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威涛三次梅花奖分别是什么剧目
京剧,庐剧,越剧,黄梅有什么区别?各有哪些特点?
京剧是中国戏曲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32636365曲种之一,发源于十九世纪中期的都城北京,并于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其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来自中国南方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三庆”,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随后,另外三个徽班:“四喜”、“春台”和“和春”也来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剧逐渐衰落,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湖北演员进京,带来了楚调(汉调、西皮调),在京师与徽班造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后来由于他们经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做“京戏”,也叫“京剧”。又由于京剧在京师的迅速发展,使其艺术水平在中国戏曲中名列前茅,后来在全中国流行,所以也被称为“国剧”。
越剧,它的前身是流行于浙江嵊县一带的“落地唱书”,至三十年代逐步发展成为“女子绍兴文戏”。
四十年代初女子越剧在上海蓬勃发展,在艺术上吸取了昆剧、话剧的营养,逐渐成熟。以袁雪芬、尹桂芳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较早地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在体制和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新编越剧《祥林嫂》的演出是越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这批老艺术家的勇于改革、积极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博采众长,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逐渐形成了各具艺术特色的越剧流派。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越剧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创作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等打批优秀剧目。
八十年代中期,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杭州成立,随之,浙江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小百花”现象。一大批优秀“小百花”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如“二度”梅花奖获得者茅威涛,梅花奖得主周云鹃、吴凤花等,他们又代表了新一代的越剧艺人,在百花园里竞相绽放,预示着越剧事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以大别山地区的民歌和淮河沿岸的民间舞蹈为基础发展而成的,约有二百年的历史。1955年改名为庐剧。在发展过程中受过徽剧、京剧的影响。现在是安徽地区广泛流行的一个剧种。由于流行地区不同,又形成了几个不同流派:西路流行在六安。霍山一带,唱腔比较高亢、粗犷;南路流行在芜湖、南陵一带,唱腔比较细腻、柔和;中路流行在合肥、巢县,唱腔兼有西路、南路的艺术特色。
庐剧在长期流行中,曾不断向安徽民间曲艺(如“锣鼓书”)。戏曲(如“目莲戏”、“徽剧”)等艺术形式吸收养分,形成了较为丰富的音乐唱腔+曲调有一百多种,主要分“花腔”和“主调”。“主调”又根据不同行当有不同特点,有“老生调”,“寒调”等区别。在剧目和表演艺术方面,也十分丰富多采。
(泗州戏) 泗州戏,俗称“拉魂腔”,是安徽省的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淮河两岸。它与山东。江苏的柳琴戏同出一源,在安徽流传时间很长,并有所丰富发展。最初是以说唱形式出现,常年用“唱门子”、“地摊子”等形式在农村流动演出,后吸收花鼓灯的舞蹈丰富其表演艺术,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泗州戏,至http://www.rixia.cc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泗州戏的唱与白结合得非常紧,唱腔富于变化+婉转动人。它以表演劳动人民生活小戏见长?/ca
越剧,它的前身是流行于浙江嵊县一带的“落地唱书”,至三十年代逐步发展成为“女子绍兴文戏”。
四十年代初女子越剧在上海蓬勃发展,在艺术上吸取了昆剧、话剧的营养,逐渐成熟。以袁雪芬、尹桂芳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较早地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在体制和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新编越剧《祥林嫂》的演出是越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这批老艺术家的勇于改革、积极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博采众长,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逐渐形成了各具艺术特色的越剧流派。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越剧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创作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等打批优秀剧目。
八十年代中期,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杭州成立,随之,浙江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小百花”现象。一大批优秀“小百花”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如“二度”梅花奖获得者茅威涛,梅花奖得主周云鹃、吴凤花等,他们又代表了新一代的越剧艺人,在百花园里竞相绽放,预示着越剧事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以大别山地区的民歌和淮河沿岸的民间舞蹈为基础发展而成的,约有二百年的历史。1955年改名为庐剧。在发展过程中受过徽剧、京剧的影响。现在是安徽地区广泛流行的一个剧种。由于流行地区不同,又形成了几个不同流派:西路流行在六安。霍山一带,唱腔比较高亢、粗犷;南路流行在芜湖、南陵一带,唱腔比较细腻、柔和;中路流行在合肥、巢县,唱腔兼有西路、南路的艺术特色。
庐剧在长期流行中,曾不断向安徽民间曲艺(如“锣鼓书”)。戏曲(如“目莲戏”、“徽剧”)等艺术形式吸收养分,形成了较为丰富的音乐唱腔+曲调有一百多种,主要分“花腔”和“主调”。“主调”又根据不同行当有不同特点,有“老生调”,“寒调”等区别。在剧目和表演艺术方面,也十分丰富多采。
(泗州戏) 泗州戏,俗称“拉魂腔”,是安徽省的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淮河两岸。它与山东。江苏的柳琴戏同出一源,在安徽流传时间很长,并有所丰富发展。最初是以说唱形式出现,常年用“唱门子”、“地摊子”等形式在农村流动演出,后吸收花鼓灯的舞蹈丰富其表演艺术,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泗州戏,至http://www.rixia.cc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泗州戏的唱与白结合得非常紧,唱腔富于变化+婉转动人。它以表演劳动人民生活小戏见长?/ca
戏曲剧种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e69da5e6ba90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1366338,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e69da5e6ba90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1366338,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2012京剧梅花奖得主
2012京剧梅花奖得主2012年九位“梅花奖”得主分别是:
上海京剧院的陈少云、史依弘、王佩瑜、安平,
上海沪剧院的茅善玉,
上海越剧院的钱惠丽、单仰萍、章瑞虹、王志萍。
上海京剧院的陈少云、史依弘、王佩瑜、安平,
上海沪剧院的茅善玉,
上海越剧院的钱惠丽、单仰萍、章瑞虹、王志萍。
2012年没bai有举办中国戏剧梅花奖du。它是每两年举zhi办一次,第dao25届(2011年)、第26届(2013年)。回
中国戏答剧奖梅花表演奖(Plum Performance Award)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每两年一评,旨在表彰在表演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中青年戏剧演员。
该奖始创于1983年,原称梅花奖,自第14届起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日夏养花网会共同主办,自第11届起增设二度梅并评出首度获得者茅威涛、刘芸,自第17届起增评民间职业剧团的演员,自第19届起增设梅花大奖并评出了第一位获得者尚长荣,这些获奖演员活跃在中国各地,成为戏剧战线上的主力军,为该剧种的继承与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中国戏答剧奖梅花表演奖(Plum Performance Award)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每两年一评,旨在表彰在表演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中青年戏剧演员。
该奖始创于1983年,原称梅花奖,自第14届起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日夏养花网会共同主办,自第11届起增设二度梅并评出首度获得者茅威涛、刘芸,自第17届起增评民间职业剧团的演员,自第19届起增设梅花大奖并评出了第一位获得者尚长荣,这些获奖演员活跃在中国各地,成为戏剧战线上的主力军,为该剧种的继承与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使著名越剧演员茅威涛获得戏剧梅花奖"三度梅"殊荣的是哪一个剧目
《梁山伯与祝英台》
by 聚有戏
by 聚有戏
跪求有关茅威涛写的书或是有关写茅茅的书啊~
哪位大哥大姐知道茅茅出的书啊~~我好想要啊~~可老是找不到啊~~谁知道的说一下啊~小女子感激不尽啊~~~!!!她写过书吗…
有时候报纸上会有关于她的报道,她写的文章在浙百的杂志上有。
在《德艺双馨——尹桂芳传》里面有一段对于她的描写……
有时候报纸上会有关于她的报道,她写的文章在浙百的杂志上有。
在《德艺双馨——尹桂芳传》里面有一段对于她的描写……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
茅威涛,生于1962年,祖籍浙江桐乡。她17岁从艺,高中毕业后于1979年考入桐乡县越剧团,登台演出后剧团送她到浙江艺术学校进修,回团后挑起大梁。因到上海演出《卖油郎独占花魁女》,得尹桂芳、尹小芳赏识,乃成尹桂芳的第三代弟子。1982年毕业于浙江省艺术学校,同年进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1982年浙江省首届小百花会演中,她演出的《盘妻索妻露真》获优秀小百花奖,选入新建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省艺校集训排练后,于1983年赴香港演出。成为耀眼的新星。1984年年仅22岁时赴北京参加国庆演出,夺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受邓颖超等国家领导人接见,被全国剧协赞誉为该团“五朵金花”之首。成为越剧小生第一人。一直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台柱小生。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9月始任副团长。1995年由文化部、人事部授于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97年当选为中国文联委员。1998年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99年7月始任团长,1999年当选为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为第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一级演员,尹派第四代弟子,现任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浙江小百花越剧基金会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编辑本段【艺术风格】
茅威涛的扮相英俊,气度非凡,唱腔师承尹派,又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有所发展,唱做念扮皆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其表演潇洒飘逸,含蓄深入,溶内心体验与程式化体现为一体,使之角色的创造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她的表演含蓄深入。大胆借鉴其他艺术样式的处理方法,将内心体验与程式溶为一体。使角色的创造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她的唱腔师承尹派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尹派,而是根据自己的噪音条件结合各个不同剧中人物性格的刻划法扩展音城,强化流派的表现自成一格。使其演唱在为传统越剧观众接受的同时也为广大现代观众所喜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用现代意识观照历史人物,赋予越剧小生以新的深度和魅力。在国内外都拥有众多茅迷,为之倾倒。大江南北还自发成立“茅迷协会”,出现对越剧演员最广泛的“追星族”。
编辑本段【获奖剧目】
2008年浙江省省级文化系统十大岗位模范人物
2007年“浙江骄傲”最具影响力人物
2005年当选浙江省首批特级专家
2004年国家人事部和中国文联联合颁发的全国30名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2003年中日戏剧友谊奖 杉山太郎设立
2003年浙江省第九届戏剧节优秀演员奖 《藏书之家》
1999年文化部第九届文华奖 《孔乙己》
1999年第十届上海白玉兰奖 《孔乙己》
1999年中国戏剧节奖 《孔乙己》
1999年五个一工程奖 《孔乙己》
1999年浙江省第五届“十大杰出青年”
1998年全国百家“艺德双馨”文艺工作者
1997年9月东京国际舞台演出艺术大奖 《寒情》
1997年“浙江鲁迅文学艺术”突出成就
1997年浙江省第七届戏剧节演员一等奖 《寒情》
1994年中国小百花越剧节金奖第一名 《蓦然又回首》
1994年文化部第四届文华奖 《西厢记》
1993年文化部第三届文华奖 《陆游与唐琬》
1993年第四届上海白玉兰奖 《陆游与唐琬》
1993年第十一届梅花奖,创戏曲界“二度梅”先例 《西厢记》《陆游与唐琬》
1993年浙江省第五届戏剧节演员一等奖 《西厢记》
1990年浙江省第四届戏剧节演员一等奖 《陆游与唐琬》
1990年上海霞飞杯越剧之星
1988年浙江省第三届戏剧节演员一等奖
1986年浙江省第二届戏剧节演员一等奖 《唐伯虎落第》
1986全国越剧演员广播大奖赛十佳之一 《五女拜寿》奉汤
1986-1987年度全国金榜盒带 《茅威涛新曲精选》
1984年浙江省第一届戏剧节演员一等奖 《汉宫怨》
1984年第二届梅花奖榜首《汉宫怨》《何文秀 哭牌算命》
1982年浙江省“小百花”汇演优秀小百花奖 《盘妻索妻 露真》
编辑本段【代表剧目】
《何文秀》、《孔雀东南飞》、《五女拜寿》、《沙漠王子》、《桃花扇》、《胭脂》、《西厢记》、《陆游与唐琬》、《寒情》、《孔乙己》等。
编辑本段【人物特写】
茅威涛:在争议中强大
“称我为‘戏霸’,我有这个荣幸吗?”
冬雨霏霏的日子,一袭黑色打扮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茅威涛翩然抵沪,黑色的薄绒大衣,黑色帽子下一头齐耳短发……让这位不惑之年的艺术家显得精干和大气。黑色板材眼镜的后面,是茅威涛一双透着独特神韵的眼睛,眉眼中,曾经传递张生的风雅潇洒,演绎梁山伯的痴情透骨,诠释孔乙己的狷狂古怪……难怪大家总说茅威涛的眼睛“厉害得令人不敢直视” ,生怕被她一眼看去了所有的性格精神。
今天的茅威涛,眼神中却透着少见的高兴与满足。作为主办方代表,她是来参加恩师尹小芳老师的艺术传承专场演出的。在名为“知音同乐”的活动现场,茅威涛一改往日的雷厉风行,仿佛变了个人,如同女儿般依偎着老师不离左右:为年迈的老师端整衣冠,送茶倒水,时不时还用手轻轻拂着老师满是皱纹的手,贴着尹小芳的耳朵,说着哄老师开心的悄悄话……
“小芳老师为了越剧尹派的传承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文革’之后,太先生尹桂芳老师因为身体原因已经很难恢复演出和教学了,全靠小芳老师的继承、发展与培养,才使得尹派在今天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在座谈会上,作为弟子代表的茅威涛深情地说道,“就在小芳老师位于威海路三层小阁楼的家中,方寸之地就是当年我们这群年轻人学习尹派的艺术殿堂。每次离开小芳老师家,我总是不敢回头,因为我知道,老师一定在三楼的阳台上望着我们。”一番话,令在场的尹派弟子无不动容。
或许,茅威涛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应着一度沸沸扬扬的对尹派“忘恩负义”的质疑。这些年来,对于这位越剧界的风云人物,质疑之声屡屡不绝,茅威涛总是笑称自己“人到中年,不会再去愤怒,而更多地学会了平和”。
在创新中继承
茅威涛或许可算当今越剧界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了。师出尹派的她不仅继承了尹桂芳潇洒独特的唱腔,更继承了尹桂芳在艺术上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甚至因此还被同行褒贬参半地称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改革家”。从学习昆曲身段气质的《西厢记》,到大胆剃光头的《孔乙己》,直至前不久引起不小争议的新版《梁祝》,每一部作品中,她总是尝试不同的艺术风格。尽管所有的舞台试验几乎都是毁誉不一,但这些年的越剧改革之路,她走得执著、从容而坚定。凭着这些给传统越剧注入全新生命力的艺术形象,茅威涛不仅成为越剧界唯一三度获得“梅花奖”的演员,更成就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今日的辉煌。
“我最早在上海演出时,是一直被观众骂的,他们甚至要把我骂出上海的舞台。”茅威涛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上海观众判断一个演员的好坏,往往是以流派唱腔学得像不像来衡量的,“我知道我学不像,因为我的音色不可能跟老师一样。演出结束那一天我们把道具装箱,我亲耳听见一些上海观众在叫:不要来了,不要来了……团里一位老师赶紧把我拉开不让我听,我却说没关系。当时我只有一个信念:只要有一个观众喜欢我,我就要这样唱下去。”
“当年,太老师尹桂芳为了塑造屈原,大大突破了越剧女小生原有的程式,也曾经遭受过诸如‘不像尹派’的质疑。但太老师却坚持道:我尹桂芳唱的,就是尹派!我非常http://www.rixia.cc感动于这句话,太老师的创新精神是我前进的动力。”说起自己对于越剧在今天的艺术定位,茅威涛始终坚持“我们要在创新中继承,而不是继承中创新”。
“这是我成为一名剧团的管理者后才想到的。”茅威涛介绍道,1999年,茅威涛凭借在观众中的影响当上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团长。从此,她也不得不面对越剧观众大量流失的严酷现状。在深思熟虑后,茅威涛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有一条让当时的很多人完全不能理解——她想让越剧“都市化”。这是否意味着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将要放弃广大的农村观众和农村市场?一时议论纷纷。“我并没有放弃农村。自从当了团长之后,我全年的演出差不多有30%是在真正的农村,还有60%的份额,我把它放在都市,另有10%的份额,我争取多安排国外演出,扩大越剧影响。这是我作为一名管理者,给剧团制定的演出市场百分比。”
她说:“如果我们一味保持传统,去迎合老观众,不出十年势必走进死胡同!百年前越剧如同一位穿着蓝日夏养花网花布的村姑来到大上海,在新文化的熏陶下一跃成为标致漂亮的淑女。到了我们这一代人,越剧已经在都市里成为一门艺术,结果却又要被迫回到民间去,那么前人的所有努力,岂不是都付诸东流了?我不甘心!”
有一次,茅威涛在大剧院观看《暗恋桃花源》,身边的年轻女大学生认出了她,并自称是她的戏迷。当茅威涛问起“ 你为什么不来看我们的《梁祝》”时,女大学生不好意思地说道:“我把票子给我妈妈了。”当时,茅威涛的心情可谓五味杂陈,“要是看《暗恋桃花源》的年轻观众都能来看我们的越剧,那该多好啊!”从此,她改革越剧,让越剧“年轻化、都市www.rixia.cc化 ”从而赢得年轻观众的信念越发坚定。如今,浙江小百花通过高校讲座普及、创排符合现代审美与人文精神的作品等方法,逐渐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关注,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粉丝团”,在同行剧团中,保持着相对较好的演出市场。
“戏霸”?没有这个荣幸
成立于1984年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曾经拥有茅威涛、何赛飞、何英、董柯娣、方雪雯等“五朵金花”,她们在那时创作了《五女拜寿》、《西厢记》等优秀作品。到了今天,“五朵金花”只剩下茅威涛与董柯娣坚守在舞台上。于是,“ 茅威涛挤走三朵金花”、“十足的戏霸”等批评声此起彼伏。
“称我为‘戏霸’,我有这个荣幸吗?”茅威涛对于尖锐的批评,显得颇为轻松,“我觉得人生有很多追求,每个人自己可以去选择自己的追求。要说是因为我的突出才把别人挤走了,我茅威涛可没有那么大的本事。我们戏班子过去有一句话叫有戏吃戏饭,没戏吃气饭。我不知道能不能解释这样的一种现象。戏霸,这个词显然是不好听的,霸道嘛,总有点不讲道理的感觉。但我的理解是:如果要想干一件事情,你没有强烈的主观意识,你是做不成的。我茅威涛也许就是有着这样一种非常执著的、主观的思想,这种主观是对艺术的坚守。为了离开的人而去责备坚守舞台的人,这样公平吗?”
2004年,在浙江小百花20周年团庆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当年的“五朵金花”居然一个不少地出现在了庆祝酒会上。尽管他们其中的某些人只是亮了亮相,并没有参与演出,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为了这来之不易的“重聚”,茅威涛花了多大的心血与耐心!或许,这次重聚已经能够回答关于“戏霸”的一切质疑。
“茅派”是我的追求目标
关于茅威涛与其他“金花”的“恩恩怨怨”流传甚广,但比起对于“茅威涛是否有资格创立‘茅派’”的质疑,这些流言真可算是无足轻重的。
对于越剧女小生的独特魅力,茅威涛始终有着自己的理解:“女小生有着一种假定美,这个假定美就是你自己可以恰到好处地去把握男女尺度。它与男旦有一脉相承之处,可以用一个异性的角度和眼光来观察世界。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双重审美,就是你去审视它,同时又可以去体现它。而这种体现往往是带着一种唯美的,理想的,浪漫的感觉。我觉得一个好的演员,他一定是去把握作品的魂,去驾驭这个舞台,而不仅仅是讲故事。就像梅兰芳先生演的虞姬、贵妃,在今天看来,他的那种雍容华贵,妩媚动人,我真觉得女演员都无法企及。”
本着与众不同的艺术追求,对于所谓的“茅派”之争,茅威涛一下子超脱许多:“其实我觉得我已经非常个性化了, ‘茅派’是我的追求目标。但叫不叫‘茅派’并不重要,我的‘野心’其实可能更大一些——我希望有一天别人承认我‘茅派 ’的时候不仅仅指我的唱腔。还包括茅威涛独特的技艺,包括表演和声腔,从而在舞台上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越剧的独具个性的艺术形象!”
茅威涛,生于1962年,祖籍浙江桐乡。她17岁从艺,高中毕业后于1979年考入桐乡县越剧团,登台演出后剧团送她到浙江艺术学校进修,回团后挑起大梁。因到上海演出《卖油郎独占花魁女》,得尹桂芳、尹小芳赏识,乃成尹桂芳的第三代弟子。1982年毕业于浙江省艺术学校,同年进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1982年浙江省首届小百花会演中,她演出的《盘妻索妻露真》获优秀小百花奖,选入新建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省艺校集训排练后,于1983年赴香港演出。成为耀眼的新星。1984年年仅22岁时赴北京参加国庆演出,夺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受邓颖超等国家领导人接见,被全国剧协赞誉为该团“五朵金花”之首。成为越剧小生第一人。一直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台柱小生。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9月始任副团长。1995年由文化部、人事部授于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97年当选为中国文联委员。1998年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99年7月始任团长,1999年当选为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为第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一级演员,尹派第四代弟子,现任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浙江小百花越剧基金会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编辑本段【艺术风格】
茅威涛的扮相英俊,气度非凡,唱腔师承尹派,又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有所发展,唱做念扮皆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其表演潇洒飘逸,含蓄深入,溶内心体验与程式化体现为一体,使之角色的创造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她的表演含蓄深入。大胆借鉴其他艺术样式的处理方法,将内心体验与程式溶为一体。使角色的创造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她的唱腔师承尹派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尹派,而是根据自己的噪音条件结合各个不同剧中人物性格的刻划法扩展音城,强化流派的表现自成一格。使其演唱在为传统越剧观众接受的同时也为广大现代观众所喜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用现代意识观照历史人物,赋予越剧小生以新的深度和魅力。在国内外都拥有众多茅迷,为之倾倒。大江南北还自发成立“茅迷协会”,出现对越剧演员最广泛的“追星族”。
编辑本段【获奖剧目】
2008年浙江省省级文化系统十大岗位模范人物
2007年“浙江骄傲”最具影响力人物
2005年当选浙江省首批特级专家
2004年国家人事部和中国文联联合颁发的全国30名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2003年中日戏剧友谊奖 杉山太郎设立
2003年浙江省第九届戏剧节优秀演员奖 《藏书之家》
1999年文化部第九届文华奖 《孔乙己》
1999年第十届上海白玉兰奖 《孔乙己》
1999年中国戏剧节奖 《孔乙己》
1999年五个一工程奖 《孔乙己》
1999年浙江省第五届“十大杰出青年”
1998年全国百家“艺德双馨”文艺工作者
1997年9月东京国际舞台演出艺术大奖 《寒情》
1997年“浙江鲁迅文学艺术”突出成就
1997年浙江省第七届戏剧节演员一等奖 《寒情》
1994年中国小百花越剧节金奖第一名 《蓦然又回首》
1994年文化部第四届文华奖 《西厢记》
1993年文化部第三届文华奖 《陆游与唐琬》
1993年第四届上海白玉兰奖 《陆游与唐琬》
1993年第十一届梅花奖,创戏曲界“二度梅”先例 《西厢记》《陆游与唐琬》
1993年浙江省第五届戏剧节演员一等奖 《西厢记》
1990年浙江省第四届戏剧节演员一等奖 《陆游与唐琬》
1990年上海霞飞杯越剧之星
1988年浙江省第三届戏剧节演员一等奖
1986年浙江省第二届戏剧节演员一等奖 《唐伯虎落第》
1986全国越剧演员广播大奖赛十佳之一 《五女拜寿》奉汤
1986-1987年度全国金榜盒带 《茅威涛新曲精选》
1984年浙江省第一届戏剧节演员一等奖 《汉宫怨》
1984年第二届梅花奖榜首《汉宫怨》《何文秀 哭牌算命》
1982年浙江省“小百花”汇演优秀小百花奖 《盘妻索妻 露真》
编辑本段【代表剧目】
《何文秀》、《孔雀东南飞》、《五女拜寿》、《沙漠王子》、《桃花扇》、《胭脂》、《西厢记》、《陆游与唐琬》、《寒情》、《孔乙己》等。
编辑本段【人物特写】
茅威涛:在争议中强大
“称我为‘戏霸’,我有这个荣幸吗?”
冬雨霏霏的日子,一袭黑色打扮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茅威涛翩然抵沪,黑色的薄绒大衣,黑色帽子下一头齐耳短发……让这位不惑之年的艺术家显得精干和大气。黑色板材眼镜的后面,是茅威涛一双透着独特神韵的眼睛,眉眼中,曾经传递张生的风雅潇洒,演绎梁山伯的痴情透骨,诠释孔乙己的狷狂古怪……难怪大家总说茅威涛的眼睛“厉害得令人不敢直视” ,生怕被她一眼看去了所有的性格精神。
今天的茅威涛,眼神中却透着少见的高兴与满足。作为主办方代表,她是来参加恩师尹小芳老师的艺术传承专场演出的。在名为“知音同乐”的活动现场,茅威涛一改往日的雷厉风行,仿佛变了个人,如同女儿般依偎着老师不离左右:为年迈的老师端整衣冠,送茶倒水,时不时还用手轻轻拂着老师满是皱纹的手,贴着尹小芳的耳朵,说着哄老师开心的悄悄话……
“小芳老师为了越剧尹派的传承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文革’之后,太先生尹桂芳老师因为身体原因已经很难恢复演出和教学了,全靠小芳老师的继承、发展与培养,才使得尹派在今天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在座谈会上,作为弟子代表的茅威涛深情地说道,“就在小芳老师位于威海路三层小阁楼的家中,方寸之地就是当年我们这群年轻人学习尹派的艺术殿堂。每次离开小芳老师家,我总是不敢回头,因为我知道,老师一定在三楼的阳台上望着我们。”一番话,令在场的尹派弟子无不动容。
或许,茅威涛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应着一度沸沸扬扬的对尹派“忘恩负义”的质疑。这些年来,对于这位越剧界的风云人物,质疑之声屡屡不绝,茅威涛总是笑称自己“人到中年,不会再去愤怒,而更多地学会了平和”。
在创新中继承
茅威涛或许可算当今越剧界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了。师出尹派的她不仅继承了尹桂芳潇洒独特的唱腔,更继承了尹桂芳在艺术上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甚至因此还被同行褒贬参半地称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改革家”。从学习昆曲身段气质的《西厢记》,到大胆剃光头的《孔乙己》,直至前不久引起不小争议的新版《梁祝》,每一部作品中,她总是尝试不同的艺术风格。尽管所有的舞台试验几乎都是毁誉不一,但这些年的越剧改革之路,她走得执著、从容而坚定。凭着这些给传统越剧注入全新生命力的艺术形象,茅威涛不仅成为越剧界唯一三度获得“梅花奖”的演员,更成就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今日的辉煌。
“我最早在上海演出时,是一直被观众骂的,他们甚至要把我骂出上海的舞台。”茅威涛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上海观众判断一个演员的好坏,往往是以流派唱腔学得像不像来衡量的,“我知道我学不像,因为我的音色不可能跟老师一样。演出结束那一天我们把道具装箱,我亲耳听见一些上海观众在叫:不要来了,不要来了……团里一位老师赶紧把我拉开不让我听,我却说没关系。当时我只有一个信念:只要有一个观众喜欢我,我就要这样唱下去。”
“当年,太老师尹桂芳为了塑造屈原,大大突破了越剧女小生原有的程式,也曾经遭受过诸如‘不像尹派’的质疑。但太老师却坚持道:我尹桂芳唱的,就是尹派!我非常http://www.rixia.cc感动于这句话,太老师的创新精神是我前进的动力。”说起自己对于越剧在今天的艺术定位,茅威涛始终坚持“我们要在创新中继承,而不是继承中创新”。
“这是我成为一名剧团的管理者后才想到的。”茅威涛介绍道,1999年,茅威涛凭借在观众中的影响当上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团长。从此,她也不得不面对越剧观众大量流失的严酷现状。在深思熟虑后,茅威涛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有一条让当时的很多人完全不能理解——她想让越剧“都市化”。这是否意味着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将要放弃广大的农村观众和农村市场?一时议论纷纷。“我并没有放弃农村。自从当了团长之后,我全年的演出差不多有30%是在真正的农村,还有60%的份额,我把它放在都市,另有10%的份额,我争取多安排国外演出,扩大越剧影响。这是我作为一名管理者,给剧团制定的演出市场百分比。”
她说:“如果我们一味保持传统,去迎合老观众,不出十年势必走进死胡同!百年前越剧如同一位穿着蓝日夏养花网花布的村姑来到大上海,在新文化的熏陶下一跃成为标致漂亮的淑女。到了我们这一代人,越剧已经在都市里成为一门艺术,结果却又要被迫回到民间去,那么前人的所有努力,岂不是都付诸东流了?我不甘心!”
有一次,茅威涛在大剧院观看《暗恋桃花源》,身边的年轻女大学生认出了她,并自称是她的戏迷。当茅威涛问起“ 你为什么不来看我们的《梁祝》”时,女大学生不好意思地说道:“我把票子给我妈妈了。”当时,茅威涛的心情可谓五味杂陈,“要是看《暗恋桃花源》的年轻观众都能来看我们的越剧,那该多好啊!”从此,她改革越剧,让越剧“年轻化、都市www.rixia.cc化 ”从而赢得年轻观众的信念越发坚定。如今,浙江小百花通过高校讲座普及、创排符合现代审美与人文精神的作品等方法,逐渐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关注,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粉丝团”,在同行剧团中,保持着相对较好的演出市场。
“戏霸”?没有这个荣幸
成立于1984年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曾经拥有茅威涛、何赛飞、何英、董柯娣、方雪雯等“五朵金花”,她们在那时创作了《五女拜寿》、《西厢记》等优秀作品。到了今天,“五朵金花”只剩下茅威涛与董柯娣坚守在舞台上。于是,“ 茅威涛挤走三朵金花”、“十足的戏霸”等批评声此起彼伏。
“称我为‘戏霸’,我有这个荣幸吗?”茅威涛对于尖锐的批评,显得颇为轻松,“我觉得人生有很多追求,每个人自己可以去选择自己的追求。要说是因为我的突出才把别人挤走了,我茅威涛可没有那么大的本事。我们戏班子过去有一句话叫有戏吃戏饭,没戏吃气饭。我不知道能不能解释这样的一种现象。戏霸,这个词显然是不好听的,霸道嘛,总有点不讲道理的感觉。但我的理解是:如果要想干一件事情,你没有强烈的主观意识,你是做不成的。我茅威涛也许就是有着这样一种非常执著的、主观的思想,这种主观是对艺术的坚守。为了离开的人而去责备坚守舞台的人,这样公平吗?”
2004年,在浙江小百花20周年团庆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当年的“五朵金花”居然一个不少地出现在了庆祝酒会上。尽管他们其中的某些人只是亮了亮相,并没有参与演出,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为了这来之不易的“重聚”,茅威涛花了多大的心血与耐心!或许,这次重聚已经能够回答关于“戏霸”的一切质疑。
“茅派”是我的追求目标
关于茅威涛与其他“金花”的“恩恩怨怨”流传甚广,但比起对于“茅威涛是否有资格创立‘茅派’”的质疑,这些流言真可算是无足轻重的。
对于越剧女小生的独特魅力,茅威涛始终有着自己的理解:“女小生有着一种假定美,这个假定美就是你自己可以恰到好处地去把握男女尺度。它与男旦有一脉相承之处,可以用一个异性的角度和眼光来观察世界。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双重审美,就是你去审视它,同时又可以去体现它。而这种体现往往是带着一种唯美的,理想的,浪漫的感觉。我觉得一个好的演员,他一定是去把握作品的魂,去驾驭这个舞台,而不仅仅是讲故事。就像梅兰芳先生演的虞姬、贵妃,在今天看来,他的那种雍容华贵,妩媚动人,我真觉得女演员都无法企及。”
本着与众不同的艺术追求,对于所谓的“茅派”之争,茅威涛一下子超脱许多:“其实我觉得我已经非常个性化了, ‘茅派’是我的追求目标。但叫不叫‘茅派’并不重要,我的‘野心’其实可能更大一些——我希望有一天别人承认我‘茅派 ’的时候不仅仅指我的唱腔。还包括茅威涛独特的技艺,包括表演和声腔,从而在舞台上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越剧的独具个性的艺术形象!”
茅茅没写过书.写茅茅的书估计也没有吧,但小百花的西厢记和梁祝有评论集,算写茅茅的么,呵呵
你是女的?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茅威涛三次梅花奖分别是什么剧目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92349.html
上一篇:请问这个是什么药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