这句话的“小学生的队伍,像盛开的鲜花”删去。句子就正确了。
克服分类不当的毛病,可以避免概念的混淆,使句子的意思表达正确。
(八)逻辑错误
我们说话写文章,都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如实的反映,或者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句子内容不合实际,前后存在着矛盾,就会产生概念不清,逻辑混乱的病句。例如:
①经过一段休养,他的健康痊愈了。
②在中队委员会上,小干部们相互作了自我批评。
③年三十的晚上,我们在月光下放爆竹。
以上三句话都有逻辑错误。例①中不能说“健康痊愈了”。因为“痊愈”就是病好了,身体恢复健康了。应改成:
经过一段休养,他的病痊愈了。
例②中没搞清“自我批评”这个概念。“自我批评”就是自己批评自己,不能互相“自我批评”,只能互相“批评”。这句话应改成:
在中队委员会上,小干部们各自作了自我批评,还互相提出了批评意见。
例③中没有从实际出发,“年三十”是农历的月末,这时夜晚是见不到月亮的,怎么会有“月光”呢?所以说“月光下放爆竹”不合事实。应改成:
年三十晚上,我们放爆竹。
要避免逻辑错误,就应搞清概念的内涵,弄清事实。
(九)用错关联词
复句中,我们一般用关联词把各分句连接起来,表达一定的关系。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乱用,错用关联词语,也会造成病句。例如:
①弟弟年纪很小,因此懂得许多深刻的道理。
②他不但有为人民服务的愿望,但是正在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这两句都是用错了关联词。例①前后分句没有因果关系,“年纪小”不能成为“懂得许多深刻的道理”的原因。前后两分句之间存在着转折关系,应该把“因此”换成“可是”,句子的意思就正确、明白了。例②中,前后分句有递进的关系,应该用关联词“不但……而且”。有些关联词是成套使用的,不应弄混,像这句中把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但”和表示转折关系的“但是”混用,当然不对了。
以上分析了常见病句的9种类型。
修改病句时,我们首先应认真读原句,看看说话的人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然后想一想,这句话错在哪儿,属于哪种类型的病句。确定了病因以后,就要对症下药,根据不同类型的病句,用不同的修改方法进行修改。修改之后再读一读,体会一下意思是否符合作者本意,是否正确、明白、简要,语感是否合乎我们的语言习惯。
不让病句出现
一篇文章是由一个个的句子组成。语句通顺,是作文的基本要求。可有些同学写作文,明明有很好的材料,意思也不错,但句子却写得罗哩罗嗦,含糊不清,读,读不通;看,看不懂。怎样才能避免语病,把文章写通顺呢?
多练习朗读
我们学习的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语句通顺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大家应该多读。只有反复朗读,才能把课文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写起文章来自然会句子通顺,不出病句。
自己的作文,也要多读,那些读起来不顺口的句子往往就是病句。自己发现病句,然后改正,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也是一种好习惯。
想好了再写
有些同学写作文贪图快,意思还没有想清楚,也没有把意思编成通顺的话,就匆忙下笔,病句也跟着来了。因此,要把表达的意思想清楚,先在心里编出能表达这个意思的话,再把编好的话默念几遍,发觉不顺口的地方,就在心里修改好,再写在纸上。
把句子写得短些
短句子接近口语,容易写好,读起来也顺口,意思也一目了然。长句子结构复杂,不容易写好,读起来费力,听的人看的人也不容易理解。所以,同学们初学作文,句子宁可写得短些,一句长话,宁可分成两句说。
一般句子的结构与成分图
定语) + 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 (定语)+宾语
主语一般由名词和代词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宾语一般也由名词和代词充当。
判断病句的方法(1)
一)、紧缩法。常用的语法分析方法。先把句子中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和补语)都去掉,紧缩出主干,检查主于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问题,再检查局部,看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的搭配有无问题,修饰语的内部是否存在语序问题。例如:
今天的青年担负着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青年担负着建设成为强国”。从这个主干可以看出这个句子的结构不完整。
缩法也适于检查句子成分是否搭配得当。例如:
老红军向我们讲述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勇往直前的一曲壮歌。
紧缩以后,全句成为“老红军向我们讲述了……一曲壮歌。”这样我们可清楚地看到“讲述”与“一曲壮歌”搭配不当。
紧缩法运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紧缩时,为了避免在否定句中去掉否定词而出现与原意相反的情况,应把否定词保留在主干里。
②紧缩时,必须保持原格式的基本结构不变。如果砍掉了修饰成分以外的词语,就会破坏原句的结构。
二)、类比法。对句子的毛病拿不准时,按照原句格式仿造一些浅近的、容易把握的句子加以比较,就能比较清楚地看到语病所在。例如:
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原句结构较复杂,先压缩化简为“这个经验值得他们的重视”,再比照它的结构造句:“这个经验值得他们的学习”“这个经验值得我们的参观”,这三个句子和日常说法相比多了一个“的”字,原句要将“教师的重视”中的“的www.rixia.cc”删去。
三)、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再作分析比较,明辨原因,加以修改。例如:
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国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这个句子第一部分中的“不管……都极端不利”显然不合习惯,正确的说法是“不管……多么不利”“尽管……非常不利”。
四)、逻辑分析法。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逻辑意义分析法要从概念、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得当,从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方面考虑是否合适。例如:
①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
②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艰苦环境中磨炼成才的。
第一句“仿造伪劣产品”是不合事理的,应改为“制造伪劣产品”或“仿造名牌产品”。第二句用了“凡是……都”这个全称肯定判断,言过其实了,应将“凡是”改为“大多”,后边删去“都”字。
判断病句的方法(2)
具体地说辨析病句、修改病句有如下几种方法:
一)、语感觉察法:
审读病句,可以从感觉上察觉毛病,按习惯的说法会觉出别扭。以上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义重复的地方,都可以用此法辨析、修改。
二)、提取主干法:
运用语法分析的方法,光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毛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以上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修改。
三)、有的放矢法:
语病往往会出现在句子中的一些特定部位,如: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会出现语序不当的问题;多重否定词,可能会出现否定不当的问题;是非句中,可能会出现前后不对应的问题,如:“是否刻苦学习,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在老师的帮助下,使他提高了学习成绩。”
四)、逻辑分析法
有的病句没有语法毛病,但不合乎情理,逻辑分析法是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违背逻辑。以上语义重复,不合情理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改正。
学好任何知识都需要多思,改病句也是如此。不能满足于知道答案,要多揣摩,多实践,在语言运用的实际活动中不断提高能力。
修改病句的原则
把握句意,修改得要少,改动得要巧,尽可能保住原句的意思。务求全句改得妥帖,避免以错改错。
(一)、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简单地说,就是什么地方有毛病,就改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毛病,就用相应方法来改。所以对各种病句的类型一定要心中有数,针对造成语病的原因进行修改。
(二)、尽量保持句子的原意。每一个病句,一般都包含双重意义,一是没有正确表达出来的句子的原意,一是已经表达出来的歪曲了原意的错误意思。改正病句时,应尽量分析并把握它所要表达的原意;在尽量保持原意的前提下,将错误的地方加以造当的修改、调整。切忌违背原意,另起炉灶,按自己个人的意志另选一个句子去代替原句,或者添枝加叶来雕饰句子。这样做,往往会背离原意而达不到正确改正语病的目的。
三)、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修改。每一个病句,几乎都可以从语法、修辞、逻榻的角度来分析其造成语病的原因。这样,同一个病句,也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修改方法。至于用哪一种方法来修改更加合适,这就要看病句本身的语病类型,看表达的需要,看具体的语境。
我们还要注意,能够用调整语序的方法来修改就尽量不要增删词语;改一处可以解决问题就决不改两处;修改病句要注意句意的简洁,尽量保持句式或陈述者对象一致。总之,要记住修改病句的五字诀。
增(成分残缺的) 删(多余的)
换(用词不妥当) 简(修改应简要)
调(不搭配、不照应的)
几种常见语病举例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句出了毛病,就会影响意思的表达。因此,说话、写文章应该努力避免出现病句。如果出现了病句,就应找出原因,做出修改。
经常出现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成分残缺
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有的谓语还带着宾语,如果一句话里缺少其中之一,就是成分残缺。成分残缺的句子结构不完整,意思不清楚。例如:
①听了校长的报告,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
②经过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③通过讨论,使我们的决心更大了。
这三个句子都没有主语,所以意思都不清楚。从例①里不知谁“听了校长的报告”,“谁”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修改时应加上主语,可以改成:
我们了听了校长的报告,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
或者改成:
听了校长的报告,同学们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
这里的例②例③句并不是真正地缺少主语,而是因为滥用了“经过”、“通过”一类的词,将主语隐藏起来了。修改时只要删去“经过”、“通过”,主语就露出来了。例②可修改成:
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这次讲课”是这句话的主语,回答“什么”对大家启发很大。例③可以修改成:
讨论使我们的决心更大了。
或者改成:
通过讨论,我们的决心更大了。
前者的主语是“讨论”,后者的主语是“决心”。
以上讨论的是主语残缺的病句。
有的句子缺少谓语。例如:
春天到了,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
这句话提出了话题,没有回答“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在春天“怎样”了,也就是没有对话题进行陈述。修改的时候要加上谓语,可以补充为:
春天到了,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生机勃勃。
还有的句子缺少宾语,也是不完整的,例如:
少先队员们积极响应学习雷锋。
这句话主语是“少先队员们”,谓语是“响应”。“响应”一词一般和“号召”、“倡议”搭配,和“学习雷锋”不搭配。“学习雷锋”是“号召”或“倡议”的具体内容,只能作“号召”、“倡议”的附加成分,所以这句话缺少与谓语“响应”搭配的宾语,也属成分残缺的病句。应该改成:
少先队员们积极响应学习雷锋的号召。
或者改写成:
少先队员们积极响应学习雷锋的倡议。
对于成分残缺的病句,我们只要按“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的模式去检查,就可以发现缺少什么成分。知道了缺什么成分,才可以对症下药进行修改。
(二)用词不当
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应恰当地选用词语,特别要注意分辨一些近义词的细微区别,否则就会犯用词不当的毛病。例如:
①我们的教室又宽广又明亮。
②小明办事不调查研究,不和别人商量。他这种办事果断的做法,受到了大家的批评。
③谢明因病落下三天课,他乞求老师帮他补习功课。
④他家墙上挂着一幅对联。
以上四句话都是用语不当的病句。例①“宽广”用得不恰当。“宽广”和“宽敞”都有面积大范围广的意思,但“宽广”比“宽敞”形容的范围更大,一般与“原野”、“土地”等词语搭配,而“宽敞”一般与“房间”、“礼堂”、“庭院”等词语搭配。这句话是说教室比较大,应用“宽敞”来形容,原句没有分清近义词的大小范围。例②中“果断”一词使用不恰当。“果断”是形容“办事或说话”坚决,不犹豫,是褒义词。例②意思是说小明独断专行的,含批评的意思,也属于用词不当。例③中“乞求”一词使用不恰当。“乞求”是“苦苦哀求”的意思,用在请老师补课上太重了,这里使用“请求”才恰当。这句话里没有分清近义词轻重,也是用词不当。例④中的“一幅”不恰当。因为“对联”有上、下联,只能说“一副”,不能说“一幅”。
可见,正确地运用词语,才能准确、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三)搭配不当
句子中的词语要互相搭配正确,主、谓之间,谓、宾之间,主、宾之间,主要成分和附加成分之间,都要搭配正确。如果句子中的词语不互相搭配,就犯了搭配不当的毛病。例如:
①清晨,参加象征性长跑的同学们在公路上飞快地驰骋着。
②虽然狂风暴雨从半空中一齐倾泻下来,但大家无所畏惧。
③我们参观了这个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的经验。
④他穿着一件灰色上衣,一顶蓝帽子。
⑤造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⑥我们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造出来。
以上句子都有搭配不当的毛病。例①是主语“同学们”和谓语“驰骋”不搭配。“驰骋”是说“骑着马奔跑”,参加长跑不能说是“驰骋”,应改成“跑”。例②“倾泻下来”和“狂风”不搭配,“倾泻下来”陈述的是“暴雨”,而不是“狂风”,应删去“狂风”。例③是谓语“参观”与宾语“经验”不搭配,应把“参观”改为“学习”。例④中的“穿着”与“上衣”搭配,与“帽子”不搭配,应在“一顶蓝帽子”前加上“戴着”。例⑤是主语“造纸”和宾语“四大发明”不搭配,“造纸”只是四大发明之一,应在“四大发明”后面加上“之一”二字。例⑥中主语部分的中心词“手”和前面的修饰部分“聪明”不搭配,应去掉“聪明”。
我们在说长话,写长句子时,往往容易顾此失彼,粗心大意,犯搭配不当的毛病。所以应细心检查,使句中的词语彼此搭配得当。
(四)词序混乱
一个句子在词语的排列上,要有一定的次序,这样才能表http://www.rixia.cc达明确的意思,如果词序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就会改变,或者使意思表达得不清楚。例如:
广大农村青年表现出无比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
句中“无比”是修饰“热情”的,应放在“热情”前头,“无比”与“走”毫无关系,改正的时候应把“地”去掉。原句变成:
广大农村青年表现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无比热情。
又如:
我们十个班级里的少先队员一起到军属王奶奶家帮助打扫卫生。
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学校十个班级的少先队员统统去王奶奶家打扫卫生。也可理解成:我们班级里的十个少先队员去帮助王奶奶打扫卫生。显然,前一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如果把词序调整一下,意思表述得就明确了,就不会产生误解了,应修改成:
我们班级里的十个少先队员一起到军属王奶奶家帮助打扫卫生。
(五)指代不明
说话写文章时,为了避免重复,我们常常使用一些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词语——代词。如:你、我、他、它、这、那等等。但是代词不能滥用,如果不该用的时候也用了,或者用得不正确,就会产生指代不明的毛病。例如:
班会上,李明建议开展读书活动,陈新建议开展影评活动,我同意他的意见。
这句话里的“我”,究竟同意李明的建议呢,还是同意陈新的的意见,不明确。句中的“他”指的是谁,应直接说出来,意思才清楚。可改成:
班会上,李明建议开展读书活动,陈新建议开展影评活动,我同意陈新的意见。
又如:
中午,马铮和马跃一起上学,他问他下午的班会将讨论什么问题。
这句话中的“他问他”究竟指的马铮问马跃呢,还是马跃问马铮呢,不明确。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直接写清“马铮问马跃”或者“马跃问马铮”。从以上两个例句中,我们应懂得,使用代词时,指代要明确。
(六)重复啰嗦
句子既要完整、正确,又要简洁、明了。不恰当地连续使用几个形容词,或者堆砌一些不必要的附加成分,都会弄巧成拙,造成句子意思重复,啰嗦累赘。例如:
①我不禁忍不住笑出声来。
②他兴高采烈地跑来,高兴地说:“今晚的电影票买到了”。
③舍己救人的罗盛教,为救朝鲜儿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以上几句都犯了重复啰嗦的毛病。例①中“不禁”和“忍不住”意思相同,去掉其中的一个,句子才显得简洁明了。例②中“兴高采烈”和“高兴”重复,应删去其中之一。例③中“舍己救人”的意思就是“为救他人献出生命”,与句中的“为救……献出了宝贵生命”重复。可以去掉“舍己救人”几个字,句子就简洁明了了。
(七)分类不当
有的时候,人们把有从属关系的概念并列使用,这就发生了分类不当的错误。例如:
①下课以后,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有的锻炼身体,有的打球,有的翻杠子,有的比赛跳高。
②游行的队伍来了,工人的队伍,粗犷豪迈;农民的队伍,像丰收的田野;小学生的队伍,像盛开的鲜花;解放军的队伍,英姿飒爽;学生的队伍,风华正茂……。
以上两个例句都犯了分类不当的毛病。例①中“打球、翻杠子、跳高”都从属于“锻炼身体”这个概念,它们不能并列使用,可改成:
下课以后,同学们在操场上锻炼身体。有的打球,有的翻杠子,有的比赛跳高。
例②中“小学生”从属于“学生”这一概念。就是说“学生”里包括“小学生”。与句中“工人、农民、解放军”并列的应是“学生”。把这句话的“小学生的队伍,像盛开的鲜花”删去。句子就正确了。
克服分类不当的毛病,可以避免概念的混淆,使句子的意思表达正确。
(八)逻辑错误
我们说话写文章,都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如实的反映,或者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句子内容不合实际,前后存在着矛盾,就会产生概念不清,逻辑混乱的病句。例如:
①经过一段休养,他的健康痊愈了。
②在中队委员会上,小干部们相互作了自我批评。
③年三十的晚上,我们在月光下放爆竹。
以上三句话都有逻辑错误。例①中不能说“健康痊愈了”。因为“痊愈”就是病好了,身体恢复健康了。应改成:
经过一段休养,他的病痊愈了。
例②中没搞清“自我批评”这个概念。“自我批评”就是自己批评自己,不能互相“自我批评”,只能互相“批评”。这句话应改成:
在中队委员会上,小干部们各自作了自我批评,还互相提出了批评意见。
例③中没有从实际出发,“年三十”是农历的月末,这时夜晚是见不到月亮的,怎么会有“月光”呢?所以说“月光下放爆竹”不合事实。应改成:
年三十晚上,我们放爆竹。
要避免逻辑错误,就应搞清概念的内涵,弄清事实。
(九)用错关联词
复句中,我们一般用关联词把各分句连接起来,表达一定的关系。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乱用,错用关联词语,也会造成病句。例如:
①弟弟年纪很小,因此懂得许多深刻的道理。
②他不但有为人民服务的愿望,但是正在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这两句都是用错了关联词。例①前后分句没有因果关系,“年纪小”不能成为“懂得许多深刻的道理”的原因。前后两分句之间存在着转折关系,应该把“因此”换成“可是”,句子的意思就正确、明白了。例②中,前后分句有递进的关系,应该用关联词“不但……而且”。有些关联词是成套使用的,不应弄混,像这句中把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但”和表示转折关系的“但是”混用,当然不对了。
以上分析了常见病句的9种类型。
修改病句时,我们首先应认真读原句,看看说话的人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然后想一想,这句话错在哪儿,属于哪种类型的病句。确定了病因以后,就要对症下药,根据不同类型的病句,用不同的修改方法进行修改。修改之后再读一读,体会一下意思是否符合作者本意,是否正确、明白、简要,语感是否合乎我们的语言习惯。
不让病句出现
一篇文章是由一个个的句子组成。语句通顺,是作文的基本要求。可有些同学写作文,明明有很好的材料,意思也不错,但句子却写得罗哩罗嗦,含糊不清,读,读不通;看,看不懂。怎样才能避免语病,把文章写通顺呢?
多练习朗读
我们学习的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语句通顺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大家应该多读。只有反复朗读,才能把课文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写起文章来自然会句子通顺,不出病句。
自己的作文,也要多读,那些读起来不顺口的句子往往就是病句。自己发现病句,然后改正,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也是一种好习惯。
想好了再写
有些同学写作文贪图快,意思还没有想清楚,也没有把意思编成通顺的话,就匆忙下笔,病句也跟着来了。因此,要把表达的意思想清楚,先在心里编出能表达这个意思的话,再把编好的话默念几遍,发觉不顺口的地方,就在心里修改好,再写在纸上。
把句子写得短些
短句子接近口语,容易写好,读起来也顺口,意思也一目了然。长句子结构复杂,不容易写好,读起来费力,听的人看的人也不容易理解。所以,同学们初学作文,句子宁可写得短些,一句长话,宁可分成两句说。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春天到了,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修改病句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21818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