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这是什么树或者说是什么植物呢?是哪种品种的?
请问这是什么植物?
奇异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mirabil)是猪笼草科猪笼草属的一种热带食虫植物。在拉丁文中“mirabilis”意为“美妙的”。它能适应多种环境,故为猪笼草属中分布最广泛的,分布于婆罗洲、苏门答腊、泰国、西马来西亚、苏拉威西岛、马鲁古群岛、缅甸、柬埔寨、新几内亚、澳大利亚、菲律宾、印度支那半岛、中国、密克罗尼西亚和帕劳等地。生于海拔50~400米的灌丛中、草地上或林下。在猪笼草属中其具有最多的变种和个体,其中最知名的是文莱以及沙捞越特有的飞碟唇猪笼草,其具有极其宽大的唇。药用有清热止咳、利尿和降压之效。
猪笼草是猪笼草属全体物种的总称。属于热带食虫植物,原产地主要为旧大陆热带地区。其拥有一个独特的吸取营养的器官——捕虫笼,捕虫笼呈圆筒形,下半部稍膨大,笼口上具有盖子,因其形状像猪笼而得名。
猪笼草叶的构造复杂,分叶柄,叶身和卷须。卷须尾部扩大并反卷形成瓶状,可捕食昆虫。猪笼草具有总状花序,开绿色或紫色小花,叶顶的瓶状体是捕食昆虫的工具。瓶状体的瓶盖复面能分秘香味,引诱昆虫。瓶口光滑,昆虫会被滑落瓶内,被瓶底分泌的液体淹死,并分解虫体营养物质,逐渐消化吸收。
猪笼草属植物全世界有野生种约170种,中国广东地区仅产一种,另外有园艺种超过1000种。[1]猪笼草虽然在广东的三岭山、雷州等地有野生分布,但很少应用。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引进中国的猪笼草的优良品种才主要用于花卉展览。
目录
1植物学史
学名来由
研究历史
引种发展
2形态特征
概述
捕笼
草叶
草茎
草根
花序
种子
3生活习性
4物种分类
原生草种
自然杂交
园艺草种
常见变种
5分布范围
6种植方法
概述
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
光照
水分
湿度
温度
基质
营养
其他
7病虫防治
8药用价值
9保护状况
1植物学史
学名来由
1753年林奈的《植物种志》中的猪笼草属部分
猪笼草属的学名首次见于1737年卡罗勒斯林奈(Carolus Linnaeus)的著作《克利福特园(hortus cliffortianus)》中。[2]它来自了荷马的《奥德赛(Odyssey)》中的一段话。其中,埃及女王给了海伦一瓶名为“Nepenthes pharmakon”的药水。而“Nepenthe”的意思为“没有悲伤”(“Ne”表示没有,“penthos”表示悲伤),在希腊神话中,“Nepenthe”是一种可以让人遗忘所有悲伤的药物。林奈说到:
“如果这不是海伦的‘忘悲水’,那它将是所有植物学家的。若在长途跋涉后发现这种美妙的植物,定会为之叹服,所有的不快都会忘记,并感叹大自然怎么会如此的神奇。(翻译自哈里维奇(Harry Veitch)的拉丁文著作[3])”
林奈描述的猪笼草是来自斯里兰卡的滴液猪笼草(N. distillatoria)。[4] 在1753年,在林奈的《植物种志(Species Plantarum)》 中正式的公布了对猪笼草属的命名。从那时起“Nepenthes”便成为了猪笼草属的正式名称。滴液猪笼草(N. distillatoria)也作为了猪笼草属的模式种。[5]
研究历史
关于猪笼草最早的记录可追塑 到17世纪。1658年,法国殖民总督艾蒂安德弗拉古(Etienne de Flacourt)在他的开创性著作《马达加斯加岛的历史(Histoire de la Gra nde Isle de Madagascar)》中,对猪笼草进行了第一次描述,他写道:[6]
“这种植物高约3英尺,叶片长约7英寸,在叶片的末端有一个类似果实或花朵一样的带盖的花瓶状结构。这些笼子有黄色的也有红色的,黄色的较大型。这个国家
的人都不会去摘这些笼子。因为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摘它们,那么几天内都不会下雨了。而我和其他的法国人摘了这些笼子后也应验了他们的说法,果真没有下雨。雨
后这些笼子里都会装满雨水[4])。”
接着弗拉古就以当地俗名将其命名为“Amramatico”,一个世纪之后,这个日夏养花网物种被正式命名为马达加斯加猪笼草(N. madagascariensis)。[7] 之后,在斯里兰卡发现了第二种猪笼草——滴液猪笼草(N. distillatoria)。1677年,巴塞林那斯(Bartholinus)简要的描述了一种名为“Miranda herba(在拉丁语中意为“奇妙的药草”)”的植物。[8]三年之后,荷兰商人雅各布布雷尼(Jacob Breyne)以当地俗名将其命名为“Bandura zingalensium”。[9]随后“Bandura”便成为了之后对于猪笼草最常用的名字,直至1737年,林奈(Linnaeus)创建了猪笼草属(Nepenthes)。[4] 1683年,瑞典医生HN格林(H. N. Grimm)再次描述
1696年普拉肯内特绘出的滴液猪笼草插图
了滴液猪笼草(N. distillatoria)。[10]格林将其称为“奇异的水滴”或“神奇的蒸馏植物”。这是第一次有人清楚的描述了猪笼草。[4]三年后,1686年,英国博物学家约翰雷(John Ray)援引格林的话说:[11] “由于太阳光的照射,地面的www.rixia.cc水气升腾并凝结在植株上,水滴随着茎和叶流入了笼内。[4])”(这种观点并不是正确的,是早期学者对于猪笼草捕虫笼中液体来源的一种猜测)
最早一幅猪笼草的插图出现于伦纳德普拉肯内特(Leonard Plukenet)1696年出版的的《植物学大全(Almagestum Botanicum)》中。[12]在其中滴液猪笼草(N. distillatoria)被取名为“Utricaria vegetabilis zeylanensium”。[4] 大约是同一时间,德国植物学家格奥尔格艾伯赫郎弗安斯(Georg Eberhard Rumphius)在马来群岛发现了两种新的猪笼草。郎弗安斯给其中的一个命名为“大啤酒杯草”,另一种命名为“白色大啤酒草”。这两种猪笼草即是猪笼草属中的奇异猪笼草(N. mirabilis)和大猪笼草(N. maxima)。郎弗安斯一生中最大的贡献是他构建了安汶岛(Ambon Island)的植物目录并收集了共6册的安汶植物标本集。但这些文献在他去世后才得以出版。[13] 郎弗安斯一生命运多舛,多次与发表猪笼草属的描述失之交臂。1670年郎弗安斯只完成的了部分的手稿。在他的职员和艺术家的帮助下,1687年,他的论文已接近完成。但一场大火中却将大部分的插图烧毁了。1690年,他和他的助手重新完成了论文。但不幸的是,两年后,运载着他的稿件的荷兰轮船遭到了法国轮
船的袭击而被击沉了。幸运的是在总督约翰内斯坎普斯(Johannes
Camphuijs)那里保留了一份副本,使得他们的工作可以重新开始。1696年,郎弗安斯终于带着他的著作来到了荷兰。但即使是这样,由于各种原因他http://www.rixia.cc
的著作仍没有被发表。直至他死后的第39年——1741年,他的著作才得以发表。但这个时候,林奈早已发表了他的著作并将猪笼草属定名为“Nepenthes”。[4]
1747年郎弗安斯的植物标本集中的猪笼草插图
1737年在巴曼的专著中滴液猪笼草的插图
在1737年约翰内斯巴曼(Johannes Burmann)的著作中有一幅滴液猪笼草(N. distillatoria)的插图。巴曼将其称之为“Bandura zeylanica”。[14]
下一次关于猪笼草的描述是葡萄牙牧师约翰德洛雷罗(Joao de Loureiro)于1790年描述了来自越南的一种名为“Phyllamphora mirabilis”的植物,意为“奇异的坛状的植物”。尽管洛雷罗在越南生活了35年,但依他的描述来看,他并没有亲眼见过活着的猪笼草。在他著作中写道:[15]
“…叶片末端是一根很长的笼蔓,中间会有几个圈,下面挂着的笼子为椭圆形或锅腹形。笼口边缘是有一圈光滑的唇,唇的上方是一个同等大小的笼盖。笼盖可随意的开合以接受和储存雨水…(翻译自法文书籍《婆罗洲的猪笼草(Pitcher-Plants of Borneo)》[4])”
这种植物最终于1916年,由乔治克拉里奇德鲁斯(George Claridge Druce)归入猪笼草属。[16]
1797年,洛雷罗关于猪笼草的笼盖可以自由开合的错误描述又被吉恩路易斯玛丽波莱特(Jean Louis Marie Poiret)重复使用。波莱特描述的四种猪笼草中的两种是当时已知的马达加斯加猪笼草(N. madagascariensis)和滴液猪笼草(N. distillatoria)。而另外两种猪笼草实际上并不出现于印度,但却仍被为称为“印度的猪笼草”。在乔治-巴普蒂斯特拉马克(Jean-Baptiste Lamarck)的《植物分类学百科全书(Encyclopdie Mthodique Botanique)》中,波莱特这样写道:[7]
“笼子是空心的,常常充满了细滑、清澈的液体。在白天盖子常开着,并会失去其中一半以上的液体。在夜晚盖子会关闭,其中的液体也会恢复如初。第二天盖子会再次打开。(翻译自法文书籍《婆罗洲的猪笼草(Pitcher-Plants of Borneo)》[4])”
引种发展
随着新种猪笼草的不断发现和约瑟夫班克斯爵士(Sir Joseph Banks)在
1872年《园丁纪事》中猪笼草苗圃的插图
1789年首次将猪笼草引种到欧洲。19世纪,全世界的学者对猪笼草的兴趣不断的增加,并在19世纪80年代达到了高潮,被称为“猪笼草的黄金年代”。[17-18]然而,人们对猪笼草的兴趣在20世纪早期开始萎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乎无人问津。这也导致了在1940年至1966年之间,没有任何的新种猪笼草被发现。而在全球范围内对于猪笼草种植和研究的复兴要归功于日本植物学家仓田重夫(Shigeo Kurata)。他在20世纪60年至70年代做了大量关于猪笼草的研究,使得人们再次注意到这种特殊的植物。[19]
1789年,猪笼草首次被引种到英国,然后在欧洲主要植物园内栽培观赏。1882年育成了第一种人工杂交种猪笼草——绯红猪日夏养花网笼草(N. coccinea)。1911年又选育了库氏猪笼草(N. courtii)。到了20世纪中叶,猪笼草的育种、繁殖和生产开始产业化,并进入家庭观赏。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成立了国际食虫植物协会。
猪笼草在湛江的三岭山、雷州等地有野生分布,应用于中药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种猪笼草优良品种不断从国外引进。可见于普通花卉市场中的有红瓶猪笼草(N. Ventrata)、米兰达猪笼草(N. Miranda)、戴瑞安娜猪笼草(N. Dyeriana)等。苹果猪笼草(N. ampullaria)、虎克猪笼草(N. Hookeriana)、二齿猪笼草(N. bicalcarata)等形态更奇特的也开始陆续出现。[17-18]
植物形态
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提供并参与编辑
猪笼草全株(25张)
猪笼草花果(8张)
2形态特征
概述
猪笼草的结构示意图
猪笼草为多年生藤本植物,茎木质或半木质,差不多3米多高,攀援于树木或者沿地面而生。叶一般为长椭圆形,末端有笼蔓,以便于攀援。在笼蔓的末端会形成一个瓶状或漏斗状的捕虫笼,并带有笼盖。猪笼草生长多年后才会开花,花一般为总状花序,少数为圆锥花序[20],雌雄异株,花小而平淡,白天味道淡,略香;晚上味道浓烈,转臭。其观赏性无法与捕虫笼相比。果为蒴果,成熟时开裂散出种子。[21]
猪笼草属植物在自然界常常平卧生长。叶的构造复杂,分叶柄,叶身和卷须。卷须尾
部扩大并反卷形成瓶状,可捕食昆虫。猪笼草具有总状花序,开绿色或紫色小花。猪笼草叶顶的瓶状体是捕食昆虫的工具。瓶状体的瓶盖复面能分秘香味,引诱昆
虫。瓶口光滑,昆虫会被滑落瓶内,被瓶底分泌的液体淹死,并分解虫体营养物质,逐渐消化吸收。猪笼草,为猪笼草属植物的统称。是一种能够捕食昆虫的多年生
草本植物,主产地是热带亚洲地区。猪笼草为地生植物,是攀援状的亚灌木。猪笼草拥有一幅独特的吸取营养的器官——捕虫囊,捕虫囊呈圆筒形,下半部稍膨大,因为形状像猪笼,故称猪笼草。在中国的产地海南又被称作雷公壶,意指它像酒壶。猪笼草依靠捕捉昆虫等小动物来补充营养的植物被称为食虫植物。
捕笼
猪笼草在捕食
种
植猪笼草的主要目的是观赏其奇特的捕虫器官——捕虫笼。猪笼草的捕虫笼发育自笼蔓的末端。当一片新的叶片生长出来时,在笼蔓的末端便已带有一个捕虫笼的雏
形。在初期,这个雏形的表面覆有一层毛被,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渐脱落。捕虫笼的雏形一开始是黄褐色,扁平的,长到1~2cm时,渐渐转为绿色或红色,并开
始膨胀。在笼盖打开前,捕虫笼上就已出现了其特有的颜色、花纹和斑点。笼盖打开后,笼口处的唇会继续发育,变宽变大,并会向外或向内翻卷。同时唇开始呈现
色彩,某些瓶子的唇上会带有不同颜色的条纹。此时的捕虫笼已成熟,约几天后即可观察到有昆虫落入其中。
猪笼草的每一张叶片都只能产生一个捕虫笼,若捕虫笼衰老枯萎了或是因故损坏了,原来的叶片并不会再长出新的捕虫笼,只有新的叶片才会长出新的捕虫笼。
猪笼草的捕虫笼由笼身,笼盖组成。笼身具有笼口、唇、翼、消化腺、蜡质区等结构,笼盖具有蜜腺、盖龙骨等结构。此外,部分猪笼草的捕虫笼还具有附属物。笼蔓尾出现于笼身与笼盖的衔接处。同时,同一种猪笼草的捕虫笼会长出两种不同形态的捕虫笼。[21]为此常会造成分类上的麻烦,使人误以为是两种不同的猪笼草。
猪笼草精彩图册(20张)
在东南亚地区,当地人会将苹果猪笼草(N. ampullaria)的捕虫笼作为容器烹调“猪笼草饭”。他们将米、肉等食材塞入捕虫笼中进锅蒸熟。“猪笼草饭”的做法类似粽子,是一种当特色食品,很具有东南亚风味。[21]
捕虫笼的两种形态
除了风铃猪笼草(N. campanulata)之外,大部分猪笼草会产生两种形态的捕虫笼。这种差异有时会非常的巨大,如莱佛士猪笼草(N. rafflesiana)的上位笼和下位笼。靠近地表的节间距未增大的茎会产生下位笼(lower pitcher),而上部节间距已增大的茎会产生上位笼(uppe日夏养花网r pitcher)。下位笼外形较胖、较圆且较大。上位笼则较长、较细、偏向于漏斗状。大部分猪笼草的上位笼的颜色都比其下位笼来得浅,且花纹少。下位笼和上位笼的显著差异是为了吸引和捕食不同类型的昆虫而准备的。如果有些笼子的形态处于下位笼和上位笼的中间型,则称之为“中位笼”。[21]
笼身
有些猪笼草的笼子最大可高达50厘米,宽达25厘米,大小相当于一个10 L的家用水桶。笼身可为绿色、橙色、红色等颜色,部分会具有块状或带状的斑点,颜色有褐色、紫色、黑色、白色等。这些斑点在某些猪笼草身上有特别的作用。如马兜铃猪笼草(N. aristolochioides)和克洛斯猪笼草(N. klossii)的上位笼具有白斑,使得阳光可以照入捕虫笼内。这样从捕虫笼的内部看,唇和笼盖的部分就会显得很黑暗,而笼身上的白斑就会显得很明亮,飞虫在捕虫笼中就会误以为白斑处是出口而困在捕虫笼内,最终筋疲力尽落入消化液中。[20][22]
猪笼草叶的构造复杂,分叶柄,叶身和卷须。卷须尾部扩大并反卷形成瓶状,可捕食昆虫。猪笼草具有总状花序,开绿色或紫色小花,叶顶的瓶状体是捕食昆虫的工具。瓶状体的瓶盖复面能分秘香味,引诱昆虫。瓶口光滑,昆虫会被滑落瓶内,被瓶底分泌的液体淹死,并分解虫体营养物质,逐渐消化吸收。
猪笼草属植物全世界有野生种约170种,中国广东地区仅产一种,另外有园艺种超过1000种。[1]猪笼草虽然在广东的三岭山、雷州等地有野生分布,但很少应用。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引进中国的猪笼草的优良品种才主要用于花卉展览。
目录
1植物学史
学名来由
研究历史
引种发展
2形态特征
概述
捕笼
草叶
草茎
草根
花序
种子
3生活习性
4物种分类
原生草种
自然杂交
园艺草种
常见变种
5分布范围
6种植方法
概述
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
光照
水分
湿度
温度
基质
营养
其他
7病虫防治
8药用价值
9保护状况
1植物学史
学名来由
1753年林奈的《植物种志》中的猪笼草属部分
猪笼草属的学名首次见于1737年卡罗勒斯林奈(Carolus Linnaeus)的著作《克利福特园(hortus cliffortianus)》中。[2]它来自了荷马的《奥德赛(Odyssey)》中的一段话。其中,埃及女王给了海伦一瓶名为“Nepenthes pharmakon”的药水。而“Nepenthe”的意思为“没有悲伤”(“Ne”表示没有,“penthos”表示悲伤),在希腊神话中,“Nepenthe”是一种可以让人遗忘所有悲伤的药物。林奈说到:
“如果这不是海伦的‘忘悲水’,那它将是所有植物学家的。若在长途跋涉后发现这种美妙的植物,定会为之叹服,所有的不快都会忘记,并感叹大自然怎么会如此的神奇。(翻译自哈里维奇(Harry Veitch)的拉丁文著作[3])”
林奈描述的猪笼草是来自斯里兰卡的滴液猪笼草(N. distillatoria)。[4] 在1753年,在林奈的《植物种志(Species Plantarum)》 中正式的公布了对猪笼草属的命名。从那时起“Nepenthes”便成为了猪笼草属的正式名称。滴液猪笼草(N. distillatoria)也作为了猪笼草属的模式种。[5]
研究历史
关于猪笼草最早的记录可追塑 到17世纪。1658年,法国殖民总督艾蒂安德弗拉古(Etienne de Flacourt)在他的开创性著作《马达加斯加岛的历史(Histoire de la Gra nde Isle de Madagascar)》中,对猪笼草进行了第一次描述,他写道:[6]
“这种植物高约3英尺,叶片长约7英寸,在叶片的末端有一个类似果实或花朵一样的带盖的花瓶状结构。这些笼子有黄色的也有红色的,黄色的较大型。这个国家
的人都不会去摘这些笼子。因为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摘它们,那么几天内都不会下雨了。而我和其他的法国人摘了这些笼子后也应验了他们的说法,果真没有下雨。雨
后这些笼子里都会装满雨水[4])。”
接着弗拉古就以当地俗名将其命名为“Amramatico”,一个世纪之后,这个日夏养花网物种被正式命名为马达加斯加猪笼草(N. madagascariensis)。[7] 之后,在斯里兰卡发现了第二种猪笼草——滴液猪笼草(N. distillatoria)。1677年,巴塞林那斯(Bartholinus)简要的描述了一种名为“Miranda herba(在拉丁语中意为“奇妙的药草”)”的植物。[8]三年之后,荷兰商人雅各布布雷尼(Jacob Breyne)以当地俗名将其命名为“Bandura zingalensium”。[9]随后“Bandura”便成为了之后对于猪笼草最常用的名字,直至1737年,林奈(Linnaeus)创建了猪笼草属(Nepenthes)。[4] 1683年,瑞典医生HN格林(H. N. Grimm)再次描述
1696年普拉肯内特绘出的滴液猪笼草插图
了滴液猪笼草(N. distillatoria)。[10]格林将其称为“奇异的水滴”或“神奇的蒸馏植物”。这是第一次有人清楚的描述了猪笼草。[4]三年后,1686年,英国博物学家约翰雷(John Ray)援引格林的话说:[11] “由于太阳光的照射,地面的www.rixia.cc水气升腾并凝结在植株上,水滴随着茎和叶流入了笼内。[4])”(这种观点并不是正确的,是早期学者对于猪笼草捕虫笼中液体来源的一种猜测)
最早一幅猪笼草的插图出现于伦纳德普拉肯内特(Leonard Plukenet)1696年出版的的《植物学大全(Almagestum Botanicum)》中。[12]在其中滴液猪笼草(N. distillatoria)被取名为“Utricaria vegetabilis zeylanensium”。[4] 大约是同一时间,德国植物学家格奥尔格艾伯赫郎弗安斯(Georg Eberhard Rumphius)在马来群岛发现了两种新的猪笼草。郎弗安斯给其中的一个命名为“大啤酒杯草”,另一种命名为“白色大啤酒草”。这两种猪笼草即是猪笼草属中的奇异猪笼草(N. mirabilis)和大猪笼草(N. maxima)。郎弗安斯一生中最大的贡献是他构建了安汶岛(Ambon Island)的植物目录并收集了共6册的安汶植物标本集。但这些文献在他去世后才得以出版。[13] 郎弗安斯一生命运多舛,多次与发表猪笼草属的描述失之交臂。1670年郎弗安斯只完成的了部分的手稿。在他的职员和艺术家的帮助下,1687年,他的论文已接近完成。但一场大火中却将大部分的插图烧毁了。1690年,他和他的助手重新完成了论文。但不幸的是,两年后,运载着他的稿件的荷兰轮船遭到了法国轮
船的袭击而被击沉了。幸运的是在总督约翰内斯坎普斯(Johannes
Camphuijs)那里保留了一份副本,使得他们的工作可以重新开始。1696年,郎弗安斯终于带着他的著作来到了荷兰。但即使是这样,由于各种原因他http://www.rixia.cc
的著作仍没有被发表。直至他死后的第39年——1741年,他的著作才得以发表。但这个时候,林奈早已发表了他的著作并将猪笼草属定名为“Nepenthes”。[4]
1747年郎弗安斯的植物标本集中的猪笼草插图
1737年在巴曼的专著中滴液猪笼草的插图
在1737年约翰内斯巴曼(Johannes Burmann)的著作中有一幅滴液猪笼草(N. distillatoria)的插图。巴曼将其称之为“Bandura zeylanica”。[14]
下一次关于猪笼草的描述是葡萄牙牧师约翰德洛雷罗(Joao de Loureiro)于1790年描述了来自越南的一种名为“Phyllamphora mirabilis”的植物,意为“奇异的坛状的植物”。尽管洛雷罗在越南生活了35年,但依他的描述来看,他并没有亲眼见过活着的猪笼草。在他著作中写道:[15]
“…叶片末端是一根很长的笼蔓,中间会有几个圈,下面挂着的笼子为椭圆形或锅腹形。笼口边缘是有一圈光滑的唇,唇的上方是一个同等大小的笼盖。笼盖可随意的开合以接受和储存雨水…(翻译自法文书籍《婆罗洲的猪笼草(Pitcher-Plants of Borneo)》[4])”
这种植物最终于1916年,由乔治克拉里奇德鲁斯(George Claridge Druce)归入猪笼草属。[16]
1797年,洛雷罗关于猪笼草的笼盖可以自由开合的错误描述又被吉恩路易斯玛丽波莱特(Jean Louis Marie Poiret)重复使用。波莱特描述的四种猪笼草中的两种是当时已知的马达加斯加猪笼草(N. madagascariensis)和滴液猪笼草(N. distillatoria)。而另外两种猪笼草实际上并不出现于印度,但却仍被为称为“印度的猪笼草”。在乔治-巴普蒂斯特拉马克(Jean-Baptiste Lamarck)的《植物分类学百科全书(Encyclopdie Mthodique Botanique)》中,波莱特这样写道:[7]
“笼子是空心的,常常充满了细滑、清澈的液体。在白天盖子常开着,并会失去其中一半以上的液体。在夜晚盖子会关闭,其中的液体也会恢复如初。第二天盖子会再次打开。(翻译自法文书籍《婆罗洲的猪笼草(Pitcher-Plants of Borneo)》[4])”
引种发展
随着新种猪笼草的不断发现和约瑟夫班克斯爵士(Sir Joseph Banks)在
1872年《园丁纪事》中猪笼草苗圃的插图
1789年首次将猪笼草引种到欧洲。19世纪,全世界的学者对猪笼草的兴趣不断的增加,并在19世纪80年代达到了高潮,被称为“猪笼草的黄金年代”。[17-18]然而,人们对猪笼草的兴趣在20世纪早期开始萎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乎无人问津。这也导致了在1940年至1966年之间,没有任何的新种猪笼草被发现。而在全球范围内对于猪笼草种植和研究的复兴要归功于日本植物学家仓田重夫(Shigeo Kurata)。他在20世纪60年至70年代做了大量关于猪笼草的研究,使得人们再次注意到这种特殊的植物。[19]
1789年,猪笼草首次被引种到英国,然后在欧洲主要植物园内栽培观赏。1882年育成了第一种人工杂交种猪笼草——绯红猪日夏养花网笼草(N. coccinea)。1911年又选育了库氏猪笼草(N. courtii)。到了20世纪中叶,猪笼草的育种、繁殖和生产开始产业化,并进入家庭观赏。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成立了国际食虫植物协会。
猪笼草在湛江的三岭山、雷州等地有野生分布,应用于中药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种猪笼草优良品种不断从国外引进。可见于普通花卉市场中的有红瓶猪笼草(N. Ventrata)、米兰达猪笼草(N. Miranda)、戴瑞安娜猪笼草(N. Dyeriana)等。苹果猪笼草(N. ampullaria)、虎克猪笼草(N. Hookeriana)、二齿猪笼草(N. bicalcarata)等形态更奇特的也开始陆续出现。[17-18]
植物形态
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提供并参与编辑
猪笼草全株(25张)
猪笼草花果(8张)
2形态特征
概述
猪笼草的结构示意图
猪笼草为多年生藤本植物,茎木质或半木质,差不多3米多高,攀援于树木或者沿地面而生。叶一般为长椭圆形,末端有笼蔓,以便于攀援。在笼蔓的末端会形成一个瓶状或漏斗状的捕虫笼,并带有笼盖。猪笼草生长多年后才会开花,花一般为总状花序,少数为圆锥花序[20],雌雄异株,花小而平淡,白天味道淡,略香;晚上味道浓烈,转臭。其观赏性无法与捕虫笼相比。果为蒴果,成熟时开裂散出种子。[21]
猪笼草属植物在自然界常常平卧生长。叶的构造复杂,分叶柄,叶身和卷须。卷须尾
部扩大并反卷形成瓶状,可捕食昆虫。猪笼草具有总状花序,开绿色或紫色小花。猪笼草叶顶的瓶状体是捕食昆虫的工具。瓶状体的瓶盖复面能分秘香味,引诱昆
虫。瓶口光滑,昆虫会被滑落瓶内,被瓶底分泌的液体淹死,并分解虫体营养物质,逐渐消化吸收。猪笼草,为猪笼草属植物的统称。是一种能够捕食昆虫的多年生
草本植物,主产地是热带亚洲地区。猪笼草为地生植物,是攀援状的亚灌木。猪笼草拥有一幅独特的吸取营养的器官——捕虫囊,捕虫囊呈圆筒形,下半部稍膨大,因为形状像猪笼,故称猪笼草。在中国的产地海南又被称作雷公壶,意指它像酒壶。猪笼草依靠捕捉昆虫等小动物来补充营养的植物被称为食虫植物。
捕笼
猪笼草在捕食
种
植猪笼草的主要目的是观赏其奇特的捕虫器官——捕虫笼。猪笼草的捕虫笼发育自笼蔓的末端。当一片新的叶片生长出来时,在笼蔓的末端便已带有一个捕虫笼的雏
形。在初期,这个雏形的表面覆有一层毛被,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渐脱落。捕虫笼的雏形一开始是黄褐色,扁平的,长到1~2cm时,渐渐转为绿色或红色,并开
始膨胀。在笼盖打开前,捕虫笼上就已出现了其特有的颜色、花纹和斑点。笼盖打开后,笼口处的唇会继续发育,变宽变大,并会向外或向内翻卷。同时唇开始呈现
色彩,某些瓶子的唇上会带有不同颜色的条纹。此时的捕虫笼已成熟,约几天后即可观察到有昆虫落入其中。
猪笼草的每一张叶片都只能产生一个捕虫笼,若捕虫笼衰老枯萎了或是因故损坏了,原来的叶片并不会再长出新的捕虫笼,只有新的叶片才会长出新的捕虫笼。
猪笼草的捕虫笼由笼身,笼盖组成。笼身具有笼口、唇、翼、消化腺、蜡质区等结构,笼盖具有蜜腺、盖龙骨等结构。此外,部分猪笼草的捕虫笼还具有附属物。笼蔓尾出现于笼身与笼盖的衔接处。同时,同一种猪笼草的捕虫笼会长出两种不同形态的捕虫笼。[21]为此常会造成分类上的麻烦,使人误以为是两种不同的猪笼草。
猪笼草精彩图册(20张)
在东南亚地区,当地人会将苹果猪笼草(N. ampullaria)的捕虫笼作为容器烹调“猪笼草饭”。他们将米、肉等食材塞入捕虫笼中进锅蒸熟。“猪笼草饭”的做法类似粽子,是一种当特色食品,很具有东南亚风味。[21]
捕虫笼的两种形态
除了风铃猪笼草(N. campanulata)之外,大部分猪笼草会产生两种形态的捕虫笼。这种差异有时会非常的巨大,如莱佛士猪笼草(N. rafflesiana)的上位笼和下位笼。靠近地表的节间距未增大的茎会产生下位笼(lower pitcher),而上部节间距已增大的茎会产生上位笼(uppe日夏养花网r pitcher)。下位笼外形较胖、较圆且较大。上位笼则较长、较细、偏向于漏斗状。大部分猪笼草的上位笼的颜色都比其下位笼来得浅,且花纹少。下位笼和上位笼的显著差异是为了吸引和捕食不同类型的昆虫而准备的。如果有些笼子的形态处于下位笼和上位笼的中间型,则称之为“中位笼”。[21]
笼身
有些猪笼草的笼子最大可高达50厘米,宽达25厘米,大小相当于一个10 L的家用水桶。笼身可为绿色、橙色、红色等颜色,部分会具有块状或带状的斑点,颜色有褐色、紫色、黑色、白色等。这些斑点在某些猪笼草身上有特别的作用。如马兜铃猪笼草(N. aristolochioides)和克洛斯猪笼草(N. klossii)的上位笼具有白斑,使得阳光可以照入捕虫笼内。这样从捕虫笼的内部看,唇和笼盖的部分就会显得很黑暗,而笼身上的白斑就会显得很明亮,飞虫在捕虫笼中就会误以为白斑处是出口而困在捕虫笼内,最终筋疲力尽落入消化液中。[20][22]
猪笼草,吃虫子的奥
像是猪笼草,可以吃虫子
这是猪笼草
请问这是什么树?
北美海棠
北美海棠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园林景观植物名录中可以见到的海棠栽培种有多个,从植物学角度来说,其原种多来自亚洲,少量出自当地。由于北美园林中应用的很多著名品种是由美国和加拿大的苗圃和植物研究人从自然杂交的海棠中选育出来的,在北美已经流行并应用了几十年以上,所以被称之为北美海棠。
北美海棠的观赏价值很高,花色、叶色、果色和枝条色彩丰富。加之其不同季节中花、叶、果、枝和多姿的形态所突显出来的景观使观赏期整年持续。
北美海棠为落叶小乔木,株高一般在5--7米,呈圆丘状,或着整株直立呈垂枝状。分枝多变,互生直立悬垂等无弯曲枝。树干颜色为新干棕红色,黄绿色,老干灰棕色,有光泽,观赏性高。花朵基部合生,花色,白色,粉色,红色,鲜红花序分伞壮或着伞房花序的总状花序,多有香气。肉质梨果,带有脱落型或着不脱落型的花萼;颜色有;红,黄,或着绿色:较大的称为苹果,较小的称为海棠果我所引进的多个品种中全部是耐寒型,抗病型,观赏特点突出及观赏周期长的园林中的优秀品种.根据在本所基地培育发现在冬季没有保护的情况下,早春干风咧咧,夏季阴雨高温的气候环境下所有品种均生长良好无死亡现象,果实观赏期达6-10个月。
北美海棠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园林景观植物名录中可以见到的海棠栽培种有多个,从植物学角度来说,其原种多来自亚洲,少量出自当地。由于北美园林中应用的很多著名品种是由美国和加拿大的苗圃和植物研究人从自然杂交的海棠中选育出来的,在北美已经流行并应用了几十年以上,所以被称之为北美海棠。
北美海棠的观赏价值很高,花色、叶色、果色和枝条色彩丰富。加之其不同季节中花、叶、果、枝和多姿的形态所突显出来的景观使观赏期整年持续。
北美海棠为落叶小乔木,株高一般在5--7米,呈圆丘状,或着整株直立呈垂枝状。分枝多变,互生直立悬垂等无弯曲枝。树干颜色为新干棕红色,黄绿色,老干灰棕色,有光泽,观赏性高。花朵基部合生,花色,白色,粉色,红色,鲜红花序分伞壮或着伞房花序的总状花序,多有香气。肉质梨果,带有脱落型或着不脱落型的花萼;颜色有;红,黄,或着绿色:较大的称为苹果,较小的称为海棠果我所引进的多个品种中全部是耐寒型,抗病型,观赏特点突出及观赏周期长的园林中的优秀品种.根据在本所基地培育发现在冬季没有保护的情况下,早春干风咧咧,夏季阴雨高温的气候环境下所有品种均生长良好无死亡现象,果实观赏期达6-10个月。
这是什么植物?哪种树呢?
朋友从刚果带回来的,说是一种树的树皮,泡水喝对肾好,我想问这是什么植物,哪种树?
杉木--读作 sha mu
衫木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请问这是什么树或者说是什么植物呢?是哪种品种的?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125554.html
上一篇:不同颜色的塑料袋作用也不同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