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为什么要把杨树和柳树放一起并称杨柳?

2021-02-12 07:58:43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217

为什么把柳树叫做杨柳?

有人说是因为隋炀帝。但是在诗经里就有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了。这说明这个词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了。有哪位高人知道这个词的来历吗?
柳树为什么会被称为“杨柳”呢?对此,清代杜文澜在其编撰的《古谣谚》一书的卷九十引唐代传奇《开河记》一书中的记载云:“功既毕,上言于帝,决下口,注水入汴梁。帝自洛阳迁驾大渠,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到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于是吴越取民间女年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牵之。时恐盛暑,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请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乃牵舟之人护其阴,三则牵舟之羊食其叶。上大喜,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方及百姓。时有谣言曰:‘天子先栽然后百姓栽。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柳姓杨,曰杨柳也。’”其后明人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二十四卷、清初褚人获在《隋唐演义》四十回中又分别演绎了以上传说,使得该说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
考诸典籍,隋炀帝于大业元年下令开通济渠和邗沟、命人在渠沟旁修筑御道(即后人所说的“隋堤”)、在堤上遍植柳树,这是史籍有载、确有其事的。对此,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隋堤柳》一诗中亦有句云:“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潇潇,三株两株汴河口。……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但隋炀帝赐“杨”姓于柳之说在《隋书炀帝纪》和《北史隋本纪》等史籍中均无记载,其真实性有待考证。
其实,“杨柳”一词早在成书于先秦时期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出现了,该书《小雅采薇》篇中便有这样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外,南朝人费昶在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一诗中也有这样的描写:“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明显地都是指柳树(确切地说是指垂柳),因为现代植物学意义上的杨树叶圆、树高、枝挺,是绝无“依依”、“袅袅”之态的。
其实,现代植物分类学意义上的杨类植物在我国古代被称作“白杨”、“青杨”、“天杨”、“癷杨”等,而我国古代诗文典籍中所说的“杨”是“柳”的一种——蒲柳。对此,我国古代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为秦汉时期的学者对春秋战国秦汉旧文进行增添修改而成)《尔雅》的《释木》篇中就有如下记载:“柽,河柳;旄,泽柳www.rixia.cc;杨,蒲柳。”宋代陈彭年、邱雍等人奉旨于景德四年或大中祥符元年编撰而成的《广韵》(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韵书,它完整而详细地记录从南北朝到宋末语言系统)一书中亦云:“杨,赤茎柳。”而西汉学者毛亨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即《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中亦曰:“杨柳,蒲柳也。”清代郝懿行在其所著的训诂学专著《尔雅义疏》一书中亦说:“《诗》言‘杨柳依依’、‘有菀者柳’、‘东门之杨’,皆一物耳。《尔雅》柽、旄、杨通谓之柳,蒲柳又谓之杨,是皆通名矣。”也就是说,在我国古代,“杨”、“柳”是同义的,这从《全唐诗话》中的一则诗话中亦可得到进一步地印证:该书《李泌》篇引《邺侯家传》云:“泌赋诗讥杨国忠曰:‘青青东门柳,岁宴复憔悴。’国忠诉于明皇,上曰:‘赋柳为讥卿,则赋李为讥朕可乎?’”有了上述认识,我们对古汉语文化上的一些困惑便可迎刃而解。例如,《战国策西周》中有这样一个典故:“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在该典故中善射者所射的明明是柳叶,可由此概括而成的成语却为“百步穿杨”;我国神话传说中观音菩萨手持的净瓶名为“杨枝净水瓶”,可瓶中插着的却是柳枝;唐代诗人刘禹锡受民歌影响而创作的“杨柳枝词”诗体,又名“柳枝词”。
  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霏霏:雪大貌。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妻子在家等着他。我们可以想象他的恋人在故乡等着他。即便是一年中受尽苦难,也要等到相见的一天。
  大雪中有一个人在独行,远处有一盏灯在为他亮着。那是他全部希望所在,是他活着的动力。为了杨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整篇充满着人性的美。古代人的交通不便,造就了人们思维的发达,把人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
  不敢想象,现在的男女会创造出如此动人心魄的图画。婚姻如同时尚,几天过后就觉得不新鲜了。流行歌曲唱几天,换新的是很正常的。新的式样不新的,那么换上更新的吧。如果是这样还倒罢了,以心换心,没什么不对。夫妻忠诚,恋人坦荡。合则留,不合则去,本来是一种理想状态。
  可怕的是人的感情沾染上铜臭。所爱的不是人而是背后的社会关系,以及所带来的社会利益,金钱、地位等等。为了金钱和享受,人几乎会献出一切,包括肉体,它本身就是赚钱的资源。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的时代已经终结。有时候我想,为什么我们时代出不了大作品,能永远影响后来者的作品,原因是这个时代的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更,文化这个精神层次的东西也成了赚钱机器,其他的能逃脱吗。
  “以哀景写乐”是指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反衬手法,这种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乐”。《采薇》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句运用了这种手法,但并不具有对应关系。运用对比的方式。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4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柳树 形态特征:柳树为杨柳科(Salicaceae)落叶灌木或乔木,很少常绿。单叶互生,通常披针形,很少卵形,羽状脉;托叶小或大。花雌雄异株,无花被,排成柔黄花序,花生苞叶腋内;雄蕊1或2或更多,花丝基部有蜜腺1—2枚,子房1,有侧膜胎座2~4;柱头2。蒴果2裂,种子有绵毛。
  开花习性:柳树一般先开花,后出叶,也有时花叶齐发的。花期4~5月份。
  柳树花粉丰富,在林区柳树开花盛期,天好群壮,每群日进粉3~5kg。对春季蜂群恢复、发展,打好全年强群基础极为重要。丰年,粉蜜除满足群需用外,还能生产一部分蜂花粉和商品蜜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常见意象, 许多人在读到这些诗词时,可能会以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是杨树和柳树两种树的并称,其实不然,中国古代的“杨柳”都是指柳树,而与现代植物学分类中所说的杨树没有任何关系,<小雅>的这个也指的是“柳”而已
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
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

为何古诗词中叫杨柳 而不叫什么柳的

许多人可能会以为古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是杨树和柳树两种树的并称,其实不然,这些诗句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而与现代植物学分类中所说的杨树没有任何关系。那么,柳树为什么会被称为“杨柳”呢?对此,清代杜文澜在其编撰的《古谣谚》一书的卷九十引唐代传奇《开河记》一书中的记载云:“功既毕,上言于帝,决下口,注水入汴梁。帝自洛阳迁驾大渠,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到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于是吴越取民间女年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牵之。时恐盛暑,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请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乃牵舟之人护其阴,三则牵舟之羊食其叶。上大喜,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方及百姓。时有谣言曰:‘天子先栽然后百姓栽。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柳姓杨,曰杨柳也。’”其后明人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二十四卷、清初褚人获在《隋唐演义》四十回中又分别演绎了以上传说,使得该说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
“杨柳”一词早在春秋战国即已出现。
《诗经》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百度词条谬误颇多。所谓隋炀帝赐姓之说,只是市井之语。经不起推敲。

“杨”《说文解字注》释为:蒲柳也。蒲即浦,浦的意思是水濒。
“柳”《说文解字日夏养花网注》释为:少杨也。少即小,小的杨树称柳。
可见二字本指一物,不过一大一小而已。
为何称杨柳,则是古汉语偏义复词造词所致。
古汉语在双音化的过程中,有两种方法:一是将两个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合并使用,比如“国家”(周代诸侯的封地为国,大夫的封地为家)。战国以后国和家开始连用,组成一个偏义复词,意指国,家的含义已经在词中废弃。杨柳一词的来源与此相同。这种造词法后来形成很多词,譬如现代汉语的眼睛、儿子等等。
另一种是在某个单音节词的前后增加词缀。比如妻子。诗经“妻子好合,如鼓琴瑟”。这里“子”的意思已经虚化,只表达“妻”的意思。
原来还跟隋帝杨广有关,长见识了。

古人为什么会把柳树说成杨树?“百步穿杨”、“倒拔垂杨”说的都是柳树呀!

这些词语中说的树都是柳树,而且一直以来他也都叫柳树。直到隋代炀帝杨广东巡,在专大运河畔看属到柳树摇曳生姿,很是美丽。过去皇帝为了表达对一个人的喜爱,会赐大臣以国姓,以示尊宠。像唐代的徐世碛(不是这个字,责力),因为战功卓著,被赐性李。明代郑成功因平定台湾有名,赐国姓朱。又称国姓爷。

而对于喜欢的东西,当然也可以赐国姓,一是表示喜爱之情,二是表示好的东西都是属于我的。自此之后,柳遂称杨柳。
准确情况你可以查百度词条杨柳。
你所说词汇中杨确实都是柳树,古时很多诗词中都习惯说杨柳树,实际就是柳树,而和现在植物分科中的杨树一点关系都没有。
杨就是杨柳啊,没毛病啊
垂杨柳,这是全称,垂柳是柳树的一种,隋炀帝(姓杨)赐名,所以就有了杨柳,垂柳杨柳合成垂杨柳。所以垂杨啊,穿杨啊,说的都是杨柳,也就是柳树。
柳有枝条下垂的也有上扬的,古时管垂柳叫柳,枝条不下垂的则叫杨

杨树长相那么差,为何还能在中国文化中和柳树并列称为“杨柳”

古人为何要把“杨树”和柳树并列一起称为“杨柳”?rn杨树有什么资格和柳树并列啊?rn偶只见过柳絮,可从没见过杨絮啊,有杨絮吗?
柳树婀娜多姿,杨树忠直不屈.
柳树外表文雅美观,杨树精神令人敬佩.
像日与月的争辉,阴与阳的结合,
杨柳",一种刚柔相间的美,
外表与内心的和谐升华.
扬树心里美呗
杨树是世界上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树种
主要分布北半球温带、寒温带森林树种,北纬22—70,从低海拔到4800米。

从实物上说"杨柳"指的是杨树和柳树,但是从一般文章中的"杨柳"则是专指柳树的.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最多、也是最优美动人、情意缠绵的一个意象。

最早用"杨柳"这个意象是在《小雅采薇》篇描写的是战后幸存的征人,于归家途中抚今追忆的万千感慨。诗共六篇,最后一章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最为后人称道。意思是说当年我被征入伍离开家乡时,门前的杨柳枝条娥娜、迎风飘摆,像似依依不舍的样子;而今我侥幸回来了,眼前却是雨雪纷飞,景象寒冷凄凉。诗句以轻柔可爱的杨柳,反衬出辞别家园的依恋感伤的心情。

古人最怕离别,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春光送暖,然而却要在如此明媚的春光里撒泪相别,更因堤边垂柳随风依依,如愁绪一般千枝百条,萦人心怀,此情此景怎不让人黯然神伤!也因此,古人写下了许多抒写离情别绪的优美诗词,有宋一代,借写杨柳而抒发离情别绪的诗词很多,杨柳也从而形成了这样一个独特的意象。
所谓意象,是指融入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杨柳就是一个物象,但当它一融入诗人主观感情,审美经验,人格情趣,也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意象了。下面,我就借几首词来简略的分析一下,宋词中杨柳构成的一个意象——离情别绪。
《玉楼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浓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这首词,上片着意于写景,但景中寓情;下片抒写离愁,寓情于景。在这首词中,诗人正是借用古人送别时,常常折柳相送,通过写垂柳无端争着赠别,而摆动枝条依依相送,来抒发自己对友人的离去的无奈,惆怅,感伤。此时的杨柳已经化入了诗人自己的离别的感情,也正因此形成了杨柳表达离情别绪的这一意象。当然意象的形成并不仅仅只是一个诗人所完成的,还有着更多的诗人的运用并注入自己的审美经验,人格情趣。我们再看看下面的两首词。
《望江南》 王琪
江南柳,烟穗拂人轻,粉黛空长描不似,舞腰虽瘦学难成。天意与风情。攀折处,离恨几时平。已纵柔条萦客棹,更飞狂絮扑旗亭。三月乱莺声。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前首词是以写江南柳,抒发离情别绪。上片写江南柳娇媚之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柳絮轻拂人面,愁黛舞脸,天生风情,煞是可爱;而下片直写离别,柳条萦客棹,与欧阳修的那首词相比,更加突出了杨柳似解人意,缠绵难舍。而后一首词,则是抒写因见杨柳而触动离情别绪。上片着力写事,写景,借写杨柳轻扬牵动了思绪;下片主要是抒情。起句一"弄"字,写出杨柳的婀娜多姿的体态,,蕴涵了百种千情,也因杨柳的似人柔情而唤起了诗人的离情,见柳思人。从这几首词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杨柳表离情别绪这一独特的意象。为此,我们不仅深问,杨柳为何能构成这样的意象。虽说古来就有折柳赠别这一风俗,但一个意象的形成并不仅取决于此,这还和物象本身所具有的特点相关。杨柳随处可见,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我们都可以见到,这就增强了它的广泛性,人们在借景抒情的时候常常会用到它,另一方面,杨柳自身千枝百条,仿若愁绪一样多而难消,更及其随风拂动,以人柔情之感,极似一婀娜女子。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诗人常喜欢用它来抒写离情别绪的原因吧。我们可以借下面的两首词中来看看。
《清平乐》 晏几道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树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兰陵王》 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来岁去,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晏几道的这首,通过写杨柳仿佛如人一样感觉到了离别在即,因而枝枝叶叶染上了离情别绪,来烘托诗人自己心中难已消减的那份离别的哀愁。而周邦彦的这首更是把以柳起兴,抒发别情。柳丝弄碧,丝丝缕www.rixia.cc缕蕴含惜别之情。把杨柳写的极似一多情婀娜女子,人是多情人,柳是多情柳。
有宋一代,借写柳而抒发离别情绪的词,还有许多,再这就不一一论说了,柳在中国古代诗歌意象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它被广大的诗人所运用,并构成了众多的意象,本文只是简略的分析了其众多意象中的代表离情别绪的这一意象。

柳树为什么有杨柳之称?有什么典故?

典故:

传说我国历史上以淫奢残暴闻名的隋炀帝杨广,为了到江南游乐,开凿了大运河。一日,隋炀帝驾驭龙舟准备南巡,但船行河中,逆水时要人拉纤。

隋炀帝不愿让衣衫褴褛的男人拉纤,竟下旨选了一千名江南女子和一千只羊,用彩缎扭成的锦缆拉纤。可怜这些十五、六岁的女子,在烈日下拉着沉重的龙舟www.rixia.cc,走出不到半里路,早累得一个个云鬓散乱,气喘嘘嘘了。

隋炀帝和皇后凭栏望去,满心欢喜,一时兴起,竟效仿秦始皇在封禅泰山时,因在五棵松树下避雨,封松树为五大夫松的典故,就赐柳树姓杨,并亲书了杨柳两个大字,悬挂树上。从此,柳树就被称为杨柳了。

扩展资料: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许多人在读到这些诗词时,可能会以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杨柳”是杨树和柳树两种树的并称,其实不然,这些诗句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而与现代植物学分类中所说的杨树没有任何关系。

其证如下:清代张英等奉敕于康熙年间编撰而成的类书《渊鉴类函》中“杨柳”条目下诸多古诗文例句中“杨柳”词义均被解为“柳”。而当代《汉语大词典》中所收录的以“杨柳”为词素的三音节词十余条,其中的“杨柳”的意思亦皆为“柳”,如“杨柳腰”就是“柳腰”的同义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柳

柳树为什么会被称为“杨柳”呢?对此,清代杜文澜在其编撰的《古谣谚》一书的卷九十引唐代传奇《开河记》一书中的记载云:“功既毕,上言于帝,决下口,注水入汴梁。帝自洛阳迁驾大渠,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到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于是吴越取民间女年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牵之。时恐盛暑,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请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乃牵舟之人护其阴,三则牵舟之羊食其叶。上大喜,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方及百姓。时有谣言曰:‘天子先栽然后百姓栽。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柳姓杨,曰杨柳也。’”其后明人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二十四卷、清初褚人获在《隋唐演义》四十回中又分别演绎了以上传说,使得该说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
考诸典籍,隋炀帝于大业元年下令开通济渠和邗沟、命人在渠沟旁修筑御道(即后人所说的“隋堤”)、在堤上遍植柳树,这是史籍有载、确有其事的。对此,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隋堤柳》一诗中亦有句云:“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潇潇,三株两株汴河口。……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但PYhrRQOE隋炀帝赐“杨”姓于柳之说在《隋书炀帝纪》和《北史隋本纪》等史籍中均无记载,其真实性有待考证。
其实,“杨柳”一词早在成书于先秦时期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出现了,该书《小雅采薇》篇中便有这样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外,南朝人费昶在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一诗中也有这样的描写:“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明显地都是指柳树(确切地说是指垂柳),因为现代植物学意义上的杨树叶圆、树高、枝挺,是绝无“依依”、“袅袅”之态的。
其实,现代植物分类学意义上的杨类植物在我国古代被称作“白杨”、“青杨”、“天杨”、“癷杨”等,而我国古代诗文典籍中所说的“杨”是“柳”的一种——蒲柳。对此,我国古代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为秦汉时期的学者对春秋战国秦汉旧文进行增添修改而成)《尔雅》的《释木》篇中就有如下记载:“柽,河柳;旄,泽柳;杨,蒲柳。”宋代陈彭年、邱雍等人奉旨于景德四年或大中祥符元年编撰而成的《广韵》(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韵书,它完整而详细地记录从南北朝到宋末语言系统)一书中亦云:“杨,赤茎柳。”而西汉学者毛亨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即《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中亦曰:“杨柳,蒲柳也。”清代郝懿行在其所著的训诂学专著《尔雅义疏》一书中亦说:“《诗》言‘杨柳依依’、‘有菀者柳’、‘东门之杨’,皆一物耳。《尔雅》柽、旄、杨通谓之柳,蒲柳又谓之杨,是皆通名矣。”也就是说,在我国古代,“杨”、“柳”是同义的,这从《全唐诗话》中的一则诗话中亦可得到进一步地印证:该书《李泌》篇引《邺侯家传》云:“泌赋诗讥杨国忠曰:‘青青东门柳,岁宴复憔悴。’国忠诉于明皇,上曰:‘赋柳为讥卿,则赋李为讥朕可乎?’”有了上述认识,我们对古汉语文化上的一些困惑便可迎刃而解。例如,《战国策西周》中有这样一个典故:“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在该典故中善射者所射的明明是柳叶,可由此概括而成的成语却为“百步穿杨”;我国神话传说中观音菩萨手持的净瓶名为“杨枝净水瓶”,可瓶中插着的却是柳枝;唐代诗人刘禹锡受民歌影响而创作的“杨柳枝词”诗体,又名“柳枝词”。
隋朝的皇帝姓杨。相传隋炀帝东游江都时,征选百名美女为其拉纤。他看这美女怪热的,就让人给种上柳树给她们遮阴,然后还给这柳赐了国姓“杨”,然后就叫杨柳了。
杨柳岸晓风残月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为什么要把杨树和柳树放一起并称杨柳?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93649.html

上一篇:草莓叶子越长越小(上肥了)

下一篇:我今年怎么一下长了很多黑痣和黑斑、怎么回事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