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请教杏林鼻祖这个典故,出于何时,是否专指某人

2021-07-08 21:38:38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182

杏林,桃李,高足,汗青的含义

1,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

故址在今安徽省凤阳县境,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据东晋道教学者葛洪所著的《 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意思是三国时期, 吴国有一位医生名叫董奉,家住庐山。他常年为人治病,却不接受别人的报酬。得重病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让病人种植五棵杏树;病情不重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要病人种植一颗杏树。这样十几年以后, 杏树就有十多万棵了称为了杏林。

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

2,桃李代指学生。

出自唐代白居易所作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诗句: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白话文意思是裴令公的桃李学生遍布天下,哪里用得着再在门前屋后种花呢?

3,高足指良马,高才。

原指良马,骏马,汉代驿传设三等马匹,有高足、中足、下足之别,高足为上等快马。后引申为高才,用为称呼别人的学生的敬词。

4,汗青指历史典籍。

古时在未有纸的发明之前,要记录军国大事,便只能刻写在竹简之上;但必须先用火把竹简中的水分蒸发出来,这样才方便刻写,并可防虫蛀;后人据此引申,把记载历史的典籍统称为汗青。

扩展资料

其他类似的代称:

1,布衣代指平民。

布衣即粗布衣服,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帛指丝织品。富贵人家穿绫罗绸缎与丝绵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因此代指平民。

2,丝竹代指音乐。

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是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竹之音,推琴为首。亦泛指音乐。

3,须眉代指男子。

须眉的意思是胡子和眉毛。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为男子的代称。胡子为男子独有,眉毛虽然男女都有, 但古时候妇女为了美观,去掉眉毛,用青黑色画眉代替,虽有如无,所以须眉代指男子。封建传统歧视女性,所以当一个女人很有作为时,就叫巾帼不让须眉,意思是说女人不比男人差。

4,巾帼代指女子。

巾帼原是古时的一种配饰,宽大似冠,内衬金属丝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扎成各种新颖式样,外裱黑色缯帛或彩色长巾,使用时直接戴在头顶,再绾以簪钗。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到了汉代,成为妇女专用。巾帼后来引申为女子的代称,如今已是对妇女的一种尊称。

5,桑梓代指故乡。

桑梓意思是谓家乡的桑树、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有敬意,古代人们家宅旁常栽种桑和梓,《诗经小雅》中: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桑与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后来桑梓就用来做故乡的代称。

杏林,桃李,高足,汗青这四个词语是古代时人们对某种事物或人物的代称,在现代这四个词语都有着其指定的含义,其所指的含义分别如下:

1、杏林

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

2、桃李

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比喻人的青春年少;比喻争荣斗艳、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也可以比喻学生。桃李满天下就是说老师教育出来的优秀学生遍布全世界,赞美教师辛勤育人。

3、高足

指良马; 骏马,汉代驿传设三等马匹,有高足、中足、下足之别,高足为上等快马。犹言高才,后常用为称呼别人的学生的敬词。

出自《古诗十九首》之四:“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意思是:为什麽不想办法捷足先登,先高踞要位而安乐享富贵荣华呢?

4、汗青

指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再刮去青皮,便于书写,避免虫蛀,故称汗青,也叫杀青。一说,取竹青浮滑如汗,易于改抹。后以“汗青”指著述完成。“汗青”也指史册的意思。

扩展资料:

1、杏林始祖

董奉,字君异,东汉末年东吴侯官(今福建长乐)人。据史料考证,董奉出生于公元169年,公元204年离家出道行医,经过几年医学实践,名声大振。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外戚专权,军阀割据,加之水旱蝗灾连连不绝、疫病流行,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张角创立的太平道高举“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大旗,发动了震撼东汉王朝统治根基的著名的“黄巾起义”。

作为太平道教徒的董奉,从黄巾起义军的骨干到成为著名的“医仙”,位列“建安三神医”,说明他饱受起义失败的悲怆之后,以施医疗疾作为他流亡安生立命之本。

他选择交州一带行医安生,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军阀势力重新瓜分交州,董奉恐遭不测,公元207年左右,被迫选择庐山为隐居之地。在庐山,董奉施医济世,开创了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荣以及药食同源的杏林园。

2、桃李典故

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时曾保荐过很多的人。后丢官只身跑到北京,见到一个叫简子的人,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过去培养的人在他危难时不肯帮助他。简子听后笑着对子质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夏天可在树下纳凉休息,秋天还可吃到可口的果实。

可是,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叶子,而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反倒要扎伤人。你过去培养、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荐的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就像种树一样,应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培植啊!

简子用比喻批评子质培养人才不当,故后人就把培养人才叫做“树人”,把提拔培养的优秀人才叫做“桃李”。因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就被誉为:“桃李满天下”了。

3、汗青来源

古人记事要用“竹简”,亦即用上好的竹子记写镌刻事情和文章,此一片片的竹即称“竹简”。竹简的制作并不简单,首先要选择上等的青竹(此“青竹”指绿色之竹),称其为“青”;然后,削成长方形的竹片,再用火烘烤一片片的青竹,一方面是为了便于书写,另方面也为干燥防虫。

烘烤之时,本来新鲜湿润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了水珠,像出汗一样。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做“汗青”了。“汗青”的原意是青竹出汗的工序,渐渐成了竹简的代名词了。

参考资料:      

杏林-百度百科      

桃李-百度百科    

汗青-百度百科

已与权威书籍校验
[ to l ]
唐代狄仁杰曾向朝廷荐举姚元崇等几十人,都成为名臣。有人对狄说:天下的桃李都在你门下了。语见《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久视元年》。后以“桃李”喻指所教育的学生:~满天下。

百度汉语 拼音释义一拍便知 立即下载
详细释义
桃花与李花。

《诗召南何彼襛矣》:“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后因以“桃李”形容貌美。 唐 张说 《崔讷妻刘氏墓志》:“珪璋其节,桃李其容。”

《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后遂以“桃李”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

唐 刘禹锡 《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资治通鉴唐则天后久视元年》:“ 仁杰 又尝荐夏官侍郎 姚元崇 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 仁杰 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明 李东阳 《胡忠安公挽诗四十韵》:“桃李当时盛,葭莩后代连。”川剧《柳荫记》第三场:“老朽 孟继轲 ,设馆 尼山 ,数十余年,循循善诱,教人不倦,门前桃李,广遍 江 南。”

喻人的青春年少。

明 徐渭 《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清 姚鼐 《旌表贞节大姊六十寿序》:“吾尝阅 归熙甫 作《顾文康之女寿序》,言其家隆盛,能以艳阳桃李之年,而有冰雪风霜之撡。”

喻争荣斗艳、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

唐 李白 《赠韦侍御黄裳》诗之一:“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宋 叶适 《周会卿》诗序:“一干之兰,芳香出林,岂纷然桃李能限断哉!”

造句
1. 爷爷是位老教授,德高望重,桃李满园。
2. 老校长致力小学教育三十年,桃李满天下
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
故址在今安徽省凤阳县境,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据东晋道教学者葛洪所著的《 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意思是三国时期, 吴国有一位医生名叫董奉,家住庐山。他常年为人治病,却不接受别人的报酬。得重病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让病人种植五棵杏树;病情不重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要病人种植一颗杏树。这样十几年以后, 杏树就有十多万棵了称为了杏林。
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
2,桃李代指学生。
出自唐代白居易所作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诗句: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白话文意思是裴令公的桃李学生遍布天下,哪里用得着再在门前屋后种花呢?
3,高足指良马,高才。
原指良马,骏马,汉代驿传设三等马匹,有高足、中足、下足之别,高足为上等快马。后引申为高才,用为称呼别人的学生的敬词。
4,汗青指历史典籍。
古时在未有纸的发明之前,要记录军国大事,便只能刻写在竹简之上;但必须先用火把竹简中的水分蒸发出来,这样才方便刻写,并可防虫蛀;后人据此引申,把记载历史的典籍统称为汗青。
扩展资料
其他类似的代称:
1,布衣代指平民。
布衣即粗布衣服,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帛指丝织品。富贵人家穿绫罗绸缎与丝绵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因此代指平民。
2,丝竹代指音乐。
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是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竹之音,推琴为首。亦泛指音乐。
3,须眉代指男子。
须眉的意思是胡子和眉毛。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为男子的代称。胡子为男子独有,眉毛虽然男女都有, 但古时候妇女为了美观,去掉眉毛,用青黑色画眉代替,虽有如无,所以须眉代指男子。封建传统歧视女性,所以当一个女人很有作为时,就叫巾帼不让须眉,意思是说女人不比男人差。
4,巾帼代指女子。
巾帼原是古时的一种配饰,宽大似冠,内衬金属丝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扎成各种新颖式样,外裱黑色缯帛或彩色长巾,使用时直接戴在头顶,再绾以簪钗。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到了汉代,成为妇女专用。巾帼后来引申为女子的代称,如今已是对妇女的一种尊称。
5,桑梓代指故乡。
桑梓意思是谓家乡的桑树、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有敬意,古代人们家宅旁常栽种桑和梓,《诗经小雅》中: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桑与梓,容易引起对http://www.rixia.cc父母的怀念,后来桑梓就用来做故乡的代称。
杏林指医生,桃李指学生,高足指有业绩的学生,汗青www.rixia.cc指史册

杏林指什么

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

故址在今江西省庐山市和安徽凤阳,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

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与当时的张仲景、华佗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在诸多有关董奉传奇般的事迹中,最有影响的乃是他在庐山行医济世的故事。

扩展资料:

类似的典故还有“橘井泉香”,中国传统医学史上还有一则典故“橘井泉香”也与道医有关。“橘井泉香”一词与“杏林春暖”、“悬壶济世”一样,在中医学界脍炙人口。过去医家常常以“橘井”一词或橘、杏并用来为医书取名,诸如“橘井元珠”、“橘杏春秋”等,寓意深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杏林

“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

据晋代葛洪所著《神仙传》记载:三国时期东吴有位叫董奉的名医医术精湛长年隐居深山,为人治病却不收报酬。

凡患重病被他治愈者只需在其宅边、园内栽下5棵杏树 光阴荏苒,栽下的杏树愈来愈多,收获时节便以谷子与前来买杏的人作交换董奉用杏换来的谷子年年堆满仓。

他用谷子救济贫困百姓和路过缺盘缠的人,自此,“杏林”一词便成了中医界的代称。

扩展资料

同类典故:橘井泉香

“橘井”这个词起源于西汉年间的苏耽。相传汉文帝时,荆州桂阳郡(今湖南省郴州市)有一位高人名叫苏耽,他有一手精妙绝伦的医术,而且治病从来不收报酬,故远近之人都称他为“苏仙公”。

有一次,苏耽有事外出,需三年方回,他将诸事交代给母亲后便驱车上道。乡亲们闻讯都来送别,送至长亭仍迟迟不肯离去,这时有一个人开口道:“仙公如今远出,我等若罹患重疾,可如何是好?”苏耽淡然一笑:“吉人自有天相,请勿多虑。”复作一揖,就此别去。

次年夏天,瘟疫流行,患者多恶寒发热,胸膈痞满。当地的庸医巫婆趁机向病人勒索钱财,这时苏母想起苏耽临行前曾交代她的救急方,于是她就按该方救治,果然治愈了好多患者。

原来苏耽临行前根据六运五气,推知将有伤寒流行,便交代母亲:家中后院的橘树及井水可以救急,患者如有恶寒发热、胸膈痞满的症状,可用井水一升、橘叶三片煎服,愈后勿收钱物。从此橘井一词便流传开来,“橘井泉香”也成为了中医药史上的一段佳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杏林

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

故址在今江西省庐山市和安徽凤阳,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

扩展资料

杏林文化

“杏林”已成为中华传统医学的代名词,自古医家以位列“杏林中人”为荣,医著以“杏林医案”为藏,医技以“杏林圣手”为赞,医德以“杏林春暖”为誉,医道以“杏林养生”为崇。

代表着祖国传统医学的杏林文化,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文化现象。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杏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不是来自官方导向、典籍传世、系统教育或师徒相授,而是来自民众,它的社会根源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理想永不停止的追求。

董奉在庐山修道行医、济世救人,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如“虎口取骾”、“杏林春暖”、“草堂求雨”、“虎溪三啸”、“浔东斩蛟”等,代代相传。在老百姓口口相授的故事里,在医界代代相承的效仿中,形成了广泛的价值认同而转换成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体现的就是根植大众心中的寄托与追求,是医德、医技的表达,是强劲的民族文化体现。

历代文学名家在庐山留下了许多赞誉董奉行医济世、独创杏林的历史名篇。

唐代李白的“禹穴藏书地,匡山种杏田”,王维的“董奉杏成林,陶潜菊盈把。彭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杜甫的“香炉峰色隐晴湖,种杏仙家近白榆”;

明代唐寅的“人来种杏不虚寻,仿佛庐山小径深”,李时勉《杏林》诗云:“山边种树绕林垌,几处曾看此独名。花近药栏春雨霁,阴浮苔径午风清。岩前虎卧云长满,树底人来鸟不惊。遗迹尚存仙路杏,只应怀古独含情。”

清代征士放《杏林诗》云:“吾亦知医术,平生慕董君,药非同市价,杏以代耕耘。山下虎收谷,溪边龙出云。芳林伐已久,到此仰余芬。”

他们描绘了杏林仙境的独特风光和超然感受,再现了杏林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信任互动的美好情景,也表达了对董奉的崇敬之情。

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

杏林故址在今江西省庐山市和安徽凤阳,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http://www.rixia.cc…”。

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

扩展资料:

传说故事:

董奉,字君异,侯官(现今福建闽县)人,生於三国时代(约公元221~264年之间)。董奉少年时期,除了学习古籍经典之外,发奋钻研岐黄之术,立志要做一位济世的医生。

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一位高人,因而修得道术,不但医术极为高明,而且能够预言风雨,民众都视他为能“呼风唤雨"的仙人。

道术对修身养性,有其一番道理。董奉修得道术后,青春长留,驻颜不变。据说有一个在侯官出生的少年,第一次见到董奉时,董奉已是四十出头的人,五十年后,此人回侯官探亲,看见许多当年的邻居朋友,都已经老的老,死的死,唯有董奉的颜貌一如往日,没有一点变化。

心中很奇怪,就问董奉:“当初我看到先生是中年人,而今我已满头白发,您却仍然健壮如中年,先生是否得道?”董奉回答: “偶然耳”。

长生不老,乃是历代许多帝王、权贵们梦寐以求的事,但如白居易的诗所说:“又无大药驻朱颜”。因此,前来寻求“长生不老”的“仙药”和“法术”的人,日益增多,搅得董奉终日不能安宁,于是,他便离开家乡,周游天下,以医术济世救人。

他经过交州(现今广西),刺史士燮罹中毒性休克,厥亡三日,经董奉救治,死而复生,这一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江南。士燮全家万分感激,特地在府邸的旁边建造了一座高楼,供董奉居住,一日三餐均亲自侍奉。一年后,董奉谢绝了士燮的盛情挽留,离开交州北上。

途经钟离(今安徽凤阳)时,他看到当地人民由于三国争战而贫病交加,十分同情,便在凤凰山之南六十里的一个贫困的小山坡上居住下来。他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把江南种植果木的农业技术知识传播给钟离农民,鼓励人们在荒山坡上种植杏树以救荒致富,可惜很多人对这位悬壶治病的“游医郎中”,提倡的种杏致富的意义持怀疑态度,并不实行。

于是,董奉定下了一奇特的规章:看病不收费用,但重病者病痊愈后,要在他居住的山坡上种植杏树五株;

病轻者,种一株。由于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远近患者纷纷前来求治,数年之间就种植了万余株杏树,成为一遍杏林。

杏子成熟时,董奉写了一张告示,规定:来买杏的人,不必通报,只要留下一斗谷子,就自行摘一斗杏去。他把杏子交换来的谷,用以救济贫民。

据说,每年有二、三万贫病交加的人,受到董奉的救济。《寰宇记》云:“钟离县杏山,吴时董奉居于此,为人治病,惟令种杏五株,数年,杏至万株。”

《凤阳县志》也载有,“杏山在府治南六十里,吴时董奉种杏于居,不数年,在他的住处又种植了十多万株杏树,至今在杏山还留有杏林遗迹。

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医生,名叫董奉,家住庐山。他常年为人治病,却不接受别人的报酬。得重病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让病人种植五棵杏树;

病情不重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要病人种植一颗杏树。这样十几年以后,杏树就有十多万棵了。春天来临,董奉眺望杏林,仿佛绿色的海洋。他感到十分欣慰,就在林中修了一间草房,住在里面。

待到杏子熟了得的时候,他对人们说,谁要买杏子,不必告诉我,只要装一盆米倒入我的米仓,便可以装一盆杏子。董奉又把用杏子换来的米,救济贫苦的农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杏林

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就是说明一位医生在医术上的造诣很精湛。

合理解释: 这个故事相传东汉末年,及三国时代著名医师,与华佗、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的董奉,为百姓治病从来不索要费用,而是让大病初愈的人栽杏树。重病初愈的人栽五株,轻者则栽一株,久而久之,杏树成林。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来,人们在称赞有高尚医德,精湛医术的医生时,也往往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 杏林高手”等词句来形容。

知识拓展:

"桃李"指所教的学生

"手足"指兄弟姐妹

"千金"指对别人的女儿的敬称

"高足"指对别人的学生的敬称

"汗www.rixia.cc青"指的是史书

"桑梓"指的是故乡

"尺素"指的是书信

杏林指什么?

杏林是中医的代名词。

东丰,三国时期福建道士,位于江西省庐山市和安徽省凤阳市。据《神仙传》第十卷记载:“君居异山不取钱治人重病,故种五杏,一杏轻,故十年种十多万树,成林。”对于董峰的传说,人们用“杏林”来赞美医生。医生们常把自己看作“杏林人”。

后人以《杏林春暖》和《复兴杏林》称赞医生的高尚品质和高超医术。不同性格的董峰,是福建后官(今福州)。他被称为“建安三圣大夫”为张仲景和华佗。在众多关于董峰的传奇故事中,影响最大的是他在庐山行医救世的故事。

扩展资料

杏林的别称:郎中、大夫

1、郎中

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时就开始有这种官职了。后世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于宋代,南方习惯称医生为郎中。

2、大夫,宋代始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为大夫。旧时,太医院专称大夫。

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

故址在今江西省庐山市和安徽凤阳,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

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与当时的张仲景、华佗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在诸多有关董奉传奇般的事迹中,最有影响的乃是他在庐山行医济世的故事。

扩展资料:

类似的典故还有“橘井泉香”,中国传统医学史上还有一则典故“橘井泉香”也与道医有关。“橘井泉香”一词与“杏林春暖”、“悬壶济世”一样,在中医学界脍炙人口。过去医家常常以“橘井”一词或橘、杏并用来为医书取名,诸如“橘井元珠”、“橘杏春秋”等,寓意深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杏林

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

故址在今江西省庐山市和安徽凤阳,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

扩展资料

杏林文化

“杏林”已成为中华传统医学的代名词,自古医家以位列“杏林中人”为荣,医著以“杏林医案”为藏,医技以“杏林圣手”为赞,医德以“杏林春暖”为誉,医道以“杏林养生”为崇。

代表着祖国传统医学的杏林文化,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文化现象。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杏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不是来自官方导向、典籍传世、系统教育或师徒相授,而是来自民众,它的社会根源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对真hIHeRnJZC、善、美理想永不停止的追求。

董奉在庐山修道行医、济世救人,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如“虎口取骾”、“杏林春暖”、“草堂求雨”、“虎溪三啸”、“浔东斩蛟”等,代代相传。在老百姓口口相授的故事里,在医界代代相承的效仿中,形成了广泛的价值认同而转换成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体现的就是根植大众心中的寄托与追求,是医德、医技的表达,是强劲的民族文化体现。

历代文学名家在庐山留下了许多赞誉董奉行医济世、独创杏林的历史名篇。

唐代李白的“禹穴藏书地,匡山种杏田”,王维的“董奉杏成林,陶潜菊盈把。彭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杜甫的“香炉峰色隐晴湖,种杏仙家近白榆”;

明代唐寅的“人来种杏不虚寻,仿佛庐山小径深”,李时勉《杏林》诗云:“山边种树绕林垌,几处曾看此独名。花近药栏春雨霁,阴浮苔径午风清。岩前虎卧云长满,树底人来鸟不惊。遗迹尚存仙路杏,只应怀古独含情。”

清代征士放《杏林诗》云:“吾亦知医术,平生慕董君,药非同市价,杏以代耕耘。山下虎收谷,溪边龙出云。芳林伐已久,到此仰余芬。”

他们描绘了杏林仙境的独特风光和超然感受,再现了杏林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信任互动的美好情景,也表达了对董奉的崇敬之情。

“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

据晋代葛洪所著《神仙传》记载:三国时期东吴有位叫董奉的名医医术精湛长年隐居深山,为人治病却不收报酬。

凡患重病被他治愈者只需在其宅边、园内栽下5棵杏树 光阴荏苒,栽下的杏树愈来愈多,收获时节便以谷子与前来买杏的人作交换董奉用杏换来的谷子年年堆满仓。

他用谷子救济贫困百姓和路过缺盘缠的人,自此,“杏林”一词便成了中医界的代称。

扩展资料

同类典故:橘井泉香

“橘井”这个词起源于西汉年间的苏耽。相传汉文帝时,荆州桂阳郡(今湖南省郴州市)有一位高人名叫苏耽,他有一手精妙绝伦的医术,而且治病从来不收报酬,故远近之人都称他为“苏仙公”。

有一次,苏耽有事外出,需三年方回,他将诸事交代给母亲后便驱车上道。乡亲们闻讯都来送别,送至长亭仍迟迟不肯离去,这时有一个人开口道:“仙公如今远出,我等若罹患重疾,可如何是好?”苏耽淡然一笑:“吉人自有天相,请勿多虑。”复作一揖,就此别去。

次年夏天,瘟疫流行,患者多恶寒发热,胸膈痞满。当地的庸医巫婆趁机向病人勒索钱财,这时苏母想起苏耽临行前曾交代她的救急方,于是她就按该方救治,果然治愈了好多患者。

原来苏耽临行前根据六运五气,推知将有伤寒流行,便交代母亲:家中后院的橘树及井水可以救急,患者如有恶寒发热、胸膈痞满的症状,可用井水一升、橘叶三片煎服,愈后勿收钱物。从此橘井一词便流传开来,“橘井泉香”也成为了中医药史上的一段佳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杏林

“杏林”,是中医界的代称。“杏林之家”即指一家人都是医术高超的医生。

【典故由来】
在三国时代,庐山有位名医叫董奉,他医道高明,技术精湛,据传有起死回生之术。他看病有一个特点,就是从
神医董奉
不收取病人的报酬,但是他对找他看病的人有个要求:凡是重病被治好了,要在他的园子里栽5棵杏树;轻病被治好的则栽种1棵。一年年过去了,经他治愈的病人数不甚数,他园子里的杏树也已聚棵成林,每到杏子成熟的季节,远远望去,一片繁枝绿叶中,累累红杏挂满枝头,煞是好看。后来,董奉又告诉人们,凡是到他的杏林来买杏的人,不要付钱,只要拿一些粮谷放在仓中,就可以去林中取杏。于是,每年董奉用杏换来的粮食堆满了仓库,他又拿这些粮食救济了无数贫民。

董奉去世后,“杏林”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明代名医郭东就模仿董奉,居山下,种杏千余株。苏州的郑钦谕,庭院也设杏圃,病人馈赠的东西,也多去接济贫民。明代的书画家赵孟頫病危,当时的名医严子成给他治好了,他特意画了一幅《杏林图》送给严子成。后来,人们在称赞有高尚医德,精湛医术的医生时,也往往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杏林高手”等词句来形容。近现代的一些医药团体、杂志刊物也常以“杏林”命名。“杏林”,已成为医界的别称。有关“杏林”的佳话,不仅成为民间和医界的美谈,而且也成为历代医家激励、鞭策自己要努力提高医技,解除病人痛苦的典范,“杏林”也成了医学界的代名词。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请教杏林鼻祖这个典故,出于何时,是否专指某人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140010.html

上一篇:养花时有小黑虫飞怎么处理

下一篇:榕树为什么在树冠上涨那么多须啊?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