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新课标下如何有效组织实施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

2021-11-25 04:40:58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80

在新课标中如何实施实验教学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探究为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学生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有效的方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实验教学有www.rixia.cc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1 实验: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
传统教学中的一个重大弊端是学生的知识几乎全部是从书本文字信息中获取的,学生学习中缺少实验探究,讨论等实践活动,因而学生往往处于一种思维定势状态,对问题的理解和解释经常是借助于教材中现成的知识概念和知识理论,这正是造成他们科学素养低下的重要原因。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元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实验有助于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去领悟、去体会、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结论的产生过程,让学生从客观实际中探求知识,让学生在收集信息,处理、整合信息中获得知识,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1.1 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化学实验的重要研究对象,通常是物质之间进行的相互反应,而在反应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一系列现象的出现。例如:光和热的产生,物质颜色的改变等。这些实验对学生观察能力的检验和培养有着十分重要意的义。刚开始时,学生往往对现象的观察是不够全面的,会忽略其中的某些现象,而这恰恰是他们平时学习过程中的缺陷。例如:在镁条燃烧实验中,学生一般都能说出剧烈燃烧,发出强光,而对放热和生成白色固体往往忽略了,其实整个实验中判定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正好是有白色固体生成这一个事实,细致地观察,有助于学生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以上面这个实验为例,实验时我们需要在实验桌上垫上一块石棉网,许多同学实验时按要求都放置了,但当讨论实验过程中需注意问题时,不少同学都答不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实验观察时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镁条的燃烧实验中,而忽略了燃烧后产生的氧化镁其实温度较高,直接溅在实验桌上,会损坏实验桌这一事实。因此,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观察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例如,按顺序观察,多角度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边讨论等,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1.2 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化学自始至终贯穿着教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意识,而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总是循着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一规律实施其过程,因此掌握良好的实验技能对实施科学探究意义十分重大,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记录与整理的能力,要教会学生一些分析与思维的方法,逻辑推理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的习惯,养成他们全面而不片面,联系而不孤立,发展而不静止地看问题的习惯,从而学会良好的科学方法。
2 实验:倡导科学精神的有效手段
科学素养的核心是科学精神,是一个人探求科学真理的执着品质,而科学精神只有在科学实践中才能真正养成,因此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科学实验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在科学实践中锻炼,学习和体验,使他们在实践中享受科学探索的乐趣,在实践中萌生科学精神。
2.1 实验:探究欲望激发的切入点。缺乏激情是很难做好一件事的,科学探究也是如此。只有学生处于一种高亢的学习、探究激情中,学生的学习才会是主动的。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掌握技能与技巧,更要注重促进学生的智力、意志和情感的发展。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注意发觉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www.rixia.cc他们的求知欲望,积极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情www.rixia.cc景。使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昂,他们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乐趣,成功的乐趣,获得了科学知识,增强了探究的能力。
2.2 实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怀疑,善于怀疑,才会去钻研,去创新,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猜想,大胆向教师质疑问难,树立起肯疑、敢疑和善疑的优秀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开动脑筋,快乐学习。
2.3 实验:有助于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的品格。科学精神的精华是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求真的过程,是我们对提出的假设用科学的实验手段去伪存真的过程。因此实验有助于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的品格。例如:在讲到指示剂时,我向同学们表演了一个魔术,我向一张白纸上喷上了一种无色液体,结果同学们看到了一幅漂亮的卡通画,学生们感到非常惊奇,急于想知道事情的真相,此时我把这个变化原理向同学们陈述清楚,并当场利用指示剂的变色原理重复了这一变化过程,同时向学生指出,只有用科学的手段才能揭开事件的真相,要用科学的理论来识别一些伪科学,例如:使“水变油”、“黄铜变金”等。
总之,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是新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科学技术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初中化学作为基础自然学科中开展实验教学的主要学科,我们一定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普及现代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大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活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小学阶段,学生进行的科学学习活动大多属于接受性的探究活动.作为科学教师,重要的是应该学会选择足量而合适的有思维价值的观察和实验研究活动.在活动中,特别是在高年级的活动中,要利用结构性材料,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科学规律,加强思维训练,注意挖掘科学问题中的隐含条件,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推理的严密性,促进学生科学逻辑思维的形成.没有问题的思考,不是真正的思考;没有思考的探究,不是真正的探究;没有思维发展的课堂,不是真正的科学课堂.“让思考成为习惯”,应该成为所有科学教师的追求.然而,当科学课改变了以往《自然》课以知识传授为目标,采用了以探究等活动为主的教材结构后,我们往往把科学课局限于学生的动手课、实验课,忽略了对科学课本质的全面把握.学生停留在原有的知识层面上,只经历了一个动手做的过程,缺少了严谨、求实,教学深入不到、影响不了思维活动.因此出现了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却获之甚少的场面.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等诸多问题便显现了出来.
1 探究过程要体现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注重逻辑性
人类认识自然、深入研究自然,必然不能违背自然的本来规律.科学是一项尊重事实的活动,让学生们知道获得客观事实是科学的核心.而获得客观事实、正确结论的前提是获取过程要科学,推导要合乎逻辑.具体表现在对问题假设应指向逻辑性.探究从问题和猜想开始,猜想并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建立在平时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之上的.
其次,探究方案设计应体现逻辑性.简单的实验不能简单做.学生在学习《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一课中,设计一份可行的计划是本课的重点.如何让学生的计划体现出实验的真实性呢?在讨论实验方案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淤怎样才能确定杯中的食盐已经溶解完?于怎样才能确定食盐不能在溶解?盂如果杯中的食盐多出来了怎么办?榆用什么搅拌,搅拌时能不能把水溅出来?我的询问让孩子知道了做什么实验,怎么做实验和如何高效率地做实验.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和交流,使自己的方案趋于完善和科学,12 组的计划都注意到了每放一勺之前都应在前一勺的食盐溶解完以后;每一勺的食盐量都要一样等.从而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效地指导了实验的开展.
2 证据的获取、信息的处理、结论的得出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提出“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的课程目标.然而我们的学生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很多种“说谎”的行为.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实验数据记录的时候,总是有些小组记录的数据是不真实的,有些是借别人的数据有的甚至是编造出来的.又如有些学生在结论的处理上为了证明自己的某一观点,使获得的证据和得出的结论牵强附会.这样长期下去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它将影响着学生今后生活工作中正确的思维和处事方式.我们的科学课堂应充满实事求是和诚信的氛围.对科学理性思维的培养更应体现实事求是的作风.
记得听过一节科学课,学生在探究黑色塑料筒和白色塑料筒在阳光照射下哪个升温更快的对比实验中,12 小组中11 组都发现黑色塑料筒温度上升很快,白色塑料筒上升很慢.而有一小组却发现他们的都下降了,而且白色下降的要比黑色的快.他们通过与其它小组交流,很快发现自己的温度数据有很大差别.然而他们并没有隐瞒事实,更没有屈从,他们勇敢地把自己的发现说了出来.这时全班一片哗然,很多小组指责他们.然而事实就是事实,他们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时全班都等着教师的看法.做课教师并没有指责更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大力表扬了他们能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的发现,并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同时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原因.原来这一小组在实验前把温度计头部握在了手中,在放进筒之前温度计已经上升,因此出现了刚才的现象.最后让他们再次实验,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学生明白说实话的重要性,体会科学的严谨.科学课堂上当学生因为自己失误造成数据的遗漏或是实验过程中的发现与自己已有经验不符甚至相矛盾的时候,教师应当引导鼓励学生说真话.还要善于指导学生去获得客观的、可靠的数据资料,帮助他们分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念;什么是不相关的事实,什么是有用的证据.只有这样,才可能从小培养好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把握本学科课程特点、运用好探究学习的方法是学好科学课程关键所在。科学教学必须建立在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认知水平基础之上。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素养、丰富学生的童年生活、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具有重大意义。  
一、小学科学课程的特点  
牢牢把握教材特点,深入分析、钻研教材、灵活整合教材内容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有效完成科学教学任务的前提。  
1.知识的综合性。小学科学是将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教育领域知识有机整合成的一门包容性很强的综合课程,不仅涉及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还涉及到科学文化、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内容。如六年级下册(冀教版,下同)“风格各异的建筑”单元内容,即是集科学、技术、文化、环境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内容。  
2.教学的探究性。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是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习得的。科学课程是以小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其呈现形态,而非讲授—接受式。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是以观察、实验、制作等动手动脑、亲历亲为的方式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  
3.内容的层次性。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教材内容是在小学生现有的经验基础上循序渐进,呈现一定的层次性、上升性,充分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比如,五年级下册“生物的繁殖”一日夏养花网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多样的生物”、“生物的生命周期”之后设置的,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学习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的发展。  
4.教材的开放性。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主动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让他们选择感兴趣的探究问题,鼓励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为让学生能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开展探究,获得第一手资料,可以挖掘、利用当地资源,也可以为便于教学,因时因地对教材进行调整和整合。如五年级上册“小苗的诞生”一课,是不可能在一、二节课内完成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家中实验、观察,或带到学校里让学生定期进行观察,在充分实验、观察的基础上获得影响小苗诞生的各种因素知识。  
二、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科学课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其科学素养,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1.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性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科学教学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索取探究的知识点及结论,而是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亲历亲为去发现、建构探究过程中的意义,甚至会触发学生的奇思妙想。探究的各个环节都是学生自己的事,让他们主动提出问题、自觉探究、解决问题,这比把他们当作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接受训练更为有效。任何人都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实践。要把探究学习的自由、探究的权利、探究的时空和探究的乐趣都还给学生,让科学的种子像春雨润物般地撒入学生的心田,悄然无声地发芽、生长。  
2.以教师为指导,在合作中共同成长。在科学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教师要分析学生特点,帮助学生感悟教材,从生活经历中提炼、分析、整合问题,把确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使之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过程中,师生是探究过程的共同体,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应亲身体验学生的探究过程,和学生一起观察、体验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在合作中适时、适度发挥好自己的引领作用,注重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尊重、呵护学生的创造性,善于将生成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习得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技能。  
3.既要用好教材,又要走出教材。教材是教学的起点,而不是教学的终点,教师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材观。“教教材”是以把教材中的知识机械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去为目标,把学生当成盛装知识的容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科学知识的探究丧失兴趣。“用教材教”是把教材当成学生的认知工具,知识建构的对象。“用教材教”有益于叩开知识与实践的窗口,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教师应利用当地有效教学资源进行探究教学,使教材资源与生活资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可根据当地教学资源的时效性,调整教学计划或进度,同时关注国内外最新科技成就并及时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进而充分体验科学的生活性、趣味性、实用性。另外,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等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需要。比如,五年级下册《自行车》一课的活动2“找出拖拉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学生来说拖拉机是少见的,摩托车或汽车是常见的,此时就可以用摩托车或汽车替代拖拉机;教学六年级下册“宇宙与航天技术”单元内容时,可以播放嫦娥一号绕月卫星的发射录像,简要介绍其有关过程及我国在航空技术方面取得的最新成就。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爱国家的情感。  
三、科学探究——教学过程的核心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学得任何东西,最终都是通过自己的建构、内化完成的。”基于科学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手、脑结合、亲历亲为的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象科学家研究科学那样,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  
1.科学探究的概念。科学探究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自主体验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教材及周围世界科学知识为基本内容,在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下,让学生个人、小组或集体通过观察、分类、假设、实验等方式获取科学知识、锻炼动手能力、体验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2.问题——探究的起点。提出问题是科学课教学的起点,也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问题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学习科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发现、探究、总结从而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能发现、提出问题就是探究的首要本领,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应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学生肯问就是在思考,寻求发现,教师要耐心倾听,适当点拨引导,久而久之,学生就敢问、想问、会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分析、整合学生的问题,使问题既有探究价值,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如果问题起点太低,难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问题太难,学生会有畏难情绪,压抑学生的探究兴趣,问题既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符合学生“就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桃子”。如五年级上册“衣服的颜色”一课,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人们夏天大都穿浅色的衣服,而冬天穿深色的衣服?学生对这一现象再熟悉不过了,这样就很容易激发出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 
3.假设和猜想——思维的碰撞。假设与猜想是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的解释,也是科学教学中的展开环节,学生不仅要提出问题还要急于知道问题的结果。因此,学生就会展开自己的想象,进行猜想,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对于的学生猜想,无论合理与否,都要给予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进行表述、争论,这是一个各种思维碰撞的过程,也是大浪淘沙的过程。对于学生的假设与猜想,教师不能充当裁判角色,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但也不能袖手旁观,让学生进行无意义、无价值地争议而浪费时间,应积极地倾听和引导,帮助学生筛选和整理那些条件允许、有价值的问题进入下一步探究。  
4.实验、观察、收集信息——探究的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观察、实验、收集信息是论证假设和预测是否正确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技能和情感态度的重要途径。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对需要观察的材料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应采取不同的观察形式。一般分为课内、课外和独立观察三种。前两种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后者是学生根据研究对象而进行的独立观察。前者是教给学生观察方法,为后者打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必然发展。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燕子南飞”一课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判断和体验,对燕子南飞会做出多种解释,如温度的原因、食物的原因、栖居的原因等,教师应对此进行分析、整合,给予指导,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收集有关信息,对自己的猜想、判断进行验证。  
实验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借助仪器(材料)认识自然事物的教学方法。有的实验可以克服时间、空间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在课堂上再现某种自然现象;有的实验可以通过控制条件进行对比,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某些自然事物的性质、变化过程、变化原因与规律,通过学生摸一摸、做一做,从中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学生进行实验、观测、收集信息之前,哪些量要控制不变、如何控制、哪个量是变量、怎样改变,要给学生指导清楚,做到既“自主”又有序。信息收集、分析与整理是促进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用表格、图线、文本等形式表述结论的训练指导。如五年级上册“风的形成”实验,教师给每组学生提供饮料瓶、透明小饮料瓶、橡皮泥、铁丝、纸风车、蜡烛、火柴、蚊香等材料,并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分析在两次实验中哪些条件变了、哪些条件没变,条件的变化引起了实验现象的哪些变化,让学生认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最后要根据实验过程,围绕“我们是怎么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进行小组汇报,得出“风的形成”的原因。  
5.交流与评价——探究的升华。《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www.rixia.cc体验,在评价上要体现多元化,强调评价的促进功能。小学科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科学素养。因此,只要学生能够真正参与探究活动,即使没有得到探究的结论,但只要学生经历了充满乐趣的过程,教师就应对在这一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给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把探究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转化为探究科学不竭的动力。这就要求:一是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建立学生自我评价,学习伙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结合的评价体系。二是评价要重过程,轻结论,关注预设,更要注重生成。通过对探究过程的真实评价,改进教学,注重探究过程中资源的生成,不以结论定成败,将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升华,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使科学教学走向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只要把握好科学课程的特点,在探究教学中关注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就能让学生获得科学智慧和情感体验,掌握科学的方法,达成科学教学的三维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新课标下如何有效组织实施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187585.html

上一篇:印刷厂可以定做笔记本本子(纸类)吗?

下一篇:房子的大门正对向下楼梯好不好,怎么化解?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