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关于内蒙古草原的资料

2021-08-17 08:39:00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137

关于草原的资料。

草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种,分为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等多种类型,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

草原的形成原因是土壤层薄或降水量少,草本植物受影响小,使植物无法广泛生长。

中国是世界上草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草原总面积将近4亿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0%,为现有耕地面积的3倍。

扩展资料

中国是世界上草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草原总面积将近4亿 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0%,为现有耕地面积的3倍。如果从中国的东北到西南划一条斜线。

也就是从东北的完达山开始,越过长城,沿吕梁山,经延安,一直向西南到青藏高原的东麓为止,可以把中国分为两大地理区:东南部分是丘陵平原区,离海洋较近,气候温湿,大部分为农业区;西北部分多为高山峻岭,离海洋远,气候干旱,风沙较多,是主要的草原区。

中国草原一般可以划日夏养花网为五个大区:东北草原区、蒙宁甘草原区、新疆草原区、青藏草原区、南方草山草坡区。

东北草原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西部和内蒙古的东北部,面积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

南方草山草坡区:中国南方有大片的草山草坡以及大量的零星草地,这些统称为南方草山草坡区。牧草种类繁多、可以放养牛、羊等牲畜。

广阔的草原可视为介於环境梯度的中间,其中森林和沙漠分在两端。森林占据最有利的环境,那里湿气充足,可让乔木为主的高大密集植被生长和存活。沙漠见於水气缺乏的地方,无法维持永续的植被。草原则位於这两个极端之间。
草原起於全球气候乾冷期(出现在新生代),与它们常混进的莽原、沙漠、灌丛地相似。其实,禾草科本身(早熟禾科和禾本科)在新生代早期才进化完成。草原最早出现的日期因地而异。在好几个地区,可在新生代化石中发现一系列植被类型,当时的气候逐步变迁。如在过去5,000万年里,澳大利亚中部热带雨林接续被莽原、草原,最后是沙漠所取代。在某些地方,草原扩展到接近现代规模的情况仅出现於200万年前极度乾冷时期,在北方温带区称为“冰期”。
草原与相关植被类型之间通常会出现一种动态平衡。有时候,乾旱、火灾或密集放牧的时段有利於草原形成,其他时候,湿季和没有重大干扰时有利於木本植被生长。这些因素在频率和严重性方面的改变可造成植被类型整个的转变。
其他草原类型出现於太冷而乔木无法生长的地方,也就是高山或高处林木线以上。南半球湿冷部分的典型草原是丛生草原,以丛生或群集的禾草为主,这些禾草发展出盘根错结的根茎草垫,让植被有高低不平的外表。丛生草原出现於不同的纬度。在热带,丛生草原见於某些高山的林木线上方,如在新几内亚和东非洲。在南极海的较高纬度区,丛生草原形成亚南极群岛的植被。丛生草原也是纽西兰寒冷地区和南美洲最南端的典型植被。
然而,并非所有的天然草原都起於与气候相关的环境。木本植物可能因其他原因而无法在某些地区生长,禾草便大肆蔓延。原因之一是季节性氾滥或浸水,使季节明显的亚热带部分地区和其他地方较小地区产生并维持大型草原。季节性氾滥亚热带草原最佳的例子之一是巴西马托格罗索(Mato Grosso)的潘特纳尔(Pantanal)。在140,000平方公里(54,000平方哩)的地区,草原在一年的一半时间里扩张,水浅的湿地在另外一半时间里扩张,小片林地限於湿季没有氾滥的矮岗。在气候适合森林生长的其他许多地方,不肥沃或很浅的土壤可让乔木无法生长,导致草原发展起来。
由气候乾旱所造成的最大片天然草原区可分为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两大类,热带草原通常位於沙漠和热带森林之间,温带草原通常位於沙漠和温带森林之间。热带草原与稀树草原(savanna)出现於相同地区,这两个植被类型之间的差异见人见智,视乔木多少而定。同样地,温带草原可能散布著一些灌木或乔木,在接近灌丛地或温带森林的地方出现时,界线可能较模糊。
热带草原主要见於东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萨赫勒(Sahel),还有澳大利亚。温带草原主要出http://www.rixia.cc现北美洲、阿根廷和横跨乌克兰到中国的一条宽大区带,但在这些地区草原大致已因农业活动而大幅改观。
许多原本被视为天然的草原如今被认定是先前生长於边陲干燥气候的森林,因早期人类的干扰使它们转化。例如,人们相信:纽西兰南岛东部几乎整个大型低地草原是18世纪欧洲开垦前800里由玻里尼西亚人(纽西兰最早的殖民者)焚烧所造成的。
半天然的草原可能出现在那些以前为了耕种而清除木本植被但后被废弃的地方,因一再焚烧或放牧使原本的植被无法复原。在潮湿的热带地区,这些类型的草原可能非常密集,如东非洲以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为主的草原,或如新几内亚以沼芒草(Miscanthus floridulus)为主的草原,这两处的草皆可长至3公尺(9.8呎0高。
各地草原的面积和特点一部分可能决定於草原与人类交互影响的漫长历史,尤其是透过火这个媒介物。
中文名称:草原 英文名称:steppe 定义1:中、低纬度半干旱环境下生长短草的地理景观。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自然地理学(二级学科) 定义2:温带半干旱气候下的有旱生或半旱生草本植物组成的植被。 所属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群落生态学(二级学科) 定义3:草原是温带和热带干旱区中的一种特定的自然地理景观,是以多年生旱生草本植物为主组成的一种植被类型。 所属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草地资源学(二级学科) 本
草原属于土地类型的一种,是具有多种功能的自然综合体,分为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等多种类型。草原上生长的多是草本和木本饲用植物。草原是世界所有植被类型中分布最广的。

温带草原
泛滥草原荒漠草原高山草原草原特色草原动物我国草原
若尔盖大草原 希拉穆仁草原 空中草原中国最美七大草原
呼伦贝尔东部草原 伊犁草原 锡林郭勒草原 鄂尔多斯大草原 川西高寒草原 那曲高寒草原 祁连山草原美景中国频道评出的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课文电影歌曲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定义
最广阔的草原可视为介于环境梯度的中间,其中森林和沙漠分在两端。森林占据最有利的环境,那里湿气充足,可让乔木为主的高大密集植被生长和存活。沙漠见于水气缺乏的地方,无法维持永续的植被。草原则位于这两个极端之间。 草原起于全球气候干冷期(出现在新生代),与它们常混进的莽原、沙漠、灌丛地相似。其实,禾草科本身(早熟禾科和禾本科)在新生代早期才进化完成。草原最早出现的日期因地而异。在好几个地区,可在新生代化石中发现一系列植被类型,当时的气候逐步变迁。如在过去5,000万年里,澳大利亚中部热带雨林接续被莽原、草原,日夏养花网最后是沙漠所取代。在某些地方,草原扩展到接近现代规模的情况仅出现于200万年前极度干冷时期,在北方温带区称为“冰期”。 草原与相关植被类型之间通常会出现一种动态平衡。有时候,干旱、火灾或密集放牧的时段有利于草原形成,其他时候,湿季和没有重大干扰时有利于木本植被生长。这些因素在频率和严重性方面的改变可造成植被类型整个的转变。 其他草原类型出现于太冷而乔木无法生长的地方,也就是高山或高处林木线以上。南半球湿冷部分的典型草原是丛生草原,以丛生或群集的禾草为主,这些禾草发展出盘根错结的根茎草垫,让植被有高低不平的外表。丛生草原出现于不同的纬度。在热带,丛生草原见于某些高山的林木线上方,如在新几内亚和东非洲。在南极海的较高纬度区,丛生草原形成亚南极群岛的植被。丛生草原也是纽西兰寒冷地区和南美洲最南端的典型植被。 然而,并非所有的天然草原都起于与气候相关的环境。木本植物可能因其他原因而无法在某些地区生长,禾草便大肆蔓延。原因之一是季节性泛滥或浸水,使季节明显的亚热带部分地区和其他地方较小地区产生并维持大型草原。季节性泛滥亚热带草原最佳的例子之一是巴西马托格罗索(Mato Grosso)的潘特纳尔(Pantanal)。在140,000平方公里(54,000平方哩)的地区,草原在一年的一半时间里扩张,水浅的湿地在另外一半时间里扩张,小片林地限于湿季没有泛滥的矮岗。在气候适合森林生长的其他许多地方,不肥沃或很浅的土壤可让乔木无法生长,导致草原发展起来。 由气候干旱所造成的最大片天然草原区可分为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两大类,热带草原通常位于沙漠和热带森林之间,温带草原通常位于沙漠和温带森林之间。热带草原与稀树草原(savanna)出现于相同地区,这两个植被类型之间的差异见仁见智,视乔木多少而定。同样地,温带草原可能散布着一些灌木或乔木,在接近灌丛地或温带森林的地方出现时,界线可能较模糊。 热带草原主要见于东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萨赫勒(Sahel),还有澳大利亚。温带草原主要出现北美洲、阿根廷和横跨乌克兰到中国的一条宽大区带,但在这些地区草原大致已因农业活动而大幅改观。 许多原本被视为天然的草原如今被认定是先前生长于边陲干燥气候的森林,因早期人类的干扰使它们转化。例如,人们相信:纽西兰南岛东部几乎整个大型低地草原是18世纪欧洲开垦前800里由玻里尼西亚人(纽西兰最早的殖民者)焚烧所造成的。 半天然的草原可能出现在那些以前为了耕种而清除木本植被但后被废弃的地方,因一再焚烧或放牧使原本的植被无法复原。在潮湿的热带地区,这些类型的草原可能非常密集,如东非洲以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为主的草原,或如新几内亚以沼芒草(Miscanthus floridulus)为主的草原,这两处的草皆可长至3公尺(9.8尺0高。 各地草原的面积和特点一部分可能决定于草原与人类交互影响的漫长历史,尤其是透过火这个媒介物。
编辑本段草原环境
草原气候各不相同,但所有大型草原区通常是炎热(至少在夏季)而干燥的,不过也不像沙漠那么干热。通常,热带草原每年平均降雨500~1,500公里(20~60寸),每季气温约15~35℃(59~95℉)。干季可持续8个月,只有湿季期间才会出现降雨多于蒸发的情形,导致短暂河川流动。热带草原气候与稀树草原气候重叠很广。如前所述,这些植被类型彼此差异很小,稀树草原只是乔木稀落的草原。管理和利用方面的小小改变可使这两者互相转换。 温带草原比热带草原干燥一些,也比较冷,至少在一年当中部分时间里是如此。热带草原季节性温度变化可能很小,但温带草原区温度变化可达40℃(72℉)。北美洲草原区每年平均降雨量为300~600公里。1月平均温度从北方的-18℃(0℉)到南方的10℃(50℉),7月平均温度北、南各为18℃(64℉)和28℃(82℉)。北美洲草原区最北地区的年均温低于0℃(32℉)。 草原出现于各式各样的气候和地质环境,也与许多不同土壤类型有关。草原生态系统本身影响着土壤形成,这又导致草原土壤异于其他土壤。草原枯枝落叶层及其分解型态通常造成上层富有机质土壤(可达地表以下300公厘)的发展。沙漠土壤没有这一层,与森林土壤典型枯枝落叶腐烂表层也不相同。其结构松散,富含植物养分。土壤下层是典型的白中带黄,尤其是深度2公尺左右的土层。
编辑本段动植物
在欧洲人殖民前的北美洲,草原遍布陆地一大片地方,从西部的洛杉矶山脉到东部的落叶林。在这片广阔地区里,仅有零星小片保留在略似原先状态的环境下。最大中心区由混合草原组成,以针茅属(Stipa)、冰草属(Agropyron)、格兰马草属(Bouteloua)、Koeleria属几个禾草种类为主。北方混合草原被羊茅属(Festuca)和异燕麦属(Helictotrichon)草原取代,在西方被格兰马草(Bouteloua gracilis)和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的短草草原取代,在东方被大须芒草(Andropogon gerardii)和小须芒草(A. scoparium)的长草草原取代。通常没有乔木和灌木,但有许多不同的草本植物与禾草一起出现。 北美洲草原最大的食草哺乳动物包括野牛和叉角羚羊,其典型捕食者为灰狼。兔、野兔的几个种和獾很普遍,许多小型穴居啮齿动物亦然。在无脊椎动物中,蚱蜢一直是特别重要的。典型情况下,草原无脊椎动物总生物量超过大得多且较显眼的脊椎动物的总生物量,只有包含大量家畜的地区除外。 南美洲主要草原区在大陆东南部,可分为阿根廷的彭巴草原和邻近地区乌拉圭和巴西的疏林草原。在彭巴草原众多禾草中,针茅属是最多种多样的,而疏林草原中较常见的是雀稗属(Paspalum)和须芒草属禾草。如今此区的植被因几百年来密集的焚烧和放牧而大变。在此之前,主要的大型食草动物为潘帕斯鹿,现在只有一小群存活。负鼠、犰狳、啮齿动物也很丰富,它们被狐、美洲狮、美洲豹等各种猫科动物捕食。鶆这种不飞的大鸟也是此区产物。 占据前苏联和蒙古大片地带的欧亚草原在许多方面类似北美洲草原,因此栖息着许多类似的动植物。针茅属各个种支配着大部分地区的植物,在各处与其他禾草相混,其中主要是羊茅属和冰草属。啮齿动物的进食和穴居活动对植被的维持和组成是重要的,这些啮齿动物种类包括大型旱獭,还有各种田鼠和其他较小种类。在蒙古有一种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可在几年里消耗极高比例的植被,因而几乎把草原栖地退化为沙漠。 东非洲的草原包括了比萨赫勒潮湿的环境,因此较为多样。在森林被摧毁之处,由狼尾草属(Pennisetum)或苞芽属(Hyparrhenia)组成的高草原发展起来,也可能在焚烧或大象等食草动物啃食后无限期维持这种情况。三芒草属、金须茅属(Chrysopogon)等其他禾草在较干燥地区是重要的,菅草属(Themeda)出现于较冷的高地。 食草哺乳动物包括角马、几种羚羊,还有犀牛、大象、水牛(在仍然存活的地方)。食肉动物包括各种不同的犬科动物(胡狼)、猫科动物(狮和猎豹)、鬣狗和獴。 澳大利亚广大干燥区的热带草原通常以三齿稃草(Plectrachne属和Triodia属)为主,丛生草的底部捕捉风吹沙,形成典型的圆丘。北方较湿的草原区以黄茅属(Heteropogon)和高粱属为主,米契尔草属(Astrebla)广布于季节性干燥区,尤其是在东部断裂的黏土上。其他禾草种类通常是次要的,但可能支配着某些地方。木本植物(特别是在干燥地区的金合欢属和较湿地方的桉属)可能数量太多,让植被不能被视为真正草原。米契尔草原一度单纯得多,直到家畜密集放牧使情况改变为止;如今,大片地区已被人类引进的非洲灌木刺槐(Acacia nilotica)入侵。 澳大利亚草原最大的土生动物是袋鼠,其中以红袋鼠最大,这种动物在典型情况下出现于可见天然草原的干燥内陆区。然而,从其他大陆引进的哺乳动物已变得同样常见,包括牛、绵羊等家畜,还有骆驼、马、驴、山羊等野生动物。欧洲兔也是广布、丰富而破坏性强的。主要捕食者为澳洲野犬。爬虫类非常多样,尤其是蜥蜴;鸟类包括大型不飞的鸸鶓,还有各式各样的鹦鹉和飞行动物。 纽西兰的丛生草原和亚南极岛屿通常以早熟禾属(Poa)的种类为主。相关植被亦出现于赤道区的高山。这些禾草大致在没有食草哺乳动物的情况下进化,引进鹿、绵羊等外来动物已在许多地方造成植被严重退化。
编辑本段群体、群落发展和结构
不管是热带还是温带,天然草原出现于生长条件仅在短暂季节有利的环境。在热带区,这段生长季节通常是雨季,在某些情况下是土地不泡水的季节。在温带草原,生长季节通常是湿冷冬季和干热夏季之间的短暂时期。多年生禾草靠着地下储存的食物来迅速成长,很能利用这短暂的生长季节,在几周内长到最大并结籽完成。接着,其地上部分死去,为环境中典型草原火灾提供潜在的燃料。然而,火灾中禾草地下多年生的根和根状茎受到良好保护。 若一再遭受某种侵扰(通常是放牧或火灾)而无法累积较厚的枯枝落叶层,草原会倾向长出大量新生部分。在枯枝落叶层得以形成的地方,它会以一种不直接有利于根部的形式保留养分,对伸出地表的新芽来说,此层在物理上阻挡了阳光;在温带草原,此层扮演隔热角色,减缓土壤春暖的过程。这也显然关系到这些生态系统的放牧管理。 会遮光并支配草原植被的木本植物因生长季节短而处于不利地位。不过,如果没有哺乳动物严重啃食,而且没有经常发生火灾时,某些生长快速的乔木和灌木可能长存下来。草原是在自然或半自然的火灾、放牧干扰的情况下才能维持下来,这些干扰可防止草原植被逐步变为热带落叶林、稀树草原、灌丛地或温带森林。
编辑本段生物产能

由于放牧和其他草原农业生产上的重要性,草原产能一直藉各种方式广受研究。然而,大部分研究仅着重于地上的产能,忽略了地下的重要成分,甚至在地上产能达到季节性高峰时,地下成分可能比地上的还丰硕--可达至10倍。北美洲草原典型地上生物量(一区有机物的无水重量)为每公顷2.5~6公吨,其中约3/4呈现死亡嫩枝形式;然而,某些热带草原记录到每公顷20公吨以上的数值。 草原里植物物质有相当快速的转换。大部分植物器官寿命仅维持一季或数季,导致每年全面转换率达20~50%。把消费者所消耗的植物加进来算,每年产能即与生物量相近。如果把淋溶和死亡嫩枝分解的所有损失算在内,典型的加拿大草原地上植物每年的产能为每公顷6.4公吨。其他草原的数值大不相同,但常低于此值,部分原因是没有完全计入这样的损失。重覆收获(替代放牧)每年产能通常为每公顷1.5~2.5公吨。 草原经常被改变为种植可食谷物的耕地,这使人类可从草原本身直接取得粮食,不必在牧场环境下放牧那些啃食土生禾草的动物。这种产量增加很可观,如根据北美洲大平原北部的统计数字,每公顷牧牛的天然草地可提供每人一年所需食物能量的1/10,而播种小麦的同样面积可供给4个人的需求量。 然而,应该注意的是,如不另外加入肥料,小麦产量无法每年维持最初的高水准。相似地,天然草原如持续密集的放牧,很快会导致植被退化和土壤侵蚀。在没有围篱而呈现不出篱线对比情形的牧场环境地区,这种情形特别容易在不知不觉间出现。在这些没有围篱的地区,因过度放牧所引起的植被退化可能很难和长期或短期气候变化所致的环境改变加以区别。
编辑本段温带草原
温带半干旱至半湿润环境下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地带性植被类型。草原地区冬季寒冷,夏季温热, 温带草原
降水较少,蒸发强烈;土壤淋溶作用微弱,钙化过程发达,限制高大乔木的生长。草原植物的群落结构简单,季相显著,主要有旱生的窄叶丛生禾草,如隐子草、针茅、羽茅等属,以及菊科、豆科、莎草科和部分根茎禾草等。依水热条件不同,草原可划分为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和草甸草原等类型。典型草原是草原中分布最广泛的类型,由典型旱生草本植物组成,以丛生禾草为主,伴生少量旱生和中旱生杂类草及小半灌木和灌木。荒漠化草原为最干旱类型,由强旱生丛生小禾草组成,并大量混生超旱生荒漠小灌木和小半灌木。草甸草原是草原中较湿润类型,由中旱生草本植物组成,常混生大量中生或中旱生双子叶杂类草及根茎禾草和苔草。按热量生态条件,草原可分中温型草原、暖温型草原和高寒型草原。在水分状态不稳定和发生干旱的盐渍化条件下,还会形成盐湿草原或碱性草原。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温带地区,森林带和荒漠带间构成了欧亚-北美环球草原带;南美洲南部和亚热带非洲,也有一定面积草原,但远不及北半球发达。在中国,草原广布于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黄土高原北部、西北荒漠地区山地和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此外,草原还可越带出现在荒漠区山地并在垂直带谱中占据相应位置。 由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有时旱生小半灌木)组成的植物群落。分布于温带,是一种地带性植被类型。草原地区年降雨量较少,而且多集中于夏秋两季,冬季少雪严寒,具明显的大陆性气候。植物以丛生禾本科为主,如针茅属、羊茅属等。此外,莎草科、豆科、菊科、藜科植物等占有相当比重。中国草原是欧亚草原的一部分,以东北经内蒙古直达黄土高原,呈连续带状分布。此外,还见于青藏高原、新疆阿尔泰山前地区以及荒漠区的山地,大致从北纬51度起南达北纬35度。
编辑本段泛滥草原
泛滥草原又称河漫滩草地。指湖泊四周、河道两岸滩地、山麓河道谷地,由于长期洪水泛滥、所带泥沙的淤积,或河水溢出河床、泥沙的沉积,而形成大面积或狭长的平坦草地。沿海由于海水经常回流泛滥、泥沙不断淤积,亦形成大面积滩涂草地。泛滥草地主要分布于河流下游低地、湖泊周围以及沿海滩涂。土壤为淤积草甸土、湖土,海涂为盐碱土,土层深厚较肥沃。植被以水生、湿生植物为主,主要有芦苇、莎草科植物、茭草、水蓼、鸭跖草、双穗雀稗、长芒稗,以及大穗结缕草、獐茅、盐蒿、碱蓬、大米草等。以禾草为主的草地,产草量高,草质优良,适口性好,适于放牧或刈草用。以杂类草盐蒿占优势草地的草质差,饲用价值较小。
编辑本段荒漠草原
在干旱条件下发育形成的真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旱生小半灌木起明显作用的植被性草地称为荒漠草原或漠境草原。生境及植物类型具草原向荒漠过渡的特征。分布于内蒙古中北部、鄂尔多斯高原中西部、干草原以西及宁夏中部,甘肃东部,黄土高原西和北部,新疆的低山坡。土壤为淡栗钙土、棕钙土和淡灰钙土、腐殖质层薄。植被具有明显旱生特征,组成种类少,主要由针茅属的石生针茅、沙生针茅、戈壁针茅,蒿属的旱篦子蒿、,以及无芒隐子草、藻类及一年生植物。植株高23厘米-30厘米,覆盖度30%-40%,产草量低,每公顷产干草仅2-3公斤,适于羊、马等放牧。
编辑本段高山草原
海拔4000米以上,在高寒、干燥、风强条件下发育而成的寒旱生的多年生丛生禾草为主的植被型草地称为高山草原(高寒草原)。分布于青藏高原北部、东北地区、四川西北部,以及昆仑山、天山、祁连山上部。混生垫状植物、匍匐状植物和高寒灌丛,如地梅、蚤缀、虎耳草、矮桧等。植物分布较均匀,层次不明显。草层高15厘米-20厘米,覆盖度30%-50%,产草量低。宜作夏季牧场,适于放牧牛、羊、马等家畜。.
编辑本段草原特色

关于内蒙古的资料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首府呼和浩特,位于中国华北地区,内蒙古界于北纬3724′-5323′,东经9712′-12604′之间,东北部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交界,南部与山西、陕西、宁夏相邻,西南部与甘肃毗连,北部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内蒙古总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

截至2017年底,内蒙古自治区下辖9个地级市,3个盟,17个县,49个旗,3个自治旗,11个县级市,23个市辖区。

截至2017年末,内蒙古自治区常住人口2528.6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103.2亿元,第一产业1647.2亿元,第二产业6408.6亿元,第三产业8047.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3786元。

扩展资料:

内蒙古的地理环境:

1、地质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地层发育齐全,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以北42为界,可分为两个1级大地构造单元。42线以北为天山——内蒙古——兴安地槽区,以南为华北地台区。中、新生代时受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影响,内蒙古东部地区形成北北东向的构造火山岩带,即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

2、地形地貌

内蒙古自治区地势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个高原型的地貌区。在世界自然区划中,属于著名的亚洲中部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及其周沿地带,统称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

3、气候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袤,所处纬度较高,高原面积大,距离海洋较远,边沿有山脉阻隔,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匀,风大,寒暑变化剧烈的特点。大兴安岭北段地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巴彦浩特——海勃湾——巴彦高勒以西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内蒙古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边疆,西北紧邻蒙古和俄罗斯。面积110万平方公里;人口2326万;以蒙古族和汉族数量最多,此外,还有朝鲜、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全区分设7个盟,辖5地级市;其下又辖15县级市、17县、49旗、3自治旗。首府呼和浩特市。包头、乌兰察布、乌海、海拉尔、通辽等为区内主要城市。

全境以高原为主,多数地区在海拔1000米以上,通称内蒙古高原。主要山脉有大 兴安岭、贺兰山、乌拉山和大青山。东部草原辽阔,西部沙漠广布。有呼伦湖、贝尔湖 等著名湖泊,黄河流经本区西南部。本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地域辽阔,各地差异较大;多数地区四季分明;夏短冬长,较为干冷。年均气温一1~10摄氏度;全年降水量约50~450毫米。已探明矿藏60余种,稀土、煤、银等储量巨大。草原面积居全国前列,大兴安岭林区木材蓄积量较大。

内蒙古工业在建国后发展较快,以采矿、冶金和稀土工业为骨干,毛纺、森工、机械、食品、建材、化工全面发展。本区为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牧区草场肥美,三河马、三河牛和内蒙古细毛羊均为著名畜种。农区集中于河套平原与东南部丘陵谷地,出产小麦、莅麦、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和胡麻、甜菜等经济作物。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直线距离1700公里;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3%,居全国第3位。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跨越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国境线长4221公里。 地貌地貌地貌地貌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态。除东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50%左右,由呼伦贝尔高平原、锡林郭勒高平原、巴彦淖尔--阿拉善及鄂尔多斯等高平原组成,平均海拔1 000米左右,海拔最高点贺兰山主峰3 556米。高原四周分布着大兴安岭、阴山(狼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灰腾梁)、贺兰山等山脉,构成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 气候气候气候气候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袤,所处纬度较高,高原面积大,距离海洋较远,边沿有山脉阻隔,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年平均气温为0~8℃,气温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为12o~16℃。年总降水量50~450毫米。 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 内蒙古草原、古迹、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大奇观"构成独特的旅游胜景。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富饶美丽。大兴安岭的莽林风光,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蒙古族歌舞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灿烂明珠,赛马、摔咬、射箭被视为蒙古族的"男儿三艺",蜚声中外。传统的那达慕常常把中外游客带进浓烈的兴趣之中。名胜古迹如呼和浩特市的五塔寺、大召、昭君墓、席力图召、乌素图召、白塔,包头市的五当召、美岱召,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园,阿拉善左旗的延福寺,赤峰市的辽上京、辽中京、大明塔,鄂伦春自治旗的嘎仙洞等,星罗棋布。
【内蒙古自治区简介】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边疆,西北紧邻蒙古和俄罗斯。面积110万平方公里;人口2326万;以蒙古族和汉族数量最多,此外,还有朝鲜、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全区分设7个盟,辖5地级市;其下又辖15县级市、17县、49旗、3自治旗。首府呼和浩特市。包头、乌兰察布、乌海、海拉尔、通辽等为区内主要城市。

全境以高原为主,多数地区在海拔1000米以上,通称内蒙古高原。主要山脉有大 兴安岭、贺兰山、乌拉山和大青山。东部草原辽阔,西部沙漠广布。有呼伦湖、贝尔湖 等著名湖泊,黄河流经本区西南部。本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地域辽阔,各地差异较大;多数地区四季分明;夏短冬长,较为干冷。年均气温一1~10摄氏度;全年降水量约50~450毫米。已探明矿藏60余种,稀土、煤、银等储量巨大。草原面积居全国前列,大兴安岭林区木材蓄积量较大。

内蒙古工业在建国后发展较快,以采矿、冶金和稀土工业为骨干,毛纺、森工、机械、食品、建材、化工全面发展。本区为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牧区草场肥美,三河马、三河牛和内蒙古细毛羊均为著名畜种。农区集中于河套平原与东南部丘陵谷地,出产小麦、莅麦、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和胡麻、甜菜等经济作物。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首府为呼和浩特。位于中国北部边疆,西北紧邻蒙古和俄罗斯,面积118万平方公里。以蒙古族和汉族为主,还有朝鲜、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全区分设9个辖地级市,3个盟;其下又辖12县级市、17县、49旗、3自治旗。包头市 、巴彦淖尔、赤峰、乌兰浩特、乌兰察布、乌海、呼伦贝尔、通辽、鄂尔多斯等为自治区内主要城市。主要山脉有大兴安岭、贺兰山、乌拉山和大青山。东部草原辽阔,西部沙漠广布。年均气温-1~10℃,全年降水量约50~450毫米。已探明矿藏60余种,稀土、煤、银等储量巨大。

内蒙古(ni mng g)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 内蒙古卫星照片[1]狭长形。经纬度东起东经12604′,西至东经9712′,横跨经度2852′,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公里;南起北纬3724′,北至北纬5323′,纵占纬度1559′,直线距离1700公里;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土地面积的12.3%,是中国第三大省区。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跨越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国境线长4200公里。
全区地势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个高原型的地貌区。在世界自然区划中,属于著名的亚洲中部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及其周沿地带,统称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在内部结构上又有明显差异,其中高原约占总面积的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平原与滩川地占8.5%,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面积占0.8%。[2]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地层发育齐全,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内蒙古自治区地理位置以北42为界,可分为两个1级大地构造单元。42线以北为天山--内蒙古--兴安地槽区,以南为华北地台区。中、新生代时受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影响,内蒙古东部地区形成北北东向的构造火山岩带,即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内蒙古存在着两个中国著名的Ⅱ级成矿带,就在这两大工级构造单元接触部轴和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上。前者为华北地台北缘金、铜多金属Ⅱ级成矿带,后者为大兴安岭Ⅱ级铜多金属成矿带。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态。除东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50%左右,由呼伦贝尔高平原、锡林郭勒高平原、巴彦淖尔--阿拉善及鄂尔多斯等高平原组成,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海拔最高点贺兰山主峰3556米。高原四周分布着大兴安岭、阴山(狼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灰腾梁)、贺兰山等山脉,构成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内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等沙漠,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在大兴安岭的东麓、阴山脚下和黄河岸边,有嫩江西岸平原、西辽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黄河南岸平原。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水源丰富,是内蒙古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产区。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带,分布着黄土丘陵和石质丘陵,其间杂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较严重。全区高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面积占0.8%。[4]
气候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袤,所处纬度较高,高原面内蒙古山脉映像(10张)积大,距离海洋较远,边沿有山脉阻隔,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匀,风大,寒暑变化剧烈的特点。大兴安岭北段地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巴彦浩特--海勃湾--巴彦高勒以西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总的特点是春季气温骤升,,多大风天气,夏季短促而炎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霜冻往往早来,冬季漫长严寒,多寒潮天气。全年太阳辐射量从东北向西南递增,降水量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年平均气温为0℃~8℃,气温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为12℃~16℃。年总降水量50~450毫米,东北降水多,向西部递减。东部的鄂伦春自治旗降水量达486毫米,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额济纳旗为37毫米。蒸发量大部分地区都高于1200毫米,大兴安岭山地年蒸发量少于1200毫米,巴彦淖尔高原地区达3200毫米以上。内蒙古日照充足,光能资源非常丰富,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都大于2700小时,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区达3400小时以上。全年大风日数平均在10~40天,70%发生在春季。其中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高原达50天以上;大兴安岭北部山地,一般在10天以下。沙暴日数大部分地区为5-20天,阿拉善西部和鄂尔多斯高原地区达20天以上,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呼鲁赤古特大风日,年均108天。[5] 
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 2008年度自治区相继出现对农业生产影响较重的气候灾害,初春黄河内蒙古段发生一场40年不遇的特大严重溃堤灾害,春夏中西部地区发生虫、鼠害,春末中西部大部地区遭受严重霜冻灾害,使农作物及蔬菜损失较重。初夏强对流天气引发的暴雨、洪涝、冰雹灾害较往年偏多和偏重,盛夏出现了阶段性伏旱,秋季中东部局部地区出现冰雹、干旱,对农作物后期生长带来不利影响。总之,中西部及东部偏南地区农区总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农业为偏丰年景。
气候对畜牧业生产影响:2008年度气候条件对畜牧业生产影响利弊均有,中部偏北及西部牧区春夏秋连旱,牧草长势、牲畜膘情较差,中部偏南及东北部地区牧草长势好、牲畜膘情优良。总之,畜牧业属丰收年景。
气候对其它行业的影响:
1.气候与人体健康:2008年春季全区气温偏高,春末中西部及偏南局部地区出现大风、强沙尘天气,空气混浊,对气管炎、肺炎、哮喘、上呼吸道感染和粉尘过敏性鼻炎有一定影响,夏季受高温期长、阶段伏旱、局地灾害频发影响,患中暑和胃肠疾病、紫外线过敏的人明显增多,秋季温高气爽,气候宜人,对人体健康影响有利占主导地位,发病率降低。秋末西部与北部地区降水偏少,空气干燥,患咽炎、喉炎、上呼吸道感染的人相对较多。
2.气候对水资源的影响:2008年冬季、春季西部大部地区、东北部及内蒙古草原映像(5张)东部偏南部分地区温高雨少,风沙天气少、气候干燥、旱情持续发展,呼伦贝尔市春季全市大部分地区已达中旱、重旱,甚至局部地区已达到特旱。一些河流、湖泊、筒井水位明显下降,部分自然水泡已经干枯,人畜饮水形势严峻,大部分牧区地下水位明显下降,春季和夏初中东部地区降水相对偏多,对水库蓄水、地下水资源补充较为有利,但鄂尔多斯市大部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对补充地下水资源十分不利,地下水位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夏末呼伦贝尔市南部、兴安盟西部、赤峰市中部、锡林郭勒盟西部以及阿拉善盟西部地下水位下降,其中赤峰市的翁牛特旗下降幅度最大为90厘米。
3.气候对交通的影响:2007年冬季,中东部大部地区降雪量较大,对交通、公路运输带来不利影响,隆冬中西部地区降雪多、量大,其中沿山路段积雪较深,主要道路被积雪覆盖,交通受阻;春季风沙天气少,对交通未造成重大灾害;盛夏中西部与东部偏南部分地区出现范围最广、强对流和强降雨天气,雨势迅猛,致使沙石路基、防洪堤坝、公路、道路交通严重损失;进入深秋东北部和锡林郭勒盟部分地区出现降雪天气,部分地区出现积雪,对道路交通、运输非常不利。
著名人物

巴特尔, 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队员
顾秉林,清华大学前校长
高博,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白岩松,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张绍刚,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制片人
杨坤,中国著名创作歌手
陈超,我国著名新闻学家,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大学毕业
王珞丹,青年演员,《奋斗》中扮演 米莱
鲍喜顺,世界第一高人
小鹿姐姐,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主持人
李院生,南极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队长
乌兰托嘎,国家一级作曲家
牛根生,蒙牛集团创始人
张小平,奥运冠军蒙古族拳击选手
斯琴格日乐,女歌手
德德玛,女歌手
齐宝力高,著名马头琴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
腾格尔,著名歌唱家
“吉祥三宝”布仁巴雅尔,著名歌手
乌兰图雅,著名女歌手,中宣部唱响中国套马杆唯一合法演唱者,中央民族大学毕业

内蒙古大草原的资料

快点,今天就要,以后的不算了啊!五点半之前,不许转,自己写的!
  呼伦贝尔草原
  Hulun Buir Grassland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草原。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由呼伦湖、贝尔湖而得名。地势东高西低,海拔在650∼700公尺之间,总面积约93,000平方公里。年平均温度0℃左右,无霜期85∼155天,年降水量250∼350公厘左右,能种植春小麦、马铃薯及少量蔬菜。低丘及漫岗为羊草草原。河滩地多为中生禾草、杂类草草甸,草质肥美,亩产鲜草量400∼600斤,为传统牧区,适于牧养牛、羊、马等牧畜,以产三河牛、三河马著名。1958年以来陆续建立一批大型机耕农场从事农垦。中南部有大片沙地,有独特的草原化樟子松林,是珍贵的森林资源。交通方面有滨洲铁路横贯。
  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因其旁边的呼伦湖和贝尔湖而得名。是世界三大草原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优质的草原,蒙古族发源地,内蒙古主要的畜牧区,出产著名的三河马,三河牛。境内有上千个大小湖泊。著名的大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绿波千里,一望无垠,微风过,羊群如流云飞絮,点缀其间,草原风光极为绮丽,令人心旷神怡。
  呼伦贝尔草原之所以声名远扬,原因有三,一是草原曾出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二是草场质量极好,割下来的草远销东南亚,三是盛产体格高大壮健的三河马和三河牛。
  呼伦贝尔草原是内蒙古草原风光最为绚丽的地方,拥有一亿多亩草场,两亿多亩森林,500多个湖泊,3000多条河流,辽阔无边的大草原像是一块天工织就的绿色巨毯,步行其上,那种柔软而富于弹性的感觉非常美妙。而绿草与蓝天相接处,牛羊相互追逐,牧人举鞭歌唱,处处都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致,将它誉为世界上最美、最大、最没有污染的几大草原之一,真是当之无愧。
  在呼伦贝尔草原旅游,可以骑马乘驼畅游草海,可以坐“勒勒车”环湖漫游,可以临湖垂钓,可以入林狩猎,尽享草原风光。
  呼伦贝尔草原其地势东高西低,海拔650米~700米,总面积约9.3万平方千米,地域辽阔,风光绚丽。草原上,水草丰茂,河流从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呼伦贝尔草原以其富饶的自然资源孕育了中国北方诸多游牧民族,因此被誉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摇篮”。
  穿行在呼伦贝尔,定会为那“千里草园铺翡翠”的景象而惊叹。这里有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生长着碱草、针茅、冰草等120多种营养丰富的牧草,植物品种多达1300余种,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植被群落景观。每逢盛夏,草原上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星星点点的蒙古包上升起缕缕炊烟,微风吹来,牧草飘动,处处“风吹草低见牛羊“。
你要啥资料
我就知道 科尔沁 呼伦贝尔 锡林郭勒草原
呼伦贝尔最美了

为什么内蒙古大草原上全是草,却没有一棵树?今天又涨知识了

草原哪都特么是草一望无际人啊 过去是住蒙古包现在住高楼大厦过去骑马放羊现在开车养宠 以前长袍马靴 现在西装小貂 以前叫游牧民现在叫土豪 为绿化为环保羊不吃草马也不跑 蒙古包在城市才可以看到 所以草原上 都特么是草

关于内蒙古草原的资料。

一定是2005年的草原资料。
内蒙古草原沙漠化的反思

一、内蒙古是“人造沙漠”最多的省区
什么是沙漠?沙漠是指地表大面积的流沙堆积而言。通常科学界将流沙堆积分为三种类型,即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固定沙丘。沙漠的危害,主要是其流动性所造成。
沙漠是在地质时期自然形成的,我国的沙漠主要是在第四纪更新世形成的。例如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从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60万至1万年)形成的。
在进入历史时期(从距今1万年开始)以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原先没有沙漠的地方,也出现了大面积的流沙堆积,被称作“人造沙漠”。“人造沙漠”是原中科院副院长、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祯提出来的,现在已被拉学界所广泛采用。
我国有几个大沙漠,它们是:
1.塔克拉玛干 33.76万km2
2.古尔班通古特 4.88 万km2
3.库姆塔格 2.28 万km2
4.柴达木盆地 3.49万 km2
5.巴丹吉林 4.43 万km2
6.腾格里 4.27 万km2
7.乌兰布和 0.99万 km2
8.库布齐 1.61 万km2
9.毛乌素 3.21万 km2
10.浑善达克 2.14万 km2
11.科尔沁 4.23 万km2
12.呼伦贝尔 0.72万 km2
除前4个沙漠以外,其余的8个均在内蒙古境内。这8个沙漠西起阿拉善,东到呼伦贝尔,断断续续地分布在内蒙古地区。其总面积为21.6万km2。新疆沙漠的总面积为40.32万km2,内蒙古仅次于新疆,其沙漠的总面积居第二位。
内蒙古的8个沙漠属于地质时期形成的只有一处,即巴丹吉林沙漠,其余均属“人造沙漠”。

二、“人造沙漠”的出现,与古代的战争屯垦有关
内蒙古地区在地质时期间是大海,被地质学家称作天山-内蒙古海槽。后来由于地质构造运动,海槽中出现了隆起,形成了陆地。最初的陆地是星罗棋布,后来逐渐连成一片,形成了大块的陆地。这个过程就是古人所说的“沧海变桑田”。大海消失了,留下了许多湖泊,后来有些湖泊也变成了陆地。海水、湖水消失了,然而海底、湖底的沙子没有消失,被地质学家称作海相、湖相沉积,它就是沙漠的来源。海相、湖相沉积物,有的在风力作用下变成了沙漠,还有的被地表土层所覆盖,处于潜伏状态。潜伏的沙漠沉积物一旦暴露出来,就会在风力作用下变成流沙堆积。导致地下伏沙出现的主要原因,则是人类活动。
在更新世,曾多次出现冰期,即厚厚的冰壳将地表覆盖。在最后一次冰期结束以后,由于气候变暖,冰壳融化,地表水非常充沛,森林、灌木、蒿草非常繁茂。于是,出现了内蒙古草原。水草丰美的草原孕育了游牧民族。匈奴、鲜卑、契丹、蒙古等等许多民族,都是在内蒙古草原上诞生、壮大,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契丹人建立的辽朝,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对我国历史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游牧民族创立的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游牧民族的壮大,与中原地区的政权逐渐产生了矛盾,出现了冲突和战争。为了防御游牧民族,从战国以来就在北方草原上修建长城,屯兵驻守。赵武灵王为了防御匈奴,“胡服骑射”,修长城。赵长城从代郡(今河北蔚县),至阴山西行,止于高阙(今内蒙狼山)。秦国在秦襄王时期修长城,西南起自临洮,斜穿鄂尔多斯,东北止于黄河之边的十二连城。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又命蒙恬修长城,也在鄂尔多斯。燕国也在北部修长城,在今赤峰、通辽境内。
到了汉代,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为了http://www.rixia.cc防御匈奴南下,在额济纳河沿岸、狼山以北,大兴安岭以南大修长城,汉长城的遗址至今可见。自汉代以后,长城的修建没有停止,明长城是最后的长城。
在草原上修长城、筑城堡、开荒屯垦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引起了流沙的出现。古代居延绿洲的消失,最有代表性。
屯垦造成伏沙出露,垦区废弃。从汉代垦区到唐代、西夏、元代垦区重心的转移。元末明初的战争,以断水攻城,造成弱水断流改道,使居延绿洲变成沙漠。

辽代移民开荒,造成西辽河流城生态环境退化,风沙之害十分严重,韩州被迫迁移。其最后的结果,是导致科尔沁沙地的产生。(清代后期草原垦荒也非常严重,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介绍了。)
三、20世纪“人造沙漠”的扩大
我们将“人造沙漠”的产生追溯到古代,目的是为了追本溯源,说明人类活动对“人造沙漠”的影响作用。我们不要因此而忽略了当代“人造沙漠”的扩大。
实际上内蒙古的“人造沙漠”,主要是20世纪后半叶形成的,与这个时期草原大肆开荒有直接的关系。
20世纪后半叶,有两次影响重大的开荒。
第一次是1958年“大跃进”引起的。在“大跃进”中提出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口号,在中原内地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受此影响,内蒙古提出了“要实现饲料、粮食、蔬菜的自给,就必须开荒种地”。于是从东到西,在内蒙古草原上大肆开荒种地,“牧民不吃亏心粮”。
第二次是“文化大革命”中“以粮为纲”、“农业学大寨”,特别强调粮食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当时中苏关系恶化,出现了边界冲突(珍宝岛事件)和领土争端,边界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粮食成为重要的战备物资。当时有一句口号,叫做“深挖洞,广积粮”。1958年的草原垦荒,到此时更加广泛了。
这两次大垦荒,给内蒙古草原造成了空前的大破坏。我们以呼伦贝尔草原为例,加以说明。
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最好的天然草场之一。在1958年以前,只有白俄的零垦耕种,面积很小。1958年,呼伦贝尔建立了25个自营农场,成为国家垦荒的重点地区,到1962年末一共垦荒19.8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滨洲铁路沿线,海拉尔市周围、三河道(根河、得尔布干河、答乌音河)两侧、南部边远地区。由于是机械化开荒,开荒的速度快,大面积的草场两三年就变成了耕地。20万公顷,占全国垦荒的8.6%。由于地表土壤层薄,地下的伏沙很快就暴露出来。由拖拉机牵引的双轮双铧犁,能够翻地30-40厘米,在土层薄的地方,竟把地下的伏沙翻出来。在风力作用下,很快在田间就出现了风蚀现象,出现了风蚀坑和流动沙丘。例如拉布达林农场,开荒不久田间就出现了厚达32厘米的粉沙。哈达图农场,田间出现了流动沙丘。此后,沙漠化越来越严重,垦荒的耕地后来大多被流沙覆盖,出现了流动沙丘。据1982年调查,沙丘高达5-15米。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此后即变成了呼伦贝尔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的主体,是在滨洲路沿线,也就是海拉尔河沿岸。由于河水的滋润,这一带曾是呼伦贝尔最好的草场,如今却变成沙漠化最严重的地方。这种转化,很值得我们深思。
其它地区也大同小异,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就不能详细介绍了。
四、历史的教训值得反思和吸取
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沙漠之患。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因为他们缺乏科学知识,不了解地质构造。他们认为,只要长树长草的地方,就可以开荒种地。他们不知道草原地下多沙,更不知开荒垦种以后会产生什么后果。
而今天则不同了,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地质构造已经一清二楚。草原开荒开矿会带来什么后果,科学家们已经作过论证。然而破坏草原的现象仍层出不穷。
2002年7月,我曾作为“绿色北京”的科学顾问到锡林郭勒草原考察。锡林郭勒草原也是我国著名的天然草场,与呼伦贝尔草原齐名。锡林郭勒草原是蒙古马的原产地,唐代突厥人所乘的突厥马主要产在东乌珠穆沁的乌拉盖河一带。这种马个头不高,肥瘦适度,善跑,有速度快、耐久力强的特点,是骑兵中最好的乘马。只有良好的草场,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马匹。锡林郭勒的肥尾羊也相当著名,北京市场上的羊肉片,以锡盟羊肉片最畅销。
然而现在锡林郭勒草原,面临种种威胁,令人担忧。
其一是草原垦荒。中央国务院早就提出要退耕还林还草,可是东乌珠穆沁的乌拉盖却仍在开荒,不管是本地人、外地人,只要交上一笔租金,便可以得到一块草场开荒种地。为了避人耳目,美其名曰叫乌拉盖开发区。开发区应以高新技术为主,如果是对高产品进行高科技加工,称之为开发区还可以。明明是开荒种地,却自称是什么开发区,名不符实。乌拉盖水草丰美,是东乌珠穆沁最好的草场。长期开荒耕种,后果令人忧虑,很可能出现沙漠化。其二是草原开矿办厂。在东乌珠穆沁草场上,近年出现了银矿、铁锌矿和造纸厂,不仅占用了大片的草场,而且工业污水严重地污染了草场,使牲畜中毒死亡,牧民的健康也受到威胁。
内蒙古是草原地区,适于发展畜牧业,这是内蒙古的产业优势。有些人有误解,认为只有工业、农业产值高,畜牧业产值低。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不管条件如何,也要开矿山、办工厂。世界上有许多国家以畜牧业为立国之本,例如澳大利亚,“澳毛”在中国市场上很走俏。内蒙古为什么不发扬自己的优势,努力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占领国内市场,甚至销往国外呢?内蒙古的畜产品缺乏精加工,本地产的皮夹克销路不好,而江浙加工制作的却销路好。乳制品也是内蒙古的产业优势,目前仍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
草原是内蒙古人的衣食之源,如果草原破坏了,退化了,沙漠化了,内蒙古人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来源。牧民不放牧,何以为生?到城市打工,有一定的语言障碍,困难很多。
内蒙古沙漠的扩大,对华北平原构成了威胁。近年京、津、唐频频出现的沙尘暴,沙尘源主要来自内蒙古,来自内蒙古的阿拉善、乌兰察布、锡林郭勒。内蒙古草原本是防止沙漠南侵的绿色屏障,如今却变成了沙尘源,这个事实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内蒙古草原的生态作用非常重要,过去人们缺乏认识,自2000年朱镕基总理视察以后,才引起人们的关注。
保护内蒙古草原,防止草原进一步沙漠化,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我们不仅要看今天,还要看明天和后天。我们不要忘记了儿孙后代,不要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而牺牲了下一代人,下两代人的生活。要给后人留下草原,留下碧水蓝天!
一、格根塔拉草原
格根塔拉位于乌兰察布草原深处,距自治区呼和浩特市140公里,柏油路宛如一条黑色的丝带一直延伸到旅游点.属国线景点,自1979年向中外游人开放以来,共接待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4万多人,国内游客20多万人次。

如今的格根塔拉草原更加美丽动人,水草肥美,丘陵起伏,海浪似的马群,金色霞云的驼群和白云似的羊群在绿海中游动,骑马的牧人,手里拿者细细的套马竿,像矛头一样尖尖地指向天空。传统的蒙古包和现代的蒙古包相映成辉,为格根塔拉草原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

每年的8月份,是举办那达慕盛会的季节。格根塔拉旅游点每年8月15---8月25日,都要举办旅游那达慕,这个时候也是避暑的极好时光。

这里每年定期举行一次隆重的大型庙会,每月一次小型庙会和一年一次的祭敖包活动,在祭敖包活动中,可见到蒙古族传统的摔跤,骑马,射箭等精彩竞赛。

二、希日塔拉草原

三、呼伦贝尔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
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因其旁边的呼伦湖和贝尔湖而得名。是内蒙古主要的畜牧区,出产著名的三河马,三河牛。内蒙古地势高而平坦。境内有上千个大小湖泊。在广阔平坦的蒙古高原上,没有黄土高原的深沟、墚、峁等地貌。除了大兴安岭和大青山山脉之外,大部分是平缓的原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著名的大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绿波千里,一望无垠,微风过,羊群如流云飞絮,点缀其间,草原风光极为绮丽,令人心旷神怡。

呼伦贝尔草原之所以声名远扬,原因有三,一是草原曾出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二是草场质量极好,割下来的草远销东南亚,三是盛产体格高大壮健的三河马和三河牛。

呼伦贝尔草原是内蒙古草原风光最为绚丽的地方,拥有一亿多亩草场,两亿多亩森林,500多个湖泊,3000多条河流,辽阔无边的大草原像是一块天工织就的绿色巨毯,步行其上,那种柔软而富于弹性的感觉非常美妙。而绿草与蓝天相接处,牛羊相互追逐,牧人举鞭歌唱,处处都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致,将它誉为世界上最美、最大、最没有污染的几大草原之一,真是当之无愧。

在呼伦贝尔草原旅游,可以骑马乘驼畅游草海,可以坐“勒勒车”环湖漫游,可以临湖垂钓,可以入林狩猎,尽享草原风光
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区域也并非仅限于内蒙古自治区内。从自然区域来看,内蒙古大草原在中国北方的延伸很广,就如同蒙古族的分布一样。内蒙古大草原,鲜碧如画,一望无际,尤其是以北部海拉尔为中心的大兴安岭西麓林缘草甸草场,更是目前中国最佳的天然牧场之一。
要2005年的?可能是没有。
要2005年的?难啊
鄙视转载. 你可以去百度里查一下啊.打"2005内蒙古草原就可以了''

内蒙古草原的资料

有关于内蒙古的的资料,急!急!急!只限10分钟快~
内蒙草原,鲜碧如画,一望无际,“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动人歌声即是其生动写照。尤其是以北部海拉尔为中心的大兴安岭西麓林缘草甸草场,更是目前我国最佳的天然牧场之一。
内蒙草原,鲜碧如画,一望无际,“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动人歌声即是其生动写照。尤其是以北部海拉尔为中心的大兴安岭西麓林缘草甸草场,更是目前我国最佳的天然牧场之一。
内蒙古草原是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地方。 内蒙古人民正从过去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向现代化牧业生产发展。我国的内蒙古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基地。不过,这里的草场是广阔无垠的大草原。
位置:内蒙古草原位于我国北部并与俄罗斯和蒙古相邻。
内蒙古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水草丰美,牛羊成群。我国的蒙古族同胞就生活在这片大草原上。
蒙古包--适于游牧生活
马适于草原上的行走
蒙古袍、蒙古靴--适于骑马
牛羊肉奶茶奶酒
那达慕大会--蒙古族最盛大的节日
可以看出内蒙古牧民的住、行、衣、食都在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去适应自然才能不断发展。牧民合理利用草场,进行轮流放牧,合理利用牧草资源。别外,他们还进行了畜牧产品的深加工,鄂尔多斯品牌的服装闻名全球。牧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内蒙古草原相当辽阔,总面积约占全国国土的1/10。它由六大草原组成,自东向西顺次是:世界上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植被保护最好的锡林郭勒草原、宽广的乌兰察布草原以及鄂尔多斯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的荒漠草原。
锡林郭勒大草原 锡林郭勒拥有多种植被类型,是中国第一个草地自然保护区,草原风情浓郁,素有“摔跤之乡”之称。摔跤,蒙古语又称“搏克”,是蒙古族民间最普遍的运动。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的草甸草原,可说是内蒙古大草原的精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到处盛开着艳丽的鲜花,骏马奔驰在莽莽原野,白云似的羊群浩浩荡荡,一座座蒙古包像珍珠般撒落在绿浪起伏的草原上,景色特别迷人。
呼伦贝尔大草原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该区草原中草场质量最好,草原风光最为绚丽的地方。作为蒙古族发祥地之一,其传统习俗保存得较为完好。而草原旅游胜地集中于海拉尔到满洲里之间和著名的呼伦湖周围的草原上。
科尔沁大草原 科尔沁大草原的草原风光和蒙古族风情比较出色,且接近北京及东北各大城市。它集湖泊、草原、森林于一体,还有独特的草原风情节目。
乌兰察布大草原 乌兰察布大草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四周,交通十分便利。有许多大型度假村和旅游中心,其中格根塔拉是我区规模最大的草原旅游点。
鄂尔多斯大草原 鄂尔多斯大草原属半荒漠草原,响沙湾是游人滑沙、乘骆驼游沙漠的好地方。这里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陵墓而驰名。鄂尔多斯歌舞者衣着装饰华丽,这里的祭祀活动礼仪隆重,元代宫廷“诈马宴”非常独特。
阿拉善大草原 阿拉善大草原为荒漠草原,中国最著名的“骆驼之乡”。在这里可乘骆驼深入沙漠,探访额济纳胡杨绿洲和神秘的“黑城子”,品尝烤驼峰、烤全羊。
内蒙古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矿产资源丰富,盛产煤、铁、稀土等,适合钢铁、电力、还有纺织等工业发展。
内蒙古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5年来,取得明显成效。全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共完成2987万亩,其中退耕还林还草1114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873万亩;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实际投入58.7亿元,用于种苗费、粮食等补助。
5年来,自治区各级政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这项“民心工程”的实施。坚持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项目建设放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框架内统筹安排,实行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扶贫开发日夏养花网相结合,项目建设向贫困村倾斜;进一步加强种苗管理工作,严格执行“两证一签”制度,严禁假冒伪劣苗木、种子用于林业生产,严厉打击种苗采购中的不法行为。各级各地严格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检查验收办法规定,按实际造林施工地块界线核实造林面积和成活率,依法确认其权属,及时发放林权证。有关部门及时兑现政策补助,杜绝挤占挪用、随意抵扣等损害农牧民利益的情况发生。
内蒙古族的人十分好客,当客人去时,他们会拿出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等名族特色来供大家吃。饭后,还会表演名族舞蹈
neijpgjkwegfkjpwefkw[
11111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关于内蒙古草原的资料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153849.html

上一篇:一帆风顺的养法

下一篇:假如一个男生和女友分手,女生删了他的微信,他还留着女生?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