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土壤有哪几种类别

2021-07-15 05:59:14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83

土质如何分类,共分为几类

目前,对土壤的分类有国际制、卡庆斯基制(前苏联制)和中国制三种。
  1、国际制:
  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是根据砂粒(2-0.02毫米)、粉粒(0.02-0.002毫米)和粘粒(<0.002毫米)三粒级含量的比例,划定12个质地名称,可从三角图上查质地名称。先找到该颗粒的定点(100%),按3个粒级含量分别做各顶点对应的三角形的3条底边的平行线,3线相交点,即为所查质地区
  查三角图的要点为:
  以粘粒的含量为主要标准,<15%→砂土或壤土,15%-25%→粘壤土,
>25%→粘土;
  当粉粒含量达到45%以上时,在质地分类名称前要加冠“粉质”字样,当砂粒含量达到55—85%时,在质地类别名称前要加冠“砂质”字样;
  当砂粒含量>85%时,直接称为壤砂土,>90%→砂土。
  例如:某土壤:砂粒30%、粉粒50%、粘粒20%→粉质粘壤土
  某土壤:砂粒60%、粉粒20%、粘粒20%→砂质粘壤土
  某土壤:砂粒10%、粉粒50%、粘粒40%→粉质粘土
  2、卡庆斯基制(前苏联制)
  卡庆斯基制土壤质地分类制有简制和详制两种。其中以简制应用最为广www.rixia.cc泛,这里我们只介绍简制,在我国的两次土壤普查中都采用了卡庆斯基简制作为质地分类标准。
  卡庆斯基简www.rixia.cc制是根据物理性砂粒(>0.01㎜)和物理性粘粒(<0.01㎜=的含量来划分土壤质地类别。
  3、中国制
  1987年《中国hflKiFxUcb土壤》第二版中公布了中国的质地分类制,分为3组12种质地名称。
  与其它的质地制相比,我国的质地制有以下的特点:
  与其配套的粒级制是在卡庆斯基粒级制的基础上修定而来的,主要是把粘粒的上限由0.001㎜提高到大家公认的0.002㎜,
粘粒级分为粗(0.002~0.001㎜)和细(<0.001㎜)两个粒级。
  我国的质地分类标准还处在试用阶段,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纵观各种质地分类制,尽量存在着一些差别,但大体上还是把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粘土三类。
  目前,对土壤的分类有国际制、卡庆斯基制(前苏联制)和中国制三种。
  1、国际制:
  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是根据砂粒(2-0.02毫米)、粉粒(0.02-0.002毫米)和粘粒(<0.002毫米)三粒级含量的比例,划定12个质地名称,可从三角图上查质地名称。先找到该颗粒的定点(100%),按3个粒级含量分别做各顶点对应的三角形的3条底边的平行线,3线相交点,即为所查质地区
  查三角图的要点为:
  以粘粒的含量为主要标准,<15%→砂土或壤土,15%-25%→粘壤土, >25%→粘土;
  当粉粒含量达到45%以上时,在质地分类名称前要加冠“粉质”字样,当砂粒含量达到55—85%时,在质地类别名称前要加冠“砂质”字样;
  当砂粒含量>85%时,直接称为壤砂土,>90%→砂土。
  例如:某土壤:砂粒30%、粉粒50%、粘粒20%→粉质粘壤土
  某土壤:砂粒60%、粉粒20%、粘粒20%→砂质粘壤土
  某土壤:砂粒10%、粉粒50%、粘粒40%→粉质粘土
  2、卡庆斯基制(前苏联制)
  卡庆斯基制土壤质地分类制有简制和详制两种。其中以简制应用最为广泛,这里我们只介绍简制,在我国的两次土壤普查中都采用了卡庆斯基简制作为质地分类标准。
  卡庆斯基简制是根据物理性砂粒(>0.01㎜)和物理性粘粒(<0.01㎜=的含量来划分土壤质地类别。
  3、中国制
  1987年《中国土壤》第二版中公布了中国的质地分类制,分为3组12种质地名称。
  与其它的质地制相比,我国的质地制有以下的特点:
  与其配套的粒级制是在卡庆斯基粒级制的基础上修定而来的,主要是把粘粒的上限由0.001㎜提高到大家公认的0.002㎜, 粘粒级分为粗(0.002~0.001㎜)和细(<0.001㎜)两个粒级。
  我国的质地分类标准还处在试用阶段,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纵观各种质地分类制,尽量存在着一些差别,但大体上还是把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粘土三类。

土壤处理类型有哪几种?

1.加热

加热的基本原理是使土壤的温度升高,从而有效杀死土壤中的病原体、节肢动物和害虫,通常70℃处理30~60mm即可有效的杀灭大多数害虫,但对于特定的病毒病TMV没有效果。在欧洲20世纪前该方法即在温室中被利用。该方法的两个关键性问题:①温度必须达到或超过土壤中害虫可以忍受的温度;②温度不能太高。高于70℃特别是温度达到100℃时,可能会伤害土壤中的大多数生物,并导致有益微生物(根瘤菌、菌根、拮抗菌)死亡。如果温度控制不当,加热的土壤可能比不加热的土壤更易感病。因此,土壤剖面温度的分配对于最小限度的扰乱土壤中微生态活动非常重要。

2.大水浸泡

大水浸泡土壤被认为是种植前有效防治病害的处理方法。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以及各种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于土传病害的存在是不利的,如厌氧过程中有毒物质的产生。经典的例子就是大面积控制香蕉的枯萎病,香蕉种植园中土壤被浸泡3~4个月或更长的时间(水深至少30cm),可有效控制香蕉的枯萎病。但该方法对于大量病原菌存在或含有未知有利于病原菌存在因素的土壤是无效的。Newhall进行了大水浸泡可防治土传病害包括病原体、线虫的研究。但是,该方法只能应用于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夏季长期的大水浸泡可控制稻田中大丽轮枝菌的发生,大丽轮枝菌的控制直接减少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提高了棉花的产量。轮作1年的水稻地块可有效灭杀大丽轮枝菌。在温室和大田试验中土壤被浸泡6~8周,其饱和渗透对降低大丽轮枝菌的数量有重要作用。

3.深耕

深耕可减少植物根系与病原菌的联系,利用土埋和暴露病原菌在自然温度和干燥的条件下提高病原菌的死亡率。深翻有机质是无污染的耕作方式,可有效控制花生的白绢病。同时与浅耕相比深耕降低了番茄枯萎病的发生率,提高了产量。Newhall的研究表明,在炎热的季节,深耕可使土壤接受光线的照射,从而降日夏养花网低疾病的发生率。

4.光能利用

太阳能消毒的报道始于1976年以色列人KatanJ利用太阳能消毒成功防治番茄和茄子的枯萎病及几种杂草的试验。197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者KatanJ在此基础上,应用太阳能消毒对大田棉花枯萎病防治的试验是太阳能消毒的第一次应用。随后,太阳能消毒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在1976—1986的10年间,至少有24个国家进行了太阳能消毒的尝试,这些国家大多分布于最适于太阳能消毒应用的热带地区。人们对土壤暴晒技术的研究愈加深入,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项技术逐步形成。在种植前借光能加热土壤防治病害,方法是在土壤上加盖塑料薄膜,提高土壤的温度,从而控制病害的发生。温室大棚即运用了该原理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传统农业中,农民利用太阳暴晒土壤的消毒作用,减轻土传病虫害。目前国外使用的土壤暴晒(SoilSolarizatiom)技术就是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在已经准备好种植作物的潮湿土壤上,在炎热的季节里(夏季),应用塑料薄膜覆盖土壤4个星期以上,提高一定深度土壤的温度,达到杀死或减少土壤中有害生物”的一项技术。它的主要原理是应用经热(Hydrothemal)灭菌的作用,杀死土中有害生物。覆膜技术有3种:①单膜覆盖技术(膜的厚度在60~8m)。在亚热带气候地区应用单层膜覆盖土壤,足以达到消灭土传有害生物的效果。②双层膜覆盖。在暖温带地区,如日本和欧洲地中海地区,在温室中使用双层膜覆盖能防止热量、温度和挥发气体的散失,提高室内温度3~10℃,增加防治有害生物的效果。③黑色膜覆盖加土壤热水处理。在约旦,田间应用黑色膜覆盖,同时结合热水处理土壤(在10~20cm的土壤中,灌进15~20℃的温水),能使土壤温度提高到56~60℃,提高防治效果。

5.土壤卫生

土壤卫生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各种方法阻止或减少病原菌侵入土壤。农作时注意农具的卫生,防止因农具造成病原菌的传播;很多地区为了更好的控制土壤的卫生,选择在温室种植可以方便的控制各种条件,从而减少来自土壤外界的污染,对出现的病害植株及时地处理清除,可减少进一步侵染。

6.施用土壤添加剂

土壤添加剂是一种由动植物体有机质、化学肥料及少量无机盐合成的有机、无机营养混合物。无机添加物可以直接促进作物的生长,还可以抑制土壤中的病原菌;有机质可增进土壤肥力,改善土壤通气性和增加微生物总量。1954年Vaugh报道,应用黄杉松皮氨化堆制肥可防治由疫霉引起的草莓红色中柱病;1977年Skiguchi研究发现,日本菜农采用落叶松树皮堆制后,有效的防治了镰刀菌引起的中国山药褐腐病;1983年Kuter等报道,采用阔叶松树皮分别经露天和休闲堆制的两种堆制产生了抑制水稻纹枯病菌的效果。利用绿肥及动植物残渣防治土传病害。绿肥具有旺盛发达的根系,其根系分泌的各种无机盐和有机质,给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理化环境;1970年Gibert研究报道,紫花苜猜添加于土壤之后,可减轻Phtophthora、Fusarium、Thielaviopsis等病菌引起的根部病害,添加量大的紫花苜蓿,50d后可以破坏土中所有的菌核,添加少量的紫花苜蓿,80d后有90%的菌核遭到破坏,而未添加者仅有25%的菌核受害;1971年Lewis等指出,用甘蓝、芥蓝和芥菜渣添加于土壤中可以显著降低豌豆根腐病的发生;1965年Khalifa报道,在温室中栽培和添加施用壳质可防治镰刀菌引起的豌豆枯萎病。在添加剂中也可添加拮抗微生物,利用微生物繁殖速度快的优点,大量人工繁殖后施入土壤中,可调节根部微生态环境,限制土传病原真菌的繁殖和抑制土传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还可增强其固有的拮抗作用。

土壤的类型有哪些?各自特点,分布?

我国主要有15种土壤类型,分别是砖红壤、赤红壤、红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垆土、荒漠土、高山草甸和高山漠土。

1、砖红壤

区域: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

特点: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2、赤红壤

区域: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

特点: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3、红黄壤

区域: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特点: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4、黄棕壤

区域: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特点: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5、棕壤

区域: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特点: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6、暗棕壤

区域: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特点: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7、寒棕壤(漂灰土)

区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

特点: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

8、褐土

区域: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

特点: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土壤呈中性、微碱性反应,矿物质、有机质积累较多,腐殖质层较厚,肥力较高。

9、黑钙土

区域: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

特点:腐殖质含量最为丰富,腐殖质层厚度大,土壤颜色以黑色为主,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钙、镁、钾、钠等无机养分也较多,土壤肥力高。

10、栗钙土

区域: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草场为典型的干草原,生长不如黑钙土区茂密。

特点:腐殖质积累程度比黑钙土弱些,但也相当丰富,厚度也较大,土壤颜色为栗色。土层呈弱碱性反应,局部地区有碱化现象。土壤质地以细沙和粉沙为主,区内沙化现象比较严重。

11、棕钙土

区域: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缘,是钙层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带过渡的一种土壤。

特点:没有灌溉就不能种植庄稼。植被为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腐殖质的积累和腐殖质层厚度是钙层土中最少的,土壤颜色以棕色为主,土壤呈碱性反应,地面普遍多砾石和日夏养花网沙,并逐渐向荒漠土过渡。

12、黑垆土

区域: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等黄土高原上土壤侵蚀较轻,地形较平坦的黄土源区。

特点:黄土母质形成。植被与栗钙土地区相似。绝大部分都已被开垦为农田。腐殖质的积累和有机质含量不高,腐殖质层的颜色上下差别比较大,上半段为黄棕灰色,下半段为灰带褐色。

13、荒漠土

区域:内蒙古、甘肃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地区,面积很大,差不多要占全国总面积的1/5。

特点:土壤基本上没有明显的腐殖质层,土质疏松,缺少水分,土壤剖面几乎全是砂砾,碳酸钙表聚、石膏和盐分聚积多,土壤发育程度差。

14、高山草甸

区域: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在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脉。

特点:剖面由草皮层、腐殖质层、过渡层和母质层组成。土层薄,土壤冻结期长,通气不良,土壤呈中性反应。

15、高山漠土

区域: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

特点:土层薄,石砾多,细土少,有机质含量很低,土壤发育程度差,碱性反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壤类型

土壤 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类型。
砂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
黏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
壤土的性质: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风性能一般。
在我国根据地域环境不同可分为:
砖红壤
分布地区: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形成条件: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
分布地区: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形成条件: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
分布地区: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形成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一般特征: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
分布地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形成条件: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一般特征: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棕壤
分布地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形成条件: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土壤有哪几种类别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142224.html

上一篇:君子兰花茎很短就开花是为什么

下一篇:黄泥土怎么改良营养土?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