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长恨歌》 “一篇长恨有风情”该如何理解?

2021-09-16 14:08:44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121

《长恨歌》主题思想的理解是什么?

长恨歌》一出,关于其主题,便成为历来读者争论的焦点。观点也颇具分歧。大抵分三种:其一为爱情主题。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其二为政治主题说。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淫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其三为双重主题说。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应该说,写作之初,白居易至少在主观上是同意陈鸿的“惩尤物、窒乱阶”之说的,后来在《新乐府》的《李夫人》、《古家狐》中还重复强调了“尤物惑人”、“狐媚害人”的主题,明确宣扬性爱之为害,但是又承认“人非木石皆有情”,性爱是消灭不了的,所以解决问题的途径只好是“不如不遇倾城色”。但在《长恨歌》的实际写作当中,他又服从了民间爱情故事所表达的人类的向美本能和情感欲望。这样,整个故事便具有了更为深刻复杂的涵义:既写了真美,又写了真恶,并将两者直接联系在一起;《丽情集》本《长恨歌传》有一段话:叔向母曰:“甚美必甚恶。”李延年歌曰:“倾国复倾城。”此之谓也。 这段话大概可以代表中唐士人对这一 问题的最后思考。白居易写作《长恨歌》时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因为“甚恶”而抹煞“甚美”。尽管其主题最后似偏离了对“甚恶”的谴责,但“甚恶”内容本身毕竟没有被抹煞,反过来又丰富了“甚美”的涵义
所谓知人论世,要知道一首诗歌的主旨和感情基调,首先要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经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长恨歌》是白居易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白居易在自评其《长恨歌》时曾说:“一篇长恨有风情。”由此看来,《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虽然诗中有对杨贵妃红颜祸水,李隆基荒淫误国的描写,但这只是这首叙事诗结构的需要,并不是诗人主要想表达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情感。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才是诗人想要慨叹的,是“长恨”之所在,是这首诗歌的灵魂。
纵观全诗,尤其是结尾处: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句句都是款款深情,表达了诗人对这段世人皆谤的爱情悲剧是寄予了充分同情的。诗人没有把着眼点放在对李隆基的“汉皇重色思倾国”上,也没有落脚于杨玉环的“回眸一笑百媚生”上,而是把这段爱情悲剧无限放大,让矢志不渝的爱情成为诗歌的主宰,把感情从政之中提炼出来,突破了当时一般文人就此题材的政治讽刺上,这也正是这首长恨歌之所以打动读者的地方。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学术界目前对它的理解尚不准确。本文从历代文人对《长恨歌》的评论,白居易对李隆基、杨玉环的态度,白居易自己对《长恨歌》的看待、《长恨歌》分析中的具体问题等多维的角度,对《长恨歌》的主题思想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细微探讨,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讽刺李隆基的荒淫误国,鞭挞杨玉环的妖艳昏君

请问你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是怎样理解的

《长恨歌》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幕,意在讽刺告诫在位君王,莫重蹈覆辙。其言萋萋,其盼也切切。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这些全是讽刺。如果把《长恨歌》的主题定为爱情说,那么面对 诗中大量的讽刺,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至于诗中描写玄宗与贵妃的恩爱悲伤,也是不悖于题旨的。“汉皇重色”是题旨,自是讽刺,之所以长恨, 正是由于“人非草木皆有情”。由情而生恨,无此情则无此长恨。对情的描写正是对恨的反衬。其情愈深,陷得越深,其恨也愈浓,愈重,愈久 。 可见,对情的描写非但不悖于题旨,相反是对题旨的深化,可谓寓讽刺于风情之中。
再者,白居易作封建王朝的代表者及维护者,不可能认为帝王的爱情比唐王朝 的繁荣、稳定更为重要。 他说 “一篇长恨有风情”重点自是长恨。如果只描写风流韵事,那么不如说“一篇风情有长恨”。

二 诗中对杨贵妃的描写
之所以有许多人把《长恨歌》的主题定为爱情说,原因乃在于诗中有大量描写杨贵妃的句子。对此,许多人无法解释,认为这是对杨贵妃的赞美。其实这种说法是有失偏颇的。对杨贵妃的描写,把杨贵妃描写得娇艳无比,并非是对她的赞美,而是对她的厌恶。起句“回眸一笑百媚生”,龚自珍语,“此乃修饰勾栏妓女之词。”可见白居易对杨贵妃的定位。对杨贵妃的描写很容易理解, 不美焉能迷人?情若不真,又焉能使人“生惑其志,死溺其情”?如何体现玄宗之痴迷,差点亡国之痛;如何体现“长恨”之深,之切。所谓“麻烦常常是跟随女人而来,尤其是漂亮的女人。” 可见白氏把杨妃写得甚美,正是为了充分衬托她的甚恶。

三 人们对《长恨歌》主题理解偏差的原因
(一) 大部分人脱离当时时代背景,脱离了当时人们对杨贵妃误国的痛恨的心理基础而读《长恨歌》。今人大部分从其艺术角度而去研究《长恨歌》,而忽视了诗中所隐含的政治功能。对白居易来说“选择一个酿成了极其严重的政治灾祸(安史之乱)的重大事件-----来表达一个‘纯情’的主题,是不可思议的”。
(二) 每个人内心都有渴望一份爱情的心理。且其爱情愈惊天动地愈好。这种对爱情期盼的心理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扩大到他人身上。当对爱情有所期盼的人们看到《长恨歌》中对李杨爱情的描写之感人之惊天动地时,便忘了对其主题加以理性的分析,而把《长恨日夏养花网歌》的主题定为爱情说,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显得缺乏理智,是缺乏说服力的。

综上,我们得出结论, 《长恨歌》的主题是政治讽喻,借玄宗之痴迷不悟,表达希望在世之君吸取教训,不可好色过度。座好皇位,保住江山,维护封建统治.
相思
仁者见仁

我觉得是遗憾

白居易曾自云“一篇《长恨》有风情”,请谈谈你的理解

白居易曾自云“一篇《长恨》有风情”,请谈谈你的理解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今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莺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逦迤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久为传诵的名作。据记载,这篇诗写出不久,就给诗人带来很高的荣誉,被称为“《长恨歌》主”,日夏养花网后世评论家亦诩为“自是千古绝作”。《长恨歌》是一篇长篇叙事诗,所咏的是历史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但对这样一篇为大家所喜读熟诵的作品,它的主题思想究竟是怎样的,却一直是古今研究者所争论的问题。从古人的评论来看,不外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这篇诗的主题是讽喻,“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一种认为它仅仅写了李、杨的爱情,“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建国以后,这个问题,仍是大家所讨论的问题,始终还没有达到比较统一的认识。本来,在文学史上这样的事例是不少的,凡是一部伟大或者优秀的作品,它所蕴含的思想往往是比较复杂的,是需要经过人们长久的探讨,深入的分析,才能揭示其底蕴的。
  在我看来,白居易《长恨歌》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正是诗人为这篇长歌所取的诗题,即“长恨”二字。恨,就是遗憾,遗恨;而作者写李、杨的故事,所引以为长恨的是什么呢?这作者在本诗的结穴中实际已经点明。诗中的最后一节,在铺写了李、杨二人生死隔离,思而不能相见,爱而不能复聚的情况以后,于是诗人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两句情深意长的诗句,结束了全篇。在诗人看来,一对彼此刻骨思念的情人,遭遇到这样的不幸,正是一个令人哀怜的悲剧,这对于这对情侣来说,以至对于后人来说,都只能为之遗恨千古,悲叹莫置。南朝江淹曾作过一篇有名的《恨赋》,叙述了某些古人“伏恨而死”的情况,对于历史上遭遇不幸的人寄予同情;而白www.rixia.cc居易这篇以“长恨”名篇的诗,也正写的是历史上的一个悲剧,写的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悲剧故事,而且于诗篇中也毫不掩饰地流露出作者对所写悲剧主人公的莫大同情。
  所以,我们认为《长恨歌》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是一篇描写爱情,歌颂爱情的诗篇,并不是一篇什么政治讽谕诗。但是由于这篇作品题材的特殊性,因而使它与一般的爱情悲剧故事有所不同。它所写的是历史题材,写的是历史上实有其人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如果说他们的生离死别由爱情方面说是个悲剧的话,那么这个悲剧的铸成,也正有他们自己的过错在内。唐代安史之乱这场历史浩劫的发生,与唐玄宗宠爱杨妃,贻误政事有很大关系。因此,诗人在描写这个悲剧故事的时候,就不能不涉及到悲剧发生的原因问题。在诗人白居易看来,唐玄宗过份地宠爱杨妃,不理朝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任用非人(“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都是作为一个君主所不应该的事,对此他不能不有微辞。而在诗篇中,当写到这方面的时候,诗人也毫不掩饰地流露出不满情绪。正是因为这样,也就增加了这首诗的复杂性。但是,从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品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来看,它所力图表现的仍是李、杨在后期事变中爱情方面所遭遇的不幸,是一篇描写爱情,咏叹爱情悲剧的故事诗,而不是一首政治讽谕诗。
  《长恨歌》是一篇具有高超艺术表现力的诗篇。作为一篇故事诗,它的篇幅并不太长,但是它具有生动的故事性。它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悲剧故事的始末。全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开端,首先写了杨妃的入宫、专宠;接着写了事变的发生,杨妃的惨死;然后写唐明皇的幸蜀以及回宫后对杨妃的笃诚思念;最后则以丰富的想象,构思了在蓬莱仙岛上杨妃亦不忘旧情的情景,完成了整个故事。正由于它刻划了人物,具有较完整的故事性,因而具有小说,特别是传奇小说的色彩,给人以特殊的吸引力。但作为一篇诗来说,它又始终没有离开诗歌的素质,它语言精醇简炼,感情浓郁,以情叙事,借景托情;诗中故事情节的每一发展,作者无不以情语出之,诗中对景物的每一描写,作者也无不以情来渲染。总http://www.rixia.cc之,生动、完整的故事性与浓烈的写情、抒情相结合,构成了这首诗的主要特色,也是它在艺术上最成功的地方。《长恨歌》作为一篇故事诗,它的情节进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开始,到“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主要是叙写杨氏入宫,李、杨在一起时的生活。作者在这一部分里,用极为夸张的语言,写杨妃的美丽和娇媚,“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同时,写唐玄宗李隆基对杨妃的专宠和纵情,“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这一段既写了杨妃的入宫和李隆基对她的专宠,以至发展到纵情的经过,又寄寓了诗人对他们纵情误国行为的极大的痛心和无限的感慨之情,“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诗人这样来写,就为后面事变的发生,悲剧的必然到来作了预示。
  果然,“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发生了,事故转到了第二段。这一段主要写杨妃之死和李隆基对杨妃的不能须臾忘怀的思念之情。这时唐明皇的形象,已经完全转化为一个爱情悲剧的男主角了。诗中写马嵬坡杨妃死后,唐明皇心情十分痛苦。其遭遇和心境的变化,诗人是通过情景相托的表现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来的。“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前四句,是以情写景,借景托情,用萧索、孤凄、暗淡的景物色彩,渲染了幸蜀路途中悲凉的气氛;后四句,更借景物月色、铃声等给予唐明皇的特殊感觉,表达出人物当时的悲痛心情。下面更以一定的篇幅,铺写了唐明皇重回长安后的情景,“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深刻地刻画了唐明皇回宫后“物在人非”的感触和悲哀。如果单纯作为一个历史故事,其情节至此,本已结束;但诗歌作者却未受此局限。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富有才华的文笔,构思和描写了杨妃死后独居蓬岛仙山的故事,补足了对悲剧故事女主人公——杨妃的描写。在这一情节里,诗人描绘了杨妃“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的幽怨,描写了“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的相思,尤其是通过杨妃“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的不忘旧情的举动和“但教心比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的旦旦誓言,丰满地刻画了杨妃执着于爱情的动人的形象。这最后一段的描写,虽然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但却完满地表达了这一爱情悲剧故事的主题,从艺术上说,它给故事涂上了一层为当时人们所喜闻乐道的传奇色彩,从诗的要求来说,它增强了以“情”感人的力量。
  作为一首故事诗来说,它有情节的推移、转换,但从全诗来看,它又一气旋折,完全灭去转落之痕。如写杨妃被选入宫廷,只用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两句过渡;写安史之乱爆发,明皇幸蜀,只用了“渔阳鼙鼓www.rixia.cc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两句过渡;写马嵬之变,悲剧的发生,只用了“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两句带过;写仙山觅魂的情节,又用“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两句推引。诸如这类转折接榫处,作者都构思、处理得十分自然、精炼而且形象生动,既保持了故事发展的层次和连接,使之不断其脉络;又保持了诗歌体裁所要求的凝炼、含蓄和抒情的色彩,充分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这我们是从《长恨歌》总的构思和结构来说,至于这首诗的每一局部,每一细节,也无不精美、诱人。我们读这首长诗,宛如步入一座雕梁玉砌的殿堂,一檐一壁,一柱一石,无不佳美,精到。如开端部分写杨妃的入宫,用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语,这既缘上文写了“汉皇”的重色和无所不到的寻求,又写了杨妃的终难自掩的容颜丽质,“难自弃”三字,可谓一鼓双敲,善于足意。又如下文用“回眸一笑百媚生”写杨妃的顾盼生姿;用“侍儿扶起娇无力”,写杨妃的娇媚之态;用“梨花一枝春带雨”,写杨妃的美丽、哀怨的形与神,细按之,均有工致入画之妙。诗中还善于通过对人物意态和活动的细节描写,深刻地写情达意,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写唐明皇幸蜀归来复又经过马嵬坡时,诗中用“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来表现唐明皇的痛苦、留恋、怅恨之情;接着下面又用“东望都城信马归”,形象地写出了唐明皇由于失去杨妃,而余痛在心,虽东归长安,也无情无绪的样子。又如诗中写方士去仙山叩寻杨妃的一段,杨妃闻讯后,先是“九华帐里梦魂惊”,次是“揽衣推枕起徘徊”,最后是“花冠不整下堂来”,分别依次地写出了杨妃闻讯之后的那种先是吃惊,后又半信半凝,最后则急急欲与使者相见的整个心理过程。正是由于《长恨歌》在每一细节上都有这样无意不透,无语不灵的艺术表现力,所以它能够生动、传神,博得人们永远的传诵。
  《长恨歌》是一篇所谓写“风情”的作品,其所写的又是一桩宫廷的爱情故事,但它的整个风格却不流于浮艳。我们如果把这首诗与六朝时期的那些写宫廷男女生活的诗相比,就会发现它们的巨大区别。其所以如此,这是与作者的思想高度与作者创作这首诗的严肃态度分不开的。在《长恨歌》故事的前一部分,虽然由于故事发展的需要,诗中也写到李、杨前期的宫廷生活,甚至叙写了李隆基的纵情声色和杨妃的逞媚邀宠,但作者所持的不是欣赏的态度,对那一段生活不是作自然主义的描写,而是持批判的态度,作了概括性的艺术处理,因此它与历史上的那些肆意渲染淫靡色情的所谓香艳诗,在性质上乃是完全不同的。而且《长恨歌》所要着意表现的,是一个悲剧性的主题,诗中写李、杨的情和事,主要放在他们身罹不幸之后,重点在表现一对男女在爱情上的笃诚和他们生死不渝的信念,也就是说,作者所同情和借诗篇所歌颂的,是爱情的专一和坚贞,这无疑是严肃的,所表达的感情是感人而美好的。
  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曾不无自负地题写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长恨歌》和《秦中吟》虽属不同题材,不同思想感情和风格的作品,但它们都是诗人白居易的力作,都是文学史上不朽的名篇。
  (原载《文史知识》1983年第7期)
  一代多诗才名篇永不衰遣怀
  柳宗元
  小苑流莺啼画,长门浪蝶翻春。
  烟锁频眉慵饰,倚阑无限伤心。

《长恨歌》主题思想的理解是什么?如题 谢谢了

所谓知人论世,要知道一首诗歌的主旨和感情基调,首先要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经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长恨歌》是白居易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白居易在自评其《长恨歌》时曾说:“一篇长恨有风情。”由此看来,《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虽然诗中有对杨贵妃红颜祸水,李隆基荒淫误国的描写,但这只是这首叙事诗结构的需要,并不是诗人主要想表达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情感。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才是诗人想要慨叹的,是“长恨”之所在,是这首诗歌的灵魂。 纵观全诗,尤其是结尾处: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句句都是款款深情,表达了诗人对这段世人皆谤的爱情悲剧是寄予了充分同情的。诗人没有把着眼点放在对李隆基的“汉皇重色思倾国”上,也没有落脚于杨玉环的“回眸一笑百媚生”上,而是把这段爱情悲剧无限放大,让矢志不渝的爱情成为诗歌的主宰,把感情从政之中提炼出来,突破了当时一般文人就此题材的政治讽刺上,这也正是这首长恨歌之所以打动读者的地方。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你怎样理解《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双重主题说。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
应该说,写作之初,白居易至少在主观上是同意陈鸿的“惩尤物、窒乱阶”之说的,后来在《新乐府》的《李夫人》、《古家狐》中还重复强调了“尤物惑人”、“狐媚害人”的主题,明确宣扬性爱之为害,但是又承认“人非木石皆有情”,性爱是消灭不了的,所以解决问题的途径只好是“不如不遇倾城色”。但在《长恨歌》的实际写作当中,他又服从了民间爱情故事所表达的人类的向美本能和情感欲望。这样,整个故事便具有了更为深刻复杂的涵义:既写了真美,又写了真恶,并将两者直接联系在一起;《丽情集》本《长恨歌传》有一段话:叔向母曰:“甚美必甚恶。”李延年歌曰:“倾国复倾城。”此之谓也。 这段话大概可以代表中唐士人对这一 问题的最后思考。白居易写作《长恨歌》时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因为“甚恶”而抹煞“甚美”。尽管其主题最后似偏离了对“甚恶”的谴责,但“甚恶”内容本身毕竟没有被抹煞,反过来又丰富了“甚美”的涵义。

长恨歌(白居易长篇叙事诗)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六世祖北齐五兵尚书白建迁居韩城,曾祖又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所谓知人论世,要知道一首诗歌的主旨和感情基调,首先要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经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长恨歌》是白居易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白居易在自评其《长恨歌》时曾说:“一篇长恨有风情。”由此看来,《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虽然诗中有对杨贵妃红颜祸水,李隆基荒淫误国的描写,但这只是这首叙事诗结构的需要,并不是诗人主要想表达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情感。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才是诗人想要慨叹的,是“长恨”之所在,是这首诗歌的灵魂。 纵观全诗,尤其是结尾处: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句句都是款款深情,表达了诗人对这段世人皆谤的爱情悲剧是寄予了充分同情的。诗人没有把着眼点放在对李隆基的“汉皇重色思倾国”上,也没有落脚于杨玉环的“回眸一笑百媚生”上,而是把这段爱情悲剧无限放大,让矢志不渝的爱情成为诗歌的主宰,把感情从政之中提炼出来,突破了当时一般文人就此题材的政治讽刺上,这也正是这首长恨歌之所以打动读者的地方。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长恨歌》 “一篇长恨有风情”该如何理解?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162204.html

上一篇:好吃糯香的糯米藕的做法是什么?

下一篇:多肉植物可以用海绵宝宝种吗?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