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莴苣霜霉病怎么防治?
如何防治莴苣霜霉病茎腐病
二、加强农业防治。种植莴苣的大田,要彻底整理沟厢,做到能排能灌,切忌渍水;中耕除草时,注意别伤及根叶;要随时摘除黄、病、残叶,以防传染蔓延;对重病田块要进行二年以上的轮作;调减氮肥,增施磷钾。
三,开展化学防治。可用25%瑞毒霉、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8%瑞毒锰锌(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72%克露(克霜氰、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50-3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9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波尔多液1:1:250-300倍液等防治。在开展化学防治时,要对点片发生的病害及时地快速防治;当病害已大发生时,先用克露喷洒1-2次,然后再用乙磷锰锌等进行防治,收效更好。
怎样治理莴苣霜霉病?
莴苣是早春上市较早的细菜之一,由于投资少栽培技术简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随着种植年代增加,病虫为害连年加重。霜霉病是莴苣主要病害之一,为害叶片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和产品质量,降低产品价值,影响经济收入。
1 危害症状
莴苣霜霉病主要为害叶片,病害发生初期,先在植株下部叶片产生淡黄色近圆形或多角形病斑。叶背面长有白色霉层,逐渐向上发展蔓延,后期病斑变黄褐色,病重时多数病斑联成一片,叶片发黄干枯,最后发展到莴苣表面变褐变黑,甚至整株腐烂。
2 病害发生规律
莴苣霜霉病的病原菌为卵菌纲盘霜霉属,莴苣盘梗霉菌(Bremia Lsclucae. Regel)。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以菌丝体在种子内,或在秋播莴笋上度过一段时间,为下季初侵染来源,翌春产生孢子囊。借风雨、昆虫传播,接触寄主后,主要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侵入,可反复侵染为害。病害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尤其是温湿度,病菌孢子囊萌发适温为6~10℃,适宜温度为15~17℃,病菌侵染需要85%以上的相对湿度和一定结露时间,因此低温高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发展。在种植过密,群体过大,氮肥使用过多,通风透光不良的地块,病害发生较重。
3 防治方法
3.1 轮作 选择与非菊科蔬菜茬口的地块,重病地块应与其他非菊科的蔬菜进行2~3年以上轮作,收获后应将病残体清出田间或棚内,以减少菌源。
3.2 加强栽培管理 种植密度要合理,避免密度过大,株内郁蔽,不利于通风散湿,棚室内栽培管理要科学,少浇水或膜下灌水。实行高垄栽培,全地膜覆盖,底肥要氮、磷、钾肥配合使用,多施有机肥,可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3 药剂防治 播种前可用0.3%~0.4%的福美双拌种或用0.2%~0.3%的甲霜灵拌种处理,杀灭种日夏养花网子表面所带病菌,减少侵染源。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控制病菌蔓延。药剂防治,可用75%达克宁500倍或72%霜脲锰锌600倍,或64%杀毒矾500倍或69%唏酰吗啉700倍进行喷雾防治,5~7天一遍,连喷2~3次。棚室内种植亩用45%百菌清烟剂350g熏烟防治。
莴苣霜霉病怎么配药
莴苣霜霉病是怎么回事?防治技巧有哪些呢?
生菜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吃的蔬菜,味道新鲜,口感脆,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在种植生菜的过程中容易霜霉病,这种病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病害严重时减幅达20%以上。这种病不仅会危害生菜,还会危害生菜、菊苣和菊苣霜霉病在生菜种植过程中均可发病,主要危害植物叶片,从基础向上发展。幼苗期的发病,叶变黄,枯萎,成为残端损失,早期叶出现浅黄色、源或多边形斑点,空气潮湿时,叶背面的斑点发生白色真菌层,有时扩散到叶前。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变成棕褐色,病情严重时,各种斑点连接在一起,导致整个叶子发黄,整个叶子发黄。
这种病是由半根真菌感染引起的病害,病菌附着在种子上或与病菌一起在土壤或堆肥中生存。冬天在棚子里也能感染遗骸,能传播到远离菌种的地方,还能引起幼苗的发病。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病菌群使分生孢子萌发,分生孢子通过气流、灌溉、水、昆虫、农作业传播。适合该病的温度范围为15 ~ 17,空气湿度在80%以上时容易引起该病,仓库室内湿度过高或日夏养花网夜间结露时间过长,病害更严重。
加强田间管理生菜种植要与大豆、茄子、大葱、大蒜、韭菜等百合和蔬菜轮作2 ~ 3年以上。种子适合选择好的抗病、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因此推荐广东结球、鸡冠结球、红结球、皇帝、大胡366等品种。要覆盖垄沟,种植地膜,严禁滴灌洒水,合理密植,加强田间通风通透性,适时通风降低湿气,收获后及时清理电源,深翻。生菜白粉病发病初期,用www.rixia.cc2.5%抑制的快速渗透分散粒子剂配制800倍液或72%霜、锰、锌、加湿粉剂在水中配制600倍液,后用58% A霜、锌、刺度粉剂在水中调配500倍液或7500%菌、青湿性粉剂在水中调配600倍液,交替使用上述药剂可提高预防效果,棚子室中也有妙糖。
莴苣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引起的真菌病害。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核遗留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继而在菌丝体上产生分生孢子日夏养花网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蔓延。温度适宜时,遇到叶面水滴,孢子萌发侵入植株,并继续产生分生孢子重复侵染。病菌发育适温20~25℃。温度20℃,相对湿度90%以上时有利于发病。低于5℃或高于25℃抑制发病。保护地早春栽培,低温高湿易发病。排水不良、低温侵袭、生长衰弱发病重。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