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气候变暖的趋势下,会出现北极冰盖增加60% 的现象?大神们帮帮忙
为什么全球变暖了,冬天却会暴冷?
近年来,“全球变暖”的话题已经日夏养花网广为人知,可是到了冬天,无论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低温冰雪天气的纪录却屡屡被改写
2013年12月15日,寒潮袭击中东地区,埃及首都开罗迎来了自1901年以来的第一场雪。2012年刚开始,欧洲普降暴雪,水城威尼斯遭遇罕见冰封。
2009年11月初,寒流刷新中国多个省市初雪的最早纪录
2008年12月,中国天津暴雪,50年不遇,
2008年初,中国南方发生大规模的冰冻灾害。这场寒流还给地处中东的伊拉克带来了过去100年中的第一场雪,给俄罗斯远东地区带来了130年不遇的强暴风雪
2007年3月,中国沈阳大雪,56年不遇。
2006年1月,欧洲全境降温,捷克出现66年来最冷冬天,莫斯科气温降至79年来最低。
在冬天寒潮和冰雪的凛冽中,一些不明就里的人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都说全球变暖了,为什么冬天却变冷了?难道“全球变暖”是吸引公众眼球的伪科学?
其实,全球变暖是一个通俗的说法,对北半球冬季异常寒冷这个现象,可以用全球变暖后的洋流模型变化来解释。正常情况下,海洋中的洋流由于各海城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差异,会受到“温盐环流”驱动,在全球范围内循环。淡而热的低纬度表层海水向极地方向移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释放其蕴含的热量,在到达高纬度海域后变成冷而盐度高的海水,沉入深海,再以深海洋流的方式转回低纬度地区,给当地带来凉爽。洋流循环过程可以使赤道附近的热量被带到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对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差异进行中和。随着全球变暖状况的日益严重,洋流循环的热量调节作用被破坏了。因为全球变暖后,极地冰川大量融化,融解的淡水直接注入了高纬度海城,使当地海水盐度降低,沉入深海的海水变少。原有的由盐度差驱动的洋流就会因此减缓甚至停止,洋流的热交换机制失效热量不再被从低纬度带往高纬度,而是 聚集在赤道附近。这样,高纬度地区将更加寒冷,造成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冬季更严寒。
那么,“全球变暖”是不是一种夸大其词的说法呢?以全球的平均地表温度来指示气候状态,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指标。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1850年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最高的12个年份中,有11个在19952006年间(除了1996年);而看得更远些,20世纪的后50年则是过去的1300年中最温暖的50年。可见,全球变暖的现象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般来说,全球各地的天气状况本来就存在很大差异,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份气候也会有所波动,因此,不应以部分地区冬天的暴雪、严寒来质疑“全球变暖”的总体趋势,否则就像是在盲人模象。
其实,全球变暖是一个通俗的说法,对北半球冬季异常寒冷这个现象,可以用全球变暖后的洋流模型变化来解释。正常情况下,海洋中的洋流由于各海城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差异,会受到“温盐环流”驱动,在全球范围内循环。淡而热的低纬度表层海水向极地方向移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释放其蕴含的热量,在到达高纬度海域后变成冷而盐度高的海水,沉入深海,再以深海洋流的方式转回低纬度地区,给当地带来凉爽。洋流循环过程可以使赤道附近的热量被带到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对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差异进行中和。随着全球变暖状况的日益严重,洋流循环的热量调节作用被破坏了。因为全球变暖后,极地冰川大量融化,融解的淡水直接注入了高纬度海城,使当地海水盐度降低,沉入深海的海水变少。原有的由盐度差驱动的洋流就会因此减缓甚至停止,洋流的热交换机制失效热量不再被从低纬度带往高纬度,而是 聚集在赤道附近。这样,高纬度地区将更加寒冷,造成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冬季更严寒。
两座北极冰盖因气候变暖消失,我们怎么改变趋势?
全球变暖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主要的全球环境问题,也是全球化时代国际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近日,两座北极冰盖因气候变暖消失。引起了人们关于全球变暖的警示。对于应对全球变暖,我们可以做以下措施。
首先,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以及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森林作为吸收二氧化碳的重要成员,对于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全球森林资源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必须加大对森林的种植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从碳和污染物的排放量看,目前常用的4种燃料中,煤炭燃烧产生每单位能量所排放的和大气污染物数量最大,天然气则最少。对于此,必须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其次,各国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境保护,加强协作。一些发达国家将全球变暖的原因推到发展中国家身上,却不管自己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对于此,各国必须加强合作,出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共同对抗全球变暖。
最后,对于全球变暖环境下人们的不适,必须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水平会影响其人类适应性。 通过专门设计用于减少人口脆弱性的基础设施,例如建筑物隔热材料等,可以提高对气候变暖对健康的适应性。 通过建筑物设计,可以调节室内温度,并且可以容易地将室内温度控制在舒适的温度范围内,而不受外部温度的影响。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建筑方位和建筑材料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作为一种长期的适应策略,应提倡在旧建筑物或设计不合理的建筑物中使用隔热材料,这对于防止冷热浪对健康的危害非常必要。
比如平时去超市的时候,带个袋子,少用塑料袋。比如在家的时候不浪费水,一水多用。
我们不能改变所有人的看法,总能从自己做起,影响一下他人。
为什么全球变暖会导致冰河世纪的再次出现?
是不是因为全球变暖了,冰川融化了,然后就进入了冰河世纪呢?rn如果是这样的话,在冰川融化的同时,气候温度也在不断地升高啊,两两相抵消不是恢复正常了吗?rn敬请高手解答!全球变暖也有可能导致局部气候突然变得异常寒冷。
随着全球气温不断升高,世界冰川消融速度加快,大量淡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海洋,使海水盐度不断降低,导致海水失去这种重力的推动,不再形成环流,海洋热量交换机制失效,导致极热和极冷。部分学者指出,洋流的气候缓冲器作用十分重要,一旦平衡被打破,地球将会从现在的间冰期进入冰期。
另外,温室效应会加剧大气污染,导致阳光在高空被反射的比例加大,从而加剧局部冰河世纪的出现。
拓展资料冰期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又称为冰川时期。两次冰期之间唯一相对温暖时期,称为间冰期。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纪冰期。
地球在40多亿年的历史中,曾出现过多次显著降温变冷,形成冰期。特别是在前寒武纪晚期、石炭纪至二叠纪和新生代的冰期都是持续时间很长的地质事件,通常称为大冰期。大冰期的时间尺度至少数百万年。大冰期内又有多次大幅度的气候冷暖交替和冰盖规模的扩展或退缩时期,这种扩展和退缩时期即为冰期和间冰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冰河世纪
气候变暖导致北极的冰川融化,北极的冰川融化使原来小面积的冰变成了大面积的冷水,阻止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北上,使得北美和欧洲的气候变得寒冷,而陆地变冷的程度要高于海洋,在陆地上就形成了新的冰川和冰盖,冰川反射阳光减少地表吸收的热量,又变得更加寒冷,就进入了冰河时期。这种情况也不是不可能发生。
拓展资料:1、气温升高所带来日夏养花网的热能,会提供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从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灾难。 台风海啸等灾难不单直接破坏建筑物和威胁人类生命安全,也会带来次生灾难,尤其是台风、飓风等灾难所带来的大量降雨,会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严重威胁交通安全和居民生活安全。
2、气温升高不单会从海洋直接吸取水分,还会从陆地吸取水分,使得内陆地区大面积干旱,从而粮食减产,饲料也同样减产。粮食和肉类食品将面临匮乏,直接威胁国家稳定。为食物而引起的恐慌和争斗,将不再是落后村落中才会发生的事。
3、气温升高所融化的冰山,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淡水最主要的来源。我们的地下淡水储备很大部分来自冰山融水。在气温平衡正常时,冰山的冰雪循环系统,即冰山夏天融化,流向山下,流入地下,给平原地区积累淡水,并起到过滤作用。
4、气温升高使得自然界食物链逐渐断裂。
5、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导致海洋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使海洋碳酸化,这会杀死大量微生物。最底层的食物消失,使海洋食物链从最底层开始,向上迅速断裂,并蔓延至海洋以外。海洋中大量生物死亡,将会污染海洋,加速其他生物的死亡;同时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加速全球变暖,形成恶性循环。
人们不禁要问:一直听说地球变暖,怎么突然又要进入冰河世纪,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那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相关的知识,看看它们究竟有没有内在联系。
冰期与间冰期
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气候寒冷的大规模冰川活动的时期,称为冰河期。广义的冰河期又被称为大冰期,狭义的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层次的冰期。处于大冰期时,地球上气候寒冷,极地冰盖增厚、广布,中、低纬度地区有时也有强烈冰川作用。大冰期中气候较寒冷的时期被称为冰期,较温暖的时期为间冰期。
在地质史中,全球至少出现过三次大冰期,其出现的原因莫衷一是,但大部分科学家认为与太阳系在银河系中运行的周期有关。
全球变暖与气候异常
虽然有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与太阳能量变化有关,但人为因素加剧全球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这就不得不说说温室效应。通俗地讲,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它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大有关。而人口增加、工业发展,以及树木被砍伐等一系列人为活动,正是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重要原因。
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变暖,但全球变暖也有可能导致气候突然变得异常寒冷。随着全球气温不断升高,世界冰川消融速度加快,大量淡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海洋,使海水盐度不断降低,导致海水失去这种重力的推动,不再形成环流,海洋热量交换机制失效,导致极热和极冷。部分学者指出,洋流的气候缓冲器作用十分重要,一旦平衡被打破,地www.rixia.cc球将会从现在的间冰期进入冰期。
全球变暖导致局部气候突然变得异常寒冷。
随着全球气温不断升高,世界冰川消融速度加快,使海水盐度不断降低,导致海水失去这种重力的推动,海洋热量交换机制失效,导致极热和极冷。部分学者指出,洋流的气候缓冲器作用十分重要,地球将会从现在的间冰期进入冰期。
温室效应会加剧大气污染,导致阳光在高空被反射的比例加大,从而加剧局部冰河世纪的出现。
比如说后天中的情况,气候变暖导致北极的冰川融化,北极的冰川融化使原来小面积的冰变成了大面积的冷水,阻止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北上,使得北美和欧洲的气候变得寒冷,而陆地变冷的程度要高于海洋,在陆地上就形成了新的冰川和冰盖,冰川反射阳光减少地表吸收的热量,又变得更加寒冷,就进入了冰河时期。这种情况也不是不可能发生。
为什么说一半的北极海冰不是因为全球变暖而融化的?
在一项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杂志的新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北极气候的自然变化是自1979年以来海冰减少约30%-50%的主要原因。
2012年9月夏末,北极海冰覆盖面积创下历史最低纪录——自1979年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而且北极海冰以每年约10%的速度融化。这项将北极大气环流中的人为与自然影响分开的研究表明,北极长达数十年的气候变暖可能与远在热带的太平洋相关。领导这项研究的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Qinghua Ding指出,如果在不久的未来这种自然模式会停止或逆转,那么将减缓北极快速融化的趋势,甚至恢复海冰的总量。但从长远来看,温室气体的人为排放会成为更加势不可挡的因素。
来自雷丁大学、没有参与这项研究的Ed Hawkins表示,近年来北极海冰的覆盖面积已经达到历史最低,并不是全部由全球气温升高导致,大气环流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展望未来,北极在夏季将变成无冰的状态,这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不是如果。
北极海冰的融化破坏了原住民的生活,也对北极熊和海豹等野生动物造成了影响,但开放了新的航道以及储藏石油和天然气的区域。这项研究的发现有助于预测海冰何时消失。当冰盖面积小于100万平方公里时,该地区就可以看作是无冰的,即术语“无冰的北极”。去年夏天,北极冰盖面积下降到415万平方公里左右。2013年,联合国气候科学家小组指出,人类活动很有可能是导致北极海冰消失的主要原因,但影响到底有多大并不知道。如果排放量持续上升,海冰很有可能消失于本世纪中叶。在过去的三十年中,通过卫星仪器监测发现,北极夏季最小海冰范围以每10年约3%的速度减少,融化速日夏养花网度远高于科学家的预估。
Ding等人的新论文给这样的差异提供了一种解释,并且给出了一个证据。多达30%-50%的北极海冰减少,是由于北极大气环流的年代际时间尺度自然变化引起的。
文章标签:
下一篇:我想减肥。但是控制不住自己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