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2021-02-11 17:39:31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246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切你所能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1343031看见的事物外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见这些外表的时候,能够不被这些外表所迷惑,能够认识到看到的相并不是真实的相,那么就能达到如来的境地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

扩展资料:

《金刚经》刻於唐长庆四年(824)四月,系柳公权四十七岁时所作。《金刚经》刻为横石,共十二块,每行十一字,原石毁於宋代。1908年在敦煌石窟发现唐拓孤本,一字未损,是敦煌文献中的稀世珍宝。被法国人希伯和取往国外,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

思想重心

一、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金刚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二、着重“无我”的菩萨行: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三、着重“利他”的菩萨行: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着重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佛度众生,其实“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如来能知一切众生心,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五、佛和法的并重:早期佛教视舍利塔为佛,从下品到上品般若却宁取般若经不取舍利塔(重法)。而《金刚经》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与《法华经》相同),如说:“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刚经

一切你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431336136所能看见的事物外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见这些外表的时候,能够不被这些外表所迷惑,能够认识到看到的相并不是真实的相,那么就能达到如来的境地了。

相:又译示相,佛教术语,源自古印度哲学,指能表现于外,由心识观察描写的各种特征。虚妄:虚假、非真实之意。或略作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扩展资料:

金刚般若波罗蜜主要内容

1、全经纲领

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根据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

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著于“我”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

2、观照实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是世界的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人在认识中念念不离对象,却以为心的主观构想即等同客观实际,但其实已经背离了事物的真实。以般若观照实相,即对此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如实态度。

故《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法相,甚至连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对实相的近似表达,皆非实相本身。《金刚经》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堪称一经之精髓。

3、实践宗要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执,才能把握实相。所以,在实践中应以空灵自在的心态应对一切法。《金刚经》中以布施为例,讨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件(三轮):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财物。

一般人心中存在这三种人为的分别,施一钱物,即作一钱物功德想,于是施恩图报,算计冥冥中所积累的功德。但实际上,应以“三轮”体空的精神去布施。禅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本来无一物”,就是《金刚经》离相无住、性空无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

性空与幻有的辩证统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执著所呈现的真实,并非人们所误解的虚无。般若思想不外说明“性空幻有”,也日夏养花网就是正确处理出世的真理与世间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说一切法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故无相、无住,才能把握真谛。“幻有”,是凭借条件关系而暂时存在的现象,故在空的基础上随缘生起一切法,这就是俗谛。

如何把握真俗二谛的关系,《金刚经》是这样说的: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即,佛所说的般若等佛法,是出于广度众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层面的权且施设,并非实相般若本身,众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门,到彻底觉悟佛法时,则一切名相皆可舍弃。

《金刚经》说的是彻底解放心灵奴役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该经文字艰涩、思想深奥,一般人很难全面透彻地理解其本来含义和价值指向。因此,历史上佛教各派祖师多为此作注讲解,流传最为普及的就是禅宗惠能的《六祖坛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抄第五品的主要bai中心就是四句:“凡所有相,du皆是虚妄,若见诸相zhi非相,即见dao如来。”
  金刚经这段话是站在众生位上来说的,你要勇于否定眼前的一切相,它都是虚妄不实的,刹那生刹那灭,因为众生执实有法可得,故佛为了打破我们对"相"执为实有,故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一件事,若站在果位上来说,凡所有相,并不是虚妄的,本来末见性时相是虚妄,见性后一切相回归为实相,眼前的一朵花它是如实的存在,它离开了有与无相对范畴,此时说它虚妄不对,说它实有也不对。
  其实“诸相非相”最佳的注解可以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就是,诸相它是即色即空,即空即色,有而不碍空,空而不碍有,空有不二,故名为——“诸相非相”,经文云“若见”,不是有个能见所见,也就是不是用意识所能见,这裏含有证的意思,你必须离开心意识,这时候虚妄相就会回归实相,如来智慧德相于此显现。故言——“即见如来”

  (参考网上)
  “凡所有相皆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37626135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你得有你自己的相。
  相是虚妄的,其实就是说的一个“空”字.这个“空”是实例存在的。,是说任何事物都是不稳定的,不是永恒不变的.他们都是暂时的假合在一起.都要经过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最终归于消失.事物在不停的变化发展,没有任何东西是固定不变的,所以都是“空”的.所以爱情,事业,亲人.等一切你现在看见的认为“真实”的东西最终会消亡,一切归于空寂.当我们摈除这世界上的外在,专心向里,就会发觉我们的情绪,就能体会我们的思维,见识,这就是照见自我,但着还是很初步的见识.当我们摈除了情绪和思维的左右,那用来感受一切的本体就显现了出来,这本体是没有外在,也没有内在的干扰,是不动的.就是如.就是觉.觉者如来也.
  换言知,所有众生及万法,皆如梦中境、镜中花、水中月,刹那生灭,虚幻不实.事因人立,人既虚妄,人所立之事,自然也是虚妄的.如眼有病的人,空中原本没有花,因病见花,事如病花之果.即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就是,诸相它是即色即空,即空即色,有而不碍,空而不碍有,空有不二,故名为——“诸相非相”,经文云“若见”,不是有个能见所见,也就是不是用意识所能见,这裏含有证的意思,你必须离开心意识,这时候虚妄相就会回归实相,如来智慧德相于此显现。故言——“即见如来”。
  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是《金刚经》中很核心的话,也是大乘佛教里面至高的智慧金刚经这段话是站在众生位上来说的。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宇宙人生万有之真实相也。谓一切所见闻觉知之宇宙人生万法,皆是因缘版所生法,皆无权真实自体性,皆是虚妄无实,皆是假名假相。所有相=宇宙人生万法,虚妄=没有真实自体。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谓若人能「觉悟一切万法」都是「虚妄无实的假相」,此人即是「见到万法实相」了。见=觉悟=以般若智慧见,非是以眼见之见。诸相=一切万法=宇宙人生万法,非相=虚妄无实的假相,如来= 宇宙人生万法实相=本来面目=法身=真如。
补充:
金刚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谓人若能於一切境界万法中,离一切万法,即同诸佛。离=不住=不执著。
修学佛法知行者,既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则当不再执著於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精进修学「离一切相」,若能「念念离相=念念不住相」,即是佛。
阿弥陀佛!

净空法师:什么叫做“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万法唯识”这个“万法”是指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依正庄严确确实实是唯识所变的。要知道“识”是什么?识之体就是“真如本性”,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唯心所现”,那一个“心”是“心性”,在佛法里面也叫“佛性”,也叫“真性”,也叫“真如”,也叫“本性”,名词太多了。佛说一桩事情,为什么说这么多名相?这是佛陀教学的善巧,目的是教我们不要执着,不要分别、不要执着,只要说的是一个意思就行了,不管怎么说都行,破我们妄想分别执着,用意在此地。
  识是心起作用 。由此可知,不起作用的时候,我们称它作“性”,起作用我们称它作“识”;心跟识是一不是二。我们把它分成两桩事情,那就错了,你就不得其门而入。大乘佛法里头常说,“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什么境界?叫“一真法界”,你就入一真。如果还有心,还有识,心不是识、识不是心,你还在二,二你就入不了一真法界;什么时候真正懂得心跟识是一不是二,你才能入不二法门。
这个问题是一个大乘佛法的问题,不是一般人能够认识透的。这里的“万法”是一个形容词,也就是所有的“法”的意思,就好比“三千大千世界”一样,都只是一个形容词。所以,我们学佛人不要著相在这个数字上,明白这是一个形容词就行了。至于“心”,我们要知道,‘人本无心,因境所现’。而这里的“识”,则是指的我们的佛性,也就是我们的那个“聊聊分明的”灵性。佛性的本性,《心经》里已经讲的很明白,它是一个无形的虚有的灵性,没有眼口耳鼻舌心意等等,也就是什么都没有!既然什么都没有,那么,就不会知道身体能够感觉到的一切。既然什么都没有感觉,也就不会有想法了,而人有想法,也就是人能够显示出“心”来,前提则必然是感到或看到或听到或体会到什么,在没有眼耳鼻舌心意,也就是自己的身体根本就不存在的情况下,灵性则根本就不会有什么心的出现去想什么,只有在转世下生以后,这个“识”由于有了身体,有了能够使佛性感觉到一切,有了眼睛能够看到一切,有了环境能够知道一切,有了舌头能够吃到食物感觉到滋味,于是乎,就有了自己的心来想到一切!那么,这个根本就不会有思想有心的灵性,就是我们说的“识”,也就是“佛性”。这个佛性是虚有的,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所有想法,所有的能够感觉到的一切一切,能够让我们起心动念的这个能力?那就是我们的佛性!也就是人们所讲的“识”所起到的作用。所以也就有了“心显现”的根源是“识”所起的作用的说法了。讲到这里,望能够对您有帮助。
阿弥陀佛


净空法师---什么叫“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做梦的经验,梦醒了,那个境界还很清楚。自己想一想,梦从哪里来的?梦中所有一切境界从哪里来的?梦是我们的意识心变现出来的。这个意识心它在哪里?不晓得,找不到。做梦的时候就清楚了,整个的心变成梦境,是你心变现的。梦中一定有自己,有“我”,你们哪一次做梦,梦里没有“我”?不可能的。梦里头一定有“我”,“我”是主宰!

你还梦到许许多多的人,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人,那些人从哪里来?全是你自己心里变现的。

除了一切人之外,还有一些动物、植物、山河大地、虚空,全是你的心变现出来的。我们佛门术语讲:“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是能变梦境的心,那是真的;所变梦中的境界,那是虚妄的。

当你在做梦的时候,你那个心就化成那个境界。整个境界就是你的心,整个心就变成那个境界,所以“真妄不二”!这个比喻我们比较上容易体会、容易懂得。

佛告诉我们,我们眼前的大宇宙,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诸佛、无量无边的众生,全是我们自己心里面变现出来的。《华严经》上讲“唯心所现”,境界是心现的,现在为什么会有日夏养花网这么多不同的样子?为什么会有佛菩萨,会有天堂地狱?会有这么多差别?“唯识所变”。这么大的变化、差别是识变的。识是什么?我们今天讲心理作用。

心现境界,但是心的作用会把这个境界转变,所以就变得非常非常的复杂。外面境界复杂,说明了我们能够分别的心复杂。《华严经》上讲了“妄想、分别、执着”三桩事,每一样里面那个复杂程度,无量无边!这才显示出十法界是这么来的,所以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体。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是什么意思?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意思是在或不在,是由你的心决定的,你的心不在这上面,即使走到眼前也没看见它,叫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它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由你的意识决定的,你只能看见你看见的那部分变化,看不见看不见的那部分变化。

《华严经》上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那一个“心”是“心性”,在佛法里面也叫“佛性”,也叫“真性”,也叫“真如”,也叫“本性”,从心想生,无量无边的众生,有无量无边的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将一真法界变成无量无边不同的空间,变成无量无边不同的境界,道理就在此地。

扩展资料:

《华严经》,具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所宣说,经中记佛陀之因行果德,并开显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

此经汉译本有三种:

一、东晋佛驮跋陀罗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为区别于后来的唐译本,又称为"旧译《华严》",或称为《六十华严》。

二、唐武周时实叉难陀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又称为"新译《华严》",或称为《八十华严》。

三、唐贞元中般若的译本,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为《普贤行愿品》,或称为《四十华严》。

  答:没有不同。‘万法唯识’这个‘万法’是指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依正庄严确实是唯识所变的。识之体就是‘真如本性’,即《华严经》讲的‘唯心所现’,那个‘心’是心性,也称作‘佛性’、‘真性’、‘真如’、‘本性’,名词很多。为何佛说一桩事情,要说这么多名相?这是佛陀教学的善巧,目的是教我们不要分别、执着,只要说的是一个意思,怎么说都行,用意在破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  识是心起作用。由此可知,不起作用的时候,称它作‘性’,起作用就称它作‘识’。心跟识是一不是二,我们把它分成两桩事情就错了,就不得其门而入。大乘佛法里常说:‘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一真法界’。如果还有心,还有识,心不是识、识不是心,你还在二,这就入不了一真法界。何时真正懂得心跟识是一不是二,才能入不二法门。  这里的“心”是“心性”,在佛法里面也叫“佛性”,也叫“真性”,也叫“真如”,也叫“本性”,名词太多了。  识是心起作用 。由此可知,不起作用的时候,我们称它作“心”,起作用我们称它作“识”;心跟识是一不是二。  唯心就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心识所变现出来的。唯识就是世间诸法,皆唯心识所现,因一切法皆不离心识,故名唯识。  其实唯心与唯识仅是异名同义,在经论中时而唯心,时而唯识;转妄心为真心,转妄识为真智,这都是佛菩萨,历代祖师为化度众生权宜方便所施设,无非令六道众生转迷为悟,去凡入圣,由实施权所设立的无上妙法。  比如,你想要渡化世人,这个念头就是“心”,如果渡化成功了,那便是“识”了。  再比如,你想杀生,这就是有杀心了,最后你真的拍死了蚊子,这就成了“杀识”。  净空法师《地藏经科注菁华》节录  古时候这些大德常说,『指虚空世界,悉我自心』,说这个话是见到实相。说「虚空」、说「世界」,就把这里面一切的人事物都包括在其中。这到底是什么?完全是自己的心,《华严经》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如果这个意思我们一下体会不到,佛经里面常用比喻来说明,比喻说得最多的是「梦幻」,也就是我们讲的作梦。人在作梦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在作梦,梦中还是虚妄分别执着。如果作梦的人,正在作梦的时候,他觉悟了,这梦中所有的境界,人、物、事,虚空、世界,他一下明了了,全是我的自心变现之物。能变的是自心,所变的是境界,能所不二,能变的是体,所变的是相、是事,确实是一不是二,这样你就见性了。禅宗说「明心见性」,见性怎么见法?忽然觉悟到所有虚空世界全是自己,这就见性了。诸佛菩萨跟我们差别就在此地,凡夫认为虚空世界不是自己,佛菩萨知道虚空世界是自己。凡夫决定不会认为芸芸众生是自己,而佛菩萨知道所有一切众生是www.rixia.cc自己,差别在此地。  这话怎么讲?还是以作梦来做比喻。梦中一定有自己,也梦到许许多多人,梦中的自己是自心变现出来的,梦里面许许多多的人,还是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能变的是一个,所变的现象是无量无边,能变跟所变是一不是二。所以诸佛菩萨对于一切众生的慈悲,叫无缘大慈。无缘怎么讲法?就是无条件。为什么无条件?是自心变现的。所以哪里来的自己?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bmFSZNqV自己,这是佛所见的,佛所证的。我们凡夫恰恰跟佛的知见相反,我们凡夫决定不会把外面一切人事物看作自己,如果把外面一切人事物看作自己,你什么问题都没有了。世间人与人恩恩怨怨,生生世世没完没了,如果知道都是自己变现的,不就全都了了,还有什么问题?这就是佛跟菩萨不一样的地方。  圣人教导我们破迷开悟,这是教学的根本。觉悟之后,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去制造问题;迷惑的人天天制造问题。所有一切灾难,根源从何而来?《华严经》讲,世出世间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楞严经》讲,“一切因果,世界微尘,诸法所生,因心成体。”一切万物因心成体,心是能现能变,虚空也是心变现的。心是什么?心有多种,中锋禅师讲了三个。一、肉团心,就是我们身体里面的器官,如心脏,这是物质。二、缘虑心,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对境界会起贪瞋痴慢,这是法相宗讲的识心,识是缘虑心,不是真心。真心是什么?真心是灵知心,灵知心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遍虚空法界。古人用黄金作比喻,以金做器,器器皆金,我们把黄金比作灵知心,黄金可以做成千千万万种的器具,但是它的性质没有变。灵知心变现一切万事万物,但是一切万事万物的体灵知性没有变,不生不灭,永远不变。即使它变一粒微尘,微尘有灵知,有见闻觉知,它变成虚空,虚空有见闻觉知。  《楞严经》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这就告诉我们,人要有爱心、感恩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bmFSZNqV切物,所有的物质就会变成最美好的结晶。因此,决定不能用瞋恚、报复、消灭、杀害的方法来对待一切人事物。  古圣先贤的教诲,乃金玉良言,我们要牢牢记在心头,依教奉行。对我们决定有好处,能平安度过这一生。若能遇到佛法,这一生很可能就解脱了。解,烦恼解开了;脱离轮回。 
没有不同。‘万法唯识’这个‘万法’是指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依正庄严确实是唯识所变的。识之体就是‘真如本性’,即《华严经》讲的‘唯心所现’,那个‘心’是心性,也称作‘佛性’、‘真性’、‘真如’、‘本性’,名词很多。为何佛说一桩事情,要说这么多名相?这是佛陀教学的善巧,目的是教我们不要分别、执着,只要说的是一个意思,怎么说都行,用意在破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
识是心起作用。由此可知,不起作用的时候,称它作‘性’,起作用就称它作‘识’。心跟识是一不是二,我们把它分成两桩事情就错了,就不得其门而入。大乘佛法里常说:‘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一真法界’。如果还有心,还有识,心不是识、识不是心,你还在二,这就入不了一真法界。何时真正懂得心跟识是一不是二,才能入不二法门。
这里的“心”是“心性”,在佛法里面也叫“佛性”,也叫“真性”,也叫“真如”,也叫“本性”,名词太多了。
识是心起作用 。由此可知,不起作用的时候,我们称它作“心”,起作用我们称它作“识”;心跟识是一不是二。
唯心就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心识所变现出来的。唯识就是世间诸法,皆唯心识所现,因一切法皆不离心识,故名唯识。
其实唯心与唯识仅是异名同义,在经论中时而唯心,时而唯识;转妄心为真心,转妄识为真智,这都是佛菩萨,历代祖师为化度众生权宜方便所施设,无非令六道众生转迷为悟,去凡入圣,由实施权所设立的无上妙法。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93562.html

上一篇:罗汉松叶子发黄枯枝急救后有点新叶出来了,应该可以救活吧?

下一篇:请问这个是什么花?好像不长叶子的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