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论语12章。简短翻译,每句20字以内

2021-01-26 13:42:06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150

求《论语》十二章逐句逐字翻译加每句的体会

 

 

论语12章的翻译

论语十二章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使老百姓忠厚老实了。”

6、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7、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obVCYX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8、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0、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1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评析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1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1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1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谢谢,回答完毕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求论语十二章的翻译 一定要简短啊 我要抄的 切记一定要简短 不能太多 最好一句在50字以下 小弟感激不尽啊

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第十课 《论语》十二章 的翻译 每句翻译50字以下
小兄弟,我善意的提醒你,能够自己组织语言而且有自己的见解来翻译论语十二章的人一般的七年级学生是办不到的,七年级的学生能把翻译背下来就不错了。能做到的都是年龄比较大的人,他们不知道现在的人教版第十课是些什么内容,建议你把原文附上。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www.rixia.c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对照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学而》里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12章翻译

要人教版初一语文书里面的 求原文和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32633663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使老百姓忠厚老实了。”

6、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7、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8、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0、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1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评析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1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1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1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我的博客里有答案,自己去找吧。网址是:网易博客高天回家

论语12章的翻译和原文

【原文】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克制自己,按照规律去做,这就能得到仁了。只要“克己复礼”,天下任何人能得到仁。一个人、想要得到仁,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能由别人(为你带来仁)吗?”颜渊说:“请问得到仁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该看的不要看,不该听的不要听,不该说的不要说,不该做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我的理解:颜渊是谁?是那个听孔子话的穷教师。他问仁,问的是什么?是怎么样才能成就自己的理想;仁是什么?是条路、是条通往理想的路,——我在《里仁》中做过解释。
论语是一步步、逐步递进、层次分明的,如果你不看开头,直接就要“克己复礼、天下归仁”。问“怎么克己?”答“不食不语。”问“如何复礼?”答“跪着不起。”那就剑走偏锋,我无可奈何了。
我们为什么要“克己”?因为“人之过也,各于其党”(里仁7)——都到第12章了,如果你脑袋还被你的屁股决定,那你就只能被人“观过”,而不能“知仁”。
为什么要“复礼”? 《雍也》25-26段说的好:礼不见得一定对、不可能永远对,如果我们只是被动的、机械的守礼,我们能得到的不过是“弗畔”,而不能“得仁”。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则告诉我们:最最好的为政,也只能是给我们一个“追求幸福的权力”,而不能把幸福硬塞入我们的手中。
——把我们不需要的幸福强加给我们,那不是我们的幸福!更何况:古往今来,最不值得相信的东西,肯定包括了“西方的政客、中国的官”。我们由人尚且不能,又怎敢由官?

“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述而》22段“三人行……”告诉我们,我们要“学习好的、改正错的”。那么,好和坏怎么评定、有什么标准?
在这儿,我告诉你:有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三人行”,当三人做同一件事情时,我们要看好的、不看差的——这叫非礼勿视;当三人对同一件事发表不同看法时,我们要听有理的、不听无理的——这叫非礼勿听;对于他们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们加以劝说时,要合理而且合乎礼仪;如果需要我们去做些什么,我们更要做合理的事。
上章颜渊丧时,颜路就没做到“非礼勿视”——他看别人“用椁”、自己就想用,却没想过“用椁”不合礼;“子哭之恸”、门人劝的时候,孔子做到了“非礼勿听”——他认为门人的道理不对,所以不听;颜路请车时,孔子的话非常隐晦,为什么不直接说?可能是“非礼勿言”,——他觉得直接说会伤人心、不合礼;孔子不配合、不给车,可谓是“非礼勿动”的典型。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如果大家真懂了这段话,就要记住:别人做过的事我们不见得能学;老天爷说出的话我们不见得能听。我们对看到的和听到的一切,都要用礼的标尺量一量,看它合不合礼。我们的说和做更是如此。
我们复礼时,还要跳出自我的圈子,否则再合礼,也不过是自我的、狭隘的礼。

现实的社会里,“为政”通常是官的事,《为政》中也是如此。《雍也》却说“为政以简”、“以民为政”,一个太极、把“为政”推给了民。
仔细想想,到这儿,“为政”还真成了民的事:1、《为政》开头讲做官的前提——“当官要做民选官”;2、《雍也》开头说做官的目的——“当官的终极是没官当”;3、到本章、没官了, “为政”该由谁为?只能是民。
到了完全为政由民的时候,这个世界上就不再有刑——也就是说,没有自上而下的法律了。有的只是礼——它的表现是1、乡规民约;2、过往案例。
随着时间流逝,乡规民约会过时;过往案例呢,从它发生的那时起,就过时了。
它们是礼吗?是礼;真的是礼吗?不是礼——它们只是过去的礼!

这样一来,我们既没有刑、也没了礼,怎么办?——继续向前怎么走?我们要不要回到过去、再找个官来管自己?
颜渊问仁就是问这个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克己复礼”。
为什么要控制自己?因为除了自己、没人能控制你了。为什么要复礼,因为所有的礼都是过去的礼,你只能适用其中的部分。
“三人行”,前面有三个人走路,那你不可能把自己分成三块,分别跟着走;前面有三个人做事,你也不会把一件事做上三遍。所以,你只能选择其中的部分。
再举个例子:《子罕》3段“麻冕,礼也……”,在这里,麻冕或纯麻我们只能取一种;泰和拜下也只能选一个。从众或从下怎么选?就是要通过“复礼”。

“请问其目”时,孔子说:“非礼勿视……”。也就是说,我们参照过去的礼http://www.rixia.cc时,要想一想,这个礼过没过时;到现在,这个礼还是不是礼?
民耻且格——当我们作为“民”,想到“耻且格”时,就要想:我们为什么耻——因为未能克己;我们为什么格——因为礼不是礼(礼只是过去的礼)。
颜渊是孔子的最高子弟,所以,当他问仁时,孔子对他提出了最高的要求。

【原文】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会客如同去会见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在朝廷上没有怨恨;在家里也没有怨恨。”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我的理解:在《为政》的7-8两段,我们谈到了“敬”和“色难”, 怎样做到“敬”和“色难”?首先要自己无怨、其次是以己度人、第三是“端”。
说到端,我免不了又要说到“尊严和面子”:你自己要面子时、也一定要给人留面子。同时再抬头看看天上的鬼神,如果能再给它们留点面子,这才好、这才能称得上端。
仲弓就是《雍也》中的雍,也就是他,在《雍也》1段中提出了“居敬而行简”的概念。也在那一段,孔子说他“可使南面”。
上一段我才说“为政由民”,本段却拉出一个“官”来。这是怎么回事?

让我们再想想《八佾》最后的两个词:“小国寡民”、 “无为而治”。
小国不是无国,无为还要有个位子。《论语》提出了“为政由民”,但并不能就此认定:论语的体系里没有官。
“可使南面”的“使”字更告诉我们:论语有官,但论语里的官是被民“使”的。
也就是说,到了这里,我们的官已经完成从“管理型”到“服务型”的转变。

“仲弓问仁”,仁是一条路、一条前进的路。所以仲弓当官,他并不是想开“论语的倒车”,而是想“怎么向理想更进一步”。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里讲的还是一个“敬”字:敬民。
在说到“使民如承大祭”时,我们不妨在此与老子的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做个比较。
刍狗是什么?是草狗;草狗又是什么?《庄子》将“草狗”与“土龙”相并列,由此我们可看出:“草狗”与“土龙”相似,都是神或神的代表(就象现在庙里的神像)。区别在于:它们一个是草菩萨、一个是泥菩萨!
把刍狗视为猪狗是现代人的创造,如同把木鸡变成呆鸡一样(见《庄子》“呆若木鸡”)。

所谓大宾,就是地位高过你的宾客;所谓大祭,就是敬大神。由此可以看www.rixia.cc出:在雍的信仰中,他把民放到了非常高的地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谈官的主动性:服务型的官、也是要做事的——用现代的官话来说,叫“施政”。在他施政的时候,就要考虑一下,被施政人要不要他施的政?
——不受控制的“施政” 权很可怕!

先谈官本位。
在中国www.rixia.cc,官本位源远流长,但不知道你们想没想过一个问题:官、是从哪里来的?
通常,我们的官都是大官派来的,大官是由更大的官任命的,……最大最大的官呢?
最大的官是皇帝,他的官是哪来的呢?
皇帝自称天子,意思是“天的儿子”、他当皇帝是“天”叫他当的……现在、这话只有鬼才信。
俗话说 “枪杆子里出政权”,一句话,道出了“官本位”存在的因由。
我们不可能通过“枪杆子”消灭掉“枪杆子里出的政权”!要想消灭它,只有用另外的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讲的不是官本位,而是民本位。我们通过它来理解“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在邦无怨”,民用你了,把你提到了官的位置——这里的官是要做事、为民服务的,所以有人不想做很正常。但对于雍来说,他不能埋怨、要勇于做事。
“在家无怨”,事做完了,民不要你了,把你丢到家里去,在这时,人们通常是会埋怨(说什么“过河拆桥”、“吃水忘了挖井人”之类的话)。但对于雍来说,他不能埋怨——求仁得仁,又有何憾!
“雍虽不敏,请事斯语。”雍是怎么事的?请结合《雍也》5段理解“在邦无怨”;《雍也》1段理解“敬”和“在家无怨”。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论语12章。简短翻译,每句20字以内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89277.html

上一篇:成年牡丹鹦鹉能手养吗?该怎么养?

下一篇:西北内陆干旱区地下水资源丰富么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