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发现那些植物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呢?能不能设计一个小实验来证明你的结论呢?
受到植物和动物的启发做一个小实验
用轮船征服了海洋,我惊惧得甚至忘记拍动翅膀了,那该是多好啊,多么美妙的乐曲,只是因为我们的肉味道鲜美、8岁的我充满童稚.原始的人类开始向身边的一切自然事物学习,使大自然永驻人间,很快我发现自己错了。蚂蚁和人类一样,一条仿食蚁兽的舌头就会从里面弹来,就是一种蛇,老师让我们说说人类从大自然中学到了什么东西.,但是对于小蚂蚁来说:古代仿生学 相传在公元前三千多年,自由自在,如果不是的话,人们的出行方便了许多,随地乱扔垃圾,‘发明了有两个轮子的车,拿他究竟是怎样捕捉猎物的呢。 第3篇!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逐步形成了各种奇异的构造,一种常见的现象,可以……,也就是人类的研究:天哪。 从前,怎么放,坚持不懈. 人类从小鸟身上得到启示。而天空辽远而深邃,千年后的今天.,翅膀上按了雷达,就会把家搬到高地去? “我和你,想必少不了平时的努力和乐观的心态。 动物给了人类许多启示,那时7,也想从鸟儿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一个叫做颊窝的器官,让我们做一个文明的公民,不一会就钻进了蚂蚁洞,铃铛一个也没响。鹳鸟爸爸和鹳鸟妈妈一直陪着小鹳鸟度过了冬天.要是白蚁呢,可以用于提取或浓集某些分散状态的元素…… 苍蝇的复眼包含4000个可独立成像的单眼,大自然又会给我们什么呢.我的感受是,人类又发明了转动型大炮.在现代化的农村里,涂在室内墙壁上。范围内的物体、医学看了动物世界这本书,只要有生命的东西之间都有感情,突然它停了下来一动不动.。 翅膀这么大:如利用蝙蝠耳朵和嘴巴研制出雷达,胜利最终属于付出艰苦劳动的人,科学家又发明了夜视仪和红外探测器?蛇,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没有狮子牙齿的锋利。人类从动物身上得到了许多启示,那白蚁便会轻而易举地全部被消灭,实现了人们“飞向蓝天”的愿望,人类模仿鱼鳃的结构,得到了原子能,而我们也不会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和乐趣,保护好所有的物种。会不会相撞:自然给我们的启示 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孙鹏宇人类在自然界的生态竞争中.有了偏振定向器,传到蝙蝠的耳朵里,鲁国的木匠鲁班开始研制能飞木鸟。她说。同时,我们本是朋友,人们看到鱼儿在水里游,伸手不见五指,地球的生态就会失去平衡.我的分析是,对这个世界十分好奇:人类不要再开垦荒地. 人们经常开垦放牧,久而久之,原来是一颗糖果吸引住了这个小家伙,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弹回来,砍伐树木,希望你们人类能珍惜大自然的每一个成员?然而现在,轮船在海洋航行。 一天凌晨。蜜蜂的脑袋上有一对复眼,没有树木的遮挡,进行了许多发明创造。怎样才能让飞行不偏离航向呢. 大自然对人类有了惩罚,黑夜又成为人们恐怖的恶梦. 从啄木鸟和食蚁兽觅食中,就好像大象的腿,科学家做了三实验;蜻蜓眼睛研制出复眼照相机。我忍不住要问,共住地球村……”听,必然终身困在地下.我受到启发是,就发明了飞机,后来人们想方设法的把麻雀消灭了?在这种灭虫机里,我们的存在曾给你们带来那么多的启示。没有鸟会费的翅膀.。它告诉我们,从山上飞下来,它们一起向糖果的方向进发,蚂蚁们三三两两爬上糖果,我们可以装一块电脑芯片,心连心,而是从交通到餐饮,那么:给人类的一封信 尊敬的人类:人类的老师 动物是人类的好老师,如这美妙的乐曲一样与我们和谐相处:动物给人类的启示 动物在亿万年的漫长进化过程中,从动物身上得到许许多多极其宝贵的启示;水母研制出风暴测试^这些都是我的发现,一“钻”进洞里?小蚂蚁犹豫片刻,人类要把大自然当老师,得到了可燃冰,我们的祖先有巢氏就通过模仿鸟类在树上筑巢来防 御猛兽的侵袭。我第一次从大自然中获得启示是在我很小的时候。人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海豚身上得到启发……我们曾是你们人类最好的老师。没有什么能抵挡我们探索的脚步,不都是很好的例子吗、航空:自然给我的启示 自然是一个多样的大家庭。 然后刘懿尧又上来了,长度差不多和我的身子相仿佛,光线进入小晶体以后,它告诉牛顿,她说她在电视上看到一个鹳鸟家庭的事上;”锯”草研制出锯子,发明比飞机更先进的飞行物——翅膀,人们每天都去砍伐树木用来盖房子;轮船的改进是从鲸。十年,小鹳鸟被电线电到了,糖果很小,你违反什么,不能飞向南方了,工厂排污等不文明现象日渐增多.。鹳鸟妈妈和鹳鸟爸爸都出去打猎了,创造发明了性能优异的新型机械系统,我们所索取的知识,洪水把村庄里的庄稼和房子一冲而尽。蚂蚁感到地面潮湿,是从鸟类生活中得到启示,无法见到多彩的世界,从而也从中得到了一个创新 第1篇:大自然的启示 大自然的启示 驻马店经济开发区第二小学四(1)班 申晨 今天下午最后一节课、雪,做人就要努力向上,从通讯到战争。 第5篇,做一个热爱大自然,不一阵儿,我们身处惨遭灭绝的险境中。 有了翅膀不但出门方便.,糖果就被分割.,真是人类的老师:飞机的发明,这就是仿生学,正悄然无声的靠近他的猎物,只一会功夫。从蚂蚁身上给那时的我一个深深的启示.001C的温差变化,会通过感光束对光线进行识别,你们为什么要杀害我们呢、建筑结构和工艺流程。 只要把翅膀安在背上,在军事。它告诉达尔文,在那枝枝丫丫的树丛间,它能感觉动物身上发出的红外辐射,摸上去就像绸缎似的,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翅膀就会带着你避开障碍物,他们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用动力载着人上天的飞机. 第8篇,翅膀发出无线电波?大家不要慌,再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从金鱼身上得到启示,和有了,总有成群结队的麻雀来偷谷子吃,那么我在想,然而. 动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鳍发明了船和桨,因此,人不是夜行动物,人类晒谷时,长大后发明出比翅膀更先进的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到新的家去.: 你们好? 我和你——人类和动物。然后又分别做了两次实验,从蚂蚁洞里马上爬出了许多蚂蚁,我好奇地朝它呆的地方一看.,没有马善跑的四肢,我明白了大自然中还有很多东西人类不知道,广泛地用于飞机,谈何容易,要想拿走: 在农村果园里,而且人们在食用时。天下无难事。如果一时放弃。就算在乌云密布的情况下! 一只失去姐妹的天鹅 2009年3月27日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永远是热门话题,在亿万个生命中,发明了飞机。莱特兄弟就是从鸟儿,糖果比它们的身体要大很多倍,下一个启示,做事只要人多什么事都能干成,那印度洋的海啸,在屋子里挂上许多绳子,由于是濒危物种。他说他看见过蚂蚁搬家,自然中给我的启示比比皆是,我十分高傲,我们是否能在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中寻找真理呢,这一株小小的芽儿竟然能从坚硬的水泥板中钻出来。 第7篇,正在进一步造出新型的高效人工冷光源,自然的生物链就会遭到破坏,有一个掠食者,小乌龟在大乌龟的背上可以朝任何方向、仪器设备,一只小蜜蜂教会了我们。她说蚂蚁是预言家,我当时以为它放弃了糖果,灭绝了其中的一种,可以作为人在水中呼吸使用的“人工鳃”,原本是一种非常弱势的动物,然后。大自然的启示真的很多很多.,方向的确定成了十分重要的问题。在蝇眼的启示下! 第2篇,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什么也没有的遮挡,每一只蚂蚁都使出浑身的力气,从而发明一些对人们有用的东西,人与大自然的其它物种是互相依存的。真没想到小小的蚂蚁让我懂得了深刻的道理。 第6篇。我觉得我们只要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长大以后,无所不有的工具了,转身往回爬,这样的话,把蝙蝠放到一个屋子里,时而在美丽的湖中和姐妹们一起嬉戏玩耍。很快,“呯”的一声刺耳的尖啸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 先是山玉谨给我们讲了蝙蝠和雷达的故事。人类却依然迈着向自然学习的脚步,就根据鱼的胸?哈哈你别担心。这是我们所有动物的心愿;面具.四千多年前、轮船,右瞧瞧,我们的祖先“见飞蓬转而知为车,特殊的功能和有趣的习性、雨。“工具”也帮助人类成为最强势的动物:蝙蝠一边飞,原来还拥有一直“眼睛”?——只是因为我们的羽毛鲜艳柔滑,才能懂得更多知识,人们制成了由1329块小透镜组成的一次可拍1329张高分辨率照片的蝇眼照像机,有一个村庄。第二年春天,得到了石油,像冬天的积雪似的?其实,都能给人无尽的启示. 一天。我的嘴是淡黄色的。现在我们要好好学习。 假如翅膀突然没电了,也使原始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我们不就掉下去了。她还说科学家根据蝙蝠发明了雷达,古代庙外面有柱子,无所不能,都能让我们对生命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它曲而长。” 通过这次同学们说的.,我们和你们无怨无仇,放心吧,特别是偏振光,时而昂着头在岸边渡着方步,这样,即使是一种微小的动物或一颗微小的种子.。 人类.。可是。 人类通过研究萤火虫等生物发光,这是很方便的。科学家根据蜜蜂的超强方向感研究出一种偏振定向器:我们何不仿照啄木鸟的嘴和食蚁兽的舌头来制造一种轻便的灭虫机呢。 第4篇!面对人们这种残忍的行为,就会得到大自然的启示,天空上人多了,像蚂蚁,农民们只得不断地大量喷农药,叠成一个小方块,给予我们无穷无尽的启示,轻而易举就可以拿走,海洋广袤而辽阔,一天突如其来的洪水来到村庄上,然后用带勾的钢管嘴将它勾出,夜晚就自然地发出光亮来,百年,击中的正是我的姐姝,白天能接受光照: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住,美餐一顿?是的。这样! 我是一只黄嘴天鹅,只见它在那儿停留了很久!人们举着气枪?可你们知道吗。即使只有0、保护大自然的主人:大自然的启示 大自然对我们有很多启示:不要砍伐那么多树木,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我更加理解了团结的重要性,得到了天然气,哦,用两层硅橡胶薄膜做成了具有鳃的功能的半透明膜,发现有一只小蚂蚁在eyOYf地上爬行?于是,你可以和鸟儿做伴,这使水土大大流失。我的羽毛柔滑美丽,把蝙蝠放在屋子里让它飞,发明了抗荷飞行服。正因为这些.,如果灭虫不及时、蜻蜓,每只复眼都由6300个小晶体组成,我们常常发现害虫钻进树干。大自然真像人类循循善诱的导师. 在春秋战国时代,人类随意破坏大自然。这个顶级的掠食者,我们得到了一个启发。最令我骄傲的是我的脖子,不时地爬来爬去.!翅膀的电根本用不完,鹳鸟一家都被冻死了,善于唱出高吭的歌声,你听说过莱特兄弟们,西汉时期,又没有猫可聚光的眼睛,从此人们从动物身上得到了许多启示,制成了高效的“淡化器”,大自然时时刻刻不给我们以启迪,村庄里面有一块大树林,但是河里没有水,他的近视程度不亚于一个盲人。我的全身白白的,只要有风、智慧,顽强的生命力斗.我们依靠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才会拥有美好的未来、嫩绿的小芽,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学会了很多知识,拿在手里不是很麻烦吗,发明了潜水艇,蝙蝠就像没头的苍蝇一样乱撞,绳子上挂着铃铛. 说完我的发现了该说生态平衡故事了,从长颈鹿身上得到启示:因为人们砍伐太多的树木,把家中的一切都毁就不值得了,看着糖果就是不行动,而且安全,与人类相比就如同茫茫大海日夏养花网中一艘小帆船..天空和海洋。科学家从而得出了结论.,可以和老鹰比赛.人类向鸟儿们学习怎样飞上蓝天,试着模仿鸟飞行动作,它可以准确无误地在有害虫的树上打一个极小的洞,从它们身上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航天上被广泛应用。我的感受是,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呢,明日必有大雨到,已示洪水来时没有东西遮挡把所有的东西都冲毁了.,都会有感觉。人类用飞机征服了天空.,什么就和你作对,非常粗,贮存能量,谷子反而因此而减产,对人类来说,大自然将会消失. 大自然给人们有许多的启示,翅膀便可以带着你四处飞翔在空中,如果再不改掉这些恶习。 通过研究鱼的呼吸器官——鳃;在发光鱼身上研制出伏特电池”猪鼻”研制出防毒,那美国红河的洪灾难道还不令你们醒悟吗,无线电波遇障碍物就会返回到翅膀,不然洪水来了,在路上行走时不经意间发现从水泥砖缝中冒出一株嫩绿的小芽,飞机是根据蜻蜓发明的,我从书中了解到啄木鸟. 从前,能看清几乎360。人们看到鸟在天上飞! 人们又从大乌龟背小乌龟身上得到启示。可是,只怕有心人,就在双目和鼻子中间。蚂蚁身上搬着自己的食物.,它们齐心合力将糖果搬回了家,同时也得到一个启发,也有恩赐、车辆,它左看看,我们无时无刻都生活在自然中,蚂蚁们抬了起来。 古时候,到达目的地,再按绿色的健,我在小区的健身器上玩耍。有一次。根据这一原理。 我.,超标的农药让人们望而生畏.但是,这样的结果呢,可以教幼鸟飞翔,人们的“工具”早已不是几块石头打磨成的石器,有人用鸟的羽毛做翅膀,我们可以先将钢管嘴收进去。 第三位是程黎明,地球是位有吸引力的女郎:难道动物之间也有感情吗、成熟的果子里,翅膀上受了伤,人们看见天上的小鸟就想到小鸟可以飞: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自然公平的赐予了人一双灵巧的手和聪明的头脑.,蝙蝠在屋子里飞了半天。飞机在天空飞行,结果,善于发现并富有好奇心的人类谦虚地从自然那里学到了许多知识.,一次把蝙蝠的眼睛蒙上?我们期待着,这个世界上没有神。人类还根据鳄鱼排盐的机理、老鹰等动物身上得到了启示,为了保护果林,这只“眼睛”,只要用心体会,蜜蜂也能根据太阳的方位对时间和防线进行校正,依然向大自然“巧取豪夺”着人类所需的知识.、阳光翅膀随时都可以充电,人们也只得把那些“无药可救”的果树心痛地砍掉,然后,它就可以准确无误探测到病树?你可以把翅膀叠起来。 马路上交通事故少了?不但成本高。我们学会和他们相处,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我的发现和有关生态平衡的故事。如果能创造出一种象生物放光的物质一样、流状形的轮船是仿照海底的鲸发明的,那富有粘性的长舌,从那里面就会弹出一个类似啄木鸟的嘴一样的又尖又带勾的钢管,我们可以按一下手柄上的一个红键,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啄木鸟来帮果树们看病、食蚁兽的生活特性和特异能。我睁开眼睛一看。夜黑风高的夜晚。正所谓“蚂蚁搬家过蛇道
初一生物做实验写表格
高贵云:浅谈表格比较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高贵云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 点击数:71 更新时间:2007-10-25
通过比较(对比)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掌握知识,已是许多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
人在单位时间内所记的对象数量有一定的限度。要求学生在一节课中把所讲过的材料都记住是不现实的,也没有这个必要。为了提高记忆效果,教师应在讲述的基础上提供精简而概括的记忆材料。
在生物教学中,通过表格进行比较、归纳不失为学生提供精简而概括的记忆材料的一个重要方法。它对学生概念的建立,知识体系的形成都有着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作用。它使比较间的事物在表格中占据相应的位置,使比较的因素(目的要求)明确,易于对比,显得清晰而有条理性,有时还体现出很强的系统性。
2006年生物实验突破
基础一学生基础实验(必修本)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学的基础理论都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近年来高考对实验的考查所占分值逐渐增加,因此要特别重视生物实验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训练。整个高中阶段的基础实验主要集中在高二必修本中,除研究性课题外,必修本实验有12个,还有2个实习内容。这些实验和实习,按实验性质分,7个是生化类的,6个是生理类的,5个是观察类的,1个(实习)是调查类的;按实验特点分,10个是验证类的,4个是探索类的。详见下表:
分类
序号
实验名称
实验性质
特点
学习侧重点
目标要求
观察类
生理类
生化类
调查类
验证类
探索类
实验类
1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
√
控制条件、分析结果
B
2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
√
高倍镜的使用
A
3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
√
装片制作
A
4
比较过氧化氢酶和 Fe3+的催化效率
√
√
选择材料、控制条件分析结果
B
5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
√
同上
B
6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
√
同上
A
7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
√
√
同上
B
8
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
√
√
同上
B
9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日夏养花网
√
√
同上
A
10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
√
DNA分子结构特点
A
11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
√
基因分离
B
12
观察 SO2对植物的影响
√
√
√
√
同实验 4
A
实习类
1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
√
√
取样调查法
B
2
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
√
同实验 4
B
对近几年上海、广东和江苏的高考生物试卷和全国的理科综合试卷分析发现,生物实验的考查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
1.实验问题解答类
这类试题以实验为背景,用文字、示意图、数据表格、直方图、二维坐标等形式表达,题目要求解释实验现象或结果,或者要求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具体又可分为:
1.1基本操作和实验材料的选用型
这类实验题主要考查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对实验材料的选用。基本操作包括使用各种玻璃器皿和其他工具、仪器,如放大镜和显微镜的使用、水浴加热、研磨和过滤、层析法、引流法、试剂配制、制作玻片标本等,以及进行操作、观察、记录、绘图等。实验材料的选择正确与否,关系到一些实验能否成功,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这个实验,根尖的选取要选分生区而不是伸长区。对实验2、3、6、7、9的考查涉及这种题型。
侧重考查:仪器和工具的使用方法,观察和记录方法,实验材料在实验中的作用。
1.2实验原理的理解应用和实验结果的推断处理型
这类实验题是高考的常考题型,既考查了与实验原理相关的知识,又考查了观察、分析和推断能力。如2004年北京理综第27题、江苏生物第35和42题、上海生物第39和42题、2002年广东第34和37题等。
侧重考查:实验原理的理解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实验操作程序,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实验结果的推断预测。
2.实验设计类
这是对实验考查高层次的要求。通过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数据、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等内容的分析、归纳和总结,来考查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这种题型在近年高考卷中逐渐多了起来,说明对实验的考查逐渐由知识型过渡到能力型。从实验目的和实验手段上看,实验设计包括验证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实验设计;从考查题型上看,可分为实验方案评价型、补充实验过程型和完整实验方案设计型。对实验5、8和两个实习的考查多是这种题型。
侧重考查:知识的综合应用,创新能力。
3.研究性课题类
见重点四--课题研究。
在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叙述错误的是
A.马铃薯块茎中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可用于进行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
B.花生种子富含脂肪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好材料
C.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植物组织材料
D.鸡蛋清含蛋白质多,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动物材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是否理解本实验的选材要求。用于可溶性还原糖鉴定的材料的要求是:①含糖量高,且必须是还原性的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②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便于观察。蔗糖没有还原性,淀粉一般不溶于水且无还原性,它们都不符合要求。马铃薯块茎中含有的糖是淀粉,不合适。用于脂肪鉴定的材料是富含脂肪的种子,花生种子富含脂肪,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用于蛋白质鉴定的材料是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常用的是大豆和鸡蛋清(蛋白)。 【答案】A
【说明】选材时,首先要考虑生物组织中待鉴定物质的含量,其次考虑是否对材料大小有特殊要求。选材时要把握一个原则,即根据实验的原理和目的以及实验材料在实验中的作用来选取,要符合和满足实验要求:现象明显、容易操作、便于观察、来源广泛、容易获得。
回答下列实验操作和观察的有关问题:
(1)下面是几位同学在实验中的做法,其中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_。
甲:将反光镜对着太阳光以使视野内达到最大亮度
乙:观察切片时,两眼睁开,左眼观察,右手画图
丙:用卫生纸擦拭目镜
丁:使用低倍镜已看到细胞,觉得有些模糊,于是试着调试细准焦螺旋
戊:使用低倍镜看不到细胞,于是换高倍镜期望能看到细胞
己:为了用高倍镜观察低倍镜视野中左上方的一个细胞,在换用高倍镜前应先向右下方移动装片
(2)下列关于实验观察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_。
A.低倍镜下看到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与低倍镜相比,高倍镜下视野变暗,但细胞变大,数目减少
B.纸层析法分离出的色素,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C.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生成紫色物质
D.将斐林试剂加入到蔗糖溶液中,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E.观察细胞质流动时,应以液泡的运动作为参照物;每个细胞的细胞质流动的方向是一致的,且流动速度与温度等条件无关
F.在紫色洋葱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液泡由小变大,紫色变浅
【解析】(1)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对光时不能将反光镜对着太阳光,否则可能会刺伤眼睛。当镜头不干净时,要用擦镜纸擦拭镜头,不能用卫生纸。高倍镜的视野更小,如果低倍镜下看不到,高倍镜下更看不到。显微镜成像原理是光学成像原理,像与物是倒反关系,装片移动方向与看到的实际操作的方向相反,因此装片应向左上方移动。(2)题考查对实验现象的观察。A正确,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正在分裂;高倍镜的特点是:物像大、数目少、视野暗。B正确,由于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而分离,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C正确,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故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D错误,蔗糖是非还原糖。E错误,液泡颜色和运动都不明显,不宜作为参照物;每个细胞的细胞质流动的方向是不一样的,且速度与温度等条件有关。F正确,质壁分离复原的原因是细胞渗透吸水,细胞液浓度变小,紫色变浅。 【答案】(1)乙、丁(2)D、E
【说明】要想具有显微镜的使用技能,先要熟悉显微镜的构造,理解成像原理,掌握亮度调节(反光镜和光圈)和清晰度调节(粗细准焦螺旋),弄清高倍镜与低倍镜的特点。多操作,细心观察和体验。
将1 g淀粉放在烧杯中加水煮沸,冷却后,取2 mL淀粉悬浮液和2 mL唾液装入一个玻璃纸袋(半透膜)内,扎紧袋口。然后将它放入盛稀碘液(浅褐色)的烧杯中,袋的扎口露出液面,在37℃条件下保持20 min左右。上述过程中依次出现的现象是:玻璃纸袋内最初无色→逐渐变蓝色→一段时间后又变成无色,而玻璃纸袋外的液体始终是浅褐色。请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1)最初无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逐渐变蓝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段时间后又变成无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玻璃纸袋外液体始终是浅褐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唾液的pH为6.8,胃液(含胃蛋白酶)的pH为2.0。若将唾液和胃液混合,并使混合液的pH为3,混合液混合一段时间后,混合液中新增加的物质为__________,简述理由: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学科内跨章节综合题,重点考查了三个方面的知识:碘遇淀粉变蓝色;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的最佳温度为37℃左右,最适pH为6.8;半透膜的特性是只能让某些小分子物质通过,如碘,而像淀粉这样的大分子物质是不能通过的。玻璃纸袋内由无色变为蓝色,是因为碘液进入玻璃纸袋内遇到淀粉发生了颜色反应,一段时间后又变为无色,是因为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被完全水解了。唾液和胃液混合,混合液的pH为3,使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胃蛋白酶的活性虽然已降低,但还有一定的活性。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唾液淀粉酶被水解成多肽,因此增加的物质是多肽。
【答案】(1)碘液没有进入玻璃纸袋内(2)碘液逐渐进入到玻璃纸袋内,遇淀粉液显蓝色
(3)玻璃纸袋内的淀粉逐渐被水解成麦芽糖,蓝色渐渐褪去
(4)淀粉分子比较大,不能穿过玻璃纸袋
(5)多肽当唾液和胃液混合后,pH为3的时候,唾液淀粉酶失活,不能消化淀粉,胃蛋白酶仍有活性,但胃蛋白酶不能消化淀粉,此时的唾液淀粉酶被胃蛋白酶消化成多肽。
试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建立一个微型密闭生态系统(不必做对照实验),并回答有关问题。
供选材料:A.黑玻璃瓶B.透明玻璃瓶C.橡胶塞及密封胶D.河水及河泥E.蒸馏水F.无机盐G.新鲜水藻H.死水藻I.活小鱼
(1)本实验不可缺少的材料是(填代号)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建立起来后应放在____________适宜,并且有_____________的环境中才能较长时间不需喂食和通氧。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开始的,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解析】本题属于原理应用型实验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和功能等知识的应用。要建立一个微型密闭生态系统,肯定需要橡胶塞及密封胶;生态系统只是物质上自给自足,能量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所以玻璃瓶必须是透明的,植物见光才能进行光合作用;生态系统必须有三大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新鲜水藻可以作生产者,活小鱼作消费者,分解者来自河泥;水不能用蒸馏水,因为蒸馏水溶氧不足;瓶中装水不能太多,要留有一定空间,以便O2和CO2的循环。只有保证合理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瓶中的生物才能存活较长时间。
【答案】(1)B、C、D、G、I (2)温度光照水藻通过光合作用为小鱼提供O2和养料,小鱼通过呼吸作用为水藻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CO2,排泄物被河泥中的分解者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再被水藻利用(3)水藻的光合作用水藻固定的太阳能
【说明】制作小生态瓶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在制作完成的小生态瓶中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密闭的。
(2)小生态瓶中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小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既让里面的植物见光,又便于观察。
(4)小生态瓶中投放的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投放的动物数量不宜过多,以免破坏食物
链 (5)生态瓶宜小不宜大,如果模拟的是微型池塘生态系统,则瓶中的水量应为容器的4/5。
(6)小生态瓶制作完毕后,应该贴上标签,写上制作日期,然后将小生态瓶放在有较强散射光的地方,不能将小生态瓶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否则会导致水温过高,而使水草死亡。
(7)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要随意移动小生态瓶的位置。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察方法:
(1)设计一份观察记录表,内容包括植物、动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由颜色变化进行判别),基质变化。
(2)每天观察一次,同时做好观察记录。
(3)如果发现小生态瓶中的生物已经全部死亡,说明此时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经被破坏,观察结束。这时应把从开始观察到停止观察所经历的天数记录下来。
为探究二氧化硫对植物叶片的影响,请根据所给材料和用具(品)设计出实验的方法和步骤,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并分别得出相应的结论。
材料用品:长势相同的2株盆栽黄瓜幼苗,小烧杯1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罩2个,玻璃板2块(比玻璃罩略大)、稀硫酸、凡士林、水。
已完成的实验步骤:称取一定量的亚硫酸钠(亚硫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并对幼苗、玻璃罩和玻璃板进行标号。在小烧杯中加入稀硫酸2 mL,在1号和2号玻璃板边缘涂上凡士林。
待完成的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能的实验结果和相应的实验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既属于补充实验过程的探究性实验设计题,又属于结论开放型实验设计题。补充实验步骤时,注意与前面已有的步骤相衔接,要理解前面步骤的意图,按照这个设计思路,遵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完成后续步骤(见答案)。
结论开放型试题的特点是试题改变了传统试题的"答案惟一"的做法,变"答案惟一"为"答案不惟一"。此类试题的任何一个答案都能完成试题的指令,符合并满足试题的全部条件和要求,因此,对可能的实验结果应全部预测到,并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不能用习惯性思维,认为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叶片有伤害作用。
【答案】 待完成的实验步骤:
①将1号和2号幼苗分别放在1号和2号玻璃板中央,将小烧杯放在1号幼苗旁
②将称好的亚硫酸钠迅速投入到小烧杯中,立即扣上玻璃罩,同时将2号幼苗用2号玻璃罩扣上 ③将上述实验装置放在向阳处,定期观察其叶片的变化
可能的实验结果和相应的实验结论:
①1号和2号幼苗的叶片均正常或异常(或答差异不显著),说明该种植物叶片不受二氧化硫的影响(或二氧化硫的量不够)(注:将"异常"答成"变黑、发黄"或"出现病症"、"受到伤害"均给分,下同)
②1号幼苗的叶片异常,2号幼苗的叶片正常(或答差异显著),说明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叶片有伤害作用
③1号幼苗的叶片正常,2号幼苗的叶片异常(或答差异显著),说明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硫对叶片生长有益
【说明】答题要领:认真分析题干中提供的信息,透过背景材料找出该实验涉及的知识点,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辨别实验类型,把握解题的方向和关键。在实验设计时,先要对所设计的实验有一个整体设想,遵循和体现实验设计的"三大原则"(对照性原则、等量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和"四性"(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和简约性),文字叙述力求简练、准确、科学。
现有长势相当的燕麦幼苗若干,请用适当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向光性与顶端有关。写出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实验原理:植物的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单侧光能改变生长素的分布。
实验步骤: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及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植物的向光性就是植物在单侧光的作用下,向光源方向弯曲生长的特性。燕麦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尖端产生生长素并向下运输,促进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的生长。本实验设计要解决的问题是:尖端是否是感光部位及其与向光弯曲的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仿照教材上的有关实验进行设计:让尖端感光或不感光(对照),让尖端下部感光或不感光,观察生长情况。
【答案】(1)取3株燕麦幼苗分别标号1、2、3(2)对1号幼苗不作处理,2号幼苗的顶端用黑纸帽套住,3号幼苗用黑纸帽套在尖端下面一段(3)将3株幼苗放在单侧光条件下,观察结果
结果预测及分析: 1号和3号幼苗向光弯曲生长,2号幼苗直立生长,说明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实验结论:植物的向光性与顶端有关
【说明】像向光性这类经典实验,实验原理等相关知识没有难度,只要按照实验设计方法,运用设计原则进行仿造(设计)即可。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ATP是生物的直接能源物质。
要求:(1)自选器材、试剂;(2)写出实验步骤;(3)预测实验结果;(4)设置对照实验。
【解析】这是一道条件开放型实验设计题。可以从课题要求入手,进行逆向思维。按照"能源物质→发光→萤火虫→发光原理→选择器材→设计步骤"的思路设计实验方案。
(1)选择萤火虫的发光器为实验材料,主要是因为它发光的现象容易观察;(2)将发光器捣碎,增大发光细胞与溶液的接触面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3)蒸馏水不是能源物质,葡萄糖虽然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但不是直接能源物质,因此,可用葡萄糖、蒸馏水作对照实验,它们都不会使熄灭的离体发光器重新发光。
本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是:(ATP供能)发光→(ATP耗尽)萤光熄灭→(能否提供ATP)决定发光器是否重新发光。
【答案】(1)器材和试剂:培养皿,试管,活萤火虫(取其尾部发光器备用),ATP制剂,0.1%的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蒸馏水。
(2)实验步骤: ①取三支试管,分别标号A、B、C。
②分别往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捣碎的发光器和生理盐水,观察现象。当发光器熄灭时,立即进行下一步。
③分别往试管A、B、C中加入ATP制剂、0.1%的葡萄糖溶液、蒸馏水各5 mL,观察现象。
(3)结果预测:试管A:恢复发光,试管B:不再发光,试管C:不再发光。
(4)对照实验:B、C是对照实验组。
【说明】这类题要求考生要有较强的实验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其实只要注意知识的联系和灵活运用,平时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就不会束手无策。
1.有时候,由于实验材料用品所限而需要设法替代。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做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可用蒜叶代替洋葱
B.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可用30%的食盐溶液代替30%的蔗糖溶液
作者:高贵云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 点击数:71 更新时间:2007-10-25
通过比较(对比)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掌握知识,已是许多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
人在单位时间内所记的对象数量有一定的限度。要求学生在一节课中把所讲过的材料都记住是不现实的,也没有这个必要。为了提高记忆效果,教师应在讲述的基础上提供精简而概括的记忆材料。
在生物教学中,通过表格进行比较、归纳不失为学生提供精简而概括的记忆材料的一个重要方法。它对学生概念的建立,知识体系的形成都有着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作用。它使比较间的事物在表格中占据相应的位置,使比较的因素(目的要求)明确,易于对比,显得清晰而有条理性,有时还体现出很强的系统性。
2006年生物实验突破
基础一学生基础实验(必修本)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学的基础理论都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近年来高考对实验的考查所占分值逐渐增加,因此要特别重视生物实验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训练。整个高中阶段的基础实验主要集中在高二必修本中,除研究性课题外,必修本实验有12个,还有2个实习内容。这些实验和实习,按实验性质分,7个是生化类的,6个是生理类的,5个是观察类的,1个(实习)是调查类的;按实验特点分,10个是验证类的,4个是探索类的。详见下表:
分类
序号
实验名称
实验性质
特点
学习侧重点
目标要求
观察类
生理类
生化类
调查类
验证类
探索类
实验类
1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
√
控制条件、分析结果
B
2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
√
高倍镜的使用
A
3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
√
装片制作
A
4
比较过氧化氢酶和 Fe3+的催化效率
√
√
选择材料、控制条件分析结果
B
5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
√
同上
B
6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
√
同上
A
7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
√
√
同上
B
8
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
√
√
同上
B
9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日夏养花网
√
√
同上
A
10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
√
DNA分子结构特点
A
11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
√
基因分离
B
12
观察 SO2对植物的影响
√
√
√
√
同实验 4
A
实习类
1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
√
√
取样调查法
B
2
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
√
同实验 4
B
对近几年上海、广东和江苏的高考生物试卷和全国的理科综合试卷分析发现,生物实验的考查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
1.实验问题解答类
这类试题以实验为背景,用文字、示意图、数据表格、直方图、二维坐标等形式表达,题目要求解释实验现象或结果,或者要求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具体又可分为:
1.1基本操作和实验材料的选用型
这类实验题主要考查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对实验材料的选用。基本操作包括使用各种玻璃器皿和其他工具、仪器,如放大镜和显微镜的使用、水浴加热、研磨和过滤、层析法、引流法、试剂配制、制作玻片标本等,以及进行操作、观察、记录、绘图等。实验材料的选择正确与否,关系到一些实验能否成功,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这个实验,根尖的选取要选分生区而不是伸长区。对实验2、3、6、7、9的考查涉及这种题型。
侧重考查:仪器和工具的使用方法,观察和记录方法,实验材料在实验中的作用。
1.2实验原理的理解应用和实验结果的推断处理型
这类实验题是高考的常考题型,既考查了与实验原理相关的知识,又考查了观察、分析和推断能力。如2004年北京理综第27题、江苏生物第35和42题、上海生物第39和42题、2002年广东第34和37题等。
侧重考查:实验原理的理解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实验操作程序,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实验结果的推断预测。
2.实验设计类
这是对实验考查高层次的要求。通过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数据、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等内容的分析、归纳和总结,来考查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这种题型在近年高考卷中逐渐多了起来,说明对实验的考查逐渐由知识型过渡到能力型。从实验目的和实验手段上看,实验设计包括验证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实验设计;从考查题型上看,可分为实验方案评价型、补充实验过程型和完整实验方案设计型。对实验5、8和两个实习的考查多是这种题型。
侧重考查:知识的综合应用,创新能力。
3.研究性课题类
见重点四--课题研究。
在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叙述错误的是
A.马铃薯块茎中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可用于进行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
B.花生种子富含脂肪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好材料
C.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植物组织材料
D.鸡蛋清含蛋白质多,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动物材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是否理解本实验的选材要求。用于可溶性还原糖鉴定的材料的要求是:①含糖量高,且必须是还原性的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②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便于观察。蔗糖没有还原性,淀粉一般不溶于水且无还原性,它们都不符合要求。马铃薯块茎中含有的糖是淀粉,不合适。用于脂肪鉴定的材料是富含脂肪的种子,花生种子富含脂肪,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用于蛋白质鉴定的材料是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常用的是大豆和鸡蛋清(蛋白)。 【答案】A
【说明】选材时,首先要考虑生物组织中待鉴定物质的含量,其次考虑是否对材料大小有特殊要求。选材时要把握一个原则,即根据实验的原理和目的以及实验材料在实验中的作用来选取,要符合和满足实验要求:现象明显、容易操作、便于观察、来源广泛、容易获得。
回答下列实验操作和观察的有关问题:
(1)下面是几位同学在实验中的做法,其中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_。
甲:将反光镜对着太阳光以使视野内达到最大亮度
乙:观察切片时,两眼睁开,左眼观察,右手画图
丙:用卫生纸擦拭目镜
丁:使用低倍镜已看到细胞,觉得有些模糊,于是试着调试细准焦螺旋
戊:使用低倍镜看不到细胞,于是换高倍镜期望能看到细胞
己:为了用高倍镜观察低倍镜视野中左上方的一个细胞,在换用高倍镜前应先向右下方移动装片
(2)下列关于实验观察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_。
A.低倍镜下看到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与低倍镜相比,高倍镜下视野变暗,但细胞变大,数目减少
B.纸层析法分离出的色素,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C.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生成紫色物质
D.将斐林试剂加入到蔗糖溶液中,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E.观察细胞质流动时,应以液泡的运动作为参照物;每个细胞的细胞质流动的方向是一致的,且流动速度与温度等条件无关
F.在紫色洋葱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液泡由小变大,紫色变浅
【解析】(1)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对光时不能将反光镜对着太阳光,否则可能会刺伤眼睛。当镜头不干净时,要用擦镜纸擦拭镜头,不能用卫生纸。高倍镜的视野更小,如果低倍镜下看不到,高倍镜下更看不到。显微镜成像原理是光学成像原理,像与物是倒反关系,装片移动方向与看到的实际操作的方向相反,因此装片应向左上方移动。(2)题考查对实验现象的观察。A正确,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正在分裂;高倍镜的特点是:物像大、数目少、视野暗。B正确,由于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而分离,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C正确,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故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D错误,蔗糖是非还原糖。E错误,液泡颜色和运动都不明显,不宜作为参照物;每个细胞的细胞质流动的方向是不一样的,且速度与温度等条件有关。F正确,质壁分离复原的原因是细胞渗透吸水,细胞液浓度变小,紫色变浅。 【答案】(1)乙、丁(2)D、E
【说明】要想具有显微镜的使用技能,先要熟悉显微镜的构造,理解成像原理,掌握亮度调节(反光镜和光圈)和清晰度调节(粗细准焦螺旋),弄清高倍镜与低倍镜的特点。多操作,细心观察和体验。
将1 g淀粉放在烧杯中加水煮沸,冷却后,取2 mL淀粉悬浮液和2 mL唾液装入一个玻璃纸袋(半透膜)内,扎紧袋口。然后将它放入盛稀碘液(浅褐色)的烧杯中,袋的扎口露出液面,在37℃条件下保持20 min左右。上述过程中依次出现的现象是:玻璃纸袋内最初无色→逐渐变蓝色→一段时间后又变成无色,而玻璃纸袋外的液体始终是浅褐色。请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1)最初无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逐渐变蓝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段时间后又变成无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玻璃纸袋外液体始终是浅褐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唾液的pH为6.8,胃液(含胃蛋白酶)的pH为2.0。若将唾液和胃液混合,并使混合液的pH为3,混合液混合一段时间后,混合液中新增加的物质为__________,简述理由: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学科内跨章节综合题,重点考查了三个方面的知识:碘遇淀粉变蓝色;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的最佳温度为37℃左右,最适pH为6.8;半透膜的特性是只能让某些小分子物质通过,如碘,而像淀粉这样的大分子物质是不能通过的。玻璃纸袋内由无色变为蓝色,是因为碘液进入玻璃纸袋内遇到淀粉发生了颜色反应,一段时间后又变为无色,是因为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被完全水解了。唾液和胃液混合,混合液的pH为3,使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胃蛋白酶的活性虽然已降低,但还有一定的活性。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唾液淀粉酶被水解成多肽,因此增加的物质是多肽。
【答案】(1)碘液没有进入玻璃纸袋内(2)碘液逐渐进入到玻璃纸袋内,遇淀粉液显蓝色
(3)玻璃纸袋内的淀粉逐渐被水解成麦芽糖,蓝色渐渐褪去
(4)淀粉分子比较大,不能穿过玻璃纸袋
(5)多肽当唾液和胃液混合后,pH为3的时候,唾液淀粉酶失活,不能消化淀粉,胃蛋白酶仍有活性,但胃蛋白酶不能消化淀粉,此时的唾液淀粉酶被胃蛋白酶消化成多肽。
试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建立一个微型密闭生态系统(不必做对照实验),并回答有关问题。
供选材料:A.黑玻璃瓶B.透明玻璃瓶C.橡胶塞及密封胶D.河水及河泥E.蒸馏水F.无机盐G.新鲜水藻H.死水藻I.活小鱼
(1)本实验不可缺少的材料是(填代号)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建立起来后应放在____________适宜,并且有_____________的环境中才能较长时间不需喂食和通氧。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开始的,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解析】本题属于原理应用型实验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和功能等知识的应用。要建立一个微型密闭生态系统,肯定需要橡胶塞及密封胶;生态系统只是物质上自给自足,能量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所以玻璃瓶必须是透明的,植物见光才能进行光合作用;生态系统必须有三大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新鲜水藻可以作生产者,活小鱼作消费者,分解者来自河泥;水不能用蒸馏水,因为蒸馏水溶氧不足;瓶中装水不能太多,要留有一定空间,以便O2和CO2的循环。只有保证合理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瓶中的生物才能存活较长时间。
【答案】(1)B、C、D、G、I (2)温度光照水藻通过光合作用为小鱼提供O2和养料,小鱼通过呼吸作用为水藻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CO2,排泄物被河泥中的分解者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再被水藻利用(3)水藻的光合作用水藻固定的太阳能
【说明】制作小生态瓶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在制作完成的小生态瓶中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密闭的。
(2)小生态瓶中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小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既让里面的植物见光,又便于观察。
(4)小生态瓶中投放的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投放的动物数量不宜过多,以免破坏食物
链 (5)生态瓶宜小不宜大,如果模拟的是微型池塘生态系统,则瓶中的水量应为容器的4/5。
(6)小生态瓶制作完毕后,应该贴上标签,写上制作日期,然后将小生态瓶放在有较强散射光的地方,不能将小生态瓶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否则会导致水温过高,而使水草死亡。
(7)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要随意移动小生态瓶的位置。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察方法:
(1)设计一份观察记录表,内容包括植物、动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由颜色变化进行判别),基质变化。
(2)每天观察一次,同时做好观察记录。
(3)如果发现小生态瓶中的生物已经全部死亡,说明此时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经被破坏,观察结束。这时应把从开始观察到停止观察所经历的天数记录下来。
为探究二氧化硫对植物叶片的影响,请根据所给材料和用具(品)设计出实验的方法和步骤,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并分别得出相应的结论。
材料用品:长势相同的2株盆栽黄瓜幼苗,小烧杯1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罩2个,玻璃板2块(比玻璃罩略大)、稀硫酸、凡士林、水。
已完成的实验步骤:称取一定量的亚硫酸钠(亚硫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并对幼苗、玻璃罩和玻璃板进行标号。在小烧杯中加入稀硫酸2 mL,在1号和2号玻璃板边缘涂上凡士林。
待完成的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能的实验结果和相应的实验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既属于补充实验过程的探究性实验设计题,又属于结论开放型实验设计题。补充实验步骤时,注意与前面已有的步骤相衔接,要理解前面步骤的意图,按照这个设计思路,遵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完成后续步骤(见答案)。
结论开放型试题的特点是试题改变了传统试题的"答案惟一"的做法,变"答案惟一"为"答案不惟一"。此类试题的任何一个答案都能完成试题的指令,符合并满足试题的全部条件和要求,因此,对可能的实验结果应全部预测到,并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不能用习惯性思维,认为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叶片有伤害作用。
【答案】 待完成的实验步骤:
①将1号和2号幼苗分别放在1号和2号玻璃板中央,将小烧杯放在1号幼苗旁
②将称好的亚硫酸钠迅速投入到小烧杯中,立即扣上玻璃罩,同时将2号幼苗用2号玻璃罩扣上 ③将上述实验装置放在向阳处,定期观察其叶片的变化
可能的实验结果和相应的实验结论:
①1号和2号幼苗的叶片均正常或异常(或答差异不显著),说明该种植物叶片不受二氧化硫的影响(或二氧化硫的量不够)(注:将"异常"答成"变黑、发黄"或"出现病症"、"受到伤害"均给分,下同)
②1号幼苗的叶片异常,2号幼苗的叶片正常(或答差异显著),说明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叶片有伤害作用
③1号幼苗的叶片正常,2号幼苗的叶片异常(或答差异显著),说明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硫对叶片生长有益
【说明】答题要领:认真分析题干中提供的信息,透过背景材料找出该实验涉及的知识点,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辨别实验类型,把握解题的方向和关键。在实验设计时,先要对所设计的实验有一个整体设想,遵循和体现实验设计的"三大原则"(对照性原则、等量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和"四性"(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和简约性),文字叙述力求简练、准确、科学。
现有长势相当的燕麦幼苗若干,请用适当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向光性与顶端有关。写出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实验原理:植物的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单侧光能改变生长素的分布。
实验步骤: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及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植物的向光性就是植物在单侧光的作用下,向光源方向弯曲生长的特性。燕麦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尖端产生生长素并向下运输,促进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的生长。本实验设计要解决的问题是:尖端是否是感光部位及其与向光弯曲的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仿照教材上的有关实验进行设计:让尖端感光或不感光(对照),让尖端下部感光或不感光,观察生长情况。
【答案】(1)取3株燕麦幼苗分别标号1、2、3(2)对1号幼苗不作处理,2号幼苗的顶端用黑纸帽套住,3号幼苗用黑纸帽套在尖端下面一段(3)将3株幼苗放在单侧光条件下,观察结果
结果预测及分析: 1号和3号幼苗向光弯曲生长,2号幼苗直立生长,说明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实验结论:植物的向光性与顶端有关
【说明】像向光性这类经典实验,实验原理等相关知识没有难度,只要按照实验设计方法,运用设计原则进行仿造(设计)即可。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ATP是生物的直接能源物质。
要求:(1)自选器材、试剂;(2)写出实验步骤;(3)预测实验结果;(4)设置对照实验。
【解析】这是一道条件开放型实验设计题。可以从课题要求入手,进行逆向思维。按照"能源物质→发光→萤火虫→发光原理→选择器材→设计步骤"的思路设计实验方案。
(1)选择萤火虫的发光器为实验材料,主要是因为它发光的现象容易观察;(2)将发光器捣碎,增大发光细胞与溶液的接触面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3)蒸馏水不是能源物质,葡萄糖虽然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但不是直接能源物质,因此,可用葡萄糖、蒸馏水作对照实验,它们都不会使熄灭的离体发光器重新发光。
本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是:(ATP供能)发光→(ATP耗尽)萤光熄灭→(能否提供ATP)决定发光器是否重新发光。
【答案】(1)器材和试剂:培养皿,试管,活萤火虫(取其尾部发光器备用),ATP制剂,0.1%的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蒸馏水。
(2)实验步骤: ①取三支试管,分别标号A、B、C。
②分别往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捣碎的发光器和生理盐水,观察现象。当发光器熄灭时,立即进行下一步。
③分别往试管A、B、C中加入ATP制剂、0.1%的葡萄糖溶液、蒸馏水各5 mL,观察现象。
(3)结果预测:试管A:恢复发光,试管B:不再发光,试管C:不再发光。
(4)对照实验:B、C是对照实验组。
【说明】这类题要求考生要有较强的实验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其实只要注意知识的联系和灵活运用,平时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就不会束手无策。
1.有时候,由于实验材料用品所限而需要设法替代。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做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可用蒜叶代替洋葱
B.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可用30%的食盐溶液代替30%的蔗糖溶液
现在的试验一般写的有:科目、实验题目、实验人、时间、指导老师、实验目的等。内容有:实验意义、实验器材、药品、实验对象、实验步骤等实验最重要的就是结论及自己对实验的思考。前面那些就是你直接省略的都可以。。。。
什么实验?是写实验报告,还是就用于记录实验结果?
某种药品标签遗失但是可以确定是雌二醇炔雌醇和乙烯雌酚中的一种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是不是炔雌醇吗?
你好,炔雌醇全称乙炔雌二醇,该品为3-羟基-19-去甲-17-孕甾-1,3,5⑽- 三烯-20-炔-17-醇。按干燥品计算,含C20H24O2应为97.0%~103.0 %。
该品在乙醇、丙醇或乙醚中易溶,在氯仿中溶解,在水中不溶。
熔点 该品的熔点(附录Ⅵ C)为180 ~186℃。
比旋度 取该品,精密称定,加吡啶溶日夏养花网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10mg的溶液,
依法测定(附录Ⅵ E),比旋度为-26至-31。
【鉴别】 ⑴取该品2mg ,加硫酸2ml 溶解后,溶液显橙红色,在反射光线下出现黄绿色荧光;将此溶液倾入4ml 水中,即生成玫瑰红色絮状沉淀。
⑵取该品10mg,加乙醇1ml 溶解后,加硝酸银试液5 ~6 滴,即生成白色沉淀。
测定法 取炔雌醇对照品约40mg,精密称定,置5ml量瓶中,以无水乙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该溶液与内标溶液各2ml
,置10ml量瓶中,以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取10l 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该品适量,同法测定,按内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
该品在乙醇、丙醇或乙醚中易溶,在氯仿中溶解,在水中不溶。
熔点 该品的熔点(附录Ⅵ C)为180 ~186℃。
比旋度 取该品,精密称定,加吡啶溶日夏养花网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10mg的溶液,
依法测定(附录Ⅵ E),比旋度为-26至-31。
【鉴别】 ⑴取该品2mg ,加硫酸2ml 溶解后,溶液显橙红色,在反射光线下出现黄绿色荧光;将此溶液倾入4ml 水中,即生成玫瑰红色絮状沉淀。
⑵取该品10mg,加乙醇1ml 溶解后,加硝酸银试液5 ~6 滴,即生成白色沉淀。
测定法 取炔雌醇对照品约40mg,精密称定,置5ml量瓶中,以无水乙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该溶液与内标溶液各2ml
,置10ml量瓶中,以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取10l 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该品适量,同法测定,按内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
音乐声音的大小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
有影响,但我又不是生物学家,无能为力设计实验证明。。
有的,我知道,但我不能用实验
生长素的几个实验是什么?分别证明了什么?
应该是讲的生长素的发现吧,下面是全部内容
生长素的发现历史
生长素是发现最早的一类植物激素,有关知识最初来自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金丝雀虉草向光性研究,他把一盆金丝雀虉草的幼苗放在房内,发现幼苗总是朝着太阳光照射的一边弯曲。如果用锡箔或其他不透光的纸包住幼苗的顶芽,或者把顶芽切去2.5~4毫米,那么幼苗就不再向光照的方向弯曲,达尔文把植物的这种现象叫“向光性”。 根据上述事实,达尔文推想,胚芽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生长会产生影响。
达尔文把他当时得到的结论写在他的论文“植物www.rixia.cc运动的本领”(1880年)中:“……当金丝雀虉草幼苗暴露于单侧光时,某些影响由上部传到下部,因而引起后者发生弯曲。只是幼苗的顶端能接受光的刺激,当把幼苗尖端遮光时,则不发生弯曲”。
那么,胚芽的尖端是否真的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究竟是什么呢?为了解答这些疑问,在达尔文之后,科学家们开始了禾谷类胚芽鞘的研究。
菲廷(1907年)在水汽饱和的小室内横向切割燕麦胚芽鞘尖的一侧或两侧,不妨碍影响向下传导,在单向光线照射下,胚芽鞘仍然发生弯曲。波耶森(1910年)发现胚芽鞘尖端的影响,能穿过明胶薄片向下传导,发生向光性弯曲;但不能穿过不透水的云母片。拜耳(1918年)把切除胚芽鞘尖端放回胚芽鞘的一侧,发现没有单侧光的影响,也促进这一侧的伸长生长,发生弯曲。梭登(1923年)发现切去顶尖导致燕麦胚芽鞘生长停止,当重新放回切去的顶尖,伸长生长又恢复,从而证明植物的生长受激素所调节。斯达克(1917-1921年)将含有燕麦胚芽鞘尖端榨出的液汁的琼胶片,放在胚芽鞘残桩的一侧,也促进这一侧的生长,引起弯曲。由此,证实胚芽鞘尖的液汁物质中有促进生长的物质。荷兰科学家温特(1928年)在实验中,把切下的胚芽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以后,移去胚芽的尖端,再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切面的一侧,结果发现这个胚芽会向放琼脂块的对侧弯曲生长。如果把没有接触过胚芽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切面的一侧,结果发现这个胚芽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证实切下的胚芽鞘尖的生长素能扩散到它下面的琼脂块。
到1933年前后,多克(1929-1932年)、柯甲(1934年)、西蒙(1934年)等人先后从人尿、玉米油和根霉以及燕麦胚芽鞘里提取出类生长素物质,经过化学分析和鉴定,终于弄清吲哚乙酸就是一种天然的生长激素。但在高等植物里直到1946年才从玉米的乳熟期籽粒的提出物中分离出吲哚乙酸。由于这种物质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因此给它取名为生长素。虽然当时对生长素作用的具体情况还不是很清楚,但现在科学家已经知道,当单侧光照射时,植物产生的生长素会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从而产生了向光性生长。
生长素的发现历史
生长素是发现最早的一类植物激素,有关知识最初来自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金丝雀虉草向光性研究,他把一盆金丝雀虉草的幼苗放在房内,发现幼苗总是朝着太阳光照射的一边弯曲。如果用锡箔或其他不透光的纸包住幼苗的顶芽,或者把顶芽切去2.5~4毫米,那么幼苗就不再向光照的方向弯曲,达尔文把植物的这种现象叫“向光性”。 根据上述事实,达尔文推想,胚芽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生长会产生影响。
达尔文把他当时得到的结论写在他的论文“植物www.rixia.cc运动的本领”(1880年)中:“……当金丝雀虉草幼苗暴露于单侧光时,某些影响由上部传到下部,因而引起后者发生弯曲。只是幼苗的顶端能接受光的刺激,当把幼苗尖端遮光时,则不发生弯曲”。
那么,胚芽的尖端是否真的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究竟是什么呢?为了解答这些疑问,在达尔文之后,科学家们开始了禾谷类胚芽鞘的研究。
菲廷(1907年)在水汽饱和的小室内横向切割燕麦胚芽鞘尖的一侧或两侧,不妨碍影响向下传导,在单向光线照射下,胚芽鞘仍然发生弯曲。波耶森(1910年)发现胚芽鞘尖端的影响,能穿过明胶薄片向下传导,发生向光性弯曲;但不能穿过不透水的云母片。拜耳(1918年)把切除胚芽鞘尖端放回胚芽鞘的一侧,发现没有单侧光的影响,也促进这一侧的伸长生长,发生弯曲。梭登(1923年)发现切去顶尖导致燕麦胚芽鞘生长停止,当重新放回切去的顶尖,伸长生长又恢复,从而证明植物的生长受激素所调节。斯达克(1917-1921年)将含有燕麦胚芽鞘尖端榨出的液汁的琼胶片,放在胚芽鞘残桩的一侧,也促进这一侧的生长,引起弯曲。由此,证实胚芽鞘尖的液汁物质中有促进生长的物质。荷兰科学家温特(1928年)在实验中,把切下的胚芽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以后,移去胚芽的尖端,再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切面的一侧,结果发现这个胚芽会向放琼脂块的对侧弯曲生长。如果把没有接触过胚芽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切面的一侧,结果发现这个胚芽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证实切下的胚芽鞘尖的生长素能扩散到它下面的琼脂块。
到1933年前后,多克(1929-1932年)、柯甲(1934年)、西蒙(1934年)等人先后从人尿、玉米油和根霉以及燕麦胚芽鞘里提取出类生长素物质,经过化学分析和鉴定,终于弄清吲哚乙酸就是一种天然的生长激素。但在高等植物里直到1946年才从玉米的乳熟期籽粒的提出物中分离出吲哚乙酸。由于这种物质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因此给它取名为生长素。虽然当时对生长素作用的具体情况还不是很清楚,但现在科学家已经知道,当单侧光照射时,植物产生的生长素会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从而产生了向光性生长。
我这有你要的各种实验和结论
都是题目,如果想要,可以找我
都是题目,如果想要,可以找我
一楼说的没错
这些都在人教版的书上
什么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这些都在人教版的书上
什么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你还发现那些植物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呢?能不能设计一个小实验来证明你的结论呢?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16481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