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质粒的转化有哪些机理?
什么是ti质粒载体,其介导的植物转基因原理如何
农杆菌介导转化农杆菌是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它能在自然条件下趋化性地感染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受伤部位,并诱导产生冠瘿瘤或发状根。根癌农
转基因
杆菌和发根农杆菌中细胞中分别含有Ti质粒和Ri质粒,其上有一段T-DNA,农杆菌通过侵染植物伤口进入细胞后,可将T-DNA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
因此,农杆菌是一种天然的植物遗传转化体系。人们将目的基因插入到经过改造的T-DNA区,借助农杆菌的感染实现外源基因向植物细胞的转移与整合,然后通过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再生出转基因植株。
农杆菌介导法起初只被用于双子叶植物中,自从技术瓶颈被打破之后,农杆菌介导转化在单子叶植物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水稻已经被当作模式植物进行研究。
花粉管通道法
在授粉后向子房注射含目的基因的DNA溶液,利用植物在开花、受精过程中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DNA导入受精卵细胞,并进一步地被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随着受精卵的发育而成为带转基因的新个体。该方法于80年代初期由中国学者周光宇提出,中国目前推广面积最大的转基因抗虫棉就是用花粉管通道法培育出来的。该法的最大优点是不依赖组织培养人工再生植株,技术简单,不需要装备精良的实验室,常规育种工作者易于掌握。[14]
核显微注射法
核显微注射法是动物转基因技术中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在显微镜下将外源基因注射到受精卵细胞的原核内,注射的外源基因与胚胎基因组融合,然后进行体外培养,最后移植到受体母畜子宫内发育,这样分娩的动物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新的DNA片段。-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效率低、位置效应(外源基因插入位点随机性)造成的表达结果的不确定性、动物利用率低等,在反刍动物还存在着繁殖周期长,有较强的时间限制、需要大量的供体和受体动物等特点。
详细步骤:在显微镜下,用一根极细的玻璃针(直径1-2微米)直接将DNA注射到胚胎的细胞核内,再把注射过DNA的胚胎移植到动物体内,使之发育成正常的幼仔。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动物约有十分之一是整合外源基因的转基因动物。
基因枪法
利用火药爆炸或高压气体加速(这一加速设备被称为基因枪),将包裹了带目的基因的DNA溶液的高速微弹直接送入完整的植物组织和细胞中,然后通过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再生出植株,选出其中转日夏养花网基因阳性植株即为转基因植株。与农杆菌转化相比,基因枪法转化的一个主要优点是不受受体植物范围的限制。而且其载体质粒的构建也相对简单,因此也是转基因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精子介导法
转基因技术图示
精子介导的基因转移是把精子作适当处理后,使其具有携带外源基因的能力。然后,用携带有外源基因的精子给发情母畜授精。在母畜所生的后代中,就有一定比例的动物是整合外源基因的转基因动物。
同显微注射方法相比,精子介导的基因转移有两个优点:首先是它的成本很低,只有显微注射法成本的1/10。其次,由于它不涉及对动物进行处理,因此,可以用生产牛群或羊群进行实验,以保证每次实验都能够获得成功。
核移植转基因法
体细胞核移植是一种转基因技术。该方法是先把外源基因与供体细胞在培养基中培养,使外源基因整合到供体细胞上,然后将供体细胞细胞核移植到受体细胞——去核卵母细胞,构成重建胚,再把其移植到假孕母体,待其妊娠、分娩,便可得到转基因的克隆动物。
体细胞核移植法
先在体外培养的体细胞中进行基因导入,筛选获得带转基因的细胞。然后,将带转基因体细胞核移植到去掉细胞核的卵细胞中,生产重构胚胎。重构胚胎经移植到母体中,产生的仔畜百分之百是转基因动物。
转基因
杆菌和发根农杆菌中细胞中分别含有Ti质粒和Ri质粒,其上有一段T-DNA,农杆菌通过侵染植物伤口进入细胞后,可将T-DNA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
因此,农杆菌是一种天然的植物遗传转化体系。人们将目的基因插入到经过改造的T-DNA区,借助农杆菌的感染实现外源基因向植物细胞的转移与整合,然后通过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再生出转基因植株。
农杆菌介导法起初只被用于双子叶植物中,自从技术瓶颈被打破之后,农杆菌介导转化在单子叶植物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水稻已经被当作模式植物进行研究。
花粉管通道法
在授粉后向子房注射含目的基因的DNA溶液,利用植物在开花、受精过程中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DNA导入受精卵细胞,并进一步地被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随着受精卵的发育而成为带转基因的新个体。该方法于80年代初期由中国学者周光宇提出,中国目前推广面积最大的转基因抗虫棉就是用花粉管通道法培育出来的。该法的最大优点是不依赖组织培养人工再生植株,技术简单,不需要装备精良的实验室,常规育种工作者易于掌握。[14]
核显微注射法
核显微注射法是动物转基因技术中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在显微镜下将外源基因注射到受精卵细胞的原核内,注射的外源基因与胚胎基因组融合,然后进行体外培养,最后移植到受体母畜子宫内发育,这样分娩的动物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新的DNA片段。-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效率低、位置效应(外源基因插入位点随机性)造成的表达结果的不确定性、动物利用率低等,在反刍动物还存在着繁殖周期长,有较强的时间限制、需要大量的供体和受体动物等特点。
详细步骤:在显微镜下,用一根极细的玻璃针(直径1-2微米)直接将DNA注射到胚胎的细胞核内,再把注射过DNA的胚胎移植到动物体内,使之发育成正常的幼仔。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动物约有十分之一是整合外源基因的转基因动物。
基因枪法
利用火药爆炸或高压气体加速(这一加速设备被称为基因枪),将包裹了带目的基因的DNA溶液的高速微弹直接送入完整的植物组织和细胞中,然后通过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再生出植株,选出其中转日夏养花网基因阳性植株即为转基因植株。与农杆菌转化相比,基因枪法转化的一个主要优点是不受受体植物范围的限制。而且其载体质粒的构建也相对简单,因此也是转基因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精子介导法
转基因技术图示
精子介导的基因转移是把精子作适当处理后,使其具有携带外源基因的能力。然后,用携带有外源基因的精子给发情母畜授精。在母畜所生的后代中,就有一定比例的动物是整合外源基因的转基因动物。
同显微注射方法相比,精子介导的基因转移有两个优点:首先是它的成本很低,只有显微注射法成本的1/10。其次,由于它不涉及对动物进行处理,因此,可以用生产牛群或羊群进行实验,以保证每次实验都能够获得成功。
核移植转基因法
体细胞核移植是一种转基因技术。该方法是先把外源基因与供体细胞在培养基中培养,使外源基因整合到供体细胞上,然后将供体细胞细胞核移植到受体细胞——去核卵母细胞,构成重建胚,再把其移植到假孕母体,待其妊娠、分娩,便可得到转基因的克隆动物。
体细胞核移植法
先在体外培养的体细胞中进行基因导入,筛选获得带转基因的细胞。然后,将带转基因体细胞核移植到去掉细胞核的卵细胞中,生产重构胚胎。重构胚胎经移植到母体中,产生的仔畜百分之百是转基因动物。
Ti是在根瘤土壤杆菌细胞中存在的一种染色体外自主复制的环形双链DNA分子。它控制根瘤的形成,可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Ti是英文肿瘤诱发(tumor-inducing)的缩略式。
Ti-DNA由细菌释放后然后进入植物细胞。然后整合进植物的染色体并支配这些细胞的功能。这种转移的确切机制仍不是很清楚。
基因工程中用到的Ti-DNA主要就是作为载体侵入植物细胞,完成目的基因的导入,即是农杆菌转化法。
Ti-DNA由细菌释放后然后进入植物细胞。然后整合进植物的染色体并支配这些细胞的功能。这种转移的确切机制仍不是很清楚。
基因工程中用到的Ti-DNA主要就是作为载体侵入植物细胞,完成目的基因的导入,即是农杆菌转化法。
高中生物农杆菌中的ti质粒上t-dna有什么特点
根癌农杆菌的Ti质粒上有一段转移DNA(T-DNA),具有向植物细胞传递外源基因的能力,而细菌本身并不进入受体细胞。
农杆菌侵染植物后,Ti 质粒中的 T-DNA 区段脱离质粒而整合到受体植物的染色体上。因此,如果把外源基因插入 T-DNA 中,就有可能携带进入受体植物并整合到染色体上。
T-DNA又名三螺旋DNA,是一种由三股ssDNA旋转螺旋形成的一种特殊脱氧核糖核苷酸结构。
T-DNA是Ti质粒上的一个片断。
T-DNA上有三套基因和左右两个边界,其中两套基因分别控制合成植物生长素与分裂素,促使植物创伤组织无限制地生长与分裂,形成冠瘿瘤,第三套基因合成冠瘿碱,冠瘿碱有四种类型:章鱼碱、胭脂碱、农杆碱、琥珀碱,是农杆菌生长必需的物质。
拓展资料:
农杆菌,是指生活在植物根表面依靠由根组织渗透出来的营养物质生存的一类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革兰氏阴性细菌。
农杆菌主要有两种: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根癌农杆菌能在自然条件下趋化性地感染140多种双子叶植物或裸子植物的受伤部位,并诱导产生冠瘿瘤。
引发冠瘿瘤的原因是,Ti质粒上的T-DNA上有8个左右的基因在植物细胞内表达,指导合成一种非常寻常的化合物冠瘿碱.进而引起转化细胞癌变。而发根农杆菌则诱导产生发状根,其特征是大量增生高度分支的根系。
参考资料:T-DNA _百度百科
转移DNA(transferred DNA,T-DNA):T-DNA也叫三螺旋DNA,是指一种由三股ssDNA旋转螺旋行成的一种特殊结构。农杆菌Ti(tumor inducing)或Ri(root inducing)质粒中的一段DNA序列,可以从农杆菌中转移并稳定整合到植物核基因组中。农杆菌Ti(tumor inducing)或Ri(root inducing)质粒已成为植物分子生物学中广泛应用的遗传转化载体。T-DNA是Ti质粒上的片断,包含三个重要的基因,当整合到宿主细胞(主要是双子叶植物)时分别诱发根瘤,opine化合物的合成和抑制细胞分化。 Ti质粒因为自身一些优点很适合作为导入外源基因的载体。而外基因就是整合到T-DNA上的。
一切基因工程载体都是由某种细菌质粒或病毒来充任, 而在众多的载体中目前仅有 Ti 质粒在转化植物受体方面取得较多的成功。所以 Ti 质粒是当前植物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载体系统。农杆菌侵染植物后,Ti 质粒中的 T-DNA 区段脱离质粒而整合到受体植物的染色体上。因此,如果把外源基因插入 T-DNA 中,就有可能携带进入受体植物并整合到染色体上。
一切基因工程载体都是由某种细菌质粒或病毒来充任, 而在众多的载体中目前仅有 Ti 质粒在转化植物受体方面取得较多的成功。所以 Ti 质粒是当前植物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载体系统。农杆菌侵染植物后,Ti 质粒中的 T-DNA 区段脱离质粒而整合到受体植物的染色体上。因此,如果把外源基因插入 T-DNA 中,就有可能携带进入受体植物并整合到染色体上。
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
Ti质粒的起源是什么啊
最近学植物细胞工程,Ti质粒有大用处。rn但Ti质粒的起源是什么呢?为什么作为一微生物的遗传信息载体,却有植物的启动子和激素合成基因?①Ti质粒的来源
大多数以植物作为宿主有机体的克隆载体都以Ti质粒为基础,Ti产生于一种称为根癌农杆菌的土壤细菌。
②Ti质粒的特点
根癌农杆菌侵入植物组织后,可导致冠瘿的癌性生长。在根癌农杆菌的感染过程中,Ti内称为T-DNA的部分整合到植物染色体DNA中。
③Ti质粒的应用
以Ti质粒为基础的克隆载体,利用T-DNA的整合能力,携带有用基因进入植物基因组中,这些基因可使植物具有抗病等有利特征。
再给你一段文章的检索是关于Ti质粒的
(1) Ti 质粒的结构与功能
Ti 质粒是根癌农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链共价闭合的环状DNA分子。Ti 质粒大约在160~240kB之间。其中T-DNA大约在15kb-30kb。根据其诱导的植物冠瘿瘤中所合成的冠瘿碱种类,Ti 质粒可分为4 类:章鱼碱型(octopine)、胭脂碱型(nopaline)、农杆碱型(agropine)和农杆菌素碱型(agrocinopine)。
Ti 质粒可分为4 个功能区域:①T-DNA区(transferred-DNA region):T-DNA是根癌农杆菌侵染植物细胞时从Ti 质粒上切割下来转移到植物细胞的一段DNA;②Vir 区(virulence region):Vir 区上的基因能激活T-DNA 转移,使根癌农杆菌表现出毒性;③Con 区(regions encoding conjugations,接合转移编码区):该区段上存在与细菌间接合转移的有关基因,调控Ti 质粒在农杆菌之间的转移;④Ori区(origin of replication,复制起始区):Ori区上的基因调控Ti 质粒的自我复制。
T-DNA日夏养花网上共含有tms、tmr和tmt 3 套基因。其中tms和tmr 2 套基因分别控制合成植物生长素与分裂素,促使植物创伤组织无限制地生长与分裂,形成冠瘿瘤。tms基因组由iaaH和iaaM 2 个基因组成,控制由色氨酸产生生长素吲哚乙酸的生物合成途径;tmr 基因组中的iptZ 负责由异戊烯焦磷酸和AMP 合成分裂素的反应;tmt 基因组的编码产物可催化合成冠瘿碱(Opines)。冠瘿碱的代谢产物为氨基酸和糖类,是根癌农杆菌生长必需的物质,供根癌农杆菌作为营养使用。
此外,在T-DNA 的两端还含有左右2 个边界,左边界(left border, LB)和左边界(right border, RB)是长为25bp的末端重复顺序,在切除及整合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2)Ti 质粒的转化机理
根癌农杆根瘤菌之所以会感染植物根部是因为植物根部损伤部位会分泌出酚类物质乙酰丁香酮和羟基乙酰丁香酮,这些酚类物质能诱导Ti 质粒上的vir基因以及根癌农杆菌染色体上的一个操纵子表达。vir 基因产物将Ti 质粒上的T-DNA 单链切下,而根癌农杆菌染色体上的操纵子表达产物则与单链T-DNA 结合形成复合物,转化植物根部细胞。整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根癌农杆菌对植物细胞的识别和附着;②根癌农杆菌对植物信号物质的感受;③根癌农杆菌Ti 质粒上的vir 基因以及染色体上操纵子的活化;④T-DNA 复合体的产生;⑤T-DNA复合体的转运;⑥T-DNA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
(3)野生型Ti 质粒的改造和中间载体的构建
Ti 质粒是植物基因工程的一种天然载体。但野生型Ti 质粒不能直接用作克隆外源基因的载体。这主要表现在:①野生型Ti 质粒分子过大,因而在基因工程中操作起来十分麻烦;②野生型Ti 质粒上分布着各种限制型核酸内切酶的多个酶切位点,不论用何种限制型核酸内切酶切割,都会切成很大片段。而且即使在T-DNA 上也很难找到可利用的单一的酶切位点;③T-DNA上的tms和tmr 基因产物将干扰受体植物内源激素的平衡,导致冠瘿瘤的产生,阻碍转基因植物细胞的分化和植株的再生;④冠瘿碱的合成过程消耗大量的精氨酸和谷氨
酸,直接影响转基因植物细胞的生长代谢;⑤野生型Ti 质粒没有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复制起点和作为转化载体的选择标记基因。因此,必须对野生型的Ti 质粒进行改造后才能作为转基因植物的载体。
对野生型Ti 质粒的改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删除T-DNA上的tms、tmr和tmt
基因;②加入大肠杆菌复制起点和选择标记基因,构建根癌农杆根瘤菌-大肠杆菌穿梭质粒,便于重组分子的克隆与扩增;③引入植物细胞的筛选标记基因,如细菌来源的新霉素磷酸转移酶II基因(neomycin phosphotransferase II, NPT II)等,便于转基因植物细胞的筛选;④引入植物基因的启动子和polyA化信号序列;⑤插入人工多克隆位点,以利于外源基因的克隆。⑥除去Ti 质粒上的其它非必需序列,最大限度地缩短载体的长度。由于大肠杆菌具有能与根癌农杆菌高效接合转移的特征。因此,为了使Ti 质粒成为有效的外源基因导入载体,科学家们将T-DNA片段克隆进大肠杆菌的质粒,并插入目的基因,而后通过接合转移将目的基因引入到根癌农杆菌的Ti 质粒。带有重组T-DNA的大肠杆菌衍生载体称为中间载体(intermediate vector),而接受中间载体的Ti 质粒则称为受体Ti 质粒(acceptor Ti plasmid)。构建中间载体是解决Ti 质粒不能直接导入目的基因的有效方法之一。
中间载体是一种在一个普通大肠杆菌的克隆载体(如pBR322 质粒)中插入了一段合适的T-DNA片段而构成的小型质粒。
(4)中间载体的表达构建
在中间载体中加上能在植物细胞中表达的各种启动子,可使外源基因在植物细胞中表达;当启动子与显性选择标记基因及报告基因连接,构成嵌合基因(chimeric gene)时,这些标记基因同样能表达,从而可提供用于筛选和鉴定的表型。这类含植物启动子的中间载体称为中间表达载体(intermediate expression vector)。
目前已从动物、植物、病毒及微生物中分离到许多适用于植物的启动子。根据作用方式及功能可将启动子分为3 类:组成型启动子、诱导型启动子和组织特异型启动子。
①组成型启动子(constitutive promoter)是指在该类启动子控制下,结构基因的表达大体恒定在一定水平上,在不同组织、部位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组成型启动子是花椰菜花叶病毒(CaMV)35S 启动子、来自根癌农杆菌Ti 质粒T-DNA 区域的胭脂碱合成酶基因Ocs 启动子,后者虽来自细菌,但具有植物启动子的特性。
②组织特异启动子(tissue-specific promoter)又称器官特异性启动子。在这类启动子调控下,基因往往只在某些特定的器官或组织部位表达,并表现出发育调节的特性。例如烟草的花粉绒毡层细胞中特异表达基因启动子TA29,豌豆的豆清蛋白(leguimin)基因启动子可在转化植物种子中特异性表达,马铃薯块茎储藏蛋白(patatin)基因启动子在块茎中优势表达。
③诱导型启动子(inducible promoter)是指在某些特定的物理或化学信号的刺激下,该种类型的启动子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基因的转录水平。目前已经分离了光诱导表达基因启动子、热诱导表达基因启动子、创伤诱导表达基因启动子、真菌诱导表达基因启动子和共生细菌诱导表达基因启动子等。
目前植物基因工程中常采用的终止子是胭脂碱合成酶的nos终止子和Rubisco小亚基基因的3′端区域。
(5)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中间表达载体是不能将外源基因转化进植物细胞。因此,必须将中间表达载体引入到上述已改造的受体Ti 质粒中,并构建成能侵染植物细胞的基因转化载体(它是由两种以上质粒构成的复合型载体,故称之为载体系统),才能在植物基因转化中应用。为利用根癌农杆菌的Ti 质粒,发展了一元载体系统和双元载体系统。一元载体系统是指首先将目的基因插入到中间表达载体上,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分子,然后将重组质粒转化到根癌农杆菌中,重组质粒与Ti 质粒上的同源序列发生同源重组,将外源基因整合到Ti 质粒上,用于侵染植物细胞。T-DNA 重组分子就可整合到植物细胞染色体DNA 上。
最后利用植物选择标记基因筛选转化细胞。简单而言,一元载体系统就是指含有目的基因的中间表达载体与改造后的受体Ti 质粒通过同源重组所产生的一种复合型载体,通常又称为共整合载体(co-integrated vector);由于该载体的T-DNA区与Ti 质粒Vir 区连锁,因而又称为顺式载体(cis-vector)。
双元载体(binary vector)系统是指由两个分别含T-DNA和Vir区的相容性突变Ti质粒构成的系统。其中之一是含有T-DNA转移所必需的Vir 区段质粒,它缺失或部分缺失T-DNA序列。它的主要作用是表达毒蛋白,激活T-DNA 的转移,故称为辅助Ti 质粒(helper Ti plasmid);另一个则是含有T-DNA的质粒。一般作为目的基因的载体,由于其分子量较小,故称为微型质粒(mini-Ti plasmid)。它是一种寄主范围广泛的DNA转移载体质粒。它既含有大肠杆菌复制起始位点,又含有根癌农杆菌复制起始位点,实际上是一种大肠杆菌-农杆菌穿梭质粒。这两种质粒在单独存在的情况下,均不能诱导植物产生冠瘿瘤。若根癌农杆菌细胞内同时存在这两种质粒时,便可获得正常诱导肿瘤的能力。因此,含有双元载体的根癌农杆菌细胞浸染植物时,就可以将含有目的基因的T-DNA整合进植物基因组中。
目前以T-DNA转化植物细胞的标准方法大多采用Ti 质粒介导的双元载体系统。首先将目的基因插入到微型质粒,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微型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后,再导入携带辅助Ti 质粒的根癌农杆菌中,经筛选后直接感染植物细胞。根癌农杆菌侵染植物细胞后,植物的创伤信号启动Ti 质粒上的vir基因,随后将微型质粒上的T-DNA切割下来,转移到植物细胞中。由于双元载体系统的T-DNA和Vir 区在两个独立的质粒上,通过反式激活T-DNA转移,故又称为反式载体(trans-vector)。
(6)Ti 质粒介导的转移转化方法
目前已建立了多种根癌农杆菌Ti 质粒介导的植物基因转化方法,其基本程序包括:含重组Ti 质粒的根癌农杆菌的培养,选择合适的外植体,根癌农杆菌与外植体共培养,外植体脱毒及筛选培养,转化植株再生等步骤。
叶盘转化法:
叶盘转化法(leaf dish transformation)是Monsanto公司Morsch等人(1985)建立起来的一种转化方法。其操作步骤为:首先用打孔器从消毒叶片上取下直径为2~5mm 圆形叶片,即叶盘。再将叶盘放入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的根癌农杆菌液浸泡几秒钟,使根癌农杆菌浸染叶盘。
然后用滤纸吸干叶盘上多余的菌液,将这种经浸染处理过的叶盘置于培养基上共培养2~3d,再转移到含有头孢霉素或羧苄青霉素抑菌剂的培养基中,除去根癌农杆菌。与此同时在该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进行转化体的筛选,使转化细胞再生为植株。对这些再生植物进行分子检测就可确定它们是否整合有目的基因及其表达情况。
叶盘转化法已在多种双子叶植物上得到成功的应用。实际上,其他的多种外植体,例如茎段、叶柄、胚轴、子叶愈伤组织、萌发的种子均可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转化。该方法的优点是适用性广且操作简单,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方法之一。
原生质体共培养转化法:
原生质体共培养转化法是以原生质体作为受体细胞,通过将根癌农杆菌与原生质体作短暂的共培养,然后洗涤除去残留的根癌农杆菌后,置于含抗生素的选择培养基上筛选出转化细胞,进而再生成植株。与叶盘转化法相比,此法得到的转化体不含嵌合体,一次可以处理多个细胞,得到相对较多的转化体。应用此法进行基因转化时,其先决条件就是要建立起良好的原生质培养和再生植物技术体系。
整株感染法:
此法是模仿根癌农杆菌天然的感染过程,用根癌农杆菌直接感染植物而进行遗传转化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其做法是:人为地在植株上造成创伤,然后把含有重组质粒的根癌农杆菌接种在创伤面上,或把含有重组质粒的根癌农杆菌注射到植物体内。使根癌农杆菌在植物体内进行浸染实现转化。为了获得较高的转化频率,一般多采用无菌种子的实生苗或试管苗。用去除了致瘤基因的根癌农杆菌进行整株感染后,受伤部位一般不会出现肿瘤。在筛选转化体时,可将感染部位的薄壁组织切下放入选择培养基上及诱发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上进行筛选和愈伤组织诱导。最后将转化的愈伤组织转移至含合适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诱导再生植株。
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上,将根癌农杆菌涂于植株腋芽处或顶牙,可长出转化
的新枝条,新的转化枝条开花结实后,也可以获得转基因种子;或者通过真空渗透或农杆菌
浸泡拟南芥开花植株,等结实之后,利用筛选萌芽种子的方法,也可以得到转基因植株及种
子。
2 发根农杆菌介导转化法
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是与根癌农杆菌同属的一种病原土壤杆菌。但与根癌农杆菌不同的是,发根农杆菌从植物伤口入侵后,不能诱发植物产生冠瘿瘤,而是诱发植物产生许多不定根。这些不定根生长迅速,不断分枝成毛状,故称之为毛状根或发状根(hairy root)。发状根的形成是由存在于发根农杆菌中的Ri质粒(root inducing plasmid,根诱导质粒)所决定的。
Ri 质粒是发根农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属于巨大质粒,其大小为200~800kb。Ri质粒和Ti 质粒不仅结构、特点相似,而且具有相同的寄主范围和相似的转化机理。与Ri质粒转化相关的也主要为Vir区和T-DNA区2部分。Ri质粒的T-DNA也存在冠瘿碱合成基因,且这些合成基因只能在被侵染的真核细胞中表达。根据其诱导的冠瘿碱的不同,Ri 质粒可分为3 种类型:农杆碱型(agropine)、甘露碱型(mannopine)和黄瓜碱型(cucumopine)。与Ti质粒的T-DNA不同的是,Ri质粒的T-DNA上的基因不影响植株再生。因此,野生型Ri质
粒可以直接作转化载体。
与Ti 质粒相同,Ri质粒基因转化载体的构建也主要采用有共整合载体和双元载体系统。由Ri 质粒诱发产生的不定根组织,经离体培养后,一般都可再生完整的植株。因此,利用Ri质粒作为转基因植物的载体,同样具有诱人的前景。
3 病毒介导转化法
病毒侵染细胞后把其DNA 导入寄主细胞,并且这些病毒DNA 能在寄主细胞中进行复制和表达。其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基因转化系统。因此,病毒可以作为植物转基因的一种载体。随着植物病毒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用病毒基因组作为载体转化植物细胞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病毒载体能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的所有组织和细胞中,而且不受单子叶或双子叶的限制。
在已知的300 多种植物病毒中,单链RNA 病毒约占91%左右,双链DNA 病毒、单链DNA病毒各占3%左右。RNA不太适合于作为克隆载体,因为RNA的操作非常困难。目前较为成熟的植物病毒载体是花椰菜花斑病毒(cauliflower mosaic virus, CaMV)和番茄金花叶病毒(tomato golden mosaic virus, TGMV)。
(1)CaMV DNA载体转化法
CaMV含有双链DNA基因组,将外源目的基因插入到CaMV DNA上,重组分子在体外包装成有感染力的病毒颗粒,就可高效转染植物原生质体,进而通过原生质体培养再生为整株植物。但CaMV 作为基因转化的载体也存在如下缺点,从而限制了其应用:①CaMV容纳外源DNA 的能力非常有限,即使是切除了非必须序列,也只能插入很小的片段;②CaMV 的寄主范围非常窄,主要是芸苔属(Brassica)植物如甘蓝和花椰菜等;③CaMV 是一种病原体,它的感染后会使寄主植物患病,降低产量和品质;④目前还没有发现有一种植物病毒DNA是可以整合到寄主染色体上的。这就不可能通过有性过程将插入的外源基因稳定地传递给感染植株的后代。⑤尽管CaMV DNA 可以感染植物,而带有外源基因的CaMVDNA 重组体则不能感染植物,这就必须通过原生质体予以克服。但通过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对有些作物是非常困难的。并且植物病毒在植物组织中的传播也是受到限制的;⑥目前判断CaMV DNA感染的唯一的办法就是靠“症状”的表现,因此,对CaMV DNA载体来说,还需要一个更好的选择标记。
大多数以植物作为宿主有机体的克隆载体都以Ti质粒为基础,Ti产生于一种称为根癌农杆菌的土壤细菌。
②Ti质粒的特点
根癌农杆菌侵入植物组织后,可导致冠瘿的癌性生长。在根癌农杆菌的感染过程中,Ti内称为T-DNA的部分整合到植物染色体DNA中。
③Ti质粒的应用
以Ti质粒为基础的克隆载体,利用T-DNA的整合能力,携带有用基因进入植物基因组中,这些基因可使植物具有抗病等有利特征。
再给你一段文章的检索是关于Ti质粒的
(1) Ti 质粒的结构与功能
Ti 质粒是根癌农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链共价闭合的环状DNA分子。Ti 质粒大约在160~240kB之间。其中T-DNA大约在15kb-30kb。根据其诱导的植物冠瘿瘤中所合成的冠瘿碱种类,Ti 质粒可分为4 类:章鱼碱型(octopine)、胭脂碱型(nopaline)、农杆碱型(agropine)和农杆菌素碱型(agrocinopine)。
Ti 质粒可分为4 个功能区域:①T-DNA区(transferred-DNA region):T-DNA是根癌农杆菌侵染植物细胞时从Ti 质粒上切割下来转移到植物细胞的一段DNA;②Vir 区(virulence region):Vir 区上的基因能激活T-DNA 转移,使根癌农杆菌表现出毒性;③Con 区(regions encoding conjugations,接合转移编码区):该区段上存在与细菌间接合转移的有关基因,调控Ti 质粒在农杆菌之间的转移;④Ori区(origin of replication,复制起始区):Ori区上的基因调控Ti 质粒的自我复制。
T-DNA日夏养花网上共含有tms、tmr和tmt 3 套基因。其中tms和tmr 2 套基因分别控制合成植物生长素与分裂素,促使植物创伤组织无限制地生长与分裂,形成冠瘿瘤。tms基因组由iaaH和iaaM 2 个基因组成,控制由色氨酸产生生长素吲哚乙酸的生物合成途径;tmr 基因组中的iptZ 负责由异戊烯焦磷酸和AMP 合成分裂素的反应;tmt 基因组的编码产物可催化合成冠瘿碱(Opines)。冠瘿碱的代谢产物为氨基酸和糖类,是根癌农杆菌生长必需的物质,供根癌农杆菌作为营养使用。
此外,在T-DNA 的两端还含有左右2 个边界,左边界(left border, LB)和左边界(right border, RB)是长为25bp的末端重复顺序,在切除及整合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2)Ti 质粒的转化机理
根癌农杆根瘤菌之所以会感染植物根部是因为植物根部损伤部位会分泌出酚类物质乙酰丁香酮和羟基乙酰丁香酮,这些酚类物质能诱导Ti 质粒上的vir基因以及根癌农杆菌染色体上的一个操纵子表达。vir 基因产物将Ti 质粒上的T-DNA 单链切下,而根癌农杆菌染色体上的操纵子表达产物则与单链T-DNA 结合形成复合物,转化植物根部细胞。整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根癌农杆菌对植物细胞的识别和附着;②根癌农杆菌对植物信号物质的感受;③根癌农杆菌Ti 质粒上的vir 基因以及染色体上操纵子的活化;④T-DNA 复合体的产生;⑤T-DNA复合体的转运;⑥T-DNA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
(3)野生型Ti 质粒的改造和中间载体的构建
Ti 质粒是植物基因工程的一种天然载体。但野生型Ti 质粒不能直接用作克隆外源基因的载体。这主要表现在:①野生型Ti 质粒分子过大,因而在基因工程中操作起来十分麻烦;②野生型Ti 质粒上分布着各种限制型核酸内切酶的多个酶切位点,不论用何种限制型核酸内切酶切割,都会切成很大片段。而且即使在T-DNA 上也很难找到可利用的单一的酶切位点;③T-DNA上的tms和tmr 基因产物将干扰受体植物内源激素的平衡,导致冠瘿瘤的产生,阻碍转基因植物细胞的分化和植株的再生;④冠瘿碱的合成过程消耗大量的精氨酸和谷氨
酸,直接影响转基因植物细胞的生长代谢;⑤野生型Ti 质粒没有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复制起点和作为转化载体的选择标记基因。因此,必须对野生型的Ti 质粒进行改造后才能作为转基因植物的载体。
对野生型Ti 质粒的改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删除T-DNA上的tms、tmr和tmt
基因;②加入大肠杆菌复制起点和选择标记基因,构建根癌农杆根瘤菌-大肠杆菌穿梭质粒,便于重组分子的克隆与扩增;③引入植物细胞的筛选标记基因,如细菌来源的新霉素磷酸转移酶II基因(neomycin phosphotransferase II, NPT II)等,便于转基因植物细胞的筛选;④引入植物基因的启动子和polyA化信号序列;⑤插入人工多克隆位点,以利于外源基因的克隆。⑥除去Ti 质粒上的其它非必需序列,最大限度地缩短载体的长度。由于大肠杆菌具有能与根癌农杆菌高效接合转移的特征。因此,为了使Ti 质粒成为有效的外源基因导入载体,科学家们将T-DNA片段克隆进大肠杆菌的质粒,并插入目的基因,而后通过接合转移将目的基因引入到根癌农杆菌的Ti 质粒。带有重组T-DNA的大肠杆菌衍生载体称为中间载体(intermediate vector),而接受中间载体的Ti 质粒则称为受体Ti 质粒(acceptor Ti plasmid)。构建中间载体是解决Ti 质粒不能直接导入目的基因的有效方法之一。
中间载体是一种在一个普通大肠杆菌的克隆载体(如pBR322 质粒)中插入了一段合适的T-DNA片段而构成的小型质粒。
(4)中间载体的表达构建
在中间载体中加上能在植物细胞中表达的各种启动子,可使外源基因在植物细胞中表达;当启动子与显性选择标记基因及报告基因连接,构成嵌合基因(chimeric gene)时,这些标记基因同样能表达,从而可提供用于筛选和鉴定的表型。这类含植物启动子的中间载体称为中间表达载体(intermediate expression vector)。
目前已从动物、植物、病毒及微生物中分离到许多适用于植物的启动子。根据作用方式及功能可将启动子分为3 类:组成型启动子、诱导型启动子和组织特异型启动子。
①组成型启动子(constitutive promoter)是指在该类启动子控制下,结构基因的表达大体恒定在一定水平上,在不同组织、部位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组成型启动子是花椰菜花叶病毒(CaMV)35S 启动子、来自根癌农杆菌Ti 质粒T-DNA 区域的胭脂碱合成酶基因Ocs 启动子,后者虽来自细菌,但具有植物启动子的特性。
②组织特异启动子(tissue-specific promoter)又称器官特异性启动子。在这类启动子调控下,基因往往只在某些特定的器官或组织部位表达,并表现出发育调节的特性。例如烟草的花粉绒毡层细胞中特异表达基因启动子TA29,豌豆的豆清蛋白(leguimin)基因启动子可在转化植物种子中特异性表达,马铃薯块茎储藏蛋白(patatin)基因启动子在块茎中优势表达。
③诱导型启动子(inducible promoter)是指在某些特定的物理或化学信号的刺激下,该种类型的启动子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基因的转录水平。目前已经分离了光诱导表达基因启动子、热诱导表达基因启动子、创伤诱导表达基因启动子、真菌诱导表达基因启动子和共生细菌诱导表达基因启动子等。
目前植物基因工程中常采用的终止子是胭脂碱合成酶的nos终止子和Rubisco小亚基基因的3′端区域。
(5)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中间表达载体是不能将外源基因转化进植物细胞。因此,必须将中间表达载体引入到上述已改造的受体Ti 质粒中,并构建成能侵染植物细胞的基因转化载体(它是由两种以上质粒构成的复合型载体,故称之为载体系统),才能在植物基因转化中应用。为利用根癌农杆菌的Ti 质粒,发展了一元载体系统和双元载体系统。一元载体系统是指首先将目的基因插入到中间表达载体上,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分子,然后将重组质粒转化到根癌农杆菌中,重组质粒与Ti 质粒上的同源序列发生同源重组,将外源基因整合到Ti 质粒上,用于侵染植物细胞。T-DNA 重组分子就可整合到植物细胞染色体DNA 上。
最后利用植物选择标记基因筛选转化细胞。简单而言,一元载体系统就是指含有目的基因的中间表达载体与改造后的受体Ti 质粒通过同源重组所产生的一种复合型载体,通常又称为共整合载体(co-integrated vector);由于该载体的T-DNA区与Ti 质粒Vir 区连锁,因而又称为顺式载体(cis-vector)。
双元载体(binary vector)系统是指由两个分别含T-DNA和Vir区的相容性突变Ti质粒构成的系统。其中之一是含有T-DNA转移所必需的Vir 区段质粒,它缺失或部分缺失T-DNA序列。它的主要作用是表达毒蛋白,激活T-DNA 的转移,故称为辅助Ti 质粒(helper Ti plasmid);另一个则是含有T-DNA的质粒。一般作为目的基因的载体,由于其分子量较小,故称为微型质粒(mini-Ti plasmid)。它是一种寄主范围广泛的DNA转移载体质粒。它既含有大肠杆菌复制起始位点,又含有根癌农杆菌复制起始位点,实际上是一种大肠杆菌-农杆菌穿梭质粒。这两种质粒在单独存在的情况下,均不能诱导植物产生冠瘿瘤。若根癌农杆菌细胞内同时存在这两种质粒时,便可获得正常诱导肿瘤的能力。因此,含有双元载体的根癌农杆菌细胞浸染植物时,就可以将含有目的基因的T-DNA整合进植物基因组中。
目前以T-DNA转化植物细胞的标准方法大多采用Ti 质粒介导的双元载体系统。首先将目的基因插入到微型质粒,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微型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后,再导入携带辅助Ti 质粒的根癌农杆菌中,经筛选后直接感染植物细胞。根癌农杆菌侵染植物细胞后,植物的创伤信号启动Ti 质粒上的vir基因,随后将微型质粒上的T-DNA切割下来,转移到植物细胞中。由于双元载体系统的T-DNA和Vir 区在两个独立的质粒上,通过反式激活T-DNA转移,故又称为反式载体(trans-vector)。
(6)Ti 质粒介导的转移转化方法
目前已建立了多种根癌农杆菌Ti 质粒介导的植物基因转化方法,其基本程序包括:含重组Ti 质粒的根癌农杆菌的培养,选择合适的外植体,根癌农杆菌与外植体共培养,外植体脱毒及筛选培养,转化植株再生等步骤。
叶盘转化法:
叶盘转化法(leaf dish transformation)是Monsanto公司Morsch等人(1985)建立起来的一种转化方法。其操作步骤为:首先用打孔器从消毒叶片上取下直径为2~5mm 圆形叶片,即叶盘。再将叶盘放入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的根癌农杆菌液浸泡几秒钟,使根癌农杆菌浸染叶盘。
然后用滤纸吸干叶盘上多余的菌液,将这种经浸染处理过的叶盘置于培养基上共培养2~3d,再转移到含有头孢霉素或羧苄青霉素抑菌剂的培养基中,除去根癌农杆菌。与此同时在该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进行转化体的筛选,使转化细胞再生为植株。对这些再生植物进行分子检测就可确定它们是否整合有目的基因及其表达情况。
叶盘转化法已在多种双子叶植物上得到成功的应用。实际上,其他的多种外植体,例如茎段、叶柄、胚轴、子叶愈伤组织、萌发的种子均可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转化。该方法的优点是适用性广且操作简单,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方法之一。
原生质体共培养转化法:
原生质体共培养转化法是以原生质体作为受体细胞,通过将根癌农杆菌与原生质体作短暂的共培养,然后洗涤除去残留的根癌农杆菌后,置于含抗生素的选择培养基上筛选出转化细胞,进而再生成植株。与叶盘转化法相比,此法得到的转化体不含嵌合体,一次可以处理多个细胞,得到相对较多的转化体。应用此法进行基因转化时,其先决条件就是要建立起良好的原生质培养和再生植物技术体系。
整株感染法:
此法是模仿根癌农杆菌天然的感染过程,用根癌农杆菌直接感染植物而进行遗传转化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其做法是:人为地在植株上造成创伤,然后把含有重组质粒的根癌农杆菌接种在创伤面上,或把含有重组质粒的根癌农杆菌注射到植物体内。使根癌农杆菌在植物体内进行浸染实现转化。为了获得较高的转化频率,一般多采用无菌种子的实生苗或试管苗。用去除了致瘤基因的根癌农杆菌进行整株感染后,受伤部位一般不会出现肿瘤。在筛选转化体时,可将感染部位的薄壁组织切下放入选择培养基上及诱发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上进行筛选和愈伤组织诱导。最后将转化的愈伤组织转移至含合适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诱导再生植株。
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上,将根癌农杆菌涂于植株腋芽处或顶牙,可长出转化
的新枝条,新的转化枝条开花结实后,也可以获得转基因种子;或者通过真空渗透或农杆菌
浸泡拟南芥开花植株,等结实之后,利用筛选萌芽种子的方法,也可以得到转基因植株及种
子。
2 发根农杆菌介导转化法
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是与根癌农杆菌同属的一种病原土壤杆菌。但与根癌农杆菌不同的是,发根农杆菌从植物伤口入侵后,不能诱发植物产生冠瘿瘤,而是诱发植物产生许多不定根。这些不定根生长迅速,不断分枝成毛状,故称之为毛状根或发状根(hairy root)。发状根的形成是由存在于发根农杆菌中的Ri质粒(root inducing plasmid,根诱导质粒)所决定的。
Ri 质粒是发根农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属于巨大质粒,其大小为200~800kb。Ri质粒和Ti 质粒不仅结构、特点相似,而且具有相同的寄主范围和相似的转化机理。与Ri质粒转化相关的也主要为Vir区和T-DNA区2部分。Ri质粒的T-DNA也存在冠瘿碱合成基因,且这些合成基因只能在被侵染的真核细胞中表达。根据其诱导的冠瘿碱的不同,Ri 质粒可分为3 种类型:农杆碱型(agropine)、甘露碱型(mannopine)和黄瓜碱型(cucumopine)。与Ti质粒的T-DNA不同的是,Ri质粒的T-DNA上的基因不影响植株再生。因此,野生型Ri质
粒可以直接作转化载体。
与Ti 质粒相同,Ri质粒基因转化载体的构建也主要采用有共整合载体和双元载体系统。由Ri 质粒诱发产生的不定根组织,经离体培养后,一般都可再生完整的植株。因此,利用Ri质粒作为转基因植物的载体,同样具有诱人的前景。
3 病毒介导转化法
病毒侵染细胞后把其DNA 导入寄主细胞,并且这些病毒DNA 能在寄主细胞中进行复制和表达。其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基因转化系统。因此,病毒可以作为植物转基因的一种载体。随着植物病毒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用病毒基因组作为载体转化植物细胞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病毒载体能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的所有组织和细胞中,而且不受单子叶或双子叶的限制。
在已知的300 多种植物病毒中,单链RNA 病毒约占91%左右,双链DNA 病毒、单链DNA病毒各占3%左右。RNA不太适合于作为克隆载体,因为RNA的操作非常困难。目前较为成熟的植物病毒载体是花椰菜花斑病毒(cauliflower mosaic virus, CaMV)和番茄金花叶病毒(tomato golden mosaic virus, TGMV)。
(1)CaMV DNA载体转化法
CaMV含有双链DNA基因组,将外源目的基因插入到CaMV DNA上,重组分子在体外包装成有感染力的病毒颗粒,就可高效转染植物原生质体,进而通过原生质体培养再生为整株植物。但CaMV 作为基因转化的载体也存在如下缺点,从而限制了其应用:①CaMV容纳外源DNA 的能力非常有限,即使是切除了非必须序列,也只能插入很小的片段;②CaMV 的寄主范围非常窄,主要是芸苔属(Brassica)植物如甘蓝和花椰菜等;③CaMV 是一种病原体,它的感染后会使寄主植物患病,降低产量和品质;④目前还没有发现有一种植物病毒DNA是可以整合到寄主染色体上的。这就不可能通过有性过程将插入的外源基因稳定地传递给感染植株的后代。⑤尽管CaMV DNA 可以感染植物,而带有外源基因的CaMVDNA 重组体则不能感染植物,这就必须通过原生质体予以克服。但通过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对有些作物是非常困难的。并且植物病毒在植物组织中的传播也是受到限制的;⑥目前判断CaMV DNA感染的唯一的办法就是靠“症状”的表现,因此,对CaMV DNA载体来说,还需要一个更好的选择标记。
我记得是农杆菌转化发中的
Ti质粒是农杆菌中的上面的T-DNA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中,我们利用他这条性质来做载体,植物的启动子和激素合成基因应该是作为目的基因被我们加上去的
Ti质粒是农杆菌中的上面的T-DNA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中,我们利用他这条性质来做载体,植物的启动子和激素合成基因应该是作为目的基因被我们加上去的
你是问Ti质粒的原始起源,那好比是问生命的起源一样,那很难回答。这种DNA闭合环其诞生年代应和DNA的诞生年代相同。
估计能回答你这个问题就可以得诺贝尔奖了,期待你未来找到答案。
估计能回答你这个问题就可以得诺贝尔奖了,期待你未来找到答案。
Ti质粒是在根瘤土壤杆菌细胞中存在的一种染色体外自主复制的环形双链DNA分子。
Ti质粒可能起源于具有自主复制功能的原始大分子,即Ti质粒起源于自主复制的RNA分子。核糖核酸多聚体具有自主复制的信息和能力。由于发现RNA分子具有催化化学反应的能力使得RNA为Ti质粒起源的学说变得更具有吸引力。
Ti质粒可能起源于具有自主复制功能的原始大分子,即Ti质粒起源于自主复制的RNA分子。核糖核酸多聚体具有自主复制的信息和能力。由于发现RNA分子具有催化化学反应的能力使得RNA为Ti质粒起源的学说变得更具有吸引力。
T-DNA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Ti plasmid with T-DNA region
Ti plasmid with T-DNA region
T-DNA is the transferred DNA of the tumor-inducing (Ti) plasmid of some species of bacteria such as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and 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It derives its name from the fact that the bacterium transfers this DNA fragment into the host plant's nuclear DNA genome. The T-DNA is bordered by 25-base-pair repeats on each end. Transfer is initiated at the left border and terminated at the right border and requires the vir genes of the Ti plasmid.
The bacterial T-DNA is about 20,000 base pairs long and contains genes that code for enzymes synthesizing opines and phytohormones. By transferring the T-DNA into the plant genome, the bacterium essentially reprograms the plant cells to grow into a tumor and produce a unique food source for the bacteria. The synthesis of the plant hormones auxin and cytokinin enables the plant cell to grow uncontrollably, thus forming the crown gall tumors typically induced by Agrobacterium infection. The opines are amino acid derivatives used by the bacterium as a source of carbon and energy.
[edit] T-DNA transformation
Agrobacterium-mediated T-DNA transfer is widely used as a tool in biotechnology. In genetic engineering, the tumor-promoting and opine-synthesis genes are removed from the T-DNA and replaced with a gene of interest and/or a selection marker. Agrobacterium is then used as a vector to transfer the engineered T-DNA into the plant cells where it integrates into the plant genome. This method can be used to generate transgenic plants carrying a foreign gene.
[edit] T-DNA mutagenesis
The same procedure of T-DNA transfer can be used to disrupt genes via insertional mutagenesis. Not only does the inserted T-DNA sequence create a mutation but it also 'tags' 日夏养花网the affected gene, thus allowing for its isolation. This method is used widely to study gene function in plants, such as the model plant Arabid日夏养花网opsis thaliana.
[edit] References
* P.H. Raven, R.F. Evert, S.E. Eichhorn (2005): Biology of Plants, 7th Edition, W.H. Freeman and Company Publishers, New York, ISBN 0-7167-1007-2
This biotechnology article is a stub. You can help Wikipedia by expanding it.
This botany article is a stub. You can help Wikipedia by expanding it.
This genetics article is a stub. You can help Wikipedia by expanding it.
参考资料
http://en.wikipedia.org/wiki/T-DNA
wikipedia
Genes in the T-DNA
[edit] Hormones
In order to cause gall formation, the T-DNA encodes gen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auxin or indole-3-acetic acid via the IAM pathway. This biosynthetic pathway is not used in many plants for the production of auxin, so it means the plant has no molecular means of regulating it and auxin will be produced constitutively. Gen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ytokinins are also expressed. This stimulates cell proliferation and gall formation.
[edit] Opines
The T-DNA contains genes for encoding enzymes that cause the plant to create specialized amino acids which the bacteria can metabolize, called opines (Zupan et al., 2000). Opines are a class of chemicals that serve as a source of energy for A. tumefaciens, but not for most other organisms. The specific type of opine produced by A. tumefaciens C58 infected plants is nopaline (Escobar et al., 2003).
Two nopaline type Ti plasmids, pTi-SAKURA and pTiC58, were fully sequenced. A. tumefaciens C58, the first fully sequenced pathovar, was first isolated from a cherry tree crown gall. The genome was simultaneously sequenced by Goodner et al., 2001 and Wood et al., 2001. The genome of A. tumefaciens C58 consists of a circular chromosome, two plasmids, and a linear chromosome. The presence of a covalently bonded circular chromosome is common to Bacteria, with few exceptions. However, the presence of both a single circular chromosome and single linear chromosome is unique to a group in this genus. The two plasmids are pTiC58, responsible for the processes involved in virulence, and pAtC58, coined the 「cryptic」 plasmid (Goodner et al., 2001) (Wood et al., 2001).
The pAtC58 plasmid has been shown to be involved in the metabolism of opines and to conjugate with other bacteria in the absence of the pTiC58 plasmid (Vaudequin-Dransart et al., 1998). If the pTi plasmid is removed, the tumor growth that is the means of classifying this species of bacteria does not occur.
[edit] Beneficial uses
Plants that have undergone transformation with Agrobacterium.
Plants that have undergone transformation with Agrobacterium.
The DNA transmission capabilities of Agrobacterium have been extensively exploited in biotechnology as a means of inserting foreign genes into plants. Marc Van Montagu and Jeff Schell, (University of Ghent and Plant Genetic Systems, Belgium) discovered the gene transfer mechanism between Agrobacterium and plants, which resul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th日夏养花网ods to alter Agrobacterium into an efficient delivery system for gene engineering in plants (Schell J, Van Montagu M., 1977). The plasmid T-DNA that is transferred to the plant is an ideal vehicle for genetic engineering (Zambryski, 1983). This is done by cloning a desired gene sequence into the T-DNA that will be inserted into the host DNA. This process has been performed using firefly luciferase gene to produce glowing plants. This luminescence has been a useful device in the study of plant chloroplast function and as a reporter gene (Root, 1988).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the T-DNA has also been transferred to human cells, demonstrating the diversity of insertion application (Kunik et al., 2001).
The mechanism by which Agrobacterium inserts materials into the host cell by a type IV secretion system, is very similar to mechanisms used by pathogens to insert materials (usually proteins) into human cells by type III secretion. It also employs a type of signaling conserved in many Gram-negative bacteria called quorum sensing. This makes Agrobacterium an important topic of medical research as well.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Ti plasmid with T-DNA region
Ti plasmid with T-DNA region
T-DNA is the transferred DNA of the tumor-inducing (Ti) plasmid of some species of bacteria such as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and 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It derives its name from the fact that the bacterium transfers this DNA fragment into the host plant's nuclear DNA genome. The T-DNA is bordered by 25-base-pair repeats on each end. Transfer is initiated at the left border and terminated at the right border and requires the vir genes of the Ti plasmid.
The bacterial T-DNA is about 20,000 base pairs long and contains genes that code for enzymes synthesizing opines and phytohormones. By transferring the T-DNA into the plant genome, the bacterium essentially reprograms the plant cells to grow into a tumor and produce a unique food source for the bacteria. The synthesis of the plant hormones auxin and cytokinin enables the plant cell to grow uncontrollably, thus forming the crown gall tumors typically induced by Agrobacterium infection. The opines are amino acid derivatives used by the bacterium as a source of carbon and energy.
[edit] T-DNA transformation
Agrobacterium-mediated T-DNA transfer is widely used as a tool in biotechnology. In genetic engineering, the tumor-promoting and opine-synthesis genes are removed from the T-DNA and replaced with a gene of interest and/or a selection marker. Agrobacterium is then used as a vector to transfer the engineered T-DNA into the plant cells where it integrates into the plant genome. This method can be used to generate transgenic plants carrying a foreign gene.
[edit] T-DNA mutagenesis
The same procedure of T-DNA transfer can be used to disrupt genes via insertional mutagenesis. Not only does the inserted T-DNA sequence create a mutation but it also 'tags' 日夏养花网the affected gene, thus allowing for its isolation. This method is used widely to study gene function in plants, such as the model plant Arabid日夏养花网opsis thaliana.
[edit] References
* P.H. Raven, R.F. Evert, S.E. Eichhorn (2005): Biology of Plants, 7th Edition, W.H. Freeman and Company Publishers, New York, ISBN 0-7167-1007-2
This biotechnology article is a stub. You can help Wikipedia by expanding it.
This botany article is a stub. You can help Wikipedia by expanding it.
This genetics article is a stub. You can help Wikipedia by expanding it.
参考资料
http://en.wikipedia.org/wiki/T-DNA
wikipedia
Genes in the T-DNA
[edit] Hormones
In order to cause gall formation, the T-DNA encodes gen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auxin or indole-3-acetic acid via the IAM pathway. This biosynthetic pathway is not used in many plants for the production of auxin, so it means the plant has no molecular means of regulating it and auxin will be produced constitutively. Gen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ytokinins are also expressed. This stimulates cell proliferation and gall formation.
[edit] Opines
The T-DNA contains genes for encoding enzymes that cause the plant to create specialized amino acids which the bacteria can metabolize, called opines (Zupan et al., 2000). Opines are a class of chemicals that serve as a source of energy for A. tumefaciens, but not for most other organisms. The specific type of opine produced by A. tumefaciens C58 infected plants is nopaline (Escobar et al., 2003).
Two nopaline type Ti plasmids, pTi-SAKURA and pTiC58, were fully sequenced. A. tumefaciens C58, the first fully sequenced pathovar, was first isolated from a cherry tree crown gall. The genome was simultaneously sequenced by Goodner et al., 2001 and Wood et al., 2001. The genome of A. tumefaciens C58 consists of a circular chromosome, two plasmids, and a linear chromosome. The presence of a covalently bonded circular chromosome is common to Bacteria, with few exceptions. However, the presence of both a single circular chromosome and single linear chromosome is unique to a group in this genus. The two plasmids are pTiC58, responsible for the processes involved in virulence, and pAtC58, coined the 「cryptic」 plasmid (Goodner et al., 2001) (Wood et al., 2001).
The pAtC58 plasmid has been shown to be involved in the metabolism of opines and to conjugate with other bacteria in the absence of the pTiC58 plasmid (Vaudequin-Dransart et al., 1998). If the pTi plasmid is removed, the tumor growth that is the means of classifying this species of bacteria does not occur.
[edit] Beneficial uses
Plants that have undergone transformation with Agrobacterium.
Plants that have undergone transformation with Agrobacterium.
The DNA transmission capabilities of Agrobacterium have been extensively exploited in biotechnology as a means of inserting foreign genes into plants. Marc Van Montagu and Jeff Schell, (University of Ghent and Plant Genetic Systems, Belgium) discovered the gene transfer mechanism between Agrobacterium and plants, which resul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th日夏养花网ods to alter Agrobacterium into an efficient delivery system for gene engineering in plants (Schell J, Van Montagu M., 1977). The plasmid T-DNA that is transferred to the plant is an ideal vehicle for genetic engineering (Zambryski, 1983). This is done by cloning a desired gene sequence into the T-DNA that will be inserted into the host DNA. This process has been performed using firefly luciferase gene to produce glowing plants. This luminescence has been a useful device in the study of plant chloroplast function and as a reporter gene (Root, 1988).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the T-DNA has also been transferred to human cells, demonstrating the diversity of insertion application (Kunik et al., 2001).
The mechanism by which Agrobacterium inserts materials into the host cell by a type IV secretion system, is very similar to mechanisms used by pathogens to insert materials (usually proteins) into human cells by type III secretion. It also employs a type of signaling conserved in many Gram-negative bacteria called quorum sensing. This makes Agrobacterium an important topic of medical research as well.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Ti质粒的转化有哪些机理?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124338.html
上一篇:竹节海棠的养殖方法
下一篇:植物不失眠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