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苗期有哪些病害?如何防治?
瓜类茄科类蔬菜苗期主要有哪些病害
主要有猝倒病、立枯病以及由低温引起的生理性病害“沤根”。
症状
猝倒病:幼苗出土前或出土后均能受害。幼苗出土后发病,茎基部初呈水渍状,后病部变黄褐色,缢缩成线状。病情发展迅速,常在子叶尚未凋萎幼苗即折倒贴伏地面,但幼苗仍呈青绿色,故称之为“猝倒”。低温高湿时,病苗及其附近的土壤上,长出一层白色棉絮状丝状物。
立枯病:患病幼苗茎基部产生暗褐色病斑,早期病苗中午萎蔫,早晚恢复。病部逐渐凹陷、扩大绕茎一周,最后病部缢缩,植株枯死。由于病苗大多直立而枯死,故称之为“立枯”。在湿潮的条件下,病部常有淡褐色的、稀疏的蛛丝网状霉。
沤根:幼苗期或移栽后幼苗不发新根,根部表面初呈锈褐色,后逐渐变褐色腐烂,地上部叶片变黄,萎蔫,生长停滞,幼苗极易拔起。
病原
猝倒病:由多种腐霉菌引起,以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 Fitzp.为主,属鞭毛菌亚门腐霉属。
立枯病: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侵染引起,属于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菌丝体初期无色,后期逐渐变淡褐色,分枝处往往呈直角,分枝基部微缢缩,近分枝处有一隔膜。菌丝交错纠结形成菌核,菌核无定形,大小不等,淡褐色至黑褐色,质地疏松,表面粗糙。病菌不产生无性孢子。
沤根:生理性病害。苗床土温过低,高湿、光照不足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
发病规律
猝倒病:病菌的腐生性很强,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越冬: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在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或腐殖质中营腐生生活,并产生孢子囊继而产生游动孢子侵入寄主。
传播:病菌主要借雨水、灌溉水、带菌的堆肥和农具传播。
立枯病:
越冬:以菌丝体和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或病残体中越冬,一般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菌丝直接侵入寄主危害。
传播:病菌可通过雨水、灌溉水、农具转移以及使用带菌堆肥等传播蔓延。
苗床低温高湿,日照不足是导致苗期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若天气长期阴雨或下雪,苗床不透光,或保温性能不好,则苗床温度过低,容易发生猝倒病和沤根病。空气湿度大,尤其是床土湿度大时,病害发生严重。若光照不足,幼苗生长衰弱,容易感病。苗床浇水过大,种植过密,通风不良等,病害极易发生。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应以加强苗床管理为主,药剂保护为辅的措施。
1.加强苗床管理 苗床应设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且向阳的EoxbDOAV地块,要选用无病新土作床土。如使用旧床,床士应进行消毒处理。播种不宜过密,播种后盖土不要过厚,以利于出苗。苗床要做好保温、通风换气和透光工作,防止低温或冷风侵袭,促进幼苗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避免低温高湿条件出现,苗床洒水应看土壤湿度和天气情况。阴雨天不要浇水,以晴天上午浇水最好,每次量不宜过多。
2.床土消毒处理 苗床消毒常用药剂及处理方法:①福尔马林。②五氯硝基苯等:70%五氯硝基苯与50%福美双等量混合均匀,或70%五氯硝基苯与65%代森铵等量混合均匀,每平方米用药量为8g,加10~15 kg细土拌匀成药土。播种前一次浇透底水,待水渗下后,取1/3药土撒在床面上作为垫土,另外2/3药土均匀撒在种子上作覆土,下垫上覆,使种子夹在中间,预防病害发生。
3.种子处理 可选用下列可湿性杀菌剂拌种,如40%拌种双或拌种灵,80%敌菌丹(大富丹),50%苯莱特等,用药量均为种子重量的0.2%。此外,也可用25%甲霜灵与70%代森锰锌以9:1混合,再加水1500倍液浸种,待风干后播种。
4.药剂防治 如苗床已经发现少数病苗,应及时拔除,并喷药保护,以防止病害蔓延。常用药剂有:58%瑞毒霉•锰锌、75%百菌清、70%代森锰锌。苗期病害若以猝倒病为主,可用64%杀毒矾或25%甲霜灵喷雾。苗床喷施药后,往往造成湿度过大,可撒草木灰或细干土以降低湿度。
番茄灰霉病 Tomato Gray Mould
症状
主要危害花、果实、叶片及茎。
果实:青果受害重,造成大量烂果。病菌多先从残留的柱头或花瓣侵染,后向果面或果柄扩展,呈灰白色腐烂,病部长出大量灰绿色霉层,果实失水后僵化。
叶片:多从叶缘呈“V”字形向内扩展,初水浸状,浅褐色,边缘不规则,具深浅相间轮纹,后病部产生灰霉,致叶片枯死。
茎:长椭圆形或长条形斑,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灰褐色霉层,严重时引起病部以上枯死。
病原
病原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属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孢子梗数根丛生,具隔,褐色,顶端呈1~2次分枝,分枝顶端稍膨大,呈棒头状,其上密生小柄并着生大量分生孢子。
发病规律
越冬: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块及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传播:通过气流、雨水或露珠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
侵入:从伤口或衰老的器官及枯死的组织上侵入。沾花是重要的人为传播途径。花期是侵染高峰期。该病菌为弱寄生菌,可在有机质上腐生。
发病条件:低温高湿是影响灰霉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最宜温度18~22℃。一般12月至翌年5月,如遇连续阴雨天气,不能及时放风,特别是加温温室刚停火时,棚室内气温低,相对湿度持续90%以上,气温20℃左右,病害发生严重。密度过大,管理不当,通风不良,都会加快此病的扩展。
病害控制
1.生态防治 加强通风管理实施变温管理法。即晴天上午晚放风,使棚温迅速升高,当棚温升至31~33℃,超过33℃再开始放顶风,31℃以上高温可降低病菌孢子萌发速度,推迟产孢,降低产孢量。当棚温降至25℃以上,中午继续放风,使下午棚温保持在20~25℃;棚温降至20℃关闭通风口以减缓夜间棚温下降,夜间棚温保持15~17℃;阴天中午也要打开通风口换气。
2.加强栽培管理 定植时施足底肥,促进植株发育,增强抗病能力。发病后及时摘除病果、病叶和侧枝,集中烧毁和深埋。
3.药剂防治 严格掌握防治适期,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有效药剂有40%施佳乐、65%万霉灵、50%速克灵、50%扑海因。7~10d一次,连喷3~4次。保护地番茄灰霉病在始发期施用下列烟剂:疫霉净、特克多、10%速克灵。
番茄晚疫病 Tomato Late Blight
番茄晚疫病是露地和保护地番茄上的重要病害之一。1847年在法国首次报道。该病发病后扩展迅速,流行性强,如遇7~8月多雨季节病害极易发生和流行。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茎和果实,以叶片和青果受害最重。
叶片: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暗绿色或灰绿色水浸状不规则病斑,边缘不明显,扩大后病斑变为褐色。湿度大时,叶背病健交界处长白霉。
茎:初呈水浸状斑点,病斑呈暗褐色或黑褐色腐败状,很快绕茎及叶柄一周呈软腐状缢缩或凹陷。潮湿时表面生有稀疏霉层,引起病部以上枝叶萎蔫。
果实:主要危害青果,病斑呈不规则形的灰绿色水浸状硬斑块,后变成暗褐色至棕褐色云纹状,边缘明显,病果一般不变软;湿度大时长少量白霉,迅速腐烂。
病原
病原为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菌丝在寄主间隙生长,以少量的丝状吸器吸收寄主养分。孢囊梗无色,单根或多根成束从气孔长出,具3~4个分枝。孢囊梗膨大呈节状,顶端尖细。孢子囊单胞无色,卵圆形,顶端有乳状突起。卵孢子不多见。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0~23℃。孢子囊形成最适温度为18~22℃。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的最适温度为10~13℃。相对湿度达97%以上时易产生孢子囊,孢子囊及游动孢子都需要在水滴或水膜中才能萌发。病菌可危害番茄和马铃薯等多种茄科植物。
发病规律
越冬:主要以菌丝体在马铃薯块茎中越冬,或在冬季棚室栽培的番茄上危害,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
传播:孢子囊借气流或雨水传播。
侵入: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
可进行多次再侵染,引起病害流行。
发病条件:低温高湿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在相对湿度95%~100%且有水滴或水膜条件下,病害易流行。因此,降雨的早晚,雨日多少,雨量大小及持续时间长短是决定病害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条件。田间地势低洼,排灌不良,过度密植,行间郁蔽,导致田间湿度大,易诱发此病。凡与马铃薯连作或邻茬地块易发病。土壤瘠薄,追肥不及时,偏施氮肥造成植株徒长,或肥力不足,植株长势衰弱,会降低寄主抗病力,均利于发病。此外,番茄品种间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
病害控制
1.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密植,氮、磷、钾配合使用,避免植株徒长,提高寄主抗病性。及时整枝打杈和绑架,适当摘除底部老叶、病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雨季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保护地番茄从苗期开始严格控制生态条件,防治棚室高湿条件出现。
2.实行轮作 重病田与非茄科作物实行2~3年以上轮作,选择土壤肥沃,排灌良好的地块种植番茄。
3.选用抗病品种
4.药剂防治 中心病株后,及时摘除、深埋或烧毁,并立即进行全田喷雾保护。保护地采用烟雾法和粉尘法防病,傍晚关闭大棚或温室,施用45%百菌清烟剂,每hm2用药1.5~1.8kg,第二天通风换气。发病初期,喷施下列杀菌剂:百得富、72.2%普力克、40%疫霜灵、25%甲霜灵、58%雷多米尔-锰锌、40%甲霜铜、72%克露等,注意保护植株中下部叶片和果实,隔7~10d喷1次,连续4~5次。保护地用药掌握在上午10点以后,喷药后通风散湿。
番茄病毒病 Tomato Virus Diseases
番茄病毒病是番茄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几乎遍布所有番茄产区。春番茄每年因此病大约减产30%左右,夏、秋番茄损失更为严重,有的年份或有的地块几乎绝收,严重影响番茄生产。
症状
常见的症状类型有:花叶型、条斑型和蕨叶型3种,其中以条斑病对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蕨叶病。
花叶型:轻型花叶和重花叶。
条斑型:可侵染茎、叶和果实。叶片发病,上部叶片呈现或不呈现深绿色或浅绿色相间的花叶症状;茎部发病,茎杆上、中部初生暗绿色下陷的短条纹,后变为深褐色下陷的油浸状坏死斑,逐渐蔓延扩大;果实发病,果面散布不规则形褐色下陷的油浸状坏死斑,病果畸形。
蕨叶型:症状多发生在植株上部,上部新叶细长呈线状,生长缓慢,叶肉组织严重退化,甚至完全退化,仅剩下主脉。
病原
此病由多种病毒引起,我国报道的主要有6种: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烟草蚀纹病毒Tobacco etch virus(TEV)、和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 mosaic virus(AMV),也可能是多种病毒引起复合侵染。该病的毒源主要是TMV和CMV。
TMV性状:寄主范围很广,有30科200多种植物都能被侵染。钝化温度为92~96℃,在干燥病组织上可存活30年以上。传播方式为汁液传播,蚜虫不传毒。
CMV性状:寄主范围很广,可侵染39科117种植物。钝化温度50~60℃,在番茄上主要症状是花叶、畸形、蕨叶、丛枝与严重矮化。传毒方式为汁液传播与蚜虫传播,我国传毒蚜虫种类是桃蚜、箩卜蚜、棉蚜和甘蓝蚜等。
病害循环
由于TMV寄主范围很广,可以在多种多年生的植物和宿根性杂草上越冬。病毒还可附着于番茄种子表面果肉残屑上,少量可侵入种皮内和胚乳中越冬;此外,还可在多种植物病残体中存活相当长的时期,如番茄病株的根,在深达75~95cm的土中,22个月后还有活的TMV,甚至可在干燥的烟叶和卷烟中越冬。TMV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可接触传染,如:移栽、整枝、打杈、中耕、锄草等农事操作人为传播,蚜虫不传染。CMV由蚜虫传播,如桃蚜、棉蚜等多种蚜虫,但以桃蚜为主,种子和土壤均未发现有传病现象。CMV主要在多www.rixia.cc年生的植物和宿根性杂草上越冬,如鸭跖草、紫罗兰、反枝苋、刺儿菜等,这些植物在春季发芽后蚜虫随即发生,通过蚜虫的取食与迁飞,将病毒传播到附近的番茄地里,引起番茄发病。
发病条件
病害的发生发展受气温影响,一般平均气温达20℃,病害开始发生,25℃时进入发病盛期。高温低湿有利于蚜虫的迁飞和传毒,也有利于病毒的增殖和症状表现,因此病毒病发生严重。气候条件影响番茄寄主的生长发育,影响传毒介体蚜虫的发生与传毒及病害发生的迟早和轻重。番茄花叶病和条斑病主要是由汁液传染,农事操作导致病健植株的相互摩擦而增加传毒的机会,发病严重。蕨叶病由蚜虫传播,特别是桃蚜,田间杂草多,病重。
病害控制
采用以农业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创造有利于植株生长健壮的条件。
1.选用抗(耐)病品种 是防治番茄病毒病的根本措施。目前国内先后培育出了许多抗耐TMV和CMV的品种,如强丰、丽春、中蔬4号、中蔬5号、佳红、早丰、佳粉10号、毛粉802等,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
2.种子处理 用10%的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30min,然后清水冲洗干净,催芽播种,可去除附着在种子表面的TMV。
3.加强栽培管理 适时播种,培育壮苗。育苗阶段加强管理,定植前7~10d可用矮壮素灌根。定植后适当蹲苗,促进根系发育;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实施根外追肥,提高植株抗病性。
4.早期避蚜治蚜 用银灰膜全畦或畦梗覆盖,或用银灰膜做成8~10cm的银灰条拉在大棚架上,利用银灰膜反光驱避蚜虫,以减少蚜传CMV。从苗床期开始,尤其是在蚜虫迁飞盛期,及时喷药治蚜,以减少CMV的初侵染和再侵染。防治蕨叶病应抓好苗期灭蚜和避蚜工作。同时要及时清除田边、地坎杂草,邻作蔬菜也要及时喷药灭蚜。。
5.弱病毒的利用 近年来,国内外在番茄病毒病的生物防治方面有了新的进展,如,弱毒株系N14、CMV卫星RNA S51、S52、S514等。
6.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施1.5%植病灵、20%病毒A、EoxbDOAV抗毒剂1号等,每隔10d喷1次,连续喷3次。
番茄叶霉病 Tomato Leaf Mould
番茄叶霉病俗称“黑毛”,在我国大部分番茄种植区,如:吉林、河北、北京、湖北、湖南、浙江等地均有发生。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茎、花和果实。叶片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不规则形或椭圆形淡黄色褪绿斑,边缘不明显,叶背面出现灰紫色至黑褐色茂密的霉层,湿度大时,叶片表面病斑也可长出霉层。随病情扩展,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卷曲,病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后逐渐向上蔓延,使整株叶片呈黄褐色干枯,发病严重时可引起全株叶片卷曲。
病原
病原为Fulvia fulva (Cooke)Cif.,属半知菌亚门褐孢霉属,异名为黄枝孢菌Cladosporium fulvum Cooke。分生孢子梗成束从气孔伸出,稍有分枝。其上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串生,孢子链通常分枝,分生孢子圆柱形或椭圆形,初无色,单孢,后变为褐色,中间长出一个隔膜,形成2个细胞。
病害循环
越冬:病菌以菌丝体或菌丝块在病残体内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菌丝潜伏于种皮越冬。
传播:气流传播引起初侵染,播种带菌的种子也可引起初侵染。
侵入:气孔侵入。病菌也可从萼片、花梗的气孔侵入,并能进入子房,潜伏在种皮上。该病有多次再侵染
发病条件
湿度是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相对湿度高于90%,有利于病菌繁殖,发病重;气温低于10℃或高于30℃,病情发展可受到抑制。过于密植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发病严重。阴雨天气或光照弱有利于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侵染。而光照充足,温室内短期增温至30~36℃,对病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病害控制
1.选用抗病品种 番茄品种间对叶霉病的抗性具有明显差异。如沈粉3号和佳红等,抗病性较强。双抗2号、佳粉3号对叶霉病菌的1、2号生理小种具有抗性。
2.选用无病种子及种子处理 从无病株上采种或进行种子处理,52℃浸种30min,晾干播种;2%武夷霉素、硫酸铜浸种,或用种子重量0.4%的50%克菌丹拌种。
3.加强栽培管理 采用双垄覆盖地膜及膜下灌水的栽培方式,除可以增强土壤湿度外,还可明显降低棚内空气湿度,抑制番茄叶霉病的发生;对于棚室番茄采用生态防治法,如控制棚内温湿度,适时通风,适当控制浇水,水后及时排湿,降低温湿度;露地番茄要注意田间的通风透光,不宜种植过密,并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雨季要及时排水,以降低田间湿度;及时整枝打杈,摘除病叶老叶,增强通风;滴灌可降低棚室的相对湿度,不要大水漫灌等。
4.温室或大棚的消毒 连年发病严重的温室或大棚,在番茄定植前应进行消毒处理。用硫磺粉熏蒸大棚和温室,每37m3空间,用硫磺0.13kg,锯末0.25kg,混合后,分装几处,点燃后密闭大棚,熏24h。如果先密闭大棚使棚温升至20℃以上处理,效果更好。
5.轮作 发病重的地区,应与其他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6.药剂防治 病害始发期,保护地番茄用45%百菌清烟剂3~3.75kg/hm2熏蒸,或喷撒7%叶霉净粉尘剂,或5%百菌清粉尘剂,隔8~10d左右1次,连续或交替轮换施用。发病初期,摘除下部病叶片后及时喷药保护,喷药要喷在叶片背面。有效药剂有:50%扑海因、2%武夷霉素、50%多•硫悬浮剂、70%甲基硫菌灵、60%防霉宝超微粉、75%百菌清、47%加瑞农、80%大生M-45等。隔7~10d喷1次,视病情连续喷施2~3次。
主要有猝倒病、立枯病、沤根、霜霉病、灰霉病等
苗期病害多是在幼苗日夏养花网的易感阶段遇上不良的气候,而苗床管理不善时发生。
主要是控制好温度和湿度,使苗床保持一个稳定的相对湿度,减少病菌发病条件。每周晴朗天气用多菌灵和代森锌药剂喷雾防止病害发生
希望能帮到你
如何用药防治蔬菜苗期病害?
蔬菜苗期病害的种类较多,引起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多数的苗期病害都与苗期的管理方法有关。其中有一部分苗期病害,如猝倒病、立枯病仅为害幼苗。而有相当多的病害是与成株期的病害是相同的,如黄瓜的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灰霉病、菌核病、黑星病、蔓枯病、根结线虫病,菜豆细菌性疫病,芹菜软腐病,番茄的灰霉病、菌核病、早疫病等。在成株期可发生的苗期病害,一般可以参考本书相应的部分进行防治,这里主要介绍仅为害幼苗的猝倒病及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苗床消毒
可用的方法较多,包括:①用福尔马林土壤消毒,即在播种前每平方米使用30毫升的福尔马林加20~50倍的水喷在苗床上,再用塑料膜覆盖5~7天,经过约20天的晾晒,使福尔马林充分散失掉后再进行播种;②每亩用40~50千克的滴滴混剂,开沟施入后覆土,21天后再播种或定植;③每亩用6千克的98%~100%的棉隆,拌在50千克的细土中,再撒入潮湿的本田中,深耙20厘米,用塑料膜覆盖6天,再通风5天,待棉隆全部散失后,再播种或定植;④每亩用4~5千克的3%的米乐尔颗粒剂,拌在50千克的细土中,再撒入潮湿的本田中,深耙20厘米。也可将药土撒在定植穴的底部潜覆土后再定植,以免引起药害;⑤每平方米用125毫升的氯化苦,分别加在深20厘米的穴中(每穴5毫升),用土盖严踏实,保持15天,翻耙土壤,待氯化苦散净了再播种或定植;⑥每平方米用5毫升的溴甲烷,使用与施用氯化苦的方法相同,处理土壤等。此外,还可以在播种时每平方米用8克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处理土壤;还可以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份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份混匀,制成所谓的“多福粉”,在播种时下铺1/3,上盖2/3保护种苗。这些方法均对这两个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田间防治
在苗床中出现猝倒病的病苗后,可以使用防治蔬菜疫病的各种药剂进行防治(详见本书第28及30问)。在苗床中出现立枯病的病苗后,可以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400~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80%大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30%百菌清烟剂0.25千克/亩,5%百菌清粉尘1千克/亩熏烟或喷粉,每隔5~7天一次,连续2~3次。
蔬菜苗期主要病害有哪些,如何进行无公害防治
简单比较一下猝倒病、立枯病和根腐病这三种病害的症状。猝倒病和立枯病多发生在近地面的茎基部,顾名思义,“猝倒”就是快倒。从发病到倒苗,只需要1天左右。立枯,发生的比猝倒晚,秧苗已经较大,枯死过程也是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直至枯死但仍能直立。从病斑的颜色看,猝倒的较浅,初为水浸状,立枯病产生褐色病斑;这两种病害的病苗和附近土壤都可以长出白色菌丝,猝倒病的似棉絮,立枯病的比较稀疏但后期可能集结成小菌核。根腐病主要危害胚根、幼根,有时扩展到茎基部,引起腐烂;病苗地上部先萎蔫,后变黄,再枯死;切开茎基部可以看到维管束变褐。
在防治方面,除了要加强育苗期管理,培育壮苗外,还可采取以下措施:
土壤处理 在选择疏松肥沃且多年未种蔬菜的床土和施用腐熟有机肥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床土进行药剂处理。可以按每平方米用25%甲霜灵(瑞毒霉、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5克加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克,与适量细潮土混匀配成药土。可将2/3铺在床面,余下的1/3等播种后覆盖。或用恶霉灵(土菌消、土菌清、绿亨1号)每平方米1克,除按上述方法施用外,也可以兑水3000倍,均匀喷洒在苗床上。
种子处理 每1千克种子用绿亨1号1~1.5克或绿亨2号3~4克拌种。
苗期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施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普力克(霜霉威)水剂600~800倍液,间隔10天连续防治2~3次。另外,发病初期可用绿亨1号3000~4000倍液灌根。
疫霉根腐病 地温低湿度高或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主要危害番茄、辣椒、黄瓜、西葫芦、茄子等蔬菜。发病植株茎基部或根部出现褐色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并凹陷,严重时病斑可绕茎基部1周,后根茎基部腐烂,不发新根,地上茎叶逐渐萎蔫枯死,纵剖病株根茎部,可见导管变成深褐色。初发病时可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用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58%雷多米尔锰锌粉剂700倍液灌根,每株灌500毫升,每隔7天灌1次,连灌2~3次。
灰霉病 此病主要发生在番茄、西葫芦等蔬菜上,可危害花、果、叶片及茎,果实染病青果受害较重,残留柱头或花瓣多先被浸染,后向果面或叶柄扩展,致果皮呈灰白色,软腐,病部长出大量的灰绿色的霉层;叶片浸染多始自叶尖,病斑呈“V”字型,向内扩展,并具深浅相间轮纹。苗期、花期、结果期均可发生此病。主要用40%施佳乐悬浮剂800~1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
叶霉病 主要危害番茄叶片,严重时也危害茎、花和果实。叶片染病叶面出现不规则形或椭圆形淡黄色退绿斑,叶背病部初生白色霉层,后霉层变为灰褐色或黑褐色绒状,条件适宜时叶片正面也长出黑霉。初见病害后及时摘除病叶,并喷洒药液进行全面防治。喷药时要特别注意叶片背面,并喷洒均匀、周到。可选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颗粒剂800倍液,或2%武夷菌素水剂150倍液等喷雾,每隔5~7天喷1次,连喷2~3次。
白粉病 此病主要危害黄瓜、球茎茴香、西葫芦、冬瓜、番茄、茄子等,可危害叶片、叶柄、茎及果实。初在叶片退绿小点,扩大后呈不规则形粉斑,上生白色絮状物。有的病斑发生于叶背,病部正面出现黄绿色边缘不明显斑块,后整叶变褐枯死。可选用45%百菌清烟薰剂,每亩每次250克,或2%农抗120水剂150倍液,或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10%世高800倍液喷雾防治。交替用药,以免产生抗药性。
病虫害技术可在中国有机农业网学习。
文章标签:
上一篇:自制青椒剁椒怎么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