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药用植物栽培的现状及展望是什么?

2021-12-04 15:00:09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124

曼陀罗、向日葵、牵牛花、大豆和苘麻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曼陀罗花

  其名是梵语的译音,其意是"悦意花",别名风茄儿、洋金花、野麻子、醉心花等。茄科,一年生草本。茎粗壮直立.曼陀罗全株有剧毒,其叶、花、籽均可入药,味辛性温,主治咳逆气喘、面上生疮、脱肛及寒湿脚气,还可作麻药。

  科属:茄科、曼佗罗属

  花期:四季开花

  花色:白、红、淡蓝、紫色

  极品:紫花曼佗罗、重瓣曼佗罗、北洋金花

  观赏诀窍:色雅(如绿、紫)、瓣重、朵大、气香

  药性:镇痛麻醉、止咳平喘

  鉴别特征:茎直立,高1~2m。叶宽卵形,先端渐尖,基部不对称楔形,边缘有不规则波状浅裂,裂片三角形,脉上有疏短柔毛。花萼筒状,有5棱角,长4~5cm;花冠漏斗状,长6~10cm,上部白色或紫色;花药长3~4mm。蒴果直立,卵球形,长3~4cm,表面生有坚硬的针刺,成熟后4瓣裂。种子黑色。

  生物学特征:一年生草本,在低纬度地区可长成亚灌木。生于荒地、旱地、宅旁、向阳山坡、林缘、草地。花期6~10月,果期7~11月。种子繁殖。

  原产地:墨西哥;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广泛引种和归化。

  分布与生境:广布于全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我国各省区均产。常生于村边、路边、草地。

  中国分布现状:全国各地区栽培和归化。

  引入扩散和问题:明朝末期作为药用植物引入中国,《本草纲目》(1593年)记载。为旱地、果园和苗圃杂草,或入侵林缘、路旁和草地。全株含生物碱,对人、家畜、鱼类和鸟类有强烈的毒性,其中果实和种子毒性较大。

  用途:叶,花,种子入药具有镇痉,镇静,镇痛,麻醉的功能;种子油可制作肥皂和参合油漆用。

  其他名称:醉心花、狗核桃、醉仙桃、疯茄儿、南洋金花、山茄子、凤茄花。

  毒性:有毒。

  有毒部位:全草有毒,以果实特别是种子毒性最大,嫩叶次之。干叶的毒性比鲜叶小。

  有毒成分:主要含东莨菪碱、莨菪碱,其次有阿托品、阿朴阿托品(apoatropine)、降阿托品、曼陀罗素(daturine)、惕各酰莨菪碱(tigloidine)、曼陀罗碱、茵芋碱、 2,6-二惕莨菪碱(2,6-dihydroxyhoscyamine)、红古豆碱和7-羟基-3,6-二惕各酰氧托院。总生物碱含量开花末期最高,到种子成熟时迅速下降。从种子还分出血球凝集素。

  关于曼陀罗中毒的报导较多,一般在食后半小时,最快20分钟出现症状,最迟不超过3小时;中毒剂量因毒性进入途径、年龄及健康状况而异。成人食果三枚即可中毒;儿童较敏感,只要成人的十分之一,不超过一个,种子3~4粒即可中毒,多为急性突然发病。儿童中毒尚有嗜睡现象。外敷曼略罗叶也能引起急性全身性中毒,症状与口服相同,出现症状时间较口服者为快。

  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亦称葵花。菊科,向日葵属。1年生草本,高1~3米。茎直立,粗壮,圆形多棱角,被白色粗硬毛。叶通常互生,心状卵形或卵圆形,先端锐突或渐尖,有基出3脉,边缘具粗锯齿,两面粗糙,被毛,有长柄。头状花序,极大,直径10~30厘米,单生于茎顶或枝端,常下倾。总苞片多层,叶质,覆瓦状排列,被长硬毛,夏季开花,花序边缘生黄色的舌状花,不结实。花序中部为两性的管状花,棕色或紫色,结实。瘦果,倒卵形或卵状长圆形,稍扁压,果皮木质化,灰色或黑色,俗称葵花子。性喜温暖,耐旱。原产北美洲,世界各地均有栽培。

  向日葵花语的含义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的向日葵是俄罗斯的国花。这向往光明之花,给人带来美好的希望。传说古代有一位农夫女儿名叫明姑,被后娘百般凌辱虐待。一次惹怒了后娘,夜里熟睡之际被后娘挖掉了眼睛。明姑破门出逃,不久死去,死后坟上开着一盘鲜丽的黄花,终日面向阳光,它就是向日葵。向日葵表示明姑向往光明,厌恶黑暗之意,这传说激励人们痛恨暴力、黑暗,追求光明。

  sunflower 向日葵,朝阳花
  向日葵又名朝阳花,因其花常朝着太阳而得名。英语称之为sunflower却不是因为它的这一特性,而是因为它的黄花开似太阳的缘故,虽然sunflower也多少带着“向日”的含义。sunflower一词是16世纪到17世纪从拉丁语flos solis借译过来的。向日葵的法语和意大利语名称tournesol,girasol同汉语名称一样,也是基于“向日”这一特性来命名的。美国德克萨斯因盛产向日葵有Sunflower State的别称。

  形态特征

  向日葵四季皆可,主要以夏、冬两季为主。花期可达两周以上。向日葵除了外型酷似太阳以外,她的花朵明亮大方,适合观赏摆饰,她的种子更具经济价值,不但可作成受人喜爱的葵瓜子,更可榨出低胆固醇的高级食用葵花油。向日葵的品种可分为〃一般观赏用〃品种或〃食用〃品种,一般观赏用品种特征为植株较矮小,通常不超过半公尺,因此适合栽种於盆栽中;食用品种则植株较为高大,种於一般露天苗圃土壤中,可长至2公尺以上。向日葵生长相当迅速,通常种植约两个月即可开花,其花型有单瓣、重瓣或单花、多花之分,花期相当长久可达两周以上。

  牵牛花
  [学名]:Pharhiris nil qianniuhua

  [科名]:旋花科

  [原产地]:亚洲热带、我国南部

  [用途]:盆栽、花坛、攀藤。

  [特性]:1、2年缠绕草本、高可3米。品种多,蓝、绯红、桃红、紫、紫或斑愉混合色,花瓣边缘的变化很多。

  [栽培要点]:发芽适温:20-25℃ 播种期:春、夏;生长适温:22-34℃ 开花期:夏、秋

  育苗:先将种子浸温水4-6小时或用硫酸处理,播种后覆土约1公分,保持土壤温湿,5-6天后发芽,本叶二枚可移植,株距30公分。

  栽植:选择排水良好的培养土,给于充分日照和通风良好的环境,生育期盆土表面略干时需灌水,半个月施稀液肥一次,氮肥不宜太多,以免茎叶过于茂盛。盆栽需设支柱撑着。

  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体被毛。叶互生,宽卵形或近圆形,常为3裂,先端裂片长圆形或卵圆形,侧裂片较短,三角形,被柔毛。秋季开花,花序腋生,有1~3朵花,也有单生于叶腋的,萼片5,花冠蓝紫色渐变淡紫色或粉红色,漏斗状,花冠管色淡,雄蕊5,不等长,花丝基部被柔毛。子房3室,柱头头状。蒴果,近球形,种子卵状三棱形,黑褐色或米黄色,被褐色短绒毛。原产热带美洲,我国各地普遍栽培,供观赏。种子为常用中药,黑色者为“黑丑”,米黄色者为“白丑”。含树脂苷、色素、脂肪油、有机酸等成分。入药多用黑丑,具泻水利尿之功效,主治水肿腹胀、大小便不利等症。

  大豆
  豆科大豆属一年生草本。重要的油料、食用和饲料作物。中国古名菽。常称黄豆、黑豆、黑皮青豆、青仁乌豆。小粒类型在中国南方称泥豆、马料豆,在东北称秣食豆等。

  起源与进化 大豆起源于中国,中国学者大多认为原产地是云贵高原一带。现种植的栽培大豆是从野生大豆通过长期定向选WhzokyNrm择、改良驯化而成的。

  分布 世界主产国和出国是美国、 巴西和阿根廷,巴拉圭、加拿大、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前苏联和罗马尼亚等国有少量生产。主要进口国是日本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中国主产区在松辽平原中北部和三江平原、黄淮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黑龙江省的产量居全国首位。

  分类 栽培大豆以按生育期分类为主。中国将北纬22~50地区内的有代表性的品种,按其生育期长短,以10天为一级,从最早熟到最晚熟分为12级。中国还对6000多种大豆分为:①北方春大豆区,②黄淮海流域夏大豆区,③长江流域夏大豆区,④秋大豆区等。各型内按种皮色、按当地的实际生长日数和种粒大、中、小等分为不同的群。各群再按有限、亚有限或无限结荚习性、灰毛或棕毛、紫花或白花等~3种性状,分成不同类型。

  形态和特性 大豆的根有主、侧根之分,可入土1.5米深,呈钟罩状根系。在地表至20厘米左右的土中根部生有根瘤,根瘤菌可供大豆需氮量的1/3~1/2。主茎高60~100厘米,15~24个节,豆荚着生于节上,多节大豆常高产。无限结荚习性适应肥水较差的条件种植。有限结荚习性适于肥水较好地区种植。亚有限结荚习性的则介乎于二者之间(见图)。大豆叶为三出复叶。花蝶形。荚果呈黄、黑、褐色,弯镰形或直葫芦形。大豆为短日照作物,品种间对短日照的敏感性差别大。需充足阳光,要求氮、磷、钾养分较多。大豆种子吸水量达到5%时才能萌芽,播种时土壤水分必须充分,田间持水量不能低于60%。

  大豆喜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pH6.2~6.8的土壤。宜适期早播,条播为主。需肥较多,需氮量比同产量水平的禾谷类多4~5倍。结荚期注意适时灌溉和排涝。

  大豆是自花授粉作物,有些地区仍采用纯系育种法。回交法对提高品种的抗病性效果良好。中国大豆育种以品种间杂交为主要方法。采用系谱法选育后代。

  苘麻
  (《唐本草》)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苘麻的全草或叶。

  【植物形态】苘麻,又名:白麻(《纲目》),青麻、野苎麻、八角乌、孔麻。
  一年生草本,高1~2米,栽培的可达3~4米。茎直立,具软毛。叶互生,圆心形,直径7~18厘米,先端尖,基部心形,边缘具圆齿,两面密生柔毛;叶柄长8~18厘米。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0.8~2.5www.rixia.cc厘米,粗壮;花萼绿色,下部呈管状,上部5裂,裂片圆卵形,先端尖锐;花瓣5;黄色,较萼稍长,瓣上具明显脉纹;雄蕊简甚短;心皮15~20,长1~1.5厘米,顶端平截,轮状排列,密被软毛,各心皮有扩展、被毛的长芒2枚。蒴果成熟后裂开;种子肾形、褐色,具微毛。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常见于路旁、田野、荒地、堤岸上,或栽培。分布全国各地。

  【化学成分】地上部分含芸香甙0.2%。

  【性味】《上海常用中草药》:"全草:苦,平。"

  【功用主治】①《福建民间草药》:"叶:治痈疽肿毒。"

  ②《上海常用中草药》:"全草:解毒,祛风。治痢疾,中耳炎,耳鸣,耳聋,关节酸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3~1两。外用:捣敷。

  【选方】治痈疽肿毒:苘麻鲜叶和蜜捣敷。如漫肿无头者,取鲜叶和红糖捣敷,内服子实一枚,日服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刘勇的论文目录

1DaveWenny,YongLiu,KasDumrose.Firstyearfieldgrowthof  chemicallyrootprunedcontainerizedseedlings.NewForests,1988,2:111-118.  2宋廷茂,刘勇,彭祚登,兴安落叶松容器苗培养基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0,12(增刊1):71-74.  3刘勇,宋廷茂,彭祚登,彭景田,许永林.兴安落叶松容器苗培育技术的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12(增刊2):10-20.  4刘勇,朱学存.兴安落叶松容器苗化学修根效果与根生长潜力测定的研究.北京  林业大学学报,1991,13(2):21-25.  5刘勇.苗木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世界林业研究,1991,4(3):62-  68.  6刘勇,龚怀勋.硫化铜对容器苗的修根作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2,14(增  刊2)50-56.  7刘勇.从多功能林业的兴起看我国林业的发展道路.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2,  社科版.74-79.  8宋廷茂,刘勇,彭祚登,张建国,丛日春,赵朝中,许广武,李志丹,孙庆杰,  孙玉祥,李宝君.大兴安岭主要针叶树种移植容器苗的培育技术与造林效果的研究.北京  林业大学学报,1990,12(增刊1):1-9.  9宋廷茂,刘勇,彭祚登,丛日春,张建国,孙庆杰,李宝君,孙玉祥,赵朝中,  李志丹,许广武,许辉,邢恩铎.兴安落叶松野生苗利用技术与造林效果的研究.北京林  业大学学报,1990,12(增刊1):49-55.  10宋廷茂,刘勇,彭祚登,印佩文,田淑静.塑料大棚育苗技术十大关键技术-西  林吉林业局大棚育苗技术经验总结.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12(增刊1):68-70.  11宋廷茂,刘勇,彭祚登,张建国,李志丹,刘晓娟.兴安落叶松塑料大棚育苗截  根技术与机理的研究.北京林业大报,1990,12(增刊2):1-9.  12田淑静,彭祚登,刘勇,张建国,宋廷茂,李树生,孙庆杰,李志丹,孙玉祥,  徐桂林.大兴安岭地区樟子松出圃苗龄型与移植密度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  12(增刊2):21-34.  13彭祚等,宋廷茂,刘勇.兴安落叶松育苗播种日期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0,12(增刊2):72-77.  14刘勇.容器移植苗-----一种新的苗木类型.北京林业科技,1990,1:44-45.  15刘勇.美国爱达荷大学林学系研究生教学概况.中国林业教育,1990,2:62-  64.  16刘勇.碳酸铜在林业中的使用.世界林业研究,1991,4(1):91-92.  17刘勇.法国的地区整治和重建技术.世界林业研究,1992,5(日夏养花网4):89-90.  18LiuYong.RootGrowthPotentialandEnergySourcesforNewRoot  GrowthofThreeConiferSpeciesinNorthernChina.JournalofBeijingForestry  University(EnglishEdition),1993,Vol.2,No.1,10-22.  19刘勇.我国北方针叶树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研究(I)----苗木根生长潜力.北  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15(增刊1):69-75.  20刘勇.我国北方针叶树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研究(II)----碳水化合物在苗木生  根过程中的作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15(增刊1):76-83.  21宋廷茂,张建国,刘勇,彭祚登,赵朝中,李志丹,大兴安岭地区主要针叶树种  苗木活力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15(增刊1):1-17.  22印佩文,宋廷茂,彭祚登,刘勇,赵朝中,李志丹,李万棋.兴安落叶松育苗播  种量与密度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15(增刊1):96-101.  23刘勇.适地适苗造林探讨.中国林学会造林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造林论文  集,中国林业出版.1994.34-38.  24刘勇.我国北方主要针叶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研究(III)----苗木的休眠与萌芽生  理.青年林业科学家论丛,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28-34.  25刘勇.我国北方主要针叶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研究(IV)----苗木形态与造林成活及  初期生长的关系.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17(4):16-21.  26刘勇.我国北方主要针叶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研究(V)----苗木形态与苗木生理的  关系.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17(4):118-122.  27刘勇.我国林业发展应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世界林业研究,1995,8(1):54-  58.  28刘勇.贮藏对针叶树苗木活力和苗木生理影响.林业科学,1995,31(5):414-  420.  29刘勇.油松侧柏叶绿素含量与苗木质量关系的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青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70-376.  30刘勇.世界林业教育发展趋势.世界林业研究,1996,9(2)∶11-17.  31刘勇,林平.世界林业推广发展趋势.世界林业研究,1997,10(2):50-57.  32刘勇.世界林业推广趋势及其启示.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世界林业经济专业委员会  论文集.世界林业研究,1998,11:106-111.  33刘勇.针叶树苗木抗裸根晾晒能力的研究.中国青年绿色论坛--中国林学会第  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选集.林业资源管理特刊,1998.22-26.  34AjitKumarBanarjee,刘勇.98洪灾对制定林业规划的启示.世界林业研究,  1998,11(6):29-33.  35刘勇,陈艳,张志毅,李新国.不同施肥处理对三倍体毛白杨苗木生长及抗寒性  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2(1):38-44.  36刘勇.我国苗木培育理论与技术进展。唯一作者、世界林业研究,2000,13  (5):43-49.  37刘洲鸿,刘勇.不同水分处理对侧柏苗木生长及抗旱性的影响.中国林学会造林  分会第4届理事会暨学术讨论会造林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84~90.  38刘勇.我国林木种子培育理论和技术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01,14(4):43-  39师晨娟,刘勇,胡长寿.青海云杉硬枝扦插繁殖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2,24(2):259~263.  40刘勇.加入WTO与中国环境问题探讨.中国林业教育。2002,81(2):26~28.  41刘洲鸿,刘勇,段树生.不同水分条件下施肥对侧柏苗木生长及抗旱性的影响.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5/6):56~60.  42王继永,王文全,刘勇.林药间作系统中药用植物光合生理适应性规律研究.林  业科学研究,2003,16(2):129~134.  43王继永,王文全,刘勇,魏胜利.乌拉尔甘草生物特性及资源培育研究进展.世  界林业研究,2003,16(2):28~32.  44WangLixian,LiuYong.Effectsoffertilizationtreatmentson  plantationgrowthoftriploidclonesinPopulustomentosa.ForestryStudiesin  China.2003,5(3):13~20.  45刘勇.让高校领导务“正业”,光明日报,2003,11,7.  46李瑞生,刘勇,乌丽雅斯.欧美雄性不育杨组培苗移栽用栽培基质配方的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2003,4(总第234期):53~54.  47王继永,王文全,刘勇.林药间作系统对药用植物产量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  报,2003,25(6):55~59.  48乌丽雅斯,刘勇,李瑞生,李志丹,陈彩霞.容器育苗质量调控技术研究评述,  世界林业研究,2004,17(2):9~13.  49乌丽雅斯,刘勇.造林树种苗木定向培育理论探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  26(4):85~90.  50张燕,刘勇,王继永,王文全.药用植物专用肥研究现状与展望,中国中药杂  志,2004,29(8):719~722.  51刘勇.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四个环节看图书馆介入途径,2004,见丁有  骏,刘勇主编,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北京高校第七届图书情报资料学术年会论文集,北  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2~16.  52刘勇,王玉杰,张玉杰,程燕妮,冯菁.创新人才知识结构构建与高校图书馆,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增刊)1~5.  53赵世华,刘勇,王玉杰,成惠萍,程燕妮,孙丽川,张宝颖.林业创新人才培养  与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增刊)19~22.第  二作者  54白淑兰,白玉娥,方亮,刘勇.土生空团菌与虎榛子形成的菌根及其对虎榛子生  长的影响,林业科学,2004,40(6):194~196.  55白淑兰,赵春杰,房耀维,白玉娥,刘勇.粘盖牛肝菌不同菌株对Zn2+、Cd2+的  吸附及其对油松Zn2+、Cd2+的耐受性,生态学报,2005,25(2):220~221.  56张燕,王继永,刘勇,王文全.氮肥对乌拉尔甘草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北京  林业大学学报,2005,27(3):57~60.  57齐涛,刘勇,王春成,袁功英,李志丹.苗圃库存销售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开发,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22(2):226~230.  58白淑兰,刘勇,周晶,董智,樊荣.大青山外生菌根真菌资源与生态研究,生态  学报,2006,26(3):837~841.  59刘建功,刘勇.中国林木种苗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与对策,林业经济,2006,164  (3)22~24.  60刘建功,赵淑荣,刘勇,潘玉兴,李钧.平阴玫瑰花器官生长特性调查研究,中  国林副特产,2006,82(3):10~11.  61师晨娟,刘勇,张林玉.苗木抗旱生理及抗旱调控技术,世界林业研究,2006,  19(3):33~37.  62刘勇.复杂系统创造力模型的构建,见陈晓阳主编,林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实  践,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157~163.  63师晨娟,刘勇,荆涛.植物激素抗逆性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06,19  (5):21~26.  64李国雷,刘勇,郭蓓,徐扬,张可栋,赵双荣.我国飞播造林研究进展,世界林  业研究,2006,19(6):45~48.  65李国雷,刘勇,徐扬,郭蓓,张可栋,赵双荣.飞播油松群落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6(4):369~372.  66王兰珍,刘勇.黄芩种质资源及培育技术研究进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  29(2):138~146.  67李国雷,刘勇,徐扬,郭蓓,张可栋,赵双荣.间伐强度对油松人工林植被发育  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2):70~75.  68李国雷,刘勇,郭蓓,徐扬,张可栋,赵双荣.保留密度对飞播油松林下植被发  育影响的研究,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3):105~110.  69郭蓓,刘勇,李国雷,甘敬,徐扬.飞播油松林地土壤酶活性对间伐强度的响  应.林业科学,2007,43(7):128-133.  70朱芹,刘勇.肥料与调节剂对山茱萸生长以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中南林业科技  大学学报,2007,27(3):20~24.  71李国雷,刘勇,甘敬,郭蓓,徐扬.飞播油松林地土壤酶活性对间伐强度的季节  响应.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0(2):82~88.  72李国雷,刘勇,于海群,吕瑞恒,徐扬,郭蓓.北京柏木井飞播油松群落特征分  析.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28(1):1~5.  73李国雷,刘勇,李俊清,李瑞生.油松飞播林土壤质量评判及其调控.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2(3):19~24.  74徐扬,刘勇,李国雷,郭蓓,李瑞生.间伐强度对油松中龄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2(3):135~138.  75何斌,王兰珍,谢秀丽,刘勇.异株荨麻茎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08,19(6):1348~1351.  76刘勇,李国雷.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叶凋落物分解特性.林业科学研究,2008,21(4):500~505.  77刘勇,宋廷茂,翟明普,李国雷.用系统科学指导和丰富森林培育学.林业科学.2008,44(7):1~5.  78于海群,刘勇,李国雷,李瑞生,吕瑞恒.油松幼龄人工林土壤质量对间伐强度的响应.水土保持通报,2008,28(3):65~70.  79李国雷,刘勇,李瑞生,徐扬,郭蓓.油松叶凋落物分解速率、养分归还及组分对间伐强度的响应.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0(5):52~57.  80GuoleiLI,YongLIU,JingGAN,BeiGUO,YangXU.SeasonalresponseofsoilenzymeactivitytothinningintensityofaerialseededPinustabulaeformisstands.FrontiersofForestryinChina,2008,3(3):286-292.DOI10.1007/s11461-008-0061-4.  81刘勇,李国雷,李瑞生,郭蓓,徐扬.密度调控对油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影响.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6):18-23.  82李国雷,刘勇,李瑞生,吕瑞恒,徐扬.油松人工林土壤质量的演变.林业科学,2008,44(9):76-81.  83吕瑞恒,刘勇.北京山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酶及土壤肥力的关系.第九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11月22-24日,中国北京,69-74.优秀论文奖  84徐庆华,刘勇,马履一,姜长吉,刘福森,李雪莲,姜辉.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的数学模型拟合分析.第九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11月22-24日,中国北京,206-212.  85尹伟伦,刘勇,李国雷,王兰珍,吕瑞恒.用系统思想提高林业学生的创造力----一个新的创造力理论及其在北京林业大学的实践案例.林业教育国际研讨会暨第一届中国林业教育培训论坛论文集,2008年12月8-9日,中国北京,152-157.  86李国雷,刘勇,吕瑞恒,于海群,李瑞生.2009.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密度调控对林下植被发育的作用过程.北京林业大学学报,31(1):19-24.  87李国雷,刘勇,于海群,吕瑞恒,李瑞生.2009.油松(Pinustabulaeformis)人工林林下植被发育对油松生长节律的响应.生态学报.29(3):1264-1275.  88刘勇,李国雷,林平,姜辉,于海群,吕瑞恒.2009.华北落叶松人工幼、中龄林土壤肥力变化.北京林业大学学报,31(3):17-23.  89吕瑞恒,刘勇,李国雷,于海群,杨占军,李秀玲.2009.北京延庆飞播林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肥力的差异.东北林业大学学报,37(5):39-42.  90Shu-LanBai,Guo-LeiLi,YongLiu,R.KastenDumroese,andRui-HengLv.2009.OstryopsisdavidianaseedlingsinoculatedwithectomycorrhizalfungifacilitateformationofmycorrhizaeonPinustabulaeformisseedlings.Mycorrhiza,19:425-434.DOI10.1007/s00572-009-0245-2.  91GuoleiLI,YongLIU,RuishengLI,BeiGUO,YangXU.Responsesofdecompositionrate,nutrientreturn,andcompositionofleaflittertothinningintensitiesinaPinustabulaeformisplantation.FrontiersofForestryinChina,2009,4(13):XXXX.DOI10.1007/s11461-009-0058-7  92GuoleiLI,YongLIU,LvyiMA,RuihengLV,HaiqunYU,ShulanBAI,YaoyaoKANG.ComparisonoftreegrowthandundergrowthdevelopmentinaeriallyseededandplantedPinustabulaeformisforests.FrontiersofForestryinChina,2009,4(3):283-290.DOI10.1007/s11461-009-0049-8.  93吕瑞恒,刘勇,于海群,李国雷,刘辉,王玉江.北京山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肥力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31(6):158-163.  94孙慧彦,刘勇,马履一,贾忠奎,康瑶瑶,金虎范,祝燕,侯炳柱,尹凤君.长白落叶松苗木质量与造林效果关系的比较.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31(6):176-180.  95刘勇,李国雷,吕瑞恒,赵华.关于加强森林培育学理论研究的探讨.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分会论文集.优秀论文二等奖。  96祝燕,刘勇,李国雷,马跃,朱中一.控释氮肥在长白落叶松苗木培育中的应用.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分会论文集.  97金虎范,刘勇,山本福寿,李国雷,吕瑞恒.日本琦玉县饭能市的山村环保旅游业.世界林业研究,2010,23(1):67-70.  98徐庆华,刘勇,马履一,徐程杨,魏红旭.土壤含水率对长白落叶松幼苗生长的影响.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1):31-33.  99江俐妮,魏红旭,刘勇,徐程扬,马履一.长白落叶松播种苗根系形态可塑性与氮素空间异质性关系.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1):24-27.  100徐庆华,刘勇,马履一,王少华,侯炳柱,尹凤君.长白落叶松苗高生长与气象因子相关关系分析.林业科技,2010,35(1):1-3.  101徐庆华,刘勇,马履一,李友安.长白落叶松幼苗耗水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5(3):12-14.  102刘勇,何斌.毕节试验区生态现代化实现途径探讨.毕节学院学报,2010,28(5):53-58.  103刘勇,李国雷,吕瑞恒,赵华.关于加强森林培育学理论研究的探讨.世界林业研究,2010,23(3):64-68.  104林娜,刘勇,李国雷,吕瑞恒,王少华,侯炳柱,尹凤君.抚育间伐对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世界林业研究,2010,23(3):44-47.  105何斌,王兰珍,刘勇.3个种源异株荨麻光合特性的比较.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0,32(4):355-361,370.  106YongLiu,Guo-LeiLi,Hai-QunYu,Rui-HengLv.Creativitytheoryofecosystems:Anewapproachtostudythemechanismsofbiodiversity.23rdIUFROWorldCongress,August23-28,2010,Seoul,RepublicofKorea.Oralpresentation.InTheInternationalForestryReview,2010,12(5):86  107YongLiu,KastenDumroese,GuoleiLi,RuihengLv.Studyingrelationshipsofbiodiversityandecosystemfunction:anewparadigmforresearchers.23rdIUFROWorldCongress,August23-28,2010,Seoul,RepublicofKorea.Posterpresentation.InTheInternationalForestryReview,2010,12(5):88  108赵华,刘勇,李国雷,吕瑞恒.造林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系统方法论研究.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0,29(3):6-10,15.  109林娜,刘勇,李国雷,于海群.森林土壤酶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10,23(4):21-25.  110李国雷,刘勇.SPSS统计软件在林业试验设计课程中的应用.中国林业教育,28(5):66-68.  111孙宇,刘勇,李国雷,马履一.磷肥施肥方式对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的影响.第十一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林学会造林分会,2010,10,9-12.四川雅安.436-443.  112林娜,刘勇,李国雷,于海群.ThecomparisonofsoilenzymeactivityindifferentageofPinustabulaeformisaerialseedingforests.第十一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林学会造林分会,2010,10,9-12.四川雅安.418-425.  113徐庆华,刘勇,马履一,贾忠奎,丰庆荣.不同播种覆盖物对种子出苗率和土壤蒸发量的影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34(5):149-152.  114吴雅婧,刘勇,郭素娟,王静.植物性原料堆沤基质化处理及氮素释放特性.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10):95-98.  115PingJiang,YuyangSong,YongLiu.ComparativeStudyonCommunityCharacteristicsofDesertNon-CommercialForestsinNorthwestChinaofXinjiangafterBeingClosed6Years.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batingLandDegradationandAnnualCouncilorMeetingofWASWACLANDCON1010,October11-15,2010,108.  116孙宇,刘勇,李国雷,马履一.磷肥施肥方式对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的影响.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主,39(1):24-27.  117祝燕,马履一,刘勇,李国雷,马跃,朱中一.控释氮肥对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的影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5(1):24-28.  118HaoHu,YongLiu,Guang-LuShi,Yue-PingLiu,Rui-JieWu,Ai-ZhenYang,Yi-MingWang,Bao-GuangHuaandYou-NianWang.Proteomicanalysisofpeachendocarpandmesocarpduringearlyfruitdevelopment.PhysiologiaPlantarum2011,142:390-406.ISSN0031-9317.doi:10.111/j.1399-3054.2011.01479.x(SCI收录,影响因子3.067).  119G.L.Li,Y.Liu,Y.Zhu,J.Yang,H.Y.Sun,Z.K.Jia,L.Y.Ma.InfluenceofinitialageandsizeonthefieldperformanceofLarixolgensisseedlings.NewForests2011,42:215-226.DOI10.1007/s11056-011-9248-x(SCI,correspondenceauthor)  120康瑶瑶,刘勇,李国雷;马履一,贾忠奎,姜长吉,刘福森,李学莲.长白落叶松播种苗移栽期失水胁迫对其活力的影响.林业科学,2011,47(6):188-193.  121刘勇,李国雷,祝燕,吴雅婧,林娜,邹尚庆,蒋乐.中国林木种子生物学与种子经营技术进展.林业科学,2011,47(8):143-150.  122李国雷,刘勇,祝燕.苗木切根技术研究进展.林业科学,2011,47(9):140-147.  123祝燕,刘勇,李国雷,林平,康瑶瑶,孙宇.氮素营养对长白落叶松移植苗生长及养分状况的影响.林业科学,2011,47(9):168-172.  124李国雷,刘勇,祝燕.秋季施肥调控苗木质量研究评述.林业科学,2011,47(11):166-171.  125赵华,刘勇,金小麒.贵州林业发展区划数量化划分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3(2):7-13.  126康瑶瑶,刘勇,马履一,李国雷,祝燕,马跃.施肥对长白落叶松苗木养分库氮磷吸收及利用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3(2):31-36  127孙宇,刘勇,李国雷,马履一.磷肥施肥方式对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的影响.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1):24-27.  128祝燕,马履一,刘勇,李国雷,马跃,朱中一.控释氮肥对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的影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5(1):24-28.  129林娜,刘勇,于海群,李国雷,.吕瑞恒.不同林龄飞播油松林下植被多样性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5(3):16-20.  130李国雷,刘勇,祝燕,孙宇,邹尚庆.苗木稳态营养加载技术研究进展.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5(2):117-123.  131李国雷,刘勇,祝燕,李庆梅,孙宇,邹尚庆,蒋乐.国外苗木质量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11,24(2):27-35.  132陈晓,刘勇,李国雷,孙巧玉,张硕,许飞.土壤真菌研究方法及人为干扰对森林土壤真菌群落影响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11,24(5):7-12.  133.孙宇,李国雷,刘勇,马履一,贾忠奎,祝燕.磷肥施用方式对长白落叶松播种苗生长的影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5):16-20.  134孙宇,李国雷,刘勇,马履一,祝燕,姜长吉,刘福森,李学莲.水施磷肥对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和磷吸收的影响.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28(2):219-226.

求《东北药用植物的发展现状与应用展望》的一篇文章3000字左右

我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多国家,目前,在消费者用药选择中,植物 药已成为一种新的潮流,植物药发展快于化学药品,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利用天然药物来治疗或预防疾病,如何充分利用我国中药材资源优势,如何借鉴欧美先进国家 经验走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道路,是我国中药材行业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不知道

我国关于魔芋的参考文献,具体些

一篇2003年博士论文后的参考文献,中文部分的
安胜姬,张兰英,郑松志.1999.二异氰酸酯与壳聚糖交联产物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9 (2):197~199
包光迪.1955.甲壳质及其提炼.化学世界.10(3):137~138
包启明.1958.甲壳质纤维制造法.化学世界.13(9):388~389
包启明.1959.甲壳质的新的利用-离子交换纤维和离子交换织物.化学世界 1959(6):271~272
本星义明,栗田工业株式会社.1986.架桥されたュソニセクマソナソ球状粒子及びその制法JP昭62-236839. 昭61-04-08.
本星义明,栗田工业株式会社.1987.架桥グルコマソナソィォソ交换体.JP平1-94949. 昭62-01-06
蔡希陶.1937.中国产之蒟蒻属植物.中国植物学杂志.4(1):1~5.
常敏毅.1987.抗癌本草.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306~308.
陈开勋.1999.新领域精细化工.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313~342
陈玲,杨连生,余淑君,颜盛发,张力田.1997.制备羧甲基淀粉的研究食品工业科技1997(2):9~12
陈志勇,张玉霞,袁彦超.2002a.红麻纤维对Zn2+、Cd2+、Cu2+、Ni2+离子的吸附.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5(2):186~188
陈志勇,栗印环,张艳青2002b.硫氨脲基红麻纤维的制备及其对Ni2+、Cr3+、Mn2+的吸附性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5(3):333~335
陈中兰,陈龙生.2002a.新型鳌合纤维素富集原子吸收测定痕量的铅、镉、铜和镍.离子交换与吸附.18(5):464~469
陈中兰.2002b.吡咯烷二硫代甲酸铵螯合纤维素对Cd2+的吸附机理.应用化学.19(11):1097~1099
冲增哲、黑田俊朗、岸田典子著.古明选译.1990.魔芋科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57~171
崔志敏,朱锦瞻,罗儒显.2002.两性甘蔗渣纤维素的合成及应用研究.离子交换与吸附.18(3):232~240
董绮功,张军平.2003.新型含氮、硫纤维素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4(4):719~723
董绮功,张军平,李亚荣.2002.聚硫醚型纤维素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应用化学.19(l):94~96
范田园,魏树礼,周喜林.1999.利福平乙基纤维素微球的制备及质量评价.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9(2):43~44
方华丰,周宜开.1999.壳聚糖微球的研究进展.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20(5):315~318
冯长根,白林山,任启生.2003a.二甲胺修饰戊二醛交联壳聚糖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离子交换与吸附.19(3):263~268
冯长根,白林山,任启生.2003b.壳聚糖衍生物吸附剂在蛋白质分离纯化中的应用.离子交换与吸附.19(3):282~288
冯淑英. 1995.包醛氧淀粉与氧化淀粉治疗慢性肾衰疗效比较.中国疗养医学. 19954(3):74~76
冯叙桥,赵静,张盛林.1995.魔芋的利用与加工.食品与机械. 1995(5):12~13
冯亚青,刘燕.2002.氧化纤维素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的研究.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35(6):766~768
傅伟昌,王继薇.2002.两性化螯合棉纤维的合成与吸附性能研究.林产化工通讯.36(3):9~11
高洁,汤烈贵主编.1996.纤维素科学(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
龚盛昭.1999.利用蔗渣或稻草制各重金属废水处理剂—纤维素黄原酸酯的试验.甘蔗糖业.1999(5):43~45.
古卓良,凌树森.1998.白魔芋精粉对荷瘤小鼠的抑瘤和免疫增强作用.营养学报.20(3):343~347
贵州省中医研究所.1970.贵州草药(第二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70
郭国瑞,钟海山,王科军,滕丽莉.1997.微波作用下甲壳素的脱乙酰化和壳聚糖的羧甲基化.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3):57~59
杭州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1982.分析化学手册(第二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616~625.
何东保,石晓明,石毅,詹东风2002.羧甲基魔芋葡甘聚糖/壳聚糖凝胶化性能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22(2):70~74
何永炳,孟令芝,陈富偈,胡翎,陈远荫.1998a.棉杆纤维素的改性Ⅰ.棉杆纤维含氮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应用化学15(3):243~245
何永炳,孟令芝,陈富偈,吴成泰,唐玉蓉.1998b.绵杆纤维的改性(Ⅱ)─氮杂冠醚化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离子交换与吸附14(3): 236~238
胡翎,孟令芝,李庆云,何永炳.1999.棉杆纤维素的改性(Ⅲ)—多乙撑多胺纤维素醚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应用化学.16(1):44~47
化学工业部晨光化工研究院成都分院.1993.珠状交联葡甘聚糖的制备方法. ZL93110973.6.1993-04-20.
黄海兰,曲荣君. 2003.CMC-Na/TETA-B62型蛇笼树脂对Ag+、Cr3+和Hg2+的吸附性能.离子交换与吸附.19(1):43~48
黄海兰,曲荣君.2002.CMC-Na/DETA-B62型蛇笼树脂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 离子交换与吸附.18(3):217~222
黄卡玛,刘永清,唐敬贤.1996.电磁波对化学反应非致热作用的实验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7(5):764~768.
黄宁兴,郑文杰,谢红鹰,黄任鹏,欧阳健明. 1999.两种磁性微球的载药特性.广州化工.27(3):34~37.
吉林大学.1989.微波干法制备阳离子淀粉.CN1050024,1989-09-09.
纪春暖,成国祥.2003.蛇笼型螯合树脂CMC/EDA/B-62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23(1):35~38
贾成禹,陈家任.1991.魔芋葡甘露聚糖新载体制备和对葡萄糖淀粉酶的固定化.生物化学杂志.7(3):359~364
贾云.1997.改性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对铜离子去除的研究[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4(1):31~35
江苏新医学院.1997.中药大辞典(缩影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329~ 333
江西省卫生局.1970.江西中草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97
景世兵,永野伸郎,西鸟羽刚,宫田苑重,伊泽敏雄,日下多,吉本宏,山口达明. 1994.新型聚胺基糖表面处理氧化纤维口服吸附剂对肾衰模型鼠的研究.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994(2):104~108.
具本植,张淑芬,杨锦宗.2001.交联阳离子淀粉(DS=0.95)的干法制备及其脱色性能.化学研究与应用.13(1):59~62.
雷国元.2000.重金属离子吸附剂的研究进展.国外金属矿选矿.2000(10):2~6
雷建都,谭天伟.2002.壳聚糖血红蛋白分子印记介质的制备及优化.化学通报.65(4):265~268
李斌,谢笔钧,任熙儒.2002.魔芋葡甘聚糖的羧甲基化改性及其应用研究.粮油科技.2002(3):29~31
李波,谢笔钧.1999.国外魔芋葡甘聚糖的开发研究现状.农牧产品开发.1999(8):6~7
李恒,龙春林.1989.药用植物磨芋的考证.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2):87~92
李恒.1997.中国植物志(第十三卷第二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84~89.
李继平,宋立民,张淑娟.2002.磁性交联壳聚糖对稀土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中国稀土学报.20(3):219~221
李时珍(明).1975.本草纲目(校点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19l~1192
李松林.1993.花磨芋和疏毛磨芋的比较研究[J].中药材.16(5):114
李致冉,田瑞亭.1990.关于地瓜淀粉变性的研究.山东化工.1990(1):1~4
梁想,尹平河,赵玲,白燕,黄长江.2000.海带生物吸附含铜废水的试验.广州环境科学.2000.15(4):13~15
林友文,陈伟,罗红斌,唐威.2001.可再生羧甲基壳聚糖树脂的制备及对Cu2+的吸附性能.福建医科大学学报.35(1):57~60
刘峥.2000.壳聚糖缩合呋喃甲醛螯合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化学研究. 11(4):36~39
刘钟栋.1998.微波条件下小麦羧甲基淀粉的制备及结构分析研究.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14(3):243~251
楼益明.1991.羧甲基纤维素生产及应用.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93
罗道成,易平贵,刘俊峰,胡忠于.2002.改性壳聚糖对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材料保护.35(1):11~13
罗立新.2002.淀粉氧化改性粘合剂发展现状及展望.包装工程.2002(10):65~ 70
罗盛旭,钱倚剑,王旻.1999.壳聚糖吸附剂对低级醇类吸附作用的研究.化学世界.40(9) :477.
马百平.1993.魔芋的药用研究概况.中草药.24(1):49
孟令芝,杜传青,符兆林,何永炳,陈远荫.2000a.多孔纤维素球衍生物的制备与性能.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3~46
孟令芝,杜传青,龙凯,陈莉,何永炳.2000b.纤维素-铝-硅复合物的制备及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环境科学与技术.2000(2):6~9
潘海燕,冀兰涛,丁清波.2002.梧桐落叶对重金属吸附的初步研究.黑龙江环境通报.26(1):91,15
庞杰,刘佩瑛.1999.魔芋葡甘聚糖改性剂流变学特性研究.成都,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
庞杰,孙远明,冯彤.2000.魔芋淀粉改性研究.粮食与饲料工业2000(3): 41~42
庞杰,孙远明,乐学义,刘佩瑛. 2000.六偏磷酸钠对魔芋葡甘聚糖干法改性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2(1):59~61
彭长宏,汪玉庭,程格.1998接枝羧基壳聚糖的合成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环境科学.19(5):29~33
彭湘红,陆茜,李忠铭,王敏绢.2001.多孔球状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应用.精细石油化工.2001(1): 44~46.
青岛海洋大学.1996.一种制备甲壳质微球载体的方法.CN1145410A.1996-03- 19
曲荣君,王春华,阮文举.1997.多胺交联纤维素树脂的合成及吸附性能(X1).林产化学与工业.17(3):19~24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1986.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86
邵自强,廖双泉,李晓萌,白松,谭惠民.2001.棉纤维蒸汽闪爆改性及其化学反应性能.火炸药学报.2001(1):44~46
山下晋三,金子东助编,纪奎江,刘世平,竺玉书,黄应昌,李德宝等译.1990.交联剂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51~52
四川石油局天然气研究所.1987.羟乙基羧甲基魔芋增稠剂. CN1003446B. 1987-04-WhzokyNrm27.
史黎明,刘爱芳,方存梅,谭廷华.1998.淀粉微球的制备及性能试验.西北药学杂志.13(2):71~72.
施介华,刘清.2003.取代基效应对三苯甲酸纤维素酯类吸附剂的吸附性能的影响.分析化学.31(3):336~340
苏敬等撰(唐).1981.新修本草(尚志钧校).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81
孙多先,吴水珠.1994.壳聚糖和甲壳素接枝丙烯酸功能膜的pH刺激响应性研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94(3):23~25
孙二虎.1990.蘑芋古今称考.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4):86
谭茵,王瑞淑.1995.魔芋精粉对五种二价金属离子的体外结合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2(4):195~197
唐爱民,梁文芷.2002.纤维素的功能化.高分子通报.2002(1):1~9
唐慎微.1957.重修改和绎史证类备用本草(影印).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83
唐慎微撰(宋).1982.重修改初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
汤荣生,穆军,张道宪,王磊.1996.魔芋精粉及其改性产物成膜性能研究.食品科学.17(7):62~65
田汝川,赵慰深,高铭适,于九皋,李金声,白主心,刘瑛.1983.2-氯3-羟基丙基交联淀粉醚的研制及其含氮置换物用于除去重金属.天津大学学报.1983 (2):107~120.
王爱琴.1999.壳聚糖衍生物与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兰州: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论文
王爱民.1983.不溶性淀粉黄原酸化二硫的制备及应用.工业水处理, 13(1): 32~34
王春华,曲荣君,王海霞,高士芹,杜爱君.2000a.蛇笼型螯合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工业水处理.20(3):11~15.
王春华,曲荣君,蒋涛.2000b.蛇笼型螯合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IICMC/ B-62/TETA体系.离子交换与吸附.16(1):7~12
王格慧,宋湛谦.2000.多胺型整合棉纤维的制备与吸附性能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20(2):9~12
王格慧,宋湛谦,王连生.2002.树皮的化学改性及其吸附特性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22(2):12~16
王关民,郑亚西.2002.TBP纤维棉对铁(III)的吸附性能及其应用研究.矿物岩石.22(2):97~99
王蕾,王立身.2002.粒状壳聚糖-纤维素复合体对卷烟烟气中湿焦油及烟碱的吸附作用.科技开发动态.2002(4):15~17
王念孙.1983.广雅疏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98
王文晟,谢笔钧,胡慰望,马东兰. 1994.没食子酸(TNC)对魔芋葡甘聚糖干法改性的研究.食品科学1994(7):3~7.
汪玉庭,程格.1996.接枝羧基淀粉去除水体中有毒重金属离子的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18(2):16~18.
汪玉庭,程格,朱海.1998.交联壳聚糖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3.
邬应龙,郝晓芸. 1998.摩芋葡甘聚糖颗粒阻溶剂的筛选与应用.食品科学. 19 (9):17~20
乌云,耐登,贾长宽.2002.羧甲基淀粉的快速制备工艺研究.内蒙古石油化工. 27:46~47
吴其濬(清).1955.植物名实图考.北京,商务印书馆.955
吴万兴.1989.魔芋精粉中甘露聚糖含量测定研究.食品科学.19(3):56~58
吴小芹.1992.树皮开发利用的若干途径.广东林业科技.1992(3):26~28,37
吴奕真.2002.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聚电角质复合物微球的吸附性能.福建环境.19(3):33~36
武汉大学.1999a.复合魔芋胶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CN 1301790A.1999-12-24
武汉大学. 1999b.可降解增强型包装膜的制备方法.CN1301783A.1999-12-24
武汉大学,武汉金丰环保塑料制品有限公司.1999c.生物全降解农用薄膜的制备方法.CN1301788A1999-12-24.
武汉大学,武汉金丰环保塑料制品有限公司.1999d.可溶可食性包装膜的制备方法.CN1301791A. 1999-12-24.
武汉大学.2001a.魔芋生物全降解纤维及其制备方法.CN1356416A.2001-12- 20
武汉大学. 2001b.魔芋精粉或其化学改性产物的种衣成膜剂及其配置方法. CN1328081A. 2001-12-26.
萧统.1977.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
谢雅明.1983.可溶性甲壳素的制造和应用.化学世界. 1983(4):118~121
谢虞升,李汉保,宋炳生.1998.天然澄清剂与乙醇沉淀对中药口服液中钙含量影响比较.中草药.29(7):459~461
解战峰,邓娟,常建华.2002.用麦杆纤维素制备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离子交换与吸附.18(3):255~260
解战锋,李宝平.2003.稻壳纤维素强酸性阳离子交换剂.应用化学. 20(2):167~ 170
熊鸿燕,张波,刘育京,涂瀛.1999.交联淀粉碘的制备基对水中细菌杀灭效果的研究.中国消毒学杂志.16(1):1~6.
徐丽英,何彦霏,奚昊敏.2001.氧化淀粉水处理剂的研究.净水技术.20(2):27~ 29
徐锁洪,严滨.1999.改性羽毛对重金属吸附性能的研究.工业水处理.19(6):27 ~28
严俊.1984.甲壳素的化学和应用.化学通报.1984(11):26~31
严俊,张丹莺,罗立新,徐荣南.1989.高交联大孔苯乙烯-二乙烯苯树脂的吸附性能研究.离子交换与吸附.5(3):186~190
颜伟荣,俞耀庭.2002.重症肌无力免疫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3(10):1887~1890
杨超雄,吴锦远.1998.纤维素基磁性聚偕胺肟树脂的研究I树脂吸附二价重金属离于.纤维素科学与技术.6(2):36~44.
杨冬梅,徐淑英.2002a.纤维纱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其对金离子的提取.辽宁工学院学报.22(4):49~51
杨冬梅,徐素英.2002b.利用废报纸合成树脂并提取废水中的铜离子.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21(2):99~101
杨福顺,卓仁禧.1990.侧链含5-氟尿嘧啶甲壳胺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的研究.高分子学报.1990(3):322~326
杨洪,宁黔冀,祝红杰.2002a.养殖海带对Pb2+、Ni2+吸附性能的初步研究.海洋通报.23(3):50~55
杨洪,宁黔冀.2002b.化学处理海带粉对La3+,Ce3+的吸附.海洋科学. 26(5):21~ 22,71
杨兴钰,张香才,郭能,白一穷,杨自善.2001.魔芋葡甘露聚糖的化学修饰及应用研究.湖北化工2001(4):20~21
杨玉玲,周凤娟,李新华.2001.交联—羧甲基复合变性淀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中国粮油学报.16(6):47~50.
叶君,熊犍,苏英芝,谢国辉.2002 微波辐照下羧甲基纤维素的制备.造纸科学与技术.21(5):23~25
印寿根,李朝兴,徐欢驰,李欣,何炳林.1996.珠状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应用.高分子通报.1996(2):100~104.
尹小红,常建华.2003.纤维素强阴离子交换剂对Cr(VI)的吸附性能.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8(1):33~35
于九皋,杨冬芝.2003a.新型淀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肌酐的吸附研究.药学学报38(3):191~195.
于九皋,杨冬芝.2003b.新型肌酐吸附剂的研究.高分子学报.2003(1):1~6
余艺华,顾汉卿,何炳林,郑治纲,白铁环,王宗泽.1997.磺化羟乙基化交联壳聚糖对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的吸附性能研究.高分子学报.1997(5):606~610
俞宁,李纯茂.1996.利用棉杆皮,棉铃壳处理重金属废水.环境保护. 1996 (9): 20~21
张德峰.2000.轻度交联羧甲基化复合变性淀粉的研究.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6(6):154~156.
张东华,汪庆平.1998.硼砂在魔芋精粉生产中的应用.食品工业科技.1998 (3): 37~38
张红雨,冀兰涛,王乃岩,沈宁红.2002.梧桐树落叶碎屑对水中重金属吸附的初步研究.精细化工.19(2):80~82
张健,张黎明.2002.疏水化水溶性两性纤维素接枝共聚物与粘土的相互作用.物理化学学报.18(4):315~320
张立实,王瑞淑.1998.魔芋精粉对大鼠消化道铅吸收和慢性铅中毒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5(1):79~81
张秋华,骆赞椿,蔡小洪.1994.水溶性羧甲基甲壳素的制备.精细化工. 11(4): 36~37
张升晖,宋新建,米远祝.1999.魔芋精粉的交联化学改性研究.食品工业科技. 20(6):19~21
张淑媛,李自法.1991.不溶性淀粉黄原酸酯用于处理含镍废水.水处理技术. 17(5):329~332.
张彤,徐莲英,蔡贞贞. 2001.壳聚糖澄清剂对中药水提液中锌、锰、钙及重金属元素铅的影响.中成药.23(4):243~245
张燕萍.2001.变性淀粉制造与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95~99,323
张永华.1998.半干法制备阳离子淀粉.化学世界.1998(11):591~593.
张正娴译,丁长银校.2002.纤维性CMC综述.纤维素醚工业.10(1):33~35
张贞浴,师奇松,李丽萍,汪成,李胜民.2002.可降解的控制农药释放材料(淀粉基)的研究.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19(1):92~94.
张中勤.1995.球状纤维素颗粒的研制.生物技术.1995(5):46~48
张中勤,宋清.1998.球状再生纤维素离子交换剂的制备.离子交换与吸附. 14 (1):23~30.
张中勤,朱建华.1997.新型固定化酶载体─球状纤维素单宁树脂的研制.生物技术.1997(5):37~39
赵雅萍,王军锋.2003.载铁(III)-配位体交换棉纤维素吸附剂对饮用水中砷(V)和氟联合去除的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4(4):643~647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1996.一种以木薯淀粉为基材的螯合树脂的制备方法.ZL96119190.2 1996-12-3.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工委后勤部军事医学研究所.1997.新型微波反应装置.ZL97201861.1,1997-03-19
庄云龙,石荣莹,原义光.2000.磷酸酯淀粉絮凝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纸与造纸.2000(4):47~48.
周韫珍,曹崇运.1989.磨芋对实验性高血脂大鼠脂质水平的影响.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8(5):333~336
周永国,齐印阁,王秀娟,杨越冬.1999.壳聚糖金属离子配合物吸附尿素性能研究.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5(4):677~679.
邹新禧.1991a.超强吸水剂.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
邹新禧.1991b.SGPAC型整合剂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研究.离于交换与吸附. 7 (1):15~20.
邹新禧.1996.两性淀粉螯合剂吸附性能的研究.功能高分子学报. 9(3): 468~ 474.
邹新禧.1998.阴、阳离子化红薯淀粉螯合剂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的研究.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8(9):87~91
朱伯儒,史作清,何炳林.1996a.大孔球形纤维素离子交换剂的制备及其对蛋白质的吸附富集性能研究Ⅰ.大孔球形纤维素的制备研究.离子交换与吸附.12(6):522~525.
朱伯儒,史作清,何炳林.1996b.天然高分子吸附剂研究进展.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8(3):69~76.
朱文均.1999,魔芋葡甘聚糖的化学改性及其应用性能的研究.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5(1):81~86
朱玉琴,汤列贵.1995.纤维素接枝共聚物.化学通报.1995(9):18~21
朱兆富,刘东强,朱素梅,胡永利,刘宝昌.2002.高吸附性甜菜纤维的制备和性能研究.中国糖料.2002(2):27~29
祝志峰.2001.交联淀粉囊材对含羧基类除草剂的缓释性能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2(7):1163~1165.

陕西省的自然状况、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考试用

陕西地处我国内陆腹地,是大西北的门户,具有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优势。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人口3748万,辖10个市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06个县(市、区)。全省地形南北狭长,由北至南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黄土高原,约占全省面积的45%,人口的15%,畜牧业比较发达,能源资源富集;中部是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约占全省面积的19%,人口的60%,是主要的工农业生产和科研教育基地;南部是秦巴山区,约占全省面积的36%,人口的25%,水力、矿产和生物资源丰富,被誉为“生物基因库”。
一、陕西是一个资源丰富,科技实力强,工业基础雄厚,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
陕西是资源大省。全省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42.61万亿元,约占全国矿产资源潜在总值的33%,居全国第一位。在全国探明的主要矿产中,居前10位的我省有50多种。特别是能源资源富集,煤炭储量1676亿吨,石油探明储量14亿吨,天然气预测储量6-8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1万多亿立方米。神府煤田是世界上少有的低磷、低硫、低灰、高热量的优质环保动力煤田,陕北有条件成为我国本世纪现代化建设一个重要的能源接续地。
陕西横跨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三个气候和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复杂多样的地形,差异明显的气候,形成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特别是陕南秦巴山区处于南北气候交汇带,生物多样性十分突出,被誉为中国植物资源的天然宝库,有野生种子植物3700余种,珍稀植物37种,药用植物近800种,大熊猫、金丝猴、朱缳等珍稀动物80种。陕西还是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陕西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对缓解黄河水土流失、保障南水北调水质安全意义十分重大。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明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全国重要的历史文化中心。曾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历史上有13个王朝在陕西建都,历时1180年,留下了大量的、具有很高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在近代史上,陕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在陕北领导中国革命历时13个春秋,革命圣地延安保存着一批革命旧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使陕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地上地下文物遗存极为丰富,全省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0个,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秦兵马俑、唯一珍藏佛祖指骨舍利的法门寺、西安古城墙等驰名中外。陕北黄土高原、陕南山水风情令人神往,西岳华山、壶口瀑布、秦岭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景观独具特色。
陕西是科教强省。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是我国航空、航天、机械、电子、农业等领域重要的科研和生产基地,也是全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全省有专业技术人员110万人,两院院士49日夏养花网人。有各类科研院所1061个,其中设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全省共有普通高等院校76所,有8所高校已进入国家“211”工程,3所高校进入国家“985”工程。以西安、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骨干的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已经形成,西安高新区是中国首批向亚太经合组织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杨凌示范区是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均跻身于国家重点支持的五大高新区之列。
陕西是实力雄厚的老工业基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把陕西作为重点建设区域,进行了大规模投入。“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先后在陕西摆布了一批大型骨干项目,全国156项重点建设项目有24项在陕西落成,占15.4%,居全国第二位,从而奠定了陕西制造业和军事工业的基础,并确立了国民经济的框架和产业结构。通过几十年的建设,陕西已经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军工企业规模居全国第一。新型电子元器件、通信及网络设备、计算机软件、数字化家电等研制能力在全国具有优势。机械装备产业承办全国电力建设1/3的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具有技术先进的重型汽车变速器和驱动桥等关键零部件及总成生产能力,是我国重要的机床工具加工生产基地。工程机械在推土机、液压挖掘机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研制能力和竞争优势。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具有全国唯一的集飞机设计研究、生产制造、试飞鉴定、教学为一体的航空产业体系,拥有占全国航空工业1/3的人员和1/2的总资产,科研生产能力强,产业配套齐全,综合实力在国内航空工业中优势明显,具有国内发展民用飞机最好的研制条件。
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陕西出现了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保持了11.6%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369.85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地方财政收入474.5亿元,加上上划中央税收收入共891.6亿元,增长27.8%。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企业利润大幅度增长。全省经济发展已进入快车道,正处在上升阶段。
二是以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十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98亿元,是“九五”的2.4倍。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064公里,以西安为中心连接周边省份主要城市的“一日交通圈”初步形成。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750公里,“两纵五横四个枢纽”骨架网正在建设形成中。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开辟了通往国内外70多个城市的130多条航线,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航空枢纽。全省发电装机总容量和输变电能力既可满足省内需求,又能向中国华北、西北其他省区输送。陕西通信网络的装备水平、技术层次已与世界接轨,基本建成了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卫星通信为辅的大容量、高速率的通信传输网,综合通信网已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日臻完善,70%以上的大中城市实现了城市气化,城市空气质量不断提高。随着黑河引水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的建成,西安等主要城市和重点投资地区的供水有了可靠保障。
三是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陕西一直在为改善生态环境而不懈努力,近年陆续启动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到去年底,全省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和荒山改造3209.5万亩,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森林覆盖率增加到37.26%,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
四是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色经济发展势头较好。高新技术产业、果业、畜牧业、旅游业、国防科技工业和能源化工工业等六个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以西安、宝鸡、杨凌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的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迅速崛起,连续几年技工贸总收入增长速度超过20%。果树种植面积已达1327万亩,其中苹果727万亩,总产量居全国第一,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畜牧业发展方兴未艾,鲜奶产量居全国第6位。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了全省服务业快速发展。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三个转化”势头良好,一大批产业化项目陆续开工建设。
五是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31%提高到45.6%,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不断增强。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和内资的总量大幅增长,外向型经济格局正在形成。
三、发展前景展望
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西部强省的宏伟蓝图。“十一五”期间,陕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l.7万亿元,利用外资超过100亿美元,其中吸收外商直接投资8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超过300亿美元。到2012年生产总值达到9000亿元以上,到2020年生产总值超过20000亿元。
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调控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完成4000亿元。为了实现发展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的要求,继续大力实施“六个战略”,即项目带动、工业强省、科教兴陕、人才强省、城镇化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四大基地”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陕西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规律,按照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原则,提出了在全省三大区域建设四大基地的区域经济布局。四大基地建设即“陕北煤油气、关中高科技、陕南中草药、渭北优质果”。具体讲,就是以“一线两带”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建设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陕北能源化工基地、陕南现代中药(绿色产业)产业基地和渭北绿色果品基地,实现全省三大区域优势互补,携手并进,协调发展,夯实陕西经济全面振兴的根基。
陕西省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综合指标

指标 计算单位 2006年 2007年
绝对值 增长% 绝对值 增长%
一、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工业
第三产业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4523.74
488.48
2440.5
2094.02
1594.76
12138 12.8
7.4
14.3
14.5
12.4
12.4 5369.85
594.69
2916.97
2599
1858.19
14350 14.4
6.7
17
18
13.1
14
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房地产开发投资 亿元
亿元 2610.22
394.86 31.7
32.1 3641.88
535.32 39.5
35.6
三、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 亿元
亿元 696.77
821.55 31.7
28.6 891.6
1050.71 27.8
27.5
四、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9268 12 10763 16.1
五、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元 2260 10 2645 17
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522 15.1 1800.91 18.3
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101.8 1.8 105.1 5.1
八、进出口总额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亿美元
亿美元
亿美元 53.6
36.3
17.3 17.1
18
15.3 68.88
46.72
22.16 28.5
28.7
28.1
九、外商直接投资 亿美元 9.25 47.2 11.95 29.2
十、国际旅游人数
国际旅游收入
国内旅游人数
国内旅游收入 万人
亿美元
万人
亿元 106.11
5.10
6950
378 14.3
14.3
16.06
19.5 123.13
6.12
8015
458 16.0
20.0
15.3
21.2
十一、人口自然增长率 ‰ 4.04 4.05
十二、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城镇登记失业率 万人
% 26.52
4 28.15
4.02
你是不是也报考了西安的事业单位啊?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药用植物栽培的现状及展望是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190609.html

上一篇:禾本植物就是草本植物吗?

下一篇:植物大战僵尸修改器中文版怎么用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