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药用动、植物有着怎样的研究?

2022-01-31 00:38:33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db:作者] 阅读:139

药用动、植物研究有着怎样的发展?

7世纪中叶,在唐朝统治者取得了天下以后,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学术开始逐渐繁荣。在这以前西北少数民族的内迁,以及初唐交通和贸易的发达,西域、印度和南方地区的药材不断输入内地,丰富了人们药用动植物的知识。当时流传的《本草经集注》是陶弘景在南方靠个人力量编成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许多北方药物他不能得见。再加上经过100多年的流传,传抄谬误很多,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本草学急需加以总结提高。在全国统一后,编撰一部新的指导性本草学著作以满足社会需求的条件已经成熟。

公元659年,由唐政府组织力量编修的《新修本草》完成。我国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它反映了当时的本草学水平。

这部著作的撰写相当严谨。在开始编写时,先由政府下诏,征询各地的药物日夏养花网标本。对引用的先前文献也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辨证。全书共54卷,分为正文、药图、图经三部分,载药850种。

除上述综合型的本草之外,唐代还出现一些特色鲜明的本www.rixia.cc草著作。约成书于7世纪末或8世纪初的《食疗本草》,就是其中之一。从今人辑本来看,书中记述了160多种植物食物,基本集中了当时人们日常吃用的所有粮油蔬果四类栽培植物。若将本书所载的食物种类与《齐民要术》、《新修本草》及后于《食疗本草》的农书《四时纂要》作比较观察,可以看出,在唐代一些原属粮食的作物已向蔬菜转化。《齐民要术》中记载的一些南方蔬菜已成了中原人的食物,如蕹菜、鹿角菜、罗勒、羊蹄等。《食疗本草》中还记述了人们新近食用的蔬菜如牛蒡子、苋菜、香等。新引入的蔬菜有白苣、菠菜、莙荙、小茴香等。这些都反映了唐代在培育、引种驯化栽培植物方面的进展。

唐代海外交通发达,中土与波斯的商业交往频繁,通过波斯商人输入的芳香药物很多,给人们增长了不少新的药用动植物知识。

两宋时期,随着经济的逐渐恢复,科学也日益发展。本草学在经历了唐朝的发展以后,在宋代又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产生了《日华子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图经本草》及后来的《证类本草》和《本草衍义》等重要本草著作。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生物学的重大进展。

北宋政权建立后的10余年,政府就先后诏令编修本草著作。公元973年和974年,先后组织人以《新修本草》的内容为依据,参照《本草拾遗》等著作,添加新药,编成《开宝新详定本草》和《开宝重定本草》二书,这二书新增描述的药物140种左右,其中植物药95种,动物药20种。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部私人所撰的《日华子诸家本草》。这部书没有流传下来,但《证类本草》引用很多。公元1061年又出现一部新撰的官修本草《嘉祐补注神农本草》(简称《嘉祐本草》)。全书21卷,记载药物1082种,其中有100种左右药物是不见于前二日夏养花网部官修本草的。在这100种中有植物药47种,动物药17种。这些本草著作对药用生物学资料的保存具有重大作用。

进入南宋以后,在生物学方面值得一提的本草学著作是《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这部著作的插图据说准确无比。除此之外,1220年王介著的《履巉岩本草》也是一部类似植物图鉴的著作。它收草药206种,配有彩图。由于作者善书画,该书的图也比较生动精确。

简单来说,唐、宋两代的药用生物学成就是很高的,对我国古代博物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当时文化、科学技术的发达,统治阶级的提倡,社会风气的影响,官修著作和私人作品的互相推动都有密切关系。

明清时期的药用动植物学有哪些新发展?

明清时期,人们从各个方面积累的生物学知识不断增加,比较鲜明地体现在本草学研究上。本草学著作的大量出现,标志着药用动植物研究的新发展这一时期的本草学著作主要有:明代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清代医学家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

尤其是《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医药学著作。对科研、临床、教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部巨著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重视,已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

据说李时FVUBU珍在41岁时被推荐到北京太医院工作。太医院的工作经历,给他的一生带来了重大影响,为他创造《本草纲目》埋下很好的伏笔。

李时珍利用太医院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但阅读了大量医书,而且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稗官野史,也都广泛参考。与此同时,李时珍仔细观察了国外进口的以及国内贵重药材,对它们的形态、特性、产地都一一加以记录。

在太医院工作一年左右,为了修改本草书,他再也不愿耽搁下去了,借故辞职。

李时珍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天投宿在一个驿站。他遇见几个替官府赶车的马夫,围着一口小锅,煮着连根带叶的野草,就上前询问。

马夫告诉他说:“我们赶车人,长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损伤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将这药草煮汤喝了,就能舒筋活血。”马夫还告诉他,这药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

李时珍从马夫这里知道了旋花有“益气续筋”之用,于是将这个经验记录了下来。

这件事使李时珍意识到:要想修改好本草书,就必须到实践中去,才能有所发现。经过多年的研究和野外考察,他在75岁时写成了《本草纲目》一书。《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本草学上的巨著,达到了科学水平的一个新的高度,对生物学的发展也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在《本草纲目》所载的全部药物中,有324种是李时珍新记的。记有植物药1089种,除去有名未用的153种以外,实有936种。还记有动物药400余种。分列“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等项加以说明。

这部著作的重要意义在于分类更倾向自然性,用起来也方便;形态描述更详细、准确,同时还纠正了不少以前的讹传和不实之词。

《本草纲目》将药物分成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鱼、鳞、介、禽、兽、人16部。各部又细分为子类。如在草部下就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杂草、有名未用等类。

从这个分类来看,李时珍完全摒弃了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用的分类依据是习性、形态、性质、生态等。他对药物的考察非常深入仔细,常将具有相似疗效的植物排列在一起,说明他工作的深入。

李时珍详细地阅读过大量本草文献,并亲自对许多药物进行过细致观察,因此他在药用动植物形态描述方面通常比前人的详尽。这在指导人们寻找药物和鉴别药物有很突出的价值。

比如蛇床子,在以前的本草著作中没有形态描述,只记载了别名、产地。《本草纲目》在罗列了前书有关文字后,接着说,“其花如碎米攒簇,其子两片合成,似莳萝子而细,亦有细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本草纲目》对植物形态的认识逐渐从表及里,从粗到细。反映了人们对植物和动物的认识的进步。

李时珍在订正前人的错误、谬说方面也做了大量出色的工作。他批驳了服食丹药和蝙蝠能长生的说法,证实了某些医生所说的多食乌贼鱼会使人不育,掏鹳的幼雏会导致天旱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他还指出草籽不能变成鱼,也弄清楚五倍子是虫瘿、鲮鲤吃蚁等。这些内容,大多反映在《本草纲目》中的“正误”和“发明”等项中,充分反映了李时珍的注重实践精神。

《本草纲目》的产生和成就的取得不是偶然的。自宋代以来,人们就积累了丰富的本草学知识,为明代的发展准备了条件。明代初中期还涌现了一批各具特色,内容新颖充实的本草著作,如《救荒本草》和《滇南本草》,这些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一些大型的、总结性的著作出现。

在李时珍后较长一段时期,本草学没有大的发展。至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这一著作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局面。

自《本草纲目》成书以后到赵学敏又历200余年。这期间民间的医药知识得到了很大发展,很有必要进行收集整理。

赵学敏是清代医学家。他在研究本草学方面非常严谨。从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经常深入民间,通过调查访问来取得第一手资料。

他注重实证,不轻信文献。药物经过临床证实,确有疗效的他才收入书中,否则“宁以其略,不敢欺世也”。他还亲自在药圃中种植药用植物,详细观察其生长情况和形态特征。

赵学敏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他在本草学上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原因。

赵学敏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为了弥补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之不足而作的本草学著作。内容十分丰富,为中医药学增添了大量的用药新素材。

本书所载药物绝大部分是《本草纲目》未收录的民间药,或已见于当时其他医书上应用的品种。同时也包括一些进口药,如金鸡勒,东洋参、西洋参、鸦片烟、日精油、香草、臭草、烟草等。

在药物的分类方面,赵学敏也有所创新。他除依《本草纲目》将植物分为草、木、果、谷、蔬等部外,还另立“花部”和“藤部”。

他认为《本草纲目》无藤部,以藤归蔓类不合理。木本为藤,草本为蔓,不能混淆,应立藤部。他还集中各种以花知名的植物为花部。另外,他对设立“人部”的依据说法很不以为然,故在他的著作中删掉了“人部”。

《本草纲目拾遗》对研究《本草纲目》和明代以来药物学的发展,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参考书。它是清代最重要的本草著作,标志着我国药用动植物学的新发展,一直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重视。

古人对药用动植物分类的研究有哪些?

自从有了生产活动,劳动人民就开始积累起使用药物治疗疾病的经验。历代生产者在采集药物的过程中,逐渐加深了对动植物的生态环境、形态特征、药用性质等的认识,形成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本草学。在我国古代典籍《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新修本草》等著作中,都有关于药用动植物的记载。它们是我国传统生物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传说神农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遍尝百草,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被世人尊称为“药王”。

远古的时候,人们吃野草,喝生水,食用树上的野果,吃地上爬行的小虫子,所以常常生病、中毒或是受伤。神农帝为这事很犯愁,决心尝百草,定药性,为大家消灾祛病。

有一回,神农的女儿花蕊公主病了。茶不思,饭不想,浑身难受,腹胀如鼓,怎么调治也不见轻。神农就抓一些草根、树皮、野果、石头共12味,招呼花蕊公主吃下。

花蕊公主吃了那个药以后,肚子疼得像刀绞。没多长时间,就生下一只小鸟。这可把人吓坏了,都说是个妖怪。神农却认为这只玲珑剔透的小鸟是宝贝,还给它起个名字叫“花蕊鸟”。

神农又把花蕊公主吃过的12味药分开在锅里熬。熬一味,喂小鸟一味,一边喂,一边看,看这味药到小鸟肚里往www.rixia.cc哪走,有啥变化。神农还亲口尝一尝,体会这味药在自己肚里是啥感觉。12味药喂完了,尝妥了,神农观察到药物一共走了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

神农托着这只鸟上大山,钻老林,采摘各种草根、树皮、种子、果实;捕捉各种飞禽走兽、鱼鳖虾虫;挖掘各种石头矿物,一样一样地喂小鸟,一样一样地亲口尝。观察体会它们在身子里各走哪一经,各是何性,各治何病。

天长日久,神农就制定了人体的十二经脉和《本草经》。有一次,神农手托花蕊鸟来到太行山的小北顶,捉到一只很特别的虫儿喂小鸟。没想到这虫毒气太大,一下把小鸟的肠毒断了。神农极为悲痛,大哭了一场。哭过之后,选了一块上好木料,照样刻了一只鸟,走哪带哪。后来,神农在小北顶两边的百草洼,误尝了断肠草,中毒去世了。在百草洼西北的山顶上,有一块像弯腰搂肚的人一样的石头,人们都说是神农变的。

为了纪念神农创中医、制本草,人们把小北顶改名为了“神农坛”,并在神农坛上修建了神农庙。庙里塑了神农像,左手托着花蕊鸟,右手拿着药正往嘴里送。

现在,每天都有很多人观看神农坛风光,瞻仰神农塑像。

“神农尝百草”是久经流传的故事。其实,这里的神农就代表了我国古代研究动植物药用价值的人们。古代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药用动植物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知识,就被记录在古籍之中。

唐朝药用动、植物研究得到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7世纪中叶,在唐朝统治者取得了天下以后,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学术开始逐渐繁荣。在这以前西北少数民族的内迁,以及初唐交通和贸易的发达,西域、印度和南方地区的药材不断输入内地,丰富了人们药用动植物的知识。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药用动、植物有着怎样的研究?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207928.html

上一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熄灭原因

下一篇:从昆明市上高速到河源市东源县政府自驾车要多少过路费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